骆宾王著名的诗句

2022-07-22

第一篇:骆宾王著名的诗句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

骆宾王七岁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号称“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著名诗篇。

骆宾王,唐朝时候婺州义乌人。骆宾王的父亲在山东博昌当县令,他和母亲在义乌乡下。

这一天上午,骆宾王家里来了客人,宾王的母亲忙着烧饭烧菜招待,等客人吃好饭问起小宾王时,母亲才想起孩子跟几个小同伴到村后浅水塘里洗澡去了。她连忙到邻居家打听,可是邻近的几个小孩都已回家吃饭了,说宾王还在穿裤子。这下,宾王的母亲急了,赶到村后一看,只见小宾王坐在塘边草地上,附近田野里没一个人,只见他面前浅水塘里几只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母亲见小宾王一个人痴痴呆呆一动不动地坐着。以为他病了,就一边喊一边走到他身边,想用手摸摸他的额头烫不烫,谁知小宾王把小脑袋一歪,伸手把母亲的手拨开,说:“妈,你看———”

小宾王叫母亲看什么呢?

原来,骆宾王从小就非常注意观察景物,善于联想。春暖花开的季节,他提着篮子挖野菜,同伴们玩得开心,他会一个人呆呆地站着,独自看着阳光下的蜜蜂“嗡嗡嘤嘤”飞来飞去采花粉;夏天晚上,在同伴家的花园里,看见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他会联想到天上夜空中的流星,心里呢,会把流星和花园连在一起;秋天,他又会站在门口,痴痴地看远处天边云彩,看云朵一下变成小狗,一下又变成小牛小羊;在冬天的北风中,他又会伸着冻红的小手接着从空中飘下来的雪花。现在,他伸手指着塘里游水的鹅,对母亲说:“妈妈,你看,水里的鹅叫起来,伸着长长的项颈,头是朝天上的呢,它们叫起来真响亮啊,游来游去多么好看啊!”

骆宾王正说着,刚好他家那个客人也来到塘边,客人听了小宾王的话就笑着问:“好哇,那你就以‘咏鹅’为题,编一首诗,编不编得出来?”骆宾王看了看客人,又看了看母亲,用手摸摸小脑袋,小脑袋就作出了快速反应,说:“行啊!”

母亲听小宾王说“行啊”,连忙就拉他站起来,把他拉到一边,说:“小孩子要懂礼貌,更不能说谎话。你编诗真编得出来吗?”见小宾王肯定地点点头,母亲又说:“就是编得出来也要谦虚,要客气。”小宾王说:“这有什么好客气的?”原来他已经看了鹅好一会,心里早已想好。“噔噔噔”走到客人面前,仰起小脑袋,一副很自信的样子,张开小嘴巴,一句又一句,一口气念出了前面讲到的那首《咏鹅》。

那客人听得笑眯眯地直点头,对宾王的母亲说:“你的孩子真聪明,将来必定有出息。”宾王的母亲口里说:“过奖,过奖。”心里其实挺高兴的。

骆宾王七岁写《咏鹅》的事情就这样传开了。

第二篇:骆宾王的鹅

骆宾王的《鹅》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导书写生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口头天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出相关段落,完成板书)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品词:伸长脖子左顾右盼

2、指导朗读

3、从鹅的叫声和步态中,再识“高傲”

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4、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食料简单的句子

第三篇:成也性格败也性格的骆宾王

▲骆宾

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来说,他才华横溢、品质高洁,但同时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这一切都成也性格、败也性格。可以说骆宾王的一生是体现性格、张扬个性的一生,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遭遇与坎坷,都深深地打上性格的烙印。

骆宾王,字观光,义乌人。自幼才华出众,是“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以奉礼郎从军西域,久戍边疆。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武则天下狱,贬临海县丞,悒悒不得志,乃弃官而去。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他以衰暮之年投奔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兵败逃亡后,不知所之。

骆宾王7岁那年,面对他爷爷的一位远道好友的现场考试,随口吟诵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骆宾王声音琅琅,尚未脱稚嫩之气,令其爷爷老友直呼“神童”。称其为“神童”,实不为过。但,翻检有关骆宾王的史料,再联系到他的人生际遇,令后人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一句“曲项向天歌”,不正是骆宾王以其昂扬挺拔的姿态,面对人生风雨历程的真实写照吗?他的一生不也正是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吗?

史书的记载和评价,字数寥寥,仅能让后人知道有骆宾王这个人而已,既不能让人了解其全部,更不能让人以诗人的性格为基点,去解读其人生的风风雨雨和坎坷遭遇,并从中感悟和汲取些什么。

随着查找和翻检骆宾王史料的不断深入,笔者越来越感到性格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那么深重。好的性格能够让人终身受益,而坏的性格同样也能影响人的一生。

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人,他们为了小骆将来能有大出息,能够做出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业,不知苦熬了多少个日夜,查阅了多少本经史子集,终于在《周易·观》中发现一个好句子:“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便高度浓缩这句话,给小骆起了这个名字——骆宾王,字观光,希望他将来能够体察民情,成为一个辅佐君王的栋梁。

在随后的日子里,骆宾王果然不负亲人的期望。天生聪颖的他,对眼前的事物,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都能感同身受。从小对世界的细微而敏感的观察造就了小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眼中所看到的景色不是常人所见的那样,而是赋予了强烈的自我色彩。他从小就懂得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用心和周边的事物交流。小小年纪就在诗歌的创作上,成为当时的强中之强,位列“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幼年丧父,门第衰微。在骆宾王10岁的时候,他那为官清廉的父亲不幸离世,什么也没有留下,寡母孤儿连扶柩还乡的盘缠都没有。此后,小骆宾王就是在中兴门庭、光宗耀祖的巨大重任和压力下步履维艰、孑孓前行的。虽然说,骆宾王天生聪颖,但幸运之神却很少光顾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都是名落孙山。

无奈之下,为了糊口和生计,骆宾王只好投靠到道王府做了一个小小的幕僚。这个道王就是地位显赫的李元庆,是唐太宗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尽管在道王府干的是不咸不淡的差事,但只要善于经营,放下文人的架子,掩藏一下自己的个性,像当下的一些所谓“明星”那样,自我推销、炒作一把,同样能混个光辉前程出来。但骆宾王的正直性格和孤傲才情,决定了他的个性特点和行事风格,凡事以自我感受为主,以张扬个性为要,绝不随波逐流和见风使舵。所以在幕僚这个起点上,他一干就是三年,生活没有多大起色。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道王李元庆对骆宾王的才华十分赏识,便想对他委以重用。但破格提拔不合乎规矩,于是李元庆就想让骆宾王写一篇自荐书,谈谈自己有哪些能力和才华,允许他随便选择一个适合发挥自己才干的位置。这样的话既能避免旁人嚼舌头,又能把骆宾王提拔重用起来。面对天上掉下的馅饼,若是其他人肯定会欣喜若狂,甚至不惜找个“枪手”来把自己好好地吹嘘一番。但要接这个馅饼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个性狂狷的骆宾王。本来一心追求功名的骆大诗人,面对道王的良苦用心,不知道那根筋中了邪,偏偏要在这个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显示显示自己的个性和气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事我骆某人决不会做,我宁肯不受到重用,也不吹自己的牛皮。

结果,骆宾王虽然也按照“要求”写了,但与其说是自荐书,不如说是骆宾王的一次张扬个性的自我宣言,他在《自叙状》中写道: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翻译过来,这段话的大意就是:道王爷,谢谢您看得起我骆宾王,让我“自叙所能”,但这样做却是让我故意把缺点和不足掩盖起来,自吹自擂地宣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做的结果,岂不是让我骆宾王背上了“冒进”、“贪禄”和扰乱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骂名?这不是我的行事风格,更严重地违背了我的做人原则,我坚决不干。文章最后,骆宾王又写道:“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真是把好心当作驴肝肺了!李元庆看了骆宾王写的自荐书,心里有一万个不痛快、不舒服。你骆宾王太有个性了吧,怎么如此不领情啊,我特意给你大开方便之门,你不但不买账,还想着法子讽刺我,真是岂有此理!好在李元庆毕竟是皇亲国戚,不跟骆宾王的个性一般见识,自我嘲弄一下后,就不再说起提拔骆宾王一事,也没有让他卷铺盖走人,而是让他继续在幕府呆着。这个结果算是骆宾王抽到了一个“上上签”,尽管在道王府人微言轻、俸禄不多,但至少有个工作先干着,暂时不为生计犯愁。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晃七八年时间就过去了。骆宾王在道王府熬得头发也白了,胡须也变灰了,可是他依旧是个小跟班的。更为不幸的是,公元664年即唐高宗麟德元年,李元庆去世了。于是,骆宾王不得不下岗失业,回山东兖州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就是骆宾王用他那宣扬个性的自荐书,换来的最后结果。

骆宾王为什么要回到山东兖州过隐居生活呢?这里要说一说他的父亲骆履元。骆履元曾担任过青州博昌县(今山东博兴南)县令,骆宾王从小就随其父亲迁到博昌生活。他的父亲在博昌县病故后,他就跟随其母亲迁居到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居住。虽然说后来骆宾王曾在京、洛一带漂泊过,但他对兖州是很有感情的。他的父亲母亲都在那儿工作生活过,那儿有他情感上的依托和慰藉,是他身心受伤后的疗伤和痊愈之地。

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在道王府的经历,对骆宾王来说,虽然让他失去了大好的青春时光,没能光宗耀祖,甚至到了下岗失业的地步。但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通过在兖州的隐居生活,骆宾王开始反思自己的个性行为和性格作风,深为此前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懊悔。

心动不如行动。骆宾王屈服了,在活生生的现实压力面前,他不得不弯下了他立志一辈子挺直的腰杆和高贵的头颅,更顾不上以“说己之长、言身之善”为丑了。随后,骆宾王开始四处活动,向一些大小官员上书自荐、推销自己,用“病急乱投医”来形容实不为过。他向中央政府派出巡察各地的廉察使,国家人事主管部门——吏部的尚书、侍郎,作为地方长官的州刺史,甚至还包括一些县令、县主簿等等都推荐自己,求对方担当伯乐,使自己这匹“逸骥”能有一展才干的机会。自荐书的语气也没有以前那么有个性了,甚至还运用了许多让人唏嘘感叹的词语,比如“少希顾复,辄布悃诚”、“伏乞恩波,暂垂回盼”等。当然这些自荐书里,也有许多诸如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之类的语句。

虽然骆宾王已有“改过自新”的意愿和实际行动,但他投出的自荐书和信件,大都是石沉大海。这是为什么呢?应当说以骆宾王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求个职位不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人们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他初出道时,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个性十足、狂狷傲世的家伙。当初道王爷要提拔他时,他一本正经毫不留情地予以回绝。现在却又低三下四地跑官要官,谁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万一再张狂起来,把大家弄得都下不了台怎么办?所以不但没有人真心帮他,反而让自己又落了个“浮躁浅露”的恶名。

玩个性、耍脾气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你骆宾王不是拥有满腹才华和经纶吗?对不起,靠边站,先委屈着吧。

或许是时来运转,或许是凭着“初唐四杰”之一的名头,机会终于给正在焦急彷徨中的骆宾王打开了一扇门。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冬天,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为了讨好皇帝,齐州各界推举骆宾王写一篇歌颂皇帝功业的文章。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错过,骆宾王当即应承下来,一挥而就成《请陪封禅表》。在文章中骆宾王不吝谀辞,把皇帝吹捧得天花乱坠。唐高宗李治一看,龙颜大悦。于是,骆宾王就凭这篇文章被封为奉礼郎这样一个小官。在这个职位上没干多久,就很快改任东台详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图籍,正式跻身官场,踏上了仕途。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进入官场后的骆宾王本应该深刻吸取以往的教训,收敛收敛自己的个性,谋出个锦绣前程来,但他却“好了伤疤忘了痛”。没过多久,又开始扯起张扬个性的大旗,见不得听不得一些让他看不惯的人和事,看见听得后,就不计后果地予以抨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骆宾王第一次因其个性强得罪人太多,而被送进监狱,并被免除一切职务。公元672年,出狱后的骆宾王辗转来到四川,投身军中担任文职,参加了姚州道大总督征讨蒙俭的战役。此后,又在四川宦游多年,曾任武功主,后调任名堂县主薄。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被补为长安主薄,后出任朝廷侍御史。侍御史只是一个六品官职,是负责侦查、审办贪赃枉法的官吏。让骆宾王来担任这个职务,他岂能不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做出更加出格的举动来。果不然,他就为此再次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就被同僚弹劾,而再次获罪入狱。

至于骆宾王这次蹲进班房的真实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因为他屡次上书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二是说由于他任长安主薄期间,贪赃被查处。也有综合上述两种说法,说他是因为上疏讽谏言语不慎得罪了武则天,才追究或诬陷他任长安主薄时贪赃而获罪下狱的。但不论是那一种说法,其中总能找到骆宾王个性太强的影子,与其说是别人的弹劾或诬陷,不如说是骆宾王自己把自己送进监狱的。因为他老是不能从自己的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不长一点记性,总是想在复杂的官场中把自己的个性进行到底,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身陷囹圄。

大牢中的骆宾王依然个性高扬,不改个性本色,并在激愤难言中写下了他生平最为出色的诗作之一《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整首诗以蝉自喻,托物寄情,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冤叫屈。诗中骆宾王用“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达了周围的政治气氛和自己的不得志,又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抒发了自己的清白无辜,但又难以诉说强烈的愤慨和不满。这次入狱,骆宾王仅在狱中待了一年有余的时间,就因朝廷改元,大赦天下而被释放出来。

出狱后的骆宾王依然性格刚烈,个性张扬。他在强烈的济世愿望激励下,再次来到长安,并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调任临海(今浙江天台)丞。虽然再入官场,但骆宾王依然郁郁不得志,不久就弃官而去。到唐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骆宾王在无限郁闷中离开临海,来到了扬州。

骆宾王曾写过《易水送别》的诗作,具体成于何年何月,现在难以考证。但用在他别临海、去扬州之际似乎也比较恰当: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是骆宾王在与朋友离别时刻而作的,全诗充分表达了骆宾王的激愤之情和抑郁之气。

骆宾王一到扬州就立马走到了武则天的对立面,干脆利落地挣脱了羁押在身上的那些所谓的“中兴门庭、光宗耀祖”的枷锁,他决心要以个性当笔,挑战武则天,干出一番事业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他无比兴奋的消息传来,唐朝开国元勋徐茂功的孙子徐敬业扛起了反抗武则天的义旗。随即,60多岁的骆宾王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造反的队伍。

在这支拥有10万人之众的队伍中,骆宾王主管造反宣传工作。为达到动军声、振士气的目的,他激情满怀地写出了《讨武曌檄》的战斗檄文,酣畅淋漓地对武则天进行了猛烈攻击。檄文文字不长,但却让武则天为之动容,并赢得百世称颂——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翬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檄文义正词严,如长虹凌空、迅雷震宇,倾注了骆宾王巨大的政治热情,显示了他文学上的超人才华,同时,也是对他那狂狷个性的一次自我展示。

对扬州叛乱之事,武则天根本就不放在心上。但她对讨伐她的檄文则甚感兴趣。于是,就命人找来一份当“闲文”看。据说,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当她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等句时,只是微笑而已。然而,当她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便矍然问道:“谁为之?”当左右的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所写时,她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唐才子传·骆宾王》)武则天惊叹和佩服骆宾王的才华,可见她也是一个爱才惜才之人。武则天读完檄文之后又反复赞叹,说:“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但徐敬业的武功却未必匹配得上。”果然不出武则天所料,徐敬业很快就不行了。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至于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概有三种说法:被杀说、逃亡说和投江说,每个说法似乎都证据不足。其中,骆宾王逃亡的说法流传最广。但不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了骆宾王的结局是以悲剧而告终的。同时,我们从中更应该看到,骆宾王的人生坎坷和悲惨命运,无不与他的性格紧密地联系着,这就不得不让人生发这样的感慨: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著名诗人、革命家闻一多曾对骆宾王的一生作过这样的评价: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翻检有关骆宾王的史料,笔者深感这个评价其实就是对骆宾王个性人生的总结。

前文已经提到过,骆宾王在奔赴西域和滇南等地行军打仗结束后,曾在四川宦游多年。就是在四川宦游的这几年中,他曾做出了许多张扬个性、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卢照邻是和骆宾王齐名的“初唐四杰”之一,但骆宾王却以诗代骂卢照邻是个“负心汉”,把卢照邻搞得是“狼狈不堪”,甚难为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骆宾王在成都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见了好友卢照邻的相好郭氏,看到娇小的郭氏一个人苦苦相恋着卢照邻,而卢却不为所动。于是,骨子里爱管闲事的骆宾王看不下去了,耍个性的冲动又冒了起来。随即,他愤然提笔,写了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痛斥卢照邻的朝三暮四和移情别恋。在这首不算短的诗作中,骆宾王义正辞严,感慨激昂,把郭氏的相思怨和卢照邻的背叛情写得淋漓尽致:

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史书上没有记载卢照邻看到这首“歌颂”他的诗作后的反应,但骆宾王对此事的处理显然有失公允。因为,他并不知道,当时的卢照邻是因为通信不便而与郭氏无法联系的,更为严重的是卢照邻正在身染风疾,性命尚且难保,哪里还有精力千里迢迢地回到郭氏身边呢?这个骆宾王凭一时之冲动,结果好心办了坏事。一时间,卢郭之事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再来看看骆宾王做的另一件个性十足的事情,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李荣的道士。当时,李荣在京城长安的名头甚是响亮。有许多女道士都以能结识李荣为荣,其中尤其以著名的女道士王灵妃追求最甚。很快两人就忘记了那些清规戒律,住到了一起。事情传开后,李荣自知在京城混不下去了,便悄悄地不辞而别,一个人来到了成都。京城长安,大事不断,各种新闻更是多如牛毛,李荣的这段绯闻很快成了旧闻。但不幸的是,这事让骆宾王知道了。过去骆宾王在长安时曾见到过王灵妃,到了成都后得知李荣也在成都,便又大耍一回个性,写了篇《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作中,骆宾王用700字的篇幅,把李荣和王灵妃的陈年旧事一股脑地抖了出来,于是王李之事又成了人们的谈资。

面对一切以性格使然、以个性行事的骆宾王,放在今天大概是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更深层次上的朋友的,因为你动不动就把人家的隐私抖露出来,谁还敢放心地和你做朋友啊!

下面让我们再看看骆宾王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是怎样玩个性的。据《唐才子传》载文,诗人宋之问从贬谪地还朝,路过钱塘,到灵隐寺游览。当时正值秋天,在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宋之问见山石与树影相互掩映,泉声叮咚,难以安眠,便起来在寺中闲走。月光下,他见灵隐隔溪对面的鹫岭,重峦叠嶂,空寂无声,便即景行吟,一句诗脱口而出:“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宋之问再往下吟时,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佳句。正当他苦吟不已的时候,无意间抬头看见大殿上有一老僧正在打坐,面前点着一盏长明灯。老僧看见宋之问的窘状,颔首摇头叹息不止,随即开口说道:施主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在老僧的启发下,又想出了十句,完成了那首题为《灵隐寺》的名篇,全诗为: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径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宋之问将全诗反复吟诵,越发觉得全诗十四句中,就数老僧那两句最好,是全篇中的警句,对老僧的身世也就越觉奇怪。第二天清早,他又特去拜访,却不见了老僧的踪影。再问及别的僧人,说那人就是骆宾王,一大早就离寺而去。

在自己隐姓埋名、顾全性命当老和尚的时候,骆宾王“潇洒”不减当年,又和宋之问这个卖友求荣的家伙玩起了个性。说实在的,也幸亏骆宾王走得早,要不然,以宋之问的为人和行事做派,肯定会向当朝权贵通风报信的,到那时,骆宾王纵然再有个性也难逃厄运了。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152期

第四篇:最著名的诗句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诗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三国·曹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三国·曹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东晋·陶渊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南唐·李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沦》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唐·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

台歌》唐·陈子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羌笛何许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唐·孟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唐·杜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唐·白居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唐·白居易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唐·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唐·李商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元稹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唐·孟浩然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唐·杜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唐·杜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唐·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唐·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唐·杜甫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唐·张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唐·柳宗元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唐·刘禹锡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绝句》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宋·李清照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宋·李清照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宋·李清照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宋·林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宋·陆游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宋·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睛后雨》宋·苏轼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江城子》宋·苏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宋·晏殊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宋·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宋·柳永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宋·朱熹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虞美人》宋·蒋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

夕)》元·辛弃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

离别》唐·白居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宋•朱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

悠。《黄鹤楼》唐•崔颢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

宋·李之仪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怔战几人

回。《凉州词》唐•王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唐•韩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唐•刘禹锡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三国•诸葛亮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唐•孟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绝句》清•赵翼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

堤。《台城》唐·韦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荆轲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宋•秦观

第五篇:苏轼的著名诗句赏析

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一生写过很多诗,很多诗句都为后人所传诵,下面是苏轼的著名诗句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哀思,这首词是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东坡做了一个遇见亡妻的梦而写。

《江城子》,词调名。

怎么有人能够隔着无尽时光,用寥寥不多的字,依然可以让后人能够感同身受呢?又比如词牌名《菩萨蛮》,说不出的娇俏可爱;《醉花阴》,那是画上才有的风景;《点绛唇》,三个字就是一段故事。又比如《念奴娇》,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一著名歌妓,玄宗时常诏见命歌,曲名本此。《临江仙》,乍一看以为是讲江畔的仙人,其实它是唐代教坊曲;又如书法里有种字,叫簪花小楷,且不论这字到底什么样,光听名字便已美不胜收。宋词中的很多词牌名都很美,比如蝶恋花、踏莎行、菩萨蛮、青玉案、一剪梅等等宋词的词牌很是有讲究的,我们且后再论述。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苏东坡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生有一子苏迈。按苏轼自己的说法,他本想过隐居生活,既不想娶妻也不想做官,只是迫于家庭压力,才不得已结婚考进士。

王弗年轻时貌美如天仙,又很有家教知书达礼,进了苏家伺候公婆,侍翁姑恭谨温柔贤惠,无微不至,让苏轼很感动。更让苏轼吃惊的是,王弗刚嫁苏轼时不曾说过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喜欢陪在他身边,而当他偶尔有所遗忘时,王弗竟能把一段段的文字背出来,这让苏轼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苏轼问及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她也乐得终日陪伴在侧,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实乃比花解语、比玉生香的贴己人儿。

苏轼对她更是情意弥笃,恩爱有加。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5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乡。后苏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遗风,由此也足见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念。

此首诗就是苏东坡在十年后,于密州的一个夜晚作的一个梦,梦见与亡妻往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感慨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追念亡妻,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发乎情而寄之词。

宋代诗歌后人多认为难得好诗,而词则是当时的流行的文学样式,宋词在后世也是声誉颇高的。但运用词的形式来悼亡,则以东坡此作为首唱。

千古第一悼亡词就是指这首江城子而言,此词开了悼亡词的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的绝唱,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他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苏东坡在《亡妻墓志铭》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连老苏明允都为之悲痛不已,“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诸其姑之侧。’”(《墓志铭》)意谓应将她与苏轼的生母葬在一处,可见对这位贤儿媳,老苏也是挺疼惜的。

词意是明白如话了。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何况“十年”、“千里”,于时于空,都绝无相逢的可能!“不思量”,故作决绝语,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刻骨铭心,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真是生者的悲剧。所以在梦中见到当年临轩梳妆的倩影,词人只有百感交集,泪眼相对了。而“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词人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读者也同词人一样,“料得年年肠断处”,懂得了作者永久的深情与悲哀。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他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再说现代汉语,冯唐形容他的初恋:小小的,紧紧的,白白的,香香的。这是我读过关于初恋最美好和贴切的描述。

老婆死了有十年了,生和死的距离啊,是那么的遥远,说是不想她,但怎么能忘记,在茫茫的原野上,那个小小的坟头啊,装不下我满腹的凄凉,和谁去讲。就算我现在也死了,但现在的我满脸的灰尘,两鬓的白发就是碰到了我的老婆,恐怕她也不认识了。昨夜突然梦见我回到了故乡,在那个小小的窗格旁边,我老婆正在那儿梳头化妆,我们俩四目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难道我们早就知道,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肝肠寸断,就像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我独自站立在这长满了小松树的山岗上!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所以我们对大词人、诗人苏轼并不陌生。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在“千里孤坟”处眷顾人世、难舍亲人、摧肝断肠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添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非常欣赏苏轼的这首词,想象着苏轼夜半拭泪醒来,仍恍如不知其妻王弗是真的香魂归来或者只是一个梦?

真的只是一个梦吗?那般地对镜理红装,那般的浅笑盈盈,竟只是十年前的片段?那般的那般又是何时深植于这物逝飞快的十年记忆的呢?

这让我们又想起许多感人肺腑的镜头:老Rose握着“海洋之心”站在曾经吞噬Jack的雾海上,回想当年划破冰海之夜的字字句句,想说的,只有“十年生死两茫茫”;38岁的渡边在飞机上偶尔听到Beatles的《挪威的森林》,想起曾在直子脑后的发夹,念叨的,也只有“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如果路过唐琬的坟墓,“错,错,错”已毫无意义,不如插上一支白菊,叹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等到痞子蔡有家有室之后,每次喝到咖啡,想起那个一身brown的舞者,脑中浮现的也应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至尊宝会一直记得那个一身嫁衣含恨而逝的紫霞,会忍着心头剧痛而说:“一直有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虽然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留人间多少爱,和有情人作快乐事。”佛说过这样的话,而我仿佛现在才听到,可见每个人的感悟不一样,有的人来得早一些,有的人来得晚一些,我可能就属于情商比较低的那类人,什么事都要等到快要结束时,才发现,其实,它曾经离我很近。

苏东坡有言:“人生不过百年,索性笑他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所以,东坡一生,虽沉浮不定,祸多福少,但都没有挡住他的笑声,他是一个超常的乐观主义者,一个不可救药的嘻嘻哈哈派,似乎没有什么灾难能阻止他的笑口常开。苏大师提出号召“笑他三万六千场”。张少帅积极实践,足足"笑了三万六千场",都成历史美谈,你、我、他何不也试他一试,永远与笑声做伴,在笑声中走完愉快一生。

苏轼就是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东坡是他的号,我看到网络上还有人在百度这两个名字是不是一个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在东坡建了一个雪堂,所以自号东坡。苏黄米蔡是指的是宋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

苏轼自从24岁步入仕途以后,就被卷入了上层士大夫激烈的党争之中,历经宦海浮沉。先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最后又被远谪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次年死于常州,卒谥“文忠”。

苏轼在文艺创作各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词开豪放一派“自是一家”。然而读词人为苏轼绝倒的,却绝非仅止“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这样的豪放词句,其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世代传诵的佳作。

与王弗的恩爱,在苏轼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苏轼第二任夫人叫王闰之。王闰之生于庆历八年(1048),王弗生于宝元二年(1039),相差九岁。

苏轼在《书金光明经后》中说:“轼之幼子过,其母同安郡君王氏讳闰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以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王闰之刚闭上眼,苏轼便被轰到了河北定州,没几天又贬惠州,再贬海南岛,直到六十五岁才遇赦北归。如果王闰之不死,也只能跟着倒霉的丈夫流落岭南活受罪!这两位蜀中丽人,王弗可谓红袖添香,王闰之可谓祸福与共,她们都亲身领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才子苏东坡的风范,从这一点来说,她们真是很幸运。

“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的何止“生死”,十年了,一切皆“茫茫”,皆“今非昔比”了。也只有这份感情没有“茫茫”而去了,即使死者已逝,但生者永记,在每个月明相思之夜,不思量间,自会神回小轩窗,自会肠断短松岗,思念、无奈、悲切、感慨,一句“茫茫”,诉尽心事!

至尊宝带上紧箍咒前曾经问过观音姐姐,为什么恨一个人可以几十年几百年地去恨,其实爱一个人也可以几十年几百年地去爱。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让我们在过往与现时的纷乱迷离中看到,一滴可以保存千年的眼泪,看到一朵香坟前不败的白菊花。

因为他想再婚,可是却找不到借口啊!就找他前妻诉苦!

那会的男人可不像现在的男人这么痛苦,有几个女人都是常态,女人的地位很卑微,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而女人只可以三从四德。

苏轼身边可以考证的就有三位,苏轼身边还有位丽人也姓王,叫朝云,是他当杭州通判时收入室中的,那年朝云十二岁,是杭州的歌妓。苏轼为朝云写的墓志铭说:“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看来“敏”和“义”可以概括朝云的品行。宋朝士子身边虽有夫人,还可以名正言顺地纳妾。朝云的“敏”呢,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时不时为苏轼浅斟低唱,是她分内之事。她跟着苏轼也没少担惊受怕,发配黄州、流放惠州,都在苏轼身边。绍圣三年(1096)七月的一天,身在惠州百无聊赖的苏轼想听朝云唱歌,于是命她把《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唱一遍。朝云似有所感,流泪说道:“妾平生最不忍唱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也。”苏轼伤感道:“我方伤春,你又悲秋!”没想到几天之后,朝云竟死在惠州,年仅三十四岁。

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词

银涛无际卷蓬瀛。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江城子》

这首词的作者有争议,很多宋词选本都说它是叶梦得的词,但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却将它收录苏轼门下。由于词意比较含蓄,似乎没有太确切的资料能证明是苏轼还是叶梦得所作,也似乎没有人去考证过。但我认为,仅从词的本身来看,是苏轼作品的可能性更大。

一个作者的写作总有一定的风格和模式,尽管他也许会有意识地让自己尝试不同的创作,然而习惯的痕迹依然能找到,这首《江城子》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出现频率较大的、也就是苏轼爱用的字词,《江城子》中有的字词正是如此。

词中的“银涛”苏轼就爱用,不过叶梦得也用过,最早李后主还直接写过“银涛无际”,因此不足为凭。其他方面,比如,词中的“落霞明”,我们在苏轼的《江城子·凤凰山下》中可以找到“晚霞明”这样类似的句子。“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置于苏轼的作品中更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苏轼描写哭泣时好像很喜欢写“相思千点泪”(《江城子·天涯流落》、“惟有泪千行”(《江城子·记梦》,“东风吹破千行泪”(《蝶恋花·雨后春容》),“枕前珠泪,万点千行”(《雨中花慢·嫩脸羞蛾》),“佳人千点泪”(《菩萨蛮·秋风湖上》)等。

在这首词中,苏轼独自面对茫茫银涛,怀念去世的爱妾朝云,当年他梦见和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云“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美丽的词句中熔铸了人生命运的无情与无奈。“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让很多人误解为就是写舜妃故事,以致混入叶梦得作品。其实苏轼和朝云在惠州相依为命时,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苏轼《朝云诗》中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已浓带仙家气象,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笔调来追思和神往两人的过去与未来。

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轼侍女,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在苏轼的后半生中,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她是苏轼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而朝云逝后,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曲。

“幽”恰好也是苏轼爱用的字,如“幽人独往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伴君幽独”(《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幽梦里,传心曲”(《满江红·忧喜相寻》)“幽花香涧谷”(《临江仙·四大从来》),“小园幽榭枕苹汀”(《南歌子·山雨潇潇过》),“惊破绿窗幽梦”(《昭君怨》),“幽恨终难洗"(《蝶恋花·雨后春容》),“幽人自感”(《哨遍·为米折腰》),“幽欢却是寻常”(《雨中花慢·邃院重帘〉)诗句中的“幽”字更是不计其数,如“幽人先已醉浓芬”“谁信幽香是返魂”“幽人夜度吴王岘”“只有名花苦幽独”“明月入户寻幽人”等等。就是苏轼在苍梧写的另一首诗里,也有“幽人拊枕坐叹息”这样的句子。“寄”字也是如此,苏轼诗词中这个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如“欲寄相思千点泪”(《江城子·天涯流落》,“须信人生如寄”(《西江月·莫叹平齐》),“遗恨寄沧洲”(《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吾老矣,寄余龄。”(《江城子·梦中了了》),“独求僧榻寄须臾”(《瑞鹧鸪·城头月落》)。诗句中的就更多了,如“云海西望寄此身”“十年归梦寄西风”“小阁藤床寄病容”等等。

“云海”也正是苏轼词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如刚举的“云海相望寄此身”,如“云海天涯两渺茫”《南乡子·东武望余杭》,如“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满庭芳·三十三年》,“古来云海茫茫”(《水龙吟》)等等。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江城子》里面有多处苏轼常用的字词,带有浓厚的苏轼风格。“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这句正是苏词的有力佐证。因为这首《江城子》在被当作叶梦得词的时候,题为《湘妃鼓瑟》,词中的“苍梧烟水”,苍梧即今广西梧州,传说舜南巡至苍梧而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闻讯后痛哭不已,斑斑血泪染红了青竹。如果是叶梦得写作此词、咏叹舜妃故事,则“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这句话很难理解——后人感伤舜妃的故事,固然可能为之叹息、心酸,但很难想象会被感动成哭得“千行流泪”;如果这句话不是写作者的情感,而是写舜的感情,则更讲不通了。因为舜在娥皇、女英之前逝世,怎么反倒是舜以“千行流泪、寄幽贞”呢?

而如果把这首词当作苏轼的词去理解,则完全合情合理。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儋州时,路上经过苍梧,得知弟弟苏辙被贬到雷州,而且刚刚经过苍梧。他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开头两句是“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而在此前一年,苏轼爱妾朝云病逝于惠州。因此苏轼在苍梧想起舜妃往事,借此表达对朝云的怀念,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异常凄美的《江城子》。

苏轼一生接触过的女人不止这三位。叶廷琯《鸥波余话》说:“衡山王泉之曾至都昌,见《都昌县志》载坡公南迁时,遣妾碧桃于县。”意思是苏轼被贬惠州,为了让侍妾碧桃少受罪,到都昌后,将她留在那里自谋生路。为此还颇为伤感地写了首诗:“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见,东风吹老碧桃花。”陈鹄《耆旧续闻》又说:辰州陆知州曾对他说,苏轼《贺新郎》词提到“榴花”,人皆不知其意。他曾在晁说之家见过东坡手稿。晁说之告诉他:“东坡有妾名朝云、榴花,朝云死于岭外,惟榴花独存,故词多及之。”意思是朝云死后,苏轼身边还有侍妾榴花相伴。关于碧桃、榴花的记载比较缺乏,其真实性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当然,苏轼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梅》

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该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读到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时,叹息说,苏轼注定了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西江月》里化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

同是怀念朝云,与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没很久了,前者缠绵婉转,后者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之美。苏轼和朝云曾“青鸾紫凤、下层城”,在多年来辗转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体验到真爱的温暖。但如今朝云于惠州仙去,只有白发苍苍的苏轼独自面对茫茫江海。人世间一切悲欢扰攘,都犹如大型魔幻鱼龙蔓延一样,热闹之后,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这位孑然一身的伤心人,徘徊于苍茫浩渺的水岸云脚,银涛无际,暮霞散绮,充斥于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边的寂寥,无数的天风海雨,无尽的暮暮朝朝……

“十年生死两茫茫”,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永隔阴阳已经多少个黄昏,思之不得见之,念之不得语之,只留得记忆中残存的欢景愉时,当作泡过千次的茶,反复温习着熟悉的味道,凭吊十年前的红袖添香。

十年来你我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不能相见也不能知道彼此的状况。即使不去想你,也忘不了你。你的坟孤零零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我心中的悲伤的到哪里和谁去说呢?即使能和你相见,你也可能认不出我了,因为我已经风尘满面,鬓发花白了。夜里忽然梦到自己回到从前,看见你正在座在小轩窗前梳妆打扮。和你相视良久难以言语,只有彼此眼泪不断的流。想起你来就到了每年最心碎的地方,在这明月的夜里栽者着松树的小山岗上你的坟前,看你……

苏氏。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富五车,才华八斗,却命运多桀,一生坎坷。卷入乌台诗案入狱期间,他曾两度想自杀,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在以后一系列的磨难中,他笑傲生活,通达以对,不管贬任何处,都造福一方,独善其身。

拄拐杖,穿屐鞋;戴斗笠,披蓑衣是他生活的写照,无论走到哪里,他无不吟诗泼墨,潇洒而歌,留下千秋遗迹。就说公元1101年,历经磨难、是年64岁内迁北还、途经赣粤交界的梅岭时,他与客栈主人一边喝干梅酒,一边交谈着,话到感慨处,不由诗兴大发,先后赋诗二首,即《赠岭上老人》和《岭上红梅》。因渴水待舟,逗留大余。一日,南安倪太守谯楼设宴,邀请苏东坡登楼饮酒观景。这一下了得?“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便成了苏东坡赞誉大余的千古绝唱。苏东坡的一生,是豁达豪放的一生,是风风雨雨的一生,是美丽多情的一生。他的名字,永远响在历史的天空!

而苏轼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苏东坡聪明误一生。司马光当政时,他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认为好的不应尽废,结果与司马光闹翻;程颐执政,他又骂程摆架子,假道学,不近人情,被程借故弹劾。

嘉祐六年(1061),苏轼签书凤翔府判官,带着王弗赴任。苏轼是个有口无心的性格,这种人在官场上混容易吃亏。王弗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丈夫很留心。苏轼接待客人时,王弗常躲在帘后听,客人走后,她很快做出判断:某人光拣你爱听的说,绝对靠不住;某人对你恭维太过,一旦你没了利用价值,他很快会背叛你,甚至落井下石!更奇的是,后来的结局大都与王弗的判断相合。可惜好人不长命,治平二年(1065),苏轼刚从凤翔回到汴京,王弗便因病去世了。苏轼非常悲痛,打算稍闲时将王弗遗体送回老家安葬。刚好次年他父亲苏洵病故,苏轼便将两件丧事一道处置了。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到了唐宋明清,文学家们很好地承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在他们的散文创作中,保持了骨力遒劲,慷慨悲凉的特点,注重文字的风骨,注重文字的社会意义,关注国家和社会,即便是描写个人的境遇也常常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阅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总是会被那些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被文字里所蕴含的那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所陶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沉郁苍凉,刚劲有力。再如苏轼的《赤壁赋》,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无不是言辞,文气具佳的散文作品。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建国后,我们那些现代的散文大家,仍然十分注重自己文字里的“风骨”。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峻青的《秋色赋》;贾平凹的《丑石》等等,虽然较古人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写作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了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苍郁顿挫之美。

苏轼是宋词、宋诗大家。其代表作品有我们喜欢的《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直到熙宁七年(1075)他担任杭州通判时,还梦见又和王弗在一起,只是这次“相聚”的情景格外凄凉,于是提笔写下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十年忌辰,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苏轼梦见亡妻王弗。在这个本来就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闯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汹涌澎湃难以遏止。苏轼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写明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词的上片则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首创,也属于悼亡诗歌的发展。该词一开始写出了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思念,犹如江河之水,一泻而下。“不思量,自难忘”,写词悼亡本来是出于思念,作者却偏偏不说思念,因为这是时时都不能忘怀的,虽然时间已经跨越了十年,但想念之情却更加强烈。生死两地,幽冥渺渺,思念之情,对谁倾诉?光阴匆匆,倏忽十载,纵使相逢,人面已非,悲痛之余,更觉凄凉。因为无奈而产生幻想,用想象来慰籍悲伤是人心之常理,故尔词的下阕臆造出梦里还乡,见发妻窗前梳妆,却彼此相对无言,别后满腹凄凉话,都在泫然落泪中。明月千里松岗,伊人凄凉断肠,作者以虚写实,以月下凄凉的荒冢作为收笔,给读者留下了不绝的哀思,该词亦属悼亡精品。

相比之下:元稹比苏轼更为细腻,但是苏轼的词(注意不是诗)更为悠长!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列车确报业务流程下一篇:领导班子考核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