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水体景观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校园水体景观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不是单纯的设计和景观化,而是一个物流循环安全的大地物景观生态系统的再创造。本文对校园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校园水体景观空间设计论文 篇1: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校园景观设计

【摘要】校园景观不仅是校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高校应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突出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探索生态性校园建设及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统筹兼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校园景观 规划设计 发展趋势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涉及建筑学、植物学、规划学、社会管理学、环境工程、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需要多方面协调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以生态性校园设计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体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和校园建设的大发展,各高校无不重视校园景观的建设。由于校园历史、地理区域和办学特点等的不同,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风格和人文内涵,反映着自己特有的区域特点、办学特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与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自然物质和校园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高校校园景观风格,有着自然、生活、艺术、人文、科技生态等的审美价值,是校园物质环境审美客体。作为校园物质环境审美主体的大学生们按照自己的主观认知、审美需求和道德水准来接受并适应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对大学生产生持久的身心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认知水平。

一座景色优美宜人且充满自然情趣和独特人文气息的高校校园景观,不但能舒缓师生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增进身心健康;还能启迪灵感,陶冶性情,提高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更能够激励斗志,促进他们对人生价值进行积极而健康的思考。例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雕塑、校徽、校训等纪念性和标志性空间,反映学校特色的小品、建筑、植物配置、户外设施设置等等,这些优美而独特的校园景观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融为一体的陶冶,成为校园物质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设计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①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思维理念,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值得各行业遵循的实践原则。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建设以人为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人”指主要使用人群——教师和大学生。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在“以人为本、立足区域、注重品位、设计特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行为活动要求和心理需求,充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生态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尊重。比如,校园景观设计所采用的各类材料应以不危害人们的安全与健康为前提;选择校园植物时,应考虑它是否有毒、有害及产生飘絮污染环境,种植时是否有对光线的遮挡;校园建筑物设计是否坚固、美观,是否利于通风、采光,是否节约能源;校园整体景观是否做到功能方便、景观宜人;校园景观设计效果能否使大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欣赏蕴含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并对这些美的信息进行接纳、联想、感悟,以便更好地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体验水平,更好地发挥高校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等等。

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生态性校园设计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校园景观,是在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和最生动的体现。2008年1月30日至31日,教育部组织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首次就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开展专题研讨②,这对推动高等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符合节约型理念、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发展战略,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生态性校园设计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营造、管理运行一个校园景观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布局合理且环境优雅,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的功能于一体,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性校园景观设计,要求尽量降低或减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量,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用自然能源替代储量有限的矿物能源。比如,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和采暖,使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照明;将生活废水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水体补充、植物灌溉、冲厕;校园植物配置适应本地生存环境的物种;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才能使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现统筹兼顾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合理把握校园景观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当今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系统。③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景观不仅要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大学生,更要实现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的共享——向社会开放,需要高校校园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我国高校中既有百年名校,又有新兴的大学或新校区。它们或具有古朴、典雅、厚重、执着的人文景观和学术精神,或具有现代的、科技的、优美的自然和社会景观,这些都可加以利用开发。但是,由于老校园景观是在较封闭的时代和空间中发展而成的,如果一味追求校园景观的开放性,势必会破坏原有老校园景观元素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所以,首先要合理把握校园的开放性,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根据既尊重传统、满足高校育人的需要,又合理把握时代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慎重地进行景观规划,以便充分体现出高校优美的自然景观、鲜明的区域特征、优雅的人文内涵和人性的校园空间设施。

尊重传统,修旧如故,凝固校园历史。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要充分尊重校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特征。对不同时期的校园景观设计,要有选择性地突出特定审美群体的特定审美习惯,而不是用某种特定的审美习惯来代表不同审美群体的各种审美习惯。比如,老校园景观的历史价值是老校园最宝贵的财富,在老校园景观修建过程中,应该挖掘提炼校园历史和时代特征,拓展已有景观的审美内涵。在校园景观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尊重传统,修旧如故,让校园的历史价值以物化的形式凝固在校园景观之中。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校园景观,绝不仅仅是指校园的美化和节约,应当是高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个系统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内涵由知识的传递和创新拓展到人文的视野。21世纪的高校校园景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等环境应达到高度统一。高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也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能够带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出高校,走向社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重视校园景观的功能性。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本着实用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目标,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景观系统空间,例如广场、绿地、步行道、座椅、走廊、庭院等,从而形成各类空间开敞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创造出公共、半公共等自然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充分满足大学生休息、学习、游历、休闲、交流、集会、锻炼等功能要求。

注重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综合效益。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是形式与功能设计,更是整个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延续。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如何使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相一致;如何将有限的自然资源加以高效利用;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可行性的经济条件有机结合;如何合理地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创造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校校园景观;如何实现优美实用且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规划设计,营造出集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经济实用与教育艺术于一体的高校校园景观。(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环境工程系)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年。

②吴启迪:“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31日。

③刘志强:“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山西建筑》,2006年第24期。

作者:邓珍琴

校园水体景观空间设计论文 篇2: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摘 要】 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不是单纯的设计和景观化 ,而是一个物流循环安全的大地物景观生态系统的再创造。本文对校园环境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校园环境 景观设计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中国校园环境景观走向发展阶段,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转变,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更强调交流互动,以应对教育体制改革。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景观,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艺术内涵,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必然会成为引导当今校园环境景观建设的时代潮流。

1.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

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广泛涉及到设计学、建筑学、生态学、园林、土地生态学、校园文化学、教育学、环境资源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渗透,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活动要求,在体现使用、美观的同时,通过校园建筑、景观等具体的形式、造型、色彩、质感、线条、符号、图案等形态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将精神文化景观化,将人类所期望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道德行为规范、意志品格等融入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中,营造多层次的校园交往空间,建构一个立体的、亲切的、多元化的参与性系统空间与思考场所,使智慧与创意在交谈中得以启发,使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环境的育人效能。

2.校园环境景观布局

校园环境景观规划布局要充分分析师生的性格特征、心理及行为规律,透切理解学校教育,根据师生的活动规律及需求合理地进行结构布局,营造一个服务于师生的人工自然生态环境,与原有自然要素相融合,与周边社区共融共生。同时,尊重和维护生态演替过程,通过其潜藏的价值、观念、情感、律则等来影响学生的心理。

3.校园建筑及构筑物设计

学校的建筑文化和环境文化是学校形象的最直观的外化形式,校园建筑是校园的主体,建筑的风格对学校的整体形象起着直接的展示作用。校园建筑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品格的艺术,以场所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场地气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生物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充分反映学生的心理与审美需求,体现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自然和社会、历史和时代的有机融合。建筑设施作为学生校园生活沉默的伴侣,应本着经济适用、节约安全、美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挥其隐性课程的心理教育功效,营造有利于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作为学校长期培育的文化生态,景观设施及细部具有综合性、方向性、开放性、生态性,吸纳外在营养,与整个校园景观文化和谐相融,映射出学生独特的校园景园文化,释放自身能量,实现生态环境育人的目标。

校园雕塑景观设计是赋予环境以生气的工具。装饰雕塑的表现形式有三位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后者有着先天的装饰作用,是装饰雕塑内易体现装饰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圆雕艺术表现力强,最易产生景观效果。装饰雕塑具有空间溶合性,在环境中能创造特定的具心理场效应的景观效果。校园雕塑主体选定是多种因素决定的,要看设置的目的、环境的特征、校园的历史及人们的审美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装饰雕塑需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弥补原主体环境之不足,以激活环境中的意境或情趣,激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敬;培养学生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情感。

4.校园环境植物景观设计

景观植物的配置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时制宜及艺术性的原则,解读自然植被群落的内涵,形成乔木、灌木、地被、草坪、花卉、动物等多物种的复式群落,常绿落叶搭配,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共同运用,乔灌地被草相结合,充分利用园林植物的造景功能,形成自然人文、景观生态相和谐的校园景观效果。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日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干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

景观植物的选择应以地域性、多样性、季相丰富性、文化性、安全性、生态保健性为准绳,并把植物的耐旱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突出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与内涵。植物材料的选择要注意观枝、花、果、干、根形的有机结合。为发挥植物群落景观最大生态效益,在满足造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以乔灌木代替草坪,不建植大面积的草坪,尽量避免大树移植。

5.校园环境景观色彩设计

校园景观色彩主要来自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其中色彩最丰富、最鲜艳美丽的是花卉、树木及地被的叶、花和果实,植物通过其叶、花、果实和枝干的色彩刺激人的视觉器官而被人感受。由于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在人的视觉上就会感受到色彩的季相变化和明暗变化。多数植物的叶子常年呈现暗绿色,是大自然和园林绿地的基本色调,多于严肃环境中,也见于一般的园林绿地中,作背景衬托,使人产生庄重、严肃、沉静的心理情感。而春色叶树种、秋色叶树种、新叶有色树种等色叶树种在园林绿地中或丛植、或片植、或群植。色彩鲜明,装饰效果极强,能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撼。植物色彩在色相、明度及彩度等搭配方面,配置植物应注意相异性、秩序性、联系性、主从性、生态习性,围绕一定的中心主题展开,或突出主题,或衬托主景,不同的色彩赋予不同的情感。因此,根据需求,将植物色彩调和出或热闹、或宁静、或温暖祥和、或甜美温馨、或野趣、或田园风光等气氛。运用植物的各个季相色彩变化,创造出流动的色彩“音乐”。

6.校园环境水景设计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设计溪流景观,尽可能让包括屋面雨水和路面雨水在内的径流雨水先流入低势绿地,再流入溪流景观中,发挥绿地植被的截污和净化功能,强化水体在循环过程中的复氧和植物净化功能。溪流景观在有雨水时水溪景观,无雨水时就是旱溪景观。因地制宜可通过动力将水体回返到高地势处,形成循环水景系统,或采用生态净化的方式使景观水体发挥生态及循环功能,控制水质恶化,并能够起到美化作用。在目前水资源普遍短缺的形式下,应该大力提倡建设节水型园林景观。在校园植物景观养护的灌溉方式上,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注重铺装材料的渗水性,以利于天然降水的回归,尽量减少人工灌溉的用水量。

结论

最理想的校园环境是整个校园能成为一个大地物景观生态系统,而建筑及设施小品优美地散融其中,成为系统的组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生理、心理及求知需求,避免环境景观散乱、单一、简单化,避免集散空间不合理,扭转重建筑轻景观的不良风气,加深对校园景观的深层理解,将包括水在内的资源融入到校园景观生态系统中,以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将校园垃圾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及通过系统链回归到系统,以构建和谐的生态景观环境。

目前,对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还没有将整个校园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处理,设计环境景观只是求快,片面趋求视觉效果,缺少对校园景观设计全面的考虑和深层的思考。不能将建筑等教育设施有机融于景观中。相关理论研究也基本上处于一种初级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的开拓性研究,以指导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为国家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园林风景区管理处)

作者:姚雷

校园水体景观空间设计论文 篇3: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摘 要:校园的景观更新涉及建筑、景观、遗产保护等诸多学科。校园景观的更新,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又要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景观更新设计为例,探讨校园景观更新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校园景观;生态;更新;历史保护;华中师范大学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复杂化,很多城市将大学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动力机制,期望其能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良方。高校扩招现象普遍,校园人数和规模的不断增大迫使大学陆续在校园周边征地扩建或建设新校区。

大学校园已有景观缺乏内在生机活力是目前校园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缺乏足够重视,缺少人性化的空间,景观设计忽视大学校园所处的地域文化差别,使景观空间设计模仿抄袭风严重,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怎样的规划才能满足校园的新旧更替,和社会发展同步,适应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追求,已成为当代校园空间研究的当务之急。

2 研究背景与意义

校园景观是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还能对学生精神层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求知欲,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怎样建设好新校区的校园景观空间设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景观更新设计为例,通过对大学校园景观空间与校园户外生活作深入调查研究,探索促进、激发大学校园户外生活的校园景观空间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可操作的方法。

3 研究地概况

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157.6hm2(2364亩),09年校舍建筑总面积约85.77万m2,现有24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27000人,教职工3800余人,教学楼十余栋,图书馆两座。校内有桂子山、元宝山,南与南湖相接,北与东湖相对,东临风景秀丽的卓刀泉公园,西望享誉中外的长江和黄鹤楼,是读书治学的胜境。

4 校园景观更新设计意象分析

4.1塑造自然生态校园景观——校园绿化系统规划

结合已有生态绿化基质,梳理绿化脉络,增加绿化面积,通過点——景观节点、线——景观轴线、面——各主要景观区域构成点线面结合的校园景观结构,渗透到校园的所有部分(见图1)。

4.1.1面状绿化

面状绿化包括自然山体、生态绿地、体育绿地、休憩绿地。对自然山体进行合理保护,形成校园内的生态斑块。合理利用现有植栽及植物园,形成生态景观片区,优化校园环境。结合体育用地布置绿化,使运动空间更具可用性。

4.1.1.1保护桂子山和元宝山的自然山体绿化,增添游览设施;

4.1.1.2对元宝山北侧的水杉林和音乐楼北侧的树林,增添游览设施,注重绿化层次的变化;

4.1.2点状绿化

点状绿化包括广场绿地、普通绿地。广场绿地分布在教学楼四周空地,为师生提供绿色休闲空间。普通绿地为居住区及学生宿舍周边小型绿地,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4.1.2.1教学楼周围的休憩绿地要适当增加开敞性,同时布置小品景观,结合广场铺地设置绿化,增添游览设施,提升人气;

4.1.2.2完善运动场周边的绿化布置,为锻炼的人提供休息放松和交流娱乐的场所;

4.1.2.3在教工和学生生活区布置形式丰富、尺度宜人的绿化,改善提升这一地区的绿化水平;

4.1.2.4提升梅园、牡丹园、梧桐大道、桂花大道等主题种植的空间品质,打造出华师的绿化名片;

4.1.3 线状绿化

行道树种植随道路不同富于变化。在树种的选择上注意季节、高度和色彩的搭配。丰富绿化层次,延长观景时间。

4.2提升校园景观活力——校园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设计景观轴线、景观廊道、景观片区、景观节点,做到点线面结合,组成丰富的景观体系 (见图2)。

4.2.1景观轴线

在本校区打造一横三纵的景观轴线。

“一横”为桂中路,规划在原有景观及绿化基础上整治提升,改造环境质量,增加绿化层次,提升轴线两侧景观价值。修缮桂中路西侧牡丹亭,使原有的端景功效得到更好的发挥,并作为景观转折点重点打造。

“三纵”为玉兰东路、大学生活动中心西路及理科区老学生宿舍中心各向南北延伸轴线。规划延续玉兰东路原有的景观轴线,增添沿线景观小品和轴线尽端的对景,强化文科区和理科区原有的轴线,注意建筑和植被的协调和观景条件的改善。

南湖景观轴线:结合南部校区教学和科研建筑的建设,打造亲水、宜人的景观轴线;

4.2.2入口景观

将东门打造为主要出入口,拆除附近的几栋教工住宅,建成停车场和绿地,减少对桂子山的山体绿化的遮挡,改造桂东路两侧建筑的界面,打造优美的入口景观;

4.2.3景观节点

整治建筑景观节点和广场景观节点的周边环境,在周围适当添设小品,丰富景观层次;

4.2.4景观廊道

沿桂北路、桂西路、桂东路和南湖主干道打造景观廊道,优化道路两侧环境,注意牡丹园、桂子山、音乐楼等对景的营造;

桂北路:桂北路两侧梧桐树较茂盛,结合桂子山景观片区,可建成具有华师特色的“梧桐大道”。

桂西路:桂西路两侧原有商业及文化氛围浓厚,樟树密植于道路单侧,但街区及道路环境堪忧。规划结合地块国际交流学院的功能定位,整治道路环境。打造具有功能特色的绿化景观廊道,形成文化林荫道。

桂东路:两侧行道树树种丰富,梧桐、玉兰、水杉间或种植。由东到西依次经过自然景观片区、生态景观片区、体育景观区。规划结合每段地区功能特色,打造不同的绿化景观,形成华师独有的生态绿廊。

4.2.5特色景观片区

整合提升文科区、理科区、文体活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国际交流学院和南湖校区的景观风貌,改造不合宜的建筑界面,提升品质,突出特色;

整治环境,增添设施,充分利用起自然山体和水体的景观价值,在桂子山校区利用地形高差建造跌水景观,打造和谐的山水人文校园;

4.2.6设计游览线路,串联起校内主要景点,便于旅游推介。

现有绿化环境较好,植株种类丰富;华师不同植株种植园颇具特色。可以以此特色景观为主题打造景观品牌。

华师前身为文化书院,拥有百年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东南侧黎元洪墓为辛亥革命重要历史遗迹;东门外卓刀泉寺是颇具特色的关公文化中心和纪念圣地。规划合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并将其整合至精品游览路线中,使得华师的人文历史氛围更加丰富。

华师北门外为电子科技街,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彰显华师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特色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特色,为华师游览线路中不容错过的风景。

规划拟定三条游览路线,线路设计十分人性化,考虑不同人群游览时限及兴趣不同,增设弹性游览景点。通过以上规划,可以形成山水景观兼备、人文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轴线效果强烈、廊道视线通畅的覆盖全校的景观体系,不仅有利于教书育人、求知创新,同时也将成为华师推介自身形象的一张名片。

4.3 保护校园景观之魂——山体水体及特色建筑保护规划

4.3.1山体保护规划

保护范围集中在有特殊保存价值的环境要素和山体水体紧密结合的地区。

重点保护区:

桂子山片,西到桂北支路,南面到桂中路,东西方向根据历史建筑保存情况,宽度有所变化;

卓刀泉路,至环山东路外沿;

元宝山一片,根据要保护的次森林,外延有所变化;

南侧水杉林湿地地区,周边应根据情况增加树木种类。

4.3.2水体保护规划

遵照武汉市总体规划中的五线控制要求和山体水体保护规划,对南湖校区的建设,严格按照控制范围后退建设。植草种树,添置设施,修建步道,将南湖滨水空间打造为亲水、优美的休闲胜地。南湖地区依城市蓝线控制范围后退10m,作为绿化空间,保护城市水体;控制沿湖建筑密度,留有开敞空间。

4.3.3特色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保护范围集中在有较高价值和建筑质量的历史建筑或构筑物的地区。

保护对象:1956年~1965年建设的一批建筑,包括文学院1号教学楼、2号教学楼、老图书馆、行政楼、理科区5号教学楼、西学六栋宿舍。

保护措施:在不改变被保护建筑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对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进行修缮、整治,对建筑整体结构进行加固,对损坏部分进行修复。

4.4 营造空间环境特征——公共活动空间规划

结合校园功能结构的变更以及校门开发建设的情况,积极新建空间、构建联系,整合出一个完整、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见图3)。

公共空间:规划将体育场及露天影剧院片区作为整个校园的公共空间核心,并考虑公共空间服务半径,保证文科区、理科区、国际交流区、供销学校片区、南湖校区有各自的公共活动中心。

半公共空间:结合教学楼周边场地,考虑师生的学习及交流需要,设置供人休息交流的半公共空间。

半私密空间:为植被相对茂盛的绿化区,有一定的开敞性,可为学生及教师提供相对安静的室外学习交流空间。

私密空间:自然山体植被茂盛,规划将大部分地区作为私密性活动空间,为师生及游人提供幽静的休闲游憩空间

空间联系轴:整合道路绿化,通过道路周边视线控制、建筑物改造等手段营造视线通廊,加强各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得大小空间串联有致。

5 结语

校园景观优化更新设计需要从多角度去考虑,不能孤立于某一方面而盲目建设发展。建设系统化、多维化、整体化的地方高校校园景观,才能使校园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地方高校校园景观建设应抓住高校规模迅速崛起的机遇,尊重校园历史文脉及实际情况,以逐步完善的景观理论和建设技术为科学依据,营造富于特色的校园空间。分析校园景观的整体构建,从更高层次上认识校园景观发展的规律性及其经验教训,并注重寻求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此,现代高校校园建设才能够与自身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发展相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奕.中国大学校园研究现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15- 17.

[2]陈于仲.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 [M]. 成都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01,132,149-152.

[3]杨东星.大学老校园改造规划设计操作模式探[J] 理想空间,2005,(4):15-20.

[4]张春慧.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4:17-27.

[5]高波.大學老校区景观空间更新的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6]阳建强.历史性校园的价值及其保护———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6(7):57- 62.

作者:杨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学生早操科学管理论文下一篇:物联网框架下道路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