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中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2022-04-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目标管理中教学管理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势在必行,这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高校思考大学的目标定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策略这两个关系高校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目标管理中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篇1:

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特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形成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随着教学改革逐渐开展,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度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的教学改革下,教育管理者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也自然成为管理者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功利性强,只强调分数管理

在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中,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异化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已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

2.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只在规章制度上大做文章,大搞形式主义

目前,不少学校变本加厉地在规章制度上大做文章,把规章细则化、标准化。“大章”、“小章”上满墙,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教的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教师和学生没有一点自主性,学校俨然成了程序化管理,学校管理层只见章不见人,重章不重人。这种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管理层变成了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课堂检测检查最为典型),教师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管理改革,也只是在表面上做文章,搞形式主义。

3.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盛行“权威”主义,权力至上

学校管理者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就成为无政府了,学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崇尚领导的权威、教科书的权威、教参的权威,致使权威主义风行。这种崇尚权威的风气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师的个性。依照管理理论,从校长角度来说,管理学校需要的不仅仅是权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早有精辟论述:“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学校管理者最为缺乏的恰恰是思想,试想在一个没有教育思想,崇尚权力、不崇尚学术的校园里,怎么可能有真正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呢?

二、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特别强调和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作用,促进学校整体、全面发展

一个学校,无论历史长短,规模大小,从属如何,要想全面、持续地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的决策者、领导者、实施者把握教育规律,以战略性的眼光找到教育发展的“内驱动力”。教师要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就教师而言,要当教育家,就必须具有科研能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而由教育家整体组成的学校就必然迅速形成适合自身条件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教育科研活动,拓宽教育科研领域,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教育科研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发展,教育科研“先行”和“指导”作用的发挥,使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2.明确职责,分级管理

根据相关规定的要求要求,制定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以及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和履行职责的考核要求:

(1)校级(含校教导处)

①制定教学目标管理的总体规划、学期计划和具体工作安排,实施对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的管理。

②紧密联系教师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组织理论学习,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问题,保证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

③深入教研组、年级组和课堂,按目标要求和常规要求对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实施具体的领导和指导。

(2)教研组和年级组

教研组主要实施对教师教学的管理:

①围绕“达标”制定计划,学习大纲、学习理论,研究教材、教法,开展集体备课和确定教研专题,进行研究——实验——总结,不断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

②组织安排好组内教师每学期开放课、研究课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以及交流教学心得等。

3.管理操作,分门别类

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各级管理干部明确了职责,怎样操作是一个关键问题。它是在目标管理全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常规。制定以下四方面操作内容:

(1)加强计划管理

计划是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工作的指向和布局,因此把它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校工作计划;二是教育教学计划。每学期或学年制定计划,都要围绕“总体规划”的步骤考虑制定。前者要为达标创造条件,起到服务作用;后者要为达标做到有序地安排,起到主导作用。学校各类计划一经确定之后,要求组级、班级、少先队以及职能部门的计划,都要结合实际,向着一个目标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这样,使总体目标落到了实处,由抽象变具体,由远变近,为总目标的达成起到奠定了基础。

(2)完善制度管理

计划的落实靠有力的制度作保证,制度是进行教学管理的“法”,有了这个“法”就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它能促使教职工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能使学校产生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此,制定《教师的教研进修制度》、《目标教学研究课制度》、《论文发布制度》等,从而使教研活动、教师的培训工作有了时间、内容的保证。

4.评价导向,激励竞争

评价是教学管理的手段,对教学目标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的质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达到科学性强、可信度高,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和认证机制,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可通过设立教学创新优秀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优秀课程奖、实验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论文奖等,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同时,运用教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单元形成性评价、质量分析评价以及对教研组、年级组的管理评价、学校管理工作自评,稳步改善教学管理,提高质量。总之,评价工作是对教育教学总目标的验收,是检查职责是否尽到,操作是否合格,科学地运用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激励着全体师生进入到全面竞争的状态。

总之,建立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最核心的内容是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必须知难而进,本着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的初衷,沿着这条教学管理的改革之路坚定不移地向上攀登,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为把学校建设成面向21世纪有特色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而努力奋斗。

作者:李金花

目标管理中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篇2: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势在必行,这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高校思考大学的目标定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策略这两个关系高校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上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新的高校不断成立,高校的构成发生了很大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教学管理工作范围扩大,事务性工作增多,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越来越制约高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把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管理的实体,推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是校、院二级建制阶段。1929年颁布的《大学规程》和《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可以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8类学院,有3个以上学院才能成立大学,形成了二级学院自主权较大的大学、学院的二级建制。

第二个阶段是校、系二级建制阶段。从1952年年底开始,我国高校借鉴苏联模式,全面调整院、系,取消学院建制并建立系,系内设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专业教研室。在这一阶段,教学管理为学校一级的管理,系为教学的实施单位。

第三个阶段是校、院、系三级建制。高校内部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系一般不设行政级别。在这一阶段,各高校的教学管理实行的是以校级一级管理为主,二级学院具有部分管理职能,系为教学实施单位。

1992年,高校开始进行合并调整,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专业增多,导致系的数量增多,大学教学管理范围扩大。学校规模和学科门类的扩大要求高校进行分层管理,学校是一级办学管理实体,学院是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管理权力在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实体之间分配。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高校思考大学的目标定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策略这两个关系高校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上,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

二、我国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研究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发展,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学者们开始关注对教学管理模式及其改革的研究。在初期,研究侧重的大多是对实施教学两级管理的意义的阐述。如胡春光和黄文彬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中提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学活动来完成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状况和管理效能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现。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对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淑娟在《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初探》中提出,积极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是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

近年,国内有些学者对高校两级教学管理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对策。刘天佐和周清明在《高等学校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若干问题》中提出,要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通过校、院两级管理职权的调整、财务管理体制的建构、相关配套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措施,确立学院“主体性”结构的地位,实现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吕世彦和郭德红在《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中提出,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据此对二级学院的办学绩效进行全面评估,提高大学整体办学质量。这些学者的研究均主张通过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教学的两级管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对教学两级管理体制的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张扬在《关于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探析》中提到,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对学校内部管理的责权利的重新分配和调整;熊杰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院级教学管理机制的探讨》中通过讨论学院在学校中的作用提出,通过明确职责、实现目标管理、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建立评价体系和考评激励机制等来健全和完善高校两级教学管理体制。

还有学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学两级管理的具体模式。高友智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实践》中指出,建立科学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要理顺校、院两级在责权利方面的关系,明确划分校、院两级的权限,深化“院为实体”,并提出了具体的模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发表的石立岩的《临沂师范学院以扁平化管理为核心的体制创新案例分析》,拉开了高校扁平化教学管理的序幕。杜建慧课题组在“高等学校教学两级管理关系的构建和调谐”的研究项目中以扁平化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基于校、院(系)教学两级管理的机构及职能设计,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流程设计,基于流程的教学管理调谐机制与制度体系。郭冬生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中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及缺陷,通过中外对比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并建议构建低重心、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体制。这本书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发展的过程方面,无论是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还是问题的应对,都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释,并在对比国外教学管理经验后又对我国现存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发展方向。

总体来说,我国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比较薄弱,虽然近年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此类问题,但多半仍停留在分散的、孤立的层面,仅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进行研究,对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还不是很多。

三、高等学校教学两级管理体制研究应关注的两个方面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观念,在研究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两级管理的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种事务的指导思想,更是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教学两级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人既是发展的首要担当者,又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中的“人”,认清人的“精神性的存在”“自由性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等本质特点,从而重视人的精神,以精神提升人;其次要把人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和工具,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如何思考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来说,“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服务为本”集中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由“以学生为本”理念的缺失和偏离造成的。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由,尊重学生独立自主的权利,把学生看成主体。

大学管理的制度和决策要能反映学生的利益,在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的基础上,依靠学生这个主体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目的。

高校领导以及其他管理者应当改变陈旧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从把学生当做主体的角度出发,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改革中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对于“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则是针对大学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执行管理和决策时提出的。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和教学自由权是“以教师为本”最基本、最本质的要求。教学自主权是大学教师专业自主权的核心,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权利保障。大学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创造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特点,大学教师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大学的领导和管理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因此,高校要在管理制度中体现对教师的劳动与成果、价值与尊严、权利与权益的尊重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教师为本”,激发教师工作的动力和创造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教学两级管理应体现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

科学有效的教学两级管理模式是教育质量的制度保证,也是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保证。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因素有很多,教学两级管理只是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和维度。如果以科学的教学两级管理机制来运行,那么对高等教育来说,不仅能够保证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也是一种价值的实现,对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在教育过程公平的前提下,同等教育质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才具有同等的竞争力,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培养才能达到教育结果的公平,也就是就业的公平。

参考文献:

[1]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2).

[2]胡春光,黄文彬.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3]王淑娟.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4]刘天佐,周清明.高等学校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5,(11).

[5]吕世彦,郭德红.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J].国家行政教学学院学报,2008,(7).

[6]张扬,易自力,尹红.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5).

[7]熊杰.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下院级教学管理机制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4).

[8]高友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10).

[9]杜建慧.高等学校教学两级管理关系的构建和调谐[R].郑州:豫高教改鉴字[2011]409号.

[10]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责编:一 木

作者:杜建慧 黄恒雪

目标管理中教学管理制度论文 篇3:

浅议学分制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摘要: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已表现出诸多优越性。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该体系较大地发挥了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系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构建;实践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实行学分制。实行学分制主要目的在于一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载体,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兴趣等来选择所修课程及授课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满足其个性专长的发展。然而,在学分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有效管理与监控的缺乏,部分高校只重视教学目标与结果,对过程与环节缺乏足够重视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仍需要探讨与实践。

一、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机制

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研究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本着全员、全程和全面性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利用控制论的相关观点,对影响教学的各因素进行严格控制与分析才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质量监控这两个系统。目前,此系统已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可以分为目标、过程、评价及反馈机制。这四个机制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高校的学分制改革中,目标机制处于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终点,目标机制具有调节遇到像高校师生行为的功能,而合理的目标机制会对人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过程机制在实践中强调的则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地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和改进,使得教学资源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配置,从而促进教育过程能够得以良性地发展,确保学分制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机制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一种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客观而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从而有利于学分制教学目的的实现。反馈机制指的是在教学实践管理中对教学活动的相关环节的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对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进行及时地反馈,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自我纠正能力,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与完善。

二、学分制下当前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所面临的挑战

学分制作为一种叫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已表现出诸多优势。然而,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来说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学分制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因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质量。学生选课的自由化很可能会导致两种选课倾向,一种是以个人兴趣和就业的基础上选择课程,这极易影响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另一种则是学生倾向于较为简单的课程,为了获得学分而随意应付,这可能会影响学习质量。

(二)学分制的应用也可能导致管理难度的增加。自我约束力交叉的学生往往对新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在学生进入高校之前大多处于被动状态,而进入高校后面对诸多需要自己决定的选择会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对于缺乏自律的学生来说,逃课现象较为普遍。因而给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视结果,忽略过程这一现象也较为普遍。在实施过程中淡化了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四)教学资源不足,进而使得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备,以及狮子力量不充足,开课教师少,课程少,因此学生选择范围不大。

三、学分制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成立监控机构,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尤其是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二)建立相应的教学督导体系,督导通过进入课堂听课,并对听课对象进行评定,以此达到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三)建立并完善质量监控运行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的多个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以及成绩考核、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监控与评估,从而达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四)建立信息反馈体系。通过建立相关信息反馈体系例如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学校可以有效地搜集信息,从而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为决策系统做出正确的决策及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五)建立整改系统。系统成员应负责对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估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研究并提出整改意见,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方案。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从多方面对高校教学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促进学校教职工投身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形成全员参与模式,学校、老师、学生都是这一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这一监控体系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参与。第二,建立全程监控的标准,制定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并按照标准进行监控评估。第三,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环节评价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第四,学校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库,并完善数据库的管理制度。

四、结束语

学分制作为先进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其优越性,但是学分制在其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对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完善,使其逐渐与现行教学体系相适应,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国伟.高等学校构建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5):66-68.

[2]邬开东,宫能平.学分制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6):130-131.

[3]黄智鸿,韩福生,刘丕峰,黄 谦,谭洪华.学分制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6):90-91.

作者:郑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总分公司模式下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下师德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