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2022-04-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地理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式之一,地理实践活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参与实践活动而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篇1: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

摘   要

地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学生立场、真实情境、实验生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地理实验教学设计,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地理实验  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学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作为学生地理学习的启蒙阶段,需要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学科价值。《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地理教学应提倡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1]。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地理考察、调查等难以常态化进行,因此,“地理课堂实验”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地理实验教学依托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一、基于学生立场,营造具身学习空间

“区域性”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首要特征,对于生活经验较为缺乏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最熟悉的区域是自己生活的地方。结合教材,立足于学生,选取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地理背景。以上考虑,是基于“学生立场”,从已知到未知,从熟悉到陌生,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已有的旧经验,建构新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概念和原理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2]。

1.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设计

比如八年级“水资源”一课,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南水北调工程”是教材“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部分的重要知识点。然而,不管是“南水北调”还是“引滦入津、引黄入晋”,这些跨流域调水工程对于学生,特别是生活于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学生们而言,知识虽然浅显,但略显“纸上谈兵”。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基于真实情境去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调水”的必要性,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

生活在苏州的孩子,对于水源地“太湖”,是有真切感受的。整合教材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场景“太湖”为主线,基于身边的调水工程——“引江济太”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有助于解决因“地理空间”差异带来的知识疏离感等问题。

2.基于具身空间的“体悟”学习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具身空间是指教学中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感知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身体通过多感官体验、感知、互动与合作,增加感性认识[2]。基于具身空间的学习,是指由直接给予知識结论转向帮助学生体悟学习过程、提升思维品质。演示实验,比较直观;可操作的地理实验,则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实践的具身空间。

“水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水问题”产生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在实验体悟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概念、知晓过程、探明结果。这时的“水资源”已成为学生体验、探究、实践的对象,也让学生的素养发展成为可能。“水资源”地理实验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水污染、跨流域调水”等知识的产生过程,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认识“某个知识点”,结合具体现象经历概念构建的全过程。

二、立足真实情境,模拟地理实验环境

实践乃素养之母,一切实践均根植于情境之中[3]。核心素养导向的地理实验教学,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学生实践活动。

1.设计贯穿真实情境的教学主线

维果茨基说,脱离情境的知识毫无意义。“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学生作为具体情境中的存在,在反复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与真实的情境相互造就,并就实验现象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做出行为反应,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地理实验依托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地理问题。“实验教学”须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创造有“教学主线”贯穿的不同情境,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让学生置身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模拟的实验环境中操作与实践,去亲身经历问题产生、解决的过程。立足于课堂,地理实验是“教师可营造、学生可操作、知识易传递、技能可习得”的、以真实情境做支撑的地理学习空间。地理实验将学生的思维与真实的情境、学生的身体活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更投入地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比如,“水资源”一课的教学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思考问题,向学生传递“人地协调”的观念。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苏州学生,几乎从没有体会过缺水的苦恼,“水污染”的案例也相对较少。教学中“测一测,你身边的水”地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置身于解决“水问题”的真实情境中,更生动具体。

2.立足生活场景模拟实验环境

对于初中生而言,真实情境取自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并欣赏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实验素材来自于生活,情境必须是“真实、可模拟、可操作”的,经得起反复推敲验证。因此,要选择适合实验的地理知识,如通过实验能真实感受到地理现象和规律的重点知识、需要以实验操作真实感受并亟须解决的教学难点,并将实验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测一测身边的水”地理实验需要准备的实验素材主要有:不同水体,如太湖水、蒸馏水或矿泉水等;透明的一次性杯子;水质检测笔(TDS水质检测笔,TDS值表示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体mg/L);滴管瓶口的色素若干。实验步骤:第一步,在太湖水中滴入一滴代表“污染物”的色素,观察TDS数值的变化(水质变化)。思考:TDS数值变化不大,太湖水的颜色和水质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什么?第二步,在太湖水中持续滴入色素(绿色),观察TDS数值的变化(观察太湖水的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随着太湖水体颜色的变化,说明太湖水的水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是太湖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苏州距离太湖水源地非常近,太湖蓝藻的爆发,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实验教学将太湖蓝藻搬进了地理课堂:以绿色色素模拟太湖水污染,让学生通过TDS水质笔上数值的变化,感受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质对于太湖流域的破坏,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透过“杯中的水污染”,认识水资源的现状——“人均资源不足,水污染和水浪费加剧水资源的缺乏,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贫水国;水网稠密的苏州,也是缺水城市之一……”,直观的操作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指向地理实践力,设计深度实验活动

实验教学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协作性活动,实验小组的成员们通过实验进行互动,建立联结并实现共同思考、相互论证与理解。

1.小组协作实验,建立互动联结

课标强调“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4]。实验教学从知识的建构性出发,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

实验教学要通过小组协作,为学生的多次尝试、反复实验、观察对比等创造条件,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的意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等知识的讲授,可以模拟实验环境,通过演示、操作、探究等实验方式,让学生认识地理事象形成的背景,理解地理原理,提升地理实践力。

比如,在“水资源”一课的教学中,采用地理实验教学的方式,营造学生活动氛围,通过简易实验操作,讨论“怎样降低太湖水的TDS值,寻找治理水污染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环节,需要小组共同操作、观察、试错,尝试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迁移到新情境和新问题中,培養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实验深度,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验操作后的进一步反思:被稀释的太湖水,TDS数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加入杯中的用以稀释太湖的“水”,在现实生活中,来自于哪里?看似治理水污染,其实是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跨流域调水”,理解其产生的地理背景。实验的进一步反思,拓宽了思维的深度。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那么高远,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2004年,国家就强调“实践证明,引江济太工程对于改善太湖水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被验证是切实可行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成就感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深度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才是实践力的真正提升。

地理实验依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教学要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帮助学生达到“从提供的材料或者实验等活动中提出简单的问题,能够用实验等方法对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验证”等能力水平。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搭建桥梁,实现深度学习,达到击破难点的教学目的。比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验教学中,可以尝试改变实验条件,如坡度、降水强度、土壤粘合度、植被覆盖率等,以帮助学生寻找水土流失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在“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学习中,以烧杯、吸管等器材模拟大分水岭地形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关注思维品质,巧用实验生成资源

实验的生成,是在学生动手操作、思维碰撞中产生的。生成性要求地理实验教学要从封闭的“教实验”走向开放的“用实验”,从教师的外部输入走向学生的自我构建[5]。

1.“用好实验”,关注教学生成

“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课堂总设计好的问题,实验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具有更强的可见性和生成性,更能与实践经验紧密关联,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水资源”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就“跨流域调水”,有学生提出疑问——长江水引入太湖,太湖水溢出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生成,对于“跨流域调水”的教学而言,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契机。“引江济太”工程中的常熟水利枢纽、望亭水利枢纽具有调节作用,使得太湖水经太浦河、黄浦江流入长江;太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图,让学生明白“引江济太”工程在改善水质的同时,对枯水期的太湖进行水位调节,发挥重要的作用。“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顺理成章地在实验中生成并明晰。同时,实验中生成的关于调节太湖水位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库、水利枢纽”等地理概念,助力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

2.“抛锚体验”,提升思维品质

依托贯穿整节课的实验主线,“引江济太”的案例为学生提供抛锚体验,目的在于为学生参与探究跨流域调水提供经验。教学中,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可以补充“甘肃会宁状元县”的例子:以前,会宁的孩子理想“就是要考上大学,以后到城市去生活,去一个有水的地方”。怎样帮助会宁摆脱困境?在会宁县的地图上,学生看到了黄河支流“洮河”,直接联想到实验操作“跨流域调水”的案例也真实地发生在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中。“2019年9月,洮河水已经延伸覆盖到会宁县最偏僻边远的乡村,会宁人从此彻底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人地协调、家国情怀,就这样通过“水资源”的实验真正落地。

地理实验教学,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实践操作”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核心素养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的直接经验中、在学生的思考质疑中,随着学生思维品质的进阶而逐渐提炼、提升,助力学生在地理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3.

[2] 赵彩霞,郭迎霞.具身空间视域下的地理空间思维建模探索[J].地理教学,2020(04):54-56.

[3] 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2-33.

[5] 陈炳飞.地理实验教学的生成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10):64-66.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刘琴

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篇2:

吐鲁番市中学阶段落实地理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

【摘要】地理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式之一,地理实践活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参与实践活动而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对地理核心素养理念,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学阶段;地理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策略

一、中学落实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1.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凸显地理实践力教学理念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设,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其中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三个模块,通过教学三维目标,大部分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但对地理实践力教学,涉及较少。当前两县一市地理教师对地理实践力了解很少,有地理教师甚至不知道何为地理实践力。2020年4月颁布的修订版2017高中地理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教学提出更为详细的教学指导和评价方式,一线地理教师只有加强对新课标研读,才能更新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地理实践力教学目标。

2.现行高考命题趋势凸显地理实践活动能力考察

自2016年以来,全国1-3卷高考地理命题凸显地理核心素养能力考察,高考试题中的读图分析问题,描述地理现象,解释地理形成过程及原因分析越来越多地考察高中生的地理实践素养能力。当前,吐鲁番市占很大比例的地理教师对当前高考地理命题趋势了解较少,钻研甚少,对地理实践活动落实当然更少。因此,督促地理教师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才能准确把脉高考命题趋势,为高考复习提升地理成绩握准航向。

3.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需要

2011版《初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实践力描述如下:“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标准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实践活动建议,从中可以看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只有落实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动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究,通过手工制作地理模具活动、乡土观测、观察活动、搜集资料和观看地理中国栏目,让初中生了解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笔者在今年9月、10月期间,曾在学校组织部分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开展“土星冲日”“火星冲日”“木星观测”及“月球观测”活动,凡是参加天文观测活动的学生均表现出很强兴趣性。通过天文观测实践活动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为将来高中地理学习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上述依据,笔者认为,在本市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重大,为了充分发挥地理教师专业技能,推广地理实践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各级学校需要开设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课,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推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吐鲁番市中学地理教师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准确掌握吐鲁番市地理教师落实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情况,笔者对本市一线地理教师展开电话、微信采访,主要了解各个学校地理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课的认知水平、地理实践活动的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落实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初、高中地理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培训情况分析

通过近两年的专业培训,全市所有中学地理教师基本上知晓核心素养这个新概念,也初步知道地理实践力这个新命题,因缺乏地理实践活动的专业培训,缺乏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评价管理体系,使大部分地理教师并没有主动落实学科素养以及实践活动教学。

2.研读课标少,层次浅,集体备课缺乏实践活动的环节

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地理教师对新课标的研读少,研读层次浅,在平常教学中很少参考新课标备课,集体备课有涉及核心素养,但对地理实践力教学涉及很少。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中对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讨更少。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新课标研读少,研读不深入,就无法准确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而地理实践力教学在此之前的传统教学中就已经被遗弃,如果不加强研读课标对实践力教学的要求,就无法落实好实践活动教学。

3.地理教师缺乏野外考察项目组织经验

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全地区仅市实验中学地理教师开展过课外实践活动,其他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任何一次课外实践活动。高昌区二中在2019年9月和12月份分别组织高二文科班学生前往市地震局、市国土资源展厅和市气象观测站展开课外实地考察活动,从本次实践活动方案、过程和结果反馈信息来看,地理教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经验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组织参观前没有设计相应的导学案,学生课外观测过程过于单调、简单,参观结束后布置学生写参观后感不符合学科素养教学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缺乏過程性评价,这说明一线教师缺乏组织实施的策略,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缺乏科学规划,缺乏科学指导,组织经验不足。

4.周课时少,任课班级多,兼职班主任工作导致落实地理实践活动少

在课时分配是否合理的调查中发现, 16%的初中学校1课时/周,7.84%的初中学校1.5课时/周,76.4%的学校2课时/周,这说明部分学校课时安排不足限制了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地理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中发现29.41%的教师除担任常规教学任务外,兼任班主任、团委、教务、德育等管理工作,这说明当前地理教师因教学任务重,教学工作量大,精力有限,而地理实践活动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准备很多细节的东西,这就导致地理教师很少有时间去落实地理实践教学活动。

5、安全因素、活动经费不足是制约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

由于课外实践活动要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开展活动,这就意味着安全风险增大,安全是任何教育活动首要遵守的原则,从访谈中发现,开展户外实践活动,基于户外考察的交通安全、考察地安全隐患及突发情况的顾虑,学校一般不会批准大规模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本人出于对安全隐患的考虑,更不愿意落实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技能培养策略

通过一年的探索研究,我们提出的地理实践活动培养策略是以任务驱动来促使教师提高学科专业素养,以专业培训促使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规范化,以课标研读为导向,积极开展学科素养引领下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通过市级学科素养赛课活动,多方面多层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培训,进一步完善学科素养评价体系,促使地理教师提升自身实践素养技能,针对当前吐鲁番市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采访调查分析材料,提出本市可行性的实施策略,全面推广落实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1.任务驱动研课标,积极开展学科素养培养理念下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新课标对教材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落实好实践活动教学,就必须研读、吃透课标对实践活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堂好的地理实践活动课,为了落实这一策略,需要从学校层面出台相应的评价管理体系,督促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研课标深度。学校教研室每学期可以开展一些学科素养方面的公开课、示范课和竞赛课为主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地理教师展开学科素养方面的小课题研究,从多方面落实和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理念,落实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当前,发达的网络媒体、各种大数据支持的情况下,通过线上教研活动,开展线上研讨和经验交流,促使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通过竞赛活动征集关于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微格课或微课视频,通过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活动研讨,激发地理教师研课标、更理念、改教法,落实实践活动教学。

2.展开研学旅行,加强地理实践活动培训

教师是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自身地理实践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因此,实施教师的地理实践力培训,有助于地理教师实践力水平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市地理教师实践力水平提升,笔者认为,市地理工作室可以聘请专家展开有关地理实践力活动的专业培训,提升地理教师实施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工作室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乡土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每学期或每学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1-2次研学旅行活动,通过设计各种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组建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小组,分配实践活动任务,落实研学旅行评价体系,让地理教师在研学旅行中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利于其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实践活动教学。

3.加强课内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

地理实践活动分课内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内实践活动有绘图、模型制作、实验验证、案例分析和判读地图信息等类型,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等级评价水平不同,对实践活动的要求不尽相同。例如连木沁二中地理教师在突破《地球与地球仪》这一课中的教学难点时,引导学生手工制作地球仪模型活动,并绘出经纬线,让学生实践中逐步理解经纬线划分方法及其地理意义。鄯善县二中地理教师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验证教学案例,都是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活动案例。吐鲁番实验中学地理教研組结合初高中地理教学难点“行星地球”,在今年9月、10月份,在校内组织初高中学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土星和木星、火星冲日及月球观测”活动,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地理教学由室内走向室外,课内联系课外,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4.建设地理实践基地

地理实践教学基地是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地理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稳定的活动场所,有效降低了课外考察的安全隐患风险,利于教师组织实施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地理实践基地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有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和地理实验室等不同类型,当前吐鲁番市仅有托克逊县一中拥有地理多功能教室,其他学校均未配备,在当前情况下,地理教师要积极主动开发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市实验中学地理教研组开展地理天文观测活动,也是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另一个方案,最低层次可以选择一间学校空教室,地理教研组可以组织学生着手建设地理教室。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吐鲁番市实验中学地理教研组曾联合市地震局、市国土资源局和市红十字会合作开展过多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在未来五年内,联系社会和政府相关单位,在吐鲁番市开发建设一批课外地理实践基地,具体方案正在规划研讨之中。

5.建立和完善地理实践力教学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评价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地理实践教学理念,学科素养评价机制具有激励、调控和指向作用,没有学科素养评价机制,就很难改变教师传统教法。在学校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地理教研组针对当前问题针对性的建立地理实践力评价体系,促使地理教师不断矫正其实践活动教学中的不足。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地理教师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学生能力提升,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收获信心,敢于创新,最后需要根据地理实践力的四个等级水平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

6.加强地理教师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需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部分教学内容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当前,本市所有地理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培训活动,广大地理教师基本上不具备操作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就无法带领学生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来完成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因此,需要从市县教育系统、学校两个层面出资加大地理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为即将到来的新课改率先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满足地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落实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吴红照.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组织与开展途径探究[J].名师在线,2021(33).

[4]郎军霞.基于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9.

[5]罗华英.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04).

作者:周和平 白汉杰

激励教学视域中的初中地理论文 篇3:

基于ForClass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探究

【摘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运用颠覆了传统教学。结合当前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状况,地理教学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智慧课堂,让学生置身于高效的教学氛围中,发挥主体地位,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ForClass作为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地理课堂为例进行实证,探讨基于ForClass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探究。

【关键词】ForClass;智慧课堂;地理教学

ForClass是一个将云平台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用信息化科技联系教师、学生、家长,在课前、课中、课后贯穿大数据服务的应用平台。笔者所在学校于2015年成为珠海市金湾区首批智慧校园的试点学校,引进ForClass知慧云教与学应用平台,建设智慧实验教室一间。笔者作为智慧课堂实验教师,从2015年开始尝试利用ForClass云平台开展教学,积极开展智慧教室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研究,至今已上过数十节国家级、市级、区级示范课。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东》为例,探索基于ForClass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探究。

一、基于ForClass的中学地理教学案例

(一)课前预习催生智慧

课前,在ForClass平台的预习界面,教师可以根据系统题库里的题目组卷,也可以个性化地自制微课视频、预习导学单等资源组合成课前作业下发到学生终端,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助力课前预习催生智慧。

以“中东”课前预习为例:

【教师】课前根据资料录制微课、制作导学单,通过ForClass平台发布微课和导学案给学生。

【学生】观看微课,尝试利用微课自学并完成相应导学单内容。

【ForClass功能利用】利用ForClass平台“课件制作”中的“微课录制功能”制作微视频,并结合学生预习单推送给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导学案含有“重要地理位置”“世界石油宝库”等版块,学生结合课本和微课完成导学案,为本课学习做好基础铺垫。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自由观看,及时解决学习疑惑,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中活动助学课堂

课中,ForClass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平台工具助力课堂。一是可以利用ForClass平台工具开展各类交互活动,比如,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原文填空、简答、拖拽填空、投票等课堂活动,这些课堂交互活动的组合可以满足教师教学设定需求;二是ForClass平台可以设置“热区”功能,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把教学素材发送给学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需求;三是通过ForClass平台上的“学生名录”功能和“拍照功”能,学生可以随时把学习成果反馈给教师,教师也能够不定时了解学生上课状态,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四是可以利用ForClass互动技术的“抢答”功能、“随机点名”功能,既能引发学生兴趣又能提升课堂效率,促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ForClass平台功能的多样化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以“中东”实际教学过程为例:

1.创设问题

【教师】出示外交部长访问中东六国照片及播放导入视频——《中东为什么这么乱》。

【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中东并思考中东战乱的原因。

【ForClass功能利用】利用ForClass平臺的“师生同步”功能将导入内容发给学生观看,甚至可以利用ForClass平台“互动工具”中的“学习工具”,启动浏览器App,让学生在浏览器上输入“中东战乱”进行搜索,获取更多关于中东战乱的新闻,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中东战乱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和图册完成导学单预习内容;检查预习成果。

【学生】对照课本和图册补充完成课前预习,反馈自学情况。

【ForClass功能利用】利用ForClass平台启动“拍照”功能,让每一位学生拍下自己导学单的完成情况,并上传到平台。教师再利用ForClass平台的“学生名录”功能,实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且可以利用平台上的“分屏关注”功能,重点抽查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对这几个重点关注的同学进行投票评价,实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3.小组讨论

【教师】分发小组合作学习资料、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方式完成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扮演“石油大亨”,接收世界各地石油订单,按照订单上的要求设计石油路线,并讨论过分依赖石油出口可能带来的问题。

【ForClass功能利用】这一部分内容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提前准备小组合作资料“如果你是中东石油大亨,请接收相应石油订单并设计石油运输路线”,通过ForClass平台“热区”功能,将小组活动分组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实现每个小组有不同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单,进而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凭借小组智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4.展示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上台讲解,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讲解并加分。

【学生】小组派代表上台完成“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周围的大洲和大洋”“找出中东周围有哪些海”“找出这些海域是通过哪些重要交通要道连接的”三个活动;小组派代表上台完成“找出中东的主要产油国”活动并规划出相应石油订单的“输出路线”。

【ForClass功能利用】利用ForClass平台的“拖拽移动”“拖拽填空交互”功能,不仅让学生掌握中东“两洋三洲五海”“世界石油宝库”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空间意识,加深学生对中东这一节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ForClass互动技术“抢答”功能、“随机点名”功能,既能引发学生兴趣又能提升课堂效率,促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借助ForClass平台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5.总结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梳理。

【学生】查看课件进行总结。

【ForClass功能利用】本环节可以利用ForClass平台将上课内容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对上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

(三)课后测评提高效率

课后,利用ForClass平台“实时反馈”功能实现在线问题解答。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可以点击综合栏直接查看学生活动概况和成绩统计,点击详情栏直接查看学生答题结果统计图,能够直观看出哪些学生完成,哪些学生未完成,哪些学生做对,哪些学生做错。“實时反馈”功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以“中东”课后练习为例:

【教师】精心设计检测题目。

【学生】在平板上作答。

【ForClass功能利用】学生通过ForClass平台的在线答题进行作答,系统对学生作答情况进行反馈。教师通过查看反馈情况,及时提问、点评,帮助学生解除疑惑,提高课堂效率。

二、基于ForClass的中学地理课堂的实施效果

(一)促进学生成长

对于笔者所在乡镇学校来说,学生通过ForClass接触到了新兴技术,能和城市学生一样用平板上课。这无疑从硬件条件上缩短了城乡差距。同时,对学生来说,基于ForClass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中,通过对ForClass平台工具的辅助使用,有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促进教师发展

在ForClass知慧云课堂项目推动和激励下,一方面本校有一批地理教师开始在常态化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了教师自身信息化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让教师探索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路径。同时,学校地理科组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学科课题教研,催生了一批地理课题研究,大大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三)促进课堂变革

借助ForClass平台强大的功能开展课前预习,课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后检测等多样化的交互活动,扩充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切实促进了课程、课堂的全方位改变,帮助学校地理课堂快速实现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语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借助ForClass智慧平台确实能够使地理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实现高效教学、智慧教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课堂达到有效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ForClass平台与地理课堂的有效融合也还有很多待提升的地方,比如,还不能很好地挖掘ForClass平台工具的有效功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运用中思考和探索,让ForClass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莉.基于ForClass平台的初中英语语法云课堂探究——以人教版《Go For it!What does he look like?》语法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1(Z1):54-56.

[2]李晨.互联网+”视域下“三段七步”式智慧课堂的构建[J].基础教育研究,2020(21):73.

责任编辑  陈红兵

作者:黄晓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哲学教育生活化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