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指导法提高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2022-09-10

动物科学专业是各农业高等院校重要的专业分支, 其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畜牧业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1]。笔者对安徽农业大学2006~2009届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表明, 考研继续深造者约占15%~20%、进入相关企业从事生产技术工作 (包括售后技术服务) 者约占30%、进入企业从事本专业相关产品 (如饲料、疫苗、兽药等) 市场营销者约占30%~35%, 进入与本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 (如县、市农委、畜牧兽医局等) 从事行业管理者约占3%~5%, 自主创业者约占3%~5%, 从事其他行业者约占5%~10%。可以看出,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主要取向是进入企业单位从事生产技术或营销工作, 以及考研深造。对于从事生产技术的学生, 生产实践动手能力无疑是他们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前提。尽管从事市场营销不直接处于生产一线, 但技术服务型营销是现今和将来的必然要求, 事实表明营销人员需要具备比一线技术人员更为广泛的实践经历, 具有较坚实的生产实践经验更有助于提高营销业绩。而对志向考研深造的学生来说, 具有良好的实验室动手能力更受导师的青睐。因此, 提高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 有助于学生就业与深造, 有助于学校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1 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我国本科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学制为四年, 必修和选修的理论课或实践课程总数约100门, 学生通常需要完成260~300个学分才能毕业[1]。本专业在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依托于专业课的课程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 但是多数院校教学实习总共只有4周, 由于涵盖猪、牛、禽等各种动物, 分摊到每种动物的实习往往只有几天。毕业实习也只有不到3个月, 由于整个专业统一安排, 往往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因此, 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是普遍存在的基本现状。这一点, 从即将毕业的学生自我评价和企业对学生质量的评价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2“分类指导”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

尽管多数农业院校纷纷采取学分制, 学生有可能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最终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内容大同小异, 处于近似“一刀切”的状态。鉴于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各异, 本科阶段实践锻炼也应因人而异, 而这仅靠课内教学往往无法做到。

在当前各高校课程小型化的背景下,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四年中累计学时约2600~3000个学时, 平均每学期350学时左右, 即平均每天不到3学时。因此, 本科四年中有着大量的课余时间和较长的假期。笔者认为, 可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包括假期) 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采用“分类指导”的方法, 实行学生对实践内容的个性化培养, 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效的途径。

“分类指导”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本专业学生进入本科第六学期时, 在学生对本专业已经具备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充分调研每位学生毕业后理想的工作取向, 并按照工作取向将学生分类,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实行分类指导,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假期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作为课内实践教育的重要的补充。

3“分类指导”的实施方案

本科第六学期内, 班主任或辅导员以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 切实摸清每个学生将来的就业工作取向, 并依据就业取向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笔者任班主任期间对2005级学生调查发现, 学生的就业取向主要有考研、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市场营销等, 并针对不同就业取向类型的部分学生, 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提高实践能力, 取得显著效果。

3.1 考研取向

选择考研的学生一般成绩较好, 理论基础较扎实, 并对本专业或某个学科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兴趣。根据学生准备报考的研究领域, 鼓励并帮助他们与本校相关领域的教师取得联系, 并设法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利用课余时间和漫长的假期协助教师或其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不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获得良好的科研素养, 而且锻炼了实验动手能力。另外, 这类学生还可以申报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在项目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这些实践锻炼不仅为硕士录取面试增加了筹码, 也为今后更快地进入硕士阶段的科研工作状态打下基础。

3.2 生产管理技术取向

对于志向从事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学生, 可以积极申请大学生假期科技下乡活动, 感受基层对技术的需求方向, 为后阶段的学习提出明确的方向。帮助这类学生依据各自感兴趣的领域 (如养猪、养禽、饲料等) , 主动联系相关的业务教师, 利用大三暑假2个月的时间深入企业从事实践锻炼获取一线操作技能。

3.3 营销取向

现代营销人员越来越倾向于技术服务型, 不但要求学生具备营销人员应有的特质, 对学生是否具备更为广泛的专业技能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 除了鼓励这类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商业销售活动 (如手机卡、充电器等小商品销售) 以提高销售技巧以外, 更要注重与专业实践的广泛接触。这类学生也应主动寻求业务教师的帮助, 利用假期进入企业一线实习, 为今后的营销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4 几点说明

(1) “分类指导”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假期, 而课余时间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学生有权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 实际操作时, 应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 任何带有强制性的做法均是不可取的。

(2)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 明确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案, 或以此作为教师绩效评定的重要参考, 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3) 本科第六学期调查的学生就业取向可能并非是学生最终的就业去向, 在分类实践指导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判断前期就业取向是否适合自己, 以便坚定目标或及时调整就业取向, 有助于学生准确选择工作单位。

5 结语

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 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 对动物科学专业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实行“分类指导”实践锻炼, 是弥补当前课内实践不足的有力措施, 有助于培养出实践能力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的现状, 提出了合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和假期采取“分类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路, 并阐述了该思路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分类指导,动物科学,实践,课余时间

参考文献

[1] 安徽农业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Z].2008:106~10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区设计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