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成教育论文

2022-05-05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幼儿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天津市学前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幼儿养成教育途径与策略的研究”中,笔者不断改进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要求,拓展养成教育培养途径,探索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养成教育方法与策略,家园合作,引导幼儿实现自我管理,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为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 篇1:

幼儿养成教育应从培养劳动习惯开始

〔关键词〕 幼儿养成教育;劳动习惯;

培养;意义;方法

〔文献标识码〕 A

07—0038—01

幼儿的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到幼儿成人后对劳动的认识,还关系到他们日后能否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问题。作为幼儿教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抓好幼儿的养成教育。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劳动锻炼的培养,是幼儿养成教育的一种基本手段,它有助于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最初的劳动是由自我服务开始的,是劳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幼儿时期独特且必需的教育内容。幼儿在劳动中,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及脑力,无形中培养了幼儿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幼儿的思维、责任感和手的灵巧性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在平时的保教工作中教师会注意到,幼儿园里劳动能力强的幼儿大多是一些聪明、活泼、可爱、有礼貌的孩子,他们知道关心别人,愿意帮助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这样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理解能力较强。反之,不爱说话、自闭的幼儿则会拒绝接受新生事物,反应也较为迟缓。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法

1. 从幼儿入园时抓起,提高幼儿动手的能力和爱劳动的意识。新入园的幼儿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教师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努力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工作。如,让幼儿饭前、便后自己洗手,学会自己吃饭,上完厕所自己把裤子提好等。同时,教师还可利用比赛、讲故事、鼓励等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里,大多数幼儿对力所能及的劳动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愿望,特别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更愿意参加劳动。因此,幼儿每做一件小事,哪怕做得不好,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2. 逐步加强对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幼儿升入中班后,除了继续小班的劳动能力锻炼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来培养幼儿更进一步的动手能力。如,吃饭前让幼儿帮助教师拿餐具,饭后让幼儿自己擦桌子、整理桌椅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要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动作和语速要慢,语言要简练清楚,同时还要提出要求,督促幼儿多练习,使幼儿逐步学会独立生活的技能和技巧,使幼儿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到了大班后,在幼儿对自我服务能力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要加强幼儿对劳动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幼儿爱劳动、爱集体的思想观念,使幼儿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另外,还要给幼儿创造练习的机会,教师可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大班的幼儿帮助小班的幼儿系鞋带、搬桌椅等,使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良好习惯。当幼儿主动要求帮教师做事的时候,教师不要认为会给自己添麻烦,应当珍惜幼儿的这种积极性,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充分调动幼儿的这种积极性。如,我园大班的一位幼儿主动帮老师端饭菜,不小心把饭菜洒了一地,当时教师并没有指责这个孩子,而是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热爱劳动的优点。从此以后,这位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更乐于助人了,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也都乐意为他人做事了。通过这件事,幼儿懂得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光荣而且很快乐的事情。

在教育过程中,光有鼓励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幼儿,多给幼儿锻炼的机会,使幼儿乐于动手。如,在午睡之后可让幼儿整理床铺,帮助教师打扫教室的卫生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因为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形象树立好了,就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3. 家园配合,搞好幼儿养成教育。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光靠教师单独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家长的配合。教师应当与家长多联系,统一认识、统一要求,使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家里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里爱劳动,但一回到家就变得不爱劳动了。对这一类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同时还要改进教育方法,开展诸如“当妈妈的小助手”之类的系列活动,使幼儿做到在幼儿园和家里一个样。

?笙 编辑:王金梅

作者:朱曼草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幼儿养成教育培养途径与方法初探

在天津市学前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幼儿养成教育途径与策略的研究”中,笔者不断改进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要求,拓展养成教育培养途径,探索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养成教育方法与策略,家园合作,引导幼儿实现自我管理,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为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纲要》强调了养成教育应渗透幼儿一日生活的各方面。

1.一日生活常规要求体现生活化。

以往很多常规的建立大多从便于成人管理的角度考虑,而较少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心理感受。笔者对一日生活的各环节要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组织讨论,重新调整了一日生活的要求。按照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调整了不同季节的小、中、大班一日作息时间与要求,小班户外活动分两次进行,一切从有利于幼儿生理发展出发,使常规建立符合幼儿的生活,同时为幼儿更好地生活服务。

2.一日生活常规要求体现发展性。

过去一日生活的各项要求,更多的是体现对幼儿的照顾,但是忽略了这些环节对孩子发展的价值,因此,我们针对“过度保护与包办代替”进行了研讨,如,在喝“四季保健汤”的环节中,我们为中、大班幼儿准备了几个大小适中的茶壶,让幼儿自己倒汤;小班幼儿起床穿衣服的时候,鼓励幼儿自己先穿,同伴相互帮忙,对于幼儿的尝试和努力给予肯定,不因为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 避免了幼儿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幼儿创设了主动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3. 一日常规的要求体现人性化。

在以往的洗手环节中,我们要求幼儿洗手后将小手交叉举在胸前走到座位上,教师只求整齐划一,常规要求对幼儿是一种束缚,更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我们对幼儿一日生活环节要求围绕人性化进行研讨,如,幼儿起床时安排了轻轻唤醒和自由交谈环节,进餐时允许幼儿小声交谈,不限制幼儿交流;起床时允许幼儿在床上躺3~5分钟,不马上要求幼儿起床;想喝水时随渴随喝,不用告诉教师;三餐中幼儿可与喜欢的伙伴坐在一桌,不固定座位,让常规要求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二、探究积极有效的养成教育方法

1.自主管理,形成自我约束。

良好的常规是幼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以往建立常规时,教师考虑最多的往往是:是否整齐美观?是否安静有秩序?是否便于检查和管理?而较少考虑:是否方便幼儿?幼儿的感受如何?幼儿在有意、无意中被当作“物品”来管理,而大班幼儿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于成人的这种做法不认同,并且有了逆反心理。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引导幼儿自主管理,在成人的指导下唤起幼儿的自主意识,形成自我约束,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对一日生活环节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在进餐环节,让幼儿自己取盘子和勺,自己取主食,吃多少拿多少,自己找喜欢的小朋友一起进餐,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允许轻声说话,让他们就像在家里一样。其次,将一些活动的规则交给本班幼儿自主制定。如,怎样排队、看书、做值日生等,都交给幼儿制定。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讨论,帮助幼儿制定更加合理的常规要求,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有些规则的制定可能在成人看来是不可行的,教师在保证幼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保留幼儿的意见,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调整规则,这样,激发了幼儿的自主意识,使幼儿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运用图例,内化幼儿行为。

3~6岁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图像的理解优于对语言的理解。在以往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的言语方式呈现的,不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针对幼儿的特点,我们改变了师幼互动的方式,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和较少的文字展现行为的要求,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行为要求。如,培养幼儿玩完玩具放回原处这一好习惯,过去教师一直在不停地说,但是收效甚微。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幼儿在收玩具的时候,已经忘记了玩具的原有位置,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玩具筐和玩具柜上,小、中、大班分别以“一一对应”“数点对应”“序数”等方式贴上标志,通过图例找到摆放的位置,好习惯很容易就形成了。在活动区背景墙上,我们把和幼儿一起商量的规则画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图例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起到指导的作用,并逐渐内化为幼儿的行为规则。

3.通过体验,调整幼儿行为。

至于为什么要建立常规?建立哪些常规?以往幼儿无权参与或只是象征性地参与。《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其中,自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品质是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及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但是过去,常规的建立大多是教师独立地“一次性”教授完成,剩下的时间,便是指导、帮助、提醒、监督幼儿执行,幼儿的直接感受是“要我做”,没有意识到这些品质本身体现的是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

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有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就不可能出现自律。为此,我们首先让幼儿体验没有规则为自己带来的烦躁与不便,如,外出活动或喝水时大家都不排队,拥挤在一起什么也做不好,大家都非常不愉快等,经过这种体验后让大家一起说怎么做,并画了相应的图片提示大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也感受到班级中良好的秩序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的舒适和快乐,习惯就养成了。这种让幼儿通过感受、体验不同行为习惯所呈现的结果来调整自身行为,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巧用同伴认同,强化幼儿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从同伴中看到对某个孩子的行为作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他们就以此作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中、大班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班幼儿的活动。他们有了初步的集体意识。如,我们经常组织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相互评价,让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认同他,好在哪里?使幼儿体验被认同的感受。对于那些常常出现破坏班级规则、不礼貌、不友好行为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孤立,让他体验不被同伴接纳的感受。实践表明,巧用同伴认同能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集体的关系,使自己的行为向集体所要求、所认同的方向发展,使自身行为得到强化。

5.利用成果展示,巩固幼儿行为。

5~6岁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经常把已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如,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午睡习惯时,我们将幼儿分成小组,每周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幼儿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同时,我们还利用各种大型集会活动进行班级之间的展示活动,并由幼儿自己设立奖项,根据表现为自己颁奖。利用展示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持续良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合作,优化养成教育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

1.转变观念,达成共识。

家长教育观念决定着家长的教育行为。目前,不少幼儿家长在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导致一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步入误区,直接影响着家教质量和家园合作教育。如,不少家长误认为向孩子头脑灌输大量的知识便是智力开发,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就能成才、成星,并认为这就是早期教育;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重视孩子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帮助家长树立“全面和谐发展观”,达成“好习惯使孩子一生受益”这一共识。

2.创设环境,同步教育。

家庭环境是由家庭成员的修养,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组成,是关系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呢?

首先,我们引导幼儿的父母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另外,家园教育要一致。我们经常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教师感觉幼儿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幼儿在园里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如,在幼儿园里幼儿坚持每天独立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同步调、同方向。

3.密切联系,家园合作。

笔者在课题研究中了解到,40%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幼儿园教育就是幼儿教育,他们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就是教师的事,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就行了。于是,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是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与性格、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家长认清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经常相互沟通情况,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每个班开设“养成教育”家园共育一栏,内容包括:“本周养成教育重点”“习惯养成儿歌(或歌曲)”“本周习惯进步之星”等,让家长及时了解班里的养成教育情况及要求,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以便更好地配合教育。又如,通过别开生面的家长座谈会,使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每月围绕“好习惯养成”这个主题,召开“夸夸我的孩子”家长座谈会,每学期通过“家长沙龙”畅谈养成教育经验。座谈会上,家长们经验共享,共同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取得共识,达到同步教育,优化幼儿养成教育。

犠苤山逃且桓龀て诘摹⒀蚪ソ墓獭S锥胫芪恕⑹隆⑽锏幕ザ讨性滩刈欧岣坏慕逃趸灰淌δ苁笨坦刈⒂锥纳睿贫蒲У某9婀芾矸椒ǎ欢涎芯坑欣谟锥形傻耐揪队敕椒ǎ糜锥谥鞫斡攵δ咳尽⑶币颇兄鸩叫纬闪己玫男形肮撸锥簧沙中⒄沟於己玫幕 ?

(责任编辑 张 嵘)

作者:张子梅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 篇3:

家幼合力借生活标识促幼儿养成教育提升之策略

幼儿养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幼儿在理解体验中主动构建规则,在成长中生成并内化规则,为幼儿的社会化打下基础。学前阶段的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方法的独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非常形象的无声语言――标识,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标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常见的图形符号,它简洁、明了、形象,已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广泛应用,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标识作为一种简单的符号,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更加重要的是幼儿能够很清晰的了解其包含的具体意思。正是由于标识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所以我们除了通过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添加各种内容的标识来达成养成教育的目标外,还努力尝试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幼儿充分认识日常生活中各类标识,达成养成教育的实施目标。

日常生活中的标识种类繁多,我们常见的主要有交通标识、环保标识、公共标识、商品标识等。通过认识各类标识,幼儿认识和掌握了基本标识的含义与作用,并且能够将获得的认知经验潜移默化的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认识社会环境中种类丰富的标识的意义,能自觉服从标识的引导,遵守各项规则和秩序。标识具有较为形象的特点,也非常适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并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幼儿园集体教育不同的是,家庭教育更是对幼儿的养成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为了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标识指导下的幼儿养成教育工作,我们在这里将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生活标识同制作 提升理解力

以简单、形象、醒目为特点的生活标识均由成人完成设计和制作,大多体现了成人的视角和感知体验。我们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设计、制作生活中的标识,这样不仅达成了标识促幼儿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升了幼儿在行动中的参与度,而且重视幼儿在标识设计过程中的感知和表达,凸显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一来,很多标识融入了幼儿的主观想法,无论是加入了孩子喜欢的卡通形象,还是他们喜爱的颜色、符号,抑或是孩子易于理解的思维方式等,都有助于幼儿更好的理解标识的意义,更加关注于标识的信息引导,真正发挥其促幼儿养成教育实施的作用。

二、生活标识共认知 增强感知力

家长与幼儿将设计好的标识共同制作完成,标识的大小、形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来决定。家长引导幼儿认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可以鼓励幼儿给每个标识确定名称,如安全用电标识、警示标识等,我们手拿标识,请幼儿尝试说出名称,充分了解每一种标识在什么场所出现,以及它的作用等,使孩子能够辨认这些标识所表达的意思,并按照标识的指令做出行动。这也是幼儿社会生存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由于标识的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幼儿通过对这些标识的认识,可以達到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提升技能的目的。如清楚的分辨商场、户外的男女卫生间,通过安全标识轻松地找到大楼的安全通道、辨认常用交通通行标识等。亲子间通过你问我答、你说我猜、你讲我辨等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反复感知,直至孩子完全将标识的经验内化于心。

三、生活标识共寻找 激发内驱力

幼儿的认知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需要为幼儿提供标识充分作用的环境来引导其进一步感知、体验。家长可经常带幼儿到公园、马路、广场、大厦等场所与孩子共同寻找生活中的标识,理解它们的指示信息,促进幼儿认识标识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火警电话、安全楼梯、小心触电、避难处、禁止吸烟、禁止携带动物等。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这些标识就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安全防护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幼儿懂得怎样远离危险,保护自己。再者,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标识如:保持安静、地道出入口、方向指示、人行横道、小心滑倒、保持距离等,幼儿认识并了解这些标识的意思后,可使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规则意识,从这一点上来说会对幼儿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极大的影响与促进。

四、生活标识亲体验 深化执行力

标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为3-6岁的幼儿,它们对于标识作用的认识并不深刻。家长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丰富的标识作用的视频、资料等请幼儿观看,还可带领幼儿到公共场所引导幼儿细心观察人们在标识的指示下做出行为的生活情境,真切的体验标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如警示危险、指明方向等,让幼儿认识到如果没有标识,圣湖将会处处充满混乱、危险、迷茫等。设身处地的生活体验会引导幼儿更加深刻的认识标识的作用,从而促进幼儿将对标识的理解外化于行,促养成教育生根发芽。

无论是规则意识,自我约束力,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幼儿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知识或能力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去获得。标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标识如同形象的语言,它以简明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会看标识和使用标识也是现代人的生活技能之一。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并且学会理解标识的意义,进而遵守标识的指示,规范自身的行为,不仅有利于幼儿各方面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会对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乃至一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杨丽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存货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英语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