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2-07-13

第一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古诗两首》

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深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很荣幸能与你们相识、相知,但今天上完这节课就要离开了。我们将离别,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抽生汇报)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二、读懂诗题: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一)

2.谁来读读诗题 。注意读准“孟”“陵”字,齐读三遍。 (字音读准了,还要读出节奏来。) 3.全班齐读诗题。

4.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是谁送谁?在什么地方送?(板书) “之”是什么意

思?(去)去什么地方去?(广陵) 广陵是哪?

5.同学们,你们弄懂题目的意思了吗?那题目是什么意思?(抽生汇报) 6.抽生介绍诗人李白和孟浩然。(课件

二、三) 7. 介绍黄鹤楼。

8.介绍李白与孟浩然相知的故事,指导读题。

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虽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才华出众。他们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但有一日,孟浩然要辞别李白到扬州去了。面对这样的离别,他们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一起读。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学导航

(一):(课件四)

1.打开书,自由地地读读这首诗,要求: (1)读准字音 ; (2)读通诗句 ,读出节奏美; (3)借助注释,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生自学,在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里交流。

3.师随意抽一个小组上台交流读诗,是相机指导读准确,读出节奏美。 4.师生共评,赛读。

5. 师随意抽一个小组上台交流诗意,是相机指导。

四、展想象,悟诗情 自学导航

(二):(课件五)

为什么说“西辞”?为什么说三月为“烟花三月”?江上只有一只船吗?为什么“孤帆 ” ? (学法指导:(1)抓关键词谈体会。(2)结合所查资料谈体会。(3)带着体会有感情朗读。先同桌对学,再小组交流,时间为5分钟。)

1. 学生自学。

2. 抽一个小组台交流,师适时点拨。 3. 说话训练。

烟花三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欣赏烟花三月的美景。欣赏了烟花三月的美景,你能用积累的词语或诗句来形容一下吗?

4.指导朗读一二句诗。

5.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唐朝,走进李白的生活,走进李白的世界,让我们遐想一下,如果孟浩然没有离开这里,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会和好朋友孟浩然一起做些什么呢?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想象。

师提示:他们可能是在春 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皎洁的 月光下„„。(欣赏烟花三月图,学生交流)

自学导航

(三):(课件六)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学法指导:(1)根据后两句发挥想象(2)、带着体会有感情朗读。先同桌对学,再小组交流,时间为2分钟。)

1.学生自学交流,学习第

三、四句诗。

2.师:饮酒作诗,画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现在,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抽生交流)指导朗读。

3.想象说话。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曾经与孟浩然交往的情景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他们曾经一同 „„那是多么快乐难忘的时光啊!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 ,再也不能一起 ,再也不能一起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4.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同学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

5.指导读好三四句诗。(指名读)

师: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引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在这良辰美景三月天里(引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是啊,长江上一定会有千帆竞渡,长江两岸一定是繁花似锦,但是,此时此刻,诗人看不见,他能看到的,只有—— 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生读) 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读)孤帆远影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这两 句─ (孟浩然已经走了很久很远了,你能读出这久远的感觉吗?)指名读 够远吗?能再远一 点吗?指名读 。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读后评价:我听出来了,这是不舍的目光。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评价:我听出来了,这是留恋的目光。

我们一起读吧! 我听出来了,这是深情的目光。

6.看着远去的孤帆,想起往日的种种,李白一定是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倾诉。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分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出示填空题)指名交流。

7.是啊,孤帆远去,空留长江,李白心中的千言万语都化成这千古绝唱的两句诗——。一起读。

8.指导读全诗。

师:这真是“帆远情更长, 帆尽,情未尽”啊!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同学们,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化身为李白,也来为朋友孟浩然送行吧! (1)女生齐读,这是柔情的送别。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2)男生齐读, 这是深情的送别。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3) 同学们,我们一起站起来送送孟浩然这。(齐读)是豪壮的送别。

9.在这里,老师想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是根据这首古诗改编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五、总结,拓展延伸。 1.背诵这首诗。 2.生交流搜集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际 流。

︱天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付怀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 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 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 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 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 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 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附: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细流树阴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风——明月

瓜洲夜景

归心似箭

借景抒情

第三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佚名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A案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江苏建湖 吴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佚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江苏建湖 吴勇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江苏建湖 孙娟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7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的情景,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了哪些诗,都还记得吗?

在学习古诗时,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步骤,回忆一下是什么?(第一步:知诗人;第二步:解诗题;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如果学生想不起来,可以带学生简单回忆一下上学期学过的《山行》。

板书: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今天,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学习13课《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一)知诗人

1、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二)解诗题

1、解题

(1)查查字典“望”是什么意思?(远看)想想题目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

(三)明诗意、悟诗情

1、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2、再读诗句,探索理解。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能把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勾画出来?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

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你能用“啊„„真„„”的句子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景色吗?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四、作业

1、熟背《望庐山瀑布》

2、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检查汇报。

四、再读诗句,适当点拨

1、学习第

一、二两行诗句。

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怎样读这两句诗?(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

三、四两行诗句。

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千秋雪”“窗含”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见:香炉

紫烟

瀑布挂前川

听:飞流直下三千尺

对祖国山河热爱

感:落九天

教学反思:

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导入部分先是使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只有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课后作业:

一、 填空:

1、“尺”字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

2、“疑”用音序查字,查( )字母,用部首查字查( )部。除部首外还有( )画。这个字的第一笔是( )。

二、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含:( )(1)放在嘴里不咽下去(2)包含,藏在里面(3)带着、怀着(4)像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泊:( )(1)停船靠岸 (2)停留 (3)湖泽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直:( ) (1)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2)跟地面垂直的,跟“横”相对 (3)从上到下的,从前到后的,跟“横” (4)挺直,使笔直 (5)公正的,正义的 (6)直爽,直截 (7)一个劲儿,不断地。疑:( )(1)不相信 (2)难于解难于断定的 (3)猜忌三 。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描述的景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四、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中的首句,巧妙地运用( )的名字,将蒙蒙的( )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起的( )。整首诗采用( )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 ),表达了诗人( )。

2、《绝句》是( )代诗人( )写的。诗中描绘出诗人居住的( )附近明丽的景象。整首诗有( )有( )。有( )有(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税教育培训通知下一篇:公司人员招聘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