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要发挥德育功能

2023-04-04

第一篇:思品课要发挥德育功能

发挥美育功能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运用美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根本在育人,德育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我校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主要来自周边6所小学,每年从外地转入学生250—300名。学生家长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不到家长总数的10%,家长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生源中50%是本地居民子女,另外50%是外来务工者子女。学生的家教较缺失,对学习的认识模糊,对前途概念不明确,学习较被动,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严重,更严重的是在每个班完全不做作业的学生人数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10%。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引导,加之本地居民封建思想教严重,外来务工的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孩子。总体来看,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生源构成复杂,学生基础总体较差,学校的管理难度较大。长期以来,有不少学生存在德育上的逆反、智育上的厌学、学生的家教较缺失,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前途理想概念模糊,学习较被动,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严重,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校办学效益提高不快,在一定情度上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作为德育工作第一线美术教师,如何在自己任教的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多年来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

二、三岁至十

五、六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

本上属于少年时期,开始步入青年时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我校在文化宣传开拓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我们以“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倡导以君子之风,育有德之才,在校园里走廊通道至每个围墙角落,我们都精心设计了艺术、文学、历史、科技等专题的宣传,让同学们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我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感悟到我国传统美德,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也从我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中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美育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做:

(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欣赏李可染的《王维诗意图》、《崇山茂林源远流长图》等山水画,让学生领略其作品的崇高之美,博大之怀,深厚之实,肃穆之境,领略其画的线条粗犷,壮美,墨色的光华照人,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瑰奇壮丽。油画《南京大屠杀》,以刽子手、堆积如山的尸体、与啼哭着的小男孩的强烈对比,生动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烈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揭露日本右翼势力掩盖历史真相的不齿之实,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激发了学生献身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又如:王羲之“宛若惊龙,漂若浮云”的书法,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 “断臂维纳斯”是古希腊艺术家的杰作,但有的学生却戴着“黄”

色眼镜去审视她,这实际就是单纯地从作品中寻找感观刺激,满足于生理上产生的快感,而没有从精神上产生美感,堕入了低级趣味,这就脱离了艺术欣赏的本质。通过欣赏“维纳斯”这件作品,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女性丰腴典雅、端庄宁静之美,而且清除了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种种误区,确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在工艺美术欣赏,结合服装的艺术,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与时下的非主流着装的美丑分辨,如何做到仪表美,展现当代青少年青春风采。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欣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在格雷契寺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艺道以人品为先,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其人的品格。人如其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开设艺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单纯欣赏名人的作品,更主要的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做人的道理。众多的艺术家都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的,俄国画家列宾说:“我热爱美术甚于自己的生命”,李可染大师也对学生谆谆教导,成大事须有大志向,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想境界。荷兰画家凡.高在阿尔的狂风与烈日中面对自然,用蓝和金黄的混合

与对比创造着神秘颤动的色调,终成一代名师。可见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成为一代英才。名家大师往往具有正直的人格。齐白石老人在抗战时期毅然辞去艺专学校的职务,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日军抄了老人的字,他毫不畏惧,寄愤怒于书画,在一幅《水墨螃蟹》上题诗“处处草泥乡,行到何处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辛辣讽刺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刚正不阿的人格。达到了内在人格和外在作品形象的交融统一。白石老人木匠出身,刻苦作画,晚年任中国美协主席,党和国家给他极高荣誉,但他毫不骄傲,自称自己为“鲁班门下”,不忘自己是个普通的木匠,谦谦君子之风昭露无遗,大师的人格魅力正体现如此。这些大师的崇高的理想、正直的人格及敬业的态度,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五)、以美育人,培养人生目标

人生最怕不没目标,没有追求,学生成绩差,对学习没兴趣的原因大多不是不会学,是在学习中感受不了学习乐趣,甚至把学习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件苦差,看不到人生的美好,我在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注重开展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使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培养他们的人生目标。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促进了班风、校风建设,也使一些后进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初三年级的一名姓郑的女同学平时不太守纪律,不爱学习,学习成比较绩差,经常迟到早早退,还喜欢闹闹事、打打架,家庭又疏于管教,是典型的“双差生”。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我发现她很喜欢绘画,且画也画得很有创意,还知道她从小就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的梦想,我就以此作锲机,鼓励她在这个方面发展,跟她交朋友,谈怎才能把美术学好的心得,鼓励她在学好美术的同时还要把文化课学好才能真正发挥她的特长,将来才能顺利考上高中、大学,才能得以更进一步得到深造,以后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把她的绘画作品作一次专场展出,让她在同学中展示她特长,受到其他同学赞许,发掘她的闪光点,增强她自信心,让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让她辅导其他同学绘画,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学校领导和教师及时表扬了她,并鼓励她把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的表现转到纪

律和学习上来,近半年来,这名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行为表现上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自2006年开始,我校连续举办了文化艺术节,学生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去年三月,在我校举办的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共收集同学们的画作近千幅,表达了学生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我们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全校性的美与丑的大讨论,使学生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学生们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修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现在,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值周的学生会向你送去微笑和问候。你会看到楼前的花坛花团锦簇。学生车棚的自行车码放有序,楼两侧的壁报栏绚丽多彩。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学生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古元术馆,让他们亲眼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宙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陈洛加主编《美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减福军《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浅析》,原载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第二篇:让评语发挥更大的德育功能

高三年级金建亚

每到学期末,考试结束时,我们都经历过等待成绩册的过程。领到成绩册也会几家欢喜几家忧。更有学生不敢把成绩册拿出来给父母看。特别是评语,虽然只是短短的几百字,可它是对学生一学期的总结,也能让人从一个侧面看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管孩子还是家长,谁不想看看自己在老师心中是怎样的人呢?一份小小的品德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师生相处、相亲、相知程度的检查,也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展示。它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各自的容貌;它犹如心灵的“超链接”,能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相互沟通;它犹如喜剧小品,让人在喜悦中接受教育;它犹如春风春雨,能使学生天赋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不因此,如何让这几百字的评语发挥更大的德育功能,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 认识评语的意义及作用

在我的面前,有这样两段评语:

“该生遵章守纪,敬重老师,友爱同学。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方法比较得当。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劳动态度端正。希望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你是一个诚实质朴、善良懂事的孩子,你是否认为自己比其他学生差,失去了信心?其实,你也很优秀,你文笔很优美,学习还算勤奋。只是成绩还不理想,只要你改变一下学习方法,进步就会快得多,老师对你很有信心。”

在不少大人记忆中的老师评语总是象前一篇一样是那么的千篇一律。可当你看了第二篇后就了解到了如今要写好一篇学生评语不了解学生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评语,已经不再是单一模式、流于形式及千人一面的八股文了,评语在当今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教师的创造,“让评语传递爱心”、“让评语鼓起信心”、“让后进生沉得住气”已经成为我们德育的目标之一 。

家长:希望了解孩子的真实表现

在我担任班主任的十余年中,每当我问家长看不看学生手册,对哪那些内容感兴趣时,家长关注最多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老师写的评语,有的家长直截了当地说:“我希望能从老师的评语中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真正表现。看出孩子的个性,在班级里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进步和不足,也想知道我们在家里对孩子的教育该如何配合。”

学生:希望老师多看到我的特长多表扬我

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的话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老师写评语的路径,

“不知老师会怎样给我写评语,老师看到我这一年的进步了吗?那次上课玩手机的事老师不会写在里面吧?那可就糟了!”“希望老师写好点,我特别想老师能表扬一下我的字。我为班级出黑板报好几次都很晚才回家。”

老师:好评语就是一段动人的教育故事。

“评语虽小,作用却大,一则好的学生评语,就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一份珍贵的礼物,学生会永久地珍藏在心里。”

“全班四十多个学生,我写了一个星期。尽管每篇不过几十百把字,个把小时还写不完一个,既不“拔高”,也不“矮化”,实事求是,恰如其分,那就要把学生一学期的所作所为,从脑海里放过一回“电影”,才敢下笔,字斟句酌”

“评语是开启孩子心灵的一把金钥匙。那些千篇一律、乏味无趣的词句,怎么能反映出一个个性鲜明、天真可爱的孩子的表现呢?面对呆板的评语,学生连阅读的兴趣都没有,更别说依照评语反省修正自己了。”

专家: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老师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评语,重视自己的这份权利和责任。如果评语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这对学生的整个教育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如何写好评语

1.评语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它作为一面镜子无声地折射出对教师的评价,反映出教师的学识、素质、师德„„

我从一位班主任撰写的学生品德评语中,挑出三位不同类型学生的评语,供大家参考。从这三篇具有特色的评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评语:

“兰心慧质,妙手丹青。”你在美术和书法方面的过人才华实在令人刮目相看。你是那么温顺善良,又是那么才华横溢。对待学习,对待劳动,对待班级的一切一切,你都满怀真诚与热情,你更是班中不折不扣的纪律模范。虽然你不善言辞,但你的行动已是最好的明证。试着再开朗些吧,老师期待下个学期看到一个阳光般灿烂的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朴实、憨厚的你在班中人缘极好,大家都喜欢和你交朋友。在老师眼里,你从人品到工作能力都很出色。在你担任卫生劳动委员的日子里,你不怕脏,不怕累,用汗水为大家营造了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打扫环境卫生中你更是一马当先。在学业上,你一直在稳步前进着,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老师愿与你共同寻找适合你的学习方法,使你早日实现心中梦想。

“爱人者,人恒爱之。”你是个既有爱心又善解人意的孩子,懂得在别人最需要关心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手,更懂得同情弱者,为班级做出的贡献也有目共睹,这一点是足以令老师感到欣慰的。但老师在欣慰之余又多了几分担心,你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这让本应完美的你有了太多遗憾。其实只要你远离“懒惰”这个伙伴,和“勤奋”交上朋友,加上你的聪明,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

短短十几句的操行评语,不仅准确明了地概括了学生的特点,而且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从中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思想、育人方式和观察能力,字里行间也透视出教师的品德、学识和素养。

2. 让评语传递爱心,让评语鼓起信心、让后进生沉得住气

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一片爱心。撰写操行评语不是用笔写,而是在用心写。撰写前教师应反复地斟酌,尽量做到贴切中肯,词恳意深,字字句句都浸透着教师的拳拳爱心、殷殷深情。这样让学生读起来,能从心灵深处激起浪花,这些倾注了教师情与爱的字字句句,学生怎会拒绝接受呢?

其次,教师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用亲切温柔的语调肯定优点,并且给学生以信心,上面的三例都能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用“谈心式”的语言,对学生以表扬为主,肯定点滴成绩,同时又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全篇评语充满人情味和个性化的色彩,再不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了。这种表扬与批评兼而有之的谆谆教诲,学生自然会像治病一样,愉快地接受大夫的治疗。

再次,如果教师对学生非常熟悉,写这类评语就不必面面俱到,可采劝抓西瓜、舍芝麻”的办法,针对其主要优缺点加以剖析。如例2主要针对学生作为班干部所具有的优点和不足来谈,既分析其工作中的成绩,也分析其学习方法中的弱点。这种充满信任而又饱含激励之情的语言,具有说服力,学生极易产生发自内心的服从感。

最后,在评语中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引用成语、格言和警句等这些富有情感和哲理的语言,对他们立志、成才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例巧妙地运用了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文中的成语和论语、警句等,使学生对老师的才华刮目相看。

一则好的操行评语,就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一份珍贵的礼物,学生会永久地埋藏在心里。让我们改变旧观念、旧模式,写出一篇篇只属于一个学生的操行评语吧。写于2009-1-11

第三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反映,把德育教育贯彻于教学之中,也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发挥 德育 功能

“成材先成人”、“育人先育德”,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进行着不断的冲击。在他们接受新观念和先进思想的同时,一些颓废落后的意识,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为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工作,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每日必修课,物理教学中德育工作也要贯穿始终、雷打不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因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1、进行“力”这一章教学时,结合力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没有止境的过程,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是一个事物中矛盾的两个方面,认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2、 进行“运动和力”教学时,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教育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摩擦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在电热的作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电热既有积极的一面,可供我们利用,又有消极的一面,要防止它造成危害,进行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的教育。

3、 在进行“电磁学”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结合电磁现象,电动机、发电机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磁能产生电,电也能产生磁,磁和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进一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4、进行电流表、电压表教学时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时,不能超过它们的量程,否则就会损坏它们。通过学习,向学生介绍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当量变超过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风筝试验而被雷电击晕,待他醒来时,还风趣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而又非常风趣、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

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爱国主义思想的品德教育

1.在进行“简单机械”一节的教学中,结合阅读材料介绍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实际应用: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在井上吸水的桔槔,还有能够精确称量的天平和杆秤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在进行“机械运动”教学中,通过介绍汉代古籍《尚书纬圪灵曜》中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如坐闭窗舟中,舟行而人不觉也”,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先于伽利略的论述1400年之久,就对“运动和静止”有了深刻论述,进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向学生讲述在我国古书《墨经》中,记载了当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和他的学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墨经》在解释小孔成像时,明确提出了光的传播路线是直到,这是世界上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最早记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进行“电磁感应”教学时,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指南针,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人民就发现了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是指南工具“司南”。学习“地磁场”时向学生介绍,由于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所以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微有些偏离,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还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在进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学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水能情况:我国有较大河流1500多条,水能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建国后,修建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已建成发电的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亿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以上,居世界第一。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四、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教育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

总之,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德育功能。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中所起的作用,选准知识的结合点,形式应灵活多样,使科学性、文化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郭红亮.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物理.2007(9)。

[2]李金跃.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代教育科学.2007(4)。 [3]胡发平.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做法.新课程2010(11) 4

第四篇:让思品课“动”起来

青原区值夏小学刘桃英 段学军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他们的时间,让他们能学会自己想学的东西。在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解放学生的身心。我们要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通过动脑、动口、动身,多种感官参与自主的学习活动。问题在于我们任教的老师,没有真正舍得用上备主科的时间去备品德课。有的认为,一周就那么两节品德课,干脆走马观花让学生看完就算了,有的则想:一周两节,时间不够,再花心思搞一些活动,哪能上得完?所以,品德课基于这样的心态上,怎能令我们的品德课有一个质的飞跃呢?要真正让学生能“动”起来,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对教材的设计,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真正学有所获。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诱学生心“动”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触动。如在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时,教师运用课件出示圆明园的的图片,再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圆明园秀丽风光,在视听的同时刺激下,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为我国有这么一座“万园之园”感到自豪,此时,教师以低沉而缓慢的语调说:"同学们,现在这一切已不复存在了,当我们再次来到那里时,已是一片荒凉的情景。"教师出示另一图片。此时,教师的声音戛然而止,留出空白。此时此刻,学生的心中便会有深深的遗憾各疑问,教室里静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而后的学习中,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对清政府无能的不满。由于教师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原来学生不很感兴趣的事例有了情感的印染,学生的爱国情感也油然而生了。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上,教师选取生活场景,结合生活实际,营造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的热情,让学生心动起来。在《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平时相互合作的事例。让他们回忆合作的情形并谈具体的感受。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要自立首先要学会独立。如此循环使用,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阵地,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提升生活能力、并创造和体验生活的土壤。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一下子接受了合作成功的原因,并对自觉地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反思,在学生强烈的成就感的驱使下,相信他们会不停地进步,会认真的对待他们今后所遇到的一切需要合作的工作。教师要全方位地挖掘富有生命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全力追求的教学真谛。

二、促学生脑“动”

所谓脑动,就是在活动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问题就像一把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上《不打扰别人》一课,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想象来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区,人们都在睡午觉。这时两个学生,突然喊叫起来,由于不知内情,全班学生为之一惊,随之有学生举手抗议:“老师,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吵得居民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练习“爸爸在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轻轻走路:静悄悄,不打扰。又如上《为集体多做好事》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一个学生扮演冬冬。放学了,冬冬的语文书忘带了,他又回到教室,发现垃圾很多,卫生工具也放得很凌乱,值日生和老师都回家了,于是冬冬问同学们该怎么办?学生们纷纷认为冬冬应该做好值日生没做好的事。接着我再请几个同学分别演演该如何做,从而引导正确的行为,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引学生手“动”

学生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往往在“动”中开发智力,在“动”中产生联想,在“动”中茅塞顿开,对前面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也从动手中发现了新知识,提升了思想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生活,能更好地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深化教学,让学生的手真正的“动”起来。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教学《打扮我的小天地》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布置自己的小卧室,然后用照相机把你认为最满意的地方拍下来。下一节的品德课时,同学们都拿来了印好的照片,互相传阅。“真漂亮啊!”“这里挂一盏灯笼,和我想的一样。”“太棒了!”同学们不时的发出感慨声。最后学生们还评出了最漂亮的卧室

一、

二、三等奖呢。

总之,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的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渠道实践,真正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品德教学就会告别“万马齐暗”的局面,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第五篇:思品课点滴做法

在教学过程中需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体验和感知,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1. 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人格平等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在充满真诚、温馨与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平常时候,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尝试着与他们交朋友,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并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关注他们的成长,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等等。而这一切换来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彼此间关系的融洽。这就为我教学中顺利开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特别是地方资源,“以情动人”。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仅仅是空洞的说教,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借助大量真实的素材,给学生以情感上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情感资源,“以情动人”。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课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我事先收集整理了有关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的图片、新闻报道以及在这两场斗争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先进感人事例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这给学生以极大的思想震撼和视觉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场斗争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最后我指出: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奉献,正是因为有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和医务工作者等的不言代价与回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才取得了这两场抗灾斗争的伟大胜利。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样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我特别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它

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信度高、易取、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采用“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方法,开展了“家乡变化知多少”、“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通过对家乡变化的调查了解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展示,学生看到了家乡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这样的设计,正是因为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往往是从认识家乡开始的,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也是从爱家乡为发端的。只有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产生认识、热爱自己的祖国,将来为建设、发展和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努力的情感和态度。这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体现,正好印证了陶行之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可见,地方课程资源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3.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理论知识灌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时,我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得到老师关爱的往事,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无限感激之情。接着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有关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汪来九先进事迹的报道,让学生从汪来九老师为了山区的孩子们,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事迹中,深刻感受到师魂的崇高与伟大,进而联想到老师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与辛勤付出。最后,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的动人旋律中,让学生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此时,学生早已思绪万千,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表白,真可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4.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与道德践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也失去了情感内化的过程。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小调查活动、文娱表演、“环保小卫士”活动、义务劳动、捐款献爱心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通过实践活动

的参与,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食品安全检查管理制度下一篇:三年制中专学校学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