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通信电缆标准

2022-07-21

第一篇:矿用通信电缆标准

矿用通信电缆MHYVR

矿用通信电缆MHYVR:煤矿用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通信软电缆

MHYVR:用于矿场作普通信号传输,可移动使用;

MHYVR矿用通讯电缆-MHYV MHYVR MHYVRP 技术文件

矿用防爆通信电缆_矿用话缆主要技术性能及指标:

20℃时导体直流电阻 Ω/km 7/0.37 ≤24.5 7/0.43 ≤18.1 7/0.52≤12.1

固有衰减(800~1000HZ) dB/km ≤1.2

20℃时电缆绝缘线芯绝缘电阻 MΩ.km ≥5000

线对工作电容(800~1000HZ) uF/km ≤0.10

近端串音衰减(800~1000HZ) dB/500m ≥70

电感(800~1000HZ) uH/km ≤800

耐交流工频电压 1.5KV/1min通过

直流电阻差 ≤环阻的2%

矿用防爆通讯电缆的使用特性

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40~+50℃;

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为≤95%(+25℃时)

允许附设与安装的温度应不大于-10℃

最小弯曲半径:MHYVR型电缆为电缆外径的10倍,其它型号的电缆为外径的15倍

矿用通信电缆MHYVP:煤矿用聚乙烯绝缘编织屏蔽聚氯乙烯护套通信电缆

MHYVP:用于电场干扰较大的场所作信号传输,适用于固定敷设;

主要技术性能及指标:

20℃时导体直流电阻 Ω/km 7/0.28 ≤45 7/0.283钢4铜≤73 1/0.8≤36.7

固有衰减(800~1000HZ) dB/km ≤1.1 ≤1.3 ≤0.95

20℃时电缆绝缘线芯绝缘电阻 MΩ.km ≥3000

线对工作电容(800~1000HZ) uF/km ≤0.06

近端串音衰减(800~1000HZ) dB/500m ≥70

电感(800~1000HZ) uH/km ≤800

耐交流工频电压 1.5KV/1min通过

直流电阻差 ≤环阻的2%

矿用通信电缆的使用特性

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40~+50℃;

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为≤95%(+25℃时)

允许附设与安装的温度应不大于-10℃

最小弯曲半径:MHYV、MHJYV型电缆为电缆外径的10倍

第二篇:矿用通信电缆的识别和长度标记概述

矿用通信电缆结构导线退火裸铜线,铜线直径为0.30,0.42,0.52,0.60,0.70,0.80,0.90(mm)。绝缘材料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按照全色谱标准标明绝缘线的颜色。绝缘线对把二根不同颜色的绝缘线按不同的节距扭绞成对,并采用规定的色谱组合以便识别线对。通信电缆缆芯结构以1对为基本单位,超过25对的电缆按单位组合,每个单位用规定色谱的单位扎带绕扎,以便识别不同的单位。100对及以上线对的电缆加有1%的预备线对,但最多不超过6对。缆芯内的间隙用石油膏填充。

缆芯包带用聚脂薄膜带绕包。屏蔽铜丝屏蔽或用轧纹(或不轧纹)金属带,金属带纵包于通信电缆缆芯包带之外。护套蓝色低密度聚乙烯。也可提供双层护套的通信电缆。矿用通信电缆的识别和长度标记电缆外表面有永久性识别标记,标记间隔不大于1m,标记内容有:导线直径,线对数量,电缆型号,制造厂厂名代号及制造年份,长度标记以间隔不大于1m标记在外表面上,但与上述标记错开。矿用通信电缆采用全色谱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即电缆的纵包屏蔽铝带与护套粘结成一体,形成密封护层),具有电气性能优越,施工方便的特点。

矿用通信电缆引发火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过负荷、短路、接触电阻过大及外部热源作用。在短路、局部过热等故障状态及外热作用下,绝缘材料绝缘电阻下降、失去绝缘能力,甚至燃烧,进而引发火灾。火灾中矿用电缆的主要特性有火灾温度一般在800℃~1000℃,在火灾情况下,导线电缆会很快失去绝缘能力,进而引发短路等次生电气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导线电缆在规定的允许载流量下有较大的过载能力;短路状态下,导线电缆会在瞬间引起绝缘材料熔化、燃烧,并引燃周围可燃物。矿用电缆防火性能分析防火机理分析阻燃机理在燃烧反应的热作用下,位于凝聚相的阻燃剂分解吸热,使凝聚相内温度上升减慢,延缓了材料的热分解速度;阻燃剂受热分解后,释放出连锁反应自由基阻断剂,使火焰、连锁反应的分支中断,减缓了气相反应速度;催化凝聚相热分解固相产物,焦化层或泡沫层的形成加强了这些层状硬壳阻碍热传递的作用;在热作用下,阻燃剂出现吸热性相变,物理性地阻止凝聚相内温度升高。耐火机理在矿用电缆的绝缘和护套材料中加入某种添加剂,降低聚合物产生的热量,防止聚合物分解或促进绝缘和护套材料炭化形成保护层;在线芯处增加一层云母玻璃丝带等无机绝缘材料,在绝缘和护套层被火燃蚀后,*缠包在导体上的云母耐火带保护而继续通电,从而在着火时保持一定时间的正常运行。

(转自一览电缆英才网 招聘信息全面真实)

第三篇:关于矿用电缆型号含义的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0年1月6日

调研单位:平禹煤电公司方山矿机电一队

调研课题:关于矿用电缆型号含义的调研报告

调研内容如下:

2010年07月17日20时10分, 陕西渭南市韩城市小南沟煤矿副斜井井底动力电缆着火,造成28人死亡;

2010年3月15日20时30分,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东兴煤业有限公司主井西大巷电缆着火,25名被困矿工全部遇难;

2010年1月8日17时,江西省新余市欧里镇庙上煤矿井下电缆着火,造成12人死亡;

2010年1月5日12时,湖南省湘潭县谭家山镇立胜煤矿井下发生一起电缆着火事故,25人死亡,9人下落不明。

为此,更多的了解矿井电缆型号及意义,更进一步认识矿用电缆,我们首先到平禹煤电公司方山矿机电一队去搞一次关于矿用电缆的调研。

矿用电缆是煤矿用阻燃电缆的简称。按国家煤炭工业局发布的行业标准《煤矿用阻燃电缆》中的规定,矿用电缆的命名内容即矿用电缆的型号含义如下:

一、电缆的命名由八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系列代号:

M,即煤字的拼音第一个字头;

第二部分为使用特性代号,反映电缆所使用的场合。

字母含义如下:

C,采煤机用;D,低温环境用;M,帽灯用;Y,采煤设备(移动)用;Z,电钻用。

第三部分为结构特征代号,表示电缆的结构特征。

字母含义如下:

B,编织加强;J,带监视线芯;P,非金属屏蔽;

PT,金属屏蔽;Q,轻型;R,绕包加强。

第四部分为材料特征代号:

用E表示绝缘或护套采用弹性体材料。绝缘和护套均采用橡胶时本部分省略。E,弹性体材料。

第五部分为额定电压U0/U(KV)。

第六部分为动力线芯数*标称截面积的表示。

二者间用乘号连接,单位为平方毫米。

第七部分为地线芯数*标称截面积的表示。

二者间用乘号连接,单位为平方毫米。

第八部分为辅助线芯数*标称截面积的表示。

二者间用乘号连接,单位为平方毫米。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之间用“-”连接;

第六部分、第七部分、第八部分之间用“+”连接。

二、矿用电缆的产品表示方法

产品用型号、规格及标准编号表示。

如:1)采煤机屏蔽橡套软电缆,额定电压为00.66/1.14KV,动力线芯3*50,地线芯为1*10,控制线芯为4*4,带半导电屏蔽层;

表示为:MCP-0.66/1.14 3*50+1*10+4*4 MT818.2-1999

2)采煤机屏蔽监视编织加强型橡套软电缆,额定电压为0.66/1.14KV,动力线芯3*50,地线芯1*25,控制线芯2*2.5,带半导电屏蔽层,监视线芯和编织加强层; 表示为:MCPJB-0.66/1.14 3*50+1*25+2*2.5 MT818.3-1999

3)采煤机金属屏蔽监视型橡套软电缆,额定电压0.66/1.14KV,动力线芯3*70,地线芯1*25,监视线芯1*35,带金属屏蔽层;

表示为MCPTJ-0.66/1.14 3*70+1*35+1*35 MT 818.4-1999

4)煤矿用移动弹性体软电缆,额定电压0.38/0.66KV,动力线芯3*25,地线芯1*16,不带屏蔽层;

表示为:MYE-0.38/0.66 3*25+1*16 MT818.5-1999

5)煤矿用移动金属屏蔽监视型橡套软电缆,额定电压3.6/6KV,动力线芯3*35,地线芯3*16/3,监视线芯3*2.5,带半导电屏蔽层;

表示为:MYPTJ-3.6/6 3*35+3*16/3+3*2.5MT818.6-1999

6)煤矿用移动屏蔽橡套软电缆,额定电压为3.6/6KV,动力线芯3*25,地线芯1*16,低温环境用,带半导电屏蔽层;

表示为:MYDP-3.6/6 3*25+1*16 MT818.7-1999

7)煤矿用电钻屏蔽弹性体电缆,额定电压0.3/0.5KV,动力线芯3*4,地线芯1*4, 表示为:MZPE-0.3/0.53*4+1*4MT818.8-1999

8)煤矿用移动轻型橡套软电缆,额定电压0.3/0.5KV,绝缘线芯3*2.5,不带屏蔽层;

表示为:MYQ-0.3/0.53*2.5 MT818.9-1999

9)煤矿用矿工帽灯电线,绝缘线芯2*0.75;

表示为:MM 2*0.75 MT818.10-1999

以上矿用电缆型号含义为MT818中的规定,按国家标准GB12972中的规定系列代号为U,即矿字的拼音第二个字母,因为第一个字母K已被控制电缆所占用,其余的代号基本一样。

调研人:魏威龙

第四篇:通信设备质量标准

文章标题:通信设备质量标准

通信设备质量标准

一、话音电路

1、定期使用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定量检查,检查结果应符合有关管理规程的要求。

2、日常维护中可采用听音检查的办法对话音电路的质量进行评定。

3、听音检查评价结果分三类:[本文出自-http:///]

类:音质清晰,音量正常,通话感觉良好,为合格电路。

二类:音质一般,销有串音或杂音,但不影响正常通话,为基本合格电路。

三类:音质不良,音量较小,通话不畅,为不合格电路。

二、数据电路

1、误码率:信噪比17时误码率码率BER<1×10E—5。

2、收发电平:分别为—40~0dB和—20~0dB。

三、光纤通信质量指标

1、光器件偏流应符合设备出厂测试要求。

2、光发送机的平均发送光功率应符合光纤传输系统设计值。

四、交换网质量指标:

1、传输损耗:网络中两个用户之间的舆损耗≤21dB。

2、拨号前时延:用户摘机后至听到拨号音瞬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值≤0.8秒,量大值≤1秒。

3、拨号后时延:用户拨号终了至网络送出回铃音或忙音之间的时间间隔,长途呼湄的拨号后时延平均值≤6秒,量大值≤10秒;有卫星电路接入时放宽到20秒;本地呼叫的拨号后时延平均值≤2.2秒,量大值≤6秒。

4、发话人回声:概率<1。

5、音向传输时间:一般情况下单向传输时间<150ms,对于有卫星电路的连接其单向传输时间<400ms。特殊业务根据双方协议确定。

6、网络的通话中断率:<2×10E-4(暂定)。

7、计费差错率:出现计费差错的概率≤10E-5(暂定)。

五、电路运行率指标:

电路运行率应达到电力调度国家级企业等级标准的要求。电路运行率的统计公式按照电力行业标准中的各种规程进行统计。

2、微波电路运行率指标为99.8。

2、载波电路运行率指标为99.00。

3、交换电路运行率指标为99.90。

4、光纤电路运行率指标为99.95。

5、卫星电路运行率指标为99.80。

六、考核内容:

1、对重要业务,是否有安全措施和备用手段。

2、是否具有详细的运行资料和各类规章制度。

3、记录和汇报制度是否健全,每天是否定时向上级通信机构汇报电路运行情况。

4、在进行可能影响正常通信的维护工作前,是否经有关主管机构批准后方才实施。

5、通信运行人员是否做到:熟悉规程,钻研业务,坚守岗位,踏实工作,积极主动,密切配合,认真负责,礼貌待人。

《通信设备质量标准》来源于,欢迎阅读通信设备质量标准。

第五篇:移动通信基站标准化整治标准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移动通信基站标准化整治标准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明确了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应达到的各项技术和维护要求,对移动通信基站的安全管理、环境布置、线缆布放、标识标签、基站电源、防雷接地、资源和资产管理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

本标准作为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的企业标准,适用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移动通信基站标准化整治工作,可作为移动通信基站运行维护的工作标准,也可作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验收的技术指导意见。

鉴于移动通信宏蜂窝基站和微蜂窝基站(含室内分布系统和小区分布系统)在机房要求、使用设备和天线等方面的各项区别,现对本标准针对宏蜂窝基站和微蜂窝基站的适用性作如下说明:

本标准第4章-第11章适用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宏蜂窝基站的标准化整治和运行维护工作。

本标准第5章的5.1.8节、5.1.9节、5.2节,第6章-第7章,第8章的8.1节、8.4节、8.5节,第9章-第11章适用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微蜂窝基站的标准化整治和运行维护工作。 2 引用标准

YD/T 1821-2008 《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 YD 5059-2005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YD/T 5026-2005 《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 YD/T 5040-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YD 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YD/T 5175-2009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 YD/T 5131-2005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 YD/T 5132-2005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 /T 5120-2005 《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程设计规范》 YD/T 5160-2007 《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程验收规范》 92DQ1 《建筑电气通用图集-图形符号与技术资料》 Q/BJT 08—2005 《通信机房三线整治技术要求》

《中国联通机房标准化规范》2006版

《中国联通机房标签标识标准化规范》2006版 3 相关释义

ODF 光纤配线架 DDF 数字配线架 BBU 基带处理单元 UPS 交流不间断电源 SPD 电源用雷电浪涌保护器 PE 保护地线 dB(A) 噪声计量单位 °C 摄氏度 m 米 cm 厘米 mm 毫米 µm 微米

m2 平方米 mm2 平方毫米

Ω 欧姆 h 小时 V/cell 伏/单元 AH 安时 KV 千伏 A 安培

4 基站安全管理要求 4.1 基站安全管理制度

4.1.1必须有明确的基站出入、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有基站门禁卡和钥匙管理流程。

4.1.2基站现场安全管理制度须上墙,包括:《通信机房防火制度》、《通信机房八不准》、《机房灭火流程》。

4.1.3基站日常维护相关制度悬挂在机房内的墙面上,包括:入室管理、基站施工管理、机房安全管理等内容。

4.1.4上墙制度的制作材料应采用材质轻、防火、防水、经济的材料;材料规格符合固网模块局房标准。

4.1.5严格执行“52周维护作业计划制度”、“割接升版管理制度”、“网络障碍受理流程”、“重大故障汇报流程”、“网络安全责任制”。 4.2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安装情况

4.2.1基站必须安装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能够监控温度、门禁、水禁、烟感、市电停电、开关电源告警、空调告警、空调室外机防盗。

4.2.2应在机房低洼处以及易出现外部进水情况的地方多处安放水浸探测器。 4.2.3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可实现自动抄表的功能。

4.2.4监控设备应具备升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并预留一定的输出输入端口。 4.2.5基站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宜安装在交流配电箱旁,采用壁挂方式。 4.2.6对于位置偏远、盗窃事件易发区域的站点以及与其他运营商共机房的站点,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应加装视频监控功能,并且机房大门、主设备、电池都应在监控范围内;可根据机房的不同布局,安装1-2个视频监控点。 4.3消防设备配置情况

4.3.1每个机房必须配置两个气体灭火器(如: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器类型与型号必须遵照公司安保部相关要求。灭火器的出厂日期、使用日期及使用年限必须有标记说明,且在出厂两年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检验。 4.3.2灭火器须安放在易于取放位置,并定点存放。

4.3.3灭火器存放处上方须有标识牌,标识牌应符合《中国联通集团标识标签标准化规范》。

4.3.4机房内不应有洒水式消防器材。 4.3.5机房建筑材质应满足防火要求。 4.4防火通道及安全隐患

4.4.1防火通道畅通,基站外围无安全隐患,基站门窗密封完好,电缆孔洞应用防火阻燃材料封堵,密封处应平整,无缝隙。 4.4.2机房内严禁放置易燃物。

4.4.3野外自建机房,应有围墙(栏),围墙(栏)门完好、围墙(栏)无缺口,能正常关锁、隔离。围墙外排水设施齐全,四周排水孔畅通,地基稳固无沉降,围墙无裂痕。散水坡完好,无断裂和塌陷现象。

4.4.4基站外部空调室外机组等易盗物品应加装防盗保护装置。 5 基站环境与布置要求 5.1 基站机房环境管理

5.1.1基站设备整洁,表面无灰尘、污渍,墙壁无漏、渗水现象。 5.1.2机房所有的门、窗和馈线进出口必须能防止雨水渗入。 5.1.3 机房内不应有水管、暖气管穿越。

5.1.4机房必须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防止灰尘及害虫从外界进入机房,便于对机房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5.1.5移动基站机房内必须配有拖布或笤帚、撮子;模块局内的移动基站机房可不另配清洁工具。

5.1.6工程剩余材料要堆放整齐,并附有余料清单。

5.1.7机房必须有防静电设施和用具,进行插拔设备板卡操作时,必须配戴防静电保护手环,以免损坏电路板。 5.1.8温湿度配置标准

1. 基站配置温湿度计;机房温度范围10-30℃,湿度范围20%-85%。 2. 温湿度计的规格型号应采用公司入围的产品。 5.1.9空调要求

1. 空调设备安装正确,运行正常,制冷量满足设计要求。

2. 空调供电须由专用插座(专用保险开关)供电,室内机位置距空调供电专用插座距离合理,空调电源线不飞线、吊线。 3. 空调室内机必须安装牢固,不倾斜。

4. 室内机冷凝水管安装应保持一定坡度,避免回水。

5. 空调室外机如有支架,须安装牢固;室外机须留有维护空间。

6. 安装室外机位置要求具备良好的通风换热环境,避免形成气流短路而影响换热效率。 7. 在人行过道或临街等人员过往较多的位置,室外机安装位置不得低于2.5米。 8. 空调室外机应接地。

9. 室外机应尽量避免受阳光直射。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优先考虑机房的北侧、东侧,如安装位置在西侧和南侧,须加装遮阳篷。 5.1.10基站门窗

1. 机房门应采用钢质防盗门,门外开,防盗门不应有损坏或腐蚀生锈痕迹,门锁不锈蚀,打开容易、防盗性能良好。

2. 基站机房内必须有门贴(见图5-1),在内墙壁、门等处,距离地面高度为1.6m-1.8m处;门贴内容应包含:所属分公司、局/站、基站编号(详见本规范10.1要求)、维护联系人、联系电话、火灾报警电话。

3. 机房窗户应不受阳光直射,受阳光直射时应用遮光纸做避光处理或用隔热板封闭窗户。

5.2 设备安装及排列要求 5.2.1 机架

1. 机架的安装位置必须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并且垂直牢固。相邻机架应紧密靠拢;整列机架应在同一平面上,无凹凸现象。

2. 机架必须进行底座加固。机架的其他加固方式必须依照设计图纸作防震加固处理。 3. 机架垂直误差不超过0.15%;相邻机架紧密靠拢,缝隙不超过3mm(需留有足够维护空间的除外);各机架前面平直整齐,在同一平面,每米偏差不超过3mm。 5.2.2 设备

1. 电信设备的安装应严格执行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2. 设备前侧排列整齐,无明显的错位。

3. 所有设备原则上不应墙挂,需入架,受机房条件限制入架确有困难的部分设备可不入架,必须做相应的线缆整治,确保整洁、美观。传输设备必须入架,入架整治时应考虑传输设备相关线缆路由,使其符合线缆走线规定。 4. 传输设备必须为双路供电。 5. 基站必须采用双路由传输。 5.2.3走线架

1. 走线架或槽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规定,左右偏差不得超过50mm,要求整体牢固,无晃动;机房内所有落地安装的设备机架顶应与走线架有加固措施。

2. 室内走线架与列架顶部保持平行或直角相交,安装应整齐牢固,平稳。竖立的走线架必须垂直,平放的走线架必须水平,水平度每米偏差不超过2mm;垂直走线架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超过3mm。走线架经过梁、柱时,就近与梁、柱加固。

3. 室外走线架在楼顶平面水泥墩和墙面上固定应稳固,与楼顶平面或墙面平行。砖垫的部分应用水泥墩固定。

4. 走线槽的安装应端正牢固、美观。切割走线槽时,切口要垂直整齐。走线槽的两端须安装封头。

5. 走线管安装整齐、美观,其转角及分支处应使用弯头或三通接头连接。 6. 走线架、槽道应接地。 5.2.4天线

1. 天线安装必须牢固。

2. 天线与跳线的接头应作防水处理。

3. 对于宏蜂窝基站,全向型天线应垂直安装;方向型天线的指向和俯仰角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4. 对于微蜂窝基站,吸顶天线或壁挂天线应用天线固定件牢固安装在天花板或墙壁上,确保附近无直接遮挡物存在,并尽量远离消防喷淋头。对于定向天线,天线主瓣方向应正对目标覆盖区。

5. 对于微蜂窝基站,在无吊顶环境下采用吊架固定方式时,天线吊架和支架的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倾斜现象,吊挂高度应略低于梁、通风管道、消防管道等障碍物,保证天线的辐射特性。 5.2.5馈线

1. 馈线的布放应整齐、美观,不得有交叉、扭曲、裂损情况。

2. 馈线和室外跳线的接头应接触良好并作防水处理,在馈线从馈线口进入机房前,必须有一个防水弯,以防止雨水沿着馈线渗进机房,防水弯最低处要求低于馈线窗下沿10cm-20cm。

3. 每根馈线在室内和室外必须有标签,标签格式、内容、规格及材质参见本标准第7章“基站标识标签要求”。

4. 馈线宜每隔1m安装一个馈线卡子,使馈线走线整齐美观。

5. 馈线布放应路径清楚,弯曲不能过度,拐弯应圆滑均匀,弯曲半径大于等于馈线外径的20倍(软馈线的弯曲半径大于等于10倍馈线外径)。

6. 馈线绑扎力度应适宜,布放顺直、整齐,不能互相缠绕,并按连接次序理顺。严禁出现斜走线、空中飞线、交叉线等情况。

7. 馈线所经过的线井应为电气管井,也就是通常指的弱电井,不宜使用通风管道或水管管井。馈线应避免与强电高压管道和消防管道一起布放走线,确保无强电、强磁的干扰。

8. 馈线窗多余馈线孔应密封,做好防水处理。

9. 馈线与室内软跳线连接处应有防雷器,馈线在室外部分的外防护层应有不少于三点的外保护层接地连接,一般要求在靠近天线的馈缆顶部、靠近塔底的馈缆末端、馈缆进入机房前须接地,长度超过60m的馈线,应在馈线中部增加一处接地点。

10. 接地线的导线方向应顺着馈线的方向,接头须做防水处理。

11. 对于微蜂窝基站室内裸露在线井、天花板等外侧的馈线宜套管布放,并对走线管进行固定。 5.2.6天线增高体 1. 铁塔

(1) 平台数量、直径、间距应满足收发信天线安装、扩容和维护要求,铁塔的结 构、工艺等应符合YD/T5132-2005《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验收规范》的要求。

(2) 天线支撑钢管应能上下移动,便于上下调整和更换。 (3) 自立塔外侧或内侧应预留维护爬梯,并考虑保护圈。 (4) 爬梯两侧预留角钢,供电缆的布放和固定使用。 (5) 平台设馈线下线孔,以便馈线下线。

(6) 铁塔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其所在地的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但建于建筑物上的 铁塔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7) 防雷保护接地电阻阻值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2. 增高架

(1) 楼顶天线增高架的规格须满足综合楼顶及屋面的承重能力。 (2) 天线增高架规格应满足天线数量及挂高要求。 (3) 增高架高度超过6m时,须考虑拉线等安全措施。 (4) 楼顶天线增高架在组装过程中确保不破坏楼顶防水层。 (5) 楼顶天线增高架必须严格按标准接地。 (6) 楼顶天线增高架表面应作防锈处理。 3. 桅杆

(1) 楼顶天线桅杆的规格须满足综合楼顶及屋面的承重能力。 (2) 桅杆须考虑拉线等安全措施。 (3) 桅杆的安装应确保不破坏楼顶防水层。 (4) 桅杆必须严格按标准接地。 (5) 桅杆表面及连接部位应作防锈处理。 5.3 基站维护记录要求

5.3.1基站机房内必须有基站维护记录。

5.3.2维护工作记录类文档资料为基站内维护工作记录文档,主要包括: 1. 基站出入登记记录。 2. 巡检记录。

5.3.3基站维护记录资料、文件保存周期应符合维护规程要求。 6 基站线缆布放要求 6.1 一般要求

6.1.1 电缆、光缆、信号线应布放整齐、规范。

6.1.2 遵守“三线”分离原则:电缆走线架缆线较多的情况下,“三线”不能分离时,采取两层走线架的方式进行分离;交流缆线与其他缆线同走线架时,必须采取金属槽道进行隔离。

6.1.3 严格遵守Q/BJT 08—2005《通信机房三线整治技术要求》。

6.1.4 信号线应整齐布放在走线架内,走线应保持平直顺畅,不应有交叉和空中飞越的现象。

6.1.5在墙面、天花板走线的各类信号线必须用走线管或走线盒,排放顺直整齐,不得与强电缆线共用同一线管。 6.2 光缆相关要求 6.2.1光缆布放要求

1. 光缆全程布放时,应A、B端保持一致。A、B端的顺序依次为骨干节点、汇聚节点、接入节点。相同节点间敷设光缆时容量较大节点(起领导地位的节点)为A端,容量较小节点为B端,或按所处地理位置规定,北/东为A端,南/西为B端。

2. 当光跳线数量较多且距离较远时,可选用加强型跳线或带尾纤的室内光缆。 3. 在施工时应按光缆实际盘长一次布放,不得断开。

4. 为了减少光缆接头及降低光纤衰耗,光缆在由架空杆路转入地下管道时,如果管道长度较短,可将架空光缆不变程式,直接引入管道。

5. 光缆在人(手)孔内做引上时,不得与其他电缆穿放在同一引上管内。 6. 光缆在人(手)孔、通道内安装时,应在最上层托板布放,水平方向尽量靠近人手孔内壁,并用尼龙卡带绑扎固定。 7. 光缆出管孔15cm以内不应作弯曲处理。

8. 光缆挂钩装置整齐、均匀、无损坏,卡挂间距为50㎝,偏差±3㎝。挂钩在吊线上的搭扣方向应一致。 6.2.2光缆固定安装要求

1. 光缆布放后应用尼龙卡带绑扎固定。

2. 人/手孔内、进线室、室内/外通道内的光缆/保护光缆用的塑料子管应与每块托板之间固定。

3. 在电杆两侧,光缆与钢绞线之间固定;引上处单侧固定。 4. 光缆在走线架上应与每条横梁之间固定。 5. 光缆加强芯应与ODF架之间固定。 6.2.3光缆余长要求

1. 为了降低线路衰耗,延长接入距离,减少大量预留光缆的盘存空间,合理利用人孔、通道、进线室和电杆的维护空间资源,除光缆成端和接续必要外,光缆布放不预留余长。

2. 为适应和减少环境变化引起的光缆线路特性改变,架空光缆应在每根电杆上做“U”型预留(20cm)。

3. 严格执行设计、施工、验收规范,严格控制成端和接续长度,光缆在光纤配线架、光缆交接点、分纤盒、接头盒等处成端或接续后剩余的光缆应尽量短,杆上不允许盘留。

6.2.4光缆标识要求 光缆的标识要求参见本标准第7章“基站标识标签要求”。 6.3 电缆相关要求 6.3.1一般要求

1. 电缆在进线室内必须依据管孔的占位及列架占用的顺序排放整齐,不得跳层和交错。

2. 电缆在人孔内必须按顺序整齐排列在两侧相应托板上绑扎固定,不得错层、交叉、不得直穿人孔中间,严禁多余电缆盘放在人孔内。

3. 电缆接口应水平放置在托板中间,接头应依次排列,同层同位只允许排列一个接口。

4. 人孔内所有的电缆必须挂牌标明缆号、程式和类别,出租管孔的缆线还须标明产权所属单位,特殊用途电缆可用代码表示。

5. 人孔内所有分歧电缆(含气压传感器专用套管)与主干电缆须做水平排列,分歧电缆须排列在墙壁侧,并距分歧点10cm处绑扎牢固。

6. 人孔同侧分歧引上电缆应沿墙壁向上弯曲180度迂回排列在最上层托板上,异侧引上电缆不得遮挡管孔并不得放置于人孔地面上。

7. 人孔两侧下层主干及大对数电缆如有接口应由下至上应隔层排列,上层小对数电缆及光缆可逐层排列。 8. 室外电缆的裸露部分应有槽道和盖板,槽道上应有孔,便于渗雨。锈蚀部分应进行美观处理。

9. 对于基站设备在模块局内的站点,传输设备与无线设备通过DDF对接且相应接口条件允许时,必须直接采用120Ω系列平衡电缆,无需进行再次转换。 10. 室外直埋电缆敷设深度应根据设计而定。无规定时,一般不小于60cm。遇有障碍物时(如穿越公路)应敷设穿线钢管或塑料管。 11. 电缆在柜、箱内布放时应绑扎固定。 6.3.2电缆余长要求

1. 除电缆成端和接续必要外,电缆布放不应留余长。

2. 严格执行设计、施工、验收规范,严格控制成端和接续长度,电缆在成端或接续后剩余的部分应尽量短,不允许盘留。

6.3.3电缆标识要求 电缆的标识要求参见本标准第7章“基站标识标签要求”。 6.4 电调线相关要求 6.4.1 电调线接头要求

1. 每根电调线上应拥有针、孔式两种接头各一个,电机上也相应有针、孔式两种接头,连接时要按照针孔对接的原则执行。

2. 接头应注意连接正确并确保连接紧密,避免因接头连接错误或接触不良而导致无法调节;对于电调线接触不良导致无法使用的,应整改。 3. 放置在机房内的电调线未做接头或做接头错误,应整改。 4. 整改后的电调线接头应通过专业设备测试,保证正常使用。 6.4.2 电调线电机要求

1. 对于采用驱动电机调节滑动拉杆调节电子下倾形式的,因为拉杆必须通过电机才能拉动和固定,无法使用人工手动方式调节,必须保证电机安装步骤无误。 2. 电机安装过程中要避免直接手动调节拉杆后进行安装等不规范操作,以免导致电调仪读取的电子下倾数值与实际下倾刻度数值不符,甚至导致驱动电机卡转、空转或损毁。

3. 检测电机情况时,可通过电调仪调整天线下倾到最大值(如10°)和最小值(如0°),相应地对比电机上的实际刻度尺读数,检查读数是否一致。若存在问题,应整改。

4. 电机数据配置存在问题的:包括基站名、扇区号、位置区号、频段等参数设置有误,天线类型和型号不匹配等,应整改。

5. 整改后的电调线电机应通过专业设备测试,保证正常使用。 6.4.3 电调线布放及余长要求

1. 电调线的布放遵守“三线”分离原则。

2. 电调线应顺直、整齐,应避免线缆交叉纠缠,下线按顺序。

3. 电调线在走线架上应绑扎(或用尼龙缩紧扣卡固),绑扎线扣(或卡固点)松紧适度,扎带扣方向一致。

4. 在电调线从馈线口进入机房之前,要求有一个“滴水弯”,以防止雨水沿着电调线渗进机房。

5. 电调线入机房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防雷接地。

6. 电调线原则上不应留余长。对于新建工程,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相应的定长电调线,不留余长,电调线室内部分长度应满足工程操作需要;对于已建工程,应以不留余长为原则进行整治,在整治过程中因技术上确不能实现而留下的余长应入机房并做余长盘,余长盘宜靠近交流配电箱引出插线板处挂墙固定,以便于工程人员拉出电调线在靠近电源插口的地方进行工程操作。 6.4.4电调线标识要求

1. 电调线两端应有明确的标识。现网天线的电调线连接方式分为直接连接和菊花链串连,应对有菊花链连接的基站标识电调线SN,对于直接连接的基站省略电调器SN的标识过程。

2. 由于天线厂家对电调器SN的标识方法和长度规定不同,SN序列码宜至少保留15位长度。

3. 对于电调线采用直接连接方式的基站:

(1) 对于一个站址三张网络(GSM/DCS/WCDMA),每张网络3面天线,共9面天线; 每面天线接驳1根电调线,共9根电调线接至机房,电调线标识示例如图6-1(天线厂家英文缩写以“NAME”为例,下同):

(2) 对于一个站址三张网络(GSM/DCS/WCDMA),采用塔下合路的方式将三网信号 馈入3面宽频天线(3个扇区);每面天线接驳1根电调线,共3根电调线接至机房,电调线标识示例如图6-2:

注:现网中G/D/W塔下合路的现象很少,但两两组合普遍存在;可将没有的网络标识(如G/D/W)置空即可。

4. 对于电调线采用菊花链连接方式的基站

(1) 对于一个站址三张网络(GSM/DCS/WCDMA),每张网络3面天线,共9面天线; 每张网络各自采用菊花链连接方式,即每张网络只接驳1根电调线,共3根电调线接至机房,电调线标识示例如图6-3:

(2) 对于一个站址三张网络(GSM/DCS/WCDMA),每张网络3面天线,共9面天线; 三张网络全部采用菊花链连接方式,即三张网络只接驳1根电调线,共1根电调线接至机房,电调线标识示例如图6-4:

注:现网中G/D/W共用1根电调线的现象不存在,但两两组合存在,可预留三张网络的序列号空间,将没有的网络序列号置空即可。

5. 电调线标识的底色应按照不同系统予以区分,GSM采用黄色,DCS采用青绿色,WCDMA采用橙红色,可参照上述

3、4中的示例。

6. 为达到便于观察、方便灵活的目的,可以根据不同条目的数目进行相应设置。每个条目的长宽为10cm×1cm。

7. 室外电调线标识材料应耐磨、防雨。

8. 为便于管理维护,各标识标签应在基站巡检记录本中另作备份并长期保留。 7 基站标识标签要求 目前基站标识标签遵守2006版《中国联通机房标签标识标准化规范》,待2010版《中国联通网络资源标签标识标准化规范》正式发布后,采用新版标签标识。 8 基站电源要求 8.1 交流配电箱

8.1.1 交流配电箱应留有备用空开,以满足后期扩容要求。

8.1.2 基站交流配电箱的输出端子下方应清晰标示其供电设备的名称或代号。 8.1.3 配电箱开孔要求:孔洞防火封堵严密,切口整齐、光滑、无毛刺。 8.1.4 配电箱应设置总电流表、电压表、电度表。箱体应作接地保护,并设置PE排。

8.1.5 配电箱内的所有线路敷设应做到横平竖直,出线方式应为上进上出方式。 8.1.6 严禁电缆并联至同一空开。

8.1.7 设备供电应使用专用电缆连接空开,不得使用插线板。对于微蜂窝基站设备的供电,如因设备规格等原因无法避免的,应使用专用插线板,并定期检查以确保插线板安全、可靠,严禁插线板级联。

8.1.8 严禁出现配电箱“大开关,小线径”的现象。电源电缆截面的计算应参照附录B中92DQ1《建筑电气通用图集-图形符号与技术资料》的要求。 8.2 高频组合开关电源

8.2.1 发电机与市电的转换部分应配有安全闭锁装置,防止发电机引入端与市电引入端因误操作而造成并网。

8.2.2 开关电源设备安装位置、整流器的数量须符合设计规定,安装要牢固,各电源开关、刀闸、接头接触良好。

8.2.3 开关电源空开上必须有标识,记录使用设备名称,具体标识方法参见本标准第7章“基站标识标签要求”。

8.2.4无线设备供电应接在一次下电上;传输设备供电、环境监控应接在二次下电上,保障其他基站运行正常。

8.2.5 高频开关组合电源应采用30A或50A的整流模块,整流模块数按N+1冗余方式配置。 8.3 熔丝开关

8.3.1 所有对无线机柜供电的直流开关必须符合相关设计规范。

8.3.2 分路熔丝容量应为分路直流电流的1.5倍,总熔丝的容量不应超过额定电流的2倍。

8.3.3 熔丝与底座应接触良好。 8.4 蓄电池

8.4.1 机房地板的负荷必须满足要求,电池安装位置与设计一致,各节电池之间的连接条要安装正确且牢固。

8.4.2 各节电池之间及电池与电池线的接点不应涂有黄油;每组电池都安装有盖板。

8.4.3 不允许不同容量、不同型号、不同厂家的电池混合使用,替换电池时要综合考虑电池性能。

8.4.4 从整流机架的蓄电池熔丝单元到蓄电池的直流电缆要连接可靠,并按要求固定走线。

8.4.5 蓄电池应保证无漏液、极柱无锈蚀、电池壳体无变形等情况。 8.4.6 蓄电池盖板上不能摆放导电物体。

8.4.7 基站电池浮充电压值应根据蓄电池种类和设备端子电压要求合理取定,一般情况下对于防酸型铅酸蓄电池,浮充电压应为2.16-2.20V/cell;对于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浮充电压应为2.20-2.27V/cell。

8.4.8 基站蓄电池线径应满足压降、载流量与保险之间的匹配关系。

8.5 电源电缆 8.5.1 电源电缆应采用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及护套软电缆。 8.5.2 电源电缆的连接应采用热缩管保护,连接要牢固可靠,并按设计要求固定走线。 8.5.3 电源线弯曲时,弯曲半径应符合相关规定。铠装电力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不小于外径的12倍,塑包线和胶皮电缆不得小于其外径的6倍。 8.5.4 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设备保护地线应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的电源线或在接线端子处缠绕不同颜色的胶带以便区分,具体要求可参见本标准第7章“基站标识标签要求”部分内容。 8.5.5 电源线与设备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截面在10mm2以下单芯或多芯电源线可与设备直接连接,即在电线端头作接头圈,线头弯曲方向应与紧固螺栓、螺母的方向一致,并在导线与螺母间加装垫片,拧紧螺母。 2. 截面在70mm2以下的多股电源线应加装接线端子,截面超过70mm2的电源线宜采用大一号接线端子,其尺寸与导线线径相吻合,用压焊接工具压焊接牢固,接线端子与设备接触部分应平整、牢固。 8.5.6 至48V用电负荷的供电电缆呈辐射状向用电负荷布放。 9 防雷接地要求 9.1 基站接地 9.1.1 从设备保护角度考虑,室内与室外设备连接地排宜单独接地。 9.1.2 对于租用和共用机房,则应考虑楼宇建筑情况:若楼宇接地情况满足基站防雷接地规范要求,则可直接连接楼宇接地;否则,应考虑另做接地。 9.1.3 现场测试基站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欧姆或达到接地电阻竣工验收值。 9.1.4机房内接地系统采用等电位设计,安装的设备机架、电缆走线架及各类金属构件必须接地,各段走线架之间必须电气连通。

9.2浪涌保护器 9.2.1 电源用雷电浪涌保护器(SPD)应完好,是工信部入网产品。 9.2.2 SPD最大通流容量应符合要求,具体参照如表9-1。

说明:

1. 城区指市区内一般公共建筑物、专用机房。

2. 郊区指包括城市中高层孤立建筑物的楼顶机房、城郊、居民房、水塘旁以及无专用配电变压器供电的基站。

3. 山区指包括山陵、公路旁、农民房、水田旁的易遭受雷击的机房。 9.2.3 SPD的引接线和接地线必须通过接线端子或铜鼻连接牢固,铜鼻和线缆连接时,应使用液压钳紧固或浸锡处理。

9.2.4 SPD的引接线和地线应布放整齐,在机架应绑扎固定,走线应短直,不得盘绕。 9.3 其它

9.3.1 按照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及YD/T 5175-2009《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执行。

10 资源和资产管理 移动通信基站的资源管理应纳入资源管理系统,应符合公司资源管理要求。移动通信基站的资产管理应符合公司资产管理要求。 10.1 基站编号

10.1.1 基站必须有明确的编号,基站门贴上的基站编号必须与资源管理系统中保持一致。

10.1.2 基站编号应采用“区局标识+端口局标识+网络类型+序号”的形式。 1. “区局标识”应采用区局分公司名称的拼音缩写,且不超过4位字符,例如:“2Q”表示二区分公司,“CP”表示昌平分公司,“MTG”表示门头沟分公司。 2. “端口局标识”应采用端口局名称的拼音缩写,例如:“ZGC”表示中关村局。 3. “网络类型”应采用该站点各张网络英文缩写的头字母,例如:“W”表示WCDMA网络,“D/W”表示共有DCS与WCDMA网络,“G/D/W”则表示共有GSM、DCS与WCDMA三张网络。

4. “序号”应采用一串北京联通全网唯一的6位字符/数字表示,其中第一位为标识位,用“0”表示宏蜂窝基站,例如“002134”;用“M”表示微蜂窝基站,例如“M00134”。

5. 基站编号示例。例如:“2Q-ZGC-G/W-002134”,表示该宏基站位于二区的中关村端口局下,编号为002134,GSM与WCDMA共站;“2Q-ZGC-W-M00134”,表示该微蜂窝基站位于二区的中关村端口局下,编号00134,为WCDMA系统。 10.2 固定资产

10.2.1 基站内实物资产应进行定期核查和记录,记录保存时间不少于1年。 10.2.2 须保证基站内固定资产准确,固定资产标牌粘贴符合规定,帐、卡、物、责任人相符率达到100%。

10.2.3 应对闲置设备及时进行登记和清理,按相关规定办理调配手续,并进行记录。

10.2.4 加强设备的固定资产报废工作的管理,保证已经符合固定资产报废条件且存在运行隐患的设备能够及时办理报废。 10.3 备品备件

10.3.1 对基站内的备品备件须有记录,内容包括:使用时间、使用位置、型号、数量、版本序号等信息,记录保存时间不少于1年。

化,能耗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动态变化,在进行基站标准用电量核定工作时,必须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分季节、分区域、分类型,科学合理地进行用电量采样,避免简单机械的测量方式。

11.1.4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节能减排工作,尤其是空调节能技术,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应根据各基站所处不同地域环境选择合适的节能方案。 11.2技术节能要求

11.2.1 整流模块长期运行负荷率不宜低于20%,在满足基站最高负荷以及蓄电池充电负荷的前提下,启动电源模块休眠节能功能,对剩余开关电源模块启动休眠功能。

11.2.2 开关电源和UPS不间断电源的效率必须满足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优先选用供电转换效率高的电源设备。

11.2.3 宜采用水蒸发式新风系统节能技术、便携式智能直流发电机、热管技术、热交换一体机、智能新风节能以及WCDMA网络超级基带群改造等科技要求实现基站节能:

1. 水蒸发式新风系统节能技术 (1) 应考虑机房安全因素,满足消防相关法规,做到控制系统与消防系统的联动;

(2) 应关注使用该技术后机房内设备运行状况,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2. 便携式智能直流发电机

(1) 可作为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山区站、楼顶站、边际站及传输中继站等)基 站或重点保障基站的应急电源或后备电源;

(2) 结合市电电源情况,为市区站、山区站、偏远站、中继站、楼顶站及边际站 等配置发电机时,应综合考虑直流发电机采购成本及节省的人工和油料成本,合理配置直流发电机数量。 3. 热管技术

(1) 应考虑本地气候条件,以估算设备运行时长;

(2) 应考虑设备安装基站的直流负载情况,负载越大节能效果越明显。 4. 热交换一体机

(1) 可应用在面积紧张的自建基站;

(2) 可在基站新建时,考虑节能空调一体机设备的应用。 5. 智能新风节能

(1) 新风节能设备需将室外冷空气引入室内,会对基站空气产生影响,对该技术 要求的引入应考虑基站所处环境、地区气候等综合因素。

(2) 可使用如高科技纳米碳材料的防尘罩,应在保证通风量的情况下,减少灰尘 附着,提升防尘装置寿命,降低设备维护周期,减少维护工作量。 6. WCDMA网络超级基带群改造

(1) 可将基带单元集中放置于已有机房(核心、骨干或接入机房)之中,RRU采 用光纤拉远至覆盖站点。在覆盖区域一定的情况下,可有效避免机房随站点选择而重复建设的现象;

(2) BBU集中放置的机房站点必须增加维护力度,一旦出现供电、传输中断等故 障或异常情况,则会导致所有相关的数个甚至十几个RRU站点中断,影响范围大;

(3) BBU如果集中设置在原固网的接入点机房,尤其是农村接入点机房,普遍条 件较差,必须对这些接入点机房进行配套改造,并更换或增加蓄电池、空调、环境监控等,否则难以满足移动网维护要求,由此会增加部分建设、运行成本,应考虑这部分成本的增长。 11.3 管理节能要求

11.3.1 应建立基站用电量、电费基础台账,完成电费支付流程的有效管控,实现基站用电台账与电费报销数据一致。

11.3.2 基站用电管理中,应对同一局站不同月份用电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及相同容量局站用电情况进行横向比较。

11.3.3 根据基站机房的结构以及基站总电流量,可将室内型基站(包括室内型室分信源、直放站)做如下分类,详见表11-1。基站用电量的标杆值应为同类型多个用电量合理、整体能耗较低的基站用电量的数学平均,满足用电量标杆值的基站设定为标杆基站。标杆基站必须每月上站抄表记录基站用电量。

11.3.4 非标杆基站用电量不得高于标杆基站用电量的+10%。

11.3.5 室外一体化基站(包括室外型室分信源、直放站)要求基站日用电量不得高于主设备日用电量的1.2倍。

11.3.6 提高本地交换网端口资源利用率,减少网络冗余资源能耗。

11.3.7 具备条件的基站应将业主供电改为供电局直供电,降低电价;新建站点应优先考虑从供电局杆路取电,避免用电单价高、私接偷电等问题发生;对于业主供电的基站须做好与业主的沟通工作,力争在稳定电费的同时降低电费。 11.3.8 应采取分级设置方式管理基站,依靠动环监控软件实现空调的集中监控,适时关闭。改善冷凝器通风环境,保持清洁,减少用电消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口语考试话题答案下一篇:开学工作督导报告

热门文章

矿用电缆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