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论文

2022-04-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提高职校生操作技能是广大职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操作技能定义、特点的分析,提出有效培养操作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论文 篇1:

如何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操作技能

摘要:由于我国职教发展历史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的影响,在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使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并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因此,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作为职教工作者,就如何在中等职教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操作和运用技能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职校生 操作技能

一、认识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对熟练操作技能特征了解,才能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进行如下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是否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现象。等学习者掌握了操作过程中的一套基本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往往就会被节省,从而逐步达到熟练的操作连贯的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是否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是否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操作技术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二、认识中职校生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操作技能中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

2.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3.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理论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

三、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因此在教学考核时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学习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现代科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人力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其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汪大智

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论文 篇2: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摘要: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提高职校生操作技能是广大职教工作者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操作技能定义、特点的分析,提出有效培养操作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定义 特点 操作技能培养 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 途径方法 就业技能

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早在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成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的必然要求。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内容,但同时作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职业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了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更要重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教育的特点

(1)要处理好操作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关系

在教学中往往出现重视操作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否则,将难以胜任智力含量稍高的职业岗位。

(2)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会技术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因此,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决定了专业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3)教学形式要突出实践性

学校是培养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职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及其指导作用,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习并掌握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获得专业特长的基本途径。

(4)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应该包括: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

二、操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职业岗位的变化和要求确定专业和课程设置。为此,学校应与社会各行各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动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实现培养与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2)加强操作技能培养的软硬件建设

首先,以实验室、模拟实习场所为主体建立稳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基地。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其次,建立模拟训练环境。为解决操作训练场所问题,最佳方案是建设学校自己的技能训练中心。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从容的环境中,主动进行各种操作。再次,立足本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操作技能培养所需的师资队伍。学生操作技能主要通过专业理论课、实习等教学环节获得。因此,学校除了配备高素质的文化课教师外,尤其要注重专业基础课、实习指导两类教师的配备。

(3)通过依托行业、背靠企业、校企联合、产教结合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一是依托行业。学校应当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和公司建立密切关系,为操作技能培养提供有效实习基地。学生到这些企业和公司实习,能更多地领悟到专业技术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力地保证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背靠企业。企业的需要是技工教育操作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制定操作技能培养计划和训练大纲时,企业起决定作用。三是产教(学)结合。学校要走产教(学)结合的路子,要发展校办产业,校办产业搞好了,能够使学校经费有一定的来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场所。

(4)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进入教学领域,能突破原有教学手段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教学难点。

三、操作技能培养的方法

(1)示范模仿法

所谓示范模仿法是由指导教师模仿做讲解示范,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此时,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慢动作、分解动作的演示过程中,一定要姿势到位,动作到家。

(2)项目训练法

所谓项目训练法就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项目的实施来进行培训。项目可以是一个产品、一个过程。

(3)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基地,以生产或管理工作现场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生产劳动、参加管理工作、学习专业技术、掌握专业操作技术获得职业技能。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中,不能笼统地强调技能的比重,而忽视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职校应在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创新意识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是职业学院提高其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潘寂.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0,

作者:钱晶

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论文 篇3:

浅谈高职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摘 要:针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学生存在企业顶岗实习困难,技能培训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等问题。通过采取建立“政企校”联动平台,与企业签订真实、“双赢”的校企合作协议;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综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有机结合等措施;实施“订单”模式,定向培养学生;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技术服务项目、推荐学生寒暑假到企业打工锻炼,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难、顶岗难和技能培养效果差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措施

作者简介:吴再生(1963-),男,贵州镇远人,副教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矿井巷道施工及煤矿安全管理和教学工作。

一、现状与问题

高职教育在我国成规模发展的历史就十多年的时间,人们一直在努力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之路。然而各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轻视理论知识或轻视实践能力的现象,如:片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甚至否定理论学习重要性的现象有之;不分专业特点一概而论的“实验室”模拟现象有之;混淆或模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其他层次或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在知识结构与能力标准差别的现象亦有之。因此出现了制定不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使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出现脱节的现象。“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既要具备谋生的基本能力,又要具备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工作中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因此他们除了需要较全面的专业性技能之外,较强的社会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们现行的培养计划在职业技能方面下了工夫,但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非常欠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没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创业的能力”。[1]

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差。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但专业技能培养并不是只通过反复模拟操作就能掌握,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岗位要求。而目前培养的学生只能掌握单纯的某个基本技能,却不能将基本技能综合起来,并用来解决生产过程中问题。

学校实践教学条件不足。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职院校虽建立、完善和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队伍建设,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情况看,实践教学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实训场地、设备、教师、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实践教学的理想效果,甚至有些关键的能力训练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实践教学方面内容陈旧,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对高职学生来说,具备吃苦敬业的精神,动手能力强是其必备的职业态度与能力,由于未有效形成校企合作、共建的机制,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在真实岗位上开展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与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矛盾十分突出,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国家层面没有具体相应的校区融合、支撑教育的具体政策与机制外,企业生产任务紧,安全压力大,学生顶岗实习难度大都是企业不愿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因素,特别是高危行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严重,企业不但要承担高额安全罚款、矿井停产整顿等诸多处罚;同时企业的社会形象、生产效益都要受影响。故企业一般都不愿接收毕业生实习,更谈不上顶岗实习锻炼,就是学生在企业实习也是走马观花,岗位实践时间少,沉不下去,效果差,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为此,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岗位能力的实践目的无法实现,教学要求无法实现预定标准,达不到真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和教学效果。

近年来,为了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人才,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正常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和学校推进的机制全面开展工作,近年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无论从形式、途径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效果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途径与措施

(一)与企业签定真实、“双赢”的校企合作协议,把学生顶岗实习,岗位技能培养作为重要签定内容并逐一落实。首先是与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签署协议,保证协议的严肃性和可执行度,根据实习内容及要求在协议中明确了企业所属部门(公司)、车间,每年接待顶岗实习的专业、学生人数;指定专门的联系人,落实专业人员或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并对实习学生进行考评鉴定。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教学指导方案和实习教学计划,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从“责、权、利”三个方面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协议内容。

为实现“双赢”,学校优先满足企业对学校紧俏专业毕业生的招聘录用,还可召开专场招聘会;应企业要求采取送培上门、送教上门等灵活方式免费对企业新员工、资证人员、特殊工种人员进行培训;在同等条件下,通过单独招生、普通高考招生等渠道优先录取企业职工子女;为企业所属部门(公司)、车间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按一定标准向企业所属部门(公司)、车间支付学生实习管理费,按兼职教师课时费标准向其支付兼职教师课时费。

同时学校统一为实习学生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并承诺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管辖范围内发生安全事故,企业不承担经济责任和由此引起的其他任何相关责任,减轻企业的安全压力与负担;实习期间学校教师和学生所涉及的企业技术资料均按技术秘密加以保护,未经允许,不得向外泄露和发表。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保障。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来自本科院校,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功底扎实深厚,但就实践操作技能而言,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去引导学生快速掌握操作要领。现代社会的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工程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忙于校内日常教学事务的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生产,给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相关行业的学术交流和新技术培训和高层次学历进修;安排教师不定期下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让教师的知识属于专业最前沿的水平,以便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精心培养打造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实现职业技能培养的必备条件。

(三)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综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任务,一般以小组为单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靠个人的力量远不够,必须发挥每个同学的潜力,各尽所能,互帮互助,才能圆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到实际操作知识,还增强友谊,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神。在小组单元中,任何一个人的操作失误必将影响整个小组的工作进度和精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这正是今后上岗工作后应具备的高尚的职业道德。

经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大量实践培训的学生,在跨出校门时,不仅是一个熟悉业务的实用性人才,而且是一个充满自信,有责任感和爱心的人,这才是社会、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具有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

通过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开放性实训基地,特别是建立具有行业特征、真实职场氛围的实训场所来满足学生专业技培养的需要。例如学院采矿类专业就以校内生产性模拟矿井、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建成的煤矿安全实训基地和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等实训基地为平台,同时配套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施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授权,学院牵头研究制定,市煤炭工业协会组织专家鉴定通过的“采矿工程类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融技能培养、职业资格鉴定与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技术人員担任鉴定考评员,在真实岗位上开展技能鉴定工作。

通过开发“做”的标准,制定“做”的程序,设计“做”的活动,评价“做”的效果,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鉴定脱节问题,将行业、企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融入教学内容,进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培养的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四)与企业通力合作,采用“订单”模式,定向培养学生。针对不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急需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可定向培养学生,满足企业的需要。如学院根据煤炭专业人才匮乏情况,与煤炭企业联合,通过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培养方案,培养用得上、质量高、针对性强的技能型实用性人才。“訂单式”培养模式既解决了学生上学费用及毕业后就业的问题,又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培训提供岗位和条件,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应大力推广。近年来,学院与企业陆续开办了以企业命名的“南川博赛采矿班”、“重庆建工建筑班”“重煤集团机电班”、“川煤采矿班”“南桐通风班”“云南滇东采矿班”等20多个成建制的“订单式”定向培养企业班级,培养学生700余人,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强,顶岗实习和岗位技能培养内容都是今后自己工作的单位和确定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上手快、适应期短,企业好用。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骨干力量。

(五)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技术服务项目,推荐学生寒暑假到企业打工锻炼,真刀真枪练本领,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技能。要充分依托社会、学校可以利用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平台,让学生在真正的专业环境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职业能力得到检验并不断充实提高。如学院教师通过矿业工程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利用学校专业教师为企业开展科研,技术服务的契机,安排学生参与其中,给老师当助手,做帮手,全程参与项目研究与服务工作,在真实专业环境中磨练成长。近年组织150多人次的学生参与了“重庆巫山、万州煤矿安全现状评价”、“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重庆璧山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和“重庆大足煤矿三图测绘”等110多个技术服务项目,凡参与技术服务实践的学生,毕业时成为各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还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推荐高年级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打工,既锻炼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熟悉工作环境,接触社会;还能取得一定的报酬,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企业也解决了专业人力资源紧张等问题,是一件一举两得,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都满意的的好事。自2005年以来推荐了670余人次的学生到企业锻炼,深受企业欢迎、得到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六)在实践技能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以“技能”促“素质”,全面提高职业能力。“掌握专业技能,是高职毕业生最起码的要求。但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仅仅掌握专业技能还不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能做,而且他们还需要拥有一定的拓展空间”。[2]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教育理应比培训给它的学员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是2~3年,在培养时间内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各种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通过开展专业核心技能达标、各种“技能节”活动、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和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实践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专业核心技能达标考核和产学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达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环境条件,积极的边干边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逐步积累经验,谋取创业发展。

三、结语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和对策,学生顶岗实习难的问题得到缓解,技能培养的要求和目标得以实现,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难、顶岗难和技能培训效果不好的问题。通过综合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使得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明显提高,职业能力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

2005年以来,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学生供不应求。由于能够注重专业技能、学生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毕业生已成为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骨干。同时形成了“企业现场就是学生的实训基地,技术人员就是专业兼职教师,技术难题就是技术服务的具体内容”的办学特色。

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养的举措,可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提高经验与借鉴作用,将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娟玲,赵婷.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实施方案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9(4).

[2]张岩松.论高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3(2).

责任编辑夏焕堂

作者:吴再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中体验式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