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分析了高等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教学改革应注重“能力为先、实践为上”的观点,并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论述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 作者通过几年《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实践,对该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教学探索与改革。包括改善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及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五个方面,以期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园艺植物病理学》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如何有效增强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1]。笔者作为长江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负责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以下就近几年来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心得与体会作总结,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改善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性“满堂灌”,寄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往往忽略台下学生的反应,一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十分疲劳,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重难点、有争议性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为主,给学生预留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题目。

笔者已尝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跟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每次上课之前由两个小组汇报,其余同学可以提问讨论。通过开展该项活动,发现学生的参与性很高,课外查阅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课堂上很少有学生逃课,经常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与创新性的问题。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才能相结合的过程,能培养学生敏锐的知觉、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所需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大实践课程学时比重,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2∶1调整为1.5∶1,原来固定的实验课时间调整为根据生长季节期间作物发病情况安排实验。另外,增加与调整教学实习时间,根据田间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组织学生亲临现场进行病害的识别与诊断。通过上述调整,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加深了学生们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教师提前告诉学生作物病害名称,学生只需通过病害症状及病原菌形态观察认识病害。由于许多作物病害症状及病原形态十分相似,学生普遍感觉乏味,容易混淆,不能实质性地掌握。基于此,在实验内容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室内实验课上,给出病害症状明显的豇豆材料,叶片变色,局部坏死,上面布满许多锈状物,但不提前告诉学生病害名称,学生通过病害症状观察、显微镜镜检、资料查阅等诊断为豇豆锈病,并在实验报告上绘制病原菌冬孢子形态图。

在室外实习中,将学生带到梨锈病发生的梨园中,同样不提前告诉病害名称,让学生观察症状,采集症状明显的梨锈病叶片并带回实验室镜检。学生很轻松地诊断出梨锈病,并将梨锈病与豇豆锈病的冬孢子进行比较,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差别。接着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与梨锈病发生相关的所有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开放性实验室管理

鼓励与引导本科生提前走进实验室,培养科研素质与能力。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部分学生还可以申请到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指导老师或研究生的带领下开展科学研究。这样学生既能提高科研动手能力,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又能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多年来,本教研室一直接收和培养优秀的在校本科生,有些从大二开始就进入实验室。通过学习与指导,每年都有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多篇,毕业时部分学生成功考取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重点农业研究院所。

五、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考试是促进学生对课程全面系统再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3]。《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一体化,该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为20学时,另外还有一周的实践教学,足以看出实验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因此,要求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相应增加实践考核环节,建立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

笔者改革后的考核体系将闭卷成绩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80%减少到60%,增加小组讨论汇报成绩和课程试验设计成绩两项新的考核指标,即课程总成绩由原来的课堂出勤率、提问成绩、实验课程成绩及结业考试成绩4项,增加到6项。通过上述考核体系的调整,学生由原来考前的机械式记忆备考,逐渐转向注意平时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鉴定、病原形态图的绘制与描述、小组课件的制作与汇报等。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技能的骨干课程,该课程的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4]。在新形势下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全面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具体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5]。今后,教师还应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进展,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精心准备每堂课,言传身教,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作刚,王建明,高俊明.《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与体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6):3-4.

[2]袁红旭,朱红,于莉等.课程—实践—网络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9:55-56.

[3]朱丽梅.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98-100.

[4]青玲,孙现超.浅析新形势下植物病理学专业素质教育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38-241.

[5]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高校讲坛,2011,3:531-532.

资助项目:长江大学教研项目(JY2011034)。

作者:孙正祥 周燚

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2: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分析了高等教育教学的现状,提出教学改革应注重“能力为先、实践为上”的观点,并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论述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实践教学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in Hort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WANG Li-li, Riziwangguli·Supi, ZHAO Li, LI Ke-mei

(College of Agronomy ,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Key words: hort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teaching reform; ability training; practice teaching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园艺植物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病害症状和病原识别、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害防治技术等病害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1-2],其中以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制定出病害综合防治方案为教学难点,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3-4]。但课程建设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来自教师、学生、管理体系及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学生和课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3个核心要素。以下就大学教学现状以及相应的《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做一探索。

1    目前大学教学的现状

1.1    课程教学以教师传授为核心,学生被动学习

在很多高等院校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仍像中小学那样满堂灌,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对大学生应该学什么、究竟学到了什么?该用何种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却不曾关心或关心不够。“填鸭式”教学使大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他们学习往往没有目标、没有兴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东西没有用。长期的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及主观能动性的锻炼和培养,导致学生学习不主动,创新意识缺失[5-6]。

1.2    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能力差

在教学实践中,实验内容通常是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只是单纯的模仿或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换言之,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被认为是辅助的,从属于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而对教学实践的内涵和体系以及实践活动的系统性研究还远远不够。此外,我校实验性教学设备不足,常用光学显微镜、体视解剖镜陈旧,实验用腊叶病害标本保存时间过长未更新,部分作物病害标本种类不全,新出现的病害标本未补充,加之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实验课变成“走过场”,认为完成画图作业就万事大吉,极少有学生去主动发现或探索问题。尤其是到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时,学生拿到相关题目却茫然不知实验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明显体现出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实践中知识运用能力差[4-6]。

1.3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机会少、形式单一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虽然在课前或课后提出几个简单问题,但课堂大部分时间仅局限于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听课的反应不够注重。师生互动、集体讨论以及课堂提问引导等教学活动缺乏,使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单调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教师上课犹如在唱“独角戏”[3-6]。

2    教学应面向能力培养

课程是教学环节中的重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石。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2.1    教学模式的3个改变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指导思想是探索教学模式的3个改变:(1)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2)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以“课内外结合为主”;(3)以“结果评价为主”转变为以“结果、过程评价相结合为主”。

“3个改变”核心思想体现在推行“教法、学法和考法”相结合、注重“能力为先、实践为上”的课程教学改革[4-5]。

2.2    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

教法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重要的引导、催化和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事先准备好教案、讲义、教学大纲等教学材料外,还应事先针对本次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或是实施园艺植物病害案例教学,以此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6-7]。

学法改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完成老师安排的探索性、综合性作业,以此提高对《园艺植物病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培养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及创新能力[7-9]。

考法改革:课程考核以往只注重期末结果考核,不能全面体现考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需融入多种形式、多个方位的过程化考核。例如,期末试卷考核比例约占50%,另外50%分配于平时:上课情况、互动情况、平时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等。甚至可采取一定比例的“优生免考”措施,令优生完成一项与课程有关的更能体现个人能力和综合水平的探索性作业来取代2小时的期末考试。

2.3    构建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

实践检验真知,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实践中,更能体现并培养学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践既有课内试验,又有课外实践。课内试验应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基于问题的层次化、递进式、探索型实验内容,增加开放性实验,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同时,加强过程监管、过程检查和提问,增加实验操作考核。课外实践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如学科知识竞赛、参加科研实习、指导学生申请并完成大学生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参观了解实际生产现场等。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激励学生动脑又动手,培养实践创新能力[7-11]。

3    小  结

高校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而实施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深化教学改革要求任课教师提升责任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以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虽然我校《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由于这是一门交叉专业的课程,课时数压缩、实验教学课时较少,且缺乏相关的实习基地,从建立完善教学体系到研究各种有效的具体方法中,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改善和研究,我们将不断地总结和提高,以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来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怀方,刘凤权,黄丽丽.园艺植物病理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随榜.园林植物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徐冬梅.《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园艺,2012(19):74-75.

[4] 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2011(3):531-532.

[5] 莫南.《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J].职业教育研究,2011(2):105-106.

[6] 杨金红.园林植物保护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7-18.

[7] 张作刚,王建明,高俊明.《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与体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5(4):3-4.

[8] 刘志萍,陈力,吴俊.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6):1 867-1 888.

[9] 高学文,王源超,邵敏,等.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5(5):90-92.

[10] 张王斌,但红侠,朱天生,等.《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1):118-120.

[11] 张勤,张海丽,张绿水. 案例教学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天津农业科学,2013(7):89-91.

作者:王丽丽 日孜旺古丽·苏皮 赵莉 李克梅

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探析

摘 要:文章从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出发,分析了“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策略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高校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带来无限机遇,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性,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子设备及网络资源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微课程建设。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及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1]。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出诸多局限之处,亟须辅以新型教学工具,微课程的实施给此课程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本文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展开论述。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 微课程的内涵

目前,许多人认为“微课程”等同于“微课”,将二者的概念混淆[2],但笔者认为,“微课程”与“微课”有所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可同日而语。“微课”是指依托媒体教学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内容而开展的趣味性强、针对性强且具有启发性时间较短的教学设计。“微课程”指针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个专题而设计的微型课程,是一个涵盖微课的大的范

围。微课程以一系列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微课为主体,主要应用数字化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微课程不仅仅包含微课,还包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检测等辅助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3]。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时间短、所含的内容量较小、表现形式多样;第二,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及数字化媒体,例如PPT、正式学习微视频、Flash作为教学平台[4];第三,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第四,利用率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总之,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更易于被知识接收者掌握和接受,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课时压缩严重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现在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课程课时比例加大,这就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近年来,“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成果、观点不断更新,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增加和丰富,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给“园艺植物病理学”专业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5]。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了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利用微课程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利用PPT结合板书“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的PPT以大篇幅的文字为主[6]。“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含许多抽象概念及无直观印象的名词,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对所教授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趣味性、实用性更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更扎实地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此外,传统“园艺植物病理学”每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有研究表明,学生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可见,传统45分钟甚至90分钟的教学并不一定能有效抓住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来讲解重难点知识。微课程的短时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重难点知识利用10分钟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均已开设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把理论教学安排在前半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在学期的期

末,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目前“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各类病原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症状、病原特点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需要采集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但是实验材料及所用试剂往往均由实验员或教师准备,学生只是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材料的理解。另外,实验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与目的以及主要操作流程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操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并不能完全深入理解,往往会不明所以,无法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此外,现行“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考核方式基本是以提交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学生为了能够撰写出数据准确的实验报告往往会抄袭或编造数据,课程效果很难保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基本不涉及对实验的思考与讨论,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一般授课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只是由教师确定和设计,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往往也只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评价采用统一标准,针对性不强,很难因材施教。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难点各不相同。微课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什么”和“如何学”,随时复习重点知识并反复学习难点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教学时间、地点有限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植物保护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现在,对于该门课程我国各大高校普遍的授课方式为利用1—2学期时间,开设30—40学时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课程学习期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且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遇到疑难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走出校园后,这种学习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当代的教育应该以“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微课程的教学依托于电子设备、数字化视频及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的这一特点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的适用性更普遍。

(六)教师资源匮乏

“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如园艺植物学、病原学、病理学、病害防治等,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仅有一名教师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毕竟精力有限,多数教师往往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传统教学一个教师贯穿始终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教师资源最优化配置。微课程便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可以成立教学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研究领域及专长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如让专门研究细菌性病害的教师讲解细菌性病害,让专门研究真菌性病害的教师教授真菌性病害,让病害诊断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讲解病害诊断等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各个教师的专长合理给其分配任务,实现教师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三、“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原则

(一)微型性原则

顾名思义,既然称之为“微”,时间必然不能太长,但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这一原理性较强的学科,时间过短又难以完全将知识点讲解清楚。因此对于该门课程需要在知识点表述清晰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讲解时间,经过笔者对该门微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为宜。

微课程的“微”不仅仅指时间,内容的容量也要把握好“微”原则,切忌贪多求大,应该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表述宜简单易懂、重点突出[7]。

(二)规范性原则

首先,微课程时间要求短,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因此教学内容甚至讲稿字数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正常语速下,人可表达120字/分钟,参考“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授课时间,讲稿字数不宜超过1000字。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视频呈现,因此视频背景要符合视觉审美,宜简洁,不要过于花哨,如用文字表达重点内容时,其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要强。PPT制作要和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名词、概念及理论的表达应尽量避免采用纯文字的方式,应该充分结合图片,形象地展示,并注意构图的艺术性和美观性。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情和眼神交流,只能靠听觉来接受知识,这对教师的授课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语速不宜过快。此外,教师的语言应流畅、生动、易懂、趣味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完整性原则

上文提到,微课程不同于微课,不仅仅包含微课内容,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包含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情境的创造。此外,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被纳入其中,而现行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大多缺乏教学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这也是其他学科微课程创设过程的一个共性问题。微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无法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往往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及课后练习,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不够重视,而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融入各个学习环节,加强课后辅导、教学效果检测及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环节的设计。

(四)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各方资源。首先,要合理利用教科书及互联网资源,多吸取优秀微课程设计的经验。此外,微课程的制作也要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和资源,避免单一的文字资源,要根据微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利用文字、图片、影像、Flash等资源。如在具体园艺植物病害讲解时可合理利用图片或感病植物标本进行直观展示;在讲解某一病害的治病过程时,可利用Flash动画模拟病原侵入及植物感病过程,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讲解真菌性病原特点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属配合游动孢子囊及孢子梗等特点形象地进行展示等。

(五)系统性原则

微课是一个将整体知识碎片化的过程,每一个微课重点涉及一个知识点,但微课程不仅仅包括整体知识的碎片化,还应包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微课程所包含的各个微课不应孤立存在,各个微课之间要存在逻辑联系,要相互承接,相互关联,各个微课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要在统一中求变化,避免各行其是,互不联系。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微课资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学生的难题困惑为根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不应仅立足于园艺专业或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对有此方面学习需要的非专业人员也要予以考虑,在微课程设计前可分别对园艺或植保以及非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依据各类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重难点不同的微课程,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四、“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策略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的实施应涵盖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策略运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是“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明确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一切教学任务均应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对病理学总论及园艺植物病理各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诊断植物病害,掌握发病规

律,及时预防并能够实现病害治理。此外,由于每个微课程仅涉及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需要教师区分课程的重难点及普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园艺植物病害分类以及寄主、病原、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等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和通俗易懂的概念可简单讲解,对如何区分病毒、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等重难点教学内容要着重生动讲解。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策略

对于记忆型、概念型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性策略,这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把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要点,如讲解“黑霉病”、“白粉病”以及“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这一类的概念型知识点时,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易懂或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只是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必然造成障碍。

对于园艺植物感病过程、病原侵染过程及具体病害的危害状况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则应运用实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动画、植物标本及实践实验教学来拓宽学生对该类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会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检测作用,对微课程标准化、正规化发展均极为有利,此方面前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微课程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教学实施要点进行了叙述。“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是适应素质化教学改革的优质教学资源和途径,但并不代表其可以替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将其作为“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加以合理应用。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是进行了浅显论述,尚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希望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建设更加便捷、完善,应用范围更广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

参考文献:

[1]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 程·教材·教法,2014,(11).

[2]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 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廖颖.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中 师范大学,2015.

[4]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 化教育,2014,(6).

[5]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J].科技信息,2011,(3).

[6]孙正祥,周焱.《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J].考试周刊,2013,(1).

[7]青玲,孙现超.浅析新形势下植物病理学专业素质教育 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的 思路及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作者:刘铜 王彦杰 张鸿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士危急症护理核心能力论文下一篇:履行法定职责案法律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