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

2022-05-0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它包括原作者—译者、译者—译文读者两个交际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作出估计,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即让读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杨绛作品《洗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英译本在再现原作审美效果方面体现了最佳关联性。

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 篇1: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摘 要: 语文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堪称“语言的火车头”,其艺术水平直接制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本文从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这个概念出发,着重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讲究艺术性的原因”及“在课堂上怎样创设艺术性的语言”,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语言 艺术性

语言作为一个信息载体,最直接地运用于师生、教学及信息的传递之间。每一位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这个语文教师能否将人类的文化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易懂的信息。可见,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是中学教师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对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最基本的便是掌握这门语言,否则即使你满腹经纶,同样教不好学生。的确如此,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人”,而语言则是一切信息的基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足见语言力量之强大。闫顺利、郭洪生老师一致认为:“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教学中善于选择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以教书育人、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创造性活动。”[1]因此,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对于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成长。

一、中学语文教学语言讲究艺术性的意义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的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进而产生美感,如此一来,这样的说话便成为了一种艺术。”好的教学语言,会像一股暖流涌入学生的心田,令人陶醉。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呢?

(一)它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双向的师生互动过程,而艺术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经常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唤起每一位学生内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此一来得到益处的不单单是学生自己,而且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无限的提高”[3]。实践表明,学生总是青睐那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如此在其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自然会慢慢提高。学生受教师语言的影响的过程也是自己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如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便是“教是为了不教”。

(二)它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发展智力的工具。就像一些专家曾经说的:“语言是言语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则以语言为加工材料,没有了语言,思维就成为了无源之水。”[2]艺术性高的语言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无限热情,学生才愿意去听去思考,那么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理想状态。人类的思维一定要借助语言这个媒介才能完成,并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运用,这样语文就用到了实处。那些大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在这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远。

(三)它有效地塑造了学生的行为和心灵。

语文教师的语言是播撒语文知识的工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到一个微小的动作,大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例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茨写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文章主要写了布鲁克斯对罗伯茨的无微不至的帮助与呵护,使他从一个年少不懂事的小孩子蜕变为成熟稳重的青年。这个布鲁克斯就是他的语文老师,从简单的语文知识到远大的志向等,影响了他的一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先“育人”再“教书”。

(四)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优势,用精美的语言、似火的热情讲课,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亲自了解作者,这样的讲课怎能不提高教学效率呢?“例如,我的一位语文教师在《桂林山水》一课的讲课中,他首先以深情的语言朗读了整篇课文,然后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声中去任自己的想象飞翔,从而看到桂林的山之奇秀。水之清澈,理解课文,感悟我们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学生的心灵一般是最容易触动的,可准确地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1]。这位教师就是用美丽的语言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深入学生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语言艺术性的策略

“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这么说过,老师的嘴,就像一股源泉,从那里可以流出知识的溪流,所以学生总在受教师精美的语言的影响,也无时不在体验教师语言艺术的强大魅力”[3]。优秀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绘声绘色,而且要生动形象、启发他人,更要像演讲家一样用饱满的热情、深切的真情打动学生。

(一)语言要准确、规范。

语文教学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简单精练,正确地表述出教材的内容,简洁地将其阐述出来。因为语文教师的语言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教师受方言影响比较严重,以致出现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合的状况,即半土半普,如某些地区的方言中本身“n”和“l”、“h”和“f”的不区分。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态度一定要严谨,语言表达方面须准确无误,从字音到句篇。在语文教学中还切忌出现“似乎、大概、好像,有可能……”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这样只会误导学生,让学生领会错误的信息。

(二)语言要善于启发、诱导。

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时代发展到今天,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特点更加明显,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便是启发式教学,即采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有逻辑地诱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坚持一个中心的原则。“或从题目入手,比如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3];或者以个别词语入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颇不平静”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或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如杨绛的《老王》中通过写杨绛先生与车夫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展现了对于老王的同情,体察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进而掌握文章中心。

(三)语言充满激情,感情丰富。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没有感情的教学语言是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的,就更难谈得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了。语言充满激情,扣人心弦,激起自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给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文章本是无情物,燃烧自己方可感动学生。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初中一篇课文《一月的哀思》时,将周总理的遗像裱起来,用黑色的纱布围起了四周,同时在胸前佩戴小白花,手臂上戴着黑纱,表情庄严肃穆,一走进教室便用悲痛而深情的语调说:“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去缅怀敬爱的周总理……”这样气氛一下子便被调动,仿佛真的回到了1976年大雪纷飞的一月……

(四)语言要生动形象,有故事性。

素质教育下,很多人错误地说语文教师要少讲。其实大可不必,教师该讲还得讲,舌吐莲花、若妙语连珠,怎会不吸引学生?就看著名的于丹老师讲演,通俗生动,有趣有味。多少耄耋老人垂髫少年为之倾倒?她有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善于讲故事,而语文老师若是学会了讲故事,岂不完美?比如,某职业学校老师在为《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导入时,“我坐在高层的写字楼里,透过落地玻璃窗,凝视窗外,大街上来往不息的人群、车辆织成这座城市永不停息的动脉,窗外炽烈的夏日骄阳和忙碌的人群,让我再一次想起那年夏天那列闷热的列车上的一切”。这位老师就是为学生创设的了一个故事性的开场,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学生的思绪瞬间进入那段过往的回忆中。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每一节课中,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学会总结反省,真正将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完美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的讲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体现“愿学”与“会学”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闫顺利,郭洪生.论课堂讲授语言传播的艺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1999.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

[3]洪柳.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教学与管理),2011.

[4]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王静玉

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 篇2:

从《洗澡》英译本看翻译中的最佳关联

摘要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它包括原作者—译者、译者—译文读者两个交际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状况作出估计,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即让读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杨绛作品《洗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其英译本在再现原作审美效果方面体现了最佳关联性。

关键词:最佳关联 交际意图 语境效果 《洗澡》

一 翻译中的最佳关联

1991年,E.A.Gutt发表了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几乎可以刷新人们对翻译的认识”。翻译是“三元关系”的明示——推理交际行为。翻译的全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它不只是代码转换和传递信息,关键的是传递交际者的意图。

理想的译者应该使译文起到一种“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激活译文读者对原文语境的认知图式,增强读者对原作意图的感悟和共鸣。译者首先应该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种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恰当的译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原文作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译者应明确译出原文的明示意,原文的暗含意在译文有时需明示,以补充译文读者所不了解的信息。但有某些信息不宜明示,因为读者可以通过适当的努力获得关联性。

Nida的“功能对等论”强调译文的信度,追求译文的风格、意思和文体与原文达到最接近、语言表达最自然,但是他并没有考虑交际中的最佳关联性。Newmark认为Nida的“功能对等论”对译文读者想得太周到了,不管原文难易如何,都要把一切弄得轻松明白。如果按照该理论,舍弃一些难懂却宝贵的语言文化信息,使原文的审美效果失真,则十分遗憾。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该花点工夫,查查字典和百科全书。Newmark认为,最明白的译文不见得是最好的译文。所以,在所有译文中追求最大关联是不切实际、不可能的,译文和原文只是在相关方面等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追求的不是最大关联性,而是最佳关联性,即读者通过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二 《洗澡》英译本中最佳关联性的体现

小说《洗澡》出自钱钟书夫人杨绛之手,描述了解放后知识分子在第一次思想改造中的心理改造历程,以幽默机智的笔调和语言揭示了知识分子的人性百态。小说中语言妙趣横生,比喻丰富,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施蛰存对《洗澡》评价极高:“在一群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作家的作品中,要找一本像《洗澡》那样语文流利纯洁的作品恐怕很不容易了。《洗澡》给我的印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作品最大特色是语言凝练含蓄,字里行间充满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表达,给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国内流通的英译本译者为梅珠迪和史耀华。从关联理论角度评价该译本,可以发现它在再现作品的审美效果方面基本上符合最佳关联的原则。

这部小说语言风趣生动,凝练丰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寻求在审美效果方面的最佳关联。根据关联理论,原文作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的有明示意和暗含意。译者应对原文进行歧义的消解、指称的确定和命题内容的充实,从而译出原文的明示意。原文的暗含意在译文有时需明示,因为原文作者与原文读者所共享的信息,并不一定被译文读者所了解。译者需要一定的努力,激活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填补空缺。

例如,在《洗澡》中,作者为了表达含蓄委婉的讽意,使用了一些褒义词和中性词,其内在的贬义和讽刺意味需读者自己领会。中文读者由于与作者认知环境相似,很容易便能领会这种隐含的贬义。但是,这些词如果直译为英语中对应的褒义词和中性词,却不能引起对方读者相同的联想,读者很难甚至不可能通过推理努力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误解就会由此产生。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对这些暗含义进行明示处理。

例1 余楠有意“睦邻”……

Determined to play the neighbor card…

例2 好在余楠有他的特点,不怕给别的女人抢走。

Luckily,Yu Nan had his own peculiarities.She wasn’t worried about other women stealing him away.

在例1中,“睦邻”很容易使中文读者认识到是反话,暗指余楠拉拢邻居。但如果直译为“befriend his neighbors”,译语读者则不易察觉这是反话。因此译者把它译为“play the neighbor card”则把作者的讽刺意图明朗化。同样道理,例2中的“特点”是中性词,直接译成“characteristics”也不容易让译文读者联想到贬义,而“peculiarities”指的是一个人身上怪异的性质或怪癖,语篇意图则十分明朗。

在小说中,杨绛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物、反讽,等等。她运用语言炉火纯青、驾轻就熟,充分发挥了中文语言的优点。但是,生动的语言经过高度凝练,恐怕只有熟悉中文的读者才能心领神会。对于对中文陌生的译文读者来说,则需要适当的帮助,需要译者对某些信息进行明示,才能明白作者的潜在用意。

例3 ……(他)以主编的身份结交了三朋四友,吹吹捧捧,抬高自己的身价。他捧得住饭碗儿,也识得风色,能钻能挤……

Armed with the title of editor,he cultivated some friendships,spread a bit of flattery,built up his status.He clung tightly to his position,kept a finger to the wind,knew how to worm his way and how to push.

在这里,原作者表现了知识分子曲意逢迎、见风使舵的媚态。在译文中,译者添加了“Armed with”这个词组,表明了余楠把主编的身份作为自己社交的工具和武器,并把“吹吹捧捧”的内涵色彩明朗化,翻译为“flattery”。把“能钻能挤”译为“worm his way”,准确并鲜明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如同蛀虫般的钻营丑态。这一显化处理使得译文显得鲜活,批判色彩十分明朗。

例4 行色匆匆,不及面辞,只一瓣心香,祝余楠伉俪白头偕老,不负他“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心意。

Alas,time pressed them cruelly and she must forego the pleasure of bidding farewell in person.Still she wished to extend her heartfelt wish that Mr.and Mrs.Yu Nan would taste the joys of growing old together,and that he would never relinquish his desire to“cherish the constancy of Mandarin ducks and never envy the immortals.”

原文读者看原文后会心一笑,明白作者的用意在于讽刺和幽默。但如果照字面翻译,译文读来就比较平白乏味,不能恰当反映作者的交际意图。译者通过感情色彩词的显化处理,能收到原作者预期的审美效果。“cruelly”,“forgo the pleasure of”,“taste the joys of”这些词都是译者添加的富于感情色彩的用词,通过这些褒义词的添加能彰显胡小姐对余楠的挖苦和嘲弄。

无可否认,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但是,在文学翻译中,必须把握一个度。有某些暗含义如果得到明示,就会失去原有的美感,不能发挥读者的想象,抹杀了解读的可能性。文学作品中有些暗含意和空白,是不需要明示的。它的艺术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未明示的暗含意的存在。这些暗含,在关联理论中被称为“弱式暗含”。尽管这时译文读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却可以享受到文学作品特有的含蓄美,从而获得更大的语境效果,以获得最佳关联。但是,隐化处理的前提是它不会形成译语读者的理解障碍或引起误解。

例5 他对胡小姐说,家事早有安排。

He told Miss Hu the family question was settled.

例6 ……那个洋官的职位是“老板”照顾胡小姐的。

That foreign job offer was the“Boss”taking care of Miss Hu.

从以上两句的翻译看来,译者都没有把作者的暗含意图翻译出来,目的是让读者读懂作者的弦外之音。例如,“家事”是指离婚的事。余楠和胡小姐偷情是见不得光的事,加上知识分子说话总是含蓄,因此翻译时不宜作明示,译为”the family question”则为最佳。“照顾”一词用词暧昧,实指胡小姐与“老板”非比寻常的关系。翻译中也不宜挑明,译为“taking care of”则最佳。

例7 宛英不禁又记起老太太病中对她说的话:“阿楠是‘花’的——不过他拳头捏得紧,真要有啥呢,也不会。”

Wanying couldn’t help remembering what her mother-in-law said during her final illness,“Ah Nan is a bit of a ladies’man,but don’t worry,he’s tightfisted.When push comes to shove,it’s not in him to take the plunge.”

在例7的翻译中,“花”字的提出含蓄并耐人寻味,读者需联系下文才会明白它指的是男子用情不专。译文中同样作了隐化处理,不点破“花”的真正内涵,只把它翻译成“ladies’man”。这种说法在英语文化中也没有,读者需读到下文才能领会它的意思。这种处理很好地保留了原文含蓄和幽默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会意的时候能掩卷一笑。

三 结语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源语进行解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它判断译文标准是最佳关联性。译者应该通过研究原作者的认知图式,努力使自己的认知语境趋同于作者的认知语境。然后,作者应考虑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认知能力的读者,考虑如何对译文作出调整,以使读者通过作出有效努力和推理努力以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获取最佳关联性,领会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译者必须考虑到译者付出的处理努力与其获得的语境效果是否相称,如果读者十分费力才能获得语境效果,那么他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或者放弃对作品的理解。

在再现作品的审美效果方面,对于作品中的暗含意可作出显化或隐化的处理。译者应恰如其分地对某些暗含意作隐化处理,使读者通过有效的推理想象领会作品中的多重解读意义或欣赏作品特有的含蓄美。但如果解读所需的努力和认知语境超过了读者的能力范围,译者应挺身而出,对其作出显化处理。

注:本文系五邑大学2007年校级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200726。

参考文献:

[1]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现代外语》,1999年第3期。

[2]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 Nida,Eugene A.& Taber 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4] 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5] Gutt,Ers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8.

[6] 施蛰存:《施蛰存说杨绛小说〈洗澡〉》,《名作欣赏》,2004年第6期。

[7] 杨绛,梅珠迪、史耀华译:《洗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孟建钢:《关于翻译原则两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

作者简介:陈彦华,女,1981—,广东新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翻译,工作单位:五邑大学外语学院。

作者:陈彦华

杨绛作品语言艺术论文 篇3:

杨绛:一世皆独立 百年无二人

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自在的大家,最才的女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杨绛是苏州振华女学校的毕业生,振华女学校是江苏省苏州十中的前身,1939年苏州沦陷期间,振华搬迁到上海,杨绛担任了振华校长。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奈何清华在南方没有招收女生的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荐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杨绛的作品中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文集和小说,胡乔木评价《干校六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杨绛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最贤的妻,感人至深我们仨

“钱钟书夫人”是杨绛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在钱杨的人生结合中,杨绛一直站在钱钟书身后,是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结婚不久,他们便结伴到英国牛津大学去了。由于杨绛不愿意增加老父亲的经济负担,也不愿意和丈夫分开来求学,所以她在牛津只是一个旁听生,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钱钟书有今天的著作面世,既是杨绛担负了大多数家庭琐事,更直接的还是杨绛拼命保存了钱钟书许多重要手稿。从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时期,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拼命地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钱钟书《围城》创作也正是在杨绛创作的启发下动的念头。为此杨绛节衣缩食,辞退保姆,自任“灶下婢”,让钱钟书减少教课时间全心创作。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能保存出版是因为“此稿本曾由杨绛女士在兵火仓皇中录副,分藏两处”,书出版后钱钟书用英文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对此,杨绛认为:“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夫妻该是终身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去世后,杨绛整理出版了卷帙浩繁的钱钟书英文和中文手稿,特别是钱钟书英文手稿,还蕴含着钱钟书先生想写而未能完成的英文《管锥编》。杨绛写出了一家人感人至深的散文集《我们仨》,这个书题原来是女儿钱瑗准备写而未能完成的。杨绛把这个称之为:我们仨失散了,留下我独自打扫现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超然的隐士,通透的智者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年的地方。她的家是院子里唯一一户没有封闭阳台的。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前会长刘长琨住在杨绛家对门,有一次问杨绛:“为什么不把阳台封起来呢?”杨绛回答得很干脆:“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屋里,是水泥地和白石灰墙,四壁朴素。办公桌的后面有一排暖气,热气已把墙壁熏出一道道黑印来,有一年春节前打扫卫生时,保姆想把黑印擦掉,结果反而越擦越脏,只好作罢。单位多次提出为她装修和粉刷房屋,她总是婉言谢绝,说自己住惯了。

“她的家里藏书不多,但是字典很多,各种语言的都有,上面被她和钱钟书先生写得密密麻麻,因为他们在不断纠正字典里的差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朱虹说。

无数媒体想拜访杨绛,都未果。她的保姆吴女士说:“她现在年纪大了,听力不太好,家里的电话都由我来接听,媒体的拜访也都免了。”能见到她的人,只有钱家几位近亲,外文所和出版社相交数十年的学生与老友,每每见面,也只有十来分钟。由于听力原因,她与他们“笔谈”。“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然而,隐身于世并不等于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从2004年到2016年的十多年间,从93岁到105岁,杨绛先生从未停止过思考和对文字的笔耕,先后出版《杨绛文集》《杨绛全集》等作品集。与《杨绛全集》同时出版的,还有一部中篇小说《洗澡之后》。这是杨绛给自己1988年的长篇小说《洗澡》写的续作。她98岁动笔,几易其稿,直到今年4月才决心拿出来发表。杨绛解释了续写的原因:“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于是,在《洗澡之后》的结尾,杨绛特意再说了一句:“故事已经结束得‘敲钉转角’。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了!”

除了写作,杨绛先生还坚持做慈善事业。2001年,她和清华大学签订协议书,将钱钟书和她当年上半年所获稿酬72万元及其后他们发表作品获得的报酬,全部捐献给母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帮助爱好读书的清寒子弟完成学业。目前,“好读书奖学金”本金已累计达1 400万元,已奖励了400多名清华学子。而且,杨绛还会和获得奖学金的“小友”“读书的种子”见面聚谈。

这就是杨绛,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着这个时代。

晚年的杨绛在与老、病、忙的斗争中回忆、思索、笔耕不辍,平静而执着地寻返皈依之路。杨绛对死生之道的参悟,使她确信灵魂的不朽,从而坦然面对生命的尽头,不曾停顿的是探究生命意义的步伐。杨绛译介苏格拉底临刑前与弟子的谈话录——《斐多》提到:“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杨绛的文字,带给我们许多对生命根本问题的思考。

杨绛以“回忆”为生命的本质,在于能与亲人在永恒的时光隧道里相聚相守。在她独自寻返精神家园的归途中,始终伴着含泪微笑的温馨缅想。她用缅想之火,悲悯而幸福地点亮寂寂的归途。这归途与缅想之火,没有炙可熔钢的沸点和热力,而是铅华落尽的温热,烘烤着杨绛柔弱而坚韧的晚年生命,闪耀着真淳成熟的光华。

柯灵说,杨绛的笑是用泪水洗过的,所以笑得明净,笑得蕴藉,笑里有橄榄式的回甘。杨绛含泪淡笑,用生命和一支纤笔为这个虽有缺陷却不失可爱的世界——“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也为我们尊贵的生命倾注进一分真诚的关爱和守护。

2011年,杨绛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杨绛对“回家”安之若素,既无所求,亦无所惧,只感到内心的充盈,可称平和的幸福。

而今,杨绛先生,这位超然的隐士、通透的智者,文坛中自在的大家、“最才的女”,钱钟书先生的朋友、情人、“最贤的妻”“回家”了,洗尽一生铅华,回家和“他们仨”团圆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分包合同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柔性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