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课堂活起来:用“导、竞、疑、思”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实践与研究

2022-09-14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在此背景下, 可以说给我们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是我们高中生物课堂的一个追求。彻底改变每节课教师为主角, 学生为配角的局面。[1]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物教育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 拓展生物教育的内容,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学习生物, 利用生物学知识, 陶冶情操, 提高综合素质, 是学生能在“导、竞、疑、思”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学习生物的快乐, 全面掌握新课程要求具备的生物学素质。

1 要正确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学的奇妙世界

所谓“导”也就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的学习, 高中生物的特点就是比较抽象化, 浙科版也不例外,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适应未来的社会基础教育的需要, 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研究学习方法, 将纷繁, 复杂的知识, 条理化, 简约化, 加深理解,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形象化, 生动化,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只有引导学生掌握巧妙, 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对领悟到的学法多尝试, 多训练, 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本领。

如在讲授浙科版必修22.2《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这一节当中, 笔者鉴于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 特意搜集了关于染色体的一些图片, 在上课前放给同学们看, 这些图片大多是科普图片, 能够形象的说明染色体的颜色、形状以及组成结构。通过放幻灯片的形式, 让学生们直观的观察到染色体的样子, 从而减少他们对染色体的抽象印象, 避免对这一节课的反感, 笔者的这一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生们在消除了抽象印象后,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的很透彻, 学习兴趣也被提上来了, 课堂气氛也随着活跃起来。

2 在生物课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所谓“竞”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竞争意识和素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虽然当前因为素质教育, 不再单纯的依靠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 但是竞争培养仍然是高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 现在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优胜劣汰是社会竞争的法则。所以, 在生物课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生物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所以笔者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当然, 这种竞争并非是考试, 而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一种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

笔者在浙科版 (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这一节课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特意让他们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关于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一些资料, 根据收集的资料, 如《干细胞有可能转变成癌细胞》、《令癌细胞向其他脏器扩散的蛋白质》、《端粒与人类寿命》等。通过在课堂上的展示, 看看那些同学收集的资料最全面。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学生在课前的预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其他同学问题, 谁回答对的最多可以得到其他同学最多的鼓掌。如甲同学提问乙同学:“21世纪最前沿的科学是什么?”乙同学回答:“21世纪最前沿的科学是分子生物学。”乙同学问甲同学:“蛋白质是属于有机化合物还是生物大分子?”甲同学回答:“当然是生物大分子!”同学之间的提问是通过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里去把握, 虽然提问的问题和回答的答案之间并非完全契合, 但是这样的提问和回答之间, 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问答的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同时也通过问答培养学生一种竞争的意识。这样做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主人。学生的这种自主性学习, 不仅使个人的知识面有所扩展, 也使教师和其他同学从中获益匪浅。

3 让学生在课堂上凝神学习

所谓“凝”也就是让学生专心致志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高中年阶段, 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年龄都是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为此要特别注意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不受其他杂念的影响。笔者尝试在“导、竞、疑、思”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走进生物知识的海洋, 也就是利用学生的一种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心来让他们专心于学习。

笔者在浙教版生物 (必修2) 《分离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某些遗传现象的分析, 引领学生探究遗传定律愿望。响应新课标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设计上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激发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笔者先导入:谁能说说我们身边的遗传现象? (提问单眼皮学生) 你是单眼皮, 爸爸妈妈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学生回答 (略) 。这种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关现象的讨论和分析, 从感性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遗传定律的愿望, 引出课题。

4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所谓“思”也就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由于生物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如细胞等, 只能通过实验或者一定的图示才能直观的观察到, 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我教学的一个重点, 只有学生充分思考了, 才能真正明白老师所讲的知识, 才能明白哪些知识是重点, 在思考中不断的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2]

笔者在浙教版生物 (必修3)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第一课时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当中, 首先笔者带领生共同讨论: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如打乙肝疫苗、非典疫苗, 通过讨论这些社会生活现象让学生思考: (1) 人体都存在那些免疫系统? (2) 免疫系统的作用原理? (3) 免疫系统是不是万能的?这里的提问, 不是硬性的提问, 而是有选择的提问, 其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对这节课的内容就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进一步提出疑问, 如果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杂交实验,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对生物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不应只对学生所学知识记忆的多少的评价, 更主要是对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运用生物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 必须在教学的实际当中, 用“导、竞、疑、思”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笔者认为, 教学的实际当中, 用“导、竞、疑、思”方法是创新学习方法的一种迫切要求, 是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育, 每一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起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工作目标的教育观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的工作路,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摘要: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掌握的情况。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任务, 这个基础也就应该成为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为此笔者针对浙科版高中生物课本的特点, 用“导、竞、疑、思”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达到活跃高中生物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索

参考文献

[1] 邹铁祥.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探究[J].生物学通报, 2001 (9) .

[2] 刘本举, 李新梅.应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J].生物学通报, 1998 (10)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监控量测技术在山岭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下一篇:7例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