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作为中国三大画科之一的中国山水画,起始于魏晋时期,随着绘画艺术发展,元代艺术家关注笔意融入,重视墨色表现,以此将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使得艺术发展开始进入表现艺术阶段。

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 篇1:

王原祁的绘画艺术研究

摘 要:王原祁师承众多前辈大师,将古人遗存化为己用,在当时深受清朝廷的喜爱与重视,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一位绘画艺术大家,他吸收先代绘画技艺创新绘画风格的过程势必存在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此,文章从王原祁的绘画风格出发,对王原祁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从研究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承袭艺术遗产,在山水画传统的领悟方面更进一步。

关鍵词:绘画风格;绘画技法;创作实践

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四人所代表的娄东画派在清代的绘画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画派甚至被称为“正统派”。值得一提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王原祁的艺术造诣遭到当时美术学者们的否定,贬低“龙脉法”和摹古,认为王原祁在艺术创新方面有着严重的缺陷。不过好在当今画坛能够用客观的眼光对王原祁的绘画艺术做出客观的评判,王原祁融合元笔宋墨,为清初画坛乃至现今都产生了影响,做出了贡献。

1 王原祁创作理念及其山水画特征概述

王原祁的创作中无处不透露着形式美和“龙脉开合”之理,王原祁认为“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拘旧稿。若于开合起伏处得法,轮廓气势已合,则脉络顿挫转折处,天然妙景自出,暗合古法矣”①。传统道家典籍中将开合视作自然界中普遍且重要的规律,开也代表着事物的开始,合则表明事物的圆满和结束,清代的蒋骥也曾将绘画比作文学写作的开合,应从大局开始,开合分明,然后再从中加以点缀。王原祁正是擅长利用开合的理念做出布局,以此在画面中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在画面结构设计上,王原祁极为关注整体构成与部分的关系,希望借助物象间的远近、大小、疏密等表现山水形貌。②除此以外,王原祁还很重视对“龙脉气势”的表现,龙脉开合与画面整体气势联系密切。“龙脉”的概念源自传统风水学,人们在查看风水时将连绵起伏的山势喻作“龙脉”。借用“龙脉”的概念指导绘画艺术在王原祁以前无人提出,最贴近的绘画理念也只是明末董其昌的“要之取势”。因为王原祁的山水画以“龙脉”学说为指导,所以画面中的屋舍亭台都置于依山傍水处,这就与风水学中以山环水抱为风水佳处的理念不谋而合。结合王原祁《雨窗漫笔》等著作可以看到,他在经营山水画的画面结构时,首先要观察龙脉,望其源头,勘察坚实处和空虚处,分析“来龙去脉”,明确开合起伏,以此展现龙脉精神。王原祁的画作对空间结构、形体组织等内容都有着精心的设计,整体画面和部分间极为融洽,令人不由赞叹天然妙境。

2 王原祁绘画风格的形成

2.1 王原祁的师承与发展

王原祁的绘画风格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不断发生变化,这一点可以从其不同时期的画作中得到印证。经过分析,可以将他的绘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探索、中年转型、晚年定型。在各个阶段的转型中,王原祁都吸收了大量的传统,在积累中进行着自我创新。

王原祁的早年阶段和祖父王石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通过王石敏接触到董其昌的绘画理念和技法,逐渐以宋元为方向推敲琢磨。王原祁对董其昌极为赞赏,认为董其昌另外生面、“仙骨天成”、衣钵正传,因受到董其昌的耳濡目染而对他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③当然,王原祁对董其昌的看法除了源于身为董其昌弟子的祖父,还和当时的环境有密切的关联。对于董其昌的画面意境,刘刚纪教授将其描述为“妍美清丽”,这种画面格调比之元代的率真更显秀雅,比之宋代画派的考究又流露出率真,在中和了宋元绘画优点的同时,摆脱了过分刻画和俗甜的桎梏。也正是因为董其昌对绘画的独特追求,所以他不为古人法度限制,经常在画面中呈现出奇异的意境。从王原祁绘画技法的发展来看,王原祁对于董其昌绘画的特点始终保持着理智的态度,将其中的秀雅化为淡雅,率真转成浑厚,避免了焕丽意境中容易出现的艳俗。

除了董其昌之外,黄公望也是王原祁绘画生涯中不可忽视的人物。王原祁和黄公望所生活的时代相距数百年,所以王原祁所受到的黄公望的影响皆来源于画作、典籍,然而这丝毫不影响王原祁对黄公望的敬仰。黄公望的画作中经常表现出豁达豪放的情感,但是王原祁对其有选择地吸收,保留更多的是中和平正的一面,尤其是在笔墨和画面上,几乎可以视作是王原祁绘画的基础。王原祁对黄公望的继承贯穿于其绘画生涯,王原祁喜欢摹古,《麓台题画稿》中临摹最多的也就是大痴道人黄公望。①每当王原祁欣赏过黄公望的佳作以后,就会进行仿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富春山居》《下山图》等。鉴赏画作会对画家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正如王原祁从黄公望绘画中感受到了平淡天真,所以其将“天真”看作黄公望绘画的主要特点。或许是因为倪瓒给王原祁带来的天真之感与黄公望的作品相差仿佛,所以王原祁经常将倪瓒和黄公望相提并论。王原祁对倪瓒也有数篇仿作,并且认为倪瓒的画高雅秀丽、不染尘俗,在设色的巧妙性上首屈一指。

行至晚年,王原祁已经在黄公望和倪瓒的理念、技法作用下入门,逐步融合传统,不过此时的王原祁更加偏爱吴镇的画风。对于“元四家”中最后一位的王蒙,王原祁有着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王蒙的画作中体现了“奇”与“变”,这是元代绘画的一大变革。虽然这几位画家的风格和趣味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不过在极具自我特征的绘画风格影响下,很多画家都不能真正做到融百家之长,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②纵观“元四家”,黄公望和倪瓒对王原祁的技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蒙的“化古为我”理念为王原祁所吸收,最终反映在他的绘画成就当中。虽然王原祁的绘画与“元四家”有紧密的联系,但他没有止步于琢磨“元四家”,而是将目光放在宋人理法上,认为“不参理法不明元画趣味”,在这种理念的作用下,王原祁对米芾、赵孟頫、巨然等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由此可见,王原祁对传统的学习体现在各个方面,每位画家的特点他都进行了琢磨,然后将有益于自身绘画发展的部分吸收,以帮助自身进行艺术创作。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王原祁对艺术创新有着自己的理解,而非盲目地沉浸于自身的艺术风格当中,最后像其他画家一般用“奇幻之笔”进行人所不能明的创新。总而言之,王原祁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此才成为南宗的后继者,成为融个人态度于自然的大成者。

2.2 借鉴吸收,化古为我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具有的概括性、稳固性的评画准则,即使是现代,这项理论也在不断发挥作用。“传移摹写”纳入“六法论”,足可见临摹和仿写对绘画创作的重要作用。③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王原祁正是“仿”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中的美术学者将善于“仿”的王原祁批驳得一文不值,认为“四王”只会临摹,完全没有自己的內容。但是这些文人学者没有认识到的是,临摹的目的在于取舍,将古人画作的优秀部分进行吸收,然后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表现自我。“四王”各自都有写生作品流传于世,这就说明“四王”只会临摹是谣言。还有,对传统绘画进行研究和继承极为必要,临摹如同在灯火通明的道路上行走,虽然有些部分需要按照定式前进,但是灯火同样也带来了光明,给绘画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从“元四家”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绘画这种主观性强烈的艺术,很容易陷入画家自我风格的桎梏中,从而让旁人难以领略画作的趣味。所以说,不独一家,借鉴百家之长,才是绘画发展的正途。王原祁一生仿作众多,除了“元四家”以外,还对宋明时期的多位画家进行临仿,可见王原祁并没有将自己束缚在特定风格中,而是广泛地对传统进行学习,这也使王原祁在晚年走上了艺术巅峰。

3 王原祁绘画技法分析

3.1 笔墨

王原祁在《雨窗漫谈》中对笔的用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用笔的几点禁忌,其中包括忌滑、忌硬、忌软、忌明净而腻、忌丛杂而乱等。对这些禁忌进行具体分析以后,发现其中内容存在矛盾部分,“明净”“丛杂”两者都受禁忌,这就意味着作画时需要控制好分寸,寻找合适的表现方法。王原祁本人的笔墨使用技巧极为高超,秦祖永称赞王原祁“笔若金刚杵”,观画作给人深厚沉重之感,但又令人精神畅快。王原祁用墨并不同于黄公望,而是对董其昌的墨法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并且将自己的墨法发展得更加完善。王原祁认为笔墨的表现方式不可千篇一律,一幅富有生机的画作中不可能只有单调的笔墨方式,而是在粗细、浓淡、干湿多种笔墨的作用下营造出富有生机活力的画面。实际上,王原祁在笔墨技法上的成就从仿作中就可见一斑,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山石的勾勒独立醒目,但是在笔墨方面略有不足,王原祁仿画的作品则在笔墨上有着独具一格的表现。

3.2 设色

王原祁对绘画设色始终追求“苍润浑厚”和“气韵生动”,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色代墨”的观点。王原祁认为设色和笔墨可以同时补足画面效果,常使用浓烈的颜色妆点画面,正如《仿王维辋川图》中,朱红色点的分布让观赏者产生置身秋天的感觉。①这些颜色错落分布在屋顶、树梢,在增强复杂性的同时也使画面呈现出律动感。尤其是这些色点在图画中并不显得突兀,即使在留白和连贯整体中也很是融洽。在笔墨、颜色的作用下,王原祁的作品浑然一体,恰若天成,给人带来绝妙的艺术体验。

3.3 构图

谈及王原祁的构图,那么“气势”二字势必要作为核心,画面中的气势很大程度取决于“龙脉、起伏、开合”。“龙脉”开合法是画面构图的第一要义,很多画家喜欢在画作中以“奇巧”引人,但是王原祁注重的是在平静和缓中经营跌宕起伏的变化。

山水画中水是使画面富有生机活力的关键,王原祁为了让画面更加苍润,主张从其他事物入手,从事物外形和与水接触的轮廓线出发。在描绘水中倒影的围墙时,王原祁画出强力的弧线;为了反衬水面的空白,他用湿笔点出树木。在“龙脉”开合的应用中,他清理水口,让水脉保持畅通,重整龙脉,将画面的主次整理清晰,使画面整体呈现出平衡的状态。

4 王原祁绘画的技法、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4.1 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王原祁的绘画技法有集百家之长的深厚底蕴,也有化古为我的巧思,无论是笔墨的使用还是构图等方面的把控,王原祁都有着不俗的造诣,这也启发了后世画家的艺术创作。即便到了现代社会,王原祁的艺术理念和艺术作品依然闪耀着光辉,展现出强烈的艺术价值。王原祁对“元四家”和宋代理法的深入研究继承了传统,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龙脉”开合与“毛”的观念,为后世绘画学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思路。②尽管在特定时期受到外界思潮冲击,王原祁绘画艺术一度受到打压,但是历史最终证明了王原祁绘画艺术的价值。当代山水画学习者应当更加珍视以王原祁绘画艺术为代表的传统瑰宝,将其作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4.2 对绘画教学的影响

山水画教学是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国画基础课教学中需要花费大量学时进行学习。在相关学习中,学生必须通过临摹经典实现自我发展,这是学习前人作画理法和笔墨技法的必要方式,但是很多学生容易在临摹学习中迷失,最终忘却临摹的真正意义。实际上,从王原祁的经验中就可以看出,临摹是一个大学问,高校学生在临摹时不仅要考虑到临摹的对象选择,还需要考虑临摹的方法和态度。不少学生受到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在学习国画时也习惯用透视、构图观念进行学习,但是遭遇到国画明暗投影和笔法使用的阻碍以后,发现西方观念在国画学习中举步维艰。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王原祁的临摹方法和创作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构图、用笔等角度分析作品特点。值得关注的是,王原祁对临摹的态度本身就值得学习,当前国画基础训练中,教师只要求学生练习风格,没有注重对传统经典的临习,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绘画技法的流失。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核心主体,应当肩负起承袭传统绘画优秀技法的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国画学习上站稳脚跟,为后续的山水画创作打下基础。

5 结束语

王原祁的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我们不能因为王原祁的传世作品多有仿作就认为他只擅长模仿,不会创新,而是要正确认识到他是在认真研究古人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化古为用,自我创新,从而将这种理念应用于绘画学习和绘画艺术创作当中,从王原祁的艺术理念和绘画技法中汲取绘画艺术发展的养分。

作者:杨华

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 篇2:

中国画技法研究

摘要:作为中国三大画科之一的中国山水画,起始于魏晋时期,随着绘画艺术发展,元代艺术家关注笔意融入,重视墨色表现,以此将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使得艺术发展开始进入表现艺术阶段。此时,绘画以逸气为时尚,改变了宋代又来山水画严密的程式,创新了笔墨风格,丰富了中国画艺术审美形式和意境内涵,而本文以主要围绕中国画技法进行探讨,以王蒙山水画为例,对中国画技法及表现形式进行探讨,并分析王蒙生平以及山水画技法。

关键词:中国画;王蒙;山水画;技法

前言:在中国画中,绘画技法是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历代画家关注的重点,画家对绘画技法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既可完善中国画绘画体系,又可对绘画审美进行重新定位。从某方面而言,中国画绘画中更加关注技法,对思想和有关事物的表达与不同于其他视觉艺术,中国画将技法运用和品质作为审美关键,使得技法组件具备了一定文化属性。因此,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山水画,需要加强对中国画使用技法研究。

一、中国画技法及表现形式

中国画又被称为国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优良的传统,是一种经过多次发展变革的绘画品种。不同于西方国家与现代绘画形式,中国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中国绘画中主要使用毛笔作为工具,并利用墨和颜料在特制宣纸上进行绘画。中国画创作技法可分为工笔与写意两种。而从作品题材上,分类又可划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绘画学科。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保留下来的大量山水画作,被人们奉为重要的艺术瑰宝。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传统绘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一个重要支柱,是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集中体现结果。这种绘画领域的传统文化,通过世代相传以及发展变革,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逐渐发展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艺术理论,在立意、气韵、意境、笔墨和程式等方面逐渐形成独特艺术创造经验,这些经验和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风格,但同时又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艺术规律。在当前世界文化冲击时代下,中国绘画艺术逐渐为更多人民认可,当下世界范围内文化艺术呈现反复发展趋势,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若未能对传统绘画艺术进行良好的保护,会造成中国文化市场巨大损失。

传统中国山水画绘画技法形式多样,其中,皴法是最为常用形式。其中,以雨点皴、米点皴、线皴法、马牙皴等为代表的皴法形式得到发展运用,而这些皴法发展源自于披麻皴,其他皴法均是以披麻皴为基础进行发展变化而形成,如元代王蒙的解索皴。在多种皴法技法中,线皴法是集合山峰形态、质感,利用线条穿插组合方式进行表现,皴法可分为大、小斧劈皴以及拖泥带水皴等,而斧劈皴作为一种应用范围广和被人熟知的绘画技法,可展现出良好的绘画效果。中国山水画经过几次变化发展至今,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绘画技法,为后世进行绘画作品创作提供了借鉴,同时后世人在进行前任绘画经验学习时,在前人绘画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想法进行绘画实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繪画事业发展,使得各个朝代中国画均可得到一定创新发展。而大量艺术家也在模仿、学习和创造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绘画程式,如元代王蒙,创新了艺术作品绘画形式,使得作品更加耐人寻味[1]。

二、王蒙生平介绍

王蒙(生卒年公元1308—1385年),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字叔明,号称香山居士、黄鹤山樵,湖州人。代表作品《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葛稚川移居图》《秋山草堂图》,与黄公望、吴镇、倪瓒被后世人并称为“元四家”。王蒙擅长诗文、书法、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其受外祖父影响,幼时学习绘画,师承王维、董源等人,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且山水画作品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擅长利用解索皴与渴墨苔点,对山林浓郁积氛围、山水之外景色进行表现,对明、清时期绘画作品具有极大影响。

三、王蒙山水画技法

唐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绘画时更加追求画面真实,将写景作为绘画宗旨,追求儒家“天人合一”与道家“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和志趣,使得该时期作品意境和笔墨技法方面明显提升。而元朝时期社会经历多方面深刻变化,在极大他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和艺术领域发展,绘画创作者通常采用自我情感抒形式进行情绪表现,使得其作品中蕴含言志意味。元代赵孟頫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主张,将笔意融入绘画中,展示一种新的审美意向及绘画理论,对元代时期艺术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元四家之一的王蒙,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笔墨技法,绘画特点鲜明,画风以繁密致胜。

(一)王蒙画学思想形成

王蒙中国画绘画艺术风格,形成受赵孟頫理论影响极大。王蒙曾表明“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清代王原祁认为“元画至黄鹤山樵而一变,山樵少时,酷似赵吴兴”,都说明王蒙绘画作品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赵孟頫的艺术理论观念。同时王蒙还汲取了五代时期董源等人物的山水画风创作风格,摒弃了宋代山画风创作方式,在多家加绘画基础上,加强了对内心意境表现,关注并兼顾气韵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

中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对元代文化作品进行研究时,表明元代钱选、赵孟頫、高克恭等同代人,通过对传统中国画创作手法和绘画方式进行研究,开创了中国绘画史的新纪元,实现了画风方面改革,但这种改革方式具有一定破坏性,摒弃了以往非同类的绘画创作方式,并留下了如何赋予平凡题材趣味性和新鲜感的问题,将文化推到成发展成熟。王蒙作为元代杰出绘画者,在作品创作中关心内在本质而非表面现象,传达认为绘画作品是用来进行情感寄托的,需要洗尽铅华,摆脱艳习风格,追求气韵。王蒙在绘画中更加强调人与自然间联系,表达了绘画作者自身对自然的向往,以及本身演绎孤寂的内心状态,是道家超脱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王蒙审美风格形成

王蒙绘画风格形成与其所在时代背景以及审美风尚密切相关,其在绘画作品学习期间,学习五代时期董源等画家的绘画方式,创作了繁线密点等用笔,并用渴笔和开花笔等方法打点,聚散地表现在画面中。王蒙山水画标志性的特点就是繁密,利用“密”的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借助繁密茂盛的景象,展现出了一种高雅清逸的意境。其在着色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黄公望艺术风格,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意境[2]。

(三)王蒙山水画技法

元代时期的画家在进行笔墨绘画创作时,更加强调属性自然,王蒙笔墨技法创作中,精妙之处是建立于五代时期画家董源等作品披麻皴创作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解索皴和牛毛皴,两者均属于线皴。其中,解索皴是为了表现南方山丘地势而创造的一种表现手法,该皴法行笔流畅,相比于牛毛皴,力量感更加鲜明,皴法笔墨较为秀丽,使得物象层次更加丰富。如王蒙作品《青卞隐居图》和《夏日山居图》中,利用层峦叠翠山峰,蜿蜒盘旋于幽谷之中的溪流,层次繁密却不失秩序的笔墨表现形式,建立于高远法基础上,呈现出一种陡峭山崖之境。绘画中使用的近景树丛、中景茂林处理方式,使得画面繁复却不失单纯,可使人产生一种深邃的意境,自成笔法语言。

四、王蒙艺术山水画发展影响

王蒙作为元代知名山水画作家,对明清时期绘画以及现代中国画创作的方面有着极大影响。王蒙在绘画中将“繁”利用到了极致,通过对整体画面进行合理布局,并采用丰富多样的笔墨技法进行设计,使得画面独具,为后世山水画作家所认可。明代沈周通过对王蒙绘画作品进行研究和借鉴,通过与其庐山高度中,该是层次进行对比,并学习,突出了画面展现效果。如《庐山高图》中干湿层次的对比表现方式,该表现手法来源于王蒙的绘画技法。现代山水画作家黄秋园在对王蒙绘画作品表现方式进行学习时,通过观察现实中的场景,寄情于绘画之中,并采用布局稠密方式营造一种深邃幽静的境界。黄秋园在王蒙绘画作品影响下,结合自身对艺术的理解进行绘画,使得其作品整体造型较为繁,用笔方式较为简。黄秋园在部分绘画作品中为寻求自身绘画笔法变化,开始从景物刻画方面进行考虑,使得绘画方面更加独具特色[3]。

结论:王蒙作为中国山水画中杰出性人物,其繪画中的感悟力以及对各种批发技巧的运用,为后人进行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王蒙作品中立法技巧变化多样,且种类繁多,但未脱繁线密点的审美趣味性,繁线表现在山体的体量感和树木穿插间,密点主要表现于造型结构方面。绘画中利用看似繁密实在简单的处理方式,增加了画面视觉效率,避免了冗繁之感。王蒙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对先人优秀绘画中作品进行总结,搏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语言特色的绘画形式,丰富了中国画技法,并为后世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型绘画语言形式。

参考文献:

[1]关晓悦.水晕墨章——王蒙山水画艺术探析[J].美与时代(中),2021(04):64-65.

[2]郭跃峰.浅析王蒙山水画艺术[J].流行色,2020(06):44-45.

[3]马祥和,张成亮.元代王蒙山水画风格对后期的影响[J].中国文艺家,2020(02):2+4.

作者:王秋林

黄公望绘画艺术论文 篇3:

徐悲鸿写实主义艺术的传承与演进

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当属徐悲鸿先生无疑。徐悲鸿先生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在于他创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写实主义绘画艺术体系,从而一改宋代以后几百年间中国画坛陈陈相因的颓靡之风。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绘画艺术领域乃至社会文化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开启。

徐悲鸿先生的贡献还在于,他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师徒相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创立了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从而确保了绘画艺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造就了今天的艺术繁荣。事实的确如此,当今活跃在画坛的中国画家,绝大多数出自这一体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更是成为了徐悲鸿先生之后“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的骨干力量,推动了徐悲鸿先生肇始的“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继续向前发展。本文介绍的几位画家,就是其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戴泽,徐悲鸿先生的入室弟子,徐悲鸿之后中国写实主义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导师。

戴泽祖籍四川云阳,1922年出生于日本京都,1942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吕斯百、傅抱石、黄显之、秦宣夫、谢稚柳、陈之佛等名家。1946年戴泽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受徐悲鸿先生邀请,赴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与戴泽同时期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的有齐白石、吴作人、李苦禅、艾中信、李斛、宗其香、康寿山等名家。

戴泽忠实地继承了徐悲鸿先生的绘画技法,融进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形成了强烈厚重的个人风格。他以油画著称,艺术造诣深湛,当今中国画坛能出其右者寥寥。油画《奚我后》是徐悲鸿先生创作的中国油画巨作。1953年徐悲鸿先生去世后,中央美院举办徐悲鸿遗作展时,该幅作品由于保存不善,整块画布已经腐朽不堪,画面油彩严重脱落,几乎已经看不清楚作品的本来面目了。经戴泽修复后,完整准确地再现了徐悲鸿先生作品原貌,顺利赶上了徐悲鸿遗作展。在后来出版的画册上也都采用了经戴泽修复后的《奚我后》。1982年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建成后,戴泽再次承担了“文革”期间损毁的《奚我后》的修复。这段往事,见证了戴泽的艺术功力。

在艺术创作中,戴泽一向遵循写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艺术观是“自然高于一切”。为此,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写生创作的足迹遍布工厂、农村、建设工地、雪域高原、抗美援朝战场,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

戴泽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历史画、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均有创作,并且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戴泽早年描写农村生活的油画《农民小组会》《牧民会》和《马车》等,人物形象质朴、真实;他的大型历史画创作如《淝水之战》《义和团》《南昌起义》等,显示出他很强的处理大幅构图的本领;他的肖像画如《画家徐悲鸿》《植物学家蔡希陶》《陈碧茵像》《雕塑家曾竹韶》《老汉》《毛泽东与廖承志》等形神兼备,从人物的瞬间动作可见其性格。他的风景画有强烈的抒情意味,静物画则质感和空间感都很到位。

戴泽对彩墨画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彩墨画是在很好的素描造型基础上敷上浓郁的色彩,别具风韵。

戴泽曾于1994年应邀在纽约“东方文化中心”举办个人画展。早年作品曾赴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等国出展。他1950年创作的《和平签名》曾印制在民主德国小学课本上。他创作的现实题材油画《胜利的行列》、历史题材油画《义和团》《张献忠》《廊坊大捷》《太平军大败洋枪队》等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金银花》《紫薇》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多幅作品被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新文化纪念馆、龙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杨先让,新中国第一代写实主义绘画艺术家,中国当代新兴版画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杨先让是一位极具个性与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极具传奇色彩。1952年,在中央美院师从徐悲鸿先生学习油画的杨先让,却以一幅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木刻版画作品《出圈》参加了当年举办的全国青年美术展,由此开启了半个世纪的版画创作。杨先让的版画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表达出自己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诉求的同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他的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贴心人》《雨过天晴》《怀念周总理》《实事求是》等,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他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梦》《夏日》《吻》《三猫图》《新宅》等,忠实地记录了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所以,他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忠实写真者,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了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杨先让的版画构图奇特,线条洗练,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画好坏不说,但必须与别人拉开距离,坚持自己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些’。我藐视艺术上的‘大路货’。”

中国版画协会主席李桦先生这样评价杨先让的版画:“他用锋利的刻刀在坚硬的木版上面细致地刻画所闻和所见的新生活。他满腔热情地深入到人民中间,去理解和熟悉一切新生事物,培育出自灵魂深处的感情,然后通过构思与构图,用缜密的木刻刀法、强烈的黑白对比,传达出他的思想和艺术意境。他的作品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他在创作上巧用对比、烘托、讽喻、含蓄等艺术手法,使内容与形式协调和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是因为杨先让绘画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感、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强烈的个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巴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多家世界顶级博物馆收藏。

杨先让的另一个卓越贡献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抢救、发掘和保护。1986年至1989年,4年时间里,他率领女儿杨阳和一帮教授、研究生,扛着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画夹,14次出入黄河流域,潜心考察民间艺术,足迹踏遍了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个省,考察队历尽曲折艰苦,走访了上千位民间艺人,搜集到1000多件民间艺术品,创作完成了《黄河十四走——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和中英文版的《中国乡土艺术》。“黄河十四走”的成果后来以“中国黄河民间艺术大展”的名义在美国展出时,引起轰动,被称为“一股中国民间艺术的旋风”。

1993年,杨先让旅居美国,在从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同时,凭借厚实的艺术底蕴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新艺术样式——“彩绘”。作品中,他以“游子乡情”和“异国风光”为主要题材,巧妙地把油画的光影色彩、国画的笔墨情趣、版画的简练概括、民间艺术的朴素真挚糅合在一起,为中国绘画开创了更多元的艺术体系。

彭世强是一位有着厚重传统文化底蕴和深邃历史学养的当代中国画家、书法家,徐悲鸿先生的第三代传人。他是当代中国画坛少有的多能型画家,漆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水墨、书法皆能,尤令人称道的是以京西明清古村落川底下村为题材的系列彩墨画作品,堪称当代中国写实主义彩墨画中难得的艺术珍品。作品创作过程中,他借鉴了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成功经验,又吸取了法国画家洛兰和英国画家透纳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技法的精粹,由书入画,把色彩融进画面,散点、焦点并用,色墨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中,既有《富春山居图》的那种古朴典雅,又多出了几分现代感。

彭世强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践行先师徐悲鸿先生的美术革新宏旨,坚持探索中西方绘画的融合之道,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开拓前行。《伏尔加河颂》就是真实写照。此作是他用色墨结合中西合璧方法创作完成的一幅长卷,作品内容丰富,形象多样,画面充满时代语言,充分体现了画家高深的综合修养和很强的综合表现能力,是画家运用中西合璧画法的典范。

近年来,彭世强又将北京皇家园林、北京民居、北京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现代景区、建筑等题材纳入了创作。相信作为一个画历史、画文化、画前进、画发展的写实主义画家,彭世强会有更精彩的作品问世。

韩学军为徐悲鸿先生的第四代弟子,著名青年油画家。1991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毕业后从事独立艺术创作。

他是一位有深刻思想的艺术家,在他看来,绘画的最高境界在似与不似之间,期间的难点在于写实与写意的整合。做人的最高境界则是内在与外在兼修,否则人格就不会完全整合,就会产生分裂。

韩学军以人物画创作著称,作品如《山鹰》《康巴汉子》《百姓》《维吾尔少女》《信》《留住永恒的美丽》等等,都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人物形象鲜活、质朴真诚而又不失辉煌壮丽,充满了生命力度,无论视觉还是精神都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等大师们引领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大师引领的中国民族文艺复兴运动,同样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同样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责编 李挺

1. 1951年,徐悲鸿在家中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

2. 戴泽 《一盆花》 设色纸本

1957年作

3. 戴泽《1950年的民主德国柏林旧景》 布上油彩

4. 杨先让《凌霄图》 纸本设色

133×65厘米 2010年作

5. 彭世强 《古堡民居村》 纸本彩墨

130×62厘米 2007年作

6. 韩学军《早春系列二》 布上油彩

90×90厘米 2012年作

作者:王刚 徐小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GDP核算税收论文下一篇:人教版高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