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

2022-04-1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3+2”对口贯通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不清晰,资源互补优势发挥不充分,高职-本科衔接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不能很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等问题。

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开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中找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高职大学物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等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大学物理 教学改革 自主学习 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公共基础课教学受到极大影响,教学课时被大幅压缩,大学物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改进当前现状,跟进物理教学改革,探索一种与高职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让物理教学成为一门对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是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矢志不移的目标。

1 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物理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特色决定高职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属于少学时课程

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针对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大学物理,还有部分院校因为各种原因甚至都没有开设大学物理课程。当然这种现象是不难理解的,由于社会市场需求变化快,高职在校学历时间短,加上必须留出一个学期的实习实训时间,因此一些高职院校不得不采取对公共课程实行能减就减、能免就免的办法,这也就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和主要现状[1]。

1.2 高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与中学物理课程内容及部分专业课程内容雷同

研究发现高职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结构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应用,显然这种状况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热情和兴趣的。另外,由于大学物理力学内容还与机械类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2]内容雷同,这也成为专业课老师要求缩减大学物理课时的重要原因。

1.3 学生缺乏学习物理必要的知识储备,薄弱的高数知识严重影响了物理的学习

根据认知心理学观点,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同化知识的过程,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其同化知识的能力就越强。众所周知,高职高专大学生在大学物理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是比较薄弱的,高等数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对于高数知识本来就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讲,学习物理是件雪上加霜,难上加难的事情。

1.4 高职大学物理应该学习借鉴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经验

高职大学物理实验开设情况糟糕是普遍存在的,一是一些院校的物理实验根本没有开设;二是即使开设了一些实验课程也只是停留在验证性的实验层面,很难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高素质、高技能。

1.5 传统理论课堂[3]教师授课演绎法使用居多,师生间缺少互动,生气不足,创新不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的形成

众所周知,传统授课模式多体现为一种单向的“去问题化”教育,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问题交流,即使少有的互动也较多的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教师常常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2 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与建设意见

2.1 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第一,物理教师要转变以完整、严密学科体系的求全教学思想,逐步改善大学物理课程沿袭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及时树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学理念,根据各专业模块分解、组织、实施大学物理教学改革[5],以充分适应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实际。

第二,专业课教师要转变以专业课为主, 物理课可有可无的观念, 正确认识高职大学物理在学生能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删除和简化大学物理与专业基础课雷同的理论部分,加强大学物理知识的应用。

第三,开展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讨论会,分析高数与物理的连接点,重视高数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使高数成为物理学习的基础,使物理成为高数应用的园地。

第四,整合大学物理理论知识和大学物理实验技能, 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以大学物理实验及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教授专业所必需的大学物理知识和方法。淡化理论知识讲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第五,加强课堂互动,变单一的演绎法课堂为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综合应用的课堂,变以教师为主角的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角的课堂。

2.2 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意见

第一,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消除学生对提问题和学习的恐惧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意愿和兴趣。

第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努力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第三,注重学生学习的共性,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个性。

班级授课的主要特点就是重共性轻个性,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实践中,要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三个方面。一是采取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二是提供学生个性展示的机会,如焦点谈论、辩论赛等;三是革新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白雪银.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4):74-75.

[2]李金波.高职机械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9-61.

[3]郝会颖.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7):99-100.

[4]邵娟.高职高专大学物理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39-40.

[5]池雪莲.高职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6,(3):86-87.

作者简介:夏久林,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作者:夏久林

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 篇2:

基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摘  要:“3+2”对口贯通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不清晰,资源互补优势发挥不充分,高职-本科衔接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标准和评价方式不能很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等问题。文章以滨州学院为例,提出了面向区域内制造类岗位群的、以“机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内涵式衔接的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标准,对于“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顺利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3+2”对口贯通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应用能力;教学质量保障

前言

加快發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中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共识已形成,职业教育将成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打通中等职业、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建立包括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5年,山东省实施中高职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3+2”和“3+4”试点工作,对口贯通培养制度是积极推进面向现代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构建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促进高校加快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这是一种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大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初步构建起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目前共有51对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计110个对口贯通培养专业(其中7个机械类专业)。

2016年,滨州学院与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以下简称“3+2”机械专业),探索实施面向区域制造类岗位群的、以机械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应用型本科内涵式衔接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确立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将本科的教学体系和高职的职业教学体系相互融合贯通,全程贯穿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师资、实践教学条件等软硬件有机衔接融合,实现联合培养,形成“素能贯通、衔接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优势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学效率,达到“3+2>5”的教育效果[2]。

首先,相对于高职层次的培养目标,“3+2”机械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端技能和扎实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除了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技能岗位要求,还能够从事科研与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知识结构上更加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为深厚、扎实,为接受更高层次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结构上则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相对于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3+2”机械专业学生面向现代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更突出了职业特色,理论基础扎实、技能和技术并重,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更有针对性,就业岗位更贴近生产。在培养规格上,除了普通本科教育的一般要求外,更突出了“强专业、重实践、善沟通、求创新”的人才特点,强调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强化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比本科教育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通过充分的研究论证,“3+2”机械专业确定了“以机械制造工程师为培养目标,以工程素质训练为基础,以现代制造技术为主线,机电结合,校企联合,为区域行业培养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留得住、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探索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步形成机械类专业的地方院校特色。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措施

高职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重點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岗位适应性,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普通本科课程体系以学科理论体系为框架,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以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技术的全面性。因此,“3+2”机械专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途径与实践教学机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革,从而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3]。

(一)通过整合与重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3+2”机械专业高职阶段以设置培养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关键课程为主,强化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模块;本科阶段以设置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为主,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两阶段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同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技能证书相结合,按照岗位能力中的技能要求设置课程,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资格认证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整个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模块+公共实践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七大模块构成,实现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的培养。

“七模块”架构课程体系功能更清晰,体系更合理。模块内容和深度循序渐进,分阶段合理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梯度性和可选性更强。相对于高职课程体系,“3+2”对口贯通课程体系同时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如理论课中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工程力学等课时得以增强,增设了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注重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知识结构的相互衔接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夯实了理论基础;强化了实践技能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另外,任选课程比重加大,范围、深度增加以提升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3+2”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了高职和本科各自的优势,根据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建立实践教学新机制

“3+2”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实践教学环节、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环节和素质拓展环节构成。在结合高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2”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优化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实践教学体系课时占整体课程体系总课时的比例为46.8%,比高职的60%低,比普通本科的30%高,通过这样的优化,综合全面的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

2. 按“能力递进、培养衔接”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建构学习规律,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的优势条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技能课程按“基本技能(技术)-专项技能(技术)-综合技能(技术)-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的逻辑安排,职业素养全程贯穿,本科和高职院校双方师资和教学条件合理衔接,规避了高职和本科单一办学存在的不足[4]。

3. 突出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实施“学训结合、学赛结合、产学结合”三结合培养模式。学训结合是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知识到技能和素养的转化;学赛结合是指以学科竞赛带动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促进校企和校际交流,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产学结合是指通过企业项目实做、顶岗、实习等措施,将企业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的真实需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不脱节、不偏离,实现教学和岗位对接。三种结合相辅相成,学训结合是基本手段、学赛结合是助推措施、产学结合是有效途径,“三结合”从不同层面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如图1所示。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落实

1. 课程标准。高职课程标准突出项目的设计性和实施的规范性,课程内容重在突出技能应用的必需知识、技能操作流程和规范等;普通本科课程标准考虑到专业技术的发展和更新,课程内容更多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以及技术应用原理等。“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机械专业课程标准吸收了高职和本科的长处,明确了课程性质与任务、教学目的与要求,详细规划了课程内容、项目载体、教学设计、教学条件等;同时注重项目科学设计和实施的规范指导,兼顾技术更新和教师个性化教学,对学时分配、活动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材编选等给出了指导性建议,既有规范性实施指导,又有指导性实施建议,对于技术更新快、职业规范强的工程教育具有更科学的应用和实施指导意义。

2. 师资队伍。“3+2”机械专业将本科和高职的师资优势互补,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本科师资在理论深度、科研能力、工程实践、技术应用深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高职师资在技能应用水平、职业素质培养能力方面进行了较好的补充;同时通过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应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工作实践,将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企业的工作实际,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3. 实践教学条件。高职院校注重训练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学生训练与生产实际结合,实践项目与生产任务结合,实验(实训)条件侧重于工业生产车间、实际生产设备的建设与配备;普通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条件侧重于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科研设备,注重设备的先进性,跟进技术发展的步伐更快。因此“3+2”机械专业发挥了双方的合力,优势互补,整合应用于实践教学,目前的实验(实训)条件能够较好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4. 转段考核测试。“3+2”机械专业转段考核遵循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体现贯通培养和激励导向和公平公正的三大原则,从思想品德(占15%)、学习(占70%)、身心健康状况(占5%)、社会实践、技能大赛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有效[5]。

四、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区别,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切入点,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主要途径,构建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为落脚点,对于“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顺利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有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积极转型。很多院校虽在关注应用型教育,但对职业教育概念界定不清,认为职业教育是职业院校的教育类型,不愿面向“3+2”贯通培养招生,思想上还没有真正实现转型。

二是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深入了解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高职与本科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

三是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强对贯通培养学生的学情分析和研究,加强与职业院校资源优势的互补,构建适合不同特点对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两个阶段的培养优势,实现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适切,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62.

[2]柏景岚.“3+2”高職-本科衔接培养人才的体系研究及评价[J].职业教育,2017(9):185-186.

[3]秦玉权.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索专本衔接新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4]宋婷,杨丽芳.基于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7(4).

[5]董明晓,等.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31.

作者:孙鲁青 王明东

高职机械专业大学物理论文 篇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 系统化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对提升学生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在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为相关的行動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将学习领域具体化为专业课程,根据技能难易程度及认知学习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过程、体系构建、实施进行探索,为同类别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20180101001)

[作者简介] 赵建平(1981—),女,江苏句容人,硕士,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产品虚拟开发、工程图形学及模具CAD/CAE/CAM研究。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对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大,特别是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是针对社会需求及专业定位将课程进行排列、整合、筛选得到的,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进一步设定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明确岗位所需的工作内容并熟练掌握,实现与社会需求人才的对接[1]。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遵循工作过程完整性、学习渐进性、职业持续发展性的前提下,重构与岗位需求相融合的新课程体系[1,2]。工作过程系统的构建有6个步骤:第一步,针对专业领域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得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岗位需要,根据人才岗位需求,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步,深入分析职业领域内人才岗位需要的工作逻辑或工作特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逻辑、突出特征、基本框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等;第三步,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综合考虑对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工作特征和目标岗位,提炼出专业学习领域的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可行性;第四步,根据专业学习领域的确立原则,确定学习领域内课程的设置并排序;第五步,针对学习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设施情况,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将学习领域项目化、案例化、逻辑化;第六步,开始实施,按照职业特性的六要素,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进行教学实施。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开展专业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企业走访等多种形式,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单位及一些机械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回访,并与一线工程师及企业技术专家进行交流座谈。通过开展专业调研,深入了解制造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及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企业用人单位和机械专业毕业生对目前专业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依据[3]。

(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调研发现,制造业企业由于转型升级的需要,需要能够进行产品设计、工艺编制与质量控制、数字化制造的人才,要熟悉先进制造技术,能操作相关现代设备并进行相关维护工作,并且是具备一定管理和组织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结合学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 “扎实的理论知识、实用的专业工程技术、创新的实践能力”,培养具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科研院所、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技术分析方法,从事各种机械零部件的数字化生产设计与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机电产品及系统、设备、装置的研究,设备的装配、维护、制造,计算机辅助编制工艺等工作,以及现场运行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的高素质应用工程技术人才。

(三)确定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通过对专业调研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产品设计助理、产品工艺规划、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服务、数字化制造,进阶岗位为产品研发、生产线设计规划、项目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见表1。

(四)确定行动领域并转换学习领域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性质、行动维度一致的工作任务归纳为11个行动领域,即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图样的识读与绘制、典型机械零件生产制造、机械设计分析与实践、产品设计、零件的工艺编制、产品模型制作、产品检验、产品生产线设计、生产项目管理、整体项目说明介绍。依据认知学习规律,从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能力分析入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见表2。

(五)构建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每门专业课程还须进行深化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

对照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增开Delmia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工业物联网技术课程,调整工程力学课程内容。Delmia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为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Delmia在机器人生产线仿真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整条生产线进行建模及动态仿真,分析设备间的动态干涉性,优化布局及生产节拍,同时引入人机工程概念。工业物联网技术课程为专业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该技术在机械设计及发展方面的应用,同时为制造向智能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工程力学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合并,秉承适度够用的原则,从原来的8学分调至6学分。

在已構建的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综合能力需要,将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划分为5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综合实践,构建完整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公共必修课涵盖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大学物理、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语言类程序设计及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等;专业课程即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工程管理的扩展课;综合实践课程是根据岗位要求,开设课程设计/实验课程、校内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是按照职业成长认知规律,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工作过程不变、学习复杂度逐步递增、教师讲授内容逐步递减、学生自主能力逐步增加”的方法,对专业学习领域进行分析,设计学习情境[4]。

以专业基础课程“机械三维绘图”教学为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及过程设计了三个主线学习情境,每个主线情境以若干子情境任务为支撑,将新的知识融入其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扩展知识面[5]。每个学习情境分别对应一个具体的学习载体,每个载体分别包含图形分析、工具选择、设计方法、对象创建等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学习情境的对比学习,学生对机械三维绘图的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采用任务式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并确定绘制方法。绘制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讨论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好记录,直到工作任务完成,之后保存文档。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四、结论

课程体系构建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专业调研为起点,以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分析为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并介绍了课程体系中具体课程的教学实施,为机械类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了解其所学课程在以后工作岗位中的作用以及对应的工作行动领域,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设置及内容还需要专业教师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共同讨论而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的全面改革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专业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江云,梁维铭.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发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35(1):150-153.

[2]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1-11.

[3]刘芬.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37-38.

[4]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5-12.

[5]赵建平,王力,费叶琦,等.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三维绘图课程设计[J].大学教育,2019(6):65-67.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ZHAO Jian-ping, WANG Li, MA Zhu-qiao, FEI Ye-qi

(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ijin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作者:赵建平,王力,马竹樵,费叶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技术支撑体系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会计继续教育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