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问题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古文教学问题范文

古文教学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第十

一、十二册的最后一个单元都集中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对于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教师引导起来也相当吃力。教好文言文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如何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小学的文言文进行教学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 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我们在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这一要求,不能随意地拔高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主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要注意不讲语法知识。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 熟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好一篇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熟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先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再抽学生朗读,朗读完毕,请全班同学从字音、语气、停顿、流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难读的句子教师要一遍又一遍地范读,全班学生再齐声朗读。最后让学生再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节奏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把节奏划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课文中的难读的句子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划出朗读的节奏,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划文言文节奏的方法。

(三)、 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有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可以添加一些词句,让意思更连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如《矛与盾》一课中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句中“之”字的意思。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适当指导点拨。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或寓意等。在理解过程中,我还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自己去感悟。这样的教学可以拉近文言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五)、 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强调了熟读背诵的重要性。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告诉的寓意或道理后,我让学生熟读文言文,大声朗读,要求朗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结巴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适中,直到口熟而成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方面的语言,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 改写全文,知识延伸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可以加上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增加的词语和句子,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更加连贯。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可以训练学生迁移阅读的能力,例如,教完十一册的两篇文言文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如《买珠还椟》、《掩耳盗铃》等,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内容,在小学阶段也是个难点,它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重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地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因此,小学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此我想就小学文言文教学教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抓住好奇心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

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

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

3、最先背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学生都想成了这三个中的一个,一下子就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不想落后。于是很自然就进入了预习阶段,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生字障碍,可以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教师此时可巡回指导。

二、 抓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背;细细品位。读的方法很多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读的作用: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我在上课时一句一句地教,并且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思/援弓缴/而射之。再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3、学生自由朗读。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4、同桌互读,这样他们之间就可相互帮助纠正错误的发音。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

5、全体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这环节,主要是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韵味。

三、 放手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

在此环节中我采用的办法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先逐字逐句对照注释一句句去读通,去读懂,去理解每一句话乃至于通篇文章的意思。然后小组相互讨论进行交流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课文大意,同桌互相翻译理解课文。同时老师不能忽略了课文中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老师也不能小看现在学生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此时课堂上的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了。一会儿时间学生基本能说出《学弈》这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讲的是两个人一起跟老师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却在想射下飞翔的天鹅。想天鹅的人没有专心的棋技高。并能很快知道课文所告诉的道理。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学生会毫不示弱,都想成功。

四、 及时总结学法

这也就是应了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在教《两小儿辩日》、《郑人买履》时我就感到非常轻松,而且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有兴趣。我想只要方法得当,有一种功半事倍的效果。学生还对我说,他喜欢学古文。还有的看起了《古文观止》,都令我吃惊,我想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的目的了。

第二篇:小古文教学初探

‚第二课堂‛论文——上栗镇新建小学 吴丽芳

小古文教学初探——《放风筝》

初识小古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去年暑假,闲来无事,便加了很多教学群,其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绘本阅读教学群。作为教师的我,对于阅读甚是酷爱,国学经典尤为突出。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更加‚内涵‛些。我虽不是‚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却也因喜爱繁体字而对文言文兴趣盎然。小古文深得文言文意白言不白的精髓,晓畅通达,简明扼要,寥寥数语间,形象、情态、事件呼之欲出。学校正好在进行有关国学经典的课题研究,急需编纂校本教材,小古文不正是国学经典的重要部分吗,而我有幸地加入了此行列,于是我顺势把相关内容编进去。虽然,我从未想过对小古文教学做什么研究,但现在,我想我得改变这想法了。几分好奇几分窥探,我决定把小古文引入课堂,看看我身边这群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于是,如下记述我的小古文教学初探:

某节课,教学任务后余下时间,我几句简介文言文:我们现在人会说话,古人也会说话,古人说的就是‚文言‛,写下来的就是‚文言文‛。到了高年级,我们会学习文言文,现在我们就来简单认识认识,和它混个脸熟……继而引入‚小古文‛。我选择了很短的小古文开篇《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果然,下面开始小声议论。由于内容实在浅显,于是让孩子自己读,读后发问:提出的是‚汝‛。我请他们拿出字典,根据部首检字法,找出了这个字的读音。我圈出‚吾‛,问孩子。好几个孩子能够正确发音,我欣喜之余,问:意思呢?居然有孩子在下面叫‚我‛。表扬后,我说:‚对!古人叫自己为‚吾‛。你看‚吾‛记住上面的五就是了,张口为‚吾‛。那么古人说‚你‛,怎么说呢?‛随后,我让孩子再读,找找看,‚你‛的表达就在这句话中。不少孩子马上告诉我,他们找到了‚汝‛。我请孩子站起来问理由。

‚我发现这个句子里,有一对反义词。是前——后。所以我想‘吾’和‘汝’是不是也是对应的呢?‛班里爱动脑筋的某某说。

‚我看这个题目叫《放风筝》,放风筝,不就是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吗?‛又一个小机灵。

我冲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用红色粉笔圈出‚吾‚和‚汝‛。‚真聪明,‘汝’就是我们说的你。会观察的孩子就会有发现。‛我把‚汝‚和‚吾‛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读。强调第三声和卷舌。我让孩子们用‚吾‛和‚汝‛小古文可不能丢。于是我又带着孩子们读起《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孩子们读得摇头晃脑,津津有味。‚这句话在说什么呢?‛‚放风筝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脱口而出。

‚那在哪里呢?‛ ‚青草地。‛

‚青草地么,长满绿草的平地。‛ ‚一片绿绿的草地。‛ ‚怎么放呢?‛

‚老师,我放过风筝,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放线。‛ ‚老师,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 ‚老师,一个人往前跑,一个人往后跑。‛

‚青草地,多美啊,放风筝时间长了会无聊,我们做点别的?‛我开始启发孩子们。‚老师,跳皮筋。‛‚放到句子里试试。‛

‚青草地,跳皮筋。‛‚青草地,采蘑菇。‛‚青草地,晒太阳。‛‚青草地,踢足球。‛……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青草地,采蘑菇——这孩子卡壳了,我启发,我们比比谁…… ‚你们看,青草地,放风筝,你在前,我在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你也能不能这么来说说青草地上做别的事呢?‛我进一步启发。

‚我知道了,青草地,采蘑菇,汝采多,吾采少。‛一个平时语文很好的孩子猛地站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青草地,跳皮筋,汝跳低,吾跳高‛

‚青草地,晒太阳,汝晒头,吾晒脚‛——真是有意思极了 于是我听到了好几个关于青草地的句子。闸门一旦打开,我可不想马上合闸。得让孩子们的思维如同汹涌的海浪奔腾起来。我又发话了:‚青草地,就是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在青草地上,换个场地活动下?‛沉寂片刻,一只只手举起来了。

‚在楼道,爬楼梯,汝上行,吾下行。‛ ‚超市里,买东西,汝买多,吾买少。‛ ‚操场上,踢足球,汝抢球,吾防守。‛ ‚在果园,摘果子,汝摘桃,吾摘李。‛ ‚在学校,接力跑,汝快跑,吾慢跑。‛ ‚课堂上,认真听,汝提问,吾抢答。‛ ‚课堂上,认真听,汝走神,吾专心。‛ ……

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见孩子们意犹未尽,就让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也可以走到我身边告诉我。我发现有孩子找出一张纸,动笔开始写,我便让孩子们把自己编的一句话小古文写在采集本上,有的孩子一口气写了好几句,那个满满的成就感显露在脸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把《放风筝》熟读成诵,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背着,念着,教室里恍然进入了一把戒尺,一间私塾,一位花甲老先生,一群摇头晃脑的学生……

这是我初探小古文的第一次教学,几分新鲜,几分欣喜,更多的是乐趣。起初担心的孩子置若罔闻和索然无味,以及低中段教学会不会有所困难,完全抛之脑后。小古文,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道理,却韵味无穷。孩子认识了常用的文言文字,会读,会背,还能自己仿写一句话小古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从此爱上小古文,直至爱上文言文,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调调,或许会失于耳畔。

为了让自己和孩子们领略到更多小古文的韵味,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摸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文言文改现代文加绘画的教学形式,持续教学,并让孩子们从一句话,到三句话,到一小段话地进行仿写。我坚信,我和孩子们在小古文的交流探索中一定会收获更多成长中的快乐!

第三篇:初中古文教学培训教案

初中古文教学培训教案 第一课时 了解文言文

教学目的:

1、明确古文学习意义,学习篇目、教材编排特点。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3、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教学重点:教学时间合理安排 教学难点:文言文背诵检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自相矛盾古文课件,齐读,此古文演变成今天的成语?师,是的,还有像“庞然大物”“画蛇添足”意蕴丰富的成语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传诵的名句,均出自古文,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

二、学习篇目 见课件

三、教材编排特点:

初中阶段共有六册语文教材,七年级的文言文根据训练主题需要编排在单元课文内,而

八、九年级则集中编排在课文的五六单元。学期中段的学业测试七年级考前三个单元,

八、九年级考

一、

二、五单元,所以,文言文需提前学。

四、教学时间选择

每学期每册语文书有两个单元共十篇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大都是精讲课文,都需要背诵积累的,再结合教材编排情况,所以,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易分开进行。一般情况下,放在开学和中考后第二周时间效果较好。另外,有早读的语文上午一二节的连堂课较好。这样,便于讲解和记忆。

五、文言文平日巩固法: 老师一定要检查到位

1、 每一篇文言文每一个学生都要背诵默写,要求不错一字,流畅自然。

2、 每一篇文言文翻译每个学生都要过关,要求每句都翻译正确。

3、 每一篇文言文课下注释每一个学生提问听写都要会。不错一个字。

4、 每一篇文言文课后习题提问都要会,并能写出来。

此做法,是全面撒网,目的是重点捕鱼。这些项,要经常检查,温故而知新。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确立:

4、教学重、难点】

5、安排课时

6、教具准备

【课前预习导学】

一、识记积累

初读:完成下面练习

1、文体知识

2、字词

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注意句子停顿。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着理解文章大意。

三、收获及困惑

以上阅读中,你是否有一些收获及困惑呢?请记录下来。

1、在你喜欢或印象深刻的句段旁作点批注,简要记录下思考和感受。

2、你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课堂学习研讨】

(一)精彩导入

(二)合作学习

1、活动一:反复朗读,初步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的顺畅三读:读出味道。

2、活动二:掌握内容,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本课重点字词含义。

3、翻译相关句子。

交给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字法:翻译原则:信、达、雅

翻译秘籍:抛开所有的资料,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直译,不懂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小组或全班解决。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

4、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简短文言文要求当堂背诵。 活动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结合课后习题

【课内训练巩固】

(检测的内容根据第三课时内容安排) 【课后拓展延伸】(《语文基础与检测》选材价值高可做重点考虑) 【课后跟踪】

另外,可以根据教学补充有关资料

第三课时

明确考点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标要求,

2、把握握文言文考察要点 教程:

一、课标要求

课件展示初中文言文新课程标准要求: 总体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第四学段(1-9年级)目标与内容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二、中招考点

明确中招文言文考察要点:

1、字词方面:用好工具书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重要实词

2、常考句子 类型上:

(1)、特殊句子: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安置句 (2)、修辞句:排比句、对偶句。

(3)、含有重点词语句子:通假、词类活用

(4)、主旨句: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决定作用 常考句子在翻译中注意点:

(1)、字字落实 (2)、补充省略成分 (3)、调整语序

(4)、准确表达原文句子意思,保持文章风格。

3、常考问题

常出的考试问答题

1、课后习题

2、中招常考问题

三、培训交流

第四篇:高中古文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标核心内容就是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此相对应, 高中古文教学的任务总的说来,主要也是三个方面:除了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推断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新课标背景下的古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渐演变为主动探究。

从本质上讲,教师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正值青春期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然而在全民看高考的现实背景下,唯分数论英雄是不争的事实,于是衍生出那种仅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全然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显然忽视了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即便是讲授知识与技能,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教师教学的根本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构建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寻觅真正契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是硬道理。

本文从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要求、作家人文思想的归纳与梳理和文言字词的教学等三方面加以论述。

上课吸引学生离不开丰厚的学养、准确精炼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还需要巧设问题的循循善诱。而学养、语言、语调非短时间内能有较大提高,只有树立提问意识,通过巧设问题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怎样做到巧设问题以吸引学生,恐怕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那么,问题设置的内容和原则上到底有哪些要求呢?

问题设置的内容要求有三。首先,问题设置要串联课文的大致内容。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挂一漏万。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网络,需要事先找准每个重要节点,原则上要求针对每个节点设置问题,这样设问才能串联起课文大致内容。如有遗漏,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障碍,也可能导致自己讲课前后不连贯。其次,问题设置要突出课文核心内容。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往往不是同等重要,而是有一个或若干个核心节点。譬如《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若干节点:介绍褒禅山的概况和名称的由来,简述游洞过程,议论游山心得,补叙同游者及写作时间。但很明显,课文的重心在于第三个节点,即游山心得,前二者只是第三点的铺垫,第三点才是作者借以表达的主要思想。只有突出了关键节点,才抓住了课文的核心。再次,问题设置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的构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都是思想积极向上、可以砥砺千万学子,同时又是表达规范、言辞优美的范文,是教师教学时不可或缺的思想教育、美学熏陶的重要载体。无法想象,教学时可以罔顾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文思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忠君报国思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顾全大局、以社稷江山为重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重视民生的思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问题设置的原则要求做到“五性”。(1)激发探究欲望的启发性。所谓巧设问题,“巧”应该体现在问题能抓住学生的心,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和回答的欲望。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曾提出“你赞同荆轲采用行刺的手段解决问题吗”“现在美国称霸世界,我们是否派人去行刺奥巴马就能解决问题呢”这样的问题,结果学生热情高涨,回答踊跃。(2)由易到难的渐进性。由易到难提问符合认识规律,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久而久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有序的好习惯。(3)由表及里的逻辑性。由表及里是探究学习的正确过程,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读本课文《晋公子重耳之亡》时,曾连续提出“重耳为什么逃亡”“重耳逃亡时被善待和不被待见的国家分别有哪些”“重耳是个怎样的人”“归纳重耳最后夺取政权的主客观原因”“重耳的成功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等五个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问题设置需要兼顾的几乎所有基本原则。(4)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性。提问时有意识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利于学生观照现实,拓展思维和视野。教学《长恨歌》时,可以联想到商惑妲己、周爱褒姒、汉嬖飞燕、唐溺杨妃的典故,这就是《诗经》中提到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5)紧扣考点的实效性。高考考纲要求考察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大多数学生的短板,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进平时的教学中去。教学《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关键在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所赞扬的曾皙描述的长幼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愿景。

文学是人学。人的各种情绪诸如喜悦、感奋、痛惜、忧思、愤懑、感伤、失意、孤寂、思念等无不寄寓在文章中。高中古文思想内蕴极其丰富,更是包罗万象,难以尽述。如上所述,如此丰富的人文思想正是构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资源,即便每篇古文的思想都被理解,可能也只是一盘散沙,学生很难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作家人文思想进行归纳和梳理。

隐逸情怀的嬗变。庄子“曳尾于涂”式的隐逸,是《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思想的外化。虽然有点消极避世,但这是一种置自由于功名之上的真正洒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对醉心功名的名利之徒而言无疑是一副清醒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引申,让学生明白范蠡泛舟、张良隐遁体现的是担忧“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睿智。《归去来兮辞》让人想到南北朝期间陶渊明、阮籍、嵇康的隐逸情怀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厌恶官场。到了唐朝,“终南捷径”式的隐逸成了曲线救国、间接求仕的晋升阶梯。宋朝林逋醉心自然的隐逸,成就了一段“梅妻鹤子”的佳话。唐宋时期的这两种隐逸情怀大异其趣,境界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不同时期不同文人的隐逸情怀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生命意识的复苏。逍遥如庄子,才能在妻子离世时鼓盆而歌,这种生死如一的看法在历史长河中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庄子《齐物论》中“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和“妄作”,对“死生亦大矣”痛心疾首,无疑是生命意识的复苏。《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喟,虽然最后消解于“变与不变”的哲理中,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苏轼在“乌台诗案”后生命意识的觉醒。《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更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失去生命的痛惜。

入世出世的较量。《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分忧的言行,明显传扬着儒家推崇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种树郭橐驼传》采用曲笔,借古讽今,更彰显出作家的家国情怀。《逍遥游》《归去来兮辞》《方山子传》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逍遥自得、远离红尘的思想,虽然境界很高不难界定,但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道家推崇的“出世”观念。这些课文都可以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难以尽述的杂感。《劝学》体现了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治学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师说》是韩愈对当时厌恶从师学习之风的匡正。《苏武牧羊》的主人公十九年执着不悔,九死一生,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和什么是坚贞。《陈情表》中不事伪朝、反哺祖母的言论,闪耀着不忘根本、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滕王阁序》对景物出神入化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以上种种,难以用只言片语概括,但基本涵盖了教材中的主要思想。具体教学时,教师大致列举分类,搭好框架,每类思想都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例证,充实框架中内容。这本身是信息筛选与整合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归纳和梳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真正消化课文,比较系统地掌握文章的思想精髓,并自觉地将这些人文思想储存在作文素材库中。

古文教学中最枯燥、最费力、最难见成效的恐怕是文言字词的教学了。文言字词是考试时阅读课外文章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由于学生长期脱离古汉语环境,无论文言实词、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钻研才能初见成效。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耐心,还需要辅之以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是解决一词多义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可以某些字词为例,让学生学习古文时进行联想推断。某些文言实词,可以由本义联想到比喻义和引申义。如“糜”,本义是粥,由于食物时间久了容易腐烂,所以可以引申为“糜烂”;好好的食物糜烂了,是一种浪费,于是又可以引申为“糜费”。某些实词可以根据语境进行推断。如“虞”,在“以备不虞”“衣食无虞”“尔虞我诈”里分别理解为“预料”“担忧”“欺骗”;又如“殆”,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解释为“危险”,在“消失殆尽”中解释为“差不多”,在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中通假“怠”字,自然解释为“疲乏,懈怠”。

分组探究法。有些字词的特别用法,就算讲了学生也容易遗忘,不妨采用分组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然后归纳总结,来加深印象。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曾让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如下四个任务:第一组找出文中18个“相”字,并解释各自字义,然后归类,找出规律;第二组找出文中的若干“见”字,同样进行解释和分类,找出规律;第三组找出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体会偏义复词的特点;第四组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中挑选一人,以“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后来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探究成果,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比较分析法。不少学生反映虚词比实词更难掌握,比如“而”字可表顺承、转折、假设、并列、修饰等关系,其中顺承、并列、修饰三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这时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句进行比较分析。“推门而入”中有两个动词“推”和“入”,这两个动作明显有一前一后,中间有时间间隔,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顺承关系;“白质而黑章”中“白质”“黑章”是蛇的两个性质一样的特点,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并列关系;“顺流而下”中的“顺流”只是“下”的一种伴随状态,具体说明如何“下”,而且没有时间间隔,而是同时存在,因此,两者之间的“而”表修饰关系。

上述三个方面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古文教学的一般技巧和方法,说到底,设置提问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归纳梳理的关键在于编织网络,比较分析的关键在于夯实基础。古文教学既要高瞻远瞩,宏观把控,又要脚踏实地,微观落实;既要好高骛远,在人文思想方面做形而上的思考,又要步步为营,在文言字词方面做形而下的积累。还要注意把握好课堂紧张与松弛的尺度,激发兴趣和鼓励探究,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刘传胜

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

第五篇:古文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趣味性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文是很有益处的,做法如下。

一、课始激发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 要〕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只喻,老师 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 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 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的 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所以,文言文 成了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教与学的问题。为 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课堂效率, 老师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 学生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力争改变课堂枯 燥而沉闷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学 习乐趣

新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和 古诗词篇幅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在实际 教学过程中,文言文和古诗词所用的课时比 重几乎占了一多半。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 生懂得文言知识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还有助于了解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培 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更重要的是 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分值上看,36 分所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四。由此可见,文 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 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只喻的,老师很重视,学 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语文的重 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 古诗文谈虎色变,视之如洪水猛兽,如拦路 虎,很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 常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为了提高学 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老师们采 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学 习古文的积极性,力争改变课堂枯燥而沉闷 的学习气氛。那么,究竟怎样去搞好高中文 言文的课堂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通过实践教学,笔者尝试了提高古诗文教学 乐趣的做法,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

1 增强导语教学的趣味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 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精彩、新颖、扣人 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 胜,能够生动活泼地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 悦的学习状态中。导入的方式很多,比如新 闻时事导入,历史故事导入,影视歌曲导入, 热点话题导入,网络新词导入等。如在学习 《鸿门宴》前,可以给学生讲秦末农民大起 义,接下来我让学生讲项羽的巨鹿之战,刘 邦的约法三章,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让学生读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霸王别 姬》,学生已经进入情境。在学习《与妻书》 前,我给学生放了童安格的歌曲《诀别》,在 学习《琵琶行》前,我给学生放了琵琶曲《春 江花月夜》,用音乐将学生带入了课堂所要 的一种氛围和情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通过诵读让学生产生美的感觉

古人称作诗为“吟诗”,因为只有放声 “吟诵”,才能体现诗歌的节奏、音律、神韵 来,通过吟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可以提 高学生的美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了美 感,就会很好地学习它。古诗文之所以“掷地 作金石声”、“琅琅上口”,盖源于斯也。学生 在放声诵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在 涵咏中体味古人苦心孤诣创造的声乐美。文 言文发展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 各样的优美文体。诵读,不仅可以采撷形式 美的花朵,更能感受文章的人物美、情感美、 思想美。通过诵读体现着古诗文的美,学生 得到美的陶冶,增加了学习古诗文的乐趣。 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 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学感 受。古诗词音韵流畅,朗诵吟咏起来,更能使 人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词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每日一诗、改编表演 (如《孔雀东南飞》、《雨霖铃》等)、举办诗社 等活动来增加古诗词积累,形式活泼多样, 深受学生喜爱。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以其声音、动画、文字、图像和录 像等多种表达形式的优势无非更利于老师 设计适当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学生自行建构 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在创设情境方面的优 势就是能把声、像、文相结合,打破课堂四十 五分钟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 通过去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 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 时空。教师可以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精髓的 基础上,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音乐背景, 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例如我在教学《鸿门宴》 时,讲到项羽悲壮豪迈的人物形象时,就播 放一段《霸王别姬》(屠洪刚演唱),再出示项 羽仰天长啸的图像,或播放一段霸王别姬的 电影或戏曲片段,让这种大气豪壮的音乐弥 漫教室,让感人的画面渗入学生的心田,创 设出一个立体的悲壮氛围;在教学柳永的 《雨霖铃》时,则可以配合一段如泣如诉的古 筝乐曲,再搭配一幅幅“千里烟波”、“晓风残 月”、“冷落清秋节”的画面,做到音画合一, 于是,一种婉约意韵也荡漾开来。多媒体正 是这样以其独特的多维优势创设出多维的 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惊喜、陶醉、亢奋,直至 主导他们的情感,达到智育美育的有机结 合。

4 在生活中体验乐趣

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 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 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 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 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 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 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 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学 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 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 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 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通过各种竞赛,大大 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了学生 对教材的理解, 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 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应该丰富多 彩、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 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完成新课程 标准规定的古诗文的学习任务,实现语文教 学的基本目标,就要力求突破古诗词教学上 困境,从考与教等多方面加以改进,这样才 有可能帮助高中生培养的阅读古诗词的兴 趣,提高他们学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西安市临潼区教学研究室 常银川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作品,更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结合2001年颁布推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探讨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中学课本中所选的古代诗文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作品中所包含的先哲们的伟大精神与高尚情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不但可以提高语言素养,增加文化底蕴,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 可是回观我们目前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仍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提到的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古诗文距现代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大部分学生很难逾越语言障碍,课文读不懂;二是当前的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大多采取传统的串讲加分析的大包大揽方式,课堂上滔滔不绝,激情飞扬,而不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正确方法,不能引导学生积累古汉语的语法知识,体味古诗文中的人文内涵,品味古诗词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从而使学生谈“古”色变,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直接影响了古诗文教学的效果。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及中考角度剖析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2001年颁布推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阐释和说明。

1、《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总体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①]

据此,我们可以把《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学习要求解读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诗文内容,积累古汉语字词句等知识;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品味、感悟古诗文优美的意境,提高人文素养;加强诵读训练,对古代诗词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2、《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建议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1[②]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让学生多读一些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文因素的古诗文作品,对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以讲代读的状况,是非常有益的。

3、《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阅读评价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阅读评价描述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1[③]

《新课标》还指出,语文学习应该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1[④]由此可见,古诗文学习还担负着传承中国文化,连接古今的任务。总之,《新课标》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较过去提高了很多,并且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学习要求。

二、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古诗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而我们目前的古诗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理想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第一,由于古诗文距当今学生的时代太遥远了,现在我们交流又不用文言文,何况古诗文中所涉及的典章制度,社会常识等都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距离,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学了没有用处。第二,由于古诗文与学生熟知的现代口头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学生很难逾越语言文字障碍,课文读不懂,自然产生畏难情绪。第三,古诗文本身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其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但为了应付中考又不得不学习。第四,目前书市上古诗文的注释翻译资料泛滥,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为上课听不听都一样,因为资料上都有现成的答案,何必去白费劲。第五,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只占总分的15%左右,并且这部分得分率又很低,所以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使得我们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出现“少、慢、差、费”的现象。

2、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并给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那种‘先生讲、学生听’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打破”。1[⑤]目前的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80%的老师都采取 “解词——串讲——翻译”的大包大揽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重点实词、虚词到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特殊句式,面面俱到。有的老师则每篇文章都逐句给学生翻译好,甚至连古代诗歌也要翻译成现代文,把那些声情并茂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如一位老师讲《出师表》一文,从写作背景介绍,到逐字逐句的解词、翻译、分析段意,最后总结中心与写作特色。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甚至引经据典,触类旁通,不厌其烦的分析讲解。而学生们与老师密切配合的寥寥无几,或恹恹欲睡,或不堪其烦。由此可见,过分重视串讲分析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养成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以至于没有热情听讲,没兴趣思考,使学生渐渐丧失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3、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有步骤的训练 不少教师认为,学好古诗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能翻译,会默写,这样就算是完成了古诗文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愿深钻,只是简单的“串讲”,繁琐的分析。将主要的课堂教学时间作面面俱到的讲解,这其实是对古诗文教学要求的一种误解,至于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就更谈不上。毕业班的老师迫于中考的压力,可能还会给学生讲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规律,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也可能就古诗文进行一些专题训练。但初

一、初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及专题训练方面可以说是空白。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古诗文试题不像前几年那样用课内篇段检测古诗文教学在词语、句子及文意理解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而是更加注重用课内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解决课外古诗文阅读的问题。因此, “以讲代读”的现象如不及时改变,初中古诗文教学将无法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形成教学方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诗文由于距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学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就会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学习古诗文的良好氛围来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范读激起兴趣,可以播放配音朗读,也可以由教师范读;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编成课本剧表演来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2、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1[⑥]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⑦]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过去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局面,而变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借助工具书来疏通文意,这不但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如何阅读古诗文,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把时间留给对古文、古诗文本的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上来。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明白”与听教师“讲明白”的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疑难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有计划的专门训练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古诗文教学也应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①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初中学生刚接触古诗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古诗文,良策之一就是加强诵读。《新课标》要求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1[⑧]“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上,诵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诗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所以教师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诵读的方法有: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听朗读录音;学生自读,包括默读、吟读、朗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培养文言语感,离不开这些基本的诵读活动。成功的范读,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除了范读的示范作用,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如何把握停顿与节奏、重读与语气、体会感情等等。古诗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②自主探究,归类整理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古诗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应正确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将课堂引向深入。

要使学生文言文知识系统化,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做好归类整理。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古文化知识上。老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自行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成“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③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还要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只讲不练”是没有实效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如古诗词的阅读赏析,教师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文的阅读能力。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古诗文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注释:

1[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11页。

1[②]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17页。

1[③]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21页。

1[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4页。

1[⑤] 李夏彬,《教坛耕耘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68页。

1[⑥]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32页。 1[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2页。 1[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http://,《读新课程标准,落实古诗文教学》,唐天平。

3、宋赞:《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6月第3期。

4、陈玲玲、周国安:《中考古诗词赏析考查方式初探》,《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5、车红霞:《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语文教学通讯》,2008.05/B。

6、李夏彬:《教谈耕耘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7、《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故事中的狐狸范文下一篇:果蔬造型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