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023-03-03

第一篇:利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普惠金融视角下利率市场化对小微企业融资影响研究

摘要:普惠金融是指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①,其本质是公平,让每一个人或组织都有平等参与经济的机会。而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融资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本文在普惠金融理念下结合利率市场化,首先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其次以普惠金融为视角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普惠金融理念及我国现阶段实际,对利率市场化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普惠金融;利率市场化;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

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②。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同年六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决定。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4年10月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至此,人民币贷款利率过渡到“由上限到放开下限管理”的阶段。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真正实现市场化,使得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机制逐步巩固和强化。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仍然是漫长而艰巨的。

二、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1.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①融资方式多不正规。小微企业多依靠个人储蓄、亲友借贷和商业信用等非正规途径进行融资。②融资成本高,难以降低。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缺陷,且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从优质企业的贷款利润的损失会转嫁到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上,使小微企业从银行的贷款利率一直居高不下,种种原因使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且难以降低。③融资渠道难以拓宽。目前小微企业融资仍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而适合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的方式,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等尚未完善。④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合理满足。

2.原因分析

(1)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表面原因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表面原因有以下三点:

小微企业自身层面:①小微企业自身竞争力和成长性不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②小微企业具有生命周期过短、变化过快、风险过大、自我约束能力过弱的缺点,加上缺少抵押物和担保,大大降低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③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企业报表造假、不真实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报表的可信度;④小微企业大都未能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仍实行单一的老板制、合伙制和家族式管理制度,产权过于集中;⑤小微企业管理者素质较低。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出现小微企业老板“跑路”现象,这加深了社会对小微企业的不信任。

金融机构层面:①由于信息不对,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和财务盈利状况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极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造成均衡条件下的信贷配给现象;②银行信贷准入门槛较高,贷款审批程序繁琐,中间收费环节过多和收费标准过高;③大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制约了对小微企业的授信评定;

政府层面:①对小微企业的课税种类较多,税率较高;②长期实行僵化的利率政策,造成利率机制、利率体系不完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③没有出台相应的保障小微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缺乏专门的小微企业政府管理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④对小微企业信用重视程度低,社会信用环境差,缺少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2)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融资机制原因,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无法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间接融资:在货币市场中,小微企业自身众多不确定性的特点和现有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垄断性融资体系不匹配。

①小微企业先天被排斥在商业银行信贷名单之外。

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银行组织体系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垄断着国家稀缺的信贷资源,而为了保证国有银行利润水平能够长期稳定在一定的安全区间,便自然而然的不断加大对有国家信用作担保、短期风险较小、投资收益较高的大企业、大项目的信贷扩张,这就势必造成了对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式融资。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小、频率高、银行对其信贷的管理成本高难度大等融资特点也造成了商业银行一开始就将小微企业排除在外。

②小微企业自身不确定性的特点与融资体系不匹配造成融资难。

小微企业具有生命周期过短、变化过快、风险过大、自我约束能力过弱的不确定性,加上缺少合适的担保和抵押物,资信状况、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不明,使小微企业很难满足银行信贷的条件,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

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中,小微企业同样面临融资难问题。

①门槛较高。金融法对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和上市都有严格的数量和规模限制,即便是创业板市场,也使面向高成长型的企业,小微企业无法满足其条件;②私募股权融资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也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综上所述,是机制性原因造成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的困境。

三、普惠金融下视角下利率市场化对小微企业的影响

首先,在普惠金融视角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拓宽小微企业融资途径,减少了其对民间借贷的依赖,使小微企业有机会从银行取得贷款;并且使利率更好的覆盖风险,促进了融资的公平性,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然而,虽然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拥有对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调高贷款利率上限的安排使得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升高:并且利率市场化下仍然存在信贷配给现象,银行还是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和成本去详细调查小微企业内未来现金流、投资机会和盈利等情况,使利率市场化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四、普惠金融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对策

对于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我们认为有“一般治理”和“根本治理”两种思路。

(一)一般治理

一般治理是指在现有金融体制的框架内进行政府政策、商业银行产品制度创新、小微企业自身状况三方面进行调整。

1.政府政策

①大力建设银企合作的网络化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和风险补偿制度。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将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重点。③整合产业链,在生产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摒弃不良竞争,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发挥集约作用。④通过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监测和分析和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了解,完善信用档案,使小微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不断完善。⑤加快推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政府成立专门机构为小微企业做担保,设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专项基金,对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发挥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信用担保的扶持和建设作用。⑥建立专门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的盈利和非盈利金融组织,如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地方政策性银行,将小微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财务状况及信用状况作为对其贷款投资的主要参照标准。

2.商业银行产品制度创新

①创新贷款方式。可以创新担保和抵押方式,扩大抵押物的范围,比如采取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以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和知名商标作为抵押物。②创新贷款产品。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类别、不同的风险级别、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状况,开发出满足各类小微企业、不同融资需要及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信贷产品,③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深入了解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建设专业的信贷队伍,用专业化的人才和专业化的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3.小微企业自身层面

①增强自身竞争力,引进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明确经营目标,创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要崇尚创新,引进创新人才,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②规范财物管理制度。规范财物管理制度,增强自身“软信息”的可信度,有利于银行贷款,有利于股权融资。③完善公司治理,合理分配产权,降低风险。应完善公司治理,合理分配产权,降低风险,改变以前的单一老板制、合伙制或家族制式的管理,以增强自身企业实力与盈利能力。④克服自身企业规模小,资本实力相对不足等缺陷。⑤提高自身素质。企业家应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要树立诚信意识,增强社会对小微企业家的认可度,提升企业信誉。⑥合理规划企业现金流。使小微企业的现金流正常、充足和稳定,能支持到期债务,资金运作有序,不确定性较小,则资信随之提高,有利于企业融资。⑦拓宽自身融资渠道,应对利率市场化初期提高的现象。

(二)根本治理

根本治理是建立一整套全新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体系。

1.间接融资体系

最关键的是建立小微金融服务机构,用普惠金融公平、有效、全方位、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的理念建立全新的微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发展微金融。

①制度创新:在现有《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对微金融进行全方位定义,出台制定一系列适合微金融特点的法律法规。

②机构创新:建立专门致力于服务小微金融的盈利和非盈利金融组织,如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地方政策性银行,并成立专门的担保机构为小微企业进行担保。

③产品创新: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类别、不同的风险级别、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状况,开发出满足各类小微企业、不同融资需要及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信贷产品。

④监管创新:发挥对小微企业的引领作用,督促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资源的倾斜力度。

2.直接融资体系

最关键的加快推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加大对证券市场融资机构的调整,降低准入门款,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①加快改革对主板、创业板市场的结构安排,更好的发挥股权融资的作用,培育一批经营状况良好、高科技、有前景的小微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降低中小企业进入股市的门槛,建立小微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时建立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场外交易市场,更好的为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创造可能。

②债券融资: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放宽小微企业债券融资的门槛,积极推广小微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大力发展小微企业集合债、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发展新三板,拓宽债券融资渠道。

③加快推进对私募股权融资基金的管理,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并配套措施完善融资体系。

注释:

①朱民武,曾力,何淑兰.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思考――基于金融伦理与互联网金融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15(1)

②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1]朱民武,曾力,何淑兰.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思考――基于金融伦理与互联网金融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15(1).

[2]邢乐成,王延江.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司-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途径.山东社会科学,2011(1).

[3]邢乐成,梁永贤.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与出路.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

[4]邢乐成,王延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理论学刊,2013(8).

[5]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中国金融,2003(16).

[6]林毅夫,孙希芳.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7]徐洁,隗斌贤,揭筱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

[8]刘光溪,李东辉.推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探索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化的云南模式.时代金融,2014(1).

[9]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0]武晓荣.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银行家,2014.

第二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频繁的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益。

1、信贷经营面临资产重新定价的问题。信贷资金的定价方式可分为固定利率方式和浮动利率方式。采用固定利率的定价方式,借贷双方可准确地计算成本和相应收益,简便易行,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波动难以预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也将频繁调整,如果银行贷款利率固定不变,可能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经济损失;而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可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调整,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的风险。因此,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借贷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这就增强了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和管理中的主动权,使之可以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贷款利率,合理调整不同期限贷款利差和存贷款利差,避免利息损失。

2、促使银行加强资金头寸管理和利率缺口管理。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主要经营对象,改善效益的关键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头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直接面临着由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带来的利率缺口风险,如果调度不当,很容易造成损失。市场利率变化时并不是直接影响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由于商业银行在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的数量、期限结构不匹配是常有的现象,银行资金计划部门就必须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和国家利率政策的预测,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科学、准确地匡算资金头寸,在努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充分利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同业拆借等多种货币市场工具,大力加强资金的缺口管理和计划调度。

第三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分析论文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国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比较薄弱,而且没有积累这方面的保险和系统性数据,包括分类的企业违约率状况及其产生原因的数据。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逐步地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可以培养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其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

利率市场化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及散户的闲置资金。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多家商业银行都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上浮,并通过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方式来吸引对公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存款是商业银行立行之本,商业银行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资产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等。同时,把社会闲置资金吸收到商业银行,也有利于化零为整,更好地整合社会闲置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形式,使需要资金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得到贷款资金的支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推动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仍然是信贷业务,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可以说,商业银行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其他多种业务的拓展也都是依托于信贷业务的基础客户群体而衍生出来的,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定价更加透明,同时利差收入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从原来比较单一的产品结构向丰富、多元化的组合型产品结构进行转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通过直接市场进行融资,而商业银行也会通过利率下浮来争取优质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客户营销策略,以综合收益来衡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除了要巩固和拓展大客户的传统贷款业务,还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如承销债务等)、现金管理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实现多维度的收益最大化,提高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入空间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开发创新业务品种,积极拓展投行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多种业务形态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将利率市场化减小存贷利差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创新业务品种的动力,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更多的银行业务品种,完善银行业务和产品结构。

三、推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

在利率管制时期,金融产品的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会更愿意选择大中型客户。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市场利率,充分考虑经营成本、目标客户综合收益、目标客户风险等多重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优质客户优质价格等差别化价格策略。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制定的范围包括银行资产、银行负债、和其他业务。建立科学系统定价机制的目的是要让商业银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商业银行还要对金融产品定价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制定,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出不同的方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细分化处理,最终做到对资产负债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而且商业银行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会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说,此举可以降低部分企业融资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措施积极对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在银行负债框架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为符合环境要求,对金融市场的环境进行了有效调节等。在关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外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利率风险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风险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之中,在数据库创设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商业银行关于资金预测的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结合历史性数据来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依此决策出最佳解决方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各银行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根据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的价格策略。同时,也可以加速商业银行除传统银行业务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进行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通过对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新业务等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转变,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情况,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也应该是可持续的、不间断的。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铤而走险。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就是要做到准确预测风险,制定出相对应的对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创新业务品种,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利率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旨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 提升防控能力,实现稳健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它的变动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为推动金融市场的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但是,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升级。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状况愈加复杂,因此,如何强化风险管理成了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

一、利率市场化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顺序和“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总体方向,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形成机制的变化以及商业银行内在经营目标和行为的转变,这些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对利率风险的影响

1. 加大了重定价风险的管理难度。该类风险源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到期日与重新定价的实施时间差。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几乎一路攀升,中长期贷款占比也是如此,导致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银行具有利率敏感性负缺口。而各国利率市场化初期,普遍经历了存贷款利率上升的过程。在我国商业银行存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中,一旦利率上升,商业银行就将面临未来收入减少的风险。

2. 考验收益率曲线风险的管理水平。当收益率曲线的意外移位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时,就形成了收益率曲线风险。从政策趋势看,中长期利率水平高于短期利率水平是一般规律,正收益曲线在通常情况是一种常态。但利率市场化初期,往往会出现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的情况,即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得平坦或向下倾斜。这就与商业银行一般情况下假设的收益率曲线不一致,挑战相关风险管理。

3. 冲击基准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计算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时采用不同的基准利率,而当基准利率发生不同幅度的变化就产生了基准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风险大多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对称变化引起的。而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定价基准不一致,往往给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带来较大影响,基准风险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4. 对期权性风险管理带来较大挑战。这类利率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期权,包括允许借款人提前还款的贷款和允许存款人随时提款而通常不收任何罚金的各种无期限存款工具等。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提前取出存款再以更高的利率存入;而利率下降时,经营状况较好的贷款客户会提前偿还本息,以较低的利率再融资。由于此类期权性工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给商业银行带来极高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利率的大幅波动,加大了预测客户行为的难度,对以判断客户行为为主的期权性风险管理提出较大挑战。

(二)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如果商业银行提高利率,将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的借款人,令信贷资金大量流入高风险行业,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一方面,贷款利率的上升逆向激励了高风险者的贷款需求,而挤出了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贷款者需求者,这就必然会导致逆向选择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商业银行为了换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令其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从而导致实体经济泡沫化,并最终使商业银行形成不良信贷资产。另一方面,企业高利率借款,蕴含着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近年来,我国银行出现“惜贷”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带来相应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放开利率后,银行就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业也有可能利用银行这种极端趋利心理申请高利率贷款,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三)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允许商业银行更加灵活地运用价格工具吸收存款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但 同时也增加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的复杂度,改变了资产负债项目的稳定性。从资产方 看,低流动性、高收益资产的占比将趋于上升。部分商业银行反映,为提高资产组合收益,将会尽量压低资金备付水平,减少低收益资金占用,如降低高流动性、低收益的国债的占比,增加更复杂的信用债和抵押贷款证券等的占比。从负债方看,商业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可能会下降。存款利率浮动之后,不同银行之间的利率差异将加大,各项存款,特别是同业存款在银行之间的流动频率可能会加快,流动的规模也可能会加大; 贷款提前还款和存款提前支取行为发生的概率可能会远大于以前。这些都将加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脆弱性。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鉴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产生的不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进行全面的、实质性的变革。这不仅需要我国商业银行改变风险治理理念,激励约束机制,还应把利率市场化因素纳入各类风险管理的机制、流程和工具之中。

(一)进一步改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治理架构

1.应逐步构建积极型风险管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从被动控制风险转向主动稳健经营风险,在充分识别、准确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合理承担风险; 同时,应灵活运用多种工具动态管理资产组合,积极进行风险安排。

2.应完善风险偏好框架,强化利率风险偏好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应健全并细化风险偏好框架,强调以风险偏好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战略导向,突出对风险的事先规划和控制。

(二)不断提升利率风险管控水平 1.完善利率风险对冲和套期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应积极探索运用利率掉期、利率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对冲,不断完善利率风险对冲策略。

2.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维护净利差稳定。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利率风险偏好,科学判断、合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控制利率敏感性缺口。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与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应紧密配合,维护净利息收益率的稳定。

3.提高利率风险动态监测分析计量能力。

(三)持续改进信用风险管理 1.构建差异化的信贷审批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不同客户,制定差异化的授信策略和信贷审批模式,有选择地实施简化环节、批量审批和中后台集中审批等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小企业信贷审批模式,提高审批效率。

2.增强对新业务、小企业信贷管理的前瞻性,提高信贷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四) 积极增强流动性风险应对能力

1.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和指标体系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实施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为契机,提高流动性指标的精细度和风险敏感度,建立、健全负债结构性指标体系,增强对资金集中度、负债结构的管控能力,防止融资过度集中。

2.填补流动性管理技术的“短板”。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结构性流动性风险管理,定期进行资产变现能力“市场接触”测试,精确区分复杂投资组合中不同产品的可变现能力。

四、总结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们看到了它积极的影响。它有利于经济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市场参与主体权利的体现;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但同时,它也对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产生了消极影响。它促使利率风险的上升;流动性风险状况更为复杂;信用风险因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而加大等。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 提升防控能力,实现稳健发展,就必须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实质性变革。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另外可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中国金融》,2012(15) [2]祈绍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银行风险与防控研究》,《华北金融》,2012(10) [3]银监会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工作小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2(12)

[4]陈国伟:《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中小商业银行风险辨识及对策分析》,《河北金融》, 2011(08)

[5]王永成:《浅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代经济》,2012(08)

第五篇:美国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其引起的风暴席卷了美国、欧盟和中国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伴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同时,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因此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投资基金也受到重创。

美次级债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愈演愈烈,这种影响正通过各地基金清算传导至商品市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集体跳水。主要商品如美原油跌幅已超过2%、伦期铜跌幅超过5%,在全球信贷市场危机持续蔓延的背景下,美国股市再遭重挫,欧元兑美元一跌再跌。

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廉洁履行职责自查报告下一篇:廉洁自律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