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3

2022-08-19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3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吕 树 博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2006年至今一直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第二篇:初中七年级历史(上)第3课教学设计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实验学校城东校区

程太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最大?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他们被后人尊为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

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近驯化和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课件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师:传说中黄帝、炎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炎帝因此被尊奉为神农,黄帝更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

三、饶舜禹的禅让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大禹治水

(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能答出

1、2其中之一方面就应该肯定。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

第三篇:[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3 人教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郎文荣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①了解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以及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

②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主要活动。 基本技能:

①识图解图,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能灵活运用知识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对比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

②善于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积极解决问题; ③学以致用,编写、表演历史小短剧。

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课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提出问题尽量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出发,导入新课。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以学生合作闯关的形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在每一关的问题设置上力求科学,想办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为增加学生学习内驱力,可以将学生分配成若干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并设置组与组竞赛环节。最后,通过编写历史小短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原”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确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 ②周恩来堪称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教学依据

依据“初中历史主体性教育教学”原则,力求做到两点:其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出并解决问题;其二,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①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重点、难点的突破: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外交活动都是以它为前提展开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鲜明强烈的两张图片给学生视觉和感受上的强烈冲击,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分析得出结论:要想在国际上赢得尊重,首先要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实现独立自主,必须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依托。

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完成,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建国初期我国的国际环境。认识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它的内容。其次,设计了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这一练习。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际学生重新排序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对每一个词的了解,重新认识、理解、内化这一原则的过程。 建国初期,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可以通过图片“建国初期中国外交形势”,显示与中国建交和封锁、孤立中国的国家,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中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本质意图,以及建国初美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另外,对于历史知识底蕴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如二战后“冷战政

策”“两极格局”等相关内容。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 具体教学过程 投影显示图片:

漫画:清政府与八国联军

照片:胡锦涛在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看过这两幅图片后,会产生哪些联想?能提取哪些有效信息?

学生1答:图片1能让我想起近代历次列强侵华战争,清政府一味丧权辱国,清政府对外总是被动挨打,它的外交是没有尊严、屈辱的外交;图片2中,中国的胡锦涛主席气宇轩昂,他与美国、俄罗斯最高领导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说明当今中国独立自主、受到国际承认与尊重。中国政府与外国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2答:这两张图片使我想到,一个政府首先要独立自主,才能赢得其它国家的尊重,否则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怎么能赢得其它国家的尊重。就像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顾维钧在请求各国代表援助时,其他国家代表说的那样:你们自己都不抗日,怎么能指望别人替你们抗日呢!那时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就使中国失去了其他国家最起码的尊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但国家领导人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再以实力为后盾,我们的国际威望自然逐步上升。

学生3答:第2幅图片中胡锦涛主席能和美、俄领导人并行,也凸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作用。抗日战争中国损失巨大,牵制了大部分日军,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中坚力量。

学生4答:国家的强大决定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清政府是落后就要挨打;现在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强大了,国际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

教师引导:你们说得很有道理,也非常深刻,尤为可贵的是你们能把中国放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去衡量他的地位和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新中国的外交原则与政策。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我越俎代庖,拟了一个内容要点,同学们可以参考。另外,谁如果产生疑问,可以随时和周围的同学或老师探讨,我们都欣赏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人。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并作标记;生生、师生互动探索、交流) 投影仪出示本课要点:见幻灯片

教师过渡:同学们在自学时提的问题很好,我也提出几个问题,把大家的问题集中到一起,我按照难度不同设置成“三关”──基础知识关、基本技能关、学以致用关,如果同学们闯过这三关,说明你们这节课是硕果累累的。另外,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了彰显现代人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我们分成小组进行竞赛。同学们有信心吗?

[基础知识关]

1.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请问:(1)材料中的“本政府”是哪个政府?当时美国承认的是哪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民党政府)(2)这段材料说明新中国刚建立时,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请在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支持你的观点。(独立自主,关键词略) 2.建国第一年里,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苏联)

3.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美国怎样在外交上对付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4.(投影仪出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混乱的词序)班长交给小智一个任务,将新中国的“外交基本准则”张贴到班级板报上,可是小智把每个词的顺序弄混了,大家快来帮帮小智,看谁最快!

5.周恩来与哪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缅甸、印度) 6.有的同学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提出来的,中国当时很穷,说出来的话有分量吗?(当然有分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7.1955年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8.万隆会议出现了什么困难?(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是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都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利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9.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作出什么贡献?(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基本技能关]

1. 读图《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形势》:建国初期,苏联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为什么不同?(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所以对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采取了坚决支持的政策。而美国却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处于敌对状态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锁新中国。) 2. 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除了上一个问题提到的原因外,朝鲜战争期间,中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侵朝的美军打得焦头烂额。所以杜勒斯十分敌视中国。)

3. 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

4. “求同存异”方针在万隆会议上具有怎样的“魅力”?(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投影仪出示周恩来形象图:他是谁?请你说说他对中国外交作出哪些贡献?

[学以致用关]

编写小剧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除周恩来外,最少还应该设计几个角色? ②他们分别对中国持什么态度,友好?敌对?

③每个角色的台词嘛,让我想想这节课都学什么了…… ④我应该还能比别人多点“创新”!大胆假设、合理想象嘛!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过程略

教师对历史短剧进行简评:特别关注1.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解释是否到位;设计情节是否考虑到国际国内形势;能否扩展更多的内容;2.表演要大方,语言要流畅,注意向学生传输作为优秀的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

引导学生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今后打算通过哪些方式关注国家当今外交状况?

教师建议学生:关注中央四台、适当浏览《世界知识》、多与家长、同学沟通探讨国家时事政治。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历史教法浅谈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积极参与,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状况。这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但是,现在初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历史不列入中考的范围,属于“副科”,学生、家长不重视,对于一些好学生如想取得好成绩,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啦,所以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加上初中的学生本来就没定性,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按传统的教法,重在落实知识点,“填鸭式”的教学,怎么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可能做到以学生为主呢?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开动脑筋,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来谈谈在这几年教学当中我觉得比较有效的一些教法。

一、分小组竞争

争强好胜是年轻人特有的天性,初中学生好胜的特点尤为突出,教师如能利用好这点,把它运用到教学上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上课的时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把每个小组的组号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设计好的各种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哪个小组的成员回答对了一题,我就在黑板上相应的组号下面画一五角星。一堂课后统计看哪个小组获得的五角星多,这个小组就评为这堂课的优秀小组。这样,学生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会专心听课,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二、表演历史短剧

善于表现,勇于表现,想吸引别人的注意也是年轻人的又一特性。在课堂上我

们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表现自己。表演历史短剧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我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有一目“赤壁之战”的内容,我就让学生扮演剧中的历史人物,把这历史事件表演出来。台下的学生除了欣赏台上的同学表演之外还要思考问题“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少胜多,打败曹操的八十万大军?”。通过这样,不仅把沉闷的历史课堂搞得生动活泼,而且也让同学们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表演才能,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三、开展课堂小辩论

除了历史短剧,课堂小辩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例如上宋金对抗这一课时,

关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就可以让学生展开一场小辩论。为了辩论,学生必须掌握课本相关的知识,这就要他注意力集中,认真看书。而且通过辩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民族英雄”这个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他的口才。在我们的史学界上对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观点是有不同说法的,所以这种辩论的形式是我们在课堂能经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四、撰写历史小作文

对于一些没什么难度,平铺直叙的课,如果教师也是按课文简单的复述一遍的话必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这样的课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掌握,然后通过写小作文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例如上《宋朝文化》这一课时,我就

用心爱心专心 1

以 “假如你是宋朝人,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为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学生为了完成这篇作文,必须掌握宋朝的相关知识,所以他就会认真的阅读课本。从交上来的作文看,同学们完全超出了要求,如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宋朝,遇到苏轼、陆游等大诗人,和他们把酒作诗等等,发挥的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这种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五、学做小教师

对与一些难度较小的课,我们还可以选择让学生来当“老师”的方法来处理。我们可以指定一俩位同学,让他先备好课,然后由他们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看到是自己的同学来当“老师”,他们就会觉得很新奇,很有兴趣,上课时也很配合,甚至想些问题来“刁难”一下小老师。而上课的同学也能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同时在备课时候也了解哪些知识是该掌握的,这对于他自己复习也是有帮助的。

“教有法,但教无常法”,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多用点心,研究教法并灵活运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愿意上我们的历史课,喜欢上我们的历史课。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梁翠珍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 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

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 纸 ④活动过程:

A以小组为单位,关溪籍学生调查东岭仙,岩泉籍学生调查包公庙,栗源籍学生调查东华仙。

调查周边邻居有哪些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 B各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果。

C小组内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受到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 D各小组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是一种以多媒体展示的、传统的讲述课,主要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在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从识记标题开始展开学习。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关于小调查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没有在课堂上展开,但这东岭仙、东华仙、包公庙在我们本地算是小有名气,学生也知道一些,通过实地的考察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相当的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自我鉴定4篇下一篇:二月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