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时代下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1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网络化时代下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探讨“互联网+”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路径,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不利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网络化时代下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意义探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还包括教学理念与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很多创新,比如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的意义值得研究。

關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宗旨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作为通识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基础”、“纲要”、“概论”、“原理”等课程组成,引导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教育进行指引和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思政课的目标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培养意志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人才。新时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受益匪浅的课程,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转化立场,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什么样的思政课才是受欢迎的。受欢迎的思政课程,一定是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教育和认知规律,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立足课本的同时,对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专题化教学,注重课外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应用范围广泛,教育也与网络不断融合,互联网教学逐步得到认可和推广,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

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国际环境新的变化,高校思政课需要进行创新和调整,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效果凸显,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有所区别,但也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在传统教学基础之上,保留其合理方面,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混合式教学方式,促进高校思政课从教材体系转为教学体系,注重学生思想及行为的正确引导,教学环境、设备、过程的多样化,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是网络发展的结果。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西方一些不正确,具有误导性质的思想和言论,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利影响。西方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何提升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点。为了更好适应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思政课要积极融入互联网。

现今,人们生活在信息化社会,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不满足于单向灌输,对于说教式的教育表现出一些反感。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其鲜明的个性,活跃的思维,面对这样的群体,通过以往的方式,其效果可以说是不显著的。思政课教学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与时俱进。如何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融媒体时代,思政课在原有教学方式基础上,应当添加新元素,注入新的活力。混合式教学,是把线上优质课程同线下课堂讲授相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也是高校思政课程在技术领域的创新。

新时代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有理想、有正确价值观以及正确立场的接班人。当前,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日益发展,大学生处于网络智能化时代,互联网平台不可避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西方社会的错误价值观和思想文化,有些言论和观点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负面的影响,需要用积极,带有正能量的思想教育学生,对消极错误的进行抵制。互联网是一个大平台,网民众多,人们在这个大平台沟通交流、获取信息,那么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

高校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与教育作用。高校思政课,不仅需要关注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同时也要侧重于现实社会,还有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解决的就是大学生对现实一些问题的困惑,解决实际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注重实践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认识。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多维性。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正确的言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从课堂讲授、课后实践、网络媒介等方面着手,多途径共同作用,构建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其实也有很多特别好的有关思政方面的资源和材料,充分运用好的内容、案例等,挖掘精髓,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网络时代,可以说有利有弊,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检索信息,这就与之前只能通过教师授课才能获取知识有所不同,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只局限在课堂中汲取,互联网领域,也能够有一定程度的获取,其认知就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互联网的挑战,教师在讲授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有弱化的趋向,比如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语,教师可能未听过,但是学生却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广泛使用;一些时事新闻,学生的想法也可能会受到个别网民评论的影响……互联网信息量大,不得不承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的一些具体案例,学生大部分都看过、了解。在信息丰富、多样化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信息可以说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智能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再加之各种各样的平台和APP,学生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相关信息。而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时期,如何才能拥有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较好的品德素养,分辨真假,甄别美丑,这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立足现实和新的特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以及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良好思想品德,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教育,能够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的前提是,培養思想品德合格的人,德育是教育首要的前提,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培养的人,不是学习成绩好,就是人才。如果政治方向不正确,品德不好,那么对社会也会存在危害。所以,育人的根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思政课是其重要的渠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首要的就是增强趣味性、实践性,提高亲和力和实效性,扩大影响力,用思想指导大学生实践,用理论教育大学生,使其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以现实作为出发点,紧密围绕社会现实。如果理论只是空洞的理论,内容说教,缺乏与现实的联系,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不相符合,就会出现教学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很难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是新时代思政课面对挑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用最新理论成果感染学生,创新方式方法,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注重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新型人才,不是只培养某一领域的人才,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最为重要的就是德育,政治道德品质是根本和前提,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理念和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的教育模式对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来说,会有一些不适应。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需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内涵是比较丰富的。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行的是专题化教学,与之前的章节式教学有所不同。专题化教学是把课程内容相近的进行整合、归类,这样更加清晰。把专题化教学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相融合,注重课后的实践,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深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师是主导,起着引导教育的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紧密结合当前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理论、实践与互联网有机融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混合式教学不但把理论、实践、互联网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思政教学的要点,把思想课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营造情景化教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学生产生共鸣,将思政课的思想、观点熏陶学生的言行,进而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思想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品德教育是核心,贯穿于整个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专题化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良好的道德观。实践使学生深化所学理论和知识,坚定信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内容的网络化,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优质的课程资源,获取最新的信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讨论和思索。既学到知识,也淬炼品德,这正是高校思政课教育之目的。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运用混合式教学中,可以依据大学生个性化特点以及学生多样化的实际需要,采用理论内容、具体实践、互联网媒介等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有的放矢。理论讲授主要是专题化,问题导向教学,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外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生活进行观察和体悟,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借助互联网,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和知识,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把思政理论、中国优秀思想文化、新时代价值观贯穿于教学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自觉融入学习过程,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同,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感受思政课的独特魅力,深化所学习的思政理论、规范、观点,提升素养。

四、结语

中国现处于新时代的伟大转折、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仅通过传统讲授方式,单向灌输,是无法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那么就需要改进方法,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社会、网络有机融合,从而更好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杨琼,蔡胜,汪翔.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特点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1).

[2]张夏青.混合式教学:“八个相统一”视域下思政课改革必然趋势[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4).

[3]唐海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价值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1,10(26).

作者简介:

曲艺(1986—),女,汉族,吉林吉林市人,博士,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韩冰(1981—),女,汉族,博士,吉林长春人,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思潮研究。

基金:融合·构建·创新—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21JGA013);2020年广西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价值引领+有效教学: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课堂教学范式改革与实践(2019JGA236)。

作者:曲艺 韩冰

网络化时代下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路径研究

[摘 要] 探讨“互联网+”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路径,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不利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迅猛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如何探索出一条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已经成为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品德教育更加重要。高职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本文试图探讨“互联网+”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路径。

一、“互联网+”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增加,但整体素质在不断下降

近年来,我国对高职院校扶持的力度很大,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5月初,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公示名单中,2013年具有高校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66所,到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达765万,学生的数量虽然增加了,但是学生的总体素质有所下降,我院2016年单招学生接近总人数的一半。他们很多人无法辨别网络上的真、善、美,假、恶、丑。这个问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难点,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很多高职学生存在着重视技能轻视品德的现象

不少从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人认为,文化课够用就行,专业课必须强化。所以对于专业课不断强化,而对于文化课不断进行压缩,这样在客观上导致学生重视专业课而轻视文化课的学习,重视技能而轻视思想品德。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我上高职院校就是来学习技能的,其他问题无关紧要。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的社会公德和思想道德修养需要加以重视。

(三)网络教育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今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的必需品。网络教育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很多学生沉迷网络,上网成瘾,不能自拔

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在4小时以内。很多学生的大部分精力用于QQ、微信、网络游戏等等,这已经成为青少年刑事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学生沉迷网络,上网成瘾,不能自拔,导致耽误学业,影响学习成绩。

2.“互联网+”对高职学生的网络交往提出了挑战

“互联网+”时代,网络交往已经成为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他们运用QQ、微信、飞信等工具聊天、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上贷款,网络交往的范围很大。如何进行有利于高职生身心健康和思想修养的网络交往对于他们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方面上当受骗、误入歧途的学生也数不胜数。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

“互联网+”时代给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当然也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可以说“互联网+”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所以,高职院校依托互联网这一载体有利于有效开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网络这个阵地,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其正面的引导工作。把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学习阵地、生活娱乐阵地作为工作的新重点,通过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构建校内网站、微信、QQ、微博为主体的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网络成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可以加大网络投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博大的资源库,这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网络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育形式由简单走向丰富,内容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灌输走向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由教师一言堂变为开启师生全面交流的生动课堂局面。要加强现代教育中心、图书馆等部门的应用软件配置的建设,引进一些优秀软件和数据库资源,真正发挥网络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要发挥网络有利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消除网络不利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探索“互联网+”时代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营造一个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氛围,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个说明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工作,要齐抓共管、言传身教,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要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要发挥高职院校党委、团委、学生会、各系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的主要阵地作用。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

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去占领,所以要“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网络无所不在的今天,掌控了网络这一舆论阵地,便抢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成立院校党委领导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来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我院已经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面向在校高职生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开辟了“胡杨讲堂”“青马工程”教育,由学院领导、思政课教师宣讲。

(三)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首先,校园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世界,所以学生每个人都可以上网,建议实行师生上网实名制。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坦诚度和责任感,互联网与现实生活更加接近。其次,强化技术支持,防止有毒信息和“黑客”进入,加强网络监控,掌握网络动态。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网络管理制度,利用班主任会、学生集会、班团会宣讲讨论“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预防网络诈骗”。最后,开辟思政教育中心,如思政在线、理论学习、治国理政、心灵驿站、长征精神、航天精神等,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四)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所以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一是采用对分易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等最新的教学模式,要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二是“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切实转化为各学科的学理,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紧跟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真正把握好思想政治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核心内涵,使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

所以,要想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身的课程,必须真正发挥思政课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五)构建院校党委领导下的院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建议成立院校党委领导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高职学院院级领导担任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建立院、系、班的三级领导体系。成立以院党委、院学生处、院团委、院学生会为一级体系,和以各系支部党委、系学生会、系团委为二级体系,以班主任、班委会、班团委为三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组织上加强领导,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总之,“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关系重大。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不利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兴利除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立足于“立德树人”,真正使高职院校培养出德才兼备、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道德与文明,2005(1).

作者:李小刚 许慧玲

网络化时代下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3: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与途径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中职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转变,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方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化,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就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被提了出来,本文讨论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与方法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必须遵循的法则或标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教育工作一定要遵循的准则,从而明确工作的标准和依据。

1.继承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身教示范、学思结合、自省、克己、慎独等,舍弃落后的、腐朽的政治思想内容之后,有不少都是值得我们继承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为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思想和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践中的发展过程,是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原来服务于特定历史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的尚有继续存在的价值,有些必将会丧失存在的理由而被新的经验和新的方法所代替。因此,改革和创新既包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肯定,同时也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陈旧东西的否定。

优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创新的基础。改革与创新是将新旧方法联系起来的环节,是推动方法向前发展的环节。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面对中职生中存在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厌烦现象,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在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过程单纯以教师教为主,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以往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自主思维、探究、研讨交流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明确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对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要给予指导,让学生首先能知道自己要通过这种活动获取什么,并且设法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讨论、争论问题的氛围,要让学生们在这些氛围中发现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把教育的主题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们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就要科学设立主体性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自我调控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充分认识与把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与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并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已显得十分必要。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中职政治理论教育是对青年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不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知识教育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背诵现成的结论和原理,而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最终效果要通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行动表现出来。实践教学提供的真实情境恰恰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为指导他们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成长实际、学习生活与成才目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动员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百年校庆时指出的“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把学得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1.重视历史教育

从目前情况看来,中等职业学校中除师范学校与导游专业外,其余所有专业均不开设历史课,笔者看来这样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来看,历史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观念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历史教育本身具有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一致性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历史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关键,通过历史教育,能使青少年真正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中国人民反抗腐朽统治,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披荆斩棘、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激发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建设祖国捍卫祖国的情怀。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传统。其中蕴含着许多可供继承和发扬的优良品德。勤劳的美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强烈的优患意识。此外,诚实可信、互帮互济、见义勇为、敬老尊贤等优良品质,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21世纪是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正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学生。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网络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创新了教育的模式。学校可以把思想教育的信息资源通过学校网站、网页等形式链接到互联网上,供学生上网浏览、阅读;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思想状况调查与心理咨询服务。教育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上提供的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来承载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网贴,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

网络又是把“又刃剑”,它对中职生的身心和行为也有许多不良影响,在给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大量消极、不健康和腐朽的、甚至反动的思想观念在网上传播,对正确的舆论导向造成冲击,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和把握信息网络条件下学校育人环境的新特点,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让网络成为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3.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之上的一种群体文化,对于学生的理想追求、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有着深刻的影响。

校园文化以群体意识、心理氛围、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等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学生所共同遵循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这恰恰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然要借助的途径,是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所必然要依赖的形式。首先,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综合教育功能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其次,具有思想修养功能即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再次,具有能力培养功能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和功能。最后,具有身心陶冶功能即保持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功能。因此,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实践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的和谐,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周方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杨 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薪酬制度与所得税演变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