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版画教育的实践论文

2022-04-2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儿童版画教育的实践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从日本美术教育的历史入手,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分析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希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吸收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将其进行中国化改造,解决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其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儿童版画教育的实践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使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行,线上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尤其是受后疫情时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儿童选择线上教育平台。在手机APP内输入数学、英语、思维、美术等关键词,会有大量的教育类APP涌现。本文以儿童美术教育类APP为研究对象,梳理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课程模式及课程内容,阐述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使用现状,以具体案例分析美术教育类APP优缺点,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儿童美术教育类APP;儿童美术教育

美术是儿童的第二语言,在幼儿尚未讲出流利话语时,尚未掌握书写技巧时,尚未灵活肢体动作时,美术已然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一只画笔,一张画纸,就能将儿童小小的心灵表露,是儿童用心灵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在幼儿阶段,没有一种形式比美术活动更能够给儿童直接的滋养,也没有一种形式比美术活动更能够让儿童畅快体验与创造。由此,有更多的家长,更多的教育机构关注着儿童美术教育。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行,线上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尤其是受后疫情时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儿童选择线上美术教育平台。线上美术教育平台多以APP的形式呈现,打破了传统美术课堂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设置分级课程,儿童一对一独立上课,配备课程材料包,课后一对一点评。此类儿童美术教育类APP是否能够完美替代线下美术教育,针对这个问题,作者购买了排名前六位的儿童美术教育线上体验课程,并收集使用此类APP家庭的反馈意见。

一、儿童美术教育类APP课程模式

线上儿童美术教育课程一般分为直播课和AI录播课,作者购买的六套儿童美术线上体验课程包含这两种授课模式,通过观看其线上课程,作者对这些课程模式进行梳理,发现这六个线上教育平台课程模式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本质区别,在下面内容中作者将分开进行阐述。

(一)儿童线上美术课程模式

1.真人直播与趣味动画教学

线上美术直播课程,教师将绘画步骤分解,逐步引导儿童作画,指导儿童绘画技巧,儿童以第一视角观看操作画面,对学生关注度高,能够实时反馈,儿童完画率较高;AI录播课程采用动画引入课程,针对每个课程主题设置不同动画场景,如课程《水母宝宝的舞蹈》,将美术活动设置成水母宝宝舞蹈比赛的场景,在海洋舞蹈比赛情境中融入水母宝宝美术作品创作,并结合真人教师模拟教学,互动问答,趣味游戏等形式。此类课程精美的动画情节更易激发儿童创作的兴趣,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实时互动与模拟互动

直播课为小班教学,有教师的真实互动与讲解,针对儿童绘画的每个阶段实时跟踪,老师与儿童能够在线交流,有利于控制课程节奏及效果;AI课则是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有教师与卡通形象的互动问答,结合闯关小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但无论是直播还是AI录播课,均有真实绘画场景及教师互动,前者更侧重绘画方法的讲解与点评,后者游戏感更强。

3.上课时间

直播课的上课时间相对固定,时长较长,一节课基本在60分钟以上;AI录播课的上课时间灵活可控,上课时长较短,适合初级阶段或没有较多耐心长时间上课的儿童。

课后服务支持

直播课的课后,儿童或家长可以直接跟老师咨询和交流,教师也会在互动群内总结儿童的上课情况,课程内容以及提供一些扩展练习,教师从造型、构图、色彩、创意等方便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方法,相对细致全面;AI录播课每节课后可以上传作品点评,提供学习报告和知识点总结,但教师对低年龄段儿童的作品缺乏理解,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偏重美术技巧,针对性不强。

5.随课赠送课程材料包

两种形式均赠送课程材料包,方便上课使用,AI课的画材相对丰富,且每个课包里面配有详细的目标介绍及材料准备等相关信息,方便家长及儿童预习课程内容,准备材料。

(二)儿童线上美术课课程内容

线上直播美术课程及AI录播课程均以儿童的心理、生理、认知等成长规律

为基础,集合美术教育学科的五大核心要素——图像识谱、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怀理解。其中都包含了色彩理解与运用、点线面排列与组合、物体造型、结构组合、画面布局、空間分布等内容。其中直播课的课程体系进阶性较强,由象征期向写实萌芽期过渡,涵盖了创意美术、彩铅、色彩、国画、动漫、素描、书法等绘画形式,注重培养儿童绘画技能及审美创造。AI录播课面向3-8岁儿童分级设置,课程包含丰富的材料、创意的手工、多样的绘画技法(如撕贴、油水分离、刮画法等)及详细的操作步骤,更注重儿童的艺术启蒙及兴趣培养,

二、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现状分析

儿童美术教育类APP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它具备传统美术教育无法替代的特点和优势,给用户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模式。

(一)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优势

1.线上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家长只需要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就可以让儿童学习美术课程,不必额外报辅导班,不需要自行购买美术材料,且上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儿童可随时随地享受艺术熏陶,这种优势与便利是其它形式美术教育无法替代与超越的。

为家庭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

线上美术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多数家庭“美育难”的问题,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还不懂得什么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灵活运用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若这种能力没有及时得到保护和培养,就会慢慢弱化。对于没有美术背景的家庭来说,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下,线上美术教育就显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它能够为这些家庭提供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对处于美术启蒙阶段但又缺乏正确引导的儿童,线上美术有其必须存在的意义。

3.视听效果刺激儿童感官参与

线上美术课程视觉效果强,融入动画元素,儿童仿佛置身主题情境,在情境中学习,刺激儿童多感官参与,给予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如线上美术课程《火车快跑》,课程主题是为小火车头画上车厢,帮助小火车重新运行,将点线面装饰的绘画技巧融入火车快跑主题,让艺术学习浸入在情境中,这种课程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而“教授-临摹”式课程更有意义。

4.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提升儿童认知

内容是创意的源泉,线上美术课程创作形式丰富,将色彩、形状、构图等元素结合撕贴、水粉、版画、水墨、油画棒等多元化的表现方式,给孩子丰富的艺术体验。如某线上美术APP针对第一学习阶段的儿童设置了《滑梯,滑梯,真好玩》、《小象吹泡泡》、《红红荔枝》《呀,神奇花园》等主题课程,涵盖了点线面装饰、圆形组合、大小对比、晕染技法等相关知识点。

5.游戏化的课程模式激发儿童兴趣

线上美术教育APP的画面设计精美,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通过故事情景带出绘画主题,引出知识点,游戏化的课件互动贯穿整节课程,闯关、拼图、实验、配对等游戏形式多出现在线上课程教学中,大大提升了儿童参与绘画的兴趣。如线上美术课程《艺术拉面》,在互动环节中引导儿童上下滑动屏幕将面团搓成面条,儿童在用手指上下滑动屏幕的过程中方可掌握搓太空泥的技巧。

6.讲解细致且能反复回看

线上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醒儿童准备材料,出示材料实物及使用方法,讲解作画步骤及方法,每一步、每一笔都会进行细致的讲解,方便儿童临摹学习。另外线上美术课程,尤其是AI录播APP可以无限回放,便于反复观看,巩固学习。

(二)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不足

1.丰富的内容单一的模式

线上美术教育平台涵盖自然百科、认知启蒙、创意绘画、传统文化等内容,并以动态的、游戏化的元素去搭建整个应用程序。看似丰富有趣,调动儿童的感官体验。但此类课程一般以布置任务、材料展示、技巧示范、儿童作画、拍照上传为固定模式,长期使用,会大大降低儿童学习兴趣。此外,如果线上课程的本质是让儿童通过临摹学习一些简单的绘画知识及技能,输出与成人美术相似的作品,而没有注重创新的思维的培养,儿童没有在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图像实读、创意实践、审美判断五大核心素养上有所提高,这种线上美术学习完全是无效的。

缺少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的参与

线上美术教育平台宣称教师是各大美院毕业,但实际授课教师的背景有待考量,教师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教师的儿童美术教育观念以及对儿童的美术发展水平的理解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无论是直播课程还是AI课程,教师的角色绝不是旁白和陪做练习的作用,课程的实施也绝不是念讲义和走流程。儿童美术教育更注重引导与启发,其次才是技能与方法。尤其是低龄的儿童,更是考验老师的沟通与引导技巧。线上美术平台教師基本为美术学科背景,缺乏教育学科背景,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缺少一线教师的经验。儿童美术教育不等同与成人美术教育,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有儿童心理发展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经验的支撑,应该有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参与。

3.课程缺乏即时互动性

儿童在美术AI课程中,无法即时与老师互动,面对线上课堂,儿童只能一味的跟随步骤模仿老师,虚拟课堂中儿童的问题得不到解答,教师也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无法及时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力,需要家长在一旁纠错,若此时家长主张“画的像既是画的好”的美术理念,那线上美术课程对于启发与培养儿童的想象与创造力这个重要维度,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对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的局限性

讲评不是老师的特权,儿童会用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用不同的想法解释世界。在线上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主要围绕美术技巧进行讲评,如画面的布局、线条流畅度、内容丰富程度,以及如何改进等。即便课程设置的相对游戏化、场景化、主题化,但教师对儿童美术作品的点评却脱离了主题。这种点评对于儿童来讲是枯燥的,没有意义的。儿童作品的主题思想、独特的创意以及个性化的表现形式,需要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理解其意图。艺术是感性的,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三、正确认识与使用线上美术教育APP

(一)树立正确的美育观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儿童美术是儿童感受与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成长的表现,是儿童表达与交流情感的工具,它或许没有成人美术的欣赏性、或许没有成人美术的高雅,或许不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但孩子的思维是广泛和活跃的,一根小小的线条、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就能够展现丰富的内心。今时今日,有很多成人无视成人美术与儿童美术之间的差异,想要以成人的视角去教授成人的画,从长远来看,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美术的发展甚至整个教育的发展,是没有益处的。美术教育应该是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儿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启发与培养出来的。

(二)家长参与线上课程的学习

在线上美术APP使用情况调查过程中发现,对于儿童尤其是低年龄儿童来说,他们较难独立完成线上课程。如教师出示美术材料实物并讲解示范如何使用,绘画过程中低年龄段儿童难以理解操作步骤等,此类问题需要家长辅助完成。线上APP不可避免会出现模仿现象,这时需要家长引导儿童根据故事情节丰富画面,并在画面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此外,家长参与美术学习,提高自身美术素养,协助线上教师有效评价儿童画,增进亲子感情,从另一种角度达到实现家庭美育的效果。

(三)有效安排APP的使用时间,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习近平书记曾提到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健康第一”的理念应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家长要严格把控儿童使用屏幕时间及使用频率,适时适度使用线上APP。将其视为一种美术指导工具,而非网络游戏。

(四)充分利用APP的优势,线上线下有效结合

两类美术教育APP,各有其特色及针对群体,直播课更适用年龄较大,有绘画基础,并且能够与老师有效沟通的孩子,用以提升绘画技能,启发与培养儿童想象力;AI录播课适用于低年龄儿童,以儿童喜闻乐见的主题展开课程,如过家家、去动物园、海洋动物游泳比赛等主题,并且课程包含丰富的材料、好玩的手工、新奇的绘画技法和详细的绘画步骤,有效抓住儿童心理,培养儿童绘画兴趣及动手能力。所以,家长应根据儿童的绘画需求选择不同的美术教育平台,且不能完全依赖于线上APP,应在正确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引领下,将线上线下有效结合。

无论是哪种美术教育模式,其重点是将儿童的情感、思维、想象和创造元素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引导儿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使其能够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而这其中的主体是儿童,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材料工具等因素,只是基础条件,无论是线上美术课堂还是线下美术课堂,都应把儿童放在第一位,提供更加放松的环境,给儿童更多的想象空间,发展儿童个性,启发与培养他们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M],漓江出版社,(日)鸟居昭美,2010.

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边霞,2016.

儿童美术教育APP的可持续性研究与实践[D].李宇昂,北京服装学院,2015.

APP介入学前家庭美术教育的思考与应对[D].耿婷婷,淮北师范大学.2018.

交互设计在儿童美术教育类APP中的应用研究[J].方竹馨.设计.2019,32(17).

5G背景下线上美术教育活动设计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与疏导[J].刘佳昀.大众文艺.2021,(01)

作者:武艳艳

儿童版画教育的实践论文 篇2:

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摘 要 本文从日本美术教育的历史入手,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分析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希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吸收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将其进行中国化改造,解决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其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 美术教育 感性教育 创造力 特色

日本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不仅重视数理化这样的知识性教育,同样重视音乐、美术这样的感性教育,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曾经深入日本的中小学课堂实地调查,对日本极具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感受颇多,本文结合笔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谈谈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一、综合了诸多外来文化精华的日本美术教育

1.以佛教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日本的美术教育

从公元6世纪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开始,日本美术以传播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日本的工艺、美术都具有明显的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直到9世纪初,日本美术才开始将中国文化“日本化”,在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形成日本的风格。14世纪后,我国的禅宗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禅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静虑。禅宗强调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开悟、顿悟的理念被日本的武士文化所接纳,也契合了日本人心底追求安宁静谧的需求。禅宗艺术的主体是水墨画。水墨画深沉超脱的东方艺术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哲学关系,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创造性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审美理念和造型艺术,以师傅亲授、临摹、摹仿为主要手段的中国传统的作坊式、世袭式、师承式的美术教育方式也在日本得以传承,并慢慢演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家元”式教育制度,在明治维新之前,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茶道”、“花道”、“书道”、仪礼的传承都采用家元制度。

2.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系统化的西方学校美术教育。日本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广泛而持久的改革。有过激烈的争论,也出现过极端现象。比如:明治初年实用主义的“全面西化”,以及之后的盲目的国粹保存论;大正年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推崇个性和创造性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在实践中片面强调个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得到美术教育家岸田刘生等以古典美术论为依据的修正,在肯定自由画的同时,加入了传统日本画的鉴赏和临摹,弥补了山本鼎忽视传统文化的不足[1]。

经过历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通过吸收、消化、改造、升华外来文化,在实践、选择、改革中与时俱进,形成了既具有现代理念,又保留日本传统、日本特色的美术教育。中日两国同属东方大国,日本美术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二、日本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

作为日本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学科与其他如语言、数学等学科具有完全同等的地位,美术教育的内容、方式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定,以培育具有丰富人性与社会性,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人才为目标。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品质,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之中。

1.日本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美术教师除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资格之外,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学校有具体的校内校外进修制度,日本还有关于终身学习的法律。教师必须爱孩子、有耐心,小学教师还需要经过必要的心理测试[2]。日本学者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办法教的,美术教学不存在任何概念化、形式化的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审美格调与个性的体现,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兴趣和技能水平,找到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题材,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

2.尊重个性和自由的美术教育

日本小学设有图画工作课,中学设有美术课,内容涵盖造型游戏、绘画、立体造型活动、工艺美术、手工制作、鉴赏等方面。日本的中小学都有专用美术教室,不仅配备有美术课所需的普通材料物品,还有木工工具、泥瓦工具等劳动工具,便于学生发挥创意。具体教学中,美术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正确理解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的前提下,教学的内容、场所和具体形式都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比如鉴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可以选择学生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也可以选择生活用品、大自然、建筑、园林,当然也可以选择名家名作。

日本的学校都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不超过30人,有一名主讲教师和至少一名助教同时上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与每一个孩子都有较多的接触,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恰当的帮助,鼓励学生坚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上美术课时,对于如何画或如何制做,用什么样的材料和工具,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老师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用心灵感受,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尝试、体验、实践中思考,最后摸索出表现的方法和技巧,画自己想画的画,制作想做的东西,从中体会发现和创造的喜悦。

笔者观摩了福山市银河小学《画影子》的课。老师把学生们带出教室,孩子们可以随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描绘。有的学生选择树下的光斑,有的选择操场足球网的影子,有三五成群边讨论边画的,也有独自一人专注在自己作品里的,各不相同。而老师并不对学生作品指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而是在旁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都画下来。学生作品完成后,由学生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七嘴八舌异常热闹。最后老师的总结,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对有奇怪想法的学生还大加赞赏。

让学生自由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逐渐学会用适当的造型形式表达自我的感受,培养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促进健康心灵的形成,这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追求的。这种西方自由创作的教育理念与东方禅宗通过自我修行达到开悟的思想有着某种相似、相近或相同的意味,东西方教育思想在这里达到了融合。

3.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日本人对大和文化有着充分的自豪感。不仅日本画、日本版画、传统制作的学习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日本独特的“艺道”,比如“花道”、“茶道”、“书道”、“剑道”等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观摩了银河中学的茶道课和银河小学的花道课。

在银河中学“茶道”课上,中学生采用传统跪式坐姿席地而坐,屏气凝神、神情专注,十分投入,仪态端庄、衣着整洁,沏茶、敬茶的动作优美沉稳。老师身着雅致的和服,悉心指导,虽已白发苍苍,神态动作却极为和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认真、肃穆优雅。在银河小学“花道”课上,小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尝试着使用剪刀等工具,很活跃。讲解老师将学生手中的花比作青山、流水等自然景物,教孩子将花枝剪到适当的长度、插在恰当的位置,几名助教老师在学生旁边轮流指导,气氛热烈有趣。

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和“艺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传统礼节与伦理道德,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情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东方艺术的精神追求,是日本培养爱国思想的有效途径。

4.综合性的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潜在范围非常广泛,日本的美术教育善于融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提倡综合化的大美术教育。比如:造型游戏中综合劳动、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制作课综合生活科学,制作既有创意又具有使用性的生活用具,让学生造型的同时,学习生活技能,感受制作的意义;对于名作的鉴赏,综合有关的历史人文知识,等等。2002年以后,日本的中小学课程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课,这一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积极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3],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扩展。

日本中小学的节日制作和绘画活动最能体现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学生们以纪念节日为主题,绘画、制作雕塑、工艺、手工作品、影像作品等装饰教室和校园,综合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入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学生在掌握造型技巧的同时,理解节日的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5.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日本教育界认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注意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合作,即使绘画这样容易由个人完成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合作,教师对作品的评价从不突出个人。日本的中小学,从不搞任何形式的评先进或等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最能体现合作精神的教育方式是“造型游戏”。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美术教育,最能引发学生兴趣。老师把学生们按照兴趣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想要表现的东西和表现方式。广岛立龟山南小学的2年级学生自发种水稻,从种到收历时数月,学生们用画笔、照相机和文字记录游戏的全过程。还利用废旧材料做了14件极有创意的雕塑作品,用于赶走偷吃的鸟类。最后将学生们的绘画和文字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完成了一幅长卷画。孩子们体会了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6.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的整体特点是非常务实,日本美术教育家宫胁理博士提出:“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及接触各种材料的工艺美术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倡导得到日本议会、工会、企业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4]。日本的美术课程设置中,制作、设计、雕塑等占有较大比重。制作选题大多与社会生活相接近,比如制作生活用品、玩具、面具、学习用具等等。日本人认为手工制作要接触各种材料,使用各种工具,能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现实、远离社会实践的倾向。

7.日本美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外围环境

日本是一个很讲究形式美的国度,这一特点表现在日本国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发现身边的美术,得到艺术的熏陶。参观美术馆购买艺术品的,不仅有从事美术工作的人,也有普通百姓。日本的校园内到处都有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另外,日本的“美术馆教育”也很有特色,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家工作室都兼有与学校合作教育的职责。学校和文化机构还经常请艺术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和最前卫的艺术近距离接触。

三、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普及化、系统化,至今也才30余年,各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虽然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基于素质教育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重知识与技法,轻想象力与创造性;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法与方式缺乏创意;等等。

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学要善于学习吸收外国美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我国需求进行改造,使其为我所用;美术教师要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通过美术教育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创造力,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终极目标;要重视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作用,加强美术与其他课程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与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美术教育要在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所作为,学校美术教育课题也应该有纪念我们中华民族节日的活动;要创造美术教学的良好条件,争取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创办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要求,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有自由意识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意义,享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王辉宇.日本美术教育见闻[J].文艺争鸣,2008(12).

[3] 田慧生,[日]田中耕治主编.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刘程茵(1989-),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刘程茵

儿童版画教育的实践论文 篇3:

从“本土”走向“特色”

摘要:立足本土文化,发现将儿童版画纳入学校课程的独特优势,通过打造富有儿童气息的版画生态校园,架构立体化的儿童版画课程体系,提炼意蕴深厚的儿童版画审美内涵,拓宽适应课程开发的教师培养路径,探索从“本土”走向“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

关键词:儿童版画本土文化课程建设

本土文化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在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进程中长久积淀、传承下来的民俗、习惯、景观、人文环境等文化要素。它既是孕育中华精神文明的脐带,也是滋养区域内组织文化的重要养分。

无锡市厚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厚桥实小”)地处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被“厚桥五山”(鸿山、嵩山、石室山、鞋山、白丹山)和“厚桥四荡”(谢埭荡、陆家荡、宛山荡、八千荡)围绕,西南通梅里,东北望虞山,是吴文化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厚桥,版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它以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和现代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借力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厚桥实小以儿童版画为特色,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多方位规划儿童版画课程体系,以让学生获得生长必需的营养。

一、儿童版画从“本土”走向“特色”的价值取向

(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应然需求

版画是融合创造性和技术性的想法,通过墨水、染料、纸张和织物渲染出来的一门艺术。版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轨迹,并衍生出内涵丰富、独特精彩的表现形式。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样式的多样化以及版画普及性的缺失,版画艺术已逐渐被“边缘化”。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指出小学艺术教育是学校课程改革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丰富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

有专家指出,版画的概括洗练、单纯明快最能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并以其媒介材料的多样、制作手段的丰富而适合于天生喜爱游戏的儿童。随着素质教育和学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儿童版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将儿童版画纳入学校课程开发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制作简单,对技艺和设备条件的要求不高;二是适应性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色;三是趣味性强,其材料使用和活动过程的特殊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制作的技巧,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四是安全、经济,材料容易购置,制作安全,能够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等。

(二)学校特色建设的实然追求

2001年,厚桥实小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步推进策略,利用自身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努力让版画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项目。近年来,坚定“儿童就是美,儿童能创造美,美就是一种质量”的信念,贯彻“以美惠德,以美涵爱,以美养正,厚泽人生”的理念,力求让学校版画文化的意蕴、气质、风格与地域文化特质相融相生,让学校拥有自己的“方言”。

二、儿童版画从“本土”走向“特色”的实施策略

(一)打造富有儿童气息的版画生态校园

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儿童的诗意栖居,应该是儿童能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里,身心愉悦地成长。营造生命栖居的版画生态校园,就是为学生拓建个性舒展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其中陶冶性情,砥砺德行;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诉说儿童能听懂的、喜欢的语言,让儿童充分感受到艺术所具有的强大召唤力、感染力、推动力,继而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打造“一廊一院”的版画生态主轴。“一廊”即“版画长廊”,“一院”即“厚泽版画院”。“版画长廊”紧挨承载学校百年礼赞的校史大厅,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美术学博士尹少淳书写的“映照童心”题词悬挂于此,彰显学校版画课程的理念。漫步长廊,溯版画课程起步、发展的印记,赏学生作品、活动剪影,长版画知识。廊道尽头通向“厚泽版画院”,院内精心规划版画工作室,布置版画展厅,使版画院既成为一个多样的课程景观,又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

在“一廊一院”的版画生态主轴外,亮点橱窗、“作品速递”展板、班级“版画天地”等版画元素,也点缀着整个校园,和主轴交相辉映,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成为一种“场”,濡染、陶冶着学生的审美情操,同时成为特色课程文化基地的创建起点。

(二)架构立体化的儿童版画课程体系

课堂是课程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儿童版画特色课程创建的落脚点。学校沿两条线索架构版画课程体系:一条线以“美能少年”为参照,研究儿童版画学习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另一条线是以促进“美能少年”为目标,立体化设计课程与教学改革体系。目前,学校的版画课程体系主要呈现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版画基础性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动手能力,结合版画制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学校分别在低、中、高年级開设吹塑纸版画、胶版画版画、木版画版画三门课,重在引导学生认知和欣赏版画,为“美能少年”积累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

第二个层次是版画个性化课程,重在观照学生的个人兴趣与意愿,鼓励学生涉足更广、更深的版画学习领域。主要开发主题式项目,设立“水乡童年”“无锡艺人”“江南民居”三个主题,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推进。分层目标为:第一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吹塑纸版画,表现手法为写生和创作,表现内容以厚桥民间风情为主。第二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胶版画版画,表现手法为研究和创作,表现内容以无锡风土人情为主。第三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木版画版画,表现手法为研究和创作,表现内容以江南民居为主。

第三个层次是版画拓展性课程,主要以版画工作室为依托,组建校级版画社团,吸纳版画爱好者,每周活动不少于两次。该课程开发“版画+活力成长”“版画+人文阅读”“版画+乡土地理”等“版画+”项目,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在每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都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在各个学科、各项活动中的认知积淀,并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个层次的架构,改变了以往单调的创作形式,使得版画课程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逐步实现了“从课堂到生活”“从技艺到体验”“从单科到合科”的跨越。

(三)提炼意蕴深厚的儿童版画审美内涵

版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寻找其中独特的育人成分,并对此进行培育、移植、激活,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学校打破“壁垒”,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厚桥实小坐落于江南水乡一隅,“一山一荡(谢埭荡、嵩山)”是厚桥街道最具江南特色的风景。利用此自然优势,学校在谢埭荡和灵秀嵩山分别成立了两个校外版画基地,为学生打造自然的学习场域。此外,“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项目也为厚桥实小的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成果的平台和近距离接触国际版画艺术大师的机会。学校聘请锡山区美协名誉主席曹俊伦先生定期到校指导,传授版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如此,版画教学的边界得以拓展,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丰富。

学校还将儿童版画中的艺术精髓融入学校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在“认”版画、“说”版画、“做”版画的过程中,油然而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养成不凡的气度、高雅的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拓宽适应课程开发的教师培养路径

教师是特色课程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发展特色课程,首要的是发展教师,使教师有情、有志、有力地投入学校的课程建设。厚桥实小着力通过“师表工程”和“名师工程”推进版画特色课程建设。

“师表工程”中,学校积极推行“干部先行一步,骨干紧跟一步,师傅上前一步”的策略。通过优秀教师推介会、“崇基敷才”优秀教师评选、“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师徒同台竞技等活动,带动更多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向前奔跑,从而磨练教师心志,凝练教学风格,锻铸高尚师魂,造就一支事业型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特色课程建设。

“名师工程”中,学校鼓励学有所长、学有所乐的教师拜版画名师为师,访版画名校,交版画挚友,倡导教师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尤其是专攻美术的教师,更要力求通过提升教学技能,创建“名师工作室”等路径,求同存异,形成自己的创作流派,促进儿童版画课程多元化发展。

除了两大工程的强力助推,学校还鼓励全体教师坚持“连动式”研究,持之以恒地探索儿童版画的校本实施策略,坚决杜绝“定个项目、开个好头、浮于表面、轻于过程”的“闪电”现象,着重体现课程建设内化层面的亮点和深层内涵。

三、儿童版画从“本土”走向“特色”的实施成效

在厚桥实小师生的不懈坚持与努力下,学校的版画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首先在无锡市文化馆举办了无锡市第一个儿童版画展,随后,又有近百幅优秀版画作品在锡山区巡回展览。学校先后3次受邀参加第三、第四、第五届南京市VS新北市儿童版画交流展。

目前,学校积累的优秀儿童版画作品达600余幅,获奖学生有300多人。其中,《荷花女》获第三届南京市VS新北市儿童版画交流展特优奖,《磨黄豆》获第四届版画展金奖,《阿炳》获江苏省五星工程铜奖,《一朵风筝》获无锡市第二届“群芳奖”少儿组金奖。

2015年10月,学校版画组参加上海市金山区西林中学“海峡两岸版画交流比赛颁奖仪式”,参赛的20幅版画有12幅获奖。获评的22位优秀指导教师中,厚桥实小入选3位。此外,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儿童版画》在无锡市义务教育学校特色课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科研基地”。无锡教育电视台、《无锡日报·教育周刊》等媒体先后多次专题报道厚桥实小的版画创作,《锡山教育》专版介绍学校的版画特色。学校的“厚泽版画院”也被评为“锡山区优秀红领巾小社团”。

隨着儿童版画特色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儿童版画“三个层面”“一体两翼”的格局。“三个层面”,即普及层面、提高层面、专业提升层面。普及层面主要以校本教材《儿童版画》为依托,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版画教学,每学期不少于三周6课时;提高层面主要以版画工作室为依托,组建校级版画社团,吸纳版画爱好者,每周活动不少于两次;专业提升层面请版画大师曹俊伦招收版画优秀苗子,进行重点辅导,提升学生版画专业素养,每月活动不少于两次。“一体两翼”,即以厚泽版画院为体,开展校内版画教学、创作活动,同时以嵩山、谢埭荡两个校外版画基地为翼,为学生提供校外版画创作、交流的场所。

让童心伴随版画飞扬,让学校的版画建设在持续的探索研究中完善升华。在从“本土”走向“特色”的版画建设之路上,我们会走得更坚定,走得更深远。

作者:浦晓岚 徐晓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