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2022-05-0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部分农村中小学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以及长期以来重男轻女的偏执观念和家庭教育观念淡泊,教育方式单一,从而出现农村家庭教育缺失。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提出了有效的教育策略,使农村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篇1:

谈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中实施立德树人的策略

摘  要: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催促着我国各个学校进行教育创新,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其要想满足当今教育发展要求,就必须进行创新。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开展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新时期在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中实施立德树人的策略做了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策略

1引言

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尤其是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方面,做的相应改革还较少,目前尚未形成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很多中小学生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对此,应加强家庭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2农村中小学开展家庭教育的原因

2.1农村中小学学生缺乏自信

在我国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很多中小学生的家长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学生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学生优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开展家庭立德树人教育。

2.2农村的家庭教育问题

在农村家庭,家庭的教育意识较差,尤其是一些长辈对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格外地疼爱,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长辈就会无条件地庇护,甚至还会指责父母不应该对小孩子严厉管教。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一旦遇到问题或者招惹麻烦,就以爷爷奶奶为挡箭牌,行为做事嚣张,道德素质较差。还有的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批评管教后,将老师的行为夸大其词,引起家长的不满,导致教师不敢轻易管教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思想扭曲,道德素质较低。

3新时期在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中实施立德树人的策略

3.1开办“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综合素质

中小学阶段,家长应当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同时,家长应积极融入孩子的生活,与孩子成为朋友,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并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另外,学校与家长之间应构建科学的家庭教育机制,成立专门的德育队伍,并积极开展德育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家校合作的立德树人教育模式。学校还应当搭建家校合作的平台,当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非常发达,即使是农村,大部分家长也都拥有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德育教育微信群,依托“阅家长”等平台,帮助广大家长丰富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素质[1],并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家访,形成多种家校沟通渠道。

3.2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途径,引导孩子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家长可以利用学生假期,带领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农活,让学生体验父母的不易,引导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印刷相应的手册,并要求学生记录参加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由家长签字,以此来促进家庭的立德树人教育。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积极组织亲子活动,当今很多农村家长都忙于工作,忽视了和孩子的互动与交流,通過家长、学校组织或是学校帮助家长设计由家长自己实施的亲子活动,如“小手牵大手,做环保卫士”、“我是防火宣传员”、假期亲子游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家长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道德素养,拥有良好品质。

3.3弘扬优秀家教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教、家风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精神精髓。在我国传统家教中,如孝悌、谨信、养德、向学、勤俭等优秀部分都值得继承和发扬[2]。因此,在家庭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家风教育,树立适合自身家庭状况的家规,并要求学生遵守家规,以提高学生的家教素养。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家长可以利用节日来向学生宣扬与节日相关的传统文化,并开展相关的活动,例如在端午节,家长可以向学生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并让学生参与到包粽子活动中。优秀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体现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自强自立、诚信的内涵。

3.4加大政府和社区群体的参与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广泛关注和主动参与家庭立德树人教育。每年定期开展全县性的系列活动,如开展针对学生的争当“明星少年”“五好小公民”活动;也可以定期举办“最美家庭”故事征集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教育氛围,来鼓励更多的家长参与到立德树人教育中去。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正。通过政府和社区群体的参与,能够有效促进家庭立德树人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3.5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

要想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一步就是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在家庭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思想灌输,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当今孩子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家长都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这种做法很容易影响孩子的思想,让孩子产生爱攀比、爱炫耀的心理,因此,家长应纠正这种想法与做法,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攀比。另外,家长还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的争吵,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另外,还要加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应培养孩子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鼓励孩子在学习之余多运动,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家庭立德树人教育来说,家长和学校都应当引起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前名.农村学校期待家庭教育的春天——农村小学中高年级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7(07):140-141.

[2]  陈文涛.谈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中实施立德树人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30):1-2.

作者:莫远格

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部分农村中小学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以及长期以来重男轻女的偏执观念和家庭教育观念淡泊,教育方式单一,从而出现农村家庭教育缺失。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成因,提出了有效的教育策略,使农村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成因;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人的精神港湾。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正是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凝聚为共同体。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教的优良传统,一个孩子出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家庭出了问题。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生却面临家教不良的现状。对此,我就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1.父母进城务工,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进城务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呈增长趋势。留守儿童中有的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有的孩子干脆寄养到亲戚朋友家,更有甚者只留孩子在家,处于监护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状态。

首先,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留孩子在长辈身边抚养教育,隔代教育难以替代子女对父母情感的需求,尤其是处于情感形成与发展关键期的中小学阶段。由于父母亲对留守儿童言传身教式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加之其他抚养人或监护人与父母在文化水平、 生活习惯 、教育观念 、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均存在差异,从而使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问题 。

其次,处于照顾孩子生活方面的考虑,父母双方中选择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另一方外出打工。这种模式看似有人照顾教育,实则同样存在极大的隐患。第一,父亲、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慈母”“严父”,其中任何一个缺位,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二,由于一方外出打工,致使夫妻两地分居,他们缺少经常性地心理沟通和思想交流,造成彼此情感疏远,最终导致夫妻离异,而父母离异必然造成家庭教育的缺乏,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2.在中国农村落后地区,依然残留着重男轻女意识

在我国古代,女子的使命是相夫教子。女人承担着一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大责任。古德有讲:“治国平天下之权,在妇女手上。”为什么?好的母亲,就能培养出好的儿女,好的儿女就能够治国平天下。反之,没有好的儿女,将来就没有好的母亲,没有好的母亲,就没有好的后代。足见,女人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在落后地区,受旧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依然残留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女孩子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于男孩,而且普遍早婚,这将直接影响母亲的文化素质,间接影响下一代孩子的家庭教育。

3.家庭教育意识淡泊,教育内容方法单一

一方面农村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认为孩子只要进了学校,学校就该负责管教的全部责任,孩子有任何问题与自己没有关系,一旦孩子在学校出现任何问题,家长就会一味的指责学校,认为学校没有负起教育好孩子的重任。也有部分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却因忙于为家庭创收而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索性忽视家庭教育。

另一方面,有些农村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发奋图强,考上好学校,走出农村。因而,过分重视书本知识,只强调孩子考试的分数,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更不重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是缺乏动手能力,二是缺乏社会经验,甚至存在性格缺陷,有的孩子就因为父母期望过高不堪重负,觉得活着没意思,读书太累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首先,应当积极宣传科学的农村家庭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让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逐步融入到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当中,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村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来进行缓解和弥补。一是家庭方面。外务工的父母亲应尽可能地留出一些充足的时间关注和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父母亲要时常与孩子们保持紧密的联系,多和他们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同时,父母亲也要加强与抚养人或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适当放权给抚养人或监护人,培养自己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不要对其过分溺爱或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加强与学校领导、老师的联系,时刻关注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对一些不良问题给予及时的校正,让他们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二是学校方面。国家应加大学校专项扶持,努力改善寄宿制条件,把寄宿学校办成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学生,学校要努力营造家庭式温暖,专职生活老师或一对一帮扶教师承担三重身份,即是老师,又是保姆,还是家长。作为老师,要给孩子们指导作业,辅导功课;作为保姆,要操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体验到亲情和爱,让孩子们对生活老师有话要说,让孩子们愿意和生活老师谈心。学校还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背景,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记录。 这样既可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抚养人或监护人的联系,可以及时地发现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新变化、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三是社会方面,对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造成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的,乡镇社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抚养人或监护人培训,督促其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抚养人或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设置社区教育机构,开展必要的社区教育,招募社会上的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对他们的业余活动加以规范和正确引导。

最后,农村家长要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提高自身素质。农村父母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父母素质的提高是孩子素质提高的前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身言行,注意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二要充分认识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其一生的重要性,改变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看发展,以钱权为目标的片面化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培养孩子自信、自强、自立和敢于担当的个性特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养成不断进取、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三是家长要努力学习,力求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带头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用自己的良好品行,正面言论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心智受启迪,心灵受陶冶。

总之,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条件优劣与否,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应重视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钟茂森.《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2]叶峰,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研究》.《内江科技》,2005年第3期

作者:梁跟尚

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篇3:

略谈农村中小学后进生的家庭教育

一、农村中小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生在学习上“后进生”比例较大。我们身处农村的教师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能跳出“后进生”的群体,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我们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最终还是投入很多,收效甚微。其实转变“后进生”就如医生治病,首先要了解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最后才能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我长期在农村任教,加之生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有所了解,现就农村中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和关于对孩子教育的浅见与大家进行探讨。

1.农村学生家庭负担过重,缺少必要的学习时间。

有的学生在家庭中相当于半个劳动力,不但节假日,平时早晚也要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更有甚者,父母都在外打工,正常的学习时间也要请假回家干农活。这样一来,耽误的功课没有时间补,必要的学习时间又不足,大多数家长又无法给学生补课,最终自然加入“后进生”的队伍。

2.家长知识观念淡薄,受“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学生深受其害。

时下,一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供子女读书花钱多,不合算,按他们的设想,读书不如外出打工或做小买卖。一部分学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校不安心学习,人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完全丧失读书的兴趣,成绩一落千丈,沦为“后进生”,有的甚至辍学回家“捞钱”去了。

3.家长的行为不检,忽视子女的品德教育。

有的家长赌博成瘾,脏话连天,一点也不顾及对子女的影响。孩子以家长为榜样,竭力效法,于是对学校的组织纪律反感,对学习厌恶,把从家中学来的恶习带入学校,玩世不恭,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钉子户”,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变成了“后进生”。

4.小学缺乏合理的训练,教师又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由于学科少,负担显得较轻,加上对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给中小学生减负的精神领会不透,许多学校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减负就是让学生不做或少做作业,而任其发展,听之任之。待这些学生升入初中后,那种随意性的学习和老牛慢劲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作业拖拉,被教师逼急了,就找别人的作业来抄,胡乱对付;有时干脆不做作业。

二、对农村中小学后进生进行教育的方法

由以上情况来看,学生成绩差的因素有来自社会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也有来自学校和学生的个人问题,但家庭因素占的比例较大。那么学校家长应如何联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多表扬,少批评。有人说过:“赞赏孩子的时候如夹杂批评,孩子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批评的部分。”事实上,对孩子,即使是建设性的批评,如使用欠妥,也会带来相反的效果。例如:孩子把功课做得一团糟,那是他心情极坏的时候,此时最好不要批评,应在稍后的时间才集中讨论孩子的感受,然后和孩子一起想些改进的方法。千万不要挥舞大棒或进行嘲笑,体罚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会强化孩子的反抗心理和仇恨心理;进行嘲笑则令孩子处于尴尬难受的境地。应及时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进步。“后进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只要有点滴进步,教师和家长就要给予肯定,不仅要让他们看到师长对他们的进步的肯定,而且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到学校、家庭、同学各方面对他们的热忱、信任和肯定。比如说,只要“后进生”有进步,就在全班宣扬他们的进步,让同学知道、称赞,或展览他们的作业、成绩。让后进生对学习、人生充满希望、自信,激起他们主动认真学习的激情,点燃其上进的火花。

1.及时指出缺点,诚心帮助。

“后进生”取得进步后,有时会因为得意又出现一些缺点或错误。这时家长和教师不要灰心,应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热情帮助他们,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即使批评时,也要讲究方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凭一颗真诚的心爱他们,使他们一步步地健康成长。

有许多家长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动辄板起面孔进行训斥,或拳脚相加,漠视子女的感觉,久而久之,子女就会以为在家长面前不应该把自己的真正感受表达出来。家长在子女表现得让人很失望或很生气的时候,不要一味训斥,应心平气和地与子女谈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以尊重的态度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一旦孩子发觉家长理解他了,就会主动处理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2.给孩子当好表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直接的效仿者。正人先正己,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做好,检点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另外,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讲究艺术,要用“刀子心,豆腐嘴”来教导他们。所谓“刀子心”,就是遇到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不能心软,要让他们努力做到;所谓“豆腐嘴”,就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要以理服人,要让孩子乐意在你的面前说出他心中的秘密,使你的教育事半功倍,从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3.加强家校联系。

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作为家长应多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思想表现,发现问题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教育和管理孩子。

总之,每个人都会犯过失过错,更何况一个天真活泼、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这个阶段孩子的人生观及其某种行为模式还没有定型,有很大的可塑性,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循循善诱。应多给他们宽容和关爱,多鼓励他们,让市长的爱在孩子的心里变成一盏不灭的明灯,照耀他们的一生。

作者:徐元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电站设备资产管理论文下一篇:幼儿礼仪与礼仪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