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2023-02-02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标志之一。现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了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基础科目, 掌握它的基础知识, 熟练运用它的基本操作, 已成为每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然而根据本人的调查, 从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并不满意, 普遍认为动手能力不强, 而大部分毕业生声称:在参加工作后, 自己上网自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 同时也承认所需知识均属《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点。针对以上情况, 本人认为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分析, 无论是从教材的选取, 还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上, 均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最终达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1教学思想的指导性

早在2006年, 我国教育部就出台了16号文, 文件指出高职教育应定位于[1]: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16号文的精神为指导性思想, 不仅要完成学院领导干部思想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思想的转变, 因为他们才是思想最终的实践者。

2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基础科目, 每个高职毕业生都需要掌握一些共同的基础知识, 这是一个共性, 而由于专业不同, 学生基础不同, 每个专业甚至每个班级依就业需求, 所学深度又有所不同, 这是一个特性。因此, 本人认为, 可以以就业为导向, 采用模块教学法, 将该课程中知识进行模块化划分, 分成多个知识点相对独立的小模块, 再对这些知识模块按需求分成初级应用模块、中级应用模块以及高级应用模块三类。表1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部分为例进行的模块划分。

3教学模式的先进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技能性课程, 从理论教学到实训, 均是以实践为主, 力求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 (理论教学+验证性实验+实训) 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更无法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目前, 国外发达国家在高职教育模式上, 大多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 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功。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他们均以学生为主体, 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基于这些成功的典范, “工学结合”模式在不断的应用推广。

而在我国, 16号文中已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1]。在这个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我国有不少学院研究、实践“工学结合”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而本人所在院校, 亦建立了“工学结合”实践基地, 系部同时挂牌为公司, 在学生中进行招聘, 被聘用的学生, 在学习之余, 需完成公司安排的工作, 根据完成的工作量, 给予相应薪酬。如在2010年学院人才评估时期, “工学结合”学生圆满完成《课程标准汇编》排版工作。另外, 人才培养计划中将整个第六学期安排为“顶岗实习”, 这也是教育模式的改革之一。

传统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 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提到“行为导向”、“项目驱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实践为主, 着重技能训练, 因此以项目引领学生, 督促学生以“行动”完成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除此之外, 还需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手段。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 (学习主动性不强、理论基础薄弱) , 教学中, 理论讲授部分应深入浅出, 尽量使用图示、图像等方法诠释概念、定义, 使其形象化。设计有学习目的的游戏,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 穿插到理论教学与动手练习中, 而分组讨论、竞赛等方式更应提倡放入课堂。总之, 以行动尊重学生, 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是保证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般为了规范教学, 课程的考核方式均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预先定了下来, 老师按规定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这样做, 保证了教学的严肃性, 但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 建议合理分班, 保证一个班级一类人, 在考核方式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 给予教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衡量标准的权利, 灵活考核, 这样既是对好学生的督促, 也是对能力稍逊一筹的学生的尊重, 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主动性, 帮助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本人结合该课程的特点, 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这五方面, 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讨。社会在不断发展, 教学也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部.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高职院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传授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 用于满足学生、就业单位对计算机水平的基本要求, 为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最大化受益, 探索适应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生物课的应用下一篇:如何在设计阶段做好造价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