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2-09-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 是每一所学校的使命。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任务, 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礼文化缺失的现象, 应积极探索将礼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引导广大学生认知、践行和传承礼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积极作用。

一、中华礼文化融入到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 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方式

礼是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人际和谐的道德规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礼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但礼一直被视为人生之本, 立业之基。人类社会存在以来, 礼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评判标准, 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统一的行为取向。加强对大学生中华礼文化的教育, 可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让他们形成“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能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将礼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让广大学生认知、感受、践行、传播礼文化, 使礼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礼文化优秀传统, 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礼文化教育。

(三) 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日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学历层面, 更多的涉及到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将礼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知礼、践礼意识, 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思想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满足社会化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可见, 时代的进步要求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作为先进思想的发祥地和辐射源,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礼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礼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引导广大青年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大学生的礼文化缺失的表现

(一) 礼文化认知贫乏

传统的礼文化博大精深, 渗透到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现代礼仪而言, 按其种类可分为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职业礼仪、国际礼仪、政务礼仪等多个方面。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对社交礼仪等基本礼仪知识都不甚了解的现象, 进入大学校园后, 有些大学生会参加社交礼仪、服务礼仪、职场礼仪等礼仪相关公选修课的学习, 但大部分高校对于礼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学生们对礼文化的学习仍然只停留在具体某一方面的行为, 而缺乏对礼背后折射出的伦理道德意识的感知, 道德情操的内化, 使得礼文化无法真正得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二) 礼仪行为规范缺失

对礼文化认识不足必然导致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尊师重教礼仪缺失。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优秀的文化传承, 然而当代带学生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等现象严重, 缺乏尊师重教意识和课堂有礼行为规范。第二, 同学之间礼仪淡化。建立和谐的同学友谊, 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学习, 而且还有利于自身形象的树立和学生身也健康的发展。然而当代大学生之间由于交往不文明、礼让意识淡薄等导致寝室矛盾、荣誉竞争等现象普遍。第三, 公共场合行为不文明。在高校中经常显现校园不文明现象, 例如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资源等, 对营造文明有礼的校园文化氛围造成不良影响。

(三) 仪容仪表有失文雅

个人形象是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 大学生应展现阳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然而当代大学生过分追求标新立异, 审美观出现偏差, 对形象美错误追求, 导致穿着奇装异服行走在校园里, 有悖于大学生阳光向上的积极形象。此外, 以标榜“言论自由”为理由, 无视行为礼仪, 忽视规则, 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 给网络秩序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不得不反思, 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问题, 探索将礼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三、礼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当前高校礼文化缺失的现象, 应结合打造大思政平台的契机, 通过将礼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礼文化融入实践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礼文化氛围, 将礼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提升高校礼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推动广大学生知礼、明礼、践礼, 使礼文化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一) 礼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 教师专业素质对大学生素质的养成和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首先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礼文化素养, 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其次, 应该找准礼文化和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点, 将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 开设礼文化相关课程,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礼文化的精髓, 认知礼文化, 提升有礼意识, 弥补礼文化认知缺失的问题。此外, 礼文化形象生动、渗透性强, 因此,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因地制宜地将礼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 将“社交礼仪、服务礼仪、职场礼仪”等以情景演示的形式带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让学生将礼文化的内容表演出来, 加深学生对礼文化的认知, 提升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 礼文化融入实践课堂

大学生实践课堂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 是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对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将礼文化融入实践课堂, 促进知行合一。第一, 班级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元素, 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礼文化活动, 例如礼文化知识竞赛、礼文化相关的班团主题教育, 让学生在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优秀传统礼文化的内涵, 在班级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习礼文化氛围。第二, 开展各类社团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今很多高校成立汉服社, 鼓励此类社团开展礼文化相关的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体验礼文化。第三, 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礼文化主题讲座、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以礼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弥补高校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不足, 让学生在认知与行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践行和传播礼文化。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促进传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高校营造具有礼文化的校园氛围。打造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的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加强文化活动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节日为契机, 举办礼文化相关的活动, 增强学生的仪式感。例如以成人礼、毕业典礼等, 让同学们积极参与, 体验礼文化。第二, 文化制度建设。修订《学生手册》、《校园行为规范》等相关制度, 将礼仪行为规范贯彻到相关制度中, 以明确的准则来规范学生行为。第三, 拓宽宣传载体。将宣传橱窗、校报、学习园地、校园网站、公众号等媒体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建立线上线下广泛宣传的机制传播中华有礼文化,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学生的趣味性, 使校园礼文化氛围深入到学生们的心灵深处。

综上所述, 礼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道德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高校要将礼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通过将礼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 使礼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 打造思政育人模式, 从而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 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当代中华礼文化遭遇困境甚至断层, 当代大学存在礼文化缺失的现象,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集聚地, 先进思想的发祥地和辐射源,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应将礼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探索礼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 进而解决当前大学生礼文化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礼文化,思政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睿.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 (2) :91-93.

[2] 冯石岗.将中国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 (6) :138-1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以两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衔接为视角下一篇:“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教育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系统的构建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