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独立形态论文

2022-05-0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社会主义独立形态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东剧变和国际共运处于低潮,使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减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新的历史境遇之中,更加面临诸如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淡化等四大严峻挑战。针对这些新挑战,我们可以从基础、核心、途径、机制等四方面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路径。

社会主义独立形态论文 篇1: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达成的辩证法分析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政治结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专注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是我们党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建构政治合法性的必要路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是促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达成的主要话语策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生进行疏解,探讨其表征,论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的生成,需在理念、方向、价值取向、对象和内容上坚持五点辩证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的生成越来越具有迫切性、重要性。笔者认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是促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达成的主要途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价值,在于帮助统治阶级树立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合法性地位,同时将这种合法性内化于大众,并在大众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从而促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的生成,可以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巩固和在同其他权力关系竞争的优势地位。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疏解

合法性(1egitimacy)概念最早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他认为,“一种政体如果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够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即“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人认可的价值”。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不仅仅是认识和反映世界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为人类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或者“信仰体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哈贝马斯强调和注重的价值合法性,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问题。马克斯·韦伯指出:没有一种统治“仅仅以价值合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毋宁说,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㈨他的合法性概念具有两重含义:对于处于命令——服从关系中的服从者来说,是一个对统治的认同的问题;而对命令者来说,则是一个统治的正当性的问题。统治的正当性与对统治的认同的总和就构成了统治的合法性。中国学者认为合法性具有三种意义:一是该事物的存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即得到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承认、尊重和支持;三是它比被取代的前身具有优越性,且能够较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当前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一种统治的持续认同主要是“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他们是合法授命进行统治的”。综合上述,所谓“合法性”,就是指现存政治秩序的合理性被人们认可、支持和接受的正确和正当的价值认同程度。

所谓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有学者指出,是指意识形态所蕴含和倡导的价值观符合并维护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正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意识形态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能够合理准确地解释现实世界,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得到了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和接受。笔者亦认为。意识形态合法性意味着意识形态被人们认可的价值,是意识形态自认为以及被认为是正当和正确的认同程度,首先必须保证它具有合理性。何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理论成果,总结和概括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并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思想体系。郑永廷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概念,具有内在的相通性或一致性,甚至可以将其视为同义语。或者反过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它与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的“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亦称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合理性,被人们认可、支持、拥护和接受的正确和正当的价值认同程度。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表征

1.合规律性

“合法性”中的“法”,可能是法律,也可能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准则,还可以是传统习惯或者神圣信仰。对这个“法”是否符合正义的追问,则是它的关键所在。那么,“法”要符合正义,就要具备合理性,合规律性,合乎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的要求。因此,合法性首要指合理性,合规律性,合乎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的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理性,指其经过必要的论证自身所应具有的合规律性,必须保证自身的论证是逻辑自洽的,这种自洽的论证和说明,必须与多数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相符合,既合理地解释世界又合理地改造世界。即它同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同人类普适价值的相容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一致性,以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合法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对于各种社会意识来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能够整合各种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真正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可以成为引领社会意识的力量,促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

2.普遍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意识形态是否能够获得民众的持续忠诚,除了其自身的合理性外,另一个就是自身所蕴涵的普遍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所谓普遍性,一方面指意识形态对社会论证的全面性,科学性。成功的意识形态,其理论必须彻底,能够反映、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保持合理的张力,科学解释社会现状,预测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指民众接受的普遍性。意识形态固然具有群体性和阶级性,但先进的意识形态必须突破一定阶级、阶层或团体的狭隘,为尽量多的群体成员所认同和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意识形态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包容和整合其他的社会意识,做到兼容并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美国学者诺斯认为:“但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得到新的集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

当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变化时,意识形态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论证才能够具有说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就是最好的确证。这个理论体系紧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当代中国最现实的四个问题,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点,昭示时代前进方向。总之,充分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价值性的统一。世界观强调认识世界,要求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方法论指向改造世界,要求明确实践操作的基本路径;价值性针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要求始终铭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本身”。

3.利益主体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得到民众的持续认同和支持,必须反映和体现民众主体的利益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声明自己的理论具有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终极目标的,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利益的主体,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首先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利益的主体。该理论体系确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每一个群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就科学地界定“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人民群众。牡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为理论创新源泉,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为理论创新目的,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有了最广泛和最坚实的基础。其次,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实践中,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忠心拥护和支持,其根本原因在于其鲜明的人民性、先进性的价值取向。

4.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实体化、存在化,其本身并非事物或对象本身的性质,不能把它们直接混同于事物的性质,是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统一。共时态是指某一时期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在共时态上出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多样社会意识并存的状况。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遇时代和言说方式的挑战并不足为怪,但作为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可以在矛盾和冲突中,经过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论证构成一个自行繁衍生殖的世界,保证它的稳定性。历时态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在不断发展动态变化的“新旧交替”的过程。起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多样社会意识并存使许多人茫然而无所适从,发生种种困惑;继之,两者发生冲突,在冲突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最后,经过实践探索和论证,人们选择、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地位。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总体走势和发展方向是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从传统和过去的僵化向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相适用的新型意识形态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最好的确证。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的生成辩证法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后,统治者需要获得民众可持续的思想认同和政治支持,即意识形态合法性。为赢得民众的自愿认同和支持,并使这种自愿认同和支持尽可能持久,任何政权都不仅要通过特定的政策给民众以实惠,而且要在民众中间培育一种独立于特定政策的散布性的善意情感。其维持的过程就是统治阶级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可持续过程。以期达成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简言之,共识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内人们对价值理念以及达成价值理念的方式的共同认可。那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的生成必须依靠达成共识的话语策略。在现代政治社会条件下,平和性的话语策略比以论辩和批判为主的批评性话语策略更为可行,因为它不仅在本义上高度重视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和分歧,而且内在地要求以平稳的态度解决分歧,避免激烈冲突。要实现这类平和性的话语策略,除了要求其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还应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作用,以保证共识的有效达成。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视角,促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达成共识的话语策略,应遵循以下辩证法。

1.理念上。树立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

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了其具备提供政治“合法性”依据的功能,现代政党执政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重视意识形态合法性建设,促成民众形成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维护和发展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条普遍的社会规律。”,但问题是,我国不在于是否加强而在于如何加强建设、促成共识的问题。社会性质和具体国情的差异性决定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的促成,其内容、手段等有很大不同,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因此,我国对内在意识形态领域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社会不良风气包括特权思想进行斗争。“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想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作斗争,反对精神污染。“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重视对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外要警惕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交往,并不等于认同对方的意识形态,更不意味着在意识形态领域可以不设防。对此,邓小平提出警告:“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我们要警惕”。时至今日,这一论断越发显示出正确性。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体现了先进性和普适性的统一,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同时昭示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的促成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道路。

2.方向上,坚持一元与多样的辩证法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之上的思想体系,有着鲜明的国家性和民族性。对于执政党来说,意识

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将意识形态所包括的价值、观念与理想有效地传输和分配给社会成员,并转化成为他们对执政党及其现实政权的政治认同。基于这种认识和要求,1994年,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思想建设要以立为本,增强实效。“理论宣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的方针,对于做好党的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动员和引导社会民众“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㈤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元性和社会意识多样性并存的辩证思维。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同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的规划中,应正视全球化时代信息革命的现实,顺势而变,放弃原有意识形态的“国家主义宗教”模式,以开放的心态来培养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情感。但尊重社会意识多样性并不等于放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理念、方法论和价值观。为此,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必然对其有着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约束,这种约束既有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如政治制度、社会及团体内部舆论等)的外在规范,又由于认同而产生的社会成员个体内在的自我规范,使社会在整体上表现出有序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的生成。

3.价值取向上,坚持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统一辩证法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和价值世界搞建设,必须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遵循人们思想发展的规律。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因”向公民精神的“动力因”渗透。正如雷蒙·威廉斯对霸权的动力学特征的表述——霸权永远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成就,而‘必须不断地被更新、再造、保卫和修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同样面临着被“更新、再造、保卫和修正”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从理想教育来看,需要将党的价值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奋斗理想的结合作为宣传的切入点,不应该用所谓理想化的共产主义制度和抽象的共产主义道德来否定基本现实,“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想作为“目的因”,通过共同理想的宣传,将党的政治理念与公民的个人追求结合起来,升华为全体公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使之转化为人们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动力因”;从现实教育来看,需要关注开放条件下人们的精神困惑。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现实问题和自身的利益,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等,而不是以后能否实现某种理想社会制度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利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转型的负面成本是难以避免而且必须承受的,认识现行的国家制度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从而持一种理解、认同的态度。

4.对象上,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坚持针对性的根据所在。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不断的分化和组合,不同社会群体由于所处政治、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一般地根据传统的阶级分析法体现为先进、中间和落后三种情况,而是依据不同人群对政治、组织、文化、信息乃至地缘资源占有不同而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必须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根据人们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同,坚持广泛性与层次性的要求,突出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不能对所有群众都进行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在理论教育领域,集中力量抓好党员干部和大学生这两大重点群体,使他们真正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信念;在日常生活领域,对广大群众在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线价值观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在广泛性上,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把依靠群众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广泛性上使不同层次的人群理解、坚持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依靠群众,“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一方面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我们要在人民群众中间,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认识到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动向,对于自己的力量具备信心”。“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最后强调,“共产党员如果真做宣传,就要看对象”。需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原则和方法。

5.内容上,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在内容的宣传上,处理好变与不变辩证法。毛泽东曾将历史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另一类是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所谓臭的、死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认为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典型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所谓香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是不变的因素,是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是同一的。当基本原理被运用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是立场、观点和方法。换句话说,基本原理则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静态的知识体系;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表示理论同实际的相互观照,是动态的活的灵魂。而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的具体结论因随时代变迁而过时。需要进行修正和创新。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提出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民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因此,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阐述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是不变的,是要坚持的,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某些具体内容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使之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实际相符合,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持一种支持、认同的态度,最终促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共识的生成。

作者:王素玲

社会主义独立形态论文 篇2: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东剧变和国际共运处于低潮,使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减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新的历史境遇之中,更加面临诸如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淡化等四大严峻挑战。针对这些新挑战,我们可以从基础、核心、途径、机制等四方面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路径。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挑战 对策

1.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

1.1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淡化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开放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传统一元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实现了国家和民众思想意识的更新与进步。但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提供了产生发展的经济基础,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异质性文化意识,社会意识形态趋于多元化。另外,国门的打开也使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进入了我国,由于意识形态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思想政治鉴别力的参差不齐,一些西方化的意识形态在我国民众中有一定的市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再者,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世界兴起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苏东剧变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历史终结”、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结束的论调又给我国许多民众造成相当大的迷惑,使他们的意识形态观念大大淡化。再加上国内社会经济转型的加深,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理性不断地淡化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在思想意识上与时俱进,错误地认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结束。但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时代都有附于其经济基础之上的相应的意识形态,否认或淡化意识形态存在的客观性、必然性是不现实的、危险的。而且指导性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在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处于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发挥指导作用。上述人们那些不正确的观念已经成为不断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阻碍因素。

1.2信息网络技术及其设施落后造成的意识形态“失语”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是互联网的世纪。因特网已经成为各国传输、接收、汇集和处理信息的最重要工具之一,谁控制了互联网的尖端技术,谁就将获得信息世界的最大话语权。国际互联网发源于美国、兴盛于美国,美国是信息网络的最大受益者和处于最优势地位者,信息网络早已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为达到政治目的而采用的最有力工具之一,西方世界的负面意识形态信号,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充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它们可以冲破国家的地理疆界肆意侵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中,重塑着民众固有的价值意识。由于我国是后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尚未完成,信息技术及其设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造成党和政府对网络管理与控制能力的薄弱,无法对互联网上的各种有害信息进行控制性筛选和过滤。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落后和应用程度的有限,特别是在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网络技术支撑的薄弱,使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无法大规模地在互联网上开展,如今在中国,犹如人民网、新华网这样有巨大影响力和受众群体的“红色网站”的数量毕竟太少,从而不能充分地赢得网络世界这一新兴的、巨大的意识形态阵地。所以,信息技术层面的落后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入传播,在相当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出现尴尬的“失语”现象。

1.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减弱和群众基础的缩小

社会主义自从由空想发展到科学以来就以其强大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成为思想理论基础,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160年多中,在与资本主义互相竞争与对抗的漫长历史中,社会主义运动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自从20世纪末苏联东欧的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的挫折后,似乎马克思主义已被实践所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面临世界范围内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也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不良倾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控制力和文化整合力遭到一定程度上的削弱。国内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各种同马克思主义相异质的意识观念的滋长在不断侵蚀着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最严重的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直接的物质利益,这就导致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信仰的淡化甚至丧失,进一步削弱了它的固有群众基础。由于在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中没有很好地针对大众群体思想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没能充分结合人们的物质利益诉求而采取富有实效的宣传教育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舆论宣传多流于形式,意识形态教育成为令人厌倦的硬性灌输,收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大为削弱。在我国,可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减弱和群众基础的缩小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1.4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冷战”结束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没有使国际政治领域意识形态的斗争就此结束,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反渗透以更加隐蔽和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对于至今尚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世界更加依赖通过所谓的“和平演变”来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目的。意识形态渗透无疑是“和平演变”诸多手段中的重要一种,它是通过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推销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以重塑人们的思想意识,尤其是新生的青年人。意识形态渗透的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建立针对性的电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进行广播,比如美国的自由亚洲电台、美国之音、英国的BBC、德国之声等;可以通过向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团体、组织提供资助以赢得它们的服从和效命,如美国的传统基金会、索罗斯基金会、自由之家;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信息俘获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制作传输大量蕴含西方价值理念的大众文化娱乐产品及日常消费品来赢得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如好莱坞的大片、迪斯尼乐园、麦当劳等。意识形态的渗透不同于传统的军事入侵、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由于它是以一些更加隐蔽、更加灵巧的手段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软权力”的慢性作用,所以使人们不易察觉和应对,这就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斗争理念和斗争方式转变的压力。

2.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挑战的应对之策

2.1坚持以人为本,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它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强大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拥有巨大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更大、更先进的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出优越性。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我们同破坏社会主义势力作斗争就越加有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越加得到人民的拥护。”[2]现阶段,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更要求我们坚持以人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之,只有我们真正发展强大起来了,人民群众真正富裕起来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有效应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面临各种挑战的根本之策。

2.2以建设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我国人民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只要坚持好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就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之充满活力。

2.3加强信息化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空间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由于其信息传播的交互性、隐匿性、实时性的优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之一。为此,我们必须要及时调整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以全新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使网络成为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首先,要针对我国信息化技术落后的现状积极开发高端互联网软硬件设备和技术,使我国的网络系统能够有自己独立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和软件产品,包括IT行业的基础元器件和基础设备,比如芯片技术、高速计算机以及网络本身的安全防卫技术,从而改变网络安全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其次,针对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要加强中文网站建设,提高中文信息在互联网上的占有率和点击率,扶持、建设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知名度的名牌网站、红色网站。这些网站要创新宣传方式,以灵活、生动的新形式传播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流信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复次,要健全国家管理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发有害信息筛选、清除软件技术,建立网络信息监控机制。坚持依法治网,规范网络媒体和网民的行为,使之走上规范化、有序化、法制化的轨道,用法律武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开发能防止、过滤各种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及监控系统,探索建立网络信息动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过滤和剔除不良信息。最后,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培养文明网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

2.4创新和完善意识形态管理传播机制,有效反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机制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阿尔都塞说:“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某种机器当中,存在于这种机器的实践或各种实践当中。这种存在就是物质的存在。”[3]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能简单地依靠向国民的灌输,更需要制度化的保障机制。我们必须重视意识形态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一是建立意识形态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部门要重视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基本情况的研究和评估,深入调查摸底、跟踪监控、早期预警,针对存在的突出紧迫问题采取及时的应对之策,保证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二是完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党要继续加强对电视台、广播台、报纸、杂志等传统舆论媒体以及互联网、微博、及时通讯平台等新兴媒体,特别是党的新闻媒体的管理和引导,使之坚持“五个有利于”的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主义国家传播西方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达到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之目的,这是西方国家的惯用手段。对此,我们要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在行动上要采取得力措施应对。一是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索通过大众传媒加强对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党内无滋长生存空间。二是进一步探索通过大众传媒加强和改进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新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通过大众传媒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向他们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多种思想文化长期并存和相互激荡中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和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M],1993.

[3] 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朱宝强(1986-),男,河南新乡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硕士,从事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

作者:朱宝强

社会主义独立形态论文 篇3:

论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摘要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积极作用,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考验。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多样化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认同状况,回答和解决社会成员已经或可能产生的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引导价值取向,规范政治行为,形成政治共识,意识形态负有先导、指引、整合的职责和功能。把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有的一种现象。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意识形态就是一个阶级、民族或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的表达。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根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根源于现实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等社会学说组成,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

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是以系统的理论、观点、逻辑体系给予社会的政治体系、政治权力以合理合法的解释和说明,并经常采用“神圣化”、“一元化”、“象征化”、“公意化”、“远景化”等策略,将统治者的政治强制转化为被统治者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通过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消解或抑制非同质的意识形态,批判敌对的意识形态,为社会提供理想信念的标向、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引导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特定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选择。而阶级、政党选择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作为其理想、信仰的基础,最根本的因素是阶级或政党的现实利益。同时向人民群众解释为什么要作出这种选择,使群众认识到这种选择与自身的利益有密切关系,从而得到群众的支持,转化为广大群众参与的物质力量。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历史时期利益主体关注的利益是不同的。当阶级实践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利益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动时,意识形态的中心也会随之发生漂移,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应随之调整或重新选择,否则就不能适应阶级或政党的利益需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意识形态虽然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但作为具体的意识形态是有历史的。它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中,在这些领域内繁衍、传承,逐步积淀为一种广义上的文化传统,这就是具体意识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当社会发生变革,已有意识形态不能正常行使其社会功能时,就需要进行变革,对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进行“扬弃”,吸纳新的、代表时代主题的思想观念,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发展性。因此,任何一种具体的意识形态都是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所谓时代主题,就是指时代所面临的全球性、战略性问题,是一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背景。随着世界矛盾和形势的发展,时代主题也会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建设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它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在当代中国,有多种意识形态成分存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是通过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通过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和文化起教育、引导和规范作用,以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绝非偶然,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与合法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继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使它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充分的必然性与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虽然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与合法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已经完全科学化了,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大量渗透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存在着许多新问题。

首先,随着我们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国家从革命战争年代转变为和平建设时期,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长期执政与和平建设的考验。但在建国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对这一重大转变在思想上认识不足,未能从思想上、行动上及时地跟进这一转变,因而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沿袭战争年代的一些观念和做法,过于倚重政治和阶级斗争,“左”的倾向日益严重,直至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由于偏离了中国当代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偏离了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形象严重受损,也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遭到了一定的质疑,甚至在一段时期出现了信仰危机。此外,由于在理论上缺乏创新,对马克思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问题裹足不前,缺少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现实、回答当代问题的勇气和自觉性。所有这些,都影响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

其次,随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种意识形态。而且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过去的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简单社会结构,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各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其中既有合理部分,也有不合理部分。如何处理好、协调好新的社会阶层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直接关系着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各个阶层是否具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力。特别是社会转型

期出现的社会公平、贫富差距以及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一时尚不能满足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再次,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常常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西方一些不断革新的理论与思潮,与人们某些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相对位,从而模糊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再加上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回答当代问题的勇气和自觉性,缺乏与当代各种思想学术体系对话、交流、论争的热情与魄力,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减弱和影响力有所降低。

意识形态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是否具有科学的前瞻性和指向性,在于它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根据实践的不断发展来进行适当调整,对某些观点或进行强调,或进行弱化,或进行补充,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要自觉地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同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力。

第一,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每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人们行动的导向,协调人们的行为,推动社会的稳步发展。在当今价值多元纷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我们更需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要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整合的目的并非旨在用主流意识形态来一统天下,而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整合的方式并非采取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按不同的情况分层面整合、规范整合。目前在我国,多种意识形态存在已是客观事实,它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放的程度,并非完全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除了那些敌对的意识形态之外,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在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其他有益的或无害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主流意识形态应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意识形态合理、科学成分的气度和能力,在并存和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否则,将人为地阻隔同其他意识形态和文化资源的联系,失去了自己发展的空间,从而导致自身越来越贫瘠,越来越枯竭。

第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所谓意识形态建设,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更充分地论证自身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经济政策等目标的合理性而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宣传灌输活动。其目的是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并成为日常生活习惯的指导原则。离开了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任何先进的意识形态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意识形态的宣传灌输又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同时,着力于理论创新,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和动力支撑。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准确阐述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并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回答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是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积极的政治实践来实现。近年来,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围绕着现今社会的重大实际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如何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多途径、通俗化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应该说仍是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任务。

第三,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科学管理,为意识形态提供制度保障。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意识形态建设也是一种管理。它通过教育、宣传、灌输、疏导、限制、批判等手段和方式,使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得以弘扬,社会的精神力量得以整合,使社会成员的精神风貌昂扬向上,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要达到这一理想效果,最重要的是依靠对意识形态的科学管理。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要去占领。如今,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扬言要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领导,主流意识形态就难以发挥引领整合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难以在世界意识形态之林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弃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处理好强化和弱化的辩证关系。按照管理的强度,可将意识形态管理分为强制型管理、松散型管理和灵活型管理三种。对意识形态管理过紧,势必窒息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且难以持久;管理过松,则会邪说蜂起、人心涣散,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必须做到统放适度、灵活有序。当前,要特别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切实提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

第四,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形象。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只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光芒,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结果。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是广泛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致力于同广大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赋予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要善于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大众话语”,使广大群众入耳入脑,增强传播效果。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方式,把当代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为广大群众自觉理解接受。要善于正面地、真实地、亲切地、有效地表达自己,避免公式化、概念化、说教式等弊病,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五,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眼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可能在孤立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必然会受到各种异质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冲击,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比较、鉴别、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并不阻隔政党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只有正确开展意识形态之间的论争、交锋、斗争才能显示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科学性,只有不断吸纳其他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合理成分,才能发展壮大自己、感召民众。正确的策略应该是保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渗透、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结合,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国际意识形态交往中,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眼光,要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与防止精神污染、全球化与民族化、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辩证关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开放的胸怀,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世界各国政党意识形态中的合理因素。

本栏责任编辑 曹宁华

作者:王 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术素描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