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

2023-02-17

第一篇: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

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上级要求和有关政策,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加快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下:

一、扶持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鼓励粮食生产规模化,稳定粮食生产。继续实行种粮大户补

助,对种植水稻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补助20元。

对在征地复耕后,实行规模种植、集中经营的,每亩补助基础设施费300元。

2、鼓励发展精品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精品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对蔬菜瓜果50亩以上、花卉30亩以上、苗木100亩以上、精品养殖10亩以上的规模种养殖基地,享受如下政策:

(1)新建和扩建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精品农业基地,经营业主需要自行建设改造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按实际投资额的4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2)新增连片面积50亩以上,土地流转合同期限5年以上的规模经营单位和个人,前三年给予每亩每年100元的土地流转补助。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农业项目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规模种养殖场环境改造及绿化建设给予投资额30的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万元;区定生猪养殖小区实施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给予每年5万元的补助。

3、培育农产品购销队伍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评选6-10个购销量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购销大户或公司,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组建农产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模式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扶持。

4、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合作和中介组织发展壮大。经民政和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次性补助登记费5000元,正常开展活动、成效显著的每年每家补助活动经费1万元,被评为省、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的,除享受市奖励外,区配套奖励2万元。对运作规范、带动力强,在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示范场,给予重点扶持。

5、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其对农业产业带动和地方财政贡献情况给予奖励。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列入市补助范围的技改项目,按规定比例给予区级配套;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给予适当补助。

6、鼓励建设“农家乐”等休闲项目。道路等外围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适当配套。业主自行建设的景点,给予投资额4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进入企业按照我区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享受。

7、对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实行“一品一策”。

二、大力发展生态绿色经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8、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规模种植大户使用区内养殖小区的有机肥,运费给予适当补助。

区内有机肥料厂年生产商品化有机肥400吨以上,每吨补助100元;农户购买本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5吨以上,每吨补助100元。

9、使用杀虫灯、性诱剂、防虫网等无公害生产设施,补助投资额的50。

10、促进农产品树品牌、上档次。产品获得市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按工商、质监部门的奖励措施实行;获得农博会等其它各类市级以上品牌荣誉的,金奖奖励5000元,银奖奖励2000元;注册商标成功每只补助3000元。

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每只奖励1万元,取得中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定的,每只奖励5万元。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11、新建普通钢大棚连片在5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0元,连片在20亩以上的,超过部分按每亩3000元进行补助;连栋钢大棚、智能温室按投资额的30进行补助。

12、推广应用新型农业机械。

(1)对购置农机部门推广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及设施的(市、区农经网均有公示),一般按机械、设施价格的30补助,种养业示范基地和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可适当提高补助比例,最高不超过50。

(2)对农机部门组织的购置新型农业机械和设施,用于性能考查和适应性试验的,按机械及设施价格的70补助。

(3)联合收割机购置补助按“镇农机〔2005〕11号”文件规定执行。

13、规模种养殖户安装喷滴灌及温湿调控设施的,给予投资额40的补助;建造保鲜冷库补助设备投资的30;为解决产销运输问题,购买自备运输车辆补助投资额的20,最高不超过1万元。

四、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14、新创办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经验收达到区级农业科研机构标准的,给予10万元内奖励,并在农业科

研项目立项和经费安排上优先考虑。

15、对新列入省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的给予10万、5万元奖励,申报农业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16、引进、试验种养殖新品种和适用技术,可以向科技部门申报项目,经审核后立项的给予科技经费支持。

17、对列入国家级、市级农村科

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服务中心、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星火培训学校、民营农业科研机构)、星火项目、金桥工程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承担单位,分别给予10万、5万元奖励。

18、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强农民信箱登记、业务培训和村联络点建设,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农民信箱优秀村联络员和农民信息员给予奖励。

五、加强动物防疫

19、实行动物免费防疫,免疫药剂全额由区财政支出;基层防疫人员费用根据区畜牧站核定,区、镇(街道)各承担一半;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费用全额由区财政支出。

第二篇:潍坊:集约资源 突出特色 加快发展潍坊都市现代农业

潍坊:

集约资源 突出特色 加快发展潍坊都市现代农业

潍坊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历经多年的深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新的阶段,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农业农村资源,突出地域特色,不断拓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外延,丰富都市农业的内涵,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按照“依托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园区建设为裁体,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多类型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都市现代农业园区615处,其中生产型园区388处,科技示范型园区157处,休闲观光型园区70处,园区总面积21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达422万亩。

(一)以高端消费为目标,加快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品牌农业。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不同消费需求,我们在保证大众消费安全的前提下,为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个性化、有特色的品牌产品。一是加快对农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有机农业为引领,从2010年开始,全市每年建设120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到今年将建成有机食品示范园区144处,绿色食品示范园区216处,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二是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我们按照“重心下沉,监管前移”的要求,在乡镇一级设立了集监管、检测、执法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推行了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定点经营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项制度,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上的有效控制。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所有都市现代农业园区,从创建之初就确定品牌培育方向,做到全部产品实现商标化和品牌化销售。目前,全市共有1200多个农产品在工商注册了商标,有1604个农产品取得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基地面积达到520万亩。

(二)以龙头企业建设为主体,加快发展新型食品产业。坚持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市场主体和带动力量,充分利用城市科研、人才、资本及基础设施等资源,引导工商资本和工商企业从事新型食品开发,打造农产品加工业的聚集区。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依托瓜菜、畜禽等产业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加工园区。二是突出龙头企业集群带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业集中度高的龙头企业集群,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67家。三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市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44个,建成肉类熟食加工、面食精深加工及果菜FD生产线160多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原料和中间产品加工向终端产品加工的转变。

(三)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为有效实现产销衔接,我们还十分注重市场功能的完善。一是规范提升产地市场。对原有的155处产地批发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了中凯兴业贸易广场、山东晟鑫冷链物流园等以冷链物流为主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增强了集散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寿光蔬菜、昌乐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十大产地市场,已经成为全省乃至我国北方同类产品的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年交易额都在10亿元以上。二是积极开展城市“农改超”。对市区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进行改造,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卫生的购物环境,同时积极推进农超对接,让市民在家门口购买到放心满意的农贸物资和生鲜产品,。三是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每年都组织企业(基地)举办或参加国内外重大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全国著名的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400多家,运销专业户17万个,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2家。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大型消费机构开展了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等业务,有13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额达到17亿美元。

(四)以拓展农业功能为突破,加快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在强化农业食物保障、就业增收等一般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拓展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拉长农业服务产业链条。一是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创意型农业。立足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和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这一出发点,大力挖掘、开发和包装城市周边的特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民俗观光、休闲娱乐、采摘认领、农耕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已发展休闲农业园区70个,休闲农庄128个,农家乐962个。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发展节会型农业。先后成功打造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等三大国家级节会和寒亭萝卜文化节。像每年一届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去年参观人数达到201万人次。三是以特色资源为载体,打造旅游型农业。结合农业生态建设,对生态林场、森林公园、河海湿地、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做强一批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充分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我市加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对新技术的集成作用,不断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一是实施了良种产业化工程。广泛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进行良种的研究与开发,引进世界著名种子公司建立蔬菜、畜禽育种繁种基地,培育、引进了一大批适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物种。像金皮西葫芦、七彩西红柿等,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实施了科技攻关工程。对制约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逐一列出单子,由科技、财政部门立项,组织联合攻关,使一大批城市科研人员找到了用武之地,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实施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每年都通过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民30万人以上,加快了农民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更新步伐,一大批农民成长为创业主体。

(二)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围绕生态市建设,强化农业生态功能,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加快发展低碳、低氮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全覆盖,特别是在大棚瓜菜生产上,推广了“水肥一体化”精准节肥节水技术,节肥节水效果达到了30—60%。蔬菜、果树等重点作物推广绿色控害面积达到400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农村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畜禽粪便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

(三)综合配套农村改革。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284家,带动农户102万户。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探索完善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68.7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7.8%。对132个城郊村、城中村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资源的科学配臵,助推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不断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鼓励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文件。每年市、县两级财政拿出5000多万元资金,用于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政策合力,实现重点突破。比如,在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或农耕体验园,开通公交线路或旅游专线,大大促进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下步打算

潍坊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农业部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再上新水平:

一是统筹都市现代农业规划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新型农业规划相衔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完善政策,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都市现代农业项目。

三是加强都市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专家学者参与,创意设计、营销策划机构运营,农业龙头企业高端人才配合,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广泛实践的“四位一体”人才储备体系,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四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挖掘传统农业的潜能,努力培育都市现代农业消费群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围绕我市可能催生做大的新兴产业和特色品牌,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展示等活动,形成有利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沈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沈阳: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引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地处辽宁省中部,区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10万人,下辖13个区、县(市)及3个开发区,有涉农区、县(市)8个,142个乡(镇、街道)、125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7.18万公顷,农村人口28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9.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43.2万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放在同等位臵上,作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转形升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1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406万吨,粮食生产连续8年获得丰收;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170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75元,连续8年实现双位数增长,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有效推动力。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市委、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及高效特色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变一季生产为四季生产、一季增收为四季增收,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为发展“一村一业、一乡一业乃至一县一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设施农业建设始于2002年,市政府在总结新民市、辽中县开展专业乡村建设,实施冬季生产的经验后,提出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变一季生产为四季生产,一季增收为四季增收的工作思路。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以来,市政府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并协调金融部门给予贷款优惠政策,改变过去秋季建设的习惯,实行春秋两季建设,全市每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0万亩以上,我市设施农业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到2011年底,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70万亩,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别的种植业“菜篮子”产品,设施农产品年产量超过300万吨,年人均占有量达420公斤,远远超过本地需求,有近一半产品辐射到周边省市,扩大了沈阳现代农业的影响力,不仅提升了现代农业水平,更富裕了一方百姓。据统计,冷棚平均亩效益在7000元以上,温室超过1.2万元,发展食用菌、花卉生产的温室,效益高达10多万元,是种植普通大田作物的10~30倍。2004年以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实现双位数增长,农民从设施农业获得的纯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2009年5月,全国设施农业现场会在沈阳召开,我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做法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学者的肯定。

二是不断扩大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规模,推进产业布局向区域化集中。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上,我市注重规模连片开发建设,为推进品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产销链条化打下了良好基础,促进了高效特色农业成规模、上水平。目前,全市高效特色农业稳定在300万亩,已形成了新民的棚菜、棚瓜种植,辽中的果蔬生产,苏家屯的温室葡萄、紫苏子叶反季节栽培,于洪的北虫草生产,沈北的花卉生产;东陵、法库的树莓生产,康平的地膜花生、寒富苹果、桑树、大扁杏等一批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特色农业,推进了“一乡一业”发展,新民大民屯、苏家屯永乐等48个乡镇基本实现了一乡一业。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造性地把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跳出常规土壤改良的老路子,通过市县联动、整合资金,把中低产田变为高效田、设施田,最终使欠发达地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近两年,全市有20多个乡镇在设施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发展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不仅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有效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趟出了一条新路。

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2003年起,我市对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予以补助和贴息,实现了连续6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920家,有50%以上的种植面积和70%以上的养殖业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已成为全市八大优势产业之一,位居第二位,并涌现出“禾丰”、“蒲兴”、“辉山”、“盼盼”、“千禧鹤”、“黑牛”、“燕京”、“雪花”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同时,全市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重点扶持和引进有牵动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是完善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08年以来,我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为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之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此。我市将种子管理站、优质农产品中心等8个事业单位合并成农业检测中心和农业执法支队,完善执法、检测队伍,并在全市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十二线等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家乐福、乐购等25家大型超市实施市场准入试点,在超市建立检测点,在批发市场建立检测站,开展蔬菜及畜产品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我市又将水果及水产品纳入市场准入,监管范围已覆盖全市大型批发市场、重点农贸市场和38家大型超市,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在农业部对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评比中,我市始终位于前列。为进一步提高地产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去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我委《关于实施蔬菜产品准出制度的意见》,对地产蔬菜加强监管,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积极构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识溯源,实时监控”的高效监管运行模式。

五是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充分利用我市的优质农业资源,大力拓展农业的休闲功能,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结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行为,把农村景观、文化活动和农业产业链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等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业迅速崛起。县域主打生态、特色旅游,全市共建设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级旅游特色乡镇16家,省级旅游专业村27家,农家乐443家,特别是成功的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业旅游项目,如苏家屯区的马耳山采摘游,新民市的三农博览园和温泉小镇,法库县的五龙山农业观光游。去年以来,更是着力打造了薰衣草园、稻田画、向日葵园等农业观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六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认真抓好依法指导,大力发展和规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发展中不断规范,在规范发展中不断提升。2008年,出台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在申办程序和工商登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会议,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达3341家,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3A”级示范社创建活动,A级以上示范社达到255家,并有9家被评为省级重点社,52家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七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机具购臵补贴的历史机遇,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改善装备结构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现代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1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12.8万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5.2%。同时,我市紧紧抓住主要作物生产环节,全力推进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进程,已建设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村68个,促进了农机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八是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围绕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面落实党的土地政策,完善巩固土地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截止2009年底,全市完成延包确权到户的土地面积780万亩,签订和完善土地承包合同67.6万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68.8万册,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土地承包确权发证“三个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从2008年起狠抓农村土地承包规范化管理,对全市耕地及家庭承包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清查,做到了以村为单位耕地面积、承包地面积、机动地面积三个清仓见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土地权属更明晰,农民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2009年,在全市选择43个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推动了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为今后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奠定了基础。2009年,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我市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做法得到与会人员好评。同时,全市以组建农技推广区域站为主要内容,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完善49个新型农技推广机构,其中区域站25个,乡级站24个,实现新型农技推广机构覆盖全域。

虽然我市在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传统农业比重仍然较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产销对接不紧密,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时有发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村改革未完全到位,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尚需进一步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等等。下一步,全市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统领,深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升级、农产品质量提升、一乡一业和一县一业建设等“六大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将以这次交流会为契机,虚心学习和借鉴各兄弟城市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努力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努力走出一条富有沈阳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第四篇:西宁:发挥省会城市优势 推进西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西宁:

发挥省会城市优势 推进西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西宁市牢牢把握“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这条工作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会、省市全委会和中央、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农业要“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基础、保增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从全市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和灾害频繁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逐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逐步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0.49亿元,较上年增长12%,种植业总产值达到26.08亿元,较上年增长5.3%,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5.72亿元,较上年增长5.1%,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633.96元,较上年增长21.36%,连续五年保持了15%以上的高位增速,连续四年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把设施农牧业建设作为保障市场有效供给的“民心工程”来抓,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建设,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以温棚建设为重点,2010年开始集中规模建设设施温棚和畜棚,建立农畜产品常年供给核心保障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冷藏保鲜设施,保障“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三是特色农作物种植保持稳定。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要求,优化稳定种植业结构,蔬菜、油料、豆类、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稳定在75%以上,农牧业实现丰产增收。2011年粮食总产量24.36万吨,油料总产量9.83万吨,蔬菜总产量72万吨。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6%。

四是农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依托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农业产值的增长空间与农业科技化的关系进一步紧密,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重点推广旱作农业、配方施肥、动植物病虫害标准化防治、品种改良等技术,科技成果覆盖率占总生产面积的73.6%。

五是畜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为突破口,以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为重点,狠抓养殖基地、畜棚、动物防疫、良种工程、饲草料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以市郊、县城郊奶牛,川水地区生猪、牛羊舍饲与家禽生产,环山地区草食畜养殖,脑山地区肉用牛羊贩运、育肥为主的产业布局,畜产品产出稳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六是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发挥明显。重点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经营范围覆盖了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以及农机服务等各个方面。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3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70亿元,固定资产28亿元,年销售总额45亿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702家,入社成员2万人,带动农户11万人。

七是全市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三集中”项目,几年来,共投入建设性资金22.4亿元,流转土地20余万亩,集中新建住宅1.8万余套,搬迁农户2.1万户6.96万人,集中建设温棚1.8万余栋,畜棚1.1万余栋,有效改善了居住在大山深沟贫困村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正视问题,破解难题,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打好基础

一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较低。洪水、冰雹、霜冻、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不时侵扰农业生产,相当一部分地区农牧业生产方式依然落后,加之农资和农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二是资金投入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政府投入资金仍显不足,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的资金部分大,融资渠道不畅,制约着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农牧业科技创新难度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农牧业种养基地和园区的连接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缓慢,达不到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四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我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检测手段相对滞后,大市场、大流通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畜禽疫病防控仍然存在较大隐患。五是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难度大。农牧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牧业基础仍然薄弱,农牧业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劳动力流失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问题和困难既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农业农村工作的难点,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扎实推进,找准症结,逐个破解,为今后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三、科学谋划,把握机遇,率先在全省建成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胜利召开,计划和做好今后几年的工作意义重大,继续坚持“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方针,坚持优质化的方向、园区化的布局、设施化的条件、产业化的路子、标准化的要求,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园区建设为重点,率先在全省建成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

一是保民生,深入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以“提高生产能力,夯实发展基础、完善市场流通,强化产销衔接、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健全调控保障体系,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为工作目标和要求,深入推进新一轮西宁“菜篮子”工程建设。围绕促进肉类和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基本任务,保持对“菜篮子”工程建设投入持续稳步增长,大力建设高效稳定的种养基地,分区域建设蔬菜保鲜库,保障淡旺季调剂、冬季市场供应。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建园区,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按照市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率先在全省建成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的目标和“一心三圈”的总体规划,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基地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技术现代化、生产生态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强化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是育产业,推动结构布局科学调整。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把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力支撑,逐步构筑起特色种植、生态高效畜牧、农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冷链保鲜加工配送等五大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发展,提高农畜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高效、生态、品牌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扶优扶强,发挥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强科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支撑。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和“三深入、三落实、三创新”活动,围绕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题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坚持工作重心下移,不断提升服务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水平,不断提高制度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是拓功能,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与城市化建设的紧密程度,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解决城市功能不足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使休闲观光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西宁市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器。

六是抓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三集中”步伐,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就近、便利、集约”的原则,促进土地向规模种养大户、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依法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改善居住条件。逐步实现城市资源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发展。

七是重项目,夯实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为确保全市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支持,通过争资立项、招商引资、资源整合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对农业领域各种资本要素的投入比重,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奖励、补贴、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农牧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

八是谋发展,搭建西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平台。加大开放合作力度,为西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在技术、人才、项目、农畜产品供销等各方面加强与省内外的合作和交流,从中吸收和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助推西宁现代农业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第五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陈 秀 花

就如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三大载体。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国家、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创建标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打造,重点完善提升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扩展规模、联农带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抓好入园企业的建设进程,使其尽快投产达效;主动做好即将入园企业的相关服务工作,推促其尽快入园兴建;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加工区规模,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加工区提档升级步伐。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以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全面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水平。

二、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经营方式。一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当今,土地规模小而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应该结合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注重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凡是农业发达、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比较发达。可见,只有大力促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使我市农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之路;三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

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每年引进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率。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双百双十”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科技挂钩、技术承包等活动,拓展“送科技下乡,促强农富民”活动内涵。加大对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尽快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品质是一个产品内在质量的表现,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信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生命力,尤其是农产品,它更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产品,注重农产品质量,确保其品质,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要确立品牌理念和意识,使自己的产品更富有个性、特点、影响力、信誉度、文化力、人格魅力和含金量,经久不衰。

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构建新型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融信息采集发布,农产品营销,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科学引领生产发展;二是构建营销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搞好产销对接,加大促销力度,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组建植保、农机等专业服务队,发展农业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四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农业激励扶持政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健康知识讲座领导致辞下一篇:健康扶贫政策宣传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