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马说导学案范文

马说导学案(竞赛课用)

《马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

导学说明:

1、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的题目和深化提高;

2、认真完成,规范书写;不懂的地方用红笔标记,课上小组合作探讨时重点解决。

导学目标:

1、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2、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

3、注意在现实社会中既重视老师、伯乐的作用,又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

一、相关链接

1.伯乐相马的故事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在文学上,他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偶文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是,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3.写作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一、重点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其真无马邪()尽粟()一石 ......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才美不外见(“”通“”,。)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其真无马邪(“”通“”,。)

3.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什么?

思考提示:本文交代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千里马的遭遇如何?什么原因让它有如此遭遇?2.本文是怎么写的?

思考提示:本文是否就马写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代表哪类人?这种把深刻道理寄寓于对某物的议论中的写法叫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篇文章?

思考提示:结合写作背景看,这篇文章寄托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读后感悟

你有什么感想?

你有哪些不明白的?

你有想对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或者作者说的话吗?

四、我的收获

第二篇:大人们这样说导学案

《大人们这样说》前置作业

一、信息链接

1、龙的精神:龙的足,为九州列土封疆, 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 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 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 滔滔黄河,滚滚长江, 是龙的血脉潺潺流淌; 夏商周汉,魏晋隋唐,是龙的翅膀振振翱翔。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百万里方圆锦绣一方;元明清后,建共和国, 五千年上下源远流长…… 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美丽的传说,凄婉感伤, 不朽的精神,深沉悲壮,不败的斗志,奋发激昂……

2、散文诗: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独立的文学形式,从形式上看,它近于一些短小的抒情散文,形散神不散,不讲究押韵;又具备诗歌的想象力和美感。

二、课文阅读四步曲:

1、认真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标上拼音,并记下来,把不会写的字词在预习本上多写两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记得画下好词好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写出每一小节的意思。)

4、练习背诵诗歌。

三、预习自测

1、识记本课生字并按常规组词在书上,然后默写一遍,给家长批改。

2、比一比,再组词。

觉( )捞( )宵( ) 搅( )涝( )霄( ) 喜( ) 震( )壁( ) 嘉( ) 振( ) 譬(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呼( )唤( ) 崇山( )( ) 腾( )驾( )直冲( )( ) ( )( )而下 ( )( )而过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 ) (2)指强大的使人畏惧的力量。( )

(3)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

5、填空: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文章把中国比作( )。

2、奶奶告诉我龙是( ),爷爷告诉我龙是( ),爸爸告诉我龙是( ),妈妈告诉我龙是( )老师告诉我龙是( ),我告诉大家龙是( )。

四、我思考,初探究:

1、奶奶爷爷说的龙和爸爸妈妈、老师说的龙一样吗?为什么?

2、写一写:

(1)改写第5节的第

二、

四、六行(用铅笔写在书上)。

(2) 你对龙有哪些新的认识?仿照诗歌第六小节的形式把你的认识写一写。

《大人们这样说》教案

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歌颂龙所象征的精神的诗歌,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落笔,赞美龙,就是赞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美好前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教学不应片面理解龙怎样,而应该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龙文化,感受今天中华巨龙腾飞的气势。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重难点:

体会龙文化,感受今天中华巨龙腾飞的气势。 教学过程 : 课前三分钟:

小组竞说龙的俗语、谚语

一、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带给你一段精彩的视频(舞龙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5NDM0MDYw.html 请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形容一下这场表演以及你的感受吗?

是呀,中国人喜欢热闹、喜庆,在农历新年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舞龙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身边的龙。

二、预习检测:

1、朗读检测。

2、生字词检测,并听写。

3、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文章把中国比作( )。

(2)奶奶告诉我龙是( ),爷爷告诉我龙是( ),爸爸告诉我龙是( ),妈妈告诉我龙是( )老师告诉我龙是( ),我告诉大家龙是( )。

三、重点品析,深入探究。

1、奶奶爷爷说的龙和爸爸妈妈、老师说的龙一样吗?为什么? (1)奶奶心目中的龙是怎样的?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威力无边、她相信龙的真实存在)

(2)爷爷心目中的龙是怎样的?

(腾空而去,留下足迹、他相信龙曾经存在)

(3)你相信龙的真实存在或者曾经存在吗?你也来谈谈对龙的理解。 (龙只是一种精神。龙是中国人的象征。:龙很威猛,代表中国人的形象。龙是中国人崇拜的一种图腾。)

(4)老师很赞同你们的见解,是呀,龙这种动物并非真实存在,但是我们仿佛又可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它,让我们为之鼓舞;它,让我们为之骄傲,它,让我们心潮澎湃。 (音乐响起,听歌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zNTUyNzI0.html (5)爸爸是怎样说的?(生不由自主地念起了爸爸说的话) 师再激发:看到这雄伟的万里长城,你激动吗?看到这崇山峻岭中飞舞的万里长城,你骄傲吗?孩子们,再读一读吧?(生激情朗读)

(6)妈妈又在哪里发现了龙呢?(生:长江三峡、京九线上的列车、西昌基地的火箭)

师:让我们随着妈妈的讲解跟随龙的足迹。(播放视频)

http:///programs/view/9cfenUrpkTk/(师读长江喷涌部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MjU1MTg4.html(师读京九列车呼啸部分)

http:///u28/v_NjMyNzUwMDk.html(师读火箭升空部分) 你对哪段视频最感兴趣,为什么,和你学习小组的同学分享一下吧。

2、改写第5节的第

二、

四、六行,并交流。

3、你对龙有哪些新的认识?仿照诗歌第六小节的形式把你的认识写一写。

四、借助文中老师的话,总结升华 请告诉老师祖国人民取得这么瞩目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自强不息的精神。团结拼搏、不怕困难。万众一心、勇往直前。不断进取、锐志创新……)

师:对呀,这就是龙的精神。龙的气魄,凭着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气魄,我们的祖国必将越来越强大,它将(生:跃出东海,搏击万里长空;迎接旭日东升。在人类的新世纪里,全世界将为它的腾飞震惊。)

师激情结尾:小小的龙的传人们,为祖国的腾飞,一起努力吧,下课!

第三篇:《马说》导学案

主备:史军伟校审:张梅签审:刘成大使用时间:2012.9.12

《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感知文言议论文的主要特征,体会文章比喻手法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象征意义,体会“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含义,体会韩愈杂文的创作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特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3.说的有关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伯乐() 骈死()槽枥() () ....相马() 粟 ()外见()食马()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作者(),字(),()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5)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临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页码: 1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1.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 ;教师讲伯乐相马故事 2.韩愈其人

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代--------------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有《昌黎先生集》。韩愈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并思考:

1.课文的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 2.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说明-------------------------

第2段:揭示-- 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评价态度 当堂测评: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祇骈死且策通临安邪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笔译课文。 板书设计: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学习反思: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背诵课文,交流译文。

一、复习导入: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祇骈死且策通临安邪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2 页码: 2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策之不以其道 1.文学常识:出处------------作者----------,字-------,------朝代----------,------------------之首

2.解释: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品味: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1.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句子

3.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2.本文运用了比喻的创作手法,试分析课文内容谈一下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代表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哪一类人物形象?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4.古今异义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 2.本文最能够表现出作者对于统治者的不满的语句是?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一词多义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够做到使我们的社会多出人才、人尽其用?这个①食食不饱食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要求畅所欲言)

②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③能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 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6.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五、课堂总结: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这个中心,反复进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⑤食之不能尽其材 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翻译句子:

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了中心。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六、当堂测评: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3 页码: ) )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①《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⑦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拓展练习

①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学而时习之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 委而去之 ..②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称: 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策: 马鞭子。 ..

③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④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 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 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⑤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钝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重用人才 学习反思:

4 页码: 4编码:Yw-11-03-021班级学生姓名: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导学案 23《马说》教案

大口乡中学 李艳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

2 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一 自主学习 (完成导学案一) 二 展示交流

1、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 解题

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朗读课文 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组织朗读

① 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自由朗诵,互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出彼此的好与不足) ③老师范读(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④ 全班齐读

4对学,疏通文意,圈画出疑难点

1、 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之间讨论,共同翻译。

2、 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

3、 派代表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不足的地方,并补充。 三 合作探究 (分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二)

①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 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 “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6、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7、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8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板书:托物寓意)

四、拓展延伸 (完成导学案三)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五 反馈练习 (完成导学案四)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是 (4.)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不以千里称也(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⑷食不饱(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⑹策之不以其道(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⑻执策而临之(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原文理解: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那些不公平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那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7)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23《马说》导学案 大口乡中学八年级语文组 主备人 李艳霞 审核人 秦占伟 使用人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一 自主学习 (15分) 1.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2解释: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对学,疏通文意,圈画出疑难点 二 合作探究 (15分)

1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2 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 “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4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5 “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6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7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8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板书:托物寓意)· 三 拓展延伸 (5分)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 反馈练习

(10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是

(4.)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不以千里称也(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⑷食不饱(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⑹策之不以其道(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⑻执策而临之(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4、原文理解: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那些不公平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那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7)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我的收获与反思】:

第五篇:《马说》学案

高唐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学案

马说(第一课时)

设计人:王玉华初审人:刘军华审核人:张光希

学习目标 :

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

4、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学习过程 :

任务

一、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任务二:诵读全文,小组交流: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2)伯乐指的是什么?

(3)归纳全文主旨:

任务三:学习第一段,研讨:

1.总结本段重点字词:

2、(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任务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分秒必争,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1.总结本段重点字词:

2、(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学习任务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总结本段重点字词: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达标测试:

1、熟记课下注解。

2、背诵课文。

学习驿站:

学习本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足是:

马说(第二课时)

设计人:王玉华初审人:刘军华审核人:张光希

(一)太宗纳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南歧之见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

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驿站: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术艺术生范文下一篇:毛概课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