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更新设计方法研究

2022-09-12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种类多样, 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 , 主要有以下几种更新方法。

1 保护与修缮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 主要的方法是“整旧如旧”, 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原真性, 但是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 应该赋予建筑新的功能, 使其能够被合理的利用。

2 维修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 对于此类建筑在更新时, 对其立面造型以维修为主, 对于内部空间保持建筑原有的格局和空间肌理, 为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可以增加相应的设备, 例如照明设备、供水设备、采暖设备等等。

3 改善

针对街区内部分历史建筑和与历史街区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 采用外部整修, 内部改造, 简化结构等措施。大部分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其立面采用现代材料, 结构多为砖混或框架体系。与传统建筑相比, 这部分建筑使用方便, 设施完善、结构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但这部分建筑的高度一般在二到四层, 尺度适宜, 如果仔细分析还是可以找到和传统建筑可对话关系。

在建筑更新的过程中, 如果将这部分建筑全部拆除重建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从建筑使用价值角度来说。这部分建筑多数建成时间短, 结构稳定, 它们的出现对街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已有资源, 可以对其进行改造。从街区居民的情感上来说, 这些建筑多是由自己主持建造的, 如果仅由于建筑风格等问题就要进行拆除, 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经济上都无法使他们接受。因此, 可以对这部分建筑进行改善, 在避免浪费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具体来说, 可以对建筑进行外部整修, 内部改造, 简化结构的更新。

3.1 对建筑外部空间进行整修

在体量和高度上, 根据规划要求拆除增建部分, 还原坡屋顶, 严格规定屋脊高度。在立面上, 依据街区内现有的传统建筑特点恢复其立面。在立面恢复时, 依据具体情况, 又有拆建、贴建、加建三种情况。拆建就是将原有立面拆除, 在原结构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建筑立面。贴建即保持原有立面不变, 紧贴其表面重新修建建筑立面。加建和贴建情况类似, 不同的是新的建筑立面与原来的立面之间留有空隙, 可以作为过廊使用, 有的临街建筑也利用这个空间摆放货物, 增大经营面积。

3.2 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改造

运用现代材料和空间处理手法创造出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内部空间。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常用的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利用轻质隔断将空间进行重新分割。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租赁和使用。在原有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增加轻质隔墙或夹墙, 将一间店面分割开来租赁或将店铺分割为前后两部分便于使用。另一种方法是添加夹层, 增加空间层次。建筑多为坡屋顶, 在经过装修后, 吊顶以上的空间就没有用了。可根据需要部分或整个增设夹层, 提高空间利用率。

3.3 对传统建筑结构进行简化

在建筑更新设计时经常采用钢筋混凝土代替原来的木材。首先, 完全按照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和技术建造固然很好, 但这种做法必然会带来对木材过量的采伐, 在日益强调环境保护的今天, 这种做法己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所以选择其它建材是势在必行的。其次, 和木材相比钢筋混凝土材料有防腐、防火、防蛀虫、抗震和节省后期维修费等优点。而且众所周知混凝土有很好的可塑性, 可以做出各种形状的构件,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被大量使用。第三, 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的仿古建筑是在学习传统、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的再创造, 它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它的出现为传统建筑在当代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4 改造

为保持历史街区中的建筑富有统一的建筑风貌, 可采用以下几种手法予以针对性的改造:即, (1) 传统手法, 延续历史, 再塑空间; (2) 功能的综合提升; (3) 符号拼贴, 抽象简约; (4) 对比中突显历史。其中的前两个方法占主要地位, 其它两种方法只用于个别建筑 (位于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其它区域相交的区域内的需要更新的建筑) , 是对前者有益的补充。

以下的具体阐述将以“渔阳里”项目为例——其位于上海思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 共有包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在内的全国重点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因其地处淮海中路, 由渔阳里、乐安坊等多个老式里弄共同构成。项目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对建筑立面、建筑空间、建筑元素的重塑, 构筑成淮海路旁的又一休闲港湾。

4.1 传统手法, 延续历史, 再塑空间

针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一般建筑进行重建, 新建筑设计重在强调运用历史元素。虽然重新修建不是复原, 但是也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延续, 这就需要在充分认识过去的基础上, 大量利用历史元素延续街区的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此类建筑大量存在于历史文化街区中。通过调研, 历史文化街区在建筑更新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元素来完成对历史的延续。

4.1.1 空间的重组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 院落常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伟大的成就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辞源》里对“院”的解释为“周垣也”, “宫室有墙垣者曰‘院’”。四周围墙以内的空地可谓“院”。“围绕一个中心空间 (内院) 组成建筑也许是一种人类最早就存在的布局方式, 中国传统建筑从开始到终结基本上都受这意念所支配”。院落空间这一传统建筑符号, 集合了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 尤其在我国的居住文化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院落空间对于街道来说是封闭的内向的私密空间, 对于建筑实体它又是外向的开放空间, 李允抹先生在《华夏意匠》中将院落描述为:“封闭的露天空间”, 这句话贴切的指出了院落空间的特性, 即聚合性、开放性和对比性。

建筑更新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这两点充分利用, 并充分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聚合性。庭院空间是我们传统居住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空间, 院落空间主要以人为主, 院落的内聚性往往使它成为人们聚集和交往的地方。更新过程中庭院空间的运用为居民的交往和继续邻里间关系成为可能, 为延续传统的生活模式, 维护街区的社会网络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院落空间的内聚性又被赋予了“聚气”、“聚财”的象征意义。对于院落空间的还原, 实质上也是对地方文化历史的还原和延续。

(2) 开放性。中国古代的庭院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天地、自然与人事相融合的规律, 大小院落成为藏风、聚气的场所。院落空间的开敞性为建筑带来了诸多自然要素, 例如阳光、空气、雨露等等, 使生活在里面的人可以感受得到鸟语花香、四季变换, 自然被带进了建筑之中, 使人和自然能够亲密接触。建筑更新中利用院落的这一特点, 使环境和建筑自然的结合, 制造出舒适的小气候。此外, 院落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院落与街巷的联系。院落空间通过门、窗、廊等要素使人们可以进入其中, 欣赏它, 使用它。更新中利用院落与其它空间相互渗透, 将游客或顾客引入其中以满足以后旅游的需要, 游客在此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传统空间、传统庭院的魅力。

(3) 对比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埏直以为器, 为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煽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把这句话运用到院落中, 无即是室外空间, 有即是建筑实体。《易经·系辞》曰:“阴阳合德, 而刚柔有体”。建筑实体和室外空间这一“虚”一“实”, 一“阴”一“阳”的结合、对比构成了院落。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高度一般低于周边建筑, 建筑第五立面的设计尤为重要, 它往往会成为城市的景观要素, 提升周边建筑的文化、环境品味。所以对于院落空间的虚实对比和图底关系处理的到位与否会直接导致设计的结果的好坏。

实现空间重组方式有以下两种。

(1) 平面院落的延续。

就是在重新建造时仿照原来窄小院落的形式, 重新建造新的院落并赋予其新的功能。

(2) 空间院落的拓展。

院落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结合还有另外一种方式, 就是将传统院落空间的概念引入室内, 在室内中心位置设置采光中庭。传统的“院”是以“间”为单位的建筑实体, 围绕一个室外的中心庭院组成建筑群, 这个中心庭院不但是建筑的中心空间, 而且还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商业建筑将室内采光中庭作为建筑的核心空间, 以它为中心联系各个小空间, 组织交通。采光屋顶的存在, 不但可以使人们间接地和自然对话, 而且可以避免环境变化 (风、雨、雪……) 对人们的影响, 顾客和游人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自由地购物、休息。空间的重新组织行之有效,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改造后效果:

我们在设计中意图原汁原味地保留上海里弄的感觉——因此, 在这样一条支弄内营造一种安全、隐蔽、私密的空间效果, 保留里弄特有的邻里关系。整个项目中, 每个公共空间均由这样的弄堂串联起来, 通过标识性强的建筑装饰来形成强烈的商业吸引力。从而, 将支弄的“半私密”空间有效利用, 最终形成“专属化”的特色商业空间为人所用。

4.1.2 屋顶肌理的延续

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建筑所具有的大屋顶。有人说过:“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古代就有以屋顶来概括整座房屋的意思。因此, 选择屋顶作为街区空间重组的一大要素, 易于形成连续、鲜明的城市天际线效果。

可以看出, 里弄建筑天际线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并予以强化, 通过纵横坡屋顶的交替韵律、斜肌理的有效强化, 最终形成有序、有机的整体屋顶形象。

4.2 功能的综合提升

原民居功能在经历了一定的风霜洗礼后, 建筑功能上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如今这些老式街区逐渐老旧, 建筑内没有独立煤卫、户数众多、居住面积狭小……这些因素导致了这类建筑已不再适应当代人们的居住要求。大部分传统街区一片片正在被拆除, 这是顺应城市更新发展所必须经历的痛楚。因此, 在一定条件下将老建筑居住功能拓展为展示、休闲、餐饮等多种功能的可能, 越来越多地为人接受, 如上海著名的田子坊等, 其作为人们休闲、怀旧、交流的意义已远远大于建筑内容的本身。功能的提升势在必行, 因此, 在我们的案例中将乐安坊里弄作为一个星级酒店整体处理, 酒店大堂即利用里弄入口空间形成, 营造亲切、怀旧的迎客空间, 通过保留巷子的进深感, 原汁原味锁住老上海的感觉, 相信入住其中的客人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豪华、高尚的酒店品质这么简单, 同时又多了一份“天外有天, 旧事、今生两相隔”的感觉。

通过房型的调整, 使得在这里保留了老上海居住模式的影子。入住客户由石库门穿越天井空间进入各个单元, 打破传统居住模式, 通过室内窄小楼梯上至卧室空间, 留住天井、留住小阳台、留住小楼梯……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恰恰就是功能转化后最成功的证明了。

4.3 符号拼贴, 抽象简约

符号拼贴和抽象简约是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更新中经常使用的两种设计手法。所谓符号拼贴就是“将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构件加以抽象、变形和裂解, 使之成为某些具有典型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传统符号, 在建筑创作中拼贴运用, 从使新建筑与传统建筑带有某种联系”。所谓抽象简约就是“对传统形式整体或局部进行提炼与简化。抽象简约的结果是可以失传统之形而不能失传统之韵。

符号拼贴和抽象简约实质上是一种手法, 它们都是将传统的东西进行提炼和抽象, 以新的面貌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通过这种手法使建筑创作更贴近现代生活和人们的审美。

对传统元素的保留, 并加上现代艺术审美, 一刚一柔、一轻一重,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强烈碰撞, 就像玻璃这种新型元素为古老浑厚的砖墙们注入新的生命一样。于是, 窗还是那扇窗、门还是那道门, 只是身在其中的感受已经焕然一新了。

4.4 对比中突显历史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设计现代建筑, 除了运用符号拼贴和抽象简约的手法外, 还可以将建筑向地下发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现代建筑对于传统建筑视觉上的冲击, 使街区的历史风貌得以完整的保持;另一方面满足街区内商业开发的要求, 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时在建筑上部形成广场, 方便居民使用。建筑露出地面的部分通过玻璃、钢等现代材料与历史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或通过水面的反射突显历史建筑的宏伟壮观。

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辅助空间、与轨道交通空间之间的联系廊……一切都可以通过现代工艺予以实现, 延续传统街区新的生命。

5 结语

法国建筑师勒.杜克在19世纪提出了被后人称为“风格式修复”的理念。在他编写的《字典》中有这样的描述:“修复一个建筑, 并不仅仅要对它进行保存、修理和修改, 而是要将它重新置于一种更完整的状态下, 甚至这种状态可能在这个建筑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可能他的修复与保留更为自由, 但是于我们来说, 面对存世越来越少的历史文化建筑, 这种对于如何有效地延续其生命光彩的探索还将持续地思考下去。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曾经接触过的多个历史文化街区设计, 积累一定的经验。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更新设计为研究对象, 以实际操作的案例为基础, 探讨了保护修缮、维修、改善、改造四种更新方法, 尤其重点探讨了改善和改造中的多种实践手法。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设计

参考文献

[1] 查尔士.柯利亚, 张珑.神化—创作—新景观[J].建筑学报, 1988 (5) .

[2] 李娟, 徐凯.中心景观[J].世界建筑, 2005 (3) .

[3] 憧憬未来景观十年[J].技术与市场 (园林工程) , 2005 (2)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煤矿井下皮带运输机运行故障解析下一篇:PON关键技术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