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充分利用淮安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对淮安文物资源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淮安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整合利用的四大举措:建立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战略,搭建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 篇1:

基于“跨文化”视角的古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

[摘要]文章具体分析了绍兴古城文化特色,从“跨文化”视角出发,指出了目前绍兴古城文化开发和旅游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际大城市以文化为导向旅游发展取得很大成功范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绍兴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绍兴;古城文化;跨文化;旅游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77

1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越来越频繁,使我国的旅游业出现了焕然一新的景象。出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热爱,古城旅游出现新的高潮。而周边城市接连主办的国际会议,诸如2016年9月杭州即将主办的G20峰会,对绍兴的旅游业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机遇是国际活动的举办使绍兴为世界所瞩目,为绍兴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绍兴古城的旅游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成功地接待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游客,顺利完成旅游中的跨文化交际,对绍兴古城形象的对外传播乃至绍兴旅游业国际化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绍兴古城旅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绍兴古城文化旅游的策略和途径。

2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绍兴旅游存在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从普遍意义上来看,是指当一种文化的人向另一种文化的人传达信息时,这一过程中便生成了跨文化交际。更准确地来讲,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体系的人之间的交际,这种文化差异非常明显,足以改变交际活动,这也是当前跨国旅游的真实反映。在这一生机勃勃、充实有趣的跨文化交际领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熟悉自己的本土文化,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明白来绍兴旅游的国外游客渴望了解什么、得到什么样的服务,才能更好更深入介绍旅游景区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对绍兴古城文化做更加全面有效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提高绍兴古城在国际的知名度,促进绍兴古城旅游业的发展。

21特色不突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古城原本历史风貌历经沧海桑田已经面目全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形象不复存在。历史街区空间和肌理已经消失殆尽,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发展中成为孤岛,或慢慢褪去原本的颜色而等待现代商业的开发。鲜明的古城形象和文化特色是古城吸引力的核心要素。目前,绍兴的历史街区商业业态几乎全部是面向当地居民的,如日杂店、百货店、餐饮店、理发店等,而体现旧时地方特色的生产空间、生产场景和生活空间,如铁匠铺、会馆、当铺、作坊等传统的商业业态缺少足够的展示和传承。同时,历史街区和旅游景点缺少对传承地方文化灵魂的黄酒和越剧的介绍与宣传,各个名胜和古迹比较分散,不成系统,不能有效而全面地宣传本土文化。

22宣传不到位

在周边大城市和大城市举办的国际赛事和会议等缺少相关的介绍和宣传。绍兴在国际上缺乏一定的知名度,提高古城在国际上的地位,自我宣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兰亭国际书法节”和“绍兴国际黄酒节”,都是集主题系列活动、文化创意活动和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节会,地方文化色彩非常浓重。但是由于其宣传力度不够,参加者多为本地居民和中国游客,外国游客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游客所占比重甚少。对于把绍兴本土文化推出国门,传播到国外作用不大。

23服务跟不上

城市基础设施难以与国际大城市接轨。在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点等公共交通要塞,缺乏介绍城市特色和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无效广告居多;城市内部缺少足够的公共标志,大部分公共标志没有相应的英文翻译,部分有英文翻译但是英文翻译错误,容易给外国游客造成很大的不便。很多旅游景区的坐便器和卫生条件难以达到西方游客的标准,进而城市形象大打折扣,不利于古城文化的对外宣传;古城旅游纪念产品不成体系,很多景区的纪念品太过商业化,难以体现地方特色,没有对古城文化的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

3绍兴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途径

31突出地方传统特色,借鉴马来西亚“体验营销和文化营销的结合”模式

马来西亚给自己的国家一个清晰的定位,即“亚洲魅力所在”。亚洲三大古老文明——马来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在马来西亚汇聚、融合,并与当地原住民文化相互激荡,造就了马来西亚独特的多元文化。马来西亚的旅游部门正是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特色,旅游主打文化营销的特色,无论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还是饮食文化,乃至殖民地文化,在政府主导下,马来西亚旅游相关部门都让来自全世界的旅游者体验到独一无二的文化盛宴。

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相同,宝贵的建筑与历史也是绍兴古城的灵魂。为了让更多游客体验到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绍兴旅游部门与企业联合要策划包装出“黄酒小镇”“兰亭书屋”等文化体验景点,利用“绍兴国际黄酒节”“兰亭国际书法节”等传统节日,把来自全国以及与绍兴有经贸或文化往来的国家影响力比较大的媒体、企业、旅行社等代表请到绍兴,除了常规性的买家与旅行社之间的商务洽谈外,安排与会代表游玩绍兴,体验绍兴的黄酒文化、书法文化;亲身体验胜过任何华丽的广告,口口相传更是具有广告所不可比拟的宣传效应。此外,设计和打造一批体现并有利于介绍和宣传绍兴古城文化的旅游产品如乌篷船、毡帽和茴香豆等,作为活动的纪念品发放,并且到海外重点客源市场举办诸如会展和奖励旅游推介会等一系列海外促销活动,这种融合了历史与民俗的旅游产品定会受到海外游客的欢迎。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和各大国际旅游网络平台,借助媒体的引导作用,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使古城文化宣传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方面深度融合。

传承和宣传越剧和绍剧等传统戏剧,学习苏格兰爱丁堡利用文化影响力吸引游客。以传统戏剧的宣传为目的,舉办绍兴国际艺术节,以沈园和鲁迅故里以及鲁镇等古色古香的旧城区为其室外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打造常规形态的历史街区和节事活动之间的一条通道;利用新型的网络营销。每年设立专门的活动资金,设计并建立以“绍兴艺术节”为名的内容丰富且专业实用的国际网站,并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主要包括节目预告、视频展示、演出门票预订、节庆商品购买,艺术节年鉴和游览地图,博客和广播链接等,并设立专门的与游客互动板块,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解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各类问题,方便国内外游客对活动的了解与参与。

32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学习中国香港的“品牌联动营销”模式

“国家十三五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方式,在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要提高绍兴古城的文化开放水平,除了要推动政府间合作,更要推动民间交流互促共进;除了利用好“兰亭国际书法节”和“中国绍兴黄酒节”,增进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鼓励绍兴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积极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先进的文化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推动绍兴古城文化的对外宣传。

整体营销方式包括城市、旅游景区、旅游关联产业实现品牌联动,共同宣传,相互促进,分层次、立体化地塑造绍兴旅游品牌形象。

第一,分层次塑造绍兴旅游品牌。

第一层次是全面包装城市,塑造城市品牌。结合“文物之邦”“名士之乡”“酒乡”“桥乡”的特色,宣传口号要恰如其分地道出“老绍兴、最江南”的古城品牌形象。第二层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名牌旅游景区。加大旅游的推广费用投入,提高宣传费用的预算,提高旅游市场推广人员的比例,重视对这些推广人员的培训。旅游景区和城市品牌要无缝对接,带动绍兴旅游的繁荣。第三层次是突出古城饮食和购物文化,树立旅游关联产业品牌形象。古城最大的魅力除了历史街区和景点,“民以食为天”,旅游购物和传统饮食文化体验等旅游关联产业也是古城旅游的真正精髓。

第二,整合推广品牌营销的利器。通过五大渠道,即消费者推广、同业推广、媒体推广、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推广、名人推广来进行整合营销,同时结合大型综合推广活动来达到宣传古城形象、吸引旅游者的目的。利用“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拓展会展与奖励旅游的海外市场。成立会展奖励旅游的直接部门,向全世界推广绍兴举办会展与奖励旅游。

33完善基础服务体系,结合以上两种模式

学习马来西亚政府,突出政府要在旅游业中统筹调配角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旅游部门的事情,几乎所有政府部门都要承担相关责任。政府各部门之间要紧密沟通和合作,比如旅游局、交通局和政府宣传部门等机构之间要经常合作,结成旅游资源整合的联盟。部门之间有问题要协商解决,提高办事效率,不得互相推诿,有问题直接向市长汇报。

让政府旅游部门与市场实現无缝对接,成立旅游促进局作为旅游局辖下的半官方机构,其基本职责就是促进绍兴古城成为国际性旅游、会议、展览及奖励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和“最佳旅游地”。通过对全城旅游资源的控制和旅游产品的研发,来影响和促进绍兴的旅游业。

此外,在周边飞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等公共交通要塞,设立专门的绍兴古城宣传信息栏,包括绍兴旅游地图、绍兴公共交通路线以及绍兴特色文化介绍等,并配有正确、通俗易懂的英文翻译,让外国游客有机会认识绍兴,有兴趣去了解绍兴;规范绍兴各大街区和公共场所的公共标志及英文翻译,为外国游客游绍兴提供便利;各历史街区、旅游景点设免费的Wi-Fi,为向外国游客随时介绍绍兴提供条件;提高公共场所和旅游景区卫生间的卫生条件,更好地塑造城市形象。

4结论

要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的改革发展,就必须要扩大文化的对外宣传。而旅游业则是通往另一个国家和另一种文化的一种最好的途径,它让游客有机会了解一个地方,体验其中的文化魅力。因此古城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认识,只有注意到这些文化差异,学习国际大城市旅游开发的优秀范例,才能更好地宣传本土文化,提高城市在国际的知名度,更多地吸引外国游客,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卫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25-26

[2]闫勤文化探访-全球魅力古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0-13

[3]胡海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转型路径研究[J].城市经济,2011(6):5

[4]小宇10大海外旅游目的地营销成功案例分享[EB/OL].[2015-06-30].http://citychinacomcn/a/lvyouyingxiao/20150630/11625html

作者:于秀春

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 篇2:

淮安文物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

摘要:充分利用淮安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对淮安文物资源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淮安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整合利用的四大举措:建立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战略,搭建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江苏淮安;文物;文化产业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适应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近年来,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抵制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有力支撑点。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文化旅游产业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资源被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部分,后者也被称为文化旅游资源。文物是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是亟待开发利用的富矿。淮安文化历经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较为丰厚的文物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夯实了了基础,提供了开阔的空间。近几年,漕运总督部院遗址的发掘,运河沿线人文景点的修复和重建,韩信遗迹的建设和相关旅游线路的开辟,有效地将文物发现、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标志着具有淮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当前,如何充分利用淮安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淮安文物资源的现状分析

淮安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淮扬菜之乡。至2009年底时统计,已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铸造和革命遗存等不可移动文物共1 762处,其中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1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19处,市级140处,县级46处。古遗址有400多处、古墓葬约400处、古建筑400多处、石刻和铸造约20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00多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50多座,有30多处文物景点对外开放。全市馆藏文物共有3万多件,在文广新局系统内的馆藏文物有25 658件,其他系统内约1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共2023件,其中一级珍贵文物50件,二级珍贵文物205件,三级珍贵文物1768件。这些文物资源,是淮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佐证,也是淮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淮安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对照淮安拥有的丰富文物资源,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物资源的整合不到位。文化旅游景區建设规模较小、内容单薄、缺乏核心。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的缺乏,不能做大做强。还有旅游的整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市区和各县区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规划。如:淮阴区的韩信资源与楚洲的韩信遗迹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连成“韩信旅游专线”。二是文物资源宣传的力度还不够。主要原因是缺乏淮安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包装,没有打出响亮旅游品牌。缺少在中央等大型媒体广告投入。目前,漕运文化探索线,运河沿线游,名人故居游,人类起源探秘游等等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三是文物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存在部门割据、多头管理、相互交叉、合力不强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多年来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不同的行政管理区域,部门之间沟通难度较大。没有引入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人才,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只有与现代经营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加快产业化步伐。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规划和思路。四是旅游交通瓶颈没有完全消除。主要原因是没有机场、没有火车客运始发列车,来淮旅游者以汽车团、一日游居多。

2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多年来,淮安所取得的考古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不论是可移动文物的征集、拣选和抢救工作,还是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维修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淮安的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取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文物大多具备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趣味性、知识性和多变性,能够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①文物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游客的好奇心。从古至今,人们对原始人如何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并因此流传着关于人类起源的种种神话和传说。我市的下草湾猿人文化遗址和新石器文化青莲岗遗址经过包装宣传后,当然也会引起人们的旅游兴趣。1983年,在盱眙县和泗洪县的交界处下草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所在地之一,考古学家们称之为化石宝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经过多次挖掘,发现了65种脊椎动物的化石,为研究非洲—南亚洲—中国—北美洲和欧洲—东亚间的动物起源、交流、进化、迁徙,乃至古气候和古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青莲岗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江淮流域最早发现的文化遗存之一,距今已有5000~7000年的历史。1951年,因为第一次在淮安宋集乡的青莲岗发现,故命名为“青莲岗文化”。在青莲岗遗址发掘的文物中,有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刀、砍伐用的石斧、加工谷物用的石盘,还有骨制的鱼鳔、石纺轮,器具上简单的雕痕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审美观念。1982年,在盱眙县发掘出了一批40件左右的窖藏文物,有金兽、金饼、马蹄金等国家一级文物,但为何埋葬在那?至今令专家和学者们不得所解。所有这些考古的成果,不仅对从科学上探讨人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国内外旅游者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这些考古成果中蕴藏着巨大的神秘性和趣味性。

②文物具有知识性,填补了游客的求知欲。文物中蕴涵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2002年,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石灯、石础以及公署的建筑的地基,表现出公署当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完整、工艺之精美,令世人瞩目。大量的文人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明清时期淮安繁荣的漕运文化由此而被揭示。随着京杭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沿运河的漕仓和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重视,也得到了维修和保护。沿运河的16处重要文物遗存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漕运文化遗存代表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大运河交通枢纽古末口遗址,历史悠久的河下古镇,漕运大关钞关遗址,漕仓遗址丰济仓,横跨运河的清江大闸等。对漕运文化的探索,对运河沿线文物的解读成为广大游客的殷切希望,打造运河沿线的旅游线路成为了人们所热衷的话题。

③文物具有多变性,满足了游客的各种文化需求。文物是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从远古时代到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环境,构成了留存下来的文物的差异性,从而构成了文物的多样性。从文物的类型来看,淮安的文物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等等,还有各种出土文物和流散民间的各种可移动文物。1978年发掘出的高庄战国墓出土了器物200多件,以青铜器为主,还有陶瓷器、玉石器、角器等。特别是一级文物一套大型车舆铜饰件,形体较大,文饰精美,工艺独特,充分显示出主人高贵的身份。墓里还出土了大量刻纹铜器,工艺精良,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宴席、狩猎、车马出行等场面,还有许多文物是描绘神人怪兽及宗教活动的场面。这些文物,对研究战国时期淮安的礼乐制度,文化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为研究古代思想史、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这些发现对探索淮安的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重大价值,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淮安府衙,是运河沿线唯一遗留下来的封建社会府署,是全国幸存的几座府署之一,其大堂体量居全国同类官署之首,在全国文物界曾引起轰动。2004年,大堂和二堂得到了保护性的维修。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不满足于现状,都想知道遗址上还有哪些建筑,在当时都有哪些作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2007年,在府署遗址上,修缮了“六科”用房、仪门、戒石坊等建筑。现在的府衙古朴典雅,气势恢弘。通过多媒体视频,声光电的效果,蜡像显示和举行升堂表演等形式,生动再现当年堂审场景,向游客展示了古代的衙署文化。这一切对中外游客,特别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文物资源在文化旅游產业发展中的整合利用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已拉开帷幕。在聚焦全球目光的同时,也将给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带来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拓展一片广阔的合作空间,凝聚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作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新成员,我市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按照“资源共享,市场融通,产业互动,共赢发展”的目标,切实加强与各兄弟市的交流合作,力争在服务世博盛会中融入世博经济,在推进产业转移中提振地方实力,在区域联动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①建立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强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特色定位研究,做好与周边城市旅游规划的衔接工作,紧紧围绕名城、名人、名菜、名湖做文章,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一是打造“名城”旅游精品。深度开发“一府、两镇、四河”,将淮安打造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启动淮安府署三期工程,加快中国漕运博物馆建设,使之与漕运总督府、河道总督府、清晏园、文庙、慈云寺历史风貌区一道构成明清文化景点群。综合开发河下、码头两个古镇,形成各具明清、楚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充分发挥里运河、大运河、盐河和古淮河“四河穿城”的优势,打造水上精品线路,彰显运河之都风采。

②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战略。打造“名人”旅游精品。突出周恩来、韩信、吴承恩和朱元璋四大世界级名人,带动枚乘、枚皋、梁红玉、关天培、刘鹗、周信芳等一批名人景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周恩来纪念景区档次,展示一代伟人风范。规划建设韩信军事乐园、美猴王主题公园,整修提升明祖陵帝陵文化景区,充分彰显淮安人杰地灵、名人荟萃的地域文化。这些旅游项目将引起游客的巨大兴趣,也充分体现了文物资源利用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重视对本土文化的包装宣传,,探索创作精品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大力打造本土文化旅游品牌。

③搭建文化旅游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共性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投资咨询、版权保护、信息咨询、商贸物流、质量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和青年创业者提供公共服务,扶持成长型企业发展。着力构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网络。如以博里镇为核心,重点培育农民生产与销售、古董和艺术品交易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加强对外交流,增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参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培育大型外向型文化旅游企业和项目,吸引国内外文化传播集团落户淮安,增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对外合作和竞争 ④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作为旅游资源的文物还衍生了具有服务功能的附产品。淮安府署的升堂表演就是把现代的旅游者穿越时空带到了明清的悠悠历史中去,在现代中国与清朝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这就是文物的奇妙之处。而和明祖陵关系密切的明宫点心和悠久的淮扬菜系等,使旅游者呼吸到淮安古代文明气息的同时,还可以充当美食家一饱口福,故而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复制古字画、陶瓷、玉器等文物,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可获得经济效益。扶持旅游商品的创新研发,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推出一批体现特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旅游商品。总之,根据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制造不同品种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文物资源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文物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无穷尽的文化内涵资源,而文化旅游产业为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历史的智慧,民族的智慧是创新性灵感的源泉,是产生无穷创意的宝库,是任何资金、资产投入无法相比的智力支持与支撑。悠久的文化活跃在现代产业的链条中,无尽的历史,无数的事件、人物,不断地再现、新编、重评,范围不仅涉及文化旅游产业,也将影响整个文化产业总体水平,形成对其它产业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淮安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淮安历史文化丛书[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作者:葛晓丽

文化旅游产业研究论文 篇3:

基于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作为我国战略建设工作之一的新农村建设,各地也积极摸索有效建设方法,而结合当地本土文化与旅游经济创造的文化旅游产业,则成为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角色。本文从新农村建设视角出发,着重分析农村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并提出若干条提升产业水平的有效策略,旨在为更多农村地区提供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提升农村经济综合水平的工具,也是负责传递历史、文化的载体。而建立在农村基础条件的文化旅游产业,则是将农村经济、文化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型产物,既可以让来自城市的游客体会到农村地区文化底蕴,也可以让农村居民在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所以有必要对这种新型旅游模式展开详细研讨。
一、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概念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可以理解为将农村自然风光、文化习俗作为旅游基础,由此推出的一种吸引城市游客的新型旅游模式。其是把农村地区的某些拥有旅游价值的资源当成核心角色,根据旅游需求不断对资源展开深度开发,并与旅游相关的食宿、交通等衍生产业不断融合,构成的一种综合产业[1]。因为这种核心资源拥有农村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广受来自城市的游客喜爱。同时,这种产业囊括旅游、饮食、住宿、出行等多个方面,并将文化资源合理融入产业经营中,可以促进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覆盖多方面的产业投入农村经济建设后,当地居民也不斷参加到旅游行业,既可以解决农村工作岗位问题,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又可以在传播文化内容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新鲜的产品与特色服务,让产业拥有长远发展基础。为让旅游产业拥有特色,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效果,各地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也在近些年逐渐摸索个性化产品与服务,让这一产业再次成为旅游市场关注重点。
二、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支柱型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所以,这种产业是通过实体物质传递文化、思想等精神,而精神则是利用产品、活动等实体内容扩大传播范围,达到精神传递的效果。而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可以整理为以下几点。

(一)加快农村经济转型

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如果仅凭借第一产业是无法实现快速发展的,需要打造新型经济增长内容,才能把发展重心逐渐朝第二、第三产业科学过渡[2]。而且,农村文化产业是一种建立在农村拥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整合旅游资源的一种新型产业开发模式,关系到内容创造、产品生产、模式营销等多个环节。若要让这种产业走向成熟,是需要把产业链所有环节、资源全面整合,通过取长补短方式,发挥经济优势,减少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传承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过去我国运行城乡二元发展模式,这让农村与城市在文化方面产生鸿沟,让农村许多文化丢失,无法继续传承。而在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的当下,农村文化被城市文化再次冲击,导致前者自主性被继续弱化,逐渐丧失传承自主能力。我国当前文化产业消费主力集中于城市精英群体,这让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者多局限于城市,文化题材多以表达城市美好生活为主,农民、农村内容相对较少。而随着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崛起,农村文化也拥有了逆向传播能力,可以通过游客的口述、媒体的传播等,让更多人承担起传播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也让农村文化得以保留。而且,以文化生产视角思考,若要进一步开发农村文化旅游,也需要熟知当地文化资源,了解文化寓意,并根据时代发展糅合其他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拥有新鲜活力[3]。
三、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现存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模式,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对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也凭借农村文化底蕴,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一环。而各地农村也感受到这一产业带来的丰厚意义,也开始投身产业建设中。但是,从客观角度思考,这一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经济基础薄弱造成设施落后

经济基础薄弱,导致诸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基本旅游需求[4]。对于游客,选择农村文化旅游主要目的是通过接触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感受与城市生活不同的另外一种新型生活模式,同时对农村文化、产品进行了解。但是,由于许多农村的基础经济实力并不强,许多基础设施未能达到标准要求,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如公共厕所、通信设施等都会影响旅游体验。其他还有餐饮卫生问题、服务水平等,都是影响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构成良性品牌效应的重要原因。

(二)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权衡有待改善

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利弊权衡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会在短时间内吸纳大量旅游资金,但是许多地区并未考虑到长期发展,造成部分地区的从业人员会把短期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会通过恶意降价方式,在同业之间展开恶性竞争[5]。例如,在同一地区内会出现数十家经营主体共同争夺游客资源,纷纷通过低价竞争获取资源。虽然从表面分析,这种低价方式可以为游客争取利益,但是经营主体为避免自己出现亏本情况,在降低旅游资源时,也会降低经营成本,进而侵犯顾客正常利益,对于地区性的文化旅游名声会造成影响,造成游客数量降低。而经营主体又会为了剩下的游客资源展开更为激烈的低价竞争,陷入恶性循环。

(三)文化生态较为脆弱

文化生态较为薄弱,这点在众多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中格外突出。若要真正在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就要将农村地区特色的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可是,多数地区的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中把开发放在首位,而将保护放在次要位置。这种急功近利行为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部分主打文化资源的旅游景区,也因为过多商业化,对于自然风景完整性造成不可逆转破坏。这些行为都无法保证农村文化可以妥善保存,也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四、提升农村旅游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政府部门指导

目前,农村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在发展中拥有一定秩序,但是多数情况都是混乱无序,对于产业未来成长极为不利。所以,政府部门要承担起重要角色,以统筹全局为第一步,以合理规划为第二步,并将引导与监管作为第三步,让更多从业人员文明参与到产业建设中。所以,政府部门需要针对当地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展开整理研究,做好科学定位,并针对产品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内容,提升产品的可玩性与收藏价值。而且,政府部门也需要将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合规生产经营作为产业发展首要内容,并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当成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在技术上进行专业帮扶,从而让农村文化产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合理将农村劳动力从原本单一务农,转变成参与到旅游业的新型就业方向,让众多经营者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建设的一员,为产业长期发展做好准备工作[6]。而且,要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农村旅游文化产业为核心角色,为游客创造优质旅游体验。尤其针对农村文化产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务必要进行全面监督,妥善处理。要保证文化产业合法发展、正当经营,严禁经营人员展开不正当竞争,从而积极引导经营者与当地政府实现双赢。

(二)加强文化产业建设

我国的文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市场上存在大量恶意竞争,也会有侵害版权一类影响他人正常利益的行为出现。针对此类情况,需要各级政府对文化市场以法律条文形式进行规划,针对文化资源要做好合法开发,确保版权保护可以覆盖每个行业,才能让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尤其文化旅游产业是将农村文化、当地自然资源作为核心卖点的大规模复合型产业,其既是新时代下的文化产业代表,也是衣食住行多个领域的集合体,能够保护这一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而当地政府部门则可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的同时,充分考虑文化旅游产业当前发展情况,将文化资源开发、主体经营所遇到各类问题,有针对性修订部分政策内容,并对政策空白条款合理填补。以这种方式不断填充法律法规体系,让文化产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农村文化旅游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三)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深度开发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若要保持长期、高效发展,仅凭借现有的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难以维系旅游产业旺盛需求。所以,要将特色文化资源当成是重要资产,并对其展开深度摸索。要以农家乐这种模式为基础,深层次挖掘新型经营模式。并且,在开发的同时,要强化特色文化保护工作,让城市游客可以获得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在旅游开发中也要不断推出拥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内容,并让服务具备地区特点,尤其是一些可以让游客亲身参与到其中的产品,会让游客获得更深的印象。可以在开发产品中,以这个方向作为主要内容,既要让传统文化融入活动之中,也要让产品具备当地特色,从而让游客可以根据自己需求与情况,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特色文化,充分满足其对于新鲜事物的体验需求。

(四)着重培养农村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虽然旅游产业需要通过优秀服务、独特经营模式等对游客产生足够吸引力,从而让地区旅游产生良好口碑。但是拥有一个完整的经营理念、优秀经营内容是旅游行业长久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农村文化旅游务必要将专业人员放在重要地位,重视人才的培養工作。这就要以从业人员的类型,展开相应的专业指导,将人才培养和旅游开发放在同一地位。政府部门可以对经营主体角色开展经营与管理相关培训,利用集中化学习方式,将现代经营与管理理念教授给经营主体,从而提高经营水平,推动经营主体提升管理综合能力。其次,针对从事旅游的服务人员,也要展开系统化职业培训,通过对其服务方法进行规范,稳定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其对游客的服务意识,从而为众多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质量。要对农民文化素养进行强化。通过提升文化教育素质,让游客可以从农民言语中体会到淳朴与热情,并让农民可以通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为游客留下美好形象。
五、结语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既是农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打造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所以,各地政府需要对农村文化优势有细致了解,并深度挖掘其商业化亮点,让其在文化旅游中得到充分体现,才能让这一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稳定为农业经济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炜,陈瑞萍,周艳丽.基于信息化分析的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0(5):51-53.

[2] 梁陶.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2):301-306.

[3] 陈敬芝.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发展[J].农业经济,2018(12):53-54.

[4] 王建华.“一带一路”倡议下青海省文化产业与旅游扶贫互动发展研究:以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0(1):108-114.

[5] 刘冬.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产业化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10):243-244.

[6] 幸艳云.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农家参谋,2019(4):27.

[7] 刘梦晓,陆引.“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规划策略研究:以龙海市东园镇埭美古村落为例[J].中外建筑,2019(10):92-95.

作者:孟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焊接安全防护探究论文下一篇:高校班级文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