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2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从河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最后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篇1:

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关系分析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的现状,论述了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 都市农业 生态环境 现状 机制 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下生态环境的现状

1.城市化背景。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城市化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边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是“十一五”期间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

2.资源约束增强。其一,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我国资源蕴藏量和国土面积分别居于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按45种主要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面积0.11公顷。其二,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量高。其三,能源资源消耗量高,资源需求急剧上升。我们国家发展很快,但是往往质量和数量存在不协调的地方。比如,工业化,从数量来讲,很多人认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但是如果从质量指标来看,中国工业化仅仅是中期阶段,包括城市化也是一样,从数量来看城市化比例提升很快,但是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

3.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口。我国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今天所研究的住房保障,尤其是没有享受到住房保障这些公共服务。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城市形态。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数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即便是原来纵横交错的布局,目前也在把原来的绿地、庄稼地填满;位于大江大河两岸的城市,目前更多的是在城市的两端来扩展;更多的城市称之为双向对接,即城市向郊区扩张,郊区向城里扩张。

4.发展能力失衡。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环境越脆弱的地区,城市发展能力和集约化程度越低。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

二、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城市系统及乡村农业的关系

城市是由一个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开放系统。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是运转在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上的,需要依靠生态系统来生产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可更新资源。都市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好宜人的公共开阔空间,有效地吸纳、降解城市有机废弃物从而净化城市生态环境,遏制城市圈层蔓延等多种生态环境;同时,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市民与农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城乡融合,并为城市防灾提供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城市化进程下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和产生的动力

1.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性。

(1)都市农业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趋势。现代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组织结构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征,普遍存在着居住及交通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是都市农业兴起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间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都市农业是从都市与自然协调和人与农业协调的两个方面提出的,是对农业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它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表明了城乡关系由原来的互相排斥、对立转变为互补融合。将传统的“城市中有花园”转变为“城市建在花园中”。

(2)经济发展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越要求质量高、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越倾向于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方面增加支出。

(3)都市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发展都市农业并推进产业化,面向市场推出特色产品或精品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要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过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一般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以后,都市农业必然由城郊向农村扩张。都市农业能便利地利用城市工商业资本和科技成果,通过集约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缩小和工业生产的差距,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城市化进程下都市农业产生的动力。

(1)供给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机会成本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弱化了其作为农业的产品提供功能,而更多地强调其生态、生活、休闲功能,它使用都市郊区一部分土地提供高经济效益农业。

(2)需求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情感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

(三)城市化进程下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部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政府要将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部门经济的管理方式,建立一个集中、高效、协调的都市农业管理体制,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使农业生产环节适应加工、运销环节的需要,加工、运销及科研服务等适应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推动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将农业由单纯的物质生产部门管理向灵活多样的生产部门管理,协调农业提供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多样化功能的发展,在城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各种产业,如观光农业、医用农业、能源农业及加工农业等。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经营目的的自给性和经营手段的技术停滞性;而与之相对应,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经营目的的营利性和经营手段的工业化。在经济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农业也应向都市农业转变,走向现代化,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农业发展才有前途。

3.常规现代农业向可持续现代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现代常规农业广泛采用工业化技术以及现代化大工业发展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它是高度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企业化的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和食物营养要求提高的需要,缓解了粮食短缺及其他威胁。

三、具体对策

都市农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特点与生产传统各有不同,对多层次、多样化的都市农业要有不同的政策。

(一)树立都市农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的观念

必须进一步正确认识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不顾区域经济发展,单纯地进行环境保护与建设,而要立足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是涉及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现代农村经济功能中,服务经济和生态经济的主体特色越来越明显。商贸、旅游、金融、房地产业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的综合发展与产业化,都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市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质量改善既是农村产业经济变革的结果,同时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统一起来,把“开发、利用、建设、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加强都市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进一步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地方立法,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原则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相适应的环保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监理、信息网络等软硬件建设,建立现代化环境管理手段。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农村多元化环保投资渠道,鼓励农村投资环保建设。加强都市农业环保规划的编制和落实,提高其科学性、可行性、实践性和指导性。要建立以政府直接监管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手段,由农村企业和农民自觉遵守和参与的现代化环境管理模式。

(三)继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

利用“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消除结构性污染。对重污染企业加快搬迁、改造工作,对列入国家限期淘汰计划的企业按时予以关闭。把清洁生产作为农村企业转制和调整的主要内容。在农村可以采取优先发展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控制发展石化、医药、冶金、机械等行业,限制发展采掘、造纸、水泥等行业。在农村建立完整的生态生产与营销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部分加工企业转入环保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环保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力求建立健全环保产业发展体系。

(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在农村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采用电能、生物能、太阳能、垃圾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提高农村气化率和集中供热率;并加强二氧化硫等污染控制区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施工现场扬尘;禁止露天焚烧桔杆、杂物或其它物品。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加强对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处理和运输,建立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可回收利用废物的资源化比例。控制交通、三产、施工等噪声,减少噪声和震动污染。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加大汽车尾气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结合农村山水景观,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利用植被的调节功能,净化空气,增加物种,美化农村风貌。政府应鼓励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建立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在农村推行环境标志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环境管理标准国际化、规范化,以符合国内贸易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为企业进入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提供有效的通行证。

(五)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需要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控制水土流失和农田污染,重点加强生态经济带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对农村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和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以获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实施城乡生态一体化战略。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和检测,科学编制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建立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指导农村经济布局和生态建设;对特殊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对重点资源区实行有序开发与强制性保护相结合,对生态良好区则采取主动建设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在部门、行业规划中推行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等建设中,增加生态保护指标,形成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乡村统一的生态系统整体。

[基金项目:本文受山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低碳经济时代下山西都市农业科技创新研究”(2012242)的支助]

参考文献:

1.黄肇义.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25(1):59~66

2.吴良镛.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35~41

3.马世俊.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83~193

4.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4(1):1~9

5.钱易.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探索.建筑学报,1994.4:12~15

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魏雪梅.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7)

8.李洋.建设生态城市-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立足点[J].城市,2006(4)

9.冯启凤,曹荣林.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6(5)

10.杨志峰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盛学良,彭补拙,王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导报,2000(5):5~8

12.王静.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5)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李雪)

作者:孙菱 关海玲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篇2: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从河南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最后提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南省;低碳农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2013-06-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08AJY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214);河南省许昌市科技计划(编号:6022);许昌学院科研基金(编号:2014038)。

作者简介:刘战伟(1979—),男,河南许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技术创新。E-mail:liu791024@163.com。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2010年,全球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6.9亿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增长了13%[1]。为减少农业生产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广阔,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21%,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使全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农业发展造成了环境恶化,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不断增高。因此,河南省应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高产、高效、循环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降低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1.1政府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发展迅速,但是也衍生出许多问题,农村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农业污染愈发严重,亟待处理。发展非常具有潜力的低碳农业,已成为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方向,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倡导低碳农业,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对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生态、特色与循环农业形态初步形成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弊端愈加明显,河南省积极倡导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的试点活动。自2005年开始试点至今,河南省农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实现了传统农业的逐步转型、过渡与升级,初步形成了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的现代化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1.3现代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经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总值不断再创历史新高,同时,经过了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农业产业结构也实现了优化合理配置。河南省大力支持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管理。目前,河南省有效灌溉面积达5 00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 717千万瓦[3]。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地之一,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河南省商品粮生产能力又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1.4因地制宜进行低碳模式探索

根据河南省各个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不同耕作方式、耕作历史,决定各个区域农业生产模式的特殊性。针对各个区域的不同情况,河南省积极探索各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以促进河南省低碳农业在各个区域的实现,并以点带面将低碳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在各个区域进行了试验试点,并成为低碳农业发展新技术、农业新产品的优良示范基地,为低碳农业在河南省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实践证明。

2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河南省低碳农业刚刚起步,目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一系列问题亟待处理,物质基础、技术层面、政策扶持等阻碍着低碳农业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

2.1农业污染严重,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破坏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化肥、农药、农膜等石油产品。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化肥、农药等石油产品的使用量不断增长,2009年河南省化肥使用量为628.67 万t、农药使用量为12.14 万t、农膜使用量为14.14 万t,另外,“石油农业”下河南省农村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些都造成了农业污染日益严重,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威胁[4]。

2.2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虽然河南省各级政府注重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许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地维护,容易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洪涝灾害,2010年河南省易涝面积为210058万hm2,农业灌溉水利系数为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0.8),节水灌溉农田面积为133.33 万hm2,只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0.61%[5]。因此,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重中之重。

2.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比重过高

河南省农业主要以粮食为主,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过高,现代特色农业所占比重偏低。2009年,河南省传统农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农业资源要素利用率低[6]。此外,在河南省农林牧副渔中,林业、牧业增加值远远低于农业增加值,造成农业自身对环境的调节能力较弱。因此,河南省应加大林业发展,扩大碳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环境。

2.4低碳农业人才短缺,科技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的发展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与此相关的专业,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造成人才匮乏,影响低碳农业的推进。另外,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研经费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低于发展中国家1%的平均水平,造成农业科技转化贡献率低,2010年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6.3%,与发达国家70%~80%水平比相差很远,这种状况造成了低碳农业发展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持,失去了动力之源[7]。

2.5农村居民低碳意识薄弱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保障。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态意识薄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部分土地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造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河南省要加强宣传教育,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2.6相关法律法规不改善

目前低碳农业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虽然国家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而且河南省也出台了一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法规过于笼统,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如生态补偿、碳交易制度、绿色GDP尚未建立,无法有效进行管理,不能充分发挥低碳农业的优势,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8]。

3河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同区域农业文化、环境要素和发展模式都不相同,相应的农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也不一样。河南省地形地貌较为复杂,拥有盆地、平原、山区等多种地貌特征,因此,在不同地形地貌上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各为不同。

3.1都市型低碳农业

都市型低碳农业与城市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具有很多功能。景观农业、旅游农业、科技农业等城市服务型农业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等功能。都市型农业生产一般包括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等产品型农业和绿化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服务型农业,这些农业形式已经初步具备低碳化发展的雏形。

3.2规模型高效农业

以许昌为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性经济规模较小,农产品加工停留在低层次,并且农产品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许昌市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分析后,做出了建设农业高效示范园区的决策,经过多年努力,试行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促进了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完成了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成功转变,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

3.3山区丘陵特色生态农业

豫南、豫西、豫北山区丘陵日照充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其优越的条件,可以作为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的重点区域。特色水果:宁陵金顶谢花酥梨,素有“果宗”之誉;河阴石榴,色泽艳丽,拥有悠久的历史;灵宝苹果,含糖量高,耐贮运,易于加工,享誉海外。特色中药材:内乡山茱萸,出药率高,品质好、产量高;怀生地、怀生药、怀菊花和怀牛膝这四大怀药,畅销全国。特色茶叶:河南省特色茶叶首推信阳毛尖,信阳茶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上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4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低碳农业虽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是近年来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4.1提高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

通过生产调查、生产监测等方式,记录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需肥规律、病虫害发生和发展规律等信息,制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和病虫害防控措施,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和农业防治、生态防控措施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花费和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破坏,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生产力水平。另外,在设施生产中,应大力使用低污染、可降解的环保型农膜替代传统农膜,并制定相应的残膜留量标准,建立废旧农膜回收机制。

4.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灌溉技术,修建水利工程等,保证农业生产发展拥有充沛的水源供应;牢牢抓住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防止破坏式的农业生产活动;抓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设,引进或者更新现有的陈旧机械设备,尽可能减少尾气排放,走低污染、高效益之路。河南省各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一,各地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潜力较为可观,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加快农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尽可能地减少作业环节,保护耕地。

4.3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将农业生产全过程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低碳农业生产。

4.4加强低碳农业宣传教育,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通过利用多种培训手段,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新型知识农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宣传与教育,普及低碳农业、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引导农民接受低碳农业,增强节能减排意识[9];真正从惠农、助农、强农理念出发,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经济,鼓励企业、农民大力发展各种农业节能减排与农业碳汇项目,不断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

4.5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广低碳农业新技术

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运转,一方面政府可以引导各种资金,鼓励广大涉农企业资金投入,或是建立具有相应保障机制的经济共同体,更广泛、更充分地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来集中力量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另一方面,河南省应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建立低碳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不断培育优秀人才投入到基层的低碳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从而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使低碳农业的发展更加技术化、科学化。

4.6完善农村环境产权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河南省要积极开展低碳农业的试点活动,通过对试验区的监测、考察评估,总结经验,为其他地区发展低碳农业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实施低碳农业试点工作中,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最大程度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河南省在有些地区为了保护耕地以及林地等资源,推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田”等政策,这势必会影响一部分农户的利益,从而会出现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整个社会利益的严重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短期行为的发生,要求政府完善农村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使环境资源使用权专有化。

总之,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河南省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各级政府应该从多方面入手,积极主动地引导低碳农业的发展,在遵循社会经济客观规律、保障广大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进取,加强引导,实现农业产业的优化调整与升级,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建立并完善一个可行的市场机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最终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从“高碳”到“低碳”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蒋艳萍,吕建秋,杨征,等. 广东省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2):4-6.

[2]孙红霞. 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97-102.

[3]马晓旭.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 经济体制改革,2011(5):71-74.

[4]刘永贤,梁崎峰,李伏生,等. 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4):453-456.

[5]梁清园. 广东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0):187-188.

[6]陈明伟. 广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8):1015-1019.

[7]肖大伟.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709-712.

[8]马伦姣. 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 调研世界,2011(2):34-36.

[9]孙超. 关于低碳农业的几点思考[J]. 农业经济,2010(8):23-24.

作者:刘战伟

都市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论文 篇3: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 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高效的组织方式、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也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是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觌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我们组织力量制定了《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三)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2)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务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4)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因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整合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品牌农产品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充分发挥我省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实现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合集聚各方面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着力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环境友好型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富民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对农户的覆盖率和带动力。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贷款投放,确保农业贷款增长幅度大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大力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责任编辑:戈尚迭

作者:黄莉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