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条件艰苦,为了生计,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基本的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埋藏着一定的“阴暗”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1:

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由于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对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农村儿童与正常的父母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在基本的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埋藏着一定的“阴暗”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消极教育 价值观偏差 微信在线交流 平台协同 亲子之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问题

1.留守儿童监护主体变更以致消极教育

由于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转移至祖辈或者其他亲戚。老年人对孙辈的教育以溺爱为主;其他亲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完成任务”为主。他们或对孩子的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厉斥责;或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呈放任态度,以致留守儿童们逐渐形成娇纵、任性、脾气怪的性格。他们对孩子教育是消极的,是脱离正轨的。主体的变更可能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2.家长角色弱化,儿童应有的心灵归属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家庭文化将对留守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父母长期在外,导致家长角色弱化,父母与孩子产生隔阂,儿童应有的心灵归属缺失。

3.监护不到位下的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畸形发展

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认为距离的遥远,心灵的缺失能由金钱物质来弥补,以获得内心的愧疚安慰。但是过分的物质补偿,监护不到位下的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甚至有些农村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论”,不知不觉弱化了孩子学习意识。不仅如此,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是完成了任务,重分轻德,对孩子的关爱沟通极度缺失。

二、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有效策略

1. 家校合作,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

如何支持和帮助那些既想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又要在城市中完成繁重工作的打工父母实现跨时空的家庭教育梦想,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农村小学教师、监护人应与家长对接,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实时了解孩子校内校外的生活学习进展,了解更多更专业的育儿知识,以便满足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实现既能动态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通过微信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怎样学习和生活,又能在城市中安心打工的双重梦想。微信在线交流平台通过动画片、小测验、连环画等形式,加强了教师、家长与孩子的互动,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模拟与孩子建立互信,最终达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跟孩子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目的。

2.优择监护人,及时协同亲子之爱

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定要优择监护人,要尽可能的选择帮扶能力更高、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亲戚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代养人,但是父母也要与监护人及时协同亲子之爱,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形式与子女进行情感沟通、生活关爱和亲子互动,适当支持他们的各种想法,鼓励其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全力支持孩子的教育,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正如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因此,家长要协助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及时分享心得体会,运用满腔的爱意与理智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3.转变狭隘观念,殷实子女之爱

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转变传统的“读书无用论”的狭隘思想观念,殷实子女之爱。首先应建构科学的育儿知识体系、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其慢慢渗入到日常的沟通教育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重视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其次,转变传统的以金钱弥补一切的狭隘思维,应端正教育态度,更多地注重与留守子女的互动,情感分享、心灵触动,从精神上打动子女,获得子女的信任。

4.以自身打工经历激励孩子正确成长

目前,社会各界将更多的视线投放在农村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忽視了留守背后暗藏的巨大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及远在他乡的生活磨难以故事的形式向农村的子女叙述,让其理解生活的不易,帮其树立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意识,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意志力、树立自信心。从此视角出发,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农村的子女之间的远程教育更为深刻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

三、结束语

如何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以便让他们随时随地收到家庭教育的关爱?伟大的教育家宋庆龄曾言之:“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因此,需要家校合作,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优择监护人,及时协同亲子之爱;转变狭隘观念,殷实子女之爱;以自身打工经历激励孩子正确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映雪. 農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J]. 科教导刊, 2016(7):127-128.

[2]程雪丽, 牛欣欣. 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 现代交际, 2014(3):4-5.

[3]郭妍. 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0(6):23-24.

作者:徐子贞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条件艰苦,为了生计,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基本的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埋藏着一定的“阴暗”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误区 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生长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如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整个家庭教育的根,根系的强壮与否决定了花叶的茂密程度,也就是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家庭对孩子的熏陶、潜移默化影响作用是社会和学校所无法代替的。目前,在广大农村,许多年轻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因此,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留守儿童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家里的监护人年龄偏老,教育理念落后,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教育专家指出:身体不好是”残品”,智力不佳是”次品”,而品德不良则是”危险品”。

误区1:教育方法重言教,轻身教。由于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转移至祖辈或者其他亲戚。老年人对孙辈的教育以溺爱为主;其他亲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完成任务”为主。他们一般就是谁有空就谁管孩子,不会去研究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也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规则和固定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就只停留在随便说说,重言教,轻身教。他们对孩子教育是消极的,是脱离正轨的。没有好的家庭氛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误区2:投资方式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农村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认为距离的遥远,心灵的缺失能由金钱物质来弥补,以获得内心的愧疚安慰。但是过分的物质补偿,监护不到位下的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甚至有些农村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不知不觉让孩子形成了唯分数论英雄。不仅如此,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是完成了任务,重分轻德。忽略了给孩子爱,关心和呵护。老年人会因为隔代抚养溺爱孩子,一味地惯着孩子。比如穿好点,吃好点,要什么买什么,他们会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亲情关爱、精神需求等。为了让孩子更亲近自己,就毫无原则的顺着孩子,给孩子以丰富的物质享受,注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

误区3:健康投资重肌体、轻心理。孩子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和谐的健康。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不重视或者根本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大多数监护人因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育儿常识,认为儿童年龄小,只要身体长得胖就是健康,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之爱,缺失正常家庭带给他的幸福与快乐,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情绪异常等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很多监护人见惯不惊,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

误区4:教育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对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而对儿童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方面关注不够。在对于孩子的学习上,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关心孩子的分数,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一会补习数学,一会补习英语,试卷满天舞,孩子苦不苦?这类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还有一种是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完成了任务,一年难得和老师打个电话,对孩子的关爱沟通极度缺失。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中小学的5天教育被家里两天的教育毁于一旦,出现了5+2<5的畸形状态。因此我们要创建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多开展家校活动,形成教育合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对策1:优选监护人,共创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监护人应该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以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教师要经常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对不和睦家庭给予引导,尽量少发生摩擦,少吵架,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多给孩子持之以恒的爱,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善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讨论问题,监护人不要用训导的口吻与孩子说话,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与孩子沟通,要学会聆听孩子说话。正如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因此,家长要协助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及时分享心得体会,运用满腔的爱意与理智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对策2:家校合作,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如何支持和帮助那些既想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又要在城市中完成繁重工作的打工父母实现跨时空的家庭教育梦想,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农村小学教师、监护人应与家长对接,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实时了解孩子校内校外的生活学习进展,了解更多更专业的育儿知识,以便满足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实现既能动态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又能通过微信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怎样学习和生活,还能在城市安心打工的多重梦想。微信在线交流平台通过动画片、小测验、连环画等形式,加强了教师、家长与孩子的互动,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模拟与孩子建立互信,最终达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跟孩子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目的。

对策3:转变狭隘观念,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转变传统的“读书无用论”的狭隘思想观念,殷实子女之爱。首先应建构科学的育儿知识体系、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其慢慢渗入到日常的沟通教育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重视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其次,转变传统的以金钱弥补一切的狭隘思维,应端正教育态度,更多地注重与留守子女的互动,情感分享、心灵触动,从精神上打动子女,获得子女的信任。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和家长委员会等多方面的资源,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利用现代教育观点,全面指导代理家庭的家庭教育。家校携手统整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多方位教育合力。集体的凝聚力可以温暖激励后进生的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集体的宽恕,这是比教师的惩罚更加有力百倍的教育手段。”

对策4:言传身教,以亲身经历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目前,社会各界将更多的视线投放在农村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忽视了留守背后暗藏的巨大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及远在他乡的生活磨难以故事的形式向农村的子女叙述,让其理解生活的不易,幫其树立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意识,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意志力、树立自信心。从此视角出发,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农村的子女之间的远程教育更为深刻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切忌“报喜不报忧”甚至“装大款”,这样容易让孩子认为父母在外面“享受”,自己在农村“受苦”。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负面情绪漫延,还有什么教育效果呢?

三、结束语

家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一辈子的课堂。“如果说一个老师不好,影响孩子的一门学科;一个学校不好,影响孩子的一个学段;那么一个家庭教育的不好,则会影响孩子一生”。一个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养成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多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所有选择生二胎的家庭来说也确实是一个难题。用孩子的心态考虑孩子的事情,而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和处事法则来要求孩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相信很多问题产生之后家长都会学着换位思考,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与关怀,要不要孩子是一个人生选择,而怎么教育和培养孩子则是每个家长一生的必修课。

[ 参 考 文 献 ]

[1]曹晓红《流动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虞永平《关注流动和留守幼儿的生活与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3]黄希庭.《人生心理咨询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247.

[4]郭时永.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196-197.

[5]郭妍.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6):23-24.

作者:刘军初 陈艳清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篇3:

辽宁省锦州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 要】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是当今备受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探索出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提出科学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策略,能够为农村地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现实的参考方法。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方向。

据《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了解家庭教育方法,26.19%的家长没时间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家庭教育缺乏的情况尤为严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是儿童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支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调查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全面了解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探索出科学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的途径、策略和方法,通过这次调查的科学操作与规范运行,能够为农村地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现实的参考方法。

二、调查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父母双方长期流动在其他地区务工,未随同其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6~14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本文所称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在这一年龄范围内的进城就业农民留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子女。

本次调查对象是锦州市太和区6~14岁留守儿童,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主要调查对象为4~9年级的58名留守儿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对1~3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要采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其情况,对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谈。

三、调查内容

1. 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亲情沟通状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

2. 家庭教育情况: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理念。

3. 家校合作情况: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6 份,其中初中卷21 份,小学卷35 份;共访谈班主任、教师12人,校长或教导主任6 人,监护人14 人,留守儿童个案追踪观察3人。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呈现“一高一低”

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存在隔代监护比例高、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特点。

1. 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较高。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35.1%,年龄在60岁以下的占64.3%。由于多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不高,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力不从心,再加上溺爱,管教不严,许多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学习无人督促。

2.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在文化程度方面,没上过学的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22.4%,初中文化程度占6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2%。通过调查孩子在“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上,36.2%的孩子认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41.7%的孩子认为由于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7.9%的孩子选择了客观原因,16.3%的孩子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没有能力对孩子的课业进行辅导和监督。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呈现“三少”

为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分别从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家长主动联系学校等方面设计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少”,即科学的教育理念少、对孩子沟通了解少、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少。

1. 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监护,因此形成了隔代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很少意识到监管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他们较少在精神层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认为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就不用管,“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严重。

2. 家长与孩子的联系沟通少。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少了,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没有机会诉说,这种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调查显示,82.4%的孩子表示经常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希望父母能每天和自己联系一次的占35.2%,希望每周联系一次的占43.7%。以上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亲情饥渴”。

3. 家长与学校主动联系少。调查显示,家长或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很少,近两年中,家长没有主动联系班主任的平均约为24.1%。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其次就是生活,而对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则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三不”

学校肩负着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子的方法。但是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出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反响不够理想的“三不”特点。

1. 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教师上门家访情况,近两个学期中,没有被家访过的家长平均为51.2%,被家访一次的平均为29.9%,被家访两次的平均为12.7%,其中,小学比例高于初中。值得注意的是,为完成学校任务而去家访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初中学段为28.1%,小学为15.8%,老师的家访有任务式的成分,缺乏主动性。

2. 学校家教指导频率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有51.9%的留守儿童家长参加班主任组织的专题家长会,还有约48.1%的家长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家长会。这里可能一方面学校班主任组织了,但是家长没有参加;另一方面可能学校班主任没有组织过,家长没有机会参加。两个学期一次也没有参加的家长比例占到48.1%,说明学校家教指导的频率和覆盖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3. 家校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1)从留守儿童家长对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意愿来看。首先,约有87.9%家长得知学校要开家长会了,都表示“愿意参加”,其中小学的家长比例最高为91.2%,初中家长“愿意参加”的比例约为83%。家长对家长会的参与度不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会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笼统,家长基本上是处于单向的、被动的,缺乏双向交流和主动性。

(2)从班主任对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程度看。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家校互动中,班主任认为家长“积极配合”和“比较积极配合”的约为66.4%,“不太配合”和“不配合”的家长约为13.8%,还有约20%的家长一般配合。因此,如何帮助这“不愿意配合”和“不配合”的13.8%家长树立起对学校的信任,树立起对孩子的信心,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应该完善的地方。

五、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改变父母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在不能改变留守状态的情况下,父母和监护人应发挥主动作用,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担负起为国教子的责任。

1. 父母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父母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父母应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父母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电视等各种渠道等方式了解家庭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客观规律,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的水平。

2. 父母要多与子女交流,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下,父母与子女间情感交流活动十分密切,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等情感体验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失去了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1)父母应尽可能地多与子女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以便了解孩子思想动态。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情况,还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回家看望子女,或利用节假日将孩子接过来,弥补长期外出造成的亲子情感的缺失。

(3)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或老师保持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家在校的情况,以便及时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3. 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抛弃原来固有的落后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被监护人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困难,应及时向务工父母和学校教师寻求帮助,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指出:指导留守儿童家长增强监护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家长的义务,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监护的应尽责任;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被委托监护人重视儿童教育,多与儿童交流沟通,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关注。为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学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实施分类管理。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2. 开办特色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开家长会,专门开设隔代家长学校,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教育观念陈旧、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开设的特殊家长学校,是家长学校的一种创新模式。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把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们请进学校里来学习和座谈,向他们讲授一些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常识等,也请他们来讲讲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困惑。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家长们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 进行深入家访。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多主动进行家访,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指导指导监护人要及时了解孩子,配合教师管理,做好教育工作。家访后,教师认真填写家访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学生动态,为学校后期的关爱留守生活动提供材料。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让他们认识到有老师在关爱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温暖。

4. 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

(1)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老师有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设立悄悄话信箱,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课堂讲授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习,从而帮助留守儿童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师生之间开展结对帮扶。学校应积极,鼓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这些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经常和帮扶的学生谈心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需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并把谈话的过程、谈话后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

5. 开设网络“亲情聊天室”。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网络条件和设备为留守学生建爱心“聊天室”,开辟“亲子视频”,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爱心桥,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交流,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不再遥远。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多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如读书知识竞赛、才艺展示、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开展孝老敬亲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学校定期对家长开放,请家长到校听课、观摩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能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现状和孩子的表现,了解到自己家庭教育的效果,更能通过观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启发,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7. 培训教师,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有许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学校首先要提高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将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培训的一个部分,有计划地安排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从转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观念开始,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推广家庭教育指导的好经验以及有效的指导方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三)政府积极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1. 改革户籍学籍制度,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针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而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应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身份界限,取消城市办学对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公办教育的资源,尽量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或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跟随父母进城就近读书。

2.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明显,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父母外出之后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的缺失,容易产生内心孤独、无助,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并缓解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推广寄宿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只有不断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2]“留守孩子”渴望亲情滋润[N].楚天金报,2004-6-21.

[3]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4]赵忠心编著.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林,青永红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8.

[6]叶敬忠,杨照主编.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作者:杨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管理论文下一篇:有线电视线路检修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