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工作站一览表

2022-08-22

第一篇:博士后工作站一览表

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博士生导师一览

丁大钧 (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兼职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国家设计规范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 FFMM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吕志涛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 等荣誉。

宋启根,193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学》等著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经指导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有56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蒋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并留校至今。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地下结构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市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度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长期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学、地下结构等课程,编写和参与编写教材、参考书11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及地下结构工程。获部省级一等奖的有“高强混凝土结构变形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的研究”等2项;二等奖的有“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力学分析的新方法”、“预应力钢骨高强混凝土大跨度叠层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体系应用研究”等3项;另有三至四等奖7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EI收录7篇。在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有38名、博士学位的13名。

蓝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龙海市人。1961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现任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为全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蓝宗建教授一直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并长期参加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几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变形和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块建筑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书籍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委、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

二、三等奖和优秀教材奖等近十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赵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力学方向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科研及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现为国际空间结构及薄壳结构学会(IASS)会员。

赵惠麟教授于1972年参加了“江苏省万人体育馆网架屋盖的研究”;1978—1982年参加了“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编制工作;从80年代起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轻质、高强”结构体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国际空间结构规程的相关内容中去,目前正处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为此,自1987年来曾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部、省级项目资助。自80年代以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部、省级鉴定3项;获国家创造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论著有:《穹顶网壳分析、设计与施工》、《悬索屋盖》;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0余篇。

汪凤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批准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振动理论与应用和动态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过工程力学、机械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或博士点的建设工作。

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振动理论”、“振动控制”、“机构故障诊断”、“试验振动分析”、“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波动反演理论”以及力学有关基础课程。近年来指导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30多名。先后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频振动校准技术与标准装置”、“军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标准”、“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振动与超声凝固”等国家与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光华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录20多篇。发表专著有《振动分析》、《试验振动分析》、《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师机械振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手册》等10多种。

单建,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学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

单建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读清华期间参与分区混合变分原理及分区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对有限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及断裂力学作出贡献;在英留学期间,将分区混合变分原理成功地应用于索网与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学分析,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荷载缓和体系引入国内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单元的概念并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单建教授参与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设计,包括主持了泰州师范体育馆索网屋盖及其支撑体系、东台热电厂供热管道悬索桥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郭正兴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学习;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

郭正兴教授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书籍4本。现为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郭正兴教授近年来直接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主要有: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南京世纪塔工程、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上海新浦东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山东威海体育中心工程、哈尔滨国际体育展览中心工程、江苏润扬桥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现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施工顾问、南京赛虹桥立交施工顾问。

李兆霞88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兰科学院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所(IPP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东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第二期博士后。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和分析评估理论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混凝土损伤力学)和江苏省“333”工程首批项目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和发表学术论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学术领域:损伤力学及其在结构工程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状态反演、损伤识别和评估、大型复杂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计算、结构疲劳损伤评估和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等。在上述学术领域内,目前正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李爱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C&PC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及健康监测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和南京市土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工程结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工程结构新体系、结构安全性评价与健康监测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级中美合作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等科研项目。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20余人和硕士研究生20余人。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编著书籍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何小元,1956年9月18日生。1982年1月在华东工程学院(现名南京理工大学)获力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3月在南京工学院(现名东南大学)获固体力学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9月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微电子机械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实验力学》和《力学季刊》编委、中国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第九届政协委员。10多年来,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参加完成20多项国家和部省级项目。其中,2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主持研究的项目中2项成果经专家鉴定为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曾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微电子封装、微电子机械系统和高层建筑测试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在光测力学方面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目前正在进行MEMS材料与结构动、静态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方法、工程中的现代力学测试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技术与表征方法等研究。

孙宝俊,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0生996年应邀赴英国Nottingham Trent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7年学成回国。现任教育部东南大学RC&PC重点实验室桥隧研究室主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IABSE)、美国预应力混凝土学会(PCI)成员,高等学校博士、硕士点基金通讯评议员。

孙宝俊博士主要从事土木建筑、桥梁与隧道结构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标准规范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交通部与江苏省交通厅攻关项目、国家和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科研项目;参加了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南京玄武湖隧道等大型工程审查;出版专著3部、教材3本;在PCI 、Structural Engineering(美)、The Structural Engineer(英)、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英)、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中国公路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EI检索);指导博士后2名(其中1名已出站)、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0名,被评为首届“东南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亿利达优秀青年教师”奖。

梁书亭,1964年7月生于河南省禹州市。1991年12月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9年5月晋升教授,2001年5月晋升博士生导师。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RC&PC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室主任,中国现代结构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江苏省土建学会,结构专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目前,参加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赴西部挂职锻炼,任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混合结构体系及其减震抗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承担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2项、省部基金6项、横向课题1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南京市首届十大科技成果1项,其他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和EI等收录10余篇),撰写科技著作及教材5本。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专业课4门,指导硕士生20余名,协助指导博士生10余名,指导博士生3名。

戴航,1964年4月生 。 1985年、1988年、1991年分别于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等工作。曾获东南大学亿利达优秀青年教师奖和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现为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1993年作为合作研究员,前往美国Integraph Training Center接受ACAD计算机专业培训并从事合作研究。1994年至1996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香港大学进行高层建筑结构专题研究。 研究领域:1、建筑结构构件及体系的减震抗震方法研究;2、结构物的静力和动力非线性分析;3、结构新技术与体系建构等。研究和工作成果:负责或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国家教委相关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9年关于高层建筑抗震的研究成果获英国皇家工程师协会Telford Premium 年度大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和EI摘录。曾主持或参与重点工程设计多项。

曹双寅,1962年12月出生,山东泰安人。1983年7月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9月在同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工程结构可靠性检测与鉴定、结构防灾能力评估、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以及工程结构加固与改造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有关科研论文50余篇,编写有关论著(教材)7本,主持或参加国家和省级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横向科研及科技服务项目40余项。目前,担任全国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全国贮藏构筑物标准技术委员会、中国基建优化研究会土建工程改造优化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委员会等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工业建筑》杂志编委会委员。

吕锡武,教授、博导、东南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1990年9月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1996年12月—1997年12月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访问研究,1998年7月境研究所做日本地球环境基金Eco-frontier基金资助的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有:饮用水微污染净化和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和生态水处理;生活污水除磷脱氮技术和装备;水处理过程地球温暖化气体逸出控制。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过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5部。

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863”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沼气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水处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王世和,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11月生于在江苏省东台市,1970年大学本科毕业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国立水处理研究所访问研究。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处理及资源化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包括:①高性能水处理工艺、技术及原理②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预处理及综合处理技术③城市污水生态处理及回用技术④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理论与技术⑤环境规划与管理。先后主持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部省级课题及多项横向委托课题的研究 Research》、日本核心期刊《下水道协会志》及国内《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中国给水排水》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在高教出版社等出版教材、专著3本,5项研究成果鉴定评价为国内首创或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优秀课程奖、优秀教材奖五项、其他奖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现为国际水质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nce

、美国纽约科学院、日本土木学会等国际组织成员及国内多个学术组织成员,并兼任部分学术职务。s

孟少平,1960年10月4日生,博士,教授。1985年1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是吕志涛院士的主要助手。1986年木工程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预应力体系应用与理论研究,主要从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抗震能力设计与评估和预应力结构施工过程中结构性能控制研究。已培养和指导研究生30多名,公开发表的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了包括国家、省重点工程在内的200多项实际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论证及工程质量控制。主持或参加国家、省市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重点工程研究项目20多项。近十年来获各类省部级技术进步奖8项,其中,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现为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华东预应力技术联合开发中心主任,中国钢协预应力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常务理事、预应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江苏省“333”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

成虎,1955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射阳县,汉族。1982年3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87年3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南大学管理系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2001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建设和房地产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和索赔。著有《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现为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王修信,1960年5月生,工学博士,马德里理工大学 博士后出站。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抗震理论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地震工程学会理事、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科研方向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建筑结构抗震抗风抗火抗爆计算,桥梁设计与抗震隔震计算,城市曲线高架桥设计与计算,钢结构设计与制造,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结构损伤检测与健康诊断,大型结构非线性有限元静力与动力分析,建筑结构体系设计与体量优化,建筑可持续发展等。负责完成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四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部省级项目三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省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次、校级科学技术奖和教学成果奖多次。编著书籍一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第二篇:厦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信息

一、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1、招收单位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招聘职位、专业

继电器、低压电器、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等专业

3、研究课题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期拟开展以下课题:

(1)注塑模具数值仿真

(2)合金表面化学防护方法研究 (3)功率半导体器件失效分析研究 (4)继电器电接触研究 (5)真空继电器制造技术研究

除以上课题外,欢迎其他对继电器、低压电器、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等方面领域研究有兴趣的博士与我们交流探讨,寻找既有利于企业基础研究、又符合个人发展方向的课题。

4、招收要求

(1)已获得博士学位且毕业未满2年或已通过博士答辩的即将毕业的博士生。

(2)能够全脱产在本站从事及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3)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

5、薪酬等待遇

(1)年薪12万元以上,如业绩突出公司另将给予奖励。 (2)在站期间免费提供二房一厅或三房一厅住房一套。 (3)可为博士后办理厦门市常住户口。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其流动,协助解决配偶工作问题,办理子女入托、入学的有关事宜。

(4)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及充足的研究经费并配备助手,保证在站工作顺利进行。

6、联系方式

联系人: 汪女士

联系电话: 0592-6106688转248 传真:0592-6106678

联系地址:厦门集美北部工业区孙坂南路91-101号 邮政编码: 361021 E-mail: hr@hongfa.com 网址: http://

六、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招收单位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招聘职位、专业

生物学、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学(肿瘤内科或外科)、外科学、神经外科学、神经内科学、消化器病理等专业

3、研究课题

(1)HBV与肝癌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研究 (2)各类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动脉粥样硬化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4)肿瘤疫苗的研发 (5)移植免疫耐受

(6)胃肠道肿瘤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研究 (7)骨关节疾病的防治 (8)颅内肿瘤诊治研究 (9)肾小球疾病的防治

4、招收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

(2)近两年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身体健康,年龄在40岁以下。

(3)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

(4)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薪酬等待遇

(1)进站博士后将享受本院相同学历职称者所有待遇,另加由市政府提供的每人每月5000元的生活补贴。其他事宜按国家博士后相关规定执行。

(2)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3)为进站博士后准备数套专用住房——博士后公寓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住房公基金等。

6、联系方式

联系人:任建林、廖晖 联系电话:0592-2292223 传真:0592-2212328 联系地址:厦门市湖滨南路209号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后工作站

邮政编码:361004 电子邮件:postdoctor@xmzsh.com 、huiliao999@126.com

七、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1、招收单位

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招聘职位、专业

1)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博士 2人)

研究方向:面向应用过程的膜组件及装置的研发;树脂在糖、维生素、醇行业等应用。

2)无机材料及相关专业 (博士 1人)

研究方向:多孔支撑体与陶瓷膜制备技术研究;特种陶瓷工艺研发。

3)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博士 各1人,共3位)

研究方向:膜法在食品化工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的技术研发。

4)精细化工及相关专业(博士 1人) 研究方向:林产品(松脂)的深加工。

5)生物工程或生物化工及相关专业(博士 2人)

研究方向:生物胶的研发;赤霉素菌种选育及生产工艺优化;阿维菌素发酵生产工艺研究。

6)激光技术及相关专业(硕士以上 5人) 研究方向:大功率激光应用技术。

7)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硕士以上 5人) 研究方向:微量无机分析。

NO.6,7岗位派往新加坡工作,适合人选若有意向到新加坡继续深造,这是绝佳的机会。

共通性要求:具备较强科研能力,能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佳。

3、招收要求

(1)已获得博士学位且毕业未满2年或已通过博士答辩的即将毕业的的博士生。

(2)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

(3)具备较强科研能力,能独立承担科研项目,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佳。

4、薪酬等待遇

(1)年薪10万元以上,研发成果另外提成。

(2)免费提供住房,按公司正式员工标准缴交社会保险、员工意外保险等,享受高级工程师福利待遇。

(3)可为博士后办理厦门市常住户口。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其流动,协助解决配偶工作问题,办理子女入学的有关事宜。

(4)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及充足的研究经费并配备助手,保证在站工作顺利进行。

5、联系方式

公司地址:厦门杏林中亚城三达科技园 联 系 人:人力资源部 郝小姐 联系电话:0592-6778122,6778100 E-mail: haolp@suntar.com。 公司网址: 联系地址:厦门湖里大道22号 邮政编码:361006

十、厦门东南融通公司

1、招收单位

厦门东南融通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招聘职位、专业

计算机相关专业或金融工程专业

3、研究课题

(1)基于Basel II的银行风险管理模型实施研究

随着Basel II(《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根据Basel II采用各种风险识别、计量、控制工具来度量和评估银行的风险,需要建立可量化的计算模型,以便采用计算机技术及时进行风险管理。本课题希望能够根据国内银行的业务架构,提出一个明确的风险管理模型,并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加以实现,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

(2)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安全新技术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应用系统越来越广泛、复杂,信息安全就越来越重要(如网络银行)。如何提供一种有效而方便的技术,为系统(如金融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

(3)规则引擎的算法改进与在金融业务系统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规则存在金融业务的方方面面,如何利用规则技术将这些业务规则描述化、逻辑化、明确化,使之成为银行商业核心竞争力加以利用保存。而应用这些规则的瓶颈是规则引擎的性能和简便。本课题希望能够对目前业界的推理算法进行改进创新,提高性能的同时,探索在金融业务系统中的几种应用模式。

注:除以上课题外,博士后研究人员也可以自选或自带课题,经工作站同意,进站开展研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可按个案处理。。

4、招收要求

(1)已获得博士学位且毕业未满2年或已通过博士答辩的即将毕业的博士生。

(2)能够全脱产在本站从事及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3)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

5、薪酬等待遇

(1)年薪12万元左右,如业绩突出公司另将给予奖励。 (2)进站期间提供免费住房。

(3)可为博士后办理厦门市常住户口。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其流动,协助解决配偶工作问题,办理子女入托、入学的有关事宜。 (4)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保障在站工作顺利进行。

6、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先生 联系电话: 0592- 2527588 传真:0592-2398222 联系地址:厦门软件园创新大厦A栋15楼 邮政编码: 361005 E-mail: jmyang@longtop.com 网址:http://

第三篇:博士后实践工作站

关于2017年济南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工作站申报工作

二、申报范围

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事业单位。建有市级以上研发和技术中心,承担国家或省、市重大科研项目,与高校、科研院所有紧密合作的单位可优先推荐。

三、申报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设有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较好的研究开发条件;

(三)拥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团队,能提出理论创新、技术领先、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博士后研究项目;

(四)重视博士后工作,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及其他后勤保障。

第四篇:工作计划一览表

确定招商引资的主体。

确定招商引资的具体单位。

确定投资额度。

对沭阳幼儿教育市场调查,要有确切的数据,做可行性报告书。 向主管局,教育局申请设立机构,申请书和可行性报告同时提交。 教育局经局委会研究,同意设立机构,发给机构设立同意书。 发改委立项。

根据同意书的要求,将注册资金打入银行,会计师事务所验资。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

公安局出具证明,刻公章,财务,法人章。

在银行开设一般账户。

质监局办理机构代码证。

民政局进行民非企业登记及法人登记,机构成立。

确定章程。

确定机构的组织框架。

向县政府报告,用地申请。

县政府批复,国土局办理相关手续,期限内缴纳土地出让金。 发改委立项。

土地证,建设规划许可证,后续手续。

拆迁。

设计,建设。

设备投入。

招聘院长,老师。

到位后申请教育局验收,发营业许可证。

招生。

根据以上事项,排定工作计划时间表,协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明年九月一号开学为目标,倒计时安排各项事务。

第五篇:博士后工作站开题议程

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报告会程序

一、主持人执行会的专家组成员及来宾

二、合作导师介绍博士后的基本情况

三、进站博士后作博士后研究开题报告

四、专家组提问,请博士后回答

五、专家组对博士后开题报告进行讨论(对博士后研究

课题的必要性、创新点及其研究路线、方法是否可行,进度

安排是否合理,预期成果目标是否恰当等提出审查意见)

六、考核组组长进行总结并就博士后研究工作及报告会

形成专家组意见

七、专家组组长宣读专家组的审核意见

八、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博士后)领导发言。

九、博士后致谢

十、报告会结束,整理记录。

鸿图大展志万里 科技添翅助高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已有四十年悠久发展历史、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华佳投资集团,在21世纪的改革浪潮下,面临着全球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集团董事长王春花确定了“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苏州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组建了“江苏华佳投资集团博士后工作站”,重点把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到工业运用上。

2010年6月26日,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项目之一“江苏盛泽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华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项目开题报告会”在盛虹国际大酒店五楼会议室隆重召开,出席本次大会的来自政府单位的领导,主要有吴江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钱能,吴江市市委常委、盛泽镇常委书记李建炯,吴江市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海鹰,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吕惠峰,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朱虎金,盛泽镇常委副书记范剑锋、戴颂民,盛泽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钱永高,盛泽镇副镇长陈建英,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技科科长董爱斌,盛泽镇经济服务中心主任陈忠,盛泽镇东方丝绸市场服务发展局局长计高雄等领导;同时也有来自苏州大学的领导专家,主要有苏州大学服装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国强,苏州大学人事处处长姜建明,苏州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谈建中,苏州大学教授裔洪根,苏州大学博士后、华佳投资集团博士后工作站责任人吴志平等;出席本次大会的集团公司领导有集团董事长王春花,常务副总经理陈月红,副总经理王永根等。

大会伊始,由集团董事长王春花一一隆重介绍与会领导和专家,并宣布博士后开题大会正式开始,然后副总经理、专家评议组组长王永根同志主持开题评议会议,宣读了开题大会专家评议组成员名单后,陈国强院长对博士后吴志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由吴博士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 、深入地汇报与介绍,专家评议组对其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对课题中的相关难点和要点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形成评议结论并由副总经理王永根在大会宣读。

评议会议结束后,王春花董事长邀请吴江市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海鹰主持会议。

首先由华佳投资集团董事长王春花发表讲话,王董事长从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市场竞争、公司定位等高度,对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博士后工作站进展状况、博士后工作站战略要义进行了系统的说明,并对博士后工作站的前期工作予以了肯定,对后期的工作寄予厚望。

其次,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吕惠峰同志在大会上作了讲话,吕镇长首先对华佳投资集团的开题大会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从盛泽镇工业发展的硬件与软件的角度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希望在硬件上去的同时,软件也要上去,即机器设备等提高了,相应科技与管理也要同步跟上,使硬件与软件相辅相衬,相得益彰。 然后,苏州大学人事处处长姜建明先生在大会上也做了讲话,姜处长重点了讲了两方面,一方面是传统行业须与高科技相结合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才是企业的重点,科技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博士后工作站就是学校的科研人才与工业应用的有效对接,建议今后工作站与流动站相结合,加强人才的流动与服务,同时姜处长还对我公司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我们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最后,吴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钱能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钱部长认为吴江有许多传统产业,这些产业与人才结合后才会走上支柱产业,校企联合是一种良好的优势互补,这将会带来又一个春天,同时钱部长对博士后工作站提出了几点要求:

1、开题后抓紧研发,要重视效果及成效,重视研发的运用,这样才具有实际意义,博士后工作站不单出科研成果或产品成果,更应出人才成果,企业要有人跟着学,要学会,学好,最好能独立运用;

2、三方要相互支持,保持和谐,除校企联姻外,政策也要做好相应工作,唱戏是以企业为主角,但前面的搭台则是政府应做的事,只有三方都做得好,才会真正把此项政策落实到位;

3、另外,钱部长表态,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不只是苏大,还有很多大学,同时企业也须做好相关服务,不仅提供主动热情的服务,还应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期更好地推动双边发展。

然后钱部长对此次大会的意义是肯定的,对苏大科技人才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华佳投资集团重研发、重人才的举措表示敬佩与赞赏,并祝愿吴博士在华佳投资集团科研工作早日获得成功。

最后,吴江市委组织部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海鹰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终评,肯定了博士后工作总站的工作,对本次大会意义也做了说明,并对此次的开题大会表示祝贺,对与会的领导、专家等表示感谢,并希望今后三方在实际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以相互推动更好地发展。 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3月8日上午,浙江宝石缝纫机集团举行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暨开题仪式。浙江省人事厅专技处副处长厉勇、黄峰,台州市人事局副局长李宴子,专技处李献宝,专家处朱长征,椒江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徐仁标,上海缝研所高级工程师雷杰,上海交大教授饶柱石,上海交大博士张国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博士袁坤,以及宝石集团总裁阮小明和宝石股份公司总经理卫海春等60余人出席了揭牌仪式。

会上,厉勇、徐仁标等省、市、区领导和宝石集团总裁阮小明先后发言,并为宝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第一位进站的上海交大张国庆博士作了题为“基于核心软件和虚拟样机技术的缝纫机创新设计研究”的开题主讲。

据悉,宝石缝纫机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浙江省人事厅在2006年12月批准的19家试点单位之一,这是继2007年初宝石公司与四川绵阳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2007年8月引进日本胜家的技术总监担纲科技研发重任之后,宝石缝纫机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又一次实质性跨越。

为了培育出第一批科技成果,当浙江省人事厅批准了宝石建站的申请报告后,公司立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宝石根据国家《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浙江省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的规定,结合宝石公司和进站博士生的实际情况,物色进站博士、细化研发课题、联络博士后流动站、签订《招收协议》和《工作协议》、落实博士后工作环境和助手等。同时,公司还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积极与省内外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院校,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积极联系,商讨联合招收计划;与富有创业激情、满腔工作热情进站的博士生磨合;仔细研究和确定博士后研究项目。

此前,宝石已与上海交大联合招收了一名博士生进站工作,又计划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另一名博士生进站工作,他们拟议中的博士后研发人员还有数人。在紧张的筹措准备中,为博士后工作站的正常运行做好了硬件和软件的各项准备。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既是高层次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又是先进的前沿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场。宝石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旨在培养和吸引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解决科研技术难题、提升宝石整体科研实力,推动产、学、研结合。这将为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

苏州市创新净化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制度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推进和规范我司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与运行,促进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博士后及其科研团队对我司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根据我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司博士后工作站是指以我司为主体建设,由多名博士后实质性参与,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章 博士后的招录

第三条

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博管办)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符合公司发展的研究方向,制定相应的研究课题,明确招收博士后人数和专业要求。

第四条

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有能力从事本公司提出的科研课题开发研究者,均可申请到本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五条

公司博管办收到博士进站申请后,对其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报名条件的博士,可申请或应邀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

第六条

博管办组织“博士后领导管理小组”成员对申请进站的博士生进行面试,并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进站博士根据面试时商定的课题和要求,书面提出对该课题的初步理解和设想,博管办据此择优录用。

第七条

一经录用,需提交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要求的进站申请材料,签订工作站、流动站和博士后三方联合招收协议书,明确各方责权利,并按规定报全国博管办或有关省(市)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核准并注册。将提交的材料报联合培养的高校流动站,由流动站审核合格后报全国博管办或有关省(市)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由其签批《单位审批意见表》及同意做博士后的批文。

第八条

博士后进站三个月之内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大体拟就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科研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科研课题基本的技术思路、预期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案、预期成果及可行性等。经专家指导小组评议,认为开题报告所列课题具有重要意义且可行的,即可进入课题研究;如专家指导小组认为开题报告尚未达到要求的,必须在一个月内重新做开题报告,到时仍不符合要求,给予退站处理。

第三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九条

公司专门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博士后工作站的管理和服务。公司各其他部门、人员应配合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条

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应本着“以博士后为中心”的原则,调度博士后工作站日常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促进企业与博士后工作站的紧密联系,为博士后工作站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保障条件。

第十一条

博士后工作站综合管理办公室具体职责如下:

(一)、负责博士后工作站内部管理制度的制订、监督、执行,组织实施考核工作,对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人员能力进行评估,建立健全有竞争力的博士后激励机制。

(二)、负责统一规划项目研究计划,协调各子项目之间的关系,协调博士后团队与公司各部门的工作及处理相关事务;

(三)、负责财务预决算,统一管理项目经费;

(四)、负责博士后工作站设备仪器的统筹、购置和维护;

(五)、负责对各子项目实施监督检查。

(六)、组织博士后工作站年度、月度计划的制定,召开计划会,监督计划执行;

(七)、负责博士后工作站的后勤管理,包括博士后们日常生活管理;

(八)、负责公司的各项合同档案及重要文件的管理工作。

第四章 建设与管理

第十二条

我司博士后工作站称为“江苏省苏州市创新净化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我司对聘请的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后,实行动态管理方式,其服务时间、方式、报酬及其它事项,双方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商定。

第十三条

为加强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保护,凡涉及技术、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问题,双方签订协议和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对违反协议或责任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十四条

博士后工作站定期召开项目实施审查会议,广泛征求意见,适时调整计划,保证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第十五条

为避免浪费,做到专款专用,博士后工作站项目经费设立专门账册,保证项目经费及时到位使用。

第十六条

博士后工作站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每月进行检查考核,每季度对各子项目组的工作进行评定;以评定绩效为考核标准,奖罚分明。

第十七条

各子项目组负责人应具体负责子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子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接受领导小组及相关技术专家的定期检查。

第十八条

为加强与博士后工作站的紧密配合,合力攻关,精诚合作。项目团队每月一小结,每季度进行一次实施情况研讨,每半年一总结,认真抓好项目实施进展。

第十九条

通过技术合作,定期选派我公司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到合作科研院校进行深造,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公司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五章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开题后,必须按开题报告的要求开始研究工作,研究中要注意做好科研原始资料包括各项数据的收集、核对和整理,及时向指导教师和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反馈研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一条

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中,凡涉及降低预定目标,减少研究内容或延长在站时间等变动,须博士后研究人员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博管办组织“博士后领导管理小组”成员对其申请进行讨论,同意后方可实施,否则按原计划执行。

第二十二条

保持博士后项目组其他成员的稳定, 如果因主客观原因不能完成其分担的研究任务的,允许更换,并由项目组负责人及博士后研究人员提出更换人选要求。

第二十三条

在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合作教师定期深入科研工作现场,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加强对项目经常性的督促与检查,及时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一些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对研究计划执行不力,不能胜任研究任务或难以取得开题报告所提出的研究结果,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期考核制度执行;出站考核不合格者,按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考核制度执行。

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考核合格,应办理办公用品、实验仪器设备等移交手续。中途退站,也按正常出站的要求和程序办理。

第二十六条

博士后科技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的研究项目,结题或申报科技奖励,按其在项目中贡献大小署名。

第二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发表与研究项目相关的论文、专著,必须经博管办同意,否则不能发表;发表的论文、专著及专利均应署名“XX公司”,并且博士后研究人员本人必须是第一作者,否则不能作为中期考核、出站要求的有效文件。

第二十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应对有关科研文件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并及时交博管办归档。

第六章 服务与支撑

第三十条

及时了解大聘任博士后的工作、生活情况,对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并解决,为博士后工作站和聘任博士后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三十一条

紧密配合聘任博士后开展工作,为其提供所需的配套研发设施,选配称职的技术人员协助工作。

第三十二条

为聘任博士后除缴纳高额养老金、公积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外,还为其缴纳补充养老金,补充公积金,房贴,车贴,服装费,交通费,通信费,差旅补贴等,充分满足博士后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第三十三条

为聘任博士后购买医疗保险(100%医疗报销),人身保险,住院补贴,独生子女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并提供每年一次的全面性体检,包括心理辅导等,以保证聘任博士后的身体健康。

第三十四条

定期组织如羽毛球、足球、乒乓等健身活动,帮助博士后增强体魄,提高免疫能力,增加生活乐趣。

第七章 奖励办法

第三十五条

为调动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博士后将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和专利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我司根据博士后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科研产出给予相应的奖励分配。

第三十六条

在合作期限内,博士后可凭已授权的专利技术或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入股我司(技术干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具体看贡献大小协商),我司将以提成利润的5%~10%作为技术创新奖金奖励给技术持有博士后或团队。

第三十七条

在合作期间,为我司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司创造经济效益或节约成本费用达100~200万元的博士后,可获得奖金10万元;为我司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为我司创造经济效益或节约成本费用达200~500万元的博士后,可获得奖金30万元;为我司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为我司创造经济效益或节约成本费用达500万元以上的博士后,可获得奖金50万元。 第三十八条

对获得国家“973”、“863”计划项目的博士后一次性奖励1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973”课题(单项经费额度超过200万元)、“863”课题(单项经费额度超过200万元)和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的博士后一次性奖励6万元。对获得国家“973”课题(单项经费额度小于200万元大于100万元)、“863”课题(单项经费额度小于200万元大于100万元)、的博士后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额资助项目的博士后一次性奖励2万元。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该制度自发布之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险用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班务工作计划及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