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应用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中小学教学模式已近不如全新阶段,它所要求的不只是学生知识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精神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以心理学的管理视角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应用心理学论文范文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一、引 言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称为专业性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1]2011年我国招生院校首次招收应用心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性硕士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中的应用心理学硕士有相似之处,但从专业学位视角人们更关注的是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与特点。由于应用心理硕士开设不久,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对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其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剖析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代表,为科学理解专业硕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中的特色,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成为我们以点带面理性而全面认识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的比较

我国进行应用心理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学校主要有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有细化的研究方向。例如西南大学的培养方案为:应用心理硕士有4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司法与犯罪心理、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2]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有8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现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美学与服装设计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社会心理学、教学策略。[3]

以司法与犯罪心理和现场心理学为例进行比较,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罪犯心理与行为矫治、罪犯人格重塑以及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识别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罪犯心理分析、现场心理识别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现场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再现及利用问题,它涉及到犯罪学、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发现,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了犯罪现场心理等内容,所不同的是,司法与犯罪心理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实践研究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关注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场心理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以专业硕士中的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学术硕士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围绕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EAP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力资源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招聘、任用、考核、培训等形式来有效调配相关人力资源。该方向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在人才培养中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应用心理硕士直指实践,研究特色是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着重于应用研究,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的研究特色则是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思想,偏重于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着重于学术或理论的研究。通过研究方向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显,研究方向立足于实践领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则直指学科各分支,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体系,偏重于对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规定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要能够在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开展应用工作。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修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与技术,能在各级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3]

比较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是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领域对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是为各级科研和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这些在对二者的具体要求中都有体现。应用心理硕士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着眼于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比较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必修-选修-必修环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如表1)。攻读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两年内应修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8学分,专业实践实习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类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课程模块来进行选择,选修最少不低于8学分。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应修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在必修课中,应用心理硕士的课程设置了3门方法类的课程和3门专题性研究课程,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设置了3门平台课和两门研究性课程。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偏重于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偏重于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在选修课中,两种硕士学位专业的选修课开设的门数均较多,但是要求学生选修的力度均不大。应用心理硕士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都涉及到实务或技术,应用心理学硕士则偏重理论,多为研究专题、研究进展等等。应用心理硕士关注实际操作,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本学科现代发展情况的学习与研究,对实际技术与方法的关注不突出。

在必修环节,应用心理硕士注重实践环节,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严格要求,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学术活动。综观二者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的应修总学分比学术学位的应修总学分少,由于两者的硕士学位的种类不同,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差异,应用心理硕士突出了实用性,无论从课程内容、选修课程的细致划分还是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都可以看出。而应用心理学硕士注重的是心理学系统理论的学习、学科前沿情况的了解以及获取国外学科进展的能力(即外语能力)的培养,其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明显偏重于理论研究型。两者课程设置的层次清晰,分别突出了“职业性”与“学术性”。

(四)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

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取课程学习、论文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其专业实践课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2]其具体的培养方式要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成立导师组,并吸收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等加入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养工作。

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3]中期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在研究生期间必须达到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答辩方能毕业。

通过比较二者的培养模式,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少于应用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重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培养。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成立导师组,采用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并聘请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参与教学、培养工作,[4]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往往是一个导师专门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专业硕士着重培养实干家,为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提供所需人才,学术硕士则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着力为科研机构提供博士生生源。这一点在二者的培养模式中都有体现。

三、结 语

本文以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比较了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笔者发现,二者在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某些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一个着重应用研究、一个着重理论研究,一个着力于应用创新、一个着力于理论创新,一个重在实践,一个偏重理论。同样,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侧重点特色鲜明,应用心理学硕士更加趋向理论性,而应用心理硕士则趋向实践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肖琳.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J].四

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2):32-33.

[2]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EB/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article.php?

articleid=236[2012-06-06].

[3]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

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sort.php?sortid=8

[2012-06-06].

[4] 王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Comparison of Training Programs between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GAO Yuan

Key words: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

作者:高源

第二篇:应用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中小学教学模式已近不如全新阶段,它所要求的不只是学生知识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精神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以心理学的管理视角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意义

深化教育改革根本方向不仅仅只是教育结构与教育方案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围绕“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方针展开的,针对国家政策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中小学教育应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相融合,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方针。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出发,协调好与教育的发展关系,注重教育发展的实用性和延伸性,形成从“内心深处”到“外部结构”的教育发展形式,具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原则之上,采用启蒙式教育结构,使学校和家庭成为一体化教育。

一、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

教师要具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男生有男生的方式,女生有女生的方式,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依照学生的表述和表现对学生从多方面开展心理教育。

例如:(一)对男生的教育。

中小学阶段的男生也要分阶段进行考察和教育,对小学年级的学生要多注重情感化心理教育,因为处于小学的男生认知力通常如同一张白纸,教师所要做到是要在这张白纸上勾画出适合学生成長的画卷。小学男生的心理特点为:“多动、好奇、调皮”教师可以从智力健康、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几个方面开展教育。

智力健康为评测阶段,小学生心理和智力基本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智力阶段所表现的是是否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这一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标准。

情绪健康则为,小学生是否会在适当的年级段做适当的事,假如,一个学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或者家庭破裂状态,那么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阴影,所表现出来的便是一筹不展,而且与周围同学不能融合,或者孤独、或是暴力。

意志健全则是,小学生是不是处于“熊孩子”的边缘,也就是说能不能有说服力和自制力,自觉性高且听从教师和家长指挥,假如,一个学生是“熊孩子”那么依旧可以归纳为意志问题。

行为协调则是,这个小学生会不会说谎话或者思维表达方式不正确,常常会出现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等情况。

人际关系则是,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一方面是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宽以待人,友好相处。

(二)对女生的教育。

女孩子的心理特点比较偏向感性的心理方向,教师要在开展心理教育时要对女孩子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她周围的同学、家长等方面。在对女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特点进行教育,女孩子的思维成长特点会比男孩子思维成长特点快且成熟,青春期的到来也会比男孩子提早,对青春期的女孩子教育要基于其心理上的特点即:“渴望尊重和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

要以正确的引导为主不能对女孩子进行命令式的口吻教育,更要贴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本的,从里面选取一个角度来策划。需注意的是初中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性格不稳定,还有些叛逆和冲动,可以家长和教师要同步沟通,因为女孩子的教育会涉及到一生的选择,如果她的情绪和想法真的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并且有恶化的趋势,还是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比较好。

二、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准则

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其价值涵盖了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又有心理教学的促进可以全面转化学生的整体气象。知识、能力、心理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看,紧紧知识局限于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准则基础上。

教师要深度了解核心素养概念下的教学方式,并且要积极的去学习国家政治制定的战略教育方正,如,如何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方法展开心理教育活动。

教师还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发展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而言是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具有重要延伸价值,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摒弃一定的道德制高点,并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是在于学生政治观点的教育而是“育心”的价值观念。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要具体围绕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展开,其中包括学生心理价值趋向问题、行为能力问题两大模块展开,以及针对教育内容问题上要偏向于纠正的范围,其中具体包括:

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 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

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 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 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六条核心素质,三大方面,的确很恰当的将一个人、一个社会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很全面的总结了出来。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一线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偏执性。健康生活中包括学生认知自我发展、调控自我发展、规划自我发展的三个发展方向,而这三个发展方向同样离不开心理教学发展,也可以说心理教育发展是这三点的基础,

三、启蒙式心理教育应用

启蒙式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要将其生活环境和生活常识考虑进去,形成一个全面而又相对于独立的心理教育空间,这在心理教育上被称之为“心理感应效应”,也就是说需要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营造一个心理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看到自身的问题,教师在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加以判断,学生的心理教育便会迎刃而解。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进行合理化的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代入心理教育课堂。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并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深入开展,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同时弱化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要将传统文化的心理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不能因为学业教育就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为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转换成为小故事,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阅读一些传统文化读物,使得中小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加强礼乐精神与心理课堂教学的融合主要只针对教师个人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同步融合礼乐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论语·泰伯》中有这样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礼乐精神培养的重视,而礼乐精神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另外就是学校方面的配合,学校要不定期的开展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活动,不定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摸透学校活动开展的意义,这样做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更高效率的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更明确的发挥活动主题的中心思想。

四、关注家庭与社会动态

关注家庭与社会动态是基于学校与教学方面构建的基础上,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学标准,关联起其中的主线任务,从而更好的落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摸查工作,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情况,开展不同的家庭教育活动,其次教师要积极的与社会机构相沟通,让社会给予一定的力量保证学生发展,最后,教师要建立起相关档案,让学生和家长同步看到学生的成长能努力。

例如:

(一)学校方面。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谈话并且要在谈话中提炼出重要信息将其编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档案中要包括学生的年龄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并且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持续性的跟踪与编入,在学校,教师需要启用掌握心理保健的基本知识,加强与学生,教师的友好关系联系,对有行为异常的同学必须加以爱护和帮助,教师也要避免自身掉入心理压力中。

(二)社会层面。

针对于社会层面需要与相关机构协商,杜绝学校周围含有一切影响学生生心理健康的娱乐场所如:“黑网吧、黑娱乐会所、黑游戏厅”等,并且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增益活动,引导学生在假期和放學期间多做一些公益事项,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夸赞过程,伴随着学生的认知力提高,学生心中会出现形成一种自我自豪感,学校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大心理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摄入相关教育,让他们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家庭层面。

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进行不定期的走访和沟通,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统一化进行比对,并且教师要定期将学生的心理档案给家长。必须重视家庭在少年儿童行为培养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与子女关系最为密切 接触也最多,因此对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处理好家庭与学校的责任关系是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综合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学校、家庭与教师要统一化要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习环境,发展心理学教育同时也满足了德育教育的要求,更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发展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在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邓林园,梁洁姗,李蓓蕾,王工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不同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04):58-64.

[2] 邢伟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J].好家长,2018(54):118-119.

[3] 孙艳波.家校结合——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论坛,2018(17):44-45.

[4] 黄静,杨琳.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戏剧之家,2018(14):189.

作者:陈小飞

第三篇:应用心理学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应用心理学在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积极影响,也是高等院校学生理性认知自身心理状况的需要。本文列举了几个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来探讨在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教学管理 有效应用

随着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深化,只有在结合教学管理实际过程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学的内容才能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表明,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可以有效帮助老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更好的形成和谐关系。

一、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意义

作为现代大学生,社会压力的等等重要原因,心理学理论就是设计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特征,有效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使用心理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高校教学。现在大学生的社会压力,学业压力,情绪问题,包括人际关系等等,都有可能让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偏差,影响大学生活,应用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个别积极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心理学内容包含广泛,其中各项理论众多,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罗森塔尔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在一个班里随意拟出未来最有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几个月后,当他们回到班级里面后发现这些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完全超乎预料,这就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鼓励的管理手段是高校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方式。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善于运用鼓励的管理手段,同时根据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在岗教师的实际需求对教师进行高效的管理,还有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可以提高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行为和思想上获取进步,因此在进行日常工作管理的时候,就要努力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营造公平平等的氛围。

教学管理者要了解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学生究竟想要如何生活和学习,只有在学生的角度上了解学生,处在一种平等公平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管理学生。教学管理中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明确学生的心理世界。在进行管理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

(三)赏识教育

近几年这个概念可以说非常广泛的应用,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个父亲在培养自己孩子中体验道德,后来逐渐推广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学生即孩子的教育中。“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信任尊重孩子、激励宽容孩子、理解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孩子开始,这和罗森塔尔效应其实也很类似。赏识教育完全不同于我国的传统教育,很多家长喜欢比较,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比较会让孩子失去积极性。赏识教育它教你学会注意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这样你就会留意孩子的长处,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

赏识教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要根据对象来进行。不仅仅局限在形式表面的赏识,对于那些普遍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又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自信心,因此我们可以赞扬肯定和夸奖,鼓励他们自信。然而对于一些只是自觉性不够的学生,靠赏识教育效果就不会特别好,应该想清楚学习情况,给予重要的惩罚等等。事实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历来是相伴而生的,两者相辅相成。

积极心理学当中有很多的理论和知识,同样强调积极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潜能,具有积极情绪和积极态度的人,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更加的坚强,乐观,敢于接受挑战和挫折,能够从自身找原因,保持最佳的心态,经历充沛的完成各项任务。这样状态下的人也一定会克服自身的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应用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理论,是要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而不是简单的夸奖,我们需要的在管理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在面对挫折困难时候能够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面对问题,达到和谐的状态。

三、应用心理学在高校管理中未来的发展

(一)建立积极的教育管理体系

高校教育管理者要积极地研究新型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比如信息化,大数据等等,加强心理学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高校要主动建立积极的教育管理体系,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管理中来,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苦难,让新的管理理念应用到教学管理中。

(二)加大心理学研究投入

高校要認识到心理学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心理学研究的投入。让教师主动的学习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掌握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学的应用状况。高校要建立心理学研究团队,对本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了解,找到适合本校发展的针对性研究方法。积极鼓励教师和管理者考取心理学咨询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工作中运用起来。

(三)掌握心理教育功能

高校要正确的使用心理学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其行为特点,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高校的心理教育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对于学生起到的作用有很多,比如调节情绪、建立自信,适应环境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学理论固然重要,心理学的加入也非常重要,心理学理论将人放在了教学和管理的主体地位,管理者认真的分析师生的性格和心理特质,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心理观念。应用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校要积极探究管理方法,提高心理学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喜梅.如何运用心理学提高高校管理水平[J].新课程2013

[2]强冬梅,刘英杰.适应高职教育特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J].现代技能开发,2011(6)

[3]周斌.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用[J].企业导报,2011(1)

作者:王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系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师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