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人生感悟论文

2022-05-17

小编精心整理了《李嘉诚的人生感悟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李嘉诚本人及其经营策略的解读,描述了李嘉诚本人兼具企业家与投资者双重性质,并分析了其“低负债,现金为王”的经营策略,与龙头企业合作的经营方式和通过业务多元化与全球化降低风险的经营理念,由具体事例深入剖析了李嘉诚“保守”的企业经营战略,并解释了他的企业多元化战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篇:李嘉诚的人生感悟论文

李嘉诚的资本游戏

中电控股旗下的“中华电力”(以下简称中电)及电能事业成员之一的“香港电灯”(以下简称港灯),现时为香港仅有的两间电力供货商,为港九新界的住户及商户日常供电。2013年12月初,两间电力公司向能源咨询委员会汇报来年电费调整事宜。

港灯表示,受惠燃料费下调,抵消员工薪酬及物料价格上升,故2014年电费维持不变,而未来五年亦不用调整电费。而中电表示,由于为满足2015年减排上限,中电需要多燃烧一倍的天然气,而使用“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对未来电价构成压力,因此来年将加电费3.9%,未来五年平均每年加价1.8%。据悉,两电今次的实际调价幅度,均低于市场预期。

先收未来钱

在香港,政府与一些具有垄断权的公用事业机构,就收费和价格调整机制会达成一个协议,称为“利润管制协议”,又称“管制计划协议”。按现行的电力利润管制协议,两电每年申请的加价幅度,最高可为准许利润的9.99%;协议还要求成立电费稳定基金,将电力公司多赚的利润(超过准许利润9.99%)拨出,利润不足时就从稳定基金扣除。基金的目的是累积和提供资金,以减少电费增加或促进电费下降。

根据两电此次公布的电费加幅,两电给出的解释,是电费稳定基金余额已经有限。港媒透露,若扣除稳定基金衍生的电费加幅,中电2014年电费加幅仅需0.56%,港灯电费更可下跌1%。两电先收未来钱,显然违背稳定基金的原意。

香港政府自1964年起与电力公司签订利润管制协议,当初是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基建,所以提出的条件极其丰厚,准许回报率达15%。现行两电利润管制协议,为2008年重新签订,回报率已降至9.99%。政府鼓励电力公司投放资源建厂及电网,以确保电力供应,但市民期望电力供应能兼顾可靠、低价及环保三方面。

目前,政府与两电已完成利润管制协议的中期检讨,两电拒绝调低9.99%及11%准许回报率的建议。不过,两电同意利用股东的收益设立能源效益基金,并以配对方式向非商业楼宇的业主提供资助,料投入金额1亿元。此外,两电又同意把电费稳定基金的结余上限,由销售电力给本地客户所得的每年总收入的8%下调至5%,以确保基金的结余可尽早用于减轻电费上调对用户的影响。

中电价格优势渐失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两电的“前世今生”。港灯成立于1889年,负责供电予香港岛、鸭脷洲及南丫岛,总发电量为3736兆瓦,固定资产479亿港元。中电于1901年注册成立,在香港运营三间发电厂——青山发电厂、龙鼓滩发电厂和竹蒿湾发电厂,总发电容量为8888兆瓦,固定资产877亿港元。

过往,中电公众形象较港灯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其电费较平,但这项优势正日渐减少。中电经常说其电费较港灯便宜两成以上,这是事实,但事实的另一面是早在2008年,即新利润管制协议签订前,这个差距曾经是40.7%,到了2014年,两者差距仅为9.7%。

电费加幅多少,视乎不同因素,除9.99%的准许利润和实报实销的燃料费用,营运开支是另一重点。再以2008年新管制协议为分水岭看两电的表现。先说中电,营运开支由2008年的32亿上升至2010年的34.7亿元,2011及2012年的营运开支分别按年上升1.4%及11.2%。再看港灯,同期数字却由12.8减至11,减幅高达14.5%,反映港灯在压缩经营开支,减低加电费压力的表现上,远胜中电。中电在此次加价的同时,预计之后四年都要加电费,到2017年,每度电价会超越港灯。

中电控股于2013年11月间公布,中华电力和南方电网香港同意各自收购埃克森美孚拥有的60%青电权益及全部51%港蓄发权益,收购事项为现金140亿元。交易完成后,青电将由中华电力和南方电网香港分别拥有70%和30%权益,而港蓄发则将由中华电力拥有100%权益。青电在香港拥有三间发电厂,总发电容量6908兆瓦。港蓄发拥有使用位于广州蓄能水电厂的600兆瓦抽水蓄能发电容量的合约权利,该使用权将于2034年届满。中电副主席阮少湄表示,上述交易使集团取得发电业务的操控权,可以更灵活管理发电及输配业务,进一步巩固在港发电地位。而与南方电网合作可加大集团引入内地电源的机会,双方合作具有协同效应。

电能分拆港灯

另一边厢,李嘉诚拥有的电能事业,却急吼吼想要分拆港灯上市。2013年12月,电能实业官方宣布,将经营港灯的香港电力业务在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此举将使集团收益最少约530亿元。

李嘉诚在1985年1月以29亿元收购港灯35%股权,可说是李氏成功的投资。以当时收购价计算,港灯市值约84亿元。经过28年经营,现时电能(前身为港灯)的市值超过1400亿元,增长16倍;连同股息每年投资回报高达16%,仅次于煤气公司同期每年约20%的投资回报。

电能快速增长,明显是利用利润管制保障所玩的资产游戏。举例来说,电力公司增加100亿元投资,可获10亿元的准许回报,假设100亿元的投资中有70亿元来自银行贷款,每年息率4%,股东的实际投资只是30亿元。投资30亿元,每年可赚10亿元,扣除70亿元贷款利息2.8亿元,依然可净赚7.2亿元,回报率高达24%。

最近十多年,港灯见港岛区电力需求增长放缓,为维持公司增长,便同长江基建在澳洲和英国大举进行收购,成立众多联营公司,令资产不断膨胀。然而,这些公司面对价格上限管制,回报率远不及港灯,而融资成本却较港灯为高。随着息率上升,各公司的融资成本大增,李嘉诚早前向媒体表示要全面减债,这意味着,以低息贷款大玩杠杆的游戏告终。

港灯估值可达600~700亿元,以去年港灯赚46亿元计算,回报率约7%。但值得关注的是,分拆后港灯要承担400~500亿元债务,日后息率上升,回报率自然下降。过去几年港灯售电量平均每年增长不到1%,加上2018年后政府可能进一步下调准许回报率,港灯料难以维持每年40多亿元的盈利。

李嘉诚在资本市场的每个举动都令投资者关注,以长和系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肯定会找到足够投资者认购港灯;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还是吁投资者小心为上。2011年3月,和黄分拆港深两地港口业务上市,套现400多亿元,之后和记港口信托的价格下挫两成多,投资者收到的股息,远远不够抵消基金跌价的损失。

作者:李菲

第二篇:简析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摘要: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李嘉诚本人及其经营策略的解读,描述了李嘉诚本人兼具企业家与投资者双重性质,并分析了其“低负债,现金为王”的经营策略,与龙头企业合作的经营方式和通过业务多元化与全球化降低风险的经营理念,由具体事例深入剖析了李嘉诚“保守”的企业经营战略,并解释了他的企业多元化战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我国内地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尤其值得借鉴的。

关键词:李嘉诚;多元化;经营战略;保守

著名学者咸平曾说,企业不能进行多元化经营,中国的企业更不能做大做强,盲目扩张只会导致企业失败。但他同时也指出,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却是成功的。为什么同样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失败了,而

李嘉诚却很成功?

一、李嘉诚本人兼具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双重特征

李嘉诚本人靠经营塑胶花起家,凭自己的胆略和才能做生意,到建立长江实业集团,再到收购和记黄埔发展为“长和系”,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企业家。他将一个不起眼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一个著名的企业集团,这是许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他的企业经营理念及管理方法也广为外人所称道。

李嘉诚不仅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同时,他还是个成功的投资者。他对行业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并对未来趋势判断非常准确。港交所的资料显示,李嘉诚不仅在2007年的高位将手中的多只中资股套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损失,而且在2008年内多次增持旗下公司股份,略微摊低了持股成本。他采用实业投资和股票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其投资策略与巴菲特很相似。只不过巴菲特是购买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的公司股票,以期在未来通过股票价格的上涨和派发的股利来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而李嘉诚在实业投资方面是通过与行业的龙头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直接进入该行业合资经营以获取收益,在股票投资方面,他同样是购买业绩优良公司的股票,通过股票增值来获取收益。

2007年3月以来,李嘉诚在长实的控股比例从39.03%提高到40%。与2007年初李嘉诚持有长实约875亿港元的市值相比,2007年7月李嘉诚对长实的最近一次增持以后,其持有的市值高达1022多亿港元,增值约147亿港元。

2007年9月25日至12月24日期间,李嘉诚旗下信托基金及“长和系”10次减持东方航空,套现约17.02亿港元;共6次减持中国远洋1.8亿股,套现约51.72亿港元;李嘉诚5次减持中海集运共5.56亿股,套现约20亿港元。减持之后,这三只股票的市值在一年内都跌去了近90%,李嘉诚因此避免了近百亿港元的损失。

李嘉诚对于所投资股票的价值和价格掌握精准,在他的投资行为中,彻底贯彻了高估低买的原则。自2007年起,每次重大媒体发布会上,李嘉诚都提醒大家谨慎投资。2007年5月,他直言对内地的炒股热很是担心,认为内地股市已经出现泡沫,提醒股民要量力而为。在股票从高位跌下后,2008年3月27日,李嘉诚表示港股仍未调整到合理水平,建议内地投资者要量力而行。

他说:“好景时,我们绝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必过度悲观,这一直是我们集团经营的原则。在衰退期间,我们总会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盈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我们历来只做长线投资。”也许,这才是真正投资大家的风范。

而中国内地的大部分企业家都是纯粹的企业经营者,他们经营企业很成功,能够把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跨国企业集团,但是他们却不如李嘉诚善长投资。他们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投资者。

因此,李嘉诚既具备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企业家能力,又具有像巴菲特一样的投资才能。这是他能够成功的最基本因素。

二、李嘉诚一直采取“低负债,现金为王”的经营策略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一直奉行“低负债”的财务政策,注重维持流动资产大于全部负债,以防地产业务风险扩散。负债越低,风险也就越小。而这也是李嘉诚之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仍能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香港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李嘉诚却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财报显示,以地产开发为收入主要来源的长实在这一年大幅降低了长期贷款,提高资产周转率,使流动资产足以覆盖全部负债,而并未像新鸿基地产等开发商一样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1996年,香港经济再度上扬,房价和股市都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行情,长实的流动资产净值大幅增长,长期负债却保持着原有的线性增长速度,从而在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流动资产仍然大于全部负债。这样,无论地产价格跌幅多大,都不至于对长实有致命的打击。

中国内地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资能力较强,信誉度很高,借债相对容易,因而他们也愿意高负债经营。这样通过财务杠杆可以提高每股收益,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一旦出现行业危机或者经济危机,这些企业必然会因资不抵债而成为牺牲品。所以举债要量力而行。资料显示,长江实业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仅为16.63%。与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高达70%多的资产负债率相比,长江实业的资产状况可以说是非常优良。

“现金为王”是李嘉诚经营成功的又一主要理念,长江实业在任何时候都保有大量现金。我们可以用金融学理论来解释,李嘉诚持有的大量现金可以看作是他购买的一个没有期限的看涨期权,其所持有现金的利息就是期权费。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机会,他就继续持有现金。而一旦出现特别好的投资机会,比如说经济危机后资产大幅贬值,他就会立刻进行投资并大赚一笔。

在1997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李嘉诚就聚集大量现金。随后的金融危机使香港股市和楼市受到重大打击,股市一年时间跌幅超六成,而楼市也大幅下跌。1998年香港房地产进入低潮期,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投资机会,李嘉诚随即行使了“现金期权”。长实在这一时期抓住竞争者减少的机会,成为竞标拿地的大赢家。他用手中现金以低价大举购入土地,用超低的成本建造房产,待香港经济复苏之后再以高价卖掉。这就是李嘉诚手中时刻保有大量现金的理由,这种策略既使他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又不错过绝佳的投资机会。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和黄就开始采取静观待变的态度,积聚现金。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和黄的对外投资明显减少。比如,港口部门在收购新港口方面明显不如前几年活跃。同样,零售部门也在收缩。2000-2005年,和黄在欧洲收购零售业资产的活动非常频繁,但是,2007年之后没有任何收购。和黄地产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与2004-2006年相比,2007年在国内收购土地的活动明显减少,并且只是集中于一些重点区域,比如上海浦东、武汉和重庆。和黄董事总经理表示,和黄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现存资产的盈利能力上。也许,李嘉诚是在积聚现金,等待另一个像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绝佳投资机会。

三、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采取只与行业中业绩优良的企业联合成立公司共同经营的策略

在李嘉诚投资经营的众多行业中,他主要都是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合作,以共同控制的方式进行投资或者个人进行少量投资。这样做既可以分享该公司的权益增长收益,又不会因该公司出现问题而增加“长和系”的财务风险。

“长和系”1996-1997年就开始投资互联网行业。1999年1月,长实、和黄与李泽楷合资设立Tom.com;2000年,长实、和黄与香港两家最大的银行—汇丰、恒生银行合资成立汇网集团有限公司。李嘉诚还钟情中医药行业。1998年,李嘉诚就与香港新世界集团联手打造香港“中药港”,2000年,和黄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同仁堂科技第二大股东;2003年12月,和黄通过附属公司和记中药,与同仁堂集团总部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同仁堂与和记各占49%股份。合资公司全面介入同仁堂的所有实体项目,如内地开设药店、药品或药材生产以及同仁堂海外开店。2004年5月底,和黄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

通过这种与龙头企业合资经营的形式,“长和系”利用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行业管理经验为自己的成功经营铺平

了道路,降低了独自经营的风险。这也是李嘉诚多元化经营最成功的地方。

四、李嘉诚通过业务多元化和全球化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

李嘉诚是投资组合多元化分散风险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他从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他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都是经营地产,港口,零售,能源,投资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充分分散了行业风险和地区风险。

“长和系”有众多经营不同行业的子公司。从集团架构来看,长江实业是整个“长和系”最上层的公司。截至2008年10月,李嘉诚旗下信托基金持有长实40.24%股份,长实持有和黄49.9%的股份,而和黄持有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84.6%的股份,长江基建持有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38.9%的股份。同时,长实分别持有44.3%的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14.6%的TOM集团有限公司的股份,和黄则持有59.3%的和记电讯国际有限公司、71.5%的和记港陆有限公司及29.35%的TOM.COM股权。此外,“长和系”旗下还有多家公司在国外上市,如和黄持有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赫斯基能源34.6%股份和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和记电讯澳洲公司52.03%股份,和记电讯国际持有在纳斯达克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Partner电讯等等。

长江基建控股港灯,不仅二者业务性质相关较低,而且港灯可以为长江基建提供稳定而连续的现金流,解决了长江基建回报期长、业绩波动大的问题,可以使其降低盈利波动幅度从而平滑盈利。这种交叉持股的好处是不但可以使“长和系”分散地产行业经营风险,而且它将业务发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可以分散香港地区的经营风险。

中国大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通常都是由于不熟悉该行业,也不与行业中龙头企业联合经营,而是受到其他行业高速发展或者增值的引诱,直接进入相关行业进行投资生产。这样一旦行业不景气或者因为自身经营不善的原因,就会出现亏损,从而导致多元化失败,比较典型的有“德隆系”的倒塌等等。

综上所述,李嘉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的基础是他本人兼具领导企业发展壮大的企业家和成功投资者的特性。其“低负债,现金为王”的经营策略,只与龙头企业合作的经营方式及业务多元化和全球化降低风险的经营理念,使得“长江实业集团”整体能保持平稳的收入和盈利之余,亦能不断增长。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不但降低财务风险,而且保持充裕实力,有助准备随时抓住收购的机会,故能在收购上取得好价钱及最后胜利。最后当一切都准备就绪,集团以“保守”的策略寻找较佳切入点以降低失败的风险,增加成功的机会。李嘉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经验是值得中国内地企业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郞咸平:“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郞咸平中文网,2005年8月9日.

[2]孔鹏:“李嘉诚如何过冬”,新浪财经,2009年1月22日.

[3]龙巍坚:《华人首富李嘉诚图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作者:赵津绪

第三篇:李嘉诚基金会的不变承诺

“虽然未来由很多元素和机遇组成,然而未来最终的取决还系于人类的心灵和智慧。我们要用知识和智慧,赋予科技与时间新的意义,为自己、国家与全人类社会建造共同的尊严和福祉。”这是十年前李嘉诚出席清华大学活动时所说。

李嘉诚基金会(Li Ka Shing Foundation,简称LKSF)由李嘉诚于1980年创立于香港,是一家致力于教育、医疗、文化及其他公益事业的慈善机构。在2006年,李嘉诚将其资产的1/3投入基金会。

成立30多年以来,基金会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它以致力带动社会进步,缔造社会良性循环为宗旨,以捐款资助教育、医疗、文化、公益等项目为服务方式。通过项目资助提高受助单位的项目管理能力,倡导改善下一代的生活,提升能力。同时,针对突发事件建立了特设项目,基金会加强了对自然灾难的紧急援助,直接扶助受灾者。迄今为止,李嘉诚基金会支持的款额已超过150亿港元,连同李嘉诚推动属下的长江集团的捐款,总支持款额已经超过182亿港元,而其中有近90%用于支持大中华区的教育改革和医疗服务项目。

基金会的目标

早年经历让李嘉诚深深体会到健康和知识的重要,他认为教育及医疗两者是国家富强之本。多年来,李嘉诚一直试图将教育、医疗扶贫和医疗科研的关系搭建起来,实现1+1+1>3。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Robert J.Birgeneau所言,改善人类生活质素、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元素,就是医疗与教育。自李嘉诚基金会成立以来,医疗和教育也一直是其项目发展的核心部分。

李嘉诚基金会有三个目标,或者说有三个主要的核心策略:一是培育崭新的奉献文化;二是推动教育改革,倡导思维范式的转变,令人力资源更持续发展,以发展积极可持续的革新;三是支持医疗发展,鼓励探索追求更健康的世界的医疗研究服务。迄今为止,基金会已经横跨19个国家及地区,协助了多家医院、学校和大学,使之能更好地影响社会。

基金会的运作管理

李嘉诚基金会的机构总部设在香港,其余18个分部遍布在各大洲。基金会的运作管理相当独特,采取从不动用基金会现有资产的原则,如果基金会在一年捐出10亿元,第二年李嘉诚就会再放10亿元来补足基金会的本金。并且,李嘉诚表示,基金会百分百做捐献,无论其家族成员或是董事,都不能从基金会拿取一分一毫。李嘉诚基金会内拥有股票和现金,筹集资金相对容易。有了充足的资金后,如何进行良好的运作以保持高效就变得至关重要。

李嘉诚基金会有其自身的运作特点,其一就是发展有重点(教育与医疗),其二是项目选择高效,其三就是要有全面分析。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项目的选择。首先,基金会小组会对项目进行甄选,并优先考虑符合其使命及目标的医疗教育项目。通过成熟的筛选机制筛选出项目后,由李嘉诚本人亲自判定,以确定最终的资助项目。之后,基金会小组对资助范畴内的项目进行分析,其分析标准主要有三个,即项目的目的是什么,项目的方法是否可行,项目的社会效益有多大。分析结果最终汇总提交给李嘉诚,包括每个项目的最基础元素(5W:who、how、when、what、why),即谁受益,如何受益,何时受益,受益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能受益等。

自成立以来,李嘉诚基金会一直坚持严格的资助原则,即有关项目必须能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确保投入的社会资本能缔造最大的效益;项目必须获得政府在政策层面或以配对基金形式的支持,同时受助单位须显示其有效管理及有效运用受助资金,没有浪费资源。基金会尤其注重政府对项目的支持。在决定投入后,如项目在国内,李嘉诚通常会选择与国内相关部门合作,以此强化项目的落实。项目在国外,也是如此。比如2011年捐助4000万美元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建立生命科学中心,对方也会按捐助作出相应的配套。

基金会的捐助方向及主要项目

教育

教育是百年大业。人类文化和科技得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都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基础,而教育与地方、社会和国家的富强进步,更是息息相关。只有加强教育、创新科技,才能开拓无限的发展空间。多年来,李嘉诚深深感到教育的重要,认为教育是培养国民慎思明辨和具创意的思维方式、广阔的胸襟视野和正确的价值观,掌握科技创念和专业技能的最基本因素,其发展不单要依靠政府提供资源,亦有赖于企业及个人投入心思和资助。在教育领域,李嘉诚一直是尽心尽力,立志于带动社会的良性的循环,他深信,投资优质教育是改善人类状况的最佳投资。在李嘉诚的理念指引下,基金会对推动教育发展不遗余力,其积极深远的影响不容置疑。其中,几个标志性的项目尤其引人注目。

为推动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李嘉诚于1981年在中国汕头创办了中国唯一一所由私人捐资的公立大学——汕头大学。多年来,李嘉诚基金会向汕头大学捐资逾62亿港元。迄今,汕头大学已经培养了超过10万学生,其中医科学生超过3.5万。在2013年,基金会更是捐款超过10亿港元,资助汕头大学与全球知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联合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TGIT),以引领中国发展在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教育改革进程,推动科研和创新。

1998年,李嘉诚基金会与教育部合作,开展专项高层次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是基金会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标志性项目,在中国高等学府重新燃起以学者为本、奖励优秀学术成就为志向的教育宗旨。这一计划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启动以来每年均从海外吸引留学生归国研究,至今数量已经超过千人。这些海内外中青年学界精英多数已成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带动了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使其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许多学者评价,这一计划开辟了人才使用的新模式,是集选才、引才、奖励、支持四位一体的高层次人才计划。

而李嘉诚基金会的另一个带有“长江”字样的标志性项目是2002年创办的长江商学院。作为一家非赢利性教育机构,长江商学院是国际管理教育协会(AACSB)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的成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工商管理硕士授予单位”。同时,长江商学院是国内第一所,也是惟一的一所实行教授治校而非行政治校体制的商学院。在“在中国创办一所世界级的商学院”的梦想召唤下,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管理学教授学者纷纷回国加盟长江。截至2013年底,长江商学院已拥有30多位常驻教授学者。如今,长江商学院成为中国培养世界级企业家的摇篮,国内知名的企业家马云、傅成玉等都曾就读于此。

李嘉诚有一句名言“知识改变命运”。他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9年,李嘉诚基金会推出励志纪录片《知识改变命运》,由国际级摄影大师顾长卫担纲导演。李嘉诚希望通过这一行动,使重视和学习知识成为一股风气,并传达到每一个角落,从而对整个社会和每个个体都产生正面作用。正是因为这一项目,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为社会服务,为教育出力。后来,基金会于2001年捐资3亿港元,倡导实施“大山挡不住知识”计划。该计划在国家的进一步推展下,由240个县扩展至全国,建立起了高速、互动的优质多媒体科技学习平台,让广大西部农村的孩子也能享用到平等的数码学习机会。从2003年开始,受助学童已经超过1.2亿。

医疗

医疗服务是基本的民生需要。一个地方的医疗质素水平,是衡量当地先进程度的指标之一。而具有优秀的医疗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是优质医疗服务的保证,这有助病人减少痛苦,恢复健康,重拾自信和尊严。李嘉诚基金会成立至今,已经拨款逾53亿港元用于资助全球的医疗项目,受惠医院441家,参与医生5538名,参与的义工更是多达将近20万人。

在医疗方面,李嘉诚基金会一方面关注最先进的医学研究,比如曾经捐助的英国剑桥大学癌病研究、美国伯克利大学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研究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圣米高医院知识研究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病毒学研究、美国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尖端医学科研、斯坦福大学与牛津大学“大数据”医学合作研究等;另一方面也关注国内贫困地区医疗条件的改善,比如针对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的手术康复计划、针对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的手术康复计划——重生行动,以及医疗扶贫计划“启璞计划”和“展璞计划”。同时,基金会还关注末期癌症患者,开展“人间有情”临终关怀计划,其宁养服务已遍及国内42年医院,每年有2万名患者受惠。

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一个国家文化的承传,更是每一代国民应有的天职。多年来,李嘉诚对于文物的保护、维修以至宗教哲学研究、艺术、体育发展及文化交流活动的推广,均给予大力赞扬和支持。基金会开展的主要文化项目包括捐资潮州开元寺修复工程、资助中央芭蕾舞团、捐建潮州广济桥修复工程、创办中国文化论坛、建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设立中国文化交流基金、修复甘肃省敦煌榆林石窟、修缮塔尔寺藏经阁等。在海外,基金会是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捐助者,还曾捐助位于美国纽约的哈林舞蹈剧院。

公益项目

李嘉诚深信众擎易举,众志成城。可以说,他将自己的公司以“长江”命名便是对这一信念的体现,因为长江是不择细流、汇聚百川的中国大河。李嘉诚一直认为,帮助社会上无助的人是最有意义的事。历年来国内多次严重的天然灾害如水灾、地震等,基金会及李嘉诚旗下集团都会率先作出捐献,救灾赈济。例如2008年5月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地震时,基金会免费为所有断肢灾民提供轮椅及义肢装配服务,并设立助学金资助受灾学生,以支持灾区的震后重建工作。2013年4月,基金会积极参与四川省芦山县地震赈灾工作。

科技

从2006年开始,李嘉诚改变回馈社会的策略,通过投资科技,希望促成科技、政府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以解决贫富差距、粮食安全、生态环保、信誉缺失等问题。2014年5月和10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与领导下,国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经济年鉴社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举办了两次“科技创新日”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李嘉诚基金会作为公益基金,其与风险投资结合的运营模式,兼顾了商业价值和公益价值。

李嘉诚曾经说过,“谁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种制度,能够全面改变贫困的存在,不论是制度上的不足或是个人努力不够,我们绝对不能漠视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而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女士说,“基金会在李先生看来,是个人信念的延伸。每个基金会不是讲求你有多少钱、多少能力,最重要的反而是,你自己相信什么?你想改变世界上哪一个你不满的现实?”

作者:辛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家校携手和谐育人论文下一篇:关于现代学徒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