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

2022-09-11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要拉动经济增长, 保证经济持续稳步地发展, 扩大内需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消费潜力和消费实力不容小觑, 据最新统计显示, 2012年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位居世界榜首。依照中国人口结构来看, 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高于农村人口。但农村户籍人口有9亿左右, 居住人口7亿左右, 占中国总人口数的一半左右。而农民的消费比例却不到总比例的20%。农村的消费潜力究竟有多大, 应该怎样开发, 不妨着手从农村消费结构和现状来分析观察。

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对当前农村居民购买潜力的总体判断判断居民的购买潜力, 一般从收入水平、储蓄存款余额和恩格尔系数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

1.1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表明他们具有相对较强购买力的经济基础

2012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 比上年同比增长13.35%,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与过去相比大大提高, 接近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 具有相对较强的购买力。

纵观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十年的发展, 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686元, 但到2005年的时候, 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 涨了将近5倍, 到2010年的时候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有7000元, 又翻了两番。这说明,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村人口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也越来越多, 奠定了相对较强的购买力的基础。

1.2 农民储蓄存款余额总量增加, 增强了农村居民的购买潜力

早在1997年末时, 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020亿元, 人均年末余额1041元。从1997年至今, 每年农户储蓄增长比例保持在10%以上, 加上他们手持现金7200亿元, 两项共16220亿元, 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1.3 较高的恩格尔系数, 说明农村尚有较大的消费空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保持在50%~60%, 2011年,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44%, 而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 前者高出后者近8个百分点, 这说明农村居民要提高到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还有较大的消费空间, 农民可增加大量的非食品消费支出, 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购买潜力。

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 这部分购买潜力迟迟未转化或者说难以转换为真正的拉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原因在于, 农村居民购买潜力很大, 但制约因素也不少。

2 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

2.1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收入低下, 现实生活水平不容乐观

1) 首先, 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回落, 总体收入相对城镇居民大大偏低, 难以形成强劲的现实购买力。近年来农民收入尽管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917元, 比上年同比增长了13.5%, 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10.7%, 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在农业收入中农村居民主要靠出售农副产品的收入。但由于农副产品收成不稳定, 再加上产品加工度不高, 销售渠道不畅, 导致物贱卖难问题, 使得农业收入一直呈不稳定状态。从非农业收入来看, 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欠佳,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明显趋缓, 企业亏损面加大, 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下降。此外, 由于城市企业下岗人员增加, 城门逐渐关闭, 农民工被普遍清退, 这些都影响了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增加。

2) 农民的消费结构变化缓慢, 农村生活还处于向小康生活过渡的阶段, 大多数农民仍然以传统食品、居住等满足生存需要的消费品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0年的时候, 农村居民的食品衣物和居住等传统消费占到了总消费的70%, 到2011年, 农民手中的收入增加, 涨了三倍, 但衣食等传统消费仍占到65%以上。除了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的消费在最近几年有所增长外, 其余几项, 尤其是衣食居住等传统消费项目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2.2 商品供求结构不合理, 使当前农村市场商品供应出现两个极端

一个是农民买不起用不着的高档精品多, 二是低档劣质品多, 但农民看不上, 因而难以买到价廉物美适应农村消费的产品。这种不合理的商品供求结构, 大大影响了农民的购买意愿, 导致农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很大, 整体消费呈下降趋势。

2.3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落后, 市场体系不健全, 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

许多企业在农村市场没有树立整体产品观念, 很少开展售前、售中和售后一条龙服务, 商品知识宣传、送货上门、免费安装、技术咨询等在农村甚为少见, 都限制了农村购买力的扩大。同时, 农村市场缺乏规范的流通规则和有力的执行机构, 流通秩序混乱, 农民的正当消费权益得不到保护, 于是, 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屡禁不止, 劣质次品充斥市场, 出现不少坑农害农现象。此外, 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使买和卖经常脱节:一方面, 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 而在农村却难以买到, 即使能买到, 价格也高出城市许多;另一方面, 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又时常发生, 销售成本很高, 难以转化为货币收入, 这就严重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和农民的购买意愿。

综合以上数据, 下面列出1978~2010年的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综合情况统计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农民生活消费呈现水平提高、结构改善和商品化程度提高的长期趋势。首先, 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持续快速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在1978~2006年的27年间, 除1999年是负增长以外, 有28年农民消费始终保持速度不等的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1853.9元, 较1978年的116.5元提高了14.9倍, 年均递增11.2%。但也同样可以看到, 农民生活消费在波动中增长,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中反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波动情况:增长幅度最高的1981年与增长幅度最低的1999年相比, 增长幅度的落差达到41.1个百分点。如果用一个字母来反映此消费结构, 则是“S”型的结构。一开始涨幅比较平稳, 待稳定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随后又逐渐平稳。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根基稳, 潜力大, 易于发展, 但也容易出现停滞。要想继续保持农村居民消费持续的快速增长, 政府必须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 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 发挥积极的引导和刺激作用。

3 具体激活农村购买潜力的对策和思路

3.1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增加实际购买能力

统计资料表明, 农村消费品商场的份额与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高度正相关, 据分析表明, 农民收入每增加1元,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将增加5.63亿元。可见, 提高农民收入是激活农村购买力的关键。

1) 提高农民收入要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 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我国农村居民收入60%以上来自农业经营收入, 这种情况在近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关键是从农业生产入手, 根据市场需求, 引导农民选择具有现代化、特色化的农副产品品种结构, 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2) 扶持农产品还要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相结合。放开农产品价格, 实行优质优价原则, 形成新的农产品价格机制。积极培育和组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大力推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信息市场建设。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善于运用传统工艺和新技术, 加强农副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 特别是加强保鲜和加工技术开发, 面向市场, 预测市场, 利用资源优势, 大力开发特色优质的新产品线、产品组, 全面提高其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把农副产品在各环节的效益尽可能多地留给农民, 实现产业化经营, 从而保证农副产品的增收与增产的真正统一, 发展劳动密集型, 优质高效的农业。

3.2 改革给予农业补贴的方式, 杜绝补贴过程中的腐败

比如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 取消对粮食流通领域的价格补贴, 突出补贴重点, 主要是对粮食主产区和棉花主产区的农民进行农业补贴等。补贴资金来源, 可以利用现有粮食风险基金来源, 不足部分主要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补贴过程中一定要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 对农业补贴实施公示制度, 发挥农民的监督作用。加强审计和财政监督, 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让补贴资金切实落到农民的口袋, 发挥应有的作用。

3.3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各地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 发展规模适中的乡镇企业, 这样便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3.4 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 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医保和社保体系, 解决农村子女教育问题

让农民不必担心生病、养老的问题, 减少储蓄积压,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让农民能消费, 敢消费。

摘要:对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 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存在巨大的潜力, 但也有不少阻碍其发展的弊端。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消费结构, 提出具体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购买潜力,消费结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书云.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 张云霞.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与制约因素[J].经济导刊, 2011 (5) .

[3] 吴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4] 李勇奇.我国农村消费及其对产业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 2011.

[5] 于源.怎样提高农村消费水平[J].中国财经报, 2010-10-12 (4)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医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临床观察下一篇:饲养让幼儿尽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