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解析并重构图书出版机构的角色与功能,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利润分析,探讨图书出版机构的组织变革。

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 篇1:

电子图书的出版模式及版权保护创新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出版给传统图书出版业带来了很大冲击,其主要包含面向个人的模式、面向图书馆的机构模式和混合模式。随着电子图书出版技术的创新发展,按需出版印刷模式和即时发行模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出版者和作者的合法权益,出版机构必须在现有的技术和法律手段基础之上,落实许可方法,借鉴国外经验,开放获取资源,从而更好地推进新媒体时期的电子图书出版发展,对电子图书的版权进行全面保护。

【关 键 词】新媒体 ;电子图书出版;版权保护

【作者单位】周晓慧,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直接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给传统图书出版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与图书出版相关的新媒体主要有博客、电子图书、论坛、微博和微信等,它们改变了读者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对图书出版模式和版权保护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出版环境分析

图书出版承担着知识积累、知识开发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责任。在新媒体环境下,电子图书出版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图书出版个体趋于多样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图书已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载体,与传统出版业合作的渠道运营商以及作者纷纷进入自出版行列,成为电子图书出版的主体。国家统计部门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读者传统出版物的阅读时间每年减少12%左右,但是新媒体的阅读时间则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面对如此广泛的电子阅读需求,很多图书出版商都凭借信息技术参与到电子图书的出版中,其中,榕树下、起点中文网等原创文学网站抢占了网络出版资源;超星和方正则占领了数字图书整合制高点;龙源期刊、万方和维普成为电子图书数据服务供应商;搜狐读书频道和新浪读书频道也拥有了一大批电子图书读者群体。这些电子图书出版企业凭借先进的数字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且超越了传统图书出版企业的发展速度。

2.电子图书出版缺乏高质量内容

与传统图书出版相比,电子图书出版成本低、收益快,但也出现了内容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更加丰富多样,但是内容更加稀缺,内容为王成为新媒体时代电子图书出版的公认事实。但这个内容有了新的含义和范畴,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文字图书内容,还包含了视频、声频等新型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具有创造力的产品更受读者欢迎,電子图书出版商要全方位挖掘深层次的内容资源,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3.电子图书出版模式更加多元化

为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读者阅读需求和兴趣,越来越多的电子图书出版方式雨后春笋般出现,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独立的电子图书发行商。电子图书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为基础,大大缩短了图书出版的发行周期。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以各类电子阅览器为基础,其出版发行模式更加多元化。

二、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分析

1.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出版现状

(1)国外电子图书出版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截止到2016年底,全世界出版的图书数量达到243万余种,而且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看,以电子图书为代表的数字图书出版前景极为广阔。从2013年到2016年,美国电子图书销售额在整体图书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从3.3%提升到22.6%。此前,根据尼尔森做过的预测,美国电子图书销售额将在2016年达到10亿美元,但其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了15.4亿美元,远远超过预期。为了扶持电子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韩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电子出版产业培育方案》,并且成立了电子出版内容管理中心机构。当前,韩国电子图书协会已经有超过五十万的会员读者,平均每月下载量达到50万次,5%的会员读者选择收费的电子图书,95%的会员读者选择免费的电子图书。英国《2016年出版商协会年度数据》显示,在其47亿英镑的学术期刊和图书总收入中, 有15亿英镑来源于电子图书服务。

(2)国内电子图书出版现状

随着世界范围内电子图书出版的蓬勃发展,我国电子图书出版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早在2013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就已经开始涉足数字化阅读和电子图书出版行业,使电子图书出版成为出版业的新趋势。目前,我国电子图书出版年产值在不断增加,特别是2009年,数字阅读器开始进入我国电子图书阅读市场,直接推动了电子图书出版业的井喷式增长。2011年,我国电子图书出版业产值为16.5亿元,但在2012年就快速上升到31亿元,增长了将近一倍。亚马逊中国、当当网和京东等电商,目前已经占据了我国电子图书出版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2017年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我国电子图书出版业的年度报告,2016年,我国电子图书出版的全年收入规模高达2500亿元之多,比2015年增长了31.25%。虽然电子图书在我国整体图书出版中的份额不是很高,但是其增长势头十分迅猛。

2.新媒体下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

在新媒体背景下,电子图书产业链结构还不是十分清晰,特别是由于市场分工不明确,成熟的电子图书出版和市场运营模式未能形成。对许多出版机构而言,电子图书出版模式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运营模式尚在建设完善之中。当前,电子图书出版模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1)面向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

该模式主要采取了B2B的出版模式。例如,国外的NET-Library公司就和众多出版社联合起来,共同为读者提供高达12万余种的电子图书,而且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全球8000多家图书馆,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通过该机构购买相应的电子图书,为读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图书资料。

(2)面向读者个人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

该模式属于典型的B2C商业模式,电子图书出版机构直接为读者提供电子图书的阅读服务。例如,美国的OverDrive公司就选用了这样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读者可通过访问和浏览网站,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并购买电子图书,但是他们所购买的电子图书只能在指定的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此外,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也为其用户提供了一些技术支持,便于读者更好地使用浏览器阅读,更好地满足用户电子图书的阅读需要。

(3)电子图书的混合出版模式

该模式主要采取B2B和B2C的混合模式,同时为图书馆机构和读者个人提供电子图书阅读服务。以OverDrive公司和Libwise公司为例,它们顺应了电子图书发展的要求,在为读者阅读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还推出了数字图书馆服务,使用了Microsoft DAS等电子版权保护管理系统,以便更好地支持读者的电子图书阅读和借还服务,为读者在电子图书借阅上创造了便利条件。而且,Libwise公司还使用其专利发明技术,支持副本控制模式,不仅方便了读者对电子图书的阅读,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电子图书的知识产权,维护了出版者的正当权益。

三、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现状

新媒体背景之下,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认为,只有电子图书的知识产权得到合理保护,才能确保电子图书的出版、发行等环节得到良性发展。因此,电子图书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电子图书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环节。当前,电子图书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电子图书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在电子图书知识产权保护中,法律手段是首选方式和重要手段。电子图书出版要充分运用各种法律手段,确保其知识产权可以得到合理保护,减少电子图书出版机构的损失。电子图书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国外对数字化出版物的版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主要有欧盟制定的《关于协调信息社会版权和相关权利的指令》以及美国制定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等。这些关于数字出版物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电子图书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电子图书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

电子图书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主要是出版机构对所出版的电子图书版权进行技术性处理和保护,它不仅可以对电子图书当前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而且可以对电子图书安全等级进行提升。当前,电子图书知识产权技术保护的方法主要有颁发电子图书版权许可证,使用文献加密阀、可逆可见水印、电子图书权利描述和电子图书数字化上浮水印等。通过这些技术的使用,出版机构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电子图书用户阅读、复制、检索以及下载等相关权限的管理。特别是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数字权利保护系统的开发和运用,更好地推动了电子图书知识产权保护。

3.电子图书版权的保护许可法

20世纪末,在国际图书出版业内兴起了一种新的版权保护许可法,这是一种开放的许可授权协议版权保護方法。开放存取是其使用的主要思路和原则,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版权保护许可法通过对一系列开放许可授权协议保护措施的使用来达到版权保护的目的。其中,通用公共许可证允许读者在进行图书借阅的时候,对电子图书内容进行复制、分发及相应的修改;知识共享协议主要包含了署名权,即允许读者在对文献出处进行备注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修改;保持一致则是在知识共享协议中,允许读者对电子图书内容进行修改和分发;非商业用途,即在协议基础上允许读者进行复制和修改,但是读者不可以以此进行商业盈利;不可衍生新作品,即允许读者对知识共享协议复制和分发,但是不允许他们对原作品进行修改,更不可以在原作品基础上进行作品创作。

四、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和知识产权保护创新

1.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创新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终端化发展,电子图书出版也在不断进步,特别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为电子图书出版和阅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出版模式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图书出版模式,以客户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出版和印刷。

电子图书的按需出版和印刷是在传统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主要使用的模式,是指读者直接面对出版商,出版商严格按照读者要求的数量和内容进行印刷,确保零库存,体现了电子图书出版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但是,按需出版印刷方式对出版内容和数量的严格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并且加大了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的管理难度。

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出版商还必须要在注重质量的同时,响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变化和要求,不断加快图书出版发行的速度,对读者的阅读需求给予更及时和更快速的响应。为了加快电子图书的出版和发行,电子出版商必须强化电子图书在出版发行渠道的全面整合。可以说,电子图书出版发行速度取决于图书出版商整合发行渠道资源的能力。无论是电子图书内容的编辑和整合能力,还是电子图书的发行和销售,都必须要有更高的效率和节奏,确保电子图书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出版发行必须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对电子图书的出版和发行渠道进行全面整合。

2.新媒体时代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在对现有的以法律和技术手段为依托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加以强化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借鉴国内外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法,采取开放式的方法来获取资源。当前,国内外的许多电子图书在严格遵循合理版权授权的基础上,建立了许多开放获取电子图书的科研项目,使其成为全世界网络用户和读者合法获取电子图书的主要渠道。例如,世界数字图书馆通过实施与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使自身成为国际性的电子图书开放资源获取渠道。国外的一些电子图书也通过开放获取的方式获得相应的信息资源,例如,意大利的古腾堡计划,日本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善本影响数据库、青空文库,美国的在线图书页和WAC交换中心开放获取图书。我国的《中国古籍全录》《四库全书》等,通过建立在免费文献许可、内容开放许可和出版物开放许可等各种开放获取授权协议基础之上,都采用了免费开放资源获取方式,从而在电子图书公共获取和图书资源版权保护之间寻找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赵侠.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其版权保护研究[J]. 科技资讯,2013(13):242-244.

[2]章光琼.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其版权保护探析[J]. 出版科学,2012(6):89-91.

[3]陈传夫. 开放内容的类型及其知识产权管理[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0):9-13.

[4]宛霞. 电子图书出版模式及其版权保护探析[J]. 经营管理者,2014(25):394.

[5]赵静. 国内外电子图书出版及版权保护探析[J]. 图书馆学刊,2015(5):1-2.

[6]祝智庭. 开放教育资源的版权与访问许可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9(6):42-47.

作者:周晓慧

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 篇2:

试析“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

[摘 要] 运用“互联网+”思维,解析并重构图书出版机构的角色与功能,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利润分析,探讨图书出版机构的组织变革。

[关键词] 互联网+ 图书出版 图书利润 组织变革

An Analysis of Book Publishing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Guo Xingju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shing Group,Beijing,100875)

[Key words] Internet + Book publishing Book profit Organizational change

尽管“互联网+”的概念在2012年才被提出,但在各个传统行业引起的变革对从业者产生了巨大震撼,从根本上颠覆了众多传统行业的思维习惯与工作方式[1]。在图书出版行业,尽管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还有着各种不利于或限制互联网发展的障碍,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图书出版的颠覆性影响,理性地看待“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从而调整图书出版的思路,以适应甚至是引领“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事业。本文不揣浅陋,试从“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定位、利润分析、组织变革三个方面做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1 “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图书出版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运用到传统的图书出版中。把互联网的技术运用于传统图书出版的组织、编校、管理、销售,发挥互联网传播快捷、方便的优势,如电子图书、网上书店、编务系统、财会系统等在图书出版行业的应用,仅仅只是“互联网+”图书出版的第一阶段或第一层次的含义(这一阶段也可以被称作“图书出版+互联网”)。“互联网+”图书出版第二阶段或较高层次的含义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运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图书出版的跨界融合”[2],是个性化出版,即满足作者、读者特殊需求的图书出版,在这种出版模式下,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作者,每一个人又都可以成为出版者。尽管有些国家现在还存在法律上的限制,并不允许个人出版,但是法律上的限定并不能阻断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事实上的出版行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她)完全可以按照个人意愿在网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所有作品。

既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出版者,那么,图书出版机构何以存在呢?

第一,图书出版机构是法律授权的文化机构,是实施国家出版意图和政治意志的执行机构,在一些国家甚至是法律唯一授权的出版组织,它首先满足的是国家的政治需求,是保证图书出版社会效益的重要机构。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机构是一个集约化、规模化的文化商业组织,它能够弥补个体化出版的不足,使个体化的出版效益得以放大。“互联网+”图书出版的规模化生产,能够实现个性化图书出版的综合化运营,实现个体出版利益的最大化并产生出版组织的特殊利润。

第三,“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机构是一个专业化的图书生产、营销与增值服务的机构,能够为作者及个体出版者提供图书出版的专业化服务,如图书的编辑、制作、图文设计、内容传播、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并能够为读者提供除文本内容本身之外的附加服务,如数据挖掘、关联需求等。

第四,“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机构是文化创意、智力开发与服务的综合性文化产业机构,它不仅收集、筛选、传播知识,而且促进新的知识需求,推动知识更新,并为知识的生产、相关产品的开发、科研等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出版的核心功能是选择、整合、传播和积累知识和文化,其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再创作的范畴,其结果是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体系化、精品化和规模化的阅读内容,因此,出版涉及对海量信息和知识的筛选、加工、处理、集成等一系列高智力劳动”[3]。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机构的这一功能进一步凸显,它是任何个人和其他组织机构无法取代的。

第五,“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机构是一个以图书出版与传播为载体的综合化商业服务机构。通过图书出版,形成作者与读者的服务平台,生成作者和读者的大数据库,运用云计算技术,挖掘作者和读者(用户)的各种商业需求,通过自主研发或与其他生产部门、商业组织合作,开发各种商品和服务。

2 “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利润分析

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图书作为文化商品,必然要以盈利作为图书出版的重要目标之一,任何无法获得利润的图书出版机构都无法在市场条件下生存,“互联网+”时代,图书内容的获取常常是免费的,正因为如此,它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出版的盈利模式,也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出版得以存在的市场根基。那么,在图书内容免费以后,图书出版又何以能够在市场中生存?

在传统出版条件下,图书出版利润通过图书的(增量)销售来实现,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销售(复本)数量的多少,而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图书的复制几乎接近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图书复本的定价可以无限降低甚至为零。但是,图书内容的免费并不意味着图书出版无利可图,不仅不是无利可图,而是有“大利”要“图”,“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倾向于未来利润以及随之而来的衍生利润”[4]。

第一,这是由互联网的特点和图书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在互联网条件下,图书出版变得相当简便,图书出版的成本也无法直接衡量,尤其是“互联网+”图书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互联网+”图书的销售价格“无据可依”(也许正因为如此,至今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部关于互联网图书价格方面的法规),而且由于“互联网+”图书的复制和传播非常简单,传播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互联网+”图书往往可以免费获得,致使“互联网+”图书丧失了商品属性,也就无法获得作为商品的图书应该获取的利润。

第二,资本的属性使然。资本的投入会无限追逐利润,与传统图书出版的销售利润相比,“互联网+”图书的“衍生利润”要大得多。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资本投入图书出版市场必然不会局限于图书销售的微薄利润,而会追求图书衍生出的更大的利润。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衍生利润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2.1 图书版权衍生的利润

图书版权作为图书出版机构最重要的资源,在传统出版时代,其价值仅仅局限于版权输出(卖版权给国外的出版机构),而在“互联网+”时代,图书版权经营将会给图书出版机构带来非常丰厚的利润,“传统出版社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局限于图书版权的概念,满足于输出各种文字的版权,而要把它运作到电影、电视、游戏乃至网络、手机、视频等各个方面,以创造更多的价值”[5]。2014年,盛大文学在首届影视数字内容文化投资与版权交易会上与国内6家影视及演艺机构签订了作品改编授权协议。6部原创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版权总销售价格近千万元,生动地阐释了“互联网+”时代图书版权所衍生的巨大利润[6]。

2.2 图书作为媒介的衍生利润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成为非常有价值的传播媒介,附着其上的商业广告价值无限,利润巨大,而在传统出版时代,受制于出版法规及纸媒容量的有限性,作为广告媒体的价值很难实现。

2.3 作者群资源衍生的在线教育与培训及其收益

在线教育与培训是互联网时代较为重要的商业领域,“互联网+”教育(培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图书出版机构在出版过程中,积累了一大批专业领域的作者,借助于网络平台,能够较快地占领某个或某些专业领域的在线教育与培训市场,并能借助作者群的资源优势,在该教育与培训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从而获取较大的利润回报[7]。

2.4 图书内容数据库衍生的数据咨询与服务利润

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能够建立起便于分析和应用的图书内容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和专业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够为专业内外的各界人士提供权威、专业的数据咨询与服务,从而获取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

2.5 图书内容衍生的相关产品的商业收益

图书作为商品与其他各类商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知识性,图书内容所包含的知识是其他商品产生的重要源头与条件,也正因为如此,蕴含在图书内容中的商品创意无限,由图书内容产生的产品创意及其生产能够产生无限利润。比如由儿童读物可以衍生出玩具、玩偶、教具、学具等各种具有市场针对性的商品。

3 “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机构的组织变革

互联网的基因注入图书出版中,改变了图书出版机构的角色,在互联网经济中改变了图书出版的市场与利润模式,与此相适应,图书出版机构在内部组织运作模式上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机构在编辑队伍、内容组织与加工、产品营销等方面将会发生如下变化。

3.1 编辑更加专业化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机构必然要转为内容产品的提供者,“作为内容提供者,出版社应该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从这一目标出发,我们不仅需要对各类学术文化创新活动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与组织,并把它转化为市场所能接受的形式,而且更需要从市场出发,从读者需求出发,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新活动,向读者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8]。要达成这一目标,图书编辑首先要成为专业领域的研究者,而且要成为某个专门领域学术视野最开阔的专家;编辑不仅要成为学科专家,还必须成为出版专业人士,要具有文化创意的意识与能力,要熟悉“互联网+”图书的商业开发与市场运作规律,同时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必须要成为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双专业人士”。

3.2 图书内容的精细化、规模化、系统化

当前,人们已经明显感受到互联网在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上带来的便利,并乐享其成,但是互联网阅读的碎片化又屡遭诟病。互联网阅读的便捷性与开放性不断冲击并消解着传统图书出版机构的内容垄断与市场根基。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在内容生产方面,图书出版机构不得不在某种意义上放弃内容垄断的“老大”地位,转而在内容生产的精细化、规模化、系统化上下功夫,聚焦某一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在克服互联网阅读的碎片化的同时,利用专业化、系统化的内容生产为用户(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提供基于内容的专业化咨询与服务,以及相关产品(商品)的研发,从而在某个内容领域形成新的内容垄断。

3.3 营销多元化

由于“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主要利润来自图书内容的衍生产品与服务,而图书内容的衍生产品无限多样,围绕着衍生产品与服务的营销也必然是多元的,比如广告营销、版权营销、咨询与服务营销、教育培训营销、基于图书内容新开发的商品营销等。尽管所有商品的营销都与图书内容相关,但是营销对象、营销手段等却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机构配备各类专门的营销人员与营销团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产品的商业价值。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革命性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组织结构与功能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互联网不仅仅是图书出版的载体与销售平台,而将成为图书出版的主要方式。在这种出版模式下,图书出版在知识的创新及其服务方面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知识的创新及其服务将成为图书出版的生存之基。

注 释

[1]王吉斌,彭盾. 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6-13

[2][3][4][5][8]陈昕.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发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37,14-15,14,22,88

[6]桂杰.盛大文学影视版权单本价格破百万[N].中国青年报,2014-09-30

[7]王晨,刘南. 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2-6

(收稿日期:2015-09-29)

作者:郭兴举

图书出版收益管理论文 篇3:

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发展思考

摘要: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科技图书出版对推进我国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也有重要的意义。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进一步交叉融合,学科边界更加模糊,现代人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图书出版要尽快转变传统模式,积极探索创新,紧跟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确保科技图书出版符合现代阅读需求,从而更好地应对发展困境。本文結合实际研究,探讨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图书;出版;转型发展;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科技图书出版的扶持力度,进而有效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科技图书得以广泛传播,各种科技创新与图书推广活动也得以落实。

目前,少数出版社已经更新发展理念,依托互联网推动科技图书的信息化、数字化出版,积极适应数字阅读时代的需求。然而,科技类图书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水土不服”的问题。部分读者不愿为数字阅读买单,宁可选择纸质图书。同时,科技图书出版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很多问题。2018年,科技图书上架数量已经超过2.5万种,但现实情况是科技图书的读者数量却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科技图书出版面临的困境,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通过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促进科技图书出版的创新与转型,赋予其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二、科技图书特征与转型的必要性

(一)科技图书的特征

基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科技图书的出版环境依旧较为严峻。在首次全民阅读调查中了解到,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3.9%,相较过去增加了1.5%,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同时,纸质图书的人均阅读量持续降低,数据统计显示仅为4.35本,这一数据与2000年之前的调查数据相比虽然有显著提升,但国民阅读科技图书的占比依旧较少。通过对互联网和实体书店的调查获悉,大部分读者在选购科技图书时相对理性,更倾向于直接到实体书店购买[1]。

读者的阅读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其购买行为,大部分读者认为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时阅读纸质图书更为便利。纸质科技图书能够更系统化和规范化地把专业知识重点展示在读者面前,能够有效促进反复阅读量的增长,加深读者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便于读者将其作为工作或学习的随身工具。这一优势是数字类科技图书无法实现的,所以从发展角度来看,纸质科技类图书表现出更强大的持续性。

(二)科技图书转型的必要性

21世纪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各行业和各领域也更加强调数据挖掘与分析,带动了新一轮行业技术革命。互联网时代,我国出版业也要灵活运用各类数据信息资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确保自身的持续发展。第一,科技图书出版必须积极创新转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树立数字化出版理念,转变陈旧的思想认识,推动全行业的创新与变革,拓展科技图书的出版疆域[2];第二,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图书出版应当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对产业链资源予以优化配置,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的服务,促进科技图书出版的健康发展;第三,科技图书出版活动是对专业知识、文化思想的包装与传播,也是对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弘扬,更应当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自身的转型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多贡献[3]。

三、互联网时代为科技图书提供的机遇

(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增强对科技图书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为科技图书出版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充分的技术支持[4]。

(二)出版行业经营模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5G技术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使现代人的阅读和学习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智能手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开发和利用,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为阅读和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应当创新转型,从纸质图书出版逐步向电子图书出版转变。对于科技图书出版工作者来说,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使其成为科技图书和广大读者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从而履行好自身职责,肩负起科学服务和管理的重任。

(三)拓展商业销售渠道带来的机遇

科技图书出版要想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实现自身持续稳健发展,还需要不断拓展营销渠道。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在整个出版领域构建相应的产业集群,利用多组织、多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开辟新的营销渠道。例如,借助出版机构与客户终端实施对接的方法,使出版机构能够高效便捷地从市场中获取客户需求信息,结合不同行业需求的科技知识,准确选取满足市场需要的科技图书内容,通过团体购买等多元化的营销策略降低科技图书售价,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有效吸引读者,还可以增加图书销量,增强图书的市场影响力,助力全行业发展。

四、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面临的困境

(一)纸质科技图书难以满足读者需求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电子化刊物越来越快地进入现代人的阅读视野,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威胁。传统出版业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自我转型,数字刊物带来的影响也不能够及时消除。现阶段,市场中销售的科技类图书基本都是纸质图书,虽然能够让读者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直接标注重要内容或者写下心得体会,感受更加真实和直观的阅读体验[5],但总的来说,纸质图书的便捷性不如数字图书,在阅读搜索时,数字图书也更加快速有效。这是现阶段科技图书出版转型必须重视的问题。应不断增强科技图书获取的便利性,打造数字科技图书信息库,推动多元化出版模式的相互协调补充,真正从现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为科技图书出版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内容形式过于抽象,不利于受众阅读

这里所说的内容形式即科技图书出版所选择的知识内容呈现方式。在出版科技图书时,更多采取叙述表达的方式。因为科技图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容易造成内容的抽象化和概念化,能够一读就懂的内容非常少,不能够引发大部分普通读者的共鸣。抽象的内容形式属于现阶段科技图书出版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这也与出版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相背离。大部分出版机构是为完成硬指标而出版,并没有对科技图书内容进行合理编辑,更有甚者会表现出完全形式化的问题。

(三)营销渠道有待完善

科技图书营销渠道的拓展是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现阶段大部分科技图书的营销渠道狭窄,难以真正发挥图书本身的实际价值。一方面,现阶段科技图书出版的关键渠道在于线下活动,如组织进行图书展览、新书发布会等,但这些活动对图书的宣传力度始终是有限的,仅仅少数规模较大且非常知名的图书展会才可以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科技图书出版没有真正重视互联网营销渠道的开辟。在互联网时代,读者往往更加倾向于移动阅读和交互阅读等现代化的阅读模式,科技类图书难以抢占这部分市场份额,部分出版机构墨守成规,不关注互联网线上平台的拓展,也未重视对数字化科技图书出版的研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际效果较差。

(四)专业编辑人才缺失

当前科技图书出版体系中的一个突出困境是专业编辑人员数量稀缺。科技图书出版与其他普通书刊出版不同,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加专业的要求,需要编辑人员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和知识储备。然而从当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编辑没有树立创新思维,策划水平和科学素养不高,无法确保科技图书编辑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科技图书销量持续走低,广大读者满意度不断下降。科技图书的出版周期往往较长,实际收益不是很高,相关编辑人员的薪酬自然难以提升,造成其工作态度散漫,主动性不强。经验丰富的编辑人员往往会考虑跳槽,专业能力不强的编辑人员又无法胜任科技图书出版工作,所以表现出较大的人才缺口。

五、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升级路径

(一)打造纸质图书为主、电子图书为辅的出版模式

对于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升级来说,要避免直接抛弃传统出版模式,而是要在纸质图书出版的基础上辅以电子出版模式,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在线阅读平台,使读者能够通过智能手机APP进行在线搜索和阅读,并能够利用网络获取丰富的相关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但网络也给数字图书版权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网络是信息传播的关键载体,为出版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导致网络环境下盜版图书日益增多的问题,给科技图书出版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然而,科技图书出版模式的创新,数字图书和影像书籍的开发制度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要特别强调纸质出版模式和电子出版模式的齐头并进,从而确保科技图书的销量。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技图书出版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新的出版路径,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版业应当积极与新媒体衔接,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科技图书打造成更加形象直观和图文并茂的读物,在文字内容中加入各种图片或影像,为读者带来更加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并且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借助APP功能实现电子书签、关键词搜索等信息服务,提升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还可以在电子图书内添加二维码,便于读者更加快速地获取阅读权限。

(二)进一步丰富科技图书的功能

纸质类科技图书带来的传统的阅读模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对于科技图书出版的转型发展而言,应当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科技图书功能的不断丰富,在读者获取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赋予科技图书更多的附加属性。例如,针对科技图书打造读者沟通平台,依靠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等社交平台为科技图书读者构建一个能够充分沟通的空间,积极主动地与读者沟通,使读者能够直接与科技图书的作者实现远程互动,依靠作者自身的影响力来提升科技图书的吸引力,促进图书销量的增加。同时,还可以灵活运用各类论坛、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宣传,定期发布科技图书出版信息,使更多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图书出版进度,实现更加有效的营销效果。出版机构还可以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对科技图书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及时解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读者带来非常贴心的辅助服务。

另外,还应当真正发挥出科技图书内容的价值,做好品牌延伸。科技图书出版应当结合全媒体形态,摆脱过去单一媒介的形式,朝着信息化领域深耕,不断挖掘科技图书内容的价值,建立更为多元化和立体化的产品体系。推进落实合作共赢的模式,打牢数字内容资源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不断扩展科技图书出版范围,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服务,在质量和品牌两方面发力,以此增强科技图书出版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建立优质的资源体系,使科技图书的内容质量能够切实满足读者需求。

(三)提升科技图书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良好的政治素质。科技图书编辑人员不仅要严格遵循出版规范要求,还应当充分了解和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行业发展趋势,从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理念出发开展科技图书编辑工作。

二是良好的专业素质。互联网时代,不同学科领域的边界趋于模糊,科技图书编辑人员应当主动学习充电,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例如,汽车类科技图书编辑人员过去基本上集中在机械、汽车等专业领域,而现阶段,汽车从移动工具转变为交通服务工具,从信息孤岛转变为智能终端,对汽车产品的具体形态有了更多的定义,汽车、交通、制造、能源、环保等不同领域的学科日渐融合,编辑人员也应当主动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

三是较强的创新能力。科技图书编辑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主动拥抱现代科学技术,敢于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尝试突破,促进知识服务水平的提高。应当全面分析和了解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应用现代设计理念,解决好科技图书版式程式化与多元化的冲突,使科技图书更具吸引力,促进编辑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与此同时,科技图书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性。为不断提升科技图书出版质量,确保其权威性,应当进一步开展对内容的审核与编辑。实际工作中应当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并积极主动地与作者沟通和交流,开展好投稿校验工作,对稿件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保稿件的原创性,第一时间为作者提供审读意见,从而确保科技图书内容的专业性,促进出版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创新营销模式,做好专业推广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更新了知识传播形式,因此也应当深入研究如何运用互联网渠道开展科技图书出版的营销工作。过去,科技图书销售往往是依靠图书展览、新书发布等线下营销方式,现阶段,在这一基础上还应当利用网络平台将科技图书出版信息及时推送给读者,使更多专业读者、作者、专家以及出版机构能够相互连接,从而促进营销效率的提升。近年来,国内很多科技图书出版机构都积极主动地与电子商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建立合作关系,及时推送出版信息。例如与京东、当当网以及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构建科技图书营销合作体系,同时主动与文轩、博库等图书经销商合作,在管理系统内共享生产和销售数据,进而实现对各专业类型图书的科学营销管理。这能够帮助出版机构更加准确地把握营销机会,提升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还应当推進实施“线下+线上”出版模式,不仅要筑牢线下营销渠道,还需要在不断挖掘相关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与知名出版机构沟通合作,组织开展主题图书评选等各种活动,加强与各地图书馆、企事业单位的订购合作等。同时加强线上营销渠道的建设,如建立互联网营销平台等,可以独立开发,也可以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打造数字资源库。

六、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出版应当尽快转变陈旧的工作模式,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出版流程,促进科技图书编辑工作水平的提升,不断推动科技图书出版发展进程。在新形势下,科技图书出版应当直面挑战,紧紧抓住转型发展机遇,结合时代特征,促进科技图书出版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颖.“互联网+”时代科技图书编辑的意识强化和能力培养[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16):14.

[2] 罗静,王静.“互联网+”形势下科技知识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6(10):102-104.

[3] 王斌.关于科技图书编辑出版转型升级的认知与思考[J].科技传播,2019(09):160-161.

[4] 史祖福.图书质控制度建设倒逼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6):83-84.

[5] 李蕾.传统图书出版与现代互联网的融合[J].传媒论坛,2020(05):96-97.

作者简介:王培(1984—),女,江苏徐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编辑出版、科技图书编辑出版、数字出版。

作者:王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艺术创新传统戏曲论文下一篇:艺术院校文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