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南本体论思想哲学论文

2022-04-1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普特南本体论思想哲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提要思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它往往与假说、假定、预设、假设、猜想及隐语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界限似乎是模糊不清的。然而,思想实验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哲学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基础,特别是它作为思维的认知模型对于大脑认知的潜在判断与分析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普特南本体论思想哲学论文 篇1:

奎因数学哲学思想的语境化特征及意义

【摘要】奎因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逻辑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文章将语境分析方法引入对奎因的数学哲学思想的研究当中,以语境作为基底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把握以及分析和研究,为奎因的数学哲学思想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当代整个数学哲学思想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启迪。

【关键词】奎因数学哲学思想;不可或缺性论证;语境化特征;意义

一、奎因数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逻辑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卡托斯的拟经验论以及普特南的经验实在论数学哲学,都是继承和发展于奎因的经验主义数学哲学思想。对经验主义两个教条的批判驳斥了数学与逻辑是“纯分析”的观点;本体论承诺则恢复了对逻辑实证主义所拒绝讨论的数学本体论问题的探讨;不可或缺性论证以及整体主义知识观被普特南继承和发展,肯定了数学的客观真理性。

(一)奎因对经验主义两个教条的批判

奎因在1953年发表了《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这被当作奎因与卡尔纳普和逻辑经验论传统的两个核心学说决裂的标志。《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是指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截然二分和证实说,即应用于个别句子的意义证实理论。第一个经验论学说在休谟关于观念关系和事實的区分中有其根源;第二个经验论学说作为完成休谟议题的一半的另一个策略的基础而出现,即表明所有的经验知识是如何源于经验的。

奎因想要用一种新经验论来代替旧的经验论,所以对这一教条——“存在着某种根本的割裂,处于分析的或以独立于事实的意义为根据的真理和综合的或根植于事实中的真理之间”——进行了批判。

奎因接着又转移到第二个目标“证实说和还原论”。事实上奎因既然区分了分析与综合,就只能拒斥证实说,因为奎因不想放弃逻辑和数学的有意义性。出于其特有的本体论立场,奎因认为最好把意义当作实体的问题抛开,直接讨论意义的同一性。奎因认识到,逻辑经验主义者可以通过还原论和意义证实说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进行区分,奎因断言:“两个教条……在根本上是等同的。”所以对第一个教条的批判必然需要对第二个教条的批判。

奎因的观点与还原论不同,他提出了一个比喻——我们的信念是一张“无缝的网”。每一个信念都联结着网中的其他节点,赞同某些信念必须以赞同另一些为前提。奎因的观点要求一种不同于卡尔纳普的对数学的说明,他必须论证数学最终也是基于观察的。奎因的整体主义为批判数学的先天性做了必要的准备。

(二)本体论承诺

奎因认为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是其他理论问题可以解决的前提,哲学应该对本体论问题加以重视。

关于一个理论体系中本体论的承担者,奎因提出了“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他给出了量化的本体约定标准——若一理论术语是关于某些对象的量化,则这些被量化的对象必定存在。存在是因为理论所断言的存在是确实存在的,而不是由于某人所使用的语言。数字是由于其对于数学理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可以具体化;数学理论对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奎因正是通过数学对象的量化的不可或缺性来证明数学对象的存在,这个问题随后会提到。用这个方法,“奎因把语言对象的存在性转回到实体的存在性上”。

对于数学中的抽象对象,如集合、属性、数等,奎因认为只有属性与集合是存在的,而其他抽象对象是不存在的,除非被解释为集合。具体对象再加上集合,“这大概就是一般言谈所需要的全部本体论,它无疑是数学所需要的一切”。

(三)不可或缺性论证

1.不可或缺性论证的提出。从20世纪中期开始,数学哲学家关注的重点从数学基础问题转向数学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包括抽象数学对象是否存在,数学定理是否是客观真理,我们如何获得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何以可能等。

贝纳塞拉夫提出了数学真理的困境。对于这一困境的回应之一便是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奎因和普特南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著名的不可或缺性论证。概言之,不可或缺性论证就是“假设数学对象对科学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在实践上的成功确证了科学理论中关于物质世界的假设,包括关于一些不可观察的物理对象的假设,也同样确证了科学理论中关于数学对象的数学公理,虽然数学对象不存在于时空之中,而且与我们的感官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联系”。

2.不可或缺性论证的基本形式。因为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不可或缺性,普特南和奎因认为数学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认为,在科学理论中的数学实体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要承诺这些数学实体的存在。使科学理论得以证实的证据使得科学理论成为一个整体,所以,这些证据同样也证实了数学实体的存在性,数学实体在认识论中的地位与其他的理论实体是同样的;反之,我们就在本体论上采取了双重标准。

不可或缺性论证可以表述为以下简洁的形式。

前提一:我们应该在本体论上承诺那些在最好的科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所有理论实体并且只有这些实体的存在性。

前提二:数学实体对于最好的科学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结论:我们应该对数学实体做出本体论承诺。

虽然不可或缺性论证遭到了多方质疑,这些质疑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但是不可或缺性论证为数学实在论者面对数学基础的危机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数学在科学理论中的不可或缺性,间接证明抽象数学对象存在。这场争论虽然目前还并无定论,但是它对于数学哲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奎因数学哲学思想的语境化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奎因在对“两个教条”的批判中提出一个隐喻:我们的信念系统是一张“无缝的网”。每个节点(信念)都与网中其他节点相联结,赞同某些信念以赞同另一些为前提。直接与经验相关的节点,可以通过观察确证,处于这张信念之网的边缘。感官经验只在“边缘”上与这张网紧密接触,新的观察会带来网内部的变化。科学理论是信念之网中以组织和语言观察为目的的装置,最基础的科学理论是物理学,我们因为物理学在网中的重要地位而接受物理学为真。而数学是科学的核心部分,奎因以同样的理由而接受数学为真。数学对象,尤其是抽象数学对象,远离人们的经验观察,我们接受它们的最终标准是它们在信念之网中起的作用。换言之,奎因对于数学实在性的肯定在于数学在人类知识网整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二)边界确定性特征

语境有边界,其边界是由问题域确定的,换言之,是由研究对象的边界确定的。具体来说,研究对象是一个語句,那么这个边界就是这个语句;如果某一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一个问题,其语境边界就是这个问题域。所以,语境的边界是和语境的内容、结构密切联系的。

奎因在他的本体论承诺理论中提出“存在是约束变项的值”,对于数学中的抽象对象,如集合、属性、数等,只有属性与集合是存在的,而其他抽象对象是不存在的,除非被解释为集合。本体论承诺实际上缩小了数学研究对象的范围,确定了数学语境的边界。奎因把存在“囿于理论所预设的实体”,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的、具有直接现实原型的数学对象排除在外。正因如此,奎因不承认抽象对象的存在。

(三)再语境化特征

数学语境是动态发展的,新的语境的意义随着原有语境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变化而变得深厚。语境的动态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就是“再语境化”。

数学语境在奎因看来是相对稳定和连续的,对于数学的修改会对网的其他部分造成过大的破坏。但是,奎因说:“如同数学和科学中每一个其他分支一样,代数继续以热带森林那样的活力和扩张能力增殖着。”奎因同样的坚持对于数学的修正是可能的,最外层信念的变化会使网的内部,包括数学和逻辑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

三、奎因数学哲学思想语境化特征的意义

对奎因数学哲学思想语境化特征的分析,为理解、说明数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语境赋予了数学和科学一个同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象都是语境化的存在。数学与科学对象都是和语境相关的,以上对象的意义获得以及它们的存在都通过语境的整体关联体现出来。因此,语境分析方法可以为贝纳塞拉夫数学真理的困境提供一个齐一的语义学解释,而之前的真值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无法为数学与科学提供一个一致的语义学解释。语境的整体性特征使得语境分析方法可以为与应用数学的语句在一起的论断给出合理的语义说明。这个特点使得语境分析方法为数学真理困境的解答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康仕慧.数学的语境解释及其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5,22(06):10-12.

[2]斯图尔特·夏皮罗.数学哲学:对数学的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09.

[3]威拉德·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江天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4]刘杰,郭贵春.数学真理困境的不可或缺性论证出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08):12-18.

[5]叶峰.“不可或缺性论证”与反实在论数学哲学[J].中国哲学前沿,2007(04):74-83.

[6]林夏水.数学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7]江怡.当代西方数学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J].浙江学刊,2004(02):74-81.

[8]江峰.数学实在论的奎因-普特南不可或缺性论证及其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0):24-27.

[9]MarkColyvan.The indispensability of mathematic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Maddy P.I ndispensabilit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Philosophy, 1992, 89(06): 275-289.

作者:胡瑞娜 梁亚飞

普特南本体论思想哲学论文 篇2:

论思想实验的特征与功能

内容提要 思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它往往与假说、假定、预设、假设、猜想及隐语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界限似乎是模糊不清的。然而,思想实验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哲学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基础,特别是它作为思维的认知模型对于大脑认知的潜在判断与分析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非实际的可操作性、非现实的情景再现性、情景的虚拟性、过程的似真性及展现的直接性;其功能表现为解释功能、反驳功能、认知功能和预测功能。关键词 思想实验 反事实 认知功能

在认知领域,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探索我们真实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推理在思维中设想预测的范围。一旦我们对真实事物的探究超越了对事物本身描述的范围时,就会关注对真实事物深层次的解释。思想实验作为对事物深层次描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西方哲学史中能看到其端倪。Rescher认为,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家们设计了关于思想实验的技巧,通过推理探索真正的实在。自然哲学家们发明了思想实验作为认知的延伸,并从不同的角度应用着思想实验。①为了说明对空间的解释,芝诺设计的阿喀琉斯与龟、飞矢不动这样的悖论就有着思想实验的特点。即便是到了中世纪也能觅到思想实验的痕迹。英国当代哲学家King在《中世纪的思想实验:中世纪科学的元方法论》一文中认为,中世纪科学的方法就是思想实验,他列举了数学和形而上学等方面有关思想实验的例子加以说明。②后来的原子论者对运动与多样性的解释,还有康德的星云假说等都体现了思想实验这种方法的特征与功能。仔细品略,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上还是哲学的发展史上,都能见到思想实验的影子。思想实验的构想方式、特点和功能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一、思想实验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人们常常把思想实验与假说、假定、预设及假设混同,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概念予以澄清,弄清它们之间的异同。③

按照《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解释,假说(hypothesis)是指对问题的一种试探性和推测性的说明,也就是对问题证明之前暂时的推论,它更是依据事实材料、理论知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成因或规律进行的某种推测性的说明或解释。这样,假说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假设的命题构成的有待验证的前理论,如宇宙大爆炸理论。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语境实在论”(07JJJD20051)、山西省教育厅课题“语境实在论与认知科学的发展”(20083002)和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科学认知的机制与表征模型研究(0905502)”成果之一。

① Nicholas Rescher. Methodological Pragmatis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7:115.

② Peter king. Mediaeval Thought-Experiments: The Metamethodology of Mediaeval Science. Thought Experiment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1991:43.

③ 思想实验有点像科幻,虚拟性是其主要特征。假说、假定、预设与假设在英语语境中往往混用,几乎就是同义词,在汉语语境中有时也不加区别。但是在认知层面,我们认为这些概念是近义词,应该区别开来,不仅仅是一个使用习惯和修辞需要的问题。

对于一个假说的检验,既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也可以通过论证,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为可接受的就可上升为科学理论或定律。应用假说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古代原子论、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等。密尔认为“假说是我们(或者没有实际证据、或者基于公开声明为不充分的证据)所做出的猜测,用以努力从中演绎出与已知为真的事实一致的结果。”(注:转引自尼古拉斯.布宁,余纪亮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54页。)假说的认知过程为:现象(不确定)→提出问题或命题(真、假)→观察、推理及预测→接受或放弃→完善理论。

假定(presumption)是指被用作一种理论或说明出发点的那种假设,这种理论或说明的真实性尚未确定,它是通过考虑某些论据得出的,是暂时可接受的,但是尚缺乏最后的可接受性。要确定它为真,常常是在讨论理论或说明的最后阶段,或者不能完全单独地确定它为真。假定是有确定性的,然而它却是处于低水准的认知地位,它是知识生产的原材料。“假定是这样一个论题,它被公开承认为未知的(即未知其为真),但是有些人宣称(不管是试探性的还是不完善的)它应被看作是真的。”(注:Nicholas Rescher. Methodological Pragmatis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7:115.)奎因指出:“我们关于存在的两个推论,从描述构造理论过程的出发点来看,都是一个假定,同时,从这种正在构造的理论出发点来看,它们也是真实的。”(注:Quine. Word and Object. MIT Press.1960:2.)因此,我们用于解释和构造感觉经验的一切实体就是假定,因而,它们就是我们认为在感觉经验之外存在的东西,包括抽象对象以及物理对象。假定的最大特点就是命题具有猜测性和可变性,例如,假定把金属放在光的照射下会怎样,假定宇宙中黑洞的存在等,其认知过程为:基于现有的理论解释→给出一种相应或相反的状况→对应产生的效果→得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预设(presupposition)是弗雷格1892年提出的,它最初是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在哲学或科学中,预设是某一学科中的命题或论证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预设就是把毫无疑问地认为真的东西作为某个结论的前提,它是一种确定无疑的信念。预设在哲学上往往具有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命题,往往难以证明,但可以通过诉诸常识经验来选择和揭示其意义。”(注:魏屹东:《从哲学预设到科学前提——试论科学预设的合法化》,《文史哲》2008年第5期。)预设的认知过程为:如果A预设B→B可以从A推出来。不过,预设不同于推演(entailment),虽然推演也具有A→B的形式,但推演是有条件限定的,预设没有这个限定。预设中的A是永真的信念,是假设之假设,是比假设更一般的、更根本的东西。

假设(hypothetical assumption)是基于科学研究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前瞻性的说明,是一个可真可假的命题。对于一个假设的证明,一方面是基于事实,经过反复的实践证明,如果是正确的,这个假设就会成为一个可行的定律或理论;另一方面,如果假设难以进行实际的操作检验,且无须证明或论证,客观上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或认为是真实的一种存在,那么这样的假设往往会成为一种未经证明的前提或信念。假设实际上也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方法。假设的认知过程为:某些事实或现象→提出几个不同的猜测性命题→论证或说明这些现象的猜测性命题的真实及可靠性→接受或否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除了预设外,假说、假定、假设有共同之处,其命题都含有虚拟、猜想的成分,不同之处在于,假设是对事实进行猜测性的一种说明;假说含有假定的成分,是基于现有事实基础上的前假设,是一种涵盖范围更广的学说;假定的前提可真可假,而预设的前提为真,并且预设是假说、假设和假定的前提。无论假说、假定、假设还是预设,它们都是基于可观察的事实加以推演的。而对于一个思想实验来说,有着和假说、假定、假设、预设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首先,思想实验是一个实验,有着自身不同的操作和分析的对象及内容,与上述假定、假说、假设和预设的最大区别在于思想实验涉及不可观察的领域或观察难以把握的现象或领域,是展现在头脑中的实验。其次,思想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兼有假说、假定、假设和预设的成分,只是不同的思想实验在不同的领域使用的特色及其功能不同。第三,当条件成熟时,有些思想实验可转化为真实的实验,而有些则根本不能。

二、思想实验的特征

依据Sorensen的看法,“一个思想实验就是一个无需实施就能达到其目标的实验”。(注:Roy A. Sorensen:Thought Experi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05.)也就是说,思想实验就是实验,只不过是在思维中进行的实验,无须像真的实验那样在特定的场合借助一定的实验设备进行。当一个真正的实验在实践上无法操作时,往往会提供想象的情景来检验预测这个假设。我们把思想实验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

1非实际的可操作性

思想实验不同于真实的实验,真实的实验可以在特定的实验室中进行操作,而思想实验往往是在实践上无法操作时才会建构一个跨越了实际操作的实验模型。例如,在哲学史上,我们关于人自身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要求时间空间与生理的连续性。在这样的情景中,如果只有其一满足的话,这种情形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洛克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思想实验,一个王子的大脑被植入一个皮匠体内,其它人以为仍然是皮匠,除了脑以外活着的身体仍然是皮匠的。但就“人”而言,现在整合进皮匠身体内的是王子。看起来是皮匠,实际上是王子。洛克认为他关于王子和皮匠的思想实验说明,王子和他的皮匠朋友确实交换了,这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特征互换了,对于生理连续性的要求来说,在现实方面是不可操作的。

在科学史上,19世纪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为了表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可能被违反而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后人称之为“麦克斯韦妖”。这个实验是麦克斯韦在他的理论中尝试形成熵的可能递减不是如此明显的荒谬而设计的。我们可以想象连接在一起的两个隔开的容器中有两种气体,一个容器中是热气体,另一个是冷气体。在两个容器之间有一小阀门,还有一个能控制小阀门的“妖”。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热的气体必定流向冷的气体,最终达到热平衡。然而,麦克斯韦设计的这个“妖”会在这时候发挥作用,它会让快速运动的分子从冷气体进入热的容器中并使得分子从热气体进入冷的容器里。结果会增加热容器中分子的平均速度减少冷容器中分子的平均速度。当然这种使热气体更热,冷气体更冷的做法违背了经典热动力学第二定律。整个实验的意义说明:理论上看似可行的未必就是现实中合理的,可以通过思考不同的情景孕育新的观点和看法。尽管设置这样一个“妖”进行实际的操作是不可能的,但是思想实验至少给了不可实际操作的思想空间和思维实验场。

2非现实情景的再现性

思想实验的另一个不同寻常的表现就是呈现出非现实的情景。这种方法常常会列举一些反例或非现实的状况加以说明或论证。我们不能把思想实验建立在地球表面的抛射物粗略地有抛物线似的轨道这样一个预设的基础上,因为它们真的粗略地拥有抛物线似的轨道。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给出了事物真的是什么的一种精确的描述,然而我们能通过非现实的假设进行思想实验:抛物体沿着弧形轨道行进;如果我们进行非现实的情景假设,空气的阻力不会干扰轻的或重的抛物体,或者如果我们思考一些与特殊的尺寸、大小以及结构有关的假想的抛物体时,我们也能在一个思想实验中整合抛物线的轨道。伽利略在《关于两大世界的对话》中讨论相对运动的情形时就运用了思想实验的方法。他说:

把你自己和某位朋友关在某大船甲板下面的主船舱里,而且带上苍蝇、蝴蝶和其他一些会飞的小动物。在一个盛水的大碗里放一些鱼,倒着悬挂一个瓶子,其中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入它下面的广口容器内。船是静止不动,仔细观察小动物如何以相等的速度向各个船舱侧壁飞去。鱼漫不经心地游向四面八方,水滴入下面的容器;向你的朋友投掷任何东西,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在一个方向上并不需要比向其他方向更用力;双足跳跃,你在每个方向都通过相等的距离。当你仔细地观察所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不过,毫无疑问,当船是静止时,每件事一定这样发生),让船以你喜欢的任何速度继续行进,只要运动是匀速的,而且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起伏摇摆。不论船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你不会发现上面提到的动物有任何变化,你也不能区别船只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注:转引自罗姆•哈瑞:《认知科学哲学导论》,魏屹东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思想实验是相对论的开端,用以论证运动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展现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景。上述的这个思想实验描述了一种与事实相反的或反事实(counterfactual)的状态。它是一种在假设推理过程中获得说明的一种尝试。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如果确切地知道了它对应方面的状况,那么就会得到有关假设结果可能的真假状况。思想实验在于从不知其真假或只是暂时的假设的预设进行推理,从而形成某种观点或解决某个问题。这样的话,就使得思想实验具有了“好像”思考的特色。因为如果思想实验不能假定这样的情景,那么,思想实验就不是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就不会是对一个真的实验或者是这样的情景进行描述和再现。

3情景的虚拟性

思想实验的情景往往伴有很多虚拟成分在内,某些理论的论证也常常再现虚拟的情景。在认知科学中,塞尔的“中文屋论证”就是这种虚拟情景的典型例子。该思想实验设想一种能够使一台计算机模拟“理解”的汉语程序。假定一个不会说中文但会讲英语的人,被锁在一个有两个窗口和一部英汉对照说明书的屋子里,从一个窗口递入用中文写着问题的纸条。屋子里的人根据说明书将这些纸条与其他写有中文符号的纸条相匹配,并将那些纸条通过另一个窗口递出。塞尔认为计算机内部的设置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而不会说中文的人就像那个计算机,它根据一个程序来加工所接受到的所有的东西,而它的输出事实上就像它对中文问题所作的回答,尽管它通过了“图灵测验”,但仍然没有获得对中文的理解。同样,计算机是通过程序进行操作的,而不能意识到它所操作的符号的意义。由此,塞尔认为,程序不是心,程序是知识形式的或句法的,心具有语义的内容,语义学并不内在于句法学,而句法学对于语义学也是不充分的。“中文屋论证”正是对强人工智能或认知功能主义的中心论点——“心智之于大脑如同程序之于硬件”的有力反驳。通过这样的思想实验进一步说明:一种正确的认知理论应该由人类大脑来执行,并能在一部适当程序化了的计算机里运转,但这种理论只存在于程序中,而非存在于大脑或计算机之中。

普特南的“孪生地球”与“缸中之脑”思想实验也体现了情景的虚拟性。他设想在空间的另外一个地方有我们行星的一个复制品,它与我们的地球在其它方面完全相同,只是我们称之为水的东西的化学成分为H2O,而孪生地球上的人称之为水的东西的化学成分是XYZ。因此,尽管孪生地球上居民的内部状态与我们一样,但当他们说“水”这一词语时,他们指的是成分为XYZ的物质,而我们说出“水”这一词语时,我们指的是H2O的物质。如果意义取决于内部状态,那么我们的词语“水”和他们的词语“水”应当具有相同的意义。但是这两个词语不具有相同的意义。因为我们的词语指H2O,而他们的词语指XYZ。因此,一种语言的语词的意义不仅“在头脑中”,而至少部分取决于外部世界的事实。上述的案例说明了思想实验不是经验的过程,它是在想象中创立的实验,而不是真的实验,它采用了虚拟推理的方法,为假设性的问题营造了似真的氛围。

4过程的似真性

爱因斯坦关于黑体辐射的波粒二像说的论证最能说明思想实验过程的似真性。诺顿(John Norton)在“爱因斯坦工作中的思想实验”一文中指出了他认为的所有的思想实验中最难以理解的且最有价值的一个就是爱因斯坦关于黑体辐射的波粒二像说。关于黑体辐射的分析有三种不同的理论:经典的电动力学、热动力学和统计力学。最著名的关于统计力学的应用就是玻尔兹曼的气体动力学说,就是有关大量快速运动分子的聚集最可能的运动问题分析气体的宏观运动。特别是在热与容器相平衡条件下的气压和气能两者会以它们的平均数波动,这些波动通常不会被肉眼观察到。黑体的辐射就是一个完整的黑体发出的热的辐射。在20世纪之交,这种辐射在经典力学中被看作是波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认为即使辐射没有组成电磁波,而是包括了能量相互独立的量子,黑体辐射有时也对热动力学起作用。直到1909年爱因斯坦开始认为我们不能选择是否应该把黑体辐射看作一种波现象后看作是粒子现象,这两种观点我们都需要。

为了论证黑体辐射的波粒二像性,爱因斯坦想象了包含理想气体、黑体辐射、一面镜子的洞,这面镜子可以在洞的表面自由地做垂直运动。在热平衡下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气体在镜子表面施加波动的压力,与此相似的是,辐射在镜子表面也施加了压力,从一开始爱因斯坦就用热动力学的方法看待黑体辐射。所以他猜想辐射的压力也会波动。结果是镜子产生了轻微的摇动,这种运动恰好就是布朗运动形式;而镜子的动量是有关平均数的波动。如果了解的能量分布超出了黑体辐射的波长,那么,爱因斯坦就能计算这些波动的大小,特别是能计算由辐射引起的那部分。

这个思想实验一方面显示了像波似的辐射性质,另一方面显示粒子性质。因此无论是采用波的观点或是粒子的观点都能够使其中一个揭示一半的正确表征。它使得人们从要么接受粒子要么接受波现象变为可接受辐射同时拥有波粒两个特性的观点。尽管思想实验是思维中的实验,但其过程具有似真性,是基于先前的科学论证的。

5展现的直接性

布朗在《心灵的实验室》一书中描述了惠更斯的一个思想实验。他把这个实验看作是直接式的思想实验。实际上,惠更斯的这个思想实验更能体现思想实验过程展现的直接性特征。这个思想实验是他在研究他在岸上与船上两个人手中小球的碰撞情况时提出的。

船沿着河堤以速度v运动。在甲板上两个等量体的碰撞发生了。船上的物体以速度v和-v运动。当然他们返回时分别是以速度-v和v运动。船上有个观察者,岸上也有一个观察者,对于第二个观察者在它们碰撞前的速度是2v和0,碰撞后是0和2v。我们可以得出碰撞中的弹性体把它的速度传递给了另一个等量体。我们也能得出更强烈的结论。因为船的速度v’,碰撞前的(岸上的)是v’﹢v加v’-v,碰撞后是v’-v加v’﹢v。因为v’是反复无常的,等量弹性体的碰撞中会改变它们的速度。(注:James Robert Brown:Library of the Mind. London: Routledge.1991:43.)

惠更斯这样的一个思想实验给我们展现了实验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给人以真正实验的印象。尽管思想实验是一个假想的实验,但它却如同真实的实验那样在想象的世界中操作,在假想的情境中直接展现了实验的过程,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状况。

三、思想实验的功能

思想实验的特征预示了它的功能。我们将它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四个:

1解释功能

思想实验的功能之一就是解释某些复杂的物理现象,著名的“薛定谔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35年设想了这样一个思想实验:把一只猫关在一个匣子里,匣子里有一片放射性材料,它可以放出亚原子粒子,也可以不释放。如果它放出亚原子粒子,盖革计数器就会启动匣内的毒气装置,放出毒气,从而使猫死亡。按照量子力学,猫、毒气和装置形成了状态的迭加,是不确定的,除非进行一次测量和观察,这意味着匣子里的猫是死是活是不能确定的。这项思想实验说明用日常语言来想象量子不确定性是很困难的。这样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薛定谔猫”的思想实验中,科学家只要放弃了他们关于微观世界怎样运作的传统直觉,他们就会接受它的不确定性。就是说量子力学与人们的直觉是不相符的。到现在有些物理学家仍在质疑这个思想实验,猫是否能够知道匣子里发生了什么,有没有粒子的存在。如果把人放进匣子里,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粒子,就可以防止测不准了吗?

再如,笛卡尔为了解释心身关系,把心灵说成是通过松果腺来表达的体外实体。松果腺是位于脑中部的一个器官,它是人类独有的。笛卡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心灵在松果腺中产生各种运动,这些运动转而又在神经中而后在身体产生运动,给身心的相互作用指定一个地点。尽管笛卡尔关于松果腺的这种提法从今天有关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是错误的,但他有关心身之间关系的争论影响到后来理论的形成。在我们看来,无论是薛定谔的猫还是笛卡尔的松果腺都是在思想中构建了实验的模型,用以解释无法观测和操作的实验。大多数思想实验的构建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究竟是什么,探究想象的情景,可以进一步解释某些理论存在的问题,推测未来事物及理论的进展与变化。

2反驳功能

建构一个思想实验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推翻或论证原理论的错误之处,这样的话,思想实验就具有了反驳的功能。以“牛顿桶”思想实验为例。牛顿设想了一个水沿着桶壁向上运动,另一个是将一桶水用绳子提起,然后使水桶快速旋转,在水和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水的表面是平的;在水和桶之间有相对运动,水的表面是凹的,水相对于地球旋转。这些现象是从这个思想实验中得到的,桶和水是关于绝对空间的旋转。这个实验表明,水在静止时不管它是否与水桶有相对运动,水面都是平的;而当水旋转时,不管它是否与水桶相对静止,水面都是凹型曲面。因此与水面变形有关的加速度与水相对于桶的运动加速度无关,它必定是与绝对空间有关。根据水面的平和曲,可以判定水相对于绝对空间是静止的或旋转的,由此证明了绝对空间的存在,也证明了绝对运动的存在,水面的变形运动就是一种绝对空间中的绝对运动。

马赫采用了一个相反的思想实验来削弱“牛顿桶”思想实验的信念。马赫认为绝对空间解释了牛顿的思想实验中的现象,但却不能肯定现象本身。马赫设想了壁厚几千米的水桶,对牛顿的旋转水桶实验提出了巧妙的反驳。显然,人们永远不会去制造壁厚几千米的水桶,但这并不妨碍反驳的明确性:水的转动不是在绝对空间中转动,而是相对宇宙中的物质在旋转,如果桶中没有其他物质的话,宇宙中的水会沿着桶壁向上走,对于引起水沿着桶壁向上运动的水或桶的系统是相对运动不是绝对空间。“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马赫的思想实验以明确直观的形式促使人们摆脱了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概念的束缚,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爱因斯坦的“光匣”思想实验,这个实验是为了反驳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通常意义下的准确性、因果性问题不复存在的观点而设想的。他假设了一个装满了辐射物质的匣子,其一侧有一个小洞,洞口有一块挡板,一个机械钟可以控制挡板的开关。当某一时刻洞门打开,放出一个光子。爱因斯坦论证说,光子跑出匣子的时间可以精确测出来,而光子的能量可以简单地通过匣子重量变化以及公式E=mc2而精确地测定,这样的话显然违背了测不准原理。爱因斯坦曾指出,一只钟如果沿重力方向发生位移,它的快慢会发生变化,这样,当光子跑出匣子前后,由于匣子重量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了钟表快慢的变化,这样,要在测量光子能量的同时准确测量粒子跑出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反驳,实在是太妙了,结果使得爱因斯坦用来否定测不准原理的“光匣”反而变成了论证测不准原理的思想实验。实际上,当旧有的理论或者当下流行的观点有不合理的地方或是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时,思想实验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用以表明论证中的一些瑕疵,维护客观上所确立的事实,反驳某些看似合理的观点,从而形成新的认识。

3认知功能

一个好的思想实验就是一次探索性的认知过程,一个不合理的思想实验就可能是一次不合乎常识的论证。可见,主体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把握之前,已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已经设置了正确或不正确理论所编织的看似极为合理的境域。事实上,即便是科学的认知也远不是那么客观,我们置身的无限宇宙既不是为了我们,也不是因为我们而存在。显而易见,我们的科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人建构的。既然理论是人建构的,那么,我们在探求某一事物的本质以及某一问题的实质时,突破常规建构的思想实验这种认知模型就体现出认知方面的价值。

在探究经验是什么、知识的来源等问题时,思想实验给出的结果是令人深思的。比如科学家玛丽是色盲这个例子。玛丽知道有关红色的一切知识,但她根本就没有色视觉,对她来说,世界就像一场黑白电影,红色对她而言到底是什么,怎样判定呢。这个例子想要说明的是作为科学家,玛丽知道有关红色的物理性质,但是她并不知道红色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就出现了认知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内心所想与这个世界的物理描述是否一致,感觉的经验和主观的心理体验与事物的实在及表象之间的差别怎样判定。玛丽的例子告诉我们:知识不完全来源于经验或经验活动。换句话说,经验给予我们的未必是真知。我们知道有些科学实验是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这样借助思想实验可作为真实实验缺陷的必要弥补,从而体现了认知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想象世界的认知功能。

4预测功能

如果把思想实验作为一种论证似乎不是那么明显,对一个思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必须详细地把思想实验在哲学与科学中的应用价值,特别是使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和评价一个思想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自然科学中思想实验是很普遍的,例如,爱因斯坦沉思于如果物体沿着光速运动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物理学家更多的思考较小的摩擦力下滚动的物体会怎样。对于马赫形成有关声的观点中,思想实验是先于感性设计的真实实验的,至少思想实验预料到了这个结果的可能性。这样的一个思想实验的结论很明显是假定的:“如果实验得出了它的反面,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就会推断…”。(注:John Norton. Thought Experiments in Einstein’s Work. In Tamara Horowitz and Gerald J.Massey. Thought Experiment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USA. Rowman.1991:129.)思想实验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或其他的方式发挥作用。伽利略为了说明重量不同的两个物体下落速度是一样的,采用了思想实验。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重的物体(H)比轻的物体(L)下落速度快,但是伽利略却认为如果我们用绳子把两个物体连起来,构成合成重量H+L。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H+L应该比轻的物体H下落速度快,即,H+L > H。然而,依照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说合成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慢,由于轻的物体产生的拉力,导致H+L

四、结 语

思想实验无论在哲学还是科学领域都存在着,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方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论证,甚至有时完全可以把一个思想实验分解重构形成论证的论据加以分析。在我们看来,思想实验是哲学对自然科学贡献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不能把思想实验错误地认为是心理的重复、反复或者是恰当的物理实验的预测,因为思想实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它肯定不是关于可能的物理实验的一次心理的操练或者心理的预测。它具备了一般实验的思维逻辑,是一种有关经验的、有关实在的、可进行想象重构、想象的、转移的、虚构的一种可能性,在不同的场合用于检测假设的一种方法。正如一些思想实验的评论者认为的那样,思想实验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或其他的方式发挥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思想实验都如同真的实验那样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例如,真的实验有时验证(捍卫或反驳)科学的猜想,有时会说明理论或模拟自然现象,有时揭示或产生新现象。思想实验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多样的,它的特征及功能并不限于文中列举的那些,它的各个方面有待得到更系统的思考及挖掘。可以断言,思想实验随着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普特南:《理性、真理和历史》,童世俊,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2、James Robert Brown. Thought Experiment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 London: Routledge.1991.

3、Putnam. Mind, Language and Reality: Philosophical Essay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4、Tamara Horowitz and Gerald J.Massey. Thought Experiment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USA. Rowman.1991.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 蓬

作者:魏屹东 薛 平

普特南本体论思想哲学论文 篇3:

科学实在主义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摘 要:

科学实在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超越数据去假设不可观察的实体的存在,它为现代心理学提供了本体论支持。该文以科学实在主义为基本框架,从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重新思考了它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科学实在主义;现代心理学;方法论;影响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实在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科学思潮,如今已成为当今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流派。科学实在主义经历着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普特南、哈瑞等提出的科学实在主义思想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同时也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意义。

1 科学实证主义与科学实在主义的分野

实证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思潮整整影响了心理学近一个世纪。孔德认为人类追求知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寻求上帝与精神的神学阶段、寻求真理的形而上学的哲学阶段以及寻求事实的科学阶段。根据孔德的观点,科学阶段作为寻求真理的阶段,需要来自事实的收集以及独立于人的感知、意识以及逻辑的运用。实证主义以此为基础,假设科学中的各学科没有最终的差异存在,方法的跨度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中适用。所以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纯客观化的方法也同样可以在心理学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早期的心理学家冯特、特钦纳、费希纳都热衷过心理学实证的研究,最受影响的当数华生,他所开创的行为主义提出,科学的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事物,而只有现象才能被观察且能被客观可靠的测量[1]。这样,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实证主义的方法推向了极端。

极端的实证主义发展并不长久,随后被强调“工具”和“操作”的科学操作主义以及强调“经验”与“逻辑”的逻辑实证主义所代替。逻辑实证主义关注的是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界,他们提出的主要是“意义标准”,然而它离开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和历史事实,从不变的逻辑形式出发,遵循固定不变的方法和原则去构建知识大厦,这是对科学的阻碍[2]。不久后,它便受到了波普的科学证伪主义与库恩的历史主义范式论的冲击,而波普的可证伪性现在仍然是科学的一种标准,库恩的范式论至今也是当代心理学所热衷的对象。

在逻辑实证主义之后,科学实在主义又作为一种主要的哲学理论重新出现,同时它也加速了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的衰落。

科学实在主义认为科学的理论是对现实的普遍近似,并假设一些不可观察的实体的存在。科学实在主义对科学理论进行的解释和说明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既关联形式化体系的价值趋向性,又关联科学家心理意向的趋向性[3]。科学实在主义假设“不只是存在人们能感知的东西,也存在理论科学方法允许的范围内人们能想象的东西。人们拥有关于事物、结构、过程等不能感知的可靠知识。”[4]当人们无法以肉眼或现有的工具观察存在的事物时,不能由此而否认不可观察事物的存在。所以科学实在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超越数据去假设不可观察的实体的存在,如夸克、心理表征和社会认知,而这些又确实存在[5]。

心理学理论力图独立于人的期望、知觉或揣度来描述这个世界的本质,最终揭示事物的本质存在。但科学的心理学理论需要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不能脱离特定领域的观察与描述,同时依赖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如图1所示。

科学实在主义以哲学的主要流派出现,但它与科学实证主义的另一流派——科学操作主义的论争从未结束。科学实在主义与科学操作主义的观点有许多不同。首先,科学理论的目的不同。科学实在主义认为科学中的理论术语与观察术语一样,是真实存在的,科学理论应该超越数据去假设不可观察的实体存在,它的目的是发现事实。科学操作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目的不是发现事实,而是创造智力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提供可观察的准确预测以及为给定领域提供回答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用框架[6]。在科学实证主义中,操作主义认为概念和理论都是有用的工具。其次,科学评价标准不同。科学实在主义认为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理论的真假,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理论近似为真的过程,具有累积性。科学操作主义则强调解释与预测现象的有效性。它与范式论密切相关,与科学实在主义所定义的理论趋于真理的方法论截然不同。

科学操作主义是趋于科学、信息和理论的一种范式。它进一步阐述,由于智力结构的预测性以及有用性和简易性,这种结构理论可以看作有用的。因此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心理学中的唤醒理论以及物理学中的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都是重要的理论结构。操作主义是广义逻辑的一部分,它提倡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经验的过程就是操作的过程,是个人对现实事物的一系列操作。所有的科学概念都对应于一组操作,如果不能操作,则这样的概念和定义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也是虚假的或非科学的。操作主义者认为理论仅仅是概念的工具,它用以对可观察陈述的归类、系统化以及预测,因此科学的实质不是以理论为基础[7]。极端化的语言与论述使科学操作主义在认识论上造成了混乱,使得科学哲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科学实在主义。

如果将科学实在主义和科学操作主义当作两种不同的范式,它们有着不可通约性,如图2所示。

图中表明科学实在主义强调的是理论的详细性、差异性、可批评检验性以及节省性,而科学操作主义则着重强调理论的创新性、整合性以及问题解决。两种哲学观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长处,它们的进一步论战使双方都能吸取对方的长处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缺陷,因此最后的论战结果使得两种哲学观点不再像前期那样极端与激进,从而更加趋和。这就如柯斯林所说“始终没有统一的一套方法论来完全的理解心理学现象[8] ”,前提是始终没有统一的一套方法论来完全理解科学以及科学理论。争论无疑是重要的,它们可能为人们理解科学理论提供好的论证和新的思路,有利于科学的衍生和发展,同时也促使科学实在主义进一步探索其理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得科学理论深入发展。

2 科学实在主义的新发展

科学实在主义是研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科学哲学流派,是一种关于科学目的、科学活动、科学理论的本质的元理论。它强调科学的目标是发现实在世界里的真理,方法的运用能够推动科学理论朝向这个目标迈进。科学的目标是要找到对于自然界更加逼真的理论,所以,即使当这些理论是错误的,但如果它们比对手更加接近真理的话,那么它们也具有认知上的价值[7]。

2.1 普特南与科学实在主义

普特南是科学实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科学实在主义有两个核心命题:“1) 成熟的科学理论的词项通常是有指称的;2)成熟的科学理论的法则通常是大致真的”[9]。普特南的实在论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背景。分析哲学与实用主义是两大来源,分析哲学因素来源于逻辑实证主义,而实用主义因素则来源于康德、维特根斯坦以及经典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詹姆斯本人也是功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普特南认为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真理内在于人类和人所面对的世界的关系中。科学的目的是论述它自己的理论,就如这个世界中真实的故事一样。他认为:1)世界由独立于心灵的客体的固定总体组成;2)对世界存在的方式恰好只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描述;3)真理包含语词之间或思想记号和外部事物之间的某种符合(对应)关系[10]。这是用一种超然于人的眼光来看世界和实在。

在他后期实在论的发展中,他认识到“根据20世纪的科学世界观,真理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真理‘是什么’,而在于‘如何’产生真理;‘如何’的问题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因而,他否定了从‘是什么’的角度,即否定了以决定论的因果联系的理由来为‘一致性’的真理观加以论证方法论上的有效性” [11]。他最终选择证实主义作为保护“科学的或经验的实在论”世界观的方法论。他说一个人必须懂得关于证实的理论,同时也必须懂得理论的证实[12]。真理是某种(理想化的)合理的可接受性——是在我们的信念之间,以及信念与我们的经验之间的某种理想化的结合,因为这些经验本身是在我们的信念系统中的——而不是与独立于意识之外或独立于论述之外的事态符合[13]。真理是理想化的证实,是内在的、逻辑的被证实了的可能性的思想,从而完成了他由“强”向“弱”的转变过程。普特南的科学实在主义不再激烈的围绕着真理的本质问题进行论述,而是注重于真理的产生过程,其过程的产生需要证实做论据,这也是科学实在主义融合操作主义的一次具体体现。同时他认为真理并非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多维的、相对的,这是由绝对向相对的迈步,也是普特南科学实在主义修正的又一成果。

2.2 哈瑞与科学实在主义

哈瑞认为科学实在主义原则组成如下:1)可用一些理论术语(言语)指称假设性实体;2)一些假设性实体是存在的候选者(即一些假设实体可能是世界上实在的事物、质和过程;3)一些存在的候选者是可以演示的,即能够在合适的条件下用某种手指的手势指示[14]。

哈瑞认为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包含两个主要规划。一个是识别和分类待研究的方式。另一个是关于并解释那些现象的过程的思维方式[15]。基于此,他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两种方法,描述分类与模型解释,并将其应用于认知科学中。

2.2.1 描述分类的实在主义方法

哈瑞阐述了类型的区分以及分类的类型。他认为类型包括内涵与外延以及真实本质与名义本质。一个类型的内涵越详细,外延越小,相反,如果内涵越单一,则所属外延的个体越多,这是内涵与外延的辩证关系。名义本质是能够看见、能够观察的事物的特性以及现象,真实本质是掩藏在事物内部不能够观察的特性,哈瑞认为真实本质与名义本质一样,也是实在的。如果有确凿的证据及强大而有力的论证说明及支持着某些类型真实本质的实在,那么这种假说或者设想能够发展成科学理论,因为科学理论是对真理的近似。哈瑞提出的等级分类系统,对事物的科学描述更加易化,促进了模型解释的发展。

2.2.2 模型解释的实在主义方法

模型是思维的工具,是对大脑以及心理的外部表征。科学哲学中的模型应用,起起伏伏,跌跌宕宕。亨普尔明确把模型看做次要的,认为它只具有启发作用。波普暗示仅仅把这个问题置于科学思维的心理学方面。然而,近年科学中的模型再一次唤醒了科学哲学家。哈瑞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哈瑞在他的科学实在主义观点中提出了模型的实在,实在的模型是不可观察的,是超越数据而存在的实体。假设模型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去验证它的存在以及它的功能,从而建立模型。该模型有两种功能,一是分析功能。模型的分析主要运用于工程领域,如对地质层的分析描述,对大脑神经网络的临摹以及对房屋框架的设计,其作用不可代替。模型是一种易化的工具,它是抽象化与理想化的结果。通过分析构建的模型,可以使工作、工程、研究更加精确化,省略多余冗繁的细节步骤,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社会心理学中仍然使用的最有力的分析模型之一戈夫曼复兴的戏剧模型,就是模型分析的有力体现,该模型可以通过比喻成平常熟悉的场所如医院,学校等来具体了解场景的情况。二是模型的解释功能。一个模型建立后,它需要具备解释功能。模型解释的运作图式为:1)未知过程P产生某类可观察现象O;2)P的一个图式模型 M产生某类可观察现象O;3)如果P是O好的相似物,而且 M是本体论意义上似真实的可能存在,假如它在P位置被认识,我们就可以说M或多或少如实表征了P[16]。以上是模型解释功能基本的运作,所建模型需按照这些步骤进行。

在哈瑞看来,科学思维是建造模型和使用模型。一个模型是真实系统的真实或想象的表征。当无法以现有的工具来观察事物或实体,可假设不可观察事物的存在,模型是其中之一,应用模型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哈瑞的科学实在主义具有认知倾向,与认知科学紧密联系起来,如建立大脑机制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同时也与认知心理学相关联,如巴德利的工作记忆模型。

回望科学实在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在方法论上,至少表现为五个方面:在论域背景下的方法论表现为“知识无错论”发展为“知识可错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强调客观描述发展为关注主体建构;在操作过程中表现为从以事实为出发点发展到以对事实的解释为出发点;在真理论意义上表现为从真理符合论发展为多元真理论;在论证方式上表现为从具体分析发展为综合论证[17]。科学实在主义的发展道路尽管曲折,但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它是科学哲学的一部分,也是构造科学结构不可缺少的哲学理论。

3 科学实在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极端实证主义的衰落,继而被逻辑实证主义所取代。但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证伪主义与历史主义的论争不曾间断。科学实在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环境下不断发展。由当初科学实在论的创始人塞拉斯所提出的“在描述和解释的意义上,科学是万物的尺度,它是判定一切事物的存在与非存在的尺度[18]”到普特南的“理论的证实”再延续到哈瑞的“认知模型”,科学实在主义具有新的发展轨迹与趋势。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在方法论、认识过程、操作过程、真理论以及论证方式的转变,而这种改变也使得它能在科学哲学舞台继续保持重要角色。同时,科学实在主义对心理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心理学本体的薄弱,自身发展不成熟,目前却企图采用实证方法研究跻身于科学的舞台上。这无疑给无法观察与证实的心理学现象带来了更大的困惑。笔者并不否定实证方法,但是作为研究复杂个体的心理、行为以及心理现象规律的心理学,它涉及纯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化学、生理学,又和人类学、文化、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相关甚切,完全实证化不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实在主义强调超越数据去假设不可观察物体的存在,如心理表征。它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综上所述,文章得出以下几点关于科学实在主义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3.1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科学哲学的产生是科学与哲学激烈论争的结果。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实体,而哲学的研究对象趋于抽象化,无法用肉眼进行验证。科学哲学的产生弥补了科学与哲学的断层,使得研究对象之间得以交融。而科学实在主义作为当代科学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的产生为处于边缘学科的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复杂的人包括了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两个方面。人的生理结构可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如生理学、医学,解剖学的发展使得现代人体结构研究逐渐清晰化。而人的心理结构的研究方法虽已是多种多样,但是实证方法仍然是研究的主要范式。一方面,由于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可观察性,测量、统计、实验等纯实证的方法无疑会推动科学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内隐的特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极大,并受到经济、文化背景、地域等人口学因素的影响,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研究的难度增大,这已并非实证的方法所能解决。科学实在主义提倡的假设不可观察的实体的存在,为心理学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认知心理学中提出的理论术语——心理表征,已成为心理学中重要的专业词汇,并成为研究的新焦点。所以,鉴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采用科学实在主义所提倡的方法,在心理学中大胆假设不可观察的心理现象的存在,会使研究对象逐渐清晰。

3.2 心理学理论假设的重要性

科学实在主义强调事先假设的重要性,喜欢将假设镶嵌于理论公式中,提倡经验观察,提倡用数据和实验来检验假设[19]。当针对一种现象的多种解释同时存在时,科学实在主义坚持至多只有一种有意义的假设和理论可能是正确的。理论假设须有预见性,如果一种理论假设能够做出比其他假设更可靠的经验预测,那么这种理论将受到欢迎。心理学中范式的发展,不同心理学派的论争,无一不体现出理论假设的重要性。但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特有的复杂性,没有一种理论能完整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所以,心理学理论假设的提出异常困难,它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与经验证实。一种具有小说般预测性的理论受青睐的程度超过了那些观察后才能发展的理论。目前,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举步维艰,实证研究仍然是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但实证需要理论假设做指导,理论假设的重要性不能被实证研究所代替。科学实在主义指出了理论假设的重要性,具有时代意义。

3.3 心理学理论模型建立的必要性

认知方向的科学实在主义代表人物哈瑞强调模型分析与模型解释在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并且这种方法也普遍的用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由于心理学特殊的学科性质,目前急需一种心理学理论模型来指导各种实践工作的进行。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处于一种抽象模糊的状态,如何以一种形象化方式得出心理过程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其他方法如量化、质化、后现代等研究方法无法解决的。模型建立的方法为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研究方向。心理学理论模型的建立,是前奏,是基础,更具有前瞻性目的。经济心理学理论模型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的概念模型的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无一不说明心理学理论模型建立的必要性。哈瑞认为,模型的主体是需要模型化的对象,而在心理学中,该对象就是难以观察与证实的心理现象。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记忆,表象,思维都是不可观察的抽象事物,用模型分析与模型解释的方法来研究,在理解层面更加直观。联结主义的神经网络模型,就是通过对计算机的模拟来完成人脑对信息加工的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模型,这是模型在心理学中的一次具体体现。

3.4 发展心理学新方法的迫切性

科学实在主义认为在传统标准下不可观察的一种现象的理论论述可以变成可观察的,那就是通过使用理论所依据的新工具和新程序扩展我们感觉的范畴[19]。因此,科学实在主义强调了新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不可观察的心理现象知识的增多以及研究的深入化,在现有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心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应该随之不断发展。对于不可观察的心理现象,侦查与测量的手段能够实现这种可能性,并且还将超越可靠的侦查与测量所能达到的程度。目前,心理学新的研究方法虽然层出不穷,系统论,控制论,结构耗散论等数学及工程论域研究的方法都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但是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新的研究方法仍然是心理学目前所急需的。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各种流派都有自己所固有的研究方法。构造主义心理学运用内省的方法分析与总结心理发展规律,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采用了临床分析的方法主要针对心理异常、潜意识等进行了分析与系统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将哲学中的现象法应用于知觉组织研究中[20],而作为引领现代心理学的认知学派则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作为主流。心理学流派的分裂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分裂,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极大阻碍。如何在不可观察或是无法证实的心理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发展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来促使心理学各理论的统一乃是研究的关键所在。科学实在主义者夏佩尔提出的“信息域”以及哈瑞提出的“模型分析与解释”都是新方法的雏形,对心理学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Watson J B.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urist views it.Psychological Review,1913:158-177.

2 张汝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8-89.

3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与科学实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08,(5):54-66.

4 15 [英]罗姆.哈瑞.认知科学哲学导论.魏屹东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38,15.

5 6 Thagard.Empiricism,realism,and religion.Science,2002:298,971.

7 Scientific Progress,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scientific-progress/.

8 Kosslyn S M.If neuroimaging is the answer,what is the ques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1999:1283-1294.

9 赵志婷.浅谈普特南的哲学思想发展极其演变.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45-49.

10 [美]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

11 郭贵春.普特南由“强”向“弱”的转变及其本质特征.自然辨证法研究,1988,4(5):29-36.

12 Putnam H.Realism and Reason.Cambrid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269.

13 陈亚军.超越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50-57.

14 [英]罗姆.哈瑞.科学哲学导论.邱宗泽译.山东: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96.

16 魏屹东.哈瑞的科学实在论与科学方法论.人文杂志,2007,(4):33-38.

17 成素梅.回望与展望科学实在论发展的方法论趋势.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9(6):8-9.

18 张之沧.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3.

19 Caciopo J.Realism,instrumentalism,and scientific symbiosis.American Psychologist,2004,59(4):214-223.

20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11.

Scientific Realism of the Impact of Modern Psychology

Li Zengfen Huo Yongquan

(Institute of Psychology,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Sientific realism holds that sientific theories go beyond data to posit the existence of nonobservable entities and it gives the ontological support for mordern psychology.This paper believes sientific realism as the basic framework,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lo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d other aspects to rethink an effective way to prosper mordern psychology and to bring significance of new methodology fo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Key words:sientific realism;mordern psychology;methodology;impact

作者:李增芬 霍涌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研究性教学工程经济学论文下一篇:新准则下企业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