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读写能力管理论文

2022-04-2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识字读写能力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江南文化历史久远、刚柔并济、包容开放、崇尚文教,地域性特点极其鲜明,而明清时期也是古代教育最后一个辉煌的时期。此外,明清江南教育不似明清时期的教育大环境那样刻板僵化,反而呈现基本普及、多向选择之态。因此,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教育情况十分具有意义。

识字读写能力管理论文 篇1: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优化对策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基础,其有效性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重点识字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識字主动性。所以造成了以往传统教学效果差的结果。本着提高当代小学生素养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应优化素养教学。为了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现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对策,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成就;识字教学;优化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核心素质的教学,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语文教学是语文小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新的笔记和语音教学比例的保证。识字教学初期体现了识字和拼音的教学,语音教学的新定位是阅读,在识字教学的低年级,教师应以其核心素质为其目的,填补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空白。以往教学中普遍接受的教学重点是学生的群体兴趣、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主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理解汉字的能力。准确在识字氛围中,提高识字能力,提高使用能力。

一、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读写能力是读写的基础,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语文竞争能力的起点,根据课程的教学基本规定,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占全世界识字能力的一半以上,使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更加突出,基于中国小学的核心素质,教师必须认识到,识字教学不仅是教学生识字,而且是让他们像中国人一样。汉字,具有主动学习汉字、初步感受汉字美、准确使用汉字的愿望。

二、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讲义对小学生的识字能力要求较高,但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对汉语教学知识的缺乏,教师往往注重认字、识字、理解等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加一”和“减一”的读写要领,识字教学内容仅限于讲义,对学生的生存经验缺乏积极的指导。学生对识字的兴趣不高,识字效率低,学生写错字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策略探究

1.结合各种趣味元素,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汉字和拼音有很大的区别,汉字可以从发音、情境、意义三个方面学习,学习意义和形象的各个方面,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认知和识字能力。提高识字的效率和素养。青年学生对趣味学习更感兴趣,因为他们比较年轻,可以提供一些滑稽有趣的故事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形象和形象。它是知识与各种因素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汉字。

例如,学生对“活”和“在”有迷惑;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分析汉字,“活”是指独居,指人生活,“靠”意味着用手握住某物。这种识字教学深刻地分析了中国人。学生会思考如何使用它们,理解汉字的意义,消除错误词的出现。学习也可以从“发音”开始,把“在”和“载”和“再”这两个混淆的字符转换成韵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意义研究中掌握汉字。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识字教学课堂内容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小学已经普遍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更加清晰的展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丰富课堂内容。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与汉字的完美结果,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传统的课堂扫盲教学是静态的,多媒体可以将静态教学转化为动态教学,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它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品质,例如,在学习汉字“天”时,老师可以播放这样一段视频:橙色的太阳从地平线上跃起,逐渐升到空中,照亮并转化为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丰富了讲堂的内容,提高了讲堂的效率,成为一种教学上的大胆创举。

3.将汉字放到句子中,将句子放到情景中

在学习汉字时,我们应该结合句子学习,句子创造图像。学生可以讨论上下文含义和场景,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学习可以通过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嵌套来学习汉字,并教它的内在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含义,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从井里看天空”一个课时,青蛙在讲故事时“口渴”,想“喝”点水。这两个词在讲故事的句子和场景中,学生会学习得更积极、更有效。在这样的课堂之上,如此轻松的环境氛围,老师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分析“饮”字旁的原因,“渴”字是三水,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然后用相似的汉字造句等。从学术上让学生掌握这些汉字的使用,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应注意适应课堂,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大课堂的教学意义。

4.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巩固识字效果

小学生的特点是收敛时间过长,对教师的反复提示进行批评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与其强迫学生在讲堂里过于精确地讨论,不如加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在培养对识字教学的兴趣的同时,教师应善于在40或10分钟内决定各种教学活动,以达到连接学生对识字兴趣的目的,从而达到实用的读写效果。小学生开始阅读,教师可以构建多种教学活动,进一步巩固识字的效果。例如,老师可以让他的学生举办团体识字游戏,组合不同的汉字,并构建群体识字比赛。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将识字学习转化为气球游戏,如果拼音和汉字图片连接到一个有汉字的气球上,气球就会爆炸,如果连接不正确,气球就不会爆炸。失败的代表小组上台射击气球。看哪个队用最少的气球获胜。例如,在教姓歌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唱歌,他在朗读课文时可以拿着新的写姓的卡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姓氏写歌,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更多的汉字。

5.让识字贴近生活,运用于生活

识字的目的是正确地使用它。小学低年级学生大量的读写能力可以为未来小学生的读写打下基础,并应用于现实生活和交际中。因此,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和练习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提高素养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金眼”纠错活动,让学生在同学的练习本和老师的板书中发现错误的单词,探究错误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汉字的影响,规范自己的写作。教师还可以组织“找汉字”活动,让学生在故事书、黑板报和学校走廊里找到自己熟悉的汉字。他们还可以把“找汉字”的活动扩展到所有可能的地方,如家、商场和食品市场,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认识汉字”,并从字典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对应汉字。他们还可以用汉字和音标标记事物的图片,并把它们装订成书。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他们熟悉和喜欢的汉字来说话。

四、结束语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中之重,为了真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提出识字教学促进学生语言的核心素质,“教渔”优于“教鱼”。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要素,激发小学生对读写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乐于准确地写作和使用,在提高读写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语言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焕平.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74.

[2]林艳. 追根溯源  快乐识字——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A]. .教师教育论坛(第四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3]周碧英.试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139.

[4]熊晓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J].中国高新区,2018(11):102-103.

[5]杨仁燕.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王粤英

识字读写能力管理论文 篇2: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摘要 江南文化历史久远、刚柔并济、包容开放、崇尚文教,地域性特点极其鲜明,而明清时期也是古代教育最后一个辉煌的时期。此外,明清江南教育不似明清时期的教育大环境那样刻板僵化,反而呈现基本普及、多向选择之态。因此,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教育情况十分具有意义。本文主要将江南教育分为精英人才教育和普通文化教育,从江南文化的特点出发,以科举人才、经世致用人才、“遗留”人才这三类人来分析精英人才教育的情况,从识字读写教育和算数教育这两方面内容来诠述普通文化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明清 江南 教育情况

1精英人才教育

1.1科举人才教育

从江南文化的历史演变看,在晋唐时期,东晋向南朝汉族迁移,中原大量贵族士人移民到江南,将北方的文学、民俗、文风带来江南,促进了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为江南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在此期间,江南公学、家学发达,世家藏书丰富,读书风气盛行,文化气息浓厚,从此江南文化彻底转型,从之前的尚武转变为崇文,并且之后直到明清时期,江南文化一直有推崇文教、重视文化教育。

因此,江南人民尤为重视科举,不仅仅因为科举考试是进入统治阶级的阶梯,还因为有重文教的江南区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对科举人才的教育是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以八股写作技巧训练为主要手段。的确,科举制将读书与做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明清官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准备场所,学校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完全根据科举而定,连最初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书院也以科举考试为指挥棒,最终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学子们因为教育内容固定,考试文体死板,导致思维僵化,这样的局面确实是一方面,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其实,“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考试文字格式时对此下了明确的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所以明清时期的考生并不是只要苦背经史子集和苦练八股写作技巧就行的,还要了解一定程度的经济、行政、水利、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对策时详细典实以答。明清江南地区的科举教育与明清时期其它地区的教育大致相同,只不过江南地区更加崇尚文教,因此,江南地区的人尤为重视读书做官。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科举考场,是江南地区崇文重教,读书之盛的直接体现。据相关统计,明代江南贡院走出去的考生考中进士者多达4283人,占明代进士总数的17.2%;清代江南贡院考生考中进士者共计4109人,占清代进士总数的15.3%;而整个清代江南贡院共举行科考112科,在此乡试中举后殿试考中状元者58名,竟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据学者有关调查,在全国出进士最多的9个府中,明代江南有3个,分别是苏州、常州、嘉兴,而清代江南则有5个,杭州、苏州、常州、嘉兴、湖州。可见江南科举之盛甲于全国。

1.2经世致用人才教育

江南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夏商周时期吴越文化初步融合,形成了初步的江南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在与楚国的征战中强大,吴文化融入了楚文化,之后吴越发生战争,吴、越文化进一步融合,江南文化就此成型;后来经过晋唐时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江南文化成功转型发展。因此江南文化是经过时间的酝酿,一路吸收包容其它文化而成。此外,江南地区地处沿海,江南文化有史以来的包容性让江南士人乐于对外交流、包容外来事物、接受异域文化,使他们视野开阔,风气开放。

在江南文化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特征下,从明代后期以来,明清江南的精英人才教育,除了重视儒家经史子集的学习外,“经世致用”的理念对这些精英学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江南大儒陆世仪主张读书要讲求实用,认为除“六艺”外,也要学习实用之学,他认为朝廷用人要破除定势、不拘一格,他鼓励青年要有“体用具备,文武兼资”的才干。因此,在江南文化历久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影响下,随着当时“经世致用”之学的呼声高涨,部分受精英教育的江南士人们也并不死板执着于科举考试内容,他们也在学习各种实用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如:数学家与天文学家李之藻、天文气象学家王贞仪、水利工程专家沈启、地理学家徐霞客等。并且由于江南地区处于沿海,江南士人们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越自身观念的局限,用开放的思想接受西洋科技知识和外来文化,使江南地区的文化更加丰满,发展更加繁荣。

1.3“遗留”人才教育

“江南县级官学的生员名额,在自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的几百年中增加不多,以无锡、平湖、常熟、嘉善几县为例,每县生员名额多在数百人之谱。”而童生的人数,定要比生员的人数多出好许,所以明清江南从小为科举做准备的人数众多。然而在明清江南地区的录取率并不高,所以真正能够获取功名或者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小有名气的毕竟是冰山一角。绝大部分的人都是默默无闻、没什么成就的,在这大批的“遗留”人才中,不乏有终身为金榜题名努力的执着迂腐之人,但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接受再教育,投入到其它行业中。这些“遗留”人才相较于未接受系统知识教育的普罗大众要更容易学习各行各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镇经济高度商业化的大环境下,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有的重新接受行政知识做幕僚,有的运用自己的知识做教书先生,有的接受法律知识做状师,有的接受商业管理、财务等方面实用知识做账房先生或管事人员。

2普通文化教育

2.1识字读写教育

江南文化崇尚文教的特点不仅影响精英人才的教育,也辐射到普通文化教育。明清时期蒙学发展迅速,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在教学方法、教材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因此,崇文的江南地区的蒙学教育更是迅速发展。史称江南“人皆知教子读书”,可见江南地区普遍重视孩子的读书识字教育。在明清江南地区富裕家庭大多聘请教书先生教育子弟。普通家庭出生的子弟一般有3种接受教育的形式,一种是进入由官绅或富家捐资开办,免费为本族穷苦子弟进行初级教育的义塾,一种是在由一家或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子单独或联合设立的专馆,还有一种是在生员(秀才)等人开办的散馆接受学习。然而,在这样的教育现况下,普通文化教育还是未能大众化。“据《松江府志》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仍以师生姓名申达。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姑苏志》载:‘洪武八年,诏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本府城市乡村共建七百三十所。岁久,渐废。’”可见江南地区政府倡导扶持的社学普遍发展,数量众多,哪怕出生贫穷寒门子弟也可进入社学读书识字,这时普通文化教育才真正普及开来。在私塾或社学中教授识字的教材普遍使用的是王应麟的《三字经》《百家姓》、周兴嗣的《千字文》等,教书先生大多采用背诵加讲解的方法。这些教材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内容大多通俗易懂,同时也包含一定的知识和教育思想内容,因此颇受欢迎。在教育组织形式多样化发展(尤其社学普遍设立)的情况下,普通文化教育比较普及,江南地区普通群众的识字率很高,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2.2算数教育

江南文化的转变是由武尚文,刚柔并济,江南人与生俱来就有坚韧勇敢创新的精神,明清时期的江南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农场小作坊成为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成了江南地区较普遍的经营方式。在江南城镇经济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下,无论是小农场主、小作坊主,哪怕是出卖劳力的普罗大众都要会基本的算数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才能不至于被这样的大环境淘汰。明清时期江南算术教育主要包括以珠算为主、口算笔算教育,算术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民间学习传播的,主要是商家招聘学徒,学徒跟着师傅学习珠算;还有一种是在蒙学阶段学习珠算盘,在江南私塾教育中也把背诵口算的基本口诀作为内容之一。算术教育的教材主要有朱世杰的《算学启蒙总括》和劳乃宣的《筹算蒙课》。这类算数教育的实用性很强,便于大众运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

3结论

从上文论述中显而易见,明清江南教育并没有像人们印象中明清时期教育那样僵硬、腐朽。在江南文化崇尚文教的特点影响下,读书风气浓郁,科举之盛甲于天下,在精英人才教育下,产生了一批政治人才,为王朝统治奠定基础,也培养出大批文化人才,小说文学、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方面较为繁荣。崇文的特点也影响到了普通文化教育,使得识字的群众范围较广,群众教育普及程度较大。在江南文化自古以来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和“经世致用”理念的提倡下,精英教育中的一部分人才同时努力学习实用之学,为科技发展和引进外来文化做出卓越贡献。江南文化是由尚武转为尚文的,骨子里仍然带有勇敢创新的精神,在明清时期江南文化高度商业化的情况下,精英人才教育中的“遗留”人才经过再教育投入别的行业,普罗大众也大多经过简单的读写算的教育为小农场、小作坊等商业机构服务。总之,在江南区域文化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江南教育呈基本普及、多向选择之态。

作者:刘文超

识字读写能力管理论文 篇3:

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2010—2011学年我在所任教的厦门市禾山中学高二(5)班开展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我校所在社区城市化进程较慢,家庭教育基础差,有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我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意在全方位调动学生,使教育面向全体成员成为可能,同学在互相帮助,相互竞争中求发展。

“任务驱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也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心是学生,其载体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在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将围绕某一具体目标,基于几项任务,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对实施操作性与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有效方法,这一方法运用得合理、恰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并使这种动力得以保持,进而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1]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教师利用课程资源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通过探究、讨论、展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解决问题。

一、培训: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途径

在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建设中,组长、组员的培训至关重要。学习小组分好之后,小组长、组员必须进行培训,让学生明确要求,让组长明确职责。

1.统一认识。利用课余时间,召集小组长开会,告诉他们: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等。让组长和全体学生明白,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才能一致,才能一切行动听指挥。同时纪律教育少不了,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纪律对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性,自主管理对班级纪律的重要作用,自律自爱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等。

2.明确要求。老师布置的任务,一是坚决要完成;二是要按要求完成。在小组长会上我强调:既然要完成,就要明白要完成什么任务,用多少时间完成,怎样完成,完成后会怎样,不完成会怎样。通过对小组长、组员的培训,他们明白老师的任务要求,学习活动就好开展。如组长要做好对组员量化评价工作,就要了解量化评价的要求:以60分为基准分,上不封顶,下扣至零分为止,根据具体量化标准进行评分,一周一评,半学期一阶段评,一学期一总结评。

3.明确职责。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也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也需要管理,小组的主要管理者是小组长,如果小组长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就无的放矢,一个小组的活动就会出现无序状态。明确工作职责,就是要小组长真正起到小组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高二(5)班的小组长基本上是班集体中成绩较好的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小组长的职责,具体如分配学习任务,督促完成学习任务,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质量等。高二(5)班的小组长在周一到周五,要检查的作业有每周周末的作文,周一语文课检查,预习作业,每节课要检查;组长还要指定组员出题、答题、更正,落实学习效果。组长要组织组员讨论某个问题,并提出一个问题向全班同学展示,展示必须有三个维度,首先是最早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其次根据答案谈谈差距,再者谈谈对答案的理解,有没有新的内容可以补充,使答案更完整,更全面,更有新意。当然,小组长可以请求组员支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驱动力: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任务

“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用“任务”贯穿整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旧任务完成,又以新的“任务”开始。“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线,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学生的主导。一节课45分钟极其有限,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同时,还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根据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且需要密切配合的学习任务。设计的“任务”要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有助于激发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就语文学习来看,大的方面主要是听说读写的要求;具体的方面主要是围绕字、词、句、篇、语、修、逻等;文本的角度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审视,读什么——对象,怎么读——方法,读后有什么认识、启发——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诗歌教学与散文教学是否完全一样?散文教学与小说教学是否完全一致?……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如何确定很重要,方法也很多,既可以老师确定,也可以师生共同确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1.老师确定学习任务,较准确地把握方向。确定知识目标的学习任务。这类学习任务如背诵的内容、生字词识记、作者简介、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如诗歌鉴赏,就要了解记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情感态度等相关的知识;散文阅读要了解散文的类型,散文的篇章结构特点,散文的表现手法等;小说鉴赏要了解小说类型、小说“三要素”、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等。再如浅易文言的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一词多义的理解,词性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的学习,文言句式、固定结构、文言翻译的掌握……这些都可以通过布置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既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又共同提高。

确定能力目标的学习任务。“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需要“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 ]。这里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如何分解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如何让学生明确任务,还需要老师布置。老师布置任务要确定任务重点,只有突出重点,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

2.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这样做好处在于能够照顾到学生的需求,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完成。这种课型可以在自读课进行尝试,学习《项羽之死》,高二(5)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读课文,了解自读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有很多想法,这时老师参与,作引导协同筛选,师生共同商量,确定学习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后,还要制定小组学习的步骤,先完成什么,后完成什么,要共同确定下来,这样可以少走弯路,正如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教研室唐黄丽老师所言,“明确每一节课学习的方向,明确每一个学习活动的方向,这是教与学的第一个步骤,是教学当中第一个重要的环节。把好这一关,即是把好了教学之舵,只有把好这个舵,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当中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出偏差。” [3 ]

三、优化: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增效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任务驱动型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强化科学管理,优化学习的过程十分必要。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因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自主学习的调控难度加大,稍不注意,就有一些学生无所事事,不知所为。但其优势在于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多了,自己感知、感悟的时间多了,自己消化知识,提升能力的时间多了,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时间多了,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因此一节课若不能组织好,其效果则很难突出,如何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优化。

1.保证课堂高效运转。语文课堂教学教什么,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以听、说、读、写的内容来组织课堂学习,那么,学生学什么也就比较明确了,读什么,说什么,读什么,写什么,要明确告诉学生。有时,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要优化组合,出题的学生不是做题的,可以交换着完成,然后由出题人讲评。高二(5)班的学生学习《庖丁解牛》时,任务一:为生僻字注音;任务二:朗读全文;任务三:翻译全文;任务四:各小组出题,第一组出作者简介,第二组出加点字解释,第三组出一词多义,第四组出通假字,词性活用,第五组出文言句式,第六组出虚词用法和意义,第七组出文言翻译。在这任务驱动下,学生明确了学习什么,做起来收效也比较大。

2.善用“统筹方法”。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师一定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时间学生是不懂得如何安排的,这需要教师运用数学的统筹方法来协调、优化。高二(5)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基本是这样:学生到黑板前出题展示时,其他同学可以朗读课文,朗读课外知识短文等,等到出好题后,换一批同学去做题,这时下面的学生可以纠错,看看谁的字写错了,看看谁的笔顺错了,看看谁做得最认真,对得最多;题做完后,再换一批学生去更正,其他同学就可以转入检查前一天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一环节。等更正的同学都下来了,再问同学还有没有需要补充更正的,如果没有,那么就请同学把自己不会的、不很理解的,整理到笔记本上,回家后继续消化。如果出的题是生字词,背诵默写类的,可以让学生齐读;如果是问题类的,可以让学生复述,回答问题按前面所说的三方面回答,也可以创造性地回答,但要自圆其说。

3.善于穿针引线。教师是课堂的主要管理者,学生是自主学习的管理者。老师在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就是调度的作用。因为,教师的管理作用不容忽视,一个严谨的课堂不会浪费时间,一个生动的课堂不会让人觉得沉闷,一个有活力的课堂让人赏心悦目。教师不仅是管理者,而且是组织者、导演,是课堂中最高指挥员。学生的学习任务是驱动课堂学习活动有序进行的动力,教师的调度是保证课堂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前行的基础。如,高二(5)班学生学习《阁夜》时,我让每组的1号学生上台默写,其他学生在座位上默写,每组2号上去更正,其他学生诵读、背诵,每组3号上台出题,其他学生准备答题,每组4号上去答案,其他学生纠错,出题人讲解,其他学生听讲等,让学生始终围绕着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进行学习。这时的教师只是一个指令的发出者,是一个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协调者,所起的就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通过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师生互动多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课堂纪律还是一个问题,教师的调控能力自始至终都承受着考验,课堂的节奏把握,任务如何分配得更科学,还须进一步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广建:《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研究》。http://www.csscipaper.com/edu/university/explore/20317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3]唐黄丽:《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http://www.nnjks.cn/tjjs/achievementinfo156.html.

(责任编辑:赖一郎)

作者:邱国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企治理监督管理论文下一篇:实训基地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