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

2022-08-19

第一篇:伟大的历史转折11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

泰州市胡庄初中 史根银

【课标标准】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列举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培养以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培养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熟悉基本的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通过从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体验“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方法和过程;了解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学习历史的、辨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视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学习,形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基本认识。

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体会并学习实事求是地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初步学习史论结合的方法,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准备】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以及种种表现。

但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很陌生,教师在这里要注意将学生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让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性,它和后面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

好在初二学生已适应了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参与性大大增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以及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关情况。

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本文分三个子目:“改革开放的春雷”“在希望的田野上”“对外开放的窗口”。三个子目的关系是:第一子目为指导中心,而第

二、第三子目的内容正是对前者的具体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而以深圳等为代表的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发展,使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课前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资料,并准备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2.从提高教学有效性出发,教者整合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的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5——14——4——1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播放《春天的故事》的FLASH动画作品(音乐和体现深圳改革开放的画面同时展现)。

(设计说明:该环节旨在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很多歌曲不但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声,更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主题,如课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

这首歌曲名叫什么?伴随美妙的歌声,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深圳风光。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三十年前,去探寻发生在春天的故事。 第一环节 展示篇 同学们,三十年前,在一位操着四川口音、名字叫“小平”的老人的带领下,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城市展新貌,乡村奏新曲。让我们共同来看几幅我们身边的图片(幻灯片展示:城市新貌;乡村新曲)

城市新貌:钟楼远景(钟楼气势恢弘,南大街繁华兴盛)。钟楼夜景:流光溢彩、璀璨迷人。

乡村新曲:漫画“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学校大改观” 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三十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再看两幅图片。 70年代的钟楼(周围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下冷清)。 70年代的农村(房屋破烂简陋,设施缺乏)

教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合作探究并回答(预设为改革开放)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画面的展示、渲染烘托,教者的对比设问,得出历史结论,引出溯源篇。)

教师总结:短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中国巨变。世界银行这样评价高度中国:“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代人才取的的成就。”(幻灯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探究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第二环节 溯源篇

那么,这场转折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两年后召开,当时的中国中国是怎样一种局面?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什么事件,为伟大转折准备了条件。请看一段视频?

1.播放《复兴之路》视频(教师剪辑后重新组合)。 视频内容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人们开始期盼着新的生活快速到来。但是,很快出现了“两个凡是”,再次让人们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

邓小平、陈云等老同志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他们认为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中国要前进,必须要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人心所向,正在汇聚为一股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邓小平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就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发生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为为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实现历史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2.选词填空描述当时中国社会(师生互动) 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显示下面内容

农村 ;

思想 ; 思想解放 。

对外 ;

(选词) (自填) 自由多元 封闭落后 僵化保守 繁荣富裕 贫困萧条 学生:填空

(设计说明: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学生多渠道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进而,学生弄清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

第三环节 探索篇

教师: 二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实上,出现这种变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一次会议的召开,同学们知道是哪次会议吗?下面我们看一段影音资料,然后请同学们快速抢答老师的问题,看谁的反应最快!

教师播放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音资料,学生快速抢答教师的问题:这次会议的名称,会议召开的地点、时间、主要内容及指导思想、工作重点。

(设计说明:学生从声音、画面中,快速收集、捕捉信息,大大提高了整合信息的能力。)

那么这次会议的意义是什么呢?同学先别急着说,我们探讨完下面两个问题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首先,我们请班上的小歌星为大家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师播放卡拉OK伴奏带,学生演唱)

(设计说明: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这样,台上台下气氛活跃。把课堂当做快乐的场所,施行快乐学习法。为后面继续学习铺平道路)

教师:是什么原因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阅读第二目,根据自己的理解参考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有关资料,展示在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然后评出最佳答案。 生生合作,一起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用不同方式来表现。然后小组互评,师生共评 。

(设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初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集体和农民的责、权、利可能理解得不透彻,因此,此处学生最容易质疑。教师在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在家与家长谈话形成的“家长经历”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使课堂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大大开阔了视野,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参考答案。)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在对内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那么对外的封闭落后又是如何打破的?党中央国务院意识到了这一点,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那么,又是哪位伟人开辟这条道路的呢?

(幻灯片展示)

197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封闭落后的面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时说: “还是办特区好……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巡视、个别点拨。 学生:发言。

教师: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下的那一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从1980年开始,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迈开并呈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点击图文)“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特点。 (图文演示、连续点击)

第1步:点: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省;

第2步:线:14个沿海城市。

第3步:面:4个经济开放区——环渤海、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 第4步:体:1个全方位开放的新局面: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

学生齐读。1979年昔日封闭落后的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点击图文)“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特点。

到过特区的同学一定感受很深。下面我们就请几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感受。

(设计说明:探索篇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内容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比较表象化,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因此在教学法中设置了既比较简单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抢答环节。学生才艺的展示、小组互评,教者的点评,突出了师生双主体的理念。)

第四环节 启示篇

教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展示到溯源再到探索,一起回顾了伟大转折的历程,本课重点突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让我们一起重温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者出示知识体系图(点击出示) 农村:贫穷萧条

思想:僵化保守

对外: 封闭落后

对内改革改革 农村:包产到户

对 外

点、线、面、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1月,北京)

第二篇:第11课_伟大的历史转折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影响。以深圳为例分析经济特区的作用以及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中国改革面对的阻力。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课前预习。

2.组织学生: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在这里一同度过这美好的45分钟,老师相信我们能快乐、高效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更相信大家能展示出自己的风采,有信心吗!有!再大点声!有!在开始学习之前,老师说明一下本节课回答问题的规则,回答问题时,各小组出一位成员回答,举手示意,由最先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答对一个问题加一分,答错不加分。最后我们选出本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老师有礼品送给大家,好吗?

师:刚才我们一块儿欣赏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首歌歌颂的主人公是谁?人民给了他怎样的一个称号?

师:邓小平,老师告诉大家,中国人民还送给他这样一个称号-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师:为什么称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改革开放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一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 讲授新课:

1、明确目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听老师的口令,大家齐读目标。明确了目标,那就跟着老师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2、讲授第一个问题,改革开放的春雷。老师这里有一幅画,谁能告诉老师画面反映的是那一历史事件(文革结束)谁能告诉老师,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人民希望过怎样的日子呢?(好日子,富裕的日子,安定的日子),但是,当时的中国却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看画面,谁来给老师读一读红体字,好,这是时任国家主席的华国锋同志提出的两个凡是的方针,谁再来告诉老师,两个凡是对吗,为什么?不对,如果坚持两个凡是,就是继续文革的错误,就是让全国人民继续过黑暗的日子,那人民能答应吗?不答应。所以,在文革中被打倒的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再不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问题。(板书)-改革开放的春雷。给大家一分钟时间,阅读教材59页大字部分,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看来同学们对这些知识掌握的已经非常不错了,跟着老师的问题,继续往下学习。

3、讲授第三个问题,在希望的田野上。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那中国的改革又是怎样展开的呢?从哪里开始的呢?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材料,请对相应的问题作出回答。(农民-穷-没有积极性-人民公社-,穷)中国有句古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下》面对这样的窘境,中国的农民选择了改革,所以,中国改革的春风首先在农村展开。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二个问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板书)。通过一段视频,我们来看一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是怎么做的呢?面对贫穷和饥饿,小岗村的村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成功了吗?通过表格中的数字我们看出包产到户使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我们再来看一下成功的小岗村带动了整个凤阳县农村的改革,表格中的数字说明包产到户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的,使得农村摆脱了长期的困境,那么,根据课本60页大字部分的内容,谁告诉老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原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么回事,为什么说他把农民的责权利结合起来了呢?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问题,(学生回答,老师记分)师引导:责任: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权:生产自主权;利益: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种的好属于自己的就多,种的不好,属于自己的就少,真正的实现了自负盈亏。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老师认为此处应该有掌声。把掌声送给首创这种做法的小岗村人,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更要有创新的勇气与胆量。这样好的一种模式得到了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的肯定,于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开来。看下面这幅图,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师:农民土地承包了,自负盈亏了,生产自主了,以前三五天的农活现在一天就干完了,闲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呢?我们来看发生在小明家的故事。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是真的吗?

4、讲授第三个问题,对外开放的窗口。小明的哥哥嫂子会到这里来吗?(图一,不会)会到这里来吗?(图二,会)其实,这是不同时间的同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对,就是深圳。是什么让深圳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对,是对外开放,深圳成了经济特区),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问题—对外开放的窗口。(板书)经济特区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地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除深圳外,中央还在那里设置了经济特区呢?(珠海、汕头、厦门、海南),那经济特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办经济特区是正确的。(出示小平题词),那么,在设置经济特区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又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打开的?各组同学组内交流1分钟,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此,我们应感谢一位伟人,是他倡导了改革开放,他是谁?邓小平。我们把掌声送给小平同志。

5、总结课堂表现。师:对外开放作用重大。对内改革意义非凡。那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30年的辉煌与壮美——生活越来越好。自动播放。老师统计分数。到此为止,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下面颁奖。让我们一块儿看一下各小组的得分情况,今天获得季军的是1组,亚军是2组,冠军得主是3组。老师很希望给你们发物质上的奖品,但我又想物质的东西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容易得到,但精神的东西更难得到,且会受益终生。因此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三句颁奖词。首先是季军,你们的表现比冠亚军稍差了一点,因为你们缺乏知识,因此老师送你莎士比亚的名言:知识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希望你们多多获取知识,登上成功的彼岸。再给亚军:你们是最有希望的,只差一步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此老师赠给你们德国作家歌德的名言:希望是风雨之夜所现之晓霞,老师坚信你们能把希望变为现实。最后是冠军:你们是今天的成功者,成功源于你们的坚持。因此老师送你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言:一个人只要强烈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但纵观本节课,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一起学习了改革开放,我想大家收获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最强音;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阻碍仍然很多,改革出现的问题也很多,我们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77次出现了改革二字。历史罕见,也再一次彰显了新一代领导人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信心与决心。也希望同学们能承接改革前辈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做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让我们一起起立,共同宣誓——努力学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下课!

课后习题

课堂练习 1.我国最早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

A.深圳、珠海

B.汕头、广东

C.深圳、海南

D.厦门、福建 2.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两句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是(

)

A.孙中山

毛泽东

B.毛泽东

邓小平 C.邓小平

江泽民

D.江泽民

胡锦涛 4.下列关于我国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经济开放区——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5.从“邓小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你会联想到(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新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七大”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7.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应源于我党哪一政策的实施(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今年是我国最早经济特区设立31周年。经过31年的发展,昔日的边陲小镇,已经成为繁华的城市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请问这座城市是(

) A.杭州市

B.烟台市

C.深圳市

D.海口市

第三篇:很好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北师大)

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关情况。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明确指明改革开放的方向。

本文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以深圳等为代表的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发展,使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

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是关系到改革成败与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熟悉基本的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通过从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体验“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方法和过程;了解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伟大作用,感受历史的、辨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视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改革开放进程的学习,形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基本认识。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利用充分的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局势,从而认识到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知识点理论性较强,需大量借助于改革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去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从提高教学有效性出发,整合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的自制多媒体教学课

件。

六、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播放《春天的故事》的FLASH动画作品(音乐和体现深圳改革开放的画面同时展现)。

课前我们听到的是歌曲《春天的故事》。伴随美妙的歌声,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深圳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三十年前,去探寻发生在春天的故事。

课堂导入

三十年前,在一位操着四川口音、名字叫“小平”的老人的带领下,中国社会开始发

生巨变,城市展新貌,乡村奏新曲。让我们共同来看几幅我们身边的图片(幻灯片展示:城

市新貌;乡村新曲)

城市新貌:钟楼远景(钟楼气势恢弘,南大街繁华兴盛)。钟楼夜景:流光溢彩、璀璨

迷人。

乡村新曲:漫画“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学校大改观”

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三十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再看两幅图片。

70年代的钟楼(周围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下冷清)。

70年代的农村(房屋破烂简陋,设施缺乏)

教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回答(预设为改革开放)

教师:短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中国巨变。世界银行这样评价高度中国:

“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代人才取的的成就。”(幻灯片)这节课就

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探究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是如何开始的,

又是如何发展的?

第一改革篇

一、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走出

了改革的第一步。18位村民签下生死状(幻灯片展示生死状文书),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

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杀头”的巨大风险。

那么这种冒着巨大风险开创的制度到底是怎样一种制度呢?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民是

怎么说的、后来的历史学家又是怎么说的。(幻灯片出示资料)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凤阳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

在这种受欢迎的责任制下,每一农户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获得耕种一份土地的责任,

这份土地以前是由集体耕种的。在卖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产品后,农户可随意处理

其产品。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教师:同学们在阅读资料的时候注意注意思考该制度的前提、以及农民的责任、权利、

利益。

学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

承包给各农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政策。

教师:在这制度下,农民的心情如何?(点击出示)凤阳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

学生:回答(略)

教师:心情喜悦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辛勤劳动,获得了大丰收。(点击出示)表格(见下)和教材图片——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教师:前后的巨大反差和粮食的丰收说明了生产力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生产力的提高又是因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又是因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其实反映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并且这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结论。

在邓小平了解到小岗村的变化后,1980年5月31日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重要谈话。他说:“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哪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5页)。这一讲话打破了僵化的思想观念,消除了广大农民内心的恐惧。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1982年初,全国92%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幻灯片展示《1982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饼形图》,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农村出现了新面貌,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至此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幻灯片出示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首先在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

改革的成功,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改革出现了一个人们未曾预料的大收获,那就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政府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了。

国有企业的改革

教师首先提问: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国有企业的改革

出示材料:(幻灯片)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教师说明: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提问:这番话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生产经营局面?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广泛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说对的地方加以肯定,不对的地方注意纠正。

学生1:企业里吃大锅饭的情况

学生2: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3:企业管理糟糕

学生4:生产纪律涣散

学生5:企业生产效率低,缺少生机

展示图片: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

教师说明:

二十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带来的? (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

教师小结:

针对当时这种现状,因此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从管理体制到分配形式上进行了改革

具体内容如何呢?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学生归纳总结)

通过改革农村改变了贫穷萧条的面貌,国有企业有了活力,那么对外的封闭落后又是如何打破的?

第二开放篇

二、对外开放——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197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封闭落后的面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幻灯片)“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这为党和全国指明了对外开放的道路。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时说: “还是办特区好……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幻灯片展示)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教师: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学生:经济特区。

教师:“杀出一条血路来”,承载着邓小平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充满的艰难。广东省委杀出了一条血路,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在特区人民拼搏努力之下,昔日的贫穷荒凉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幻灯片显示图片:一夜之城深圳。(内容为深圳的前后对比))

教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何作用和影响。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材料进行讨论。(幻灯片展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1984年讲话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巡视、个别点拨。

学生:发言。

教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言:对外开放一方面能够获得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另一方面能够让扩大宣传,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深圳的成功、激励着全国人民,带动了全国的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第1步:点: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第2步:线:14个沿海城市。

第3步:面:环渤海、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为经济开放区。

第4步:体:全方位开放、浦东开放。

1979

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下的哪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昔日封闭落后的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特点。

第三感悟篇

,前面我们探寻了伟大转折的起源、回顾了伟大转折的历程,让我们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出示知识同学们体系图(点击出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想:僵化保守

对外: 封闭落后。思 想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解 放学习历史是为了让我们让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比了解知识更重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化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在责难和批评中起步和发展的 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停滞不前,要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我们相信新改革开放时代一定会到来,一定更加辉煌。谢谢大家!

第四篇: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篇,题目中《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旧革命的总结,旧思想的发展;下启本单元《改革开放》等相关内容,是新革命的曙光,新思想的肇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本课安排了三个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三者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初三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理念:

正确的处理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堂丰富多彩。学习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达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分为三个篇章:“春的序曲——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论”、“春雷惊天——一次会议拨正了航向”、“春回大地——一桩最大冤案昭雪的反思”。以语言叙述或举例子、看图片材料、视频、数字故事等形式展现历史;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等形式深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与体会历史,加深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以对历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实事求是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不因人取言,不因人废言”的理性态度和健康情感;

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认识党的伟大,培养爱党情怀;通过了解邓小平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初步了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去理解其决策,从决策中去体会和分析伟大的历史意义;把内容和意义结合起来,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解,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增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

展示美国《TIME》杂志封面,出示问题:中国有一位伟人曾七次登上《TIME》杂志的封面,并两次被选为人物,他是谁?

欣赏图片,并指出:七次登上《TIME》杂志封面并两度当选人物的是邓小平。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提高兴趣。

新课:

(一)春的序曲——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论

展示“文革结束”与“两个凡是”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个凡是”。

展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图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伟人的话”是真理还是“实践”出真理。

得出认识:“文革”是毛主席的错误决策,我们应该反对,“两个凡是”实际是左倾错误的延续。

举例说明:比如“小马过河”、“伽利略的斜塔实验”等,都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引导他们认识到“两个凡是”思想的错误性,从而加深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作铺垫。

(二)春雷惊天——一次会议拨正了航向

通过视频再现会场,走入会场,从记者和代表两个角度报道大会。

点评、分析并举例说明大会的转折含义。

播放《复兴之路》中的配乐诗朗诵《沉思与抉择》。

从不同的身份出发学习全会的内容,报道大会的盛况。

共同感悟转折的含义。

欣赏诗歌朗诵,感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用记者采访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用对比的方式显而易见。

烘托气氛。

(三)春回大地——一桩最大冤案昭雪的反思

播放数字故事,提问:刘少奇冤案说明什么问题?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如何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欣赏数字故事,并指出: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烘托气氛,再现情境。

小结:

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们开启了春的序曲;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惊雷,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春天;民主法制建设带给我们春意盎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指出: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们新的领导人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决策,并指出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相信春天的故事将会一直讲述下去„„

各抒己见,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们党有错必纠,与时俱进,不断走向胜利!

把条条框框的知识和自我感受相结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第五篇: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

芦溪镇中学 周利萍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热情也很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及其主要内容,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3、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

4、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的评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本课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摘要)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

2、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保证)

3、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总方针:改革开放。

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

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

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课堂小结:略 巩固练习:略 【教学反思】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课的课堂教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 充分运用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图像资料和报刊文章进行教学,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指导下一篇:学生自我评价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