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

2022-10-27

第一篇: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

群体体育工作总结

颍上县体育局2013年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体育主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真抓实干,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2013年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2013年,我县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发展,紧紧围绕贯彻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条主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育活动。

——1月份成立了颍上县羽毛球协会并举办了2013年全县羽毛球公开赛;元月29日在江店孜镇举办了“红红火火过大年”全民健身活动。

——4月份举办了庆“五一”篮球邀请赛;

——5月份举办了颍上县第八届管子文化旅游节暨太极拳展演活动;

——6月份阜阳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颍上站)在县体育局开班,邀请阜师院体育学院教授讲课,培训了

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60多名;

——7月份在迪沟镇举办了“美好乡村”农民篮球选拔赛;7月底在县管仲公园举办了颍上县第三届夏季篮球联赛;

——8月份在邮政广场举办了颍上县庆祝全国第五个全民健身日大型群众体育展演活动,28支健身队近600名健身爱好者顶着烈日酷暑表演了32个精彩节目;

同月举办了颍上县第三届夏季篮球联赛决赛暨颁奖仪式;

——9月份举办了颍上县“梦之蓝杯”庆“十一”男子篮球邀请赛;

同月,我县组队参加了阜阳市“美好乡村”农民篮球赛决赛。

——10月份成功举办颍上县2013“民生杯”农民篮球联赛,共设沙北片、沙南片和总决赛三个赛区,全县30个乡镇各派一支球队参赛,历时半个月,共进行了100多场激烈角逐。

——11月份成立了乾坤体育舞蹈健身协会和晨星篮球俱乐部。

----12月份组队参加了在福建省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小康村农民篮球赛总决赛。

2013年,我县共实施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9个,因资金问题,目前完成了30多个,新建全民健身广场2个(基础都已经做好等待器材到位安装)、全民健身苑8处(自建6处已经全部开放供广大居民健身使用,余下2处等待市局招标器材并安装)、社区体育俱乐部1个。今年计划培训

二、三级社会指导员160名,实际考核通过151名,为城乡广大居民科学健身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年我县公共文化专项补助资金,实际到位38.28万元,根据领导有关指示,我们集中利用了这笔资金,开展了颍上县“民生杯”农民篮球联赛,所有乡镇均参加了赛事。

第二篇:体育部群体竞赛副主任职责

1、主要负责学校的群体健身与校内外中大型竞赛、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外交流等工作。根据省、市、国际、国内高校和体育总局、社区等群体竞赛计划与信息,制订校内外体育竞赛和群体活动工作计划,并协助主任分管学科建设、教职工年终考核和年终决算分配等工作。

2、主管体育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工作。重点抓好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全民健身活动。

3、领导群体竞赛研究室主任认真执行群体工作计划,组织执行体委计划中的群体竞赛任务。

4、协助指导各系部、学院制订体育工作计划,督促检查各院系群体竞赛活动开展情况。制定评选体育先进学院、先进系、先进年级、先进班、先进个人的办法和年终评选工作。

5、拟定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场地维修、器材购置的计划和经费预算,经部主任审批后交办公室执行,并负责所属经费的控制使用与管理。

6、负责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选拨、招生、训练、比赛、学习、生活等管理工作。

7、负责教练员的思想及后勤工作管理,负责教练员的工作量计算和业务考核管理。

8、负责运动队的对外合作与联络。

9、负责所属工作环境范围的卫生、防火、防盗、安全等工作。

10、所属工作对体育部和学校负责。

第三篇:市区体育局群体工作总结及新年安排

市区体育局群体工作总结及新年安排范文2011年我局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下同是我们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我县群众体育活动坚持以“全民健身”为主题,以提高国民体质为出发点,在组织建设、品牌活动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一、健全组织,开展培训

1、进一步规范了协会管理。一年来我们按照各个协会章程和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要求,对己成立的协会完善了相关规范、管理工作,保证了协会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按照“全民参与、社会运作”的工作思路,新成立了游泳、象棋、垂钓等协会。

2、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大各级社会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按照“服务有指导,健康有标准”的工作要求,我局特组织指导员参加省级培训及邻县培训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县共有社会指导员328人,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其中省一级指导员有12人。

二、开展活动,有声有色

一年来我们一方面选送优秀项目参加国家、省、市大型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依托协会组织开展了各类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一)参加上级比赛情况

3月至6月份我县组团参加了安庆市首届全市妇女运动会,并取得了体育舞蹈第一名、门球第一名、武术太极拳团体第二名、乒乓球团体第

二、单打第一和第三的好成绩,最终获得优秀组织奖。

5月份我县举行的文博园开园仪式及第七届旅游文化节上,中国•花亭湖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作为一项主题活动,共有24支队,200人参加,我县运动员获得了好成绩,展示了风采。扩大了影响,达到了宣传的目的。9月份组队参加了在宿松县举办的“皖蜀春”杯周边县及三省篮球邀请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10月份,全市水利系统乒乓球赛在我县落下帷幕,我县取得了男子团体冠军,男子单打第一名,女子单打第二名的好成绩。

同月我县冬泳爱好者参加了在大连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冬泳邀请赛暨第十八届冬泳锦标赛,共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支队伍,约5000名冬泳爱好者,我县参赛者共获一金、一个第

四、一个第

六、一个第八名,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11月份参加了在怀宁县举办的八县(市)乒乓球邀请赛,我县代表队获女子团体冠军、女子单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5名。

同月我县还组织50人的老年队参加了安庆市老年人健康展示大会。

(二)安排活动情况

3月份,会同县妇联组织了全县女子门球赛,共有20多支代表队参加,150多名参赛运动员;同月还开展了全县春季老年门球赛。

4月份,组织了县直第七届“五四”青年门球赛及财税系统乒乓球赛。

5月份,县同县监察局组织了全县“廉政杯”乒乓球赛,共有60多支队参加,300多名运动员参赛,可谓是打出了志气,振奋了精神,激发了热情。

6月份,组织了篮球俱乐部邀请赛,共有10个俱乐部参加。实行单循环赛,竞争激烈,大大提高了我县篮球水平。

7月份,会同组织部组织了“七一”杯老年门球赛及县直机关篮球赛。8月8日为隆重纪念第三个全民健身日,我局组织各协会开展了健身舞表演赛,共有2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真正体现了“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的良好群众体育文化氛围。并在新建的人工草坪门球场上举行了竣工仪式及首场演示大赛。

10月份,会同县老干局组织了第三届“重阳杯”老年门球赛,同月还组织了全县钓鱼比赛。

11月份,会同县教育局举办了全县第二届“移民杯”篮球比赛,有16支队参加,实行分组赛和决赛,竞争邀请,大大提高了我县篮球竞技水平。

此外,为切磋技艺,提高水平,增进友谊,加强交流,我们还多次与兄弟县(市)的各行业代表队之间进行了友谊赛、对抗赛等活动。

三、场地建设,稳步推进

今年我们利用十三运在安庆召开的大好时机,积极主动争取政府重视,县级体育中心建设已经拉开序幕,并在进行场馆规划设计评审工作。按照活动有场所、健身在户外的要求,2011年我们除按省、市要求顺利完成了乡镇级的健身广场、健身苑、社区俱乐部等工程的建设、安装、使用工作外,还从有限的体彩公益金中拿出30多万元,在县城区和部分乡镇新建了六条健身路径,为弥陀高中捐赠新建了灯光球场,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为使健身场地覆盖全县每一个角落,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要求在新建的小区及人群集中居住点安排一定的区域的场地,作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并已初步形成。

二、2012年群体工作安排

2012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省、市体育局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巩固我县群众体育活动优势和成果,积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今年我县将根据新的《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积极宣传并结合我县实际制订的《太湖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二)做好社会指导员培训工作。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进一步做好社会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社会指导员队伍的素质,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县社会指导员人数达到400人以上,并继续选送一批指导员参加省市培训。

(四)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结合宣传新《全民健身条例》,依托各协会今年全民健身日将适时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积极、健身、向上的庆祝活动,营造我县人人参与体育、人人关心体育、人人维护体育的良好氛围。

(五)继续做好《安徽省万千百农村体育行动计划》。今年将力争完成15个村级农民健身工程,1个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并结合县体育局中心的建设,完成县级健身广场建设的动工兴建工作,按市要求完成健身路径6条。

(六)依托协会,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见表)

今年我们将继续选送优秀项目参加省、市比赛,还继续依托协会开展有益的群体性体育活动。

(七)继续完善国民体制监测中心工作。根据省、市要求,我们将争取县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着力在全民健身科学化服务方面有新突破,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开展科学健身服务,提高全民科学健身素质,推动全民健身科学化进程,保证监测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范文网【】

第四篇: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的参与动机、参与行为教师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学校体育教学对弱势群体学生重视关心不够;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参与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现状。建议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注与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更好的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分析

绪言

弱势群体一词来源于社会学,它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本文中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体育主观认识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被重视,但是在教学中仍然不容乐观。弱势群体学生也是全体学生中的一员,如何提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水平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民办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分类

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指在客观、主观条件上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的学生群体。

(一)客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的学生。诸如身体过度肥胖、先天发育不良造成的身材矮小、先天性疾病及各种后天原因造成的运动能力缺失的学生群体。

(二)主观方面弱势群体学生是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均正常但由于自身性格、意识等主观因素影响而不能很好的进行体育学习及运动的学生群体。诸如因胆小性格怯懦而不能进行体育学习的学生,因体育教学方法不得当而对体育学习抵触的学生等。

二、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学习分析

现阶段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被动学习的情况,学生不能对体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集中于活动强度小运动项目,学习中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

(一)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不明确

弱势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为被动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主要是为了顺利拿到体育学分,而对提高身体素质培养体育锻炼意识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行为分析

1、缺乏积极主动性和竞争意识

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此类学生在面对稍有难度的学习内容时,表现出畏惧困难,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克服困难,害怕失败,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敢参与其中,缺乏竞争意识。

2、自卑心理严重

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在教学中总是将自己定位于旁观者,尤其在课堂技术演示等环节弱势群体学生的自卑心理表现的更为突出,原本已经基本掌握的技术,在演示的过程中则不能很好的完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情愿接受不熟悉同学们的帮助,在同学们对其帮助时表现出冷漠、无所谓的态度。

(三)民办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民办高校一般起步较晚,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主要在教学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教师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

1、体育教学管理没有明确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管理

目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基本上是和正常学生一起学习,缺乏针对性强的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没能很好体现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心和重视。

2、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

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学科建设是学院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学院各项建设倾向于专业学科建设,而作为公共课的体育课来说体育教学设施的滞后和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专用的多媒体教室、专业的影像资料相对缺乏,对于弱势群体学生集中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场地要求不能实现教学的需要。

(四)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普遍偏低

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年轻人的比重较大,绝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教学艺术的同时由于年轻气盛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运用更会对弱势群体学生造成负面心理影响,直接导致学生更加抵触体育学习。

三、提高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学生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和丰富可行的教学内容安排;设置独立的弱势群体学生检测体系,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定期给予体质健康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体育锻炼方案;加强体育保健课的教学。

(二)认真了解每一名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作为体育教师要对教学的主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教师只有清楚的知道了学生是因为先天因素不能很好的学习还是主观意识上抵触体育学习还是由于性格上自信心上的不足影响学习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提高。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优美的技术动作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穷兴趣,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弱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形成由教师要求学转变成学生主动学。教师要善于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情景,尤其在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科学合理的营造学习情景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关键作用。同时体育教师要积极的拓宽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能仅仅在体育专业知识方面,在如心理学、社会学、保健知识等体育相关的学科领域也要深入学习。

(四)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但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体育实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所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理论方面更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中理论教育尤其是体育欣赏方面的知识尤为重要,诸如国家在大型比赛中争金夺银的精彩片段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来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其直观的教育作用。此外,对弱势群体学生加强个人体育运动监督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自身的体育学习有着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个人体育运动监督,学生可以明确的体会到自身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师友”合作关系

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教师真诚、主动的去关心弱势群体学生,营造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切的感到教师的关心,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进步,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进行适时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无时无刻的关注着自己,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完善必需的场馆设施

体育场馆设施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没有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弱势群体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为弱势群体学生能提供一个安全、适宜的运动场所,对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对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一)弱势群体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应加强对此部分学生的关爱,制定专门的教学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检测体系。

(二)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知识水平,主动营造新型的师生师友的和谐课堂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体育教学场馆设施的完善对促进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内容。重视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谊,周挺进,彭立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4):124-125

[2]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3]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0)

[4]张明.高校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学生教学浅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第五篇:体育课与体育

喜欢不喜欢怎样去喜欢——

体育与体育课

摘要: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小学生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针对中小学生“喜爱体育运动,但并不喜爱体育课”的现象,对原有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体育 体育课 学生

体育是一种人造的游戏,发展与游戏的科学。作为一种超越自然的文化,自然而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从各种体育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感觉,淋漓尽致的释放了“动物”的本性,同时也体会到了自己的份量。当今,体育运动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宣泄的途径。体育运动呼唤人们表达自己久欲表达但又不易表达的那种征服欲望,宣泄一下早已被压抑得不能再压抑的情感。当今社会,学生的压力可谓前所未及:学生要面对父母期望的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考试的压力,面对今后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也迫切的需要减轻或暂时的消除。因此,体育运动便成了中小学生特别钟爱的娱乐项目。但是,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在不自发的运动过程中生龙活虎,在体育课中却死气沉沉,甚至出现许多学生逃课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仅仅运用教育升学的压力来说明显然不够,我们有必要从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的本身来寻找其原因。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此问题作出一点评析。

1. 分析原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名学生,他们从久坐的教室来到操场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舒散一下禁锢着的筋骨,放松一下绷紧的大脑,希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活动,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玩乐”。然而,事实上,我们的体育课是一门课程、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这与他们想象的体育课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如何来缩小这样的差距?以下就对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1.1.1训练式的教学

竞技运动在社会需要和其自身生命力的推动下,以较快的速度进入了体育的教学内容,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本应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1)学生对某些竞技运动技术并不像期待那样乐观,例如:田径,体操类项目,学生已经表现出了厌恶情绪,但对跑跳游戏类项目却热情不减;(2)教学效果不佳,这种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反映在“教不会”和“教不好”的问题上,即所教东西离学生能独立从事的运动项目相差太远;(3)竞技运动关注个体差异的时候,更多的是从不同项目的选择上来考虑的,而在一个项目中则很少考虑多种个体的需要。例如蹲距式跳远的教学,体育教师总是先教原地起跳,慢跑三步起跳,接着三步起跳入坑,然后腾空步练习。在学生基本学会的基础上学短距离助跑起跳、空中动作等等,然后学生跟着这个程序漫无目的地练习。这种训练竞技运动员的模式,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东西被迫加以“认真”的学习,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恶情绪。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竞技运动从体现人的价值,培养人的精神方面来看,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是属于少数人的运动,是以挖掘人体大潜能的极限强度运动,不仅单调、枯燥,一般人对它是很难产生

兴趣的。而中小学体育课是面对全体学生,是以促进人的三维健康为目的的教育形式。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培养一般的学生成为战胜自我的胜利者。

1.1.2填鸭式的教学

体育课是一个教育过程,他在“为什么教”“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在哪教”等方面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学生就会感觉到体育课与校外体育不一样,感觉到这种体育课缺少主动性、选择性和探究性。目前的许多体育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的选择教授方法,主动告诉学生即将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学生不需要积极的思考,不需要知道动作的作用、来源、以及为什么学此动作,只要跟着教师的吩咐进行练习就行。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注重学生内部动机的挖掘,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我们目前的体育课就把学生本来不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抹杀掉了。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感觉到体育教学的强制性、单调性与竞技性。因此我们的体育课要加大学生的选择性、体验性、自主性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

1.2体育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整个学校教育阶段所达到的结果,建国以来我国颁布了五部体育教学大纲,提出的五个课程目标,基本上都是以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为构成体系,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在体育教学目标中,重生理,轻心理,重整体性教育,轻个性培养,忽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目标设置太空泛、太笼统,目标的衔接没有体现层层递进,目的、任务、关键词混用,目标表述不清;目标的设立中,各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基本相似、内容重复、无侧重点;目标只重视学生目前的发展,忽视学生未来的发展。”学校体育本来就是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同步发展、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学校体育中各层次目标经常发生错位现象,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特点与学校体育中各层次之间关系不清楚。对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对课程目标的科学性研究处于核心地位,而对课程目标的人文性研究甚少。这些问题都会使体育教师从茫然走向随意,使学生从心理上远离学校体育,起不到目标的层层渗透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课程目标体系,使目标更具有层次性,使课程目标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

1.3单调陈旧的教学内容

从我国先后编写的五套教学大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太多、太死。对我国的地域的差异性,和各个地区的经济差别考虑的太少,同时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他们的实际情况的关注也不够。例如: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

一、

二、三年级学生以短跑作为训练身体的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的心率达到140次/min 以上。试想这种教学内容怎么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怎么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国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单纯的竞技体育摆脱出来,广泛开展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适应学生不同身体条件的各种游戏项目,商定或修订竞技项目的规则,使这些项目的约束力小、灵活性大,满足中小学生的需要,激发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课程改革必须改变原有课程管理体系,使课程管理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另外,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中确实存在了一部分“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从小学一直滚到大学的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的一直学起跑”的奇怪现象。如果说重复的教学内容和重复性的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话,但上述的两种现象不但不能提高知识和技能,相反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感到体育学科没有什么内容,枯燥无味。

1.4 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发展,体育课的分组已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了。教师和学生对不同课程模式的选择,以及学生对学习项目的选择,均要求对体育课的分组形式作相应的改变。回顾一下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知道,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过于严密,体育课中的各种运动练习时间都是精确到用“s”来计算。例如每个学生练习一次全程助跑起跳的跳远。每个学生用的时间、全体学生所用的时间、中间休息时间和整理场地的时间都计算得清清楚楚,试想这与工业化社会“流水线作业”有什么区别?同时教学组织形式还存在着教师中心论观念。回顾一下一些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公开课就一目了然。教师成了“舞台”上的主角,他尽情发挥,学生机械地如同实验器皿一样。按照教师指示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一般的体育课1周只有2次。学生理应在这每次只有45min 的课堂中充分愉快地活动。但是过多的条条框框和过分的约束性,怎么能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呢?在教学组织形式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分组。在我国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以行政划分班级,在这种班级分组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同体质、兴趣、心理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学生同时在学习同一内容,练习同一强度,遵守同一练习时间。试想这怎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怎么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5 终结性、绝对性的考核标准

《体育合格标准》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依据此标准,无论老师平时教什么内容,学生的能力如何,最后考试都按照统一化的标准来进行测验,并且测试的成绩在体育课的评分中占很大的比重。这种评价标准使学校和学生都带着功利性思想去上体育课,评价的目的难以实现。这种考核制度严重挫伤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改进教学,同时也不利于激励和监督学生进一步学习。目前的中小学对体育课的评价绝大多数都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的方法,终结性评价也叫一次性评价,评价往往被看作为教学活动的终结。“这种评价只重视结果,其功利性显而易见并且缺少一个信息反馈过程。因此,对改进教学、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均缺乏动力。这种评价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评价。”我们绝不能把评价理解为考试和评分,很多评价只是为了起到鼓励学生学习和调节教学的作用。日本的评价标准与我国的评价标准大不相同,日本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态度和行为的进步 与发展,并提出应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证,而不是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我国的体育考核标准并没有把体育课的评分标准从整个学习评价中分离开来,相反却把那些不应该列入体育课评分标准的内容也列入了评分体系中,同时又忽略了对学生非体育(如情感、态度等)的成绩的评分。在体育课的评价过程中,缺少学生的自我评价、阶段评价;在评价目的上,只求评分的最终结果,忽略了对学生的鼓励与鞭策的积极作用和修订计划与改进教学反馈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评价体系,把目前在体育课中对学生的单一的、绝

对性的、终结性的评价转变为绝对性、终结性与相对性、过程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方法人性化。

2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还是成不了主体。因为学生一旦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尊严、教师的位置、教师的地位在一些教师的眼中,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一直沿袭着“教与被教”“训与被训”的关系,这必然导致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体育教学的精心设计和教学技巧的运用上,甚至于会出现“发泄式”、“专制主义”等教学方式,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完全不予考虑。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完全被忽视。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评不中用”的教师唱主角的“好课”。想一想这种不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而忽视学生主体参与性的课,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吗?

3 建议

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运动中真正可以体验到运动和学习的乐趣。因此,我认为我们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观念上,应该从单纯的体育向“健康第一”转变,从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记忆性学习向思辨创新性学习转变;(2) 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把人文性与科学性有机结合;(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关注学生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4)课程管理体制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并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完善课程管理体制;(5)评价体系的科学化(重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方法人性化)。(6)优化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些方面,那种认为体育课是“剥夺人生乐趣”观点,将逐渐会转变成为体育课是“协助学生解开人生价值结”的课程

4 参考文献

[1]刘晓莉.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回顾与展望.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77.

[2]曲宗湖.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60-82.

[3]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2.68-109.

[4]黄叔怀.体育保健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3.5.

[5]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15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育组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体育游戏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