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

2022-05-0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目的探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学“肿瘤”章节的说课设计。方法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方面对“肿瘤”章节进行说课设计。结果通过“肿瘤”说课,提高了教研活动实效、备课质量及教师素质。结论通过说课,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满足了高职高专院校着重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社会需求。

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 篇1:

新课改下的“卤素离子的检验”教学设计

摘要: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从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对“卤素离子的检验”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卤素离子的检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内容

出自五年制专科《化学》第一册第一章——卤素离子的检验。

2.编者意图

把本节内容编排在卤族元素一节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两节的旧知识,通过实验探索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并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3.重点难点

掌握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4.突破方法

利用实验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开发学生的潜能。

5.教学目标

据化学新课改的要求、化学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抽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③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④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探究的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因本课时分两大知识块,根据各自知识的特点,为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现代教学观、课程观学习观,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积极渗透研究性的方式。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①实验引导探究法:以实验为先导,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和归纳为最基本方法,自己得出结论,强化知识的开发和吸纳。②问题解决法: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学讨论。③自学归纳法。

另外,在教改方面,本课的演示实验为试管实验,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所以改演示实验为边讲授边实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教材处理上“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活动和学生的收获出发,强调教材处理的过程性、生成性、体验性,实现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整合。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内容,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助建构的统一,并通过学生的自身感受、理解和领悟,实现教材的转化和创新。

2.学法

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要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掌握三种学习方法(观察归纳法、自学阅读法和学习迁移法)。

三、教学程序

为将教学目标、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1.设计理念

(1)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上。

(2)注意学习过程的体验,不是把本节的知识点、结论都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创设宽松、和谐、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行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学环节

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不但重视得出的结论,更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真正让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实验、研讨和思维的过程,让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时计划安排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条件,先让学生回顾卤素单质有哪些性质,然后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K+CI2;Cu+CI2;K+Br2。分析并引导学生若将上述生成物放入水中,会电离出什么离子?采用何法检验(启发质疑)。这时为适应学生急于想知道的心理,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景。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第四节:卤素离子的检验。这样提出本节探索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为学习新知识铺好了路子。接着进入

第三环节:新课教学的展开。按照卤素离子的检验——离子反应这条线索展开教学。[板书]“一、卤素离子的检验”。本部内容的学习按照实验引导探究法的四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验得感知(实验阶段)。首先投影显示实验步骤及要求:取四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NaCI、NaBr、NaI和NaCO3溶液,然后向四支试管里各滴加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要求仔细观察四支试管里各发生怎样的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先阅读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同时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其目的是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注重探究过程,为后续探究总结归纳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铺好了路子,为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供了可靠源泉。此时学生很想知道实验现象的背后原因。

第二步,分析现象找原因(探究阶段)。结合上述思考题,分析四支试管各自的变化。让学生动脑探究,写出以下化学方程式,此时教师加以点拨。

NaCI+AgNO3=AgCI+NaNO3

NaI+AgNO3=AgI+NaNO3

NaBr+AgNO3=AgBr+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特别注意:在加入稀硝酸时各自的沉淀有何变化?为什么?边提问,边分析,边板书,并让学生板书,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能否根据这一关系寻找检验卤素离子的一般方法,使其思维活跃起来,自然进入

第三步,归纳总结得方法(总结阶段)。由于前面的直观的实验现象和教师的步步设疑,层层诱导,学生的思维一层比一层深刻,将慢慢地从过程的体验发展到结论的得出。因而学生自己找到卤素离子检验的方法,自然是顺水推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边提问、边板书如下:[板书]①,一般方法:先加入硝酸银溶液再加入稀硝酸。此时找到了新课开课时提出问题的答案,解决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做到了研究过程的收尾呼应。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接着追问学生:除一般方法外,还有特殊方法吗?提醒学生想一想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不难找到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板书]②,特殊方法:先加新制的氯水,再加四氯化碳。

第四步,巩固开拓。为促使学生完成理性认识的飞跃,还要再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创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总结出来的方法去解答,扩大知识的应用面,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化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所以,设计了如下的题目。[投影显示]设计出尽可能多的合理的实验方案,检验自来水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溴离子及碘离子。这时,学生的思维肯定会活跃起来。由于前面只提到方法,未提到方案设计问题。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会比较谁答得又对又快。教师则发挥点拨作用(要做到心中有数,控制节奏),结合上述分析,师生共同总结。[板书]③,实验方案的设计[投影显示]:首先是实验步骤:分别取N种待测液体,分装在N支洁净的试管里,各滴加少量的稀的硝酸银溶液,然后再分别加入稀硝酸。其次是实验现象与结论:若有白色沉淀生成,且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若有浅黄色沉淀生成,且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溴离子;若有黄色沉淀生成,且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碘离子。最后是实验原理: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至此第一部分内容结束,接着让学生去思考氯化钠、硝酸银溶液里各存在哪些离子?离子在反应前后有何变化?接着进行第二部分的学习。[板书]“二、离子反应”。本部分内容利用问题解决法来完成。首先投影显示下列思考题:什么叫离子反应?用什么式子表示离子反应过程。什么叫离子方程式?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它与化学方程式有何区别?学生精读课文有关内容,同学之间可展开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启发。这样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的阅读习惯。然后,边提问,边分析,边板书。至此,已初步实现了本课时的所有教学目标。

第五环节,对照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总结。为使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心目中更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教师总结为学生总结(首先让学生回顾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哪些是重点和难点?最好由教师强调,指出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希望和要求)。第五环节重在巩固练习,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巩固新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目的,精心设计了如下巩固思考题[投影显示]:①怎样证明自来水是用氯气消毒还使用双氧水消毒?②设计三种实验方案,把下列三种无色溶液鉴别开来:稀盐酸、碘化钾、碳酸钠。具体要求是:学生全员参与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缩短了教学信息的反馈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且要注意因材施教,使各层次段的学生都实现并不遥远的目标,都有成功感。作业:课后习题234。

四、教学反思

本教学过程始终贯彻“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探究、知情共济的学习情境中去。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从而亲身获得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方法论得到了教育和培养。即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惠娟.从生活中感悟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案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09).

[2]施锦军.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

[3]吴先强,王祖浩.让化学教育走近学生的生活——评美国哥伦比亚地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活动特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09).

作者:王如芹

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 篇2:

高职高专病理学的“肿瘤”说课设计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学“肿瘤”章节的说课设计。方法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方面对“肿瘤”章节进行说课设计。结果通过“肿瘤”说课,提高了教研活动实效、备课质量及教师素质。结论通过说课,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满足了高职高专院校着重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理学;肿瘤;说课

医学高职高专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村和广大基层培养技能型医疗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由于三年制教学的时限特点,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学作为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形态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学时少、内容多且复杂等情况。“肿瘤”章节是病理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又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肿瘤的认知,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病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设计以及为什么的一种教学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帮助[1]。笔者针对高职高专病理学的“肿瘤”章节进行说课设计,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说教材

教学对象是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第6版,主编为王斌、陈命家,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十章肿瘤的第一节至第四节,P114-124。

1.1教学内容“肿瘤”章节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学习肿瘤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病变。按照教学计划,“肿瘤”章节内容有2次课,这是第一次。在学习该内容之前,教材已安排《组织细胞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三大基本病变知识。详细内容包括肿瘤的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特性(其中包括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异型性,代谢特点,生长和扩散,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等五个内容)、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良恶性肿瘤的局部和全身影响)、第四节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1.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2.1知识目标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熟悉肿瘤的组织结构、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了解肿瘤的大体形态、代谢特点。

1.2.2能力目标通过肿瘤的基本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在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及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向教师、病人及家属就肿瘤发病的基本规律进行解释,并能对某些肿瘤的形态、生长特性、扩散规律及病人预后等进行描述。

1.2.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引入了“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逐步培養学生的医疗公德和行为规范。并提出“假如我是一名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是否应该安乐死”等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1.3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教学难点是肿瘤的异型性。

1.4学情分析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且学时相对较少,在本次课不考虑进行肿瘤相关内容的深层次的讨论,仅先传授肿瘤基本知识。

2说教法

2.1教法的选用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2.1.1讲授法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目前理论课教学还是提倡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根据教学目标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先对肿瘤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先有初步认识。

2.1.2多媒体演示法能减少板书耗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将肿瘤相关的图片,包括肉眼观图片和镜下观图片,较好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对病变的理解更形象化,有利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强化。

2.1.3比较法难以区别的内容的对比学习。特别是“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是本次课的重点,笔者从分化程度、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复发、转移、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比较,并用顺口溜强化恶性肿瘤的特性是“分化不好生长快,转移侵袭加破坏”,使学生能更正确的区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对学生日后在肿瘤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帮助。

2.1.4情境教学法针对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课间和课后,在学生中进行情景话题讨论,如“假如自己是一名肿瘤患者,为了减轻病变对机体的影响,该如何进行自身护理”。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学会关心和爱护病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医疗责任感和使命感。

2.2教具的选用主要包括将1-2例典型的肿瘤大体标本带至课堂,并将病理图片制成图文库在课堂上演示。

3说学法

3.1学法的选用四环节常规法:预习法、听课法、练习法、小结法

3.1.1预习法通过细读和自我“质疑”,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1.2听课法由于本次课是肿瘤基本理论课,还是主要以讲授式的课堂传授来完成,期间穿插师生交流。

3.1.3练习法讲授完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将试题库中该内容的练习题引入,例如在学习完“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后,会提问“下列哪一项不是良性肿瘤的一般特性”,选项为“A异型性小,B膨胀性生长,C生长速度缓慢,D手术容易完整切除,E会转移”,让学生集体作答。

3.1.4小结法督促学生:“三看”看课本、看笔记、看练习。“二列”列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提醒学生课后“三做”:做练习题、做精品课程网络内容观看、做授课内容整体温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3.2学法和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探索掌握知识的方法,笔者通过渗透指导、讲授指导、交流指导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学习指导。

3.3教学设计中有学法的内容在明确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方面体现自主性和差异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也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在课堂上与学生有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自由发挥力。

4说教学程序

4.1导入新课用时为3-5分钟,通过复习上一堂课的增生性炎症病变中的炎性假瘤,来导入肿瘤内容。炎性假瘤是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和真性肿瘤的外观形态很相似,好发于肺和眼眶,极易误诊为肿瘤。但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凭肉眼观就对肿物进行定性,因为病理学最主要是依靠显微镜和基因水平观察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在显微镜下观察,炎性假瘤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等慢性炎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这些细胞的形态是正常的,没有真性肿瘤的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那这些“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真性肿瘤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认识和区别这些病变。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4.2講授新课用时为60-70分钟

4.2.1教法通过将肿瘤基本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的讲解,让课堂运作起来,体现教师的主导。本次课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4.2.2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明确分析教学难点。

4.2.3教具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规范多媒体课件的板书,使学生条理更清晰的掌握知识。

4.2.4学法既设疑又答疑,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过程中设定2-3个问题让个别学生独立完成,并将重点内容针对性的让全体学生集体回答。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达到初步认识肿瘤的目的。

4.2.5整体既正常发挥又采取应变补救措施,既正确地叙述和分析教材,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4.3巩固训练用时3-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例题示范,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并说明例题的出处、功能和目的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反映等。例如,在完成“肿瘤异型性”的内容讲解后,提问“肿瘤的异型性能首先反映什么,选项:A肿瘤的性质,B肿瘤组织的起源,C肿瘤的生长速度,D肿瘤的复发情况,E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答案是E”

4.4课堂小结用时3-5分钟。立足反复强化来巩固新知识,新课内容结束后,再回顾课堂讲授知识;加强系统思路的联系性,使肿瘤各知识点之间纵横联系更紧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课后预习“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内容。这样教学,符合“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

实践证明,在“肿瘤”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应用以上说课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交流、研究状态中,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升了教师备课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说课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说课,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着重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宋艳荣,陈海翠,李春建.说课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11-12.

作者:史琳 张安文 罗宇

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 篇3: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微生物检验技术说课

【摘 要】本文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说明本次课(K-B法)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K-B法 说课

本课说的内容是K-B法(标准纸片琼脂扩散法)。下面笔者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说教学效果这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是中等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之一。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教材的内容特点

本节课是《微生物检验技术》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药敏试验的意义在于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进行微生物耐药性变迁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检测宏观耐药性、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3.学情介绍

本课授课对象是中等卫生学校二年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从基础知识方面分析,经过第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他们掌握了与微生物检验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有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兴趣习惯方面分析,学生对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兴趣较浓厚,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不喜欢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喜欢自己思考、自己动手。

4.教学目标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和《微生物检验技术》大纲要求,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明确药物敏感试验的重要性;掌握药敏试验的概念和常用的方法。(2)技能目标。能正确运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学习,为实践学习和临床工作打好基础。(3)德育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5.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熟悉理解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药敏试验的基本概念及常用方法是教学的重点。K-B法药敏试验的临床操作及结果判断是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既要无菌操作,又要给临床医生治疗的参考,需要一定的技术,是教学的难点。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取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教学法。通过教师讲授,将学生导入课堂情景、讲解知识体系、强调重难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真实的教学活动任务并展示出来,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标准。

2.说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通过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观察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的方法探究知识,教师适当点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师的直观演示下,学生近距离观察K-B法进行药敏试验的操作,边看、边学、边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3.教学媒体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法与学法,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我将课堂设在微生物实验室,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辅助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三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45分钟,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教学程序进行了以下设计:

1.视频导入,教师讲授

采用视频《耐药细菌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现场快报》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药敏试验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详细讲解药敏试验的试验原理、试验材料的选择、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

2.提出任务,小组分工

任务一:完成图表,巩固新知。6个小组分别将K-B法的试验原理、试验材料的选择、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用最简单的图表画出来并粘贴到黑板上。任务二:操作展示,促进理解。每个小组派2名同学对K-B法进行操作展示,一名同学操作,一名同学解说。

3.实施任务,小组合作

本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两个项目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各小组进行巡视,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评价任务,加深记忆

通过小组间的提问、质疑、比较,将学习效果及时地反馈出来;教师一边示教一边讲解,针对学生操作的不足进行纠正,使学生操作规范化。

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结合板书,归纳总结;课后书写药敏试验实践报告。

四 说教学反思

本课以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教学法贯穿整个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及无菌观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注重课堂互动。

五 说教学效果

对于本节课教学,本人立足于新大纲、新教材,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新的职教理念,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并适当引用临床实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活跃,让学生感受“乐中学,学中乐”。

参考文献

[1]郭积燕主编.微生物检验技术(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周艳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下水工程施工论文下一篇:比较法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