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

2022-04-18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

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 篇1:

在内蒙古日报社2014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内蒙古日报社工作会议,与同志们共同研究探讨如何做大做强《内蒙古日报》,以此更好地服务于自治区全局工作。刚才,张彦钦同志说明了会议的内容,这体现了报社新的领导班子同大家一起锐意进取、共谋发展的精神风貌。

《内蒙古日报》是我党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创办最早的省级党报,毛主席亲自题写报头,自治区党委历来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内蒙古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报方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热情讴歌草原儿女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生动实践,为推进自治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日报社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8·19”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办报质量和水平,在服务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彰显了新作为。一是坚持讲大局,服务全局能力不断增强。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的重大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梦·尽责圆梦”、“8337”发展思路等一系列主题宣传,充分报道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进展,及时反映各族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发挥了媒体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工作的作用。二是坚持抓导向,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在重大活动、先进典型、社会热点、经济、民生、社教、文艺等一系列宣传中,始终注重把握舆论导向和传播效果,较好地掌握了话语权,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坚持走转改,服务群众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策划了一系列服务百姓、贴近生活的专题专栏,报道推出了一批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鲜活经验,引领了社会风尚,弘扬了社会正气。四是坚持强管理,自身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牢牢把握新闻宣传规律和媒体发展规律,加强新闻工作机制建设,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新闻从业队伍不断壮大,媒体自身发展实力不断提升。特别是报社的广大新闻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淡泊名利,埋头苦干。有的经常加班加点,赶稿编审;有的常年深入基层,蹲点体察民情;有的兢兢业业,带病坚守岗位;有的放弃节假日休息,不能与亲人团聚。大家在工作中展示出令人感动的新闻职业操守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实践证明,报社的新闻宣传队伍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是一支爱岗敬业、充满朝气、敢于担当、能打硬仗的队伍,自治区党委对报社的工作总体是满意的。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默默奉献、辛勤工作在新闻战线的报社的全体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自治区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区提出了“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靓丽”的殷切期望,自治区党委正在全力推进“8337”发展思路,希望内蒙古日报社发挥党报优势,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富民强区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自觉肩负起加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建设、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使命。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面对当前舆论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的深刻变化,党报要在新的传播体系中引领方向,必须加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建设。就内蒙古日报社来说,在王君书记和巴特尔主席的关心和支持下,去年发行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政府买单,发行量已经增加到23万份,征订压力减轻,发行量剧增,这给报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从目前看,我们的党报在传播能力、整体策划、品牌影响、宣传活力等方面与发达省市相比都有差距,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意识还需加强,在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上还需要深入地研究。在去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报社班子剖析的问题也很多。希望报社把加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建设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在做大做强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要加强统筹策划。要把加强党报“三力”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统筹力量,深入研究,形成统筹推进“三力”建设工作机制。特别要加强对日报汉文报、蒙文报、都市报和新媒体等发展布局的统筹,加强对重大活动、重大主题宣传的统筹,推动形成以党报为主体,包括经济、文化、生活、服务等各类报纸在内的多品种、多层次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要明确发展定位。要认真研究受众市场,根据各媒体受众的特点,找准自身定位。党报要突出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这一职责,从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上选材定题;都市类报刊要体现本土化、平民化特色,更多反映百姓生活,讲好百姓故事新闻;网站要注重搭建吸引更多网民参与的互动平台,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三是要创新方法手段。要立足于群众易于接受、增强读者共鸣,合理策划和设置版式、专题、栏目等,努力使内容“活”起来,版面“靓”起来,增强宣传的表现力和冲击力。党报要加大扩版力度,在办好新闻的同时,推出理论、文艺、民生等一系列专栏专刊,把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做足做好,以更大的容量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每一份报纸、每一个版面、每一个网页,都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发具有自主创新价值的品牌专题、专栏、评论和栏目主持人,努力在各领域宣传板块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推出一批名编辑、名评论员,不断提高党报的影响力。

第二,要自觉肩负起宣传党的主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使命。

党报的性质决定党报的根本任务就是宣传党的主张、党的理论政策、党的中心工作。当前,我区同全国一样,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周期,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改革发展稳定共识的任务越来越重。近年来,《内蒙古日报》在宣传党的主张、凝聚发展力量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要看到,一些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内容的宣传深度还不够,言论评论队伍建设还需加强,等等。希望《内蒙古日报》切实承担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好。一要宣传好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面准确、科学严谨地宣传解读好党的重大理论、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决策部署。当前要重点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到内蒙古视察的重要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解读,讲清楚党的重大理论与政策与老百姓的关系,凝聚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二要传递好自治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核心价值观和推进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开好专题专栏,做好言论评论,把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和实践传递到基层群众,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三要弘扬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刊发的每一条新闻、每一个专题专栏、每一个评论,包括广告等等,都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弘扬“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要针对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讲清楚党和政府的态度以及解决措施,鼓舞士气、提振信心,架起党和政府与老百姓沟通的桥梁。

第三,要自觉肩负起反映人民心声、把版面更多留给群众的使命。

新闻媒体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通达社情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近年来,《内蒙古日报》在转作风、改文风、接地气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得看来,“走转改”的成效还有待提升,来自基层和民生方面的深度报道仍然不够,有的报道语言格式化,亲和力不够;有的报道浅显,鲜活性不足;还有的会议报道抓不住关键和要害,报道平平,就会议报会议。希望把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找出来的问题作为解决的契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活动、牢固树立群众观,时刻想着群众,多反映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疾苦,发挥好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和平台作用,真正担负起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一是行动上要真“走”。要紧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进行选题策划,真正深入到最基层,采写来自群众的鲜活报道,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冷暖忧愁;要增加反映基层、反映民生的重大活动,让普通百姓的事迹和故事成为报道重点。二是内容上要真“转”。要注重与群众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体现媒体传播的平民化、平等化特性。各类栏目、专版、专题,都要多琢磨群众的口味、需求和立场,通过“走转改”活动及时挖掘典型、发现问题,将传播平台与群众关注实现无缝对接,做服务百姓的优质传媒。党报和都市类报纸在“走转改”方面要真走、真转,使报纸在百姓当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要抓好《内参》平台建设,发挥好“耳目”作用。三是文风上要真“改”。《内蒙古日报》是全区新闻战线的排头兵,要在改文风上先走一步、高出一筹。要创新宣传话语体系,善于用群众语言,讲群众心里的话,切实把改文风的要求贯穿到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确保刊发的文章、传递的信息都是老百姓需要的、爱看的、喜欢的,让群众感受到党报文风的新气象。

第四,要自觉肩负起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使命。

当前,网站、网络社区论坛、新媒体视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主要新媒体发展态势迅猛,已经越来越成为传播的强势媒体。据统计,就国内外来看,互联网冲击由大到小依次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是增强媒体“三力”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积极拓展媒体发展的新空间。一要整合资源。要集中打造自治区重点新闻网站,整合内部资源,理顺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加大传统媒体优质资源向新媒体转移力度,在工作平台、传播终端、人才技术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尽快做大做强。同时,要科学整合报社所属各类媒体资源,采取做平台、做集成、做孵化器的新媒体策略,建立健全资源信息共享的新闻平台,实施传统媒体网上覆盖工程,发展报网联盟。二要发挥优势。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自优势,用好传统媒体在信息资源和专业采访、权威报道等方面优势,利用网上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以互联网的思维办媒体、促融合,积极建设数字化平台,开办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新闻节目、网络报刊、移动多媒体等新的传播渠道,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目前报纸的发行量、影响力相对于全区2400万人口还是很小的。要学习先进地区报业发展的经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对于“三力”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要借助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的技术和平台,开设各类新闻性、服务性的内蒙古频道或视频音频类频道等,拓展新闻信息服务多元化阵地。同时,要支持和保障重点新闻网站在新闻报道中的采编权、首发权,增强新闻网站自我发展能力。要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只有把新闻网站做大做强,才是对传统媒体的积极支持。三要把握方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始终坚持“无论怎么改,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的原则,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和时间进度,加大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做到既要在内容、技术等方面实现融合,更要在管理上实现融合,确保通过科学的融合后继续成为主流媒体,并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第五,要自觉地肩负起以报业为中心、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的使命。

以党报为核心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是党和人民赋予党报的庄严职责。办好党报,中心任务是要提高宣传质量和办报水平,真正做大做强党报。因此,衡量内蒙古日报社工作成效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要看报纸办得好不好。报业集团搞多元化经营,初衷和目的是为支持报业自身发展创造条件、壮大实力,而不是为了搞副业而搞副业,更不能用报业发展壮大的资金去搞副业,报社的核心工作就是办好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主业这个重点。希望内蒙古日报社始终坚持以办报为本,在做大做强党报以及都市类媒体、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上下更大功夫。一方面,要抓好“主业”。始终把党报作为报社的立身之本,坚持党报的定位,把资源向党报发展汇聚、力量向党报发展集中、重心向党报发展倾斜,一心一意、千方百计围绕党报共谋发展。要坚持新闻立报,以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群众的关注点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引导主流舆论,增强党报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抓好管理。要围绕提高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强化内部建设和日常管理。对日报,要不断改造管理方式,全面落实新闻策划会、通气会、阅评等管理制度,提高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对都市类媒体,要始终坚持面向群众,在如何把报纸办“活”上多下功夫,在如何使群众喜欢看上多下功夫,。发达省市的都市类报纸发行量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狠接地气,很“活”、很有冲击力,都市类媒体要按照都市类的标准来办。北方新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在激烈的竞争中,要再创辉煌。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猎奇、不炒作,杜绝虚假不实报道和干扰大局的噪音和杂音;对新兴媒体,重点抓好导向管理,在热点问题上要该热的要热、该稳的要稳、该冷的要冷,不给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同时要抓好监督类报道管理,严格区分舆论监督和负面炒作界限,坚决防止打着监督的幌子搞负面炒作,切实维护媒体的公信力。网站要在让网民愿意登陆、愿意点击上下功夫,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

第六,要自觉地肩负起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高素质新闻队伍的使命。

近年来,内蒙古日报社注重加强队伍建设,新闻队伍素质有了大的提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新闻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受过新闻专业系统教育的人数还不够多;采编人员身份“双轨制”问题还没得到解决;队伍的作风建设还需要加强等等。因此,必须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党报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要增强政治敏锐性。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增强政治敏锐性、鉴别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握好“时、度、效”,应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都要认真研究、审慎把握、严格把关。做老百姓需要的、爱看的、喜欢的,让群众感受到党报文风的新气象,都市类报纸在这方面更要体现新的文风。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班子成员、环节干部和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讲团结、讲奉献,互相支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全力以赴做好工作。报社全体同志要支持班子的工作,形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约束不良风气,建设一个廉洁高效、务实创新、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和新闻工作队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围绕“四风”建设,建章立制,建设和谐机关。三要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要关心记者、编辑的学习工作生活,关心他们新闻素质的提升。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就如何提升“三力”建设水平、如何把报纸办得群众喜欢看、如何既能体现党委政府声音又能反映基层实际等问题,加强学习培训,形成学习研究的浓厚氛围。记者、编辑要加强学习,了解新事物、了解中央的声音、了解自治区党委的声音。要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坚决反对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损害新闻工作者声誉的不正之风,维护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是社会矛盾凸显的阶段,国家的稳定和自治区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媒体在治理能力和维护国家秩序上承担着重要责任。

同志们,自治区党委提出,要打造经济繁荣的风景线、民族团结的风景线、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改善民生的风景线。内蒙古日报社作为宣传展示内蒙古的重要窗口,要以此为契机自觉肩负起推动党报发展、繁荣党的新闻事业的神圣职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把祖国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

责任编辑:邰山虎

作者:乌兰

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 篇2:

以高质量融合传播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

摘要:贵州日报报刊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守主流媒体责任担当,以脱贫攻坚宣传报道统揽全局,调度精锐战队、部署精准战术、聚合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方式,推出一系列战术打法,抢占前线“桥头堡”、建强前沿“指挥所”、锻造“尖刀铁拳”、火力全开、扎实打好“全域战”,全面打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宣传总攻战,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坚强舆论保障。

关键词:脱贫攻坚 四力 宣传战 媒体融合 文军扶贫 贵州日报报刊社

“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大战大考中,贵州日报报刊社(以下简称“报刊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发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宣传战”行动,当好主力军,唱响主旋律,推出图文报道、网络直播、音视频、新媒体海报、H5、公益广告等宣传产品,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深层次报道好贵州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千年之变”。2019年以来,《贵州日报》共刊发涉及脱贫攻坚相关报道11000余篇;《当代贵州》共刊发脱贫攻坚专题、通讯等相关报道1614篇;天眼新闻客户端先后开设脱贫攻坚相关专题20多个,全平台160多个频道全面发力,加大脱贫攻坚报道,共计刊发原创报道358000多条;当代先锋网全面同步报道。此外,报刊社旗下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同频共振,创新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为打赢脱贫攻坚宣传战凝聚磅礴力量。

一、精锐队伍抢占前线“桥头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报刊社闻令而动,迅速吹响宣传战斗“集结号”,不断增强“四力”,构建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践行“四力”的战法战术,精锐队伍全力以赴投身脱贫攻坚宣传报道主战场,抢占前线“桥头堡”。

1.班子成员“挂帅出征”。报刊社领导靠前指挥,“一把手”率先示范,既当“指战员”又当“作战员”,积极践行“四力”。进一步扩大蹲点调研采访范围,并做出系列制度性安排,班子成员、采编部室负责人、业务骨干分别联系全省66个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以及19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非贫困县,实现调研采访全覆盖,推出了《建好产业链 “三易”解“三难”——看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在威宁的生动实践》《麻山“大迁徙”——望谟麻山万人易地扶贫整乡搬迁纪事》《“夏辣椒”的创业简史》等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产品。

2.主力部队驻扎前线。报刊社充分发挥驻站、驻县记者队伍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队作用,全面加强脱贫攻坚前线队伍建设,主力军身往一线沉、腿往一线走,进村入户主动和群众打成一片,在田间地头、基层一线,以笔墨光影定格每一个鲜活瞬间、记录每一个攻坚足迹。至今,共设立了9个记者站(办事处),同时派驻66名驻县记者到有脱贫任务的县,与各县(区)融媒体中心紧密合作,此举开创了全国省级党报向县(区)一级派驻记者的先河。

3.天眼战队尽锐出战。在前方建立强大先锋队的基础上,报刊社以超强手段、有力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宣传之战,建立了一支由各采编部室抽调组成的支援型机动战队,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严阵以待,遇特殊关键时间节点,前方“战事”吃紧时,支援部队立即补位、尽锐出战,形成铺天盖地宣传态势。2020年2月17日,成立聚焦“9+3”挂牌督战天眼战队,围绕贵州挂牌督战,省、市、县三级联动,督战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和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3个区县开展脱贫攻坚宣传报道,以每天一个县频率,连续刊发“9+3”12个区县挂牌督战综述深度报道。3月,启动了“脱贫攻坚走基层”大型主题采访活动。10月,对“脱贫攻坚故事”征集整理记录传播工作作出“四全一重四对接”安排部署,举全员之力,抽调主要采编部门骨干力量下沉,凝聚成300多人采访力量“七進”基层,形成“齐发力、广传播、振大音”的宣传格局。

二、精准谋划建强前沿“指挥所”

报刊社全面锻造过硬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精准战术谋划,构建起了融媒体指挥中心+采访中心、编辑中心、技术中心“1+3”架构,作为脱贫攻坚宣传战的“指挥所”,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协同作战,工作第一时间部署、指令第一时间传达、力量第一时间凝聚。在前沿“指挥所”战略布置下,报刊社脱贫攻坚宣传报道创意泉涌、内容泉涌、评论泉涌。

1.策划先行创意泉涌。组织召开季策划、月策划、周策划、日策划、时策划和紧急策划6个层面的选题策划会,将选题策划结果作为宣传计划的先导,推动报道有序进行,推进整个作战行动高效运转,从而使各作战要素、作战单元发挥出最大优势,形成集束、规模化效应。将作战指挥权限下沉,形成报刊社、部门、新媒体3个层面的选题策划会,构建互相联动、支撑的策划体系,策划覆盖“365天×24小时”,贯穿新闻采写编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开拓出“月月有重点、周周有燃点、日日有看点、时时有亮点”的脱贫攻坚宣传“四有”新局面。

2.主题报道浓墨重彩。报刊社整体谋划,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宣传鼓劲、经验总结、典型示范等作用,创新开展宣传报道,专题专栏亮点纷呈、主题报道浓墨重彩。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前置策划,以我省纵深推进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采用“海报+图文+数据”的丰富形式,《贵州日报》连续两天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唯一重磅推出90个整版“庆丰收 迎小康——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百余篇沾泥土、带露珠的鲜活报道浓墨重彩展现多彩贵州喜迎农村产业革命丰硕成果的动人画卷。

3.评论引导强力发声。以乾兴平文章、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天眼时评四大类型评论为重点,强化舆论帮扶。采用综述配评论员文章“1+1”形式,连续推出《打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大迁徙 大格局 大布局》《唤醒千年沉寂的土地》等脱贫攻坚“贵州战法”系列报道。刊发了《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确保高质量 打好收官战》《以党建凝聚起脱贫攻坚磅礴力量》等10余篇乾兴平署名文章。采访深入、生动鲜活、主题鲜明、论据充分有力,准确传递贵州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三、融合传播锻造“尖刀铁拳”

报刊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贵州省委决策部署,在脱贫攻坚宣传战中,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融合传播体系,突出融合作战核心能力,将媒体融合锻造成决战决胜战场上的“尖刀铁拳”,精准发力、靶向传播,打出宣传“组合拳”,为贵州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撑。

1.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原创、围绕社会民生抓爆款”理念,以高质量选题策划、高密度“四力”实践,促进深挖提炼能力提升,推动优质原创融媒作品泉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5周年”策划推出“手绘+点评+视频”报道《毕生奉献尘与土 初心不改云和月——脱贫攻坚贵州群像》等融媒体产品。特别制作推出的微纪录片《唱支山歌给党听:她把水族脱贫的故事“穿”到北京》,获中央网信办肯定,并向全网推荐,该作品成为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媒体中唯一获得中央网信办向全网推荐的融媒体产品。《贵州答卷·山乡巨变》系列报道,用温情小故事演绎乡村大巨变,在全国两会期间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

2.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利用音视频、H5、海报、VR、Vlog等融媒手段加强网络内容创新建设,利用“天眼大学”等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为一线记者配备“天眼战队采访包”等,为融合生产提供了强大技能和物资支撑。陆续推出《飞越新贵州》《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云”上畅聊“一起·小康”》《乡镇巡礼“飞越山乡看巨变”》等系列视频直播活动,直播总观影人数破亿。

3.以创新管理为保障。报刊社将2019年作为“媒体融合发展决战年”,2020年作为“媒体融合发展决胜年”,建立了以大党建为引领的“大党建、大融合、大产业”三大战略工程,围绕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近百项制度。同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在全国党媒中率先实行“以网端传播力发稿费、党报党刊无稿费”的绩效考核新办法。在实施“优质原创内容泉涌计划”基础上,设立了“融媒体传播力奖”,每年投入100万元奖励优秀作品和优秀融媒体产品创作团队,突出倡导创新运用VR、AI、H5等融媒传播技术手段,切实增强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全媒体平台扎实打好“全域战”

报刊社统筹利用好报刊网端音视微号八大平台力量,集中火力,密集输出,全面打好“全域战”,统筹覆盖更多群体,实现跨域效应。

1.同频共振,全媒体出击。坚持内容不间断、关键节点振大音、融合呈现多样化,多域作战、牢牢抢占舆论阵地。报刊版面头条、重点栏目,网站首屏、客户端首页与作战“指挥所”无缝衔接,大力强头条、强栏目、强首屏、强首页,实现“报纸版面头条有质量、杂志期刊期期有分量、网端首屏屏屏有能量”。同时,旗下《贵州都市报》《法制生活报》《大众科学》《晚晴》《乡村地理》等平台同频共振,根据自身特色,认真做好脱贫攻坚宣传报道。

2.融媒引领,跨域联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实现跨媒体联动作战,借助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传唱贵州声音、传递贵州力量。天眼新闻官方抖音账号通过短视频可视化表达贵州故事,收获粉丝159.7万人,点赞4204.8万次。充分联系好省内外主流阵地,实现跨区域联动作战,成立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跨区域、时空与全国省级主流媒体进行跨省联动报道,两会期間推出《两会流媒体》杂志,引发广泛关注。由天眼新闻发起、全省96家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组成“贵州融媒体云上编辑部”,推出“唤醒千年沉寂的土地”“你在扶贫路上,我在脱贫途中,讲讲‘我们’的故事”“回眸!这份成绩单见证这五年”等《贵州融媒体云周刊》。同时,充分运用好天眼新闻北京运营中心和天眼新闻上海运营中心,切实探索推进对外宣传工作,向国际国内展示好、推介好“贵州缩影”“贵州样板”“贵州新路”。

3.文军扶贫,各战线聚力。报刊社全平台充分利用优质媒体资源,积极开展免费广告扶贫,2020年共完成免费扶贫广告刊登价值20318.17万元。旗下孔学堂书局出版的《普安县脱贫攻坚一线直击——鏖战瞬间》一书收录了80多篇脱贫攻坚宣传稿件,共33.4万字,记录了脱贫攻坚给普安干部群众带来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巨大变迁。此外,驻村干部充分发散媒体人思维实现舆论帮扶,驻普安副队长左国辉利用业余时间为普安打造区域性微信公众平台《冷禅夜报》,2019年发布涉及普安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政策解读等各类信息400余篇,平均每条阅读量4000人次以上;驻平塘党建扶贫工作队干部打造的“小熊驻村”,相关文章被省内外媒体转载。

当前,贵州日报报刊社正在紧紧围绕贵州“十四五”发展“一二三四”总体思路,组建天眼战队联系全省88个县市区,开展新一轮践行“四力”行动,用心用情用力报道好贵州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者赵国梁系贵州日报报刊社编委、融媒总监

卢世容系贵州日报报刊社记者

参考文献

[1]邓国超,田方.脱贫攻坚报道的“贵州样板”[J].新闻战线,2020(10).

[2]邓国超.70周年再起步 融合发展谱新篇——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传媒,2019(20).

[3]滕广涛.全面推动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落细[J].新长征(党建版) ,2021(02).

【编辑:左志新】

作者:赵国梁 卢世容

报刊新闻评论创新管理论文 篇3:

对救国救民之路的探寻

摘 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派人物,所创办的《时务报》在维新运动中起到了舆论宣传作用,在当时的中国执舆论界牛耳,对近代中国新闻界、思想界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黄遵宪的地位不容忽视,他的新闻思想也值得研究一二。

关键词:黄遵宪;时务报;新闻思想

对黄遵宪的历史地位的认识,目前学界主要把他看作诗人,奉之为“诗界革命新导师”、“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在外交上,与林则徐并肩,被后人称之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对于黄遵宪的新闻思想、办刊理念,却甚少为人熟知。黄遵宪极力倡办报纸,发起创办《时务报》,后该报对近代新闻界、思想界影响深远;慧眼识才,推荐梁启超担任报社主笔。所以从新闻史角度来看,黄遵宪是自觉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先行者,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新闻宣传方面的贡献,并不亚于其在诗界、外交界的努力。

一、对报刊功能与作用的思考

黄遵宪作为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自1877年开始,清廷任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参赞,便开启了他长达十数年,足迹遍及日本、欧美、新加坡等国的外交官生涯。这一时期的西方报业,逐渐开始了大众化、商业化的进程,报刊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的黄遵宪,对西方新闻业的发展历程也颇为关注,并提出了自己对报刊功能的基本看法。

早在1887年,黄遵宪即提出报刊可以“启人智慧”,是较早地将报刊出版活动与开启民智联系起来的中国人。他的这种办报以开启民智的思想,直到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才得到普遍认同和传播,如1896年,康广仁在给汪康年的信中也说:“今日之报将以启其智识。”梁启超也说:“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1]1897年的《湘学新报例言》就说:“而湘省报馆阙如,非所以开民智而育人才也。”[2]到了1900年《清议报》在改定章程中,将之上升到办报宗旨的高度:“本报宗旨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主义。”[3]至此,开启民智成为当时报界乃至整个文化界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过这已经是黄遵宪提出报刊可以“启人智慧”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二、个人新闻理念

黄遵宪回国后,即以道员身份与汪康年、梁启超、吴德潇和邹凌瀚于1896年8月9日创刊《时务报》,开始新闻实践活动,也开启了维新宣传的新纪元。黄遵宪在时务报馆的经营、报纸的编辑宣传方针、版面安排等方面,“随时损益”,贡献颇多,同时也体现出他个人的新闻理念。

(一)报刊要讲求时务,服务于现实

黄遵宪:“新闻纸以讲求时务,以周知四国,无不登载五洲万国,如有新事,朝甫飞电,夕既上板,可谓不出户庭而能知天下事矣。”[4]

黄遵宪从传播维新思潮、推动变法运动的宣传目的出发,主张在时务报内容的设置上,应以政论文章为主;同时内容也应当贴近生活、贴近普通大众群众和社会现实,注重报纸的信誉和发行量,关注读者需求。同时,实时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时期,报刊的思想主张要与民族兴奋点保持一致。遵循黄遵宪的主张,《时务报》用大篇幅通俗易懂的文体样式展开社会政治评论,顺应时代的需要,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心声,引发社会共鸣。在《时务报》的影响下,维新思潮的得以广泛传播,为维新运动造势。

(二)适量性原则

黄遵宪:“本报取才,已富有矣,每本三十余篇,彼诸公者,匆匆少暇,已难偏阅。故编排此报,取舍之间,浓淡相间,庄谐杂陈,尤须留意,当为阅读者计其便否,不必专就刊报者诩其富有也。如夸多务得,细大不捐,转为非宜。”[5]

适量性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适量,是指对新闻传播中的信息量的把控,既要避免信息量的不足和断绝,又要避免信息量过剩和爆炸。要适合受众的感知、消化能力和满足需要的程度以及可供使用的时间,把信息量维持或控制在一个适合的限度内。在一百多年前旧中国的一位知识分子已经能够贯彻运用这样一条原则于新闻实践活动中,实属难能可贵。

(三)创新管理模式——董事会制度

在《时务报》的组织管理方面,黄遵宪主张将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思想运用于办报,董事“专司设章程,兼馆外联络酬应”,经理“守章程而行,馆中一切事皆切督理”,[6]总主笔则负责报纸的文字编辑工作。黄遵宪的这个董事会管理构想,有利于时务报馆的持续生存和长久发展,可惜,结果却形同虚设。

究其失败原因,当黄遵宪在时务报馆内推行西方管理制度时,不是通过民主的方式,而是专制地以权压人,以至于黄遵宪、汪康年之间矛盾重重。但这种管理民主化的追求,运用分权制衡的理念管理报业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三、“新闻诗”的写作实践

新闻诗,是维新人士鼓吹“诗界革命”的一种写作实践。所谓“诗界革命”,用梁启超的话来讲,就是“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旧风格”指“旧体诗”,“新意境”即“新闻”。黄遵宪是新闻诗作者中成就最大的。他的《琉球歌》《台湾行》《冯将军歌》《度辽将军歌》等名篇,从某种意义上,都可视为新闻诗。

1890年,黄遵宪随薛福成赴英任参赞,得以游历欧洲。1891年,黄调任驻新加坡总领事,路经锡兰。后作《锡兰岛卧佛》发表在南洋报纸上,梁启超赞其中国“有诗以来所未有”。从新闻写作的角度来看,《锡兰岛卧佛》可以看作是一篇文采飞扬、气度恢宏的新闻通讯作品。开篇作者首先交代行踪“我行过九真,其次泊息力;……行行复行行,便到狮子国(即锡兰)。”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锡兰岛卧佛像这一名胜古迹,如就此止笔,那《锡兰岛卧佛》不过是一篇普通的风貌通讯。称其气度恢弘在于,描写完风景后,作者旁征博引,叙议结合,在诗中大谈佛教发展、印度兴亡,想到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今亦归沦亡”,进而想到自己的祖国,也处于被侵略的境地,喟叹:人人仰震旦,谁侮黄种黄!弱供万国役,治则天下强。名望久不作,四顾心茫茫。字里行间透露出悲切的爱国之情。

黄遵宪所作新闻诗,体现了他站在时代潮流前列,以及悲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写作中,也做到了笔端常带感情,不但报道了新闻事实,而且为变法维新制造了舆论。

四、结语

黄遵宪,这位近代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十三四年的海外出使经历,使他成为那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之一,其新闻思想给予一代又一代人以启迪。但是,他毕竟是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普通中层官员,身上深深浸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提出了设置董事局的设想,但实施时依旧采取自上而下的专制主义方式。他与那个时代的众多先行者一样,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驱动下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在中西之间、新旧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徘徊,远去。(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A].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

[2] 佚名.湘学新报例言[A].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588.

[3] 梁启超.本报改定章程告白[A].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643.

[4] 陈铮.黄遵宪全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5.

[5] 汤志钧:《丁酉三月十一日致汪穰卿书》,《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册,第421页.

[6] 黄遵宪.与汪康年书(三十)[A].吴振清,徐勇,王家祥,黄遵宪集(下)[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70

[7] 黄升任.黄遵宪与《时务报》[J].学术研究,2006(6):103-107.

作者:王海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分析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科技创新现代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