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艺术随想录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教育艺术随想录范文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作者简介

张晶 帅哥,双娃超级奶爸,深圳某中学资深教师、亲子教育专家,曾在深圳中小学家长课堂主讲多场大型亲子教育讲座,深受好评。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推荐的书叫《教育艺术随想录》。书中理念可概述为: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教育方法转变对比

本书写于20年前,20年后,李希贵校长又对每篇文章写了反思,反应了时代的变化趋势,也凸显了校长理念的转变。理念概括如下: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从本质上去分析问题,看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前: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给自己写信。

20年后: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适应所有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给自己写信,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教育方式,万不可推而广之。

20年前: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地让他们避免过失,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为此,我们在每个班推行"无过失计划".20年后: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去创设一种让学生安全犯错的环境,那么他或许今天在学校里看起来没有犯错,"无过失""零缺陷",但到了社会上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20年前: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代替"×".

20年后:从根本上说,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做出的事情便大不相同。同样一个"×",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严厉背后的高期待,有的则看到一种冷漠,甚至在有的学生那里,他已经体悟到老师的某种厌烦。

20年前: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强制性的训练达到的,这就要在学校管理中强化约束,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20年后:虽然良好的习惯是靠训练养成的,但如果不知道这样的习惯给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带来什么,那么这样的习惯训练还是机械的,甚至只是再次进入家长、老师"为你好"的被动之中。只有当学生知道做好规划、进行时间管理对积极人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学校生活中体会到习惯的益处时,我们所期待的"责任感"才会油然而生。

20年前:设计"失望"让学生体验挫折。

20年后:只有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校园内外拥有大量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学习与活动时,成功的快乐与挫败的失望才会自然地相伴而生,是不是需要设计让学生"失望"的活动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书中观点摘录

1. 对于教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评先进,应尽量少评先进。许多时候,学校生态都是因为甄别好坏而被破坏的。

2. 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必须会做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也必然是一名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唤醒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深谙于自己的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学会反思,也同样是一种研究能力。

3.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去统一思想,甚至试图统一步调,而应该统一目标,并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允许不同的节奏、多元的方式,但指向共同的愿景,这应该是一种更健康的机制。

4. 成熟的管理者不应该天天思考着"不许干什么",而需要关注的恰恰是"应该干什么".5. 凝聚老师和家长的力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确立共同目标,以孩子的成长为唯一目的。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的时候才能真正凝神聚力,教师、家长心情舒畅。

6.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一些微小事情累计起来的,如果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能够及时化解,就完全可以防微杜渐。

7. 家长、老师的建议为什么不起作用,因为教育是需要自主体验才能完成的。这个过程看上去让他们走了不少弯路,但他们从中收获的体验比失去的更有价值。

8. 只有把学校变为一个真实的社会,让学生自主经历类似社会的真实而安全的生活,才有可能实现育人目标。

9. 学生获取自信的前提,应该是唤醒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我们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最终成为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 教育首先是关系学,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11. 在十一学校里,我们当然尽最大可能把机会留给学生,大楼的命名、老师出版物的序言、重要外事活动的礼品,大都出自学生之手。当我们用平台思维去办一所学校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在回归教育的本源,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人更多的机会。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学生才会按自己的方式生长,让教育者看见真实学习的样子。

12. 教育的全部意义是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13. 仅仅通过评价,学生是很难增加自信的,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能,而且又通过评价得到认可,才可以真正获取自信。

14. 世界上本没有坏孩子,单一的评价机制造就了"坏"孩子,校园里本没有后进生,后进生其实是那些还没有发现自己潜能的学生。

15. 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学生个性发展,优势发挥、潜能发现上,而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某一科目的分数,这样的课程规划,必然造就先天的矛盾。

16. 当我们看重结果的时候,就容易偏离教育的初衷;当我们是为学生设计经历的时候,经历这个过程就成了学生最大的收获。

17. 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知、情、意、行各个环节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情感体验式品格形成的重要前提,我们过去的教育希望通过说教让学生明其理,进而一步到位达到形成意志品格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18. 责任感缺失的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和学校都过多地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抢占了孩子的权利,填充了本该属于孩子的空间。学校里的任何一项活动、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为了活动本身和事情本身,而是赋予教育的内涵,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给他们权力,最后才会出现那个我们理想中的又责任感的孩子。

19. 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那种把一类人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另一类人献身,一类人悲剧性地活着仅仅为了造就另外一类人的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与我们这个世界本来的初衷相去甚远。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升起的人,但同时,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20.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人类所有的冲动,以希望成为重要任务"的欲望最强烈。

21. 我们始终坚持不在学校里推行某些教学模式,实行教学思想领导就是出于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敬畏。任何人创造出来的教学模式,一旦强力推行,必然伤害教育生态。

22. 每位老师是不同的,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工作,发现他们的特长、优势,比强盯他们的弱点、短板更重要。

23. 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领导者的行为应该是公平的。

第二篇:素质教育随想录之一

教育公平

山东省邹城市凫山街三里小学王忠伟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

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同志的光辉业绩、崇高风范、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少年时期上过私塾(中国旧式初级学校),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1910年春,随伯父离开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6月,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1919年4月,离开日本回国。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4年9月,奉调回国抵广州。1928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任常委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部长。1931年12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1949年3月,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1957年8月,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 1971年4月,会见应邀来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7月、10月,两次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9月,和毛泽东一起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政变阴谋。林彪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2年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发表《联合公报》。9月,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谈,中日发表《联合声明》。 1973年3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决定。8月,出席中共十大,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1975年1月,出席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四届人大确定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班子。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陈云同志是上海市青浦县练塘镇人。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

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叶剑英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雁洋堡。叶剑英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邓颖超,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生于广西南宁。幼年丧父,靠母亲杨振德行医或当家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邓颖超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回顾诸位伟人的历史生平后,突然心生无限感慨。各位伟人。性别不

一、年龄各异。出身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凭着自己坚定地信念,刻苦的努力。学有所成,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革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中流砥柱。身为教育工作者,突然想到了所谓的公平教育之说。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公平的相对性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解决好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之一对立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教育公平可以从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从是否把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着差异的角度来看;从实存与观念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绝对公平的教育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绝对不公平的教育也是不存在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只是存在形式上的差异,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的差别。要想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达到相对意义上的和谐。

以追求教育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像前述的几位对中国革命有巨大影响的革命先驱。他们都是在必须面对的教育环境面前,主动地适应环境,然后在丰富、历练自己的过程中逐步的改造环境。最终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范例。

各种教育类型之间,千差万别。但各有优劣。追求教育效率就是要在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之中,扬长补短,把自身的成长与所处的教育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使教育事业与个体的成长融为一体。逐步成长壮大。最终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形成优势互补。达到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相对意义的教育公平。

附记:

1. 毛泽东所著《毛泽东诗词》。

2. 刘少奇所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3. 《朱德爷爷的扁担》。 4. 《周恩来爷爷纺线》。

5. 《陈云出川》。

6. 邓小平所著《邓小平文选》。

7.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8.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

。(毛泽东赠叶剑英)

第三篇:对“教育随想”的随想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教育界也不甘寂寞,各种理念纷至沓来,尤其是伴随着全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之感,不少先进的理念,时尚的做法如雨后春笋一般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响彻在我们的耳畔。因此“与新课改同行”“与学生一同成长”,“寻找师生失落的精神家园”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与不懈的追求,而这其中提倡教师写“教育随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写“教育随想”不仅是在用笔记录平时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亲身经历,不同于教育专家的讲座,不是发表在正规刊物上的经验介绍,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且从提高教师职业的精神生活质量层面上来说,写“教育随想”是在放松自己、检验自己、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是属于自己精神家园的一块“绿洲”,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吧。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学会反思,是在培养自己的主动探究精神,是在搞“小小科研”,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是在“促使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提升自己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有感于此,笔者认为老师们在写“教育随想”时应树立一个“理”字,立足一个“情”字,突出一个“想”字,强调一个“勤”字,追求一个“真”字。特别要克服当前有些老师对写“教育随想”产生的两种情绪,一个是畏难情绪,另一个是反感情绪。

畏难是因为平时教师懒于读书,疏于思考,怕于动笔,感觉写教育随想不知从何下笔,头脑空空,没有什么可写,甚至对教育随想的写作格式也产生迷惑。其实,“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心人,何愁“巧妇”无“米”下“炊”呢。至于教育随笔的写作格式,大可不必太操心。“随想”,顾名思义“随便想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倡写“放胆文”,可以是教后感、教育日记、教学案例、心得体会等等,不一而足,但立足点应该是有自己独特的“想”的成份,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反思行为,也是教师元认知水平的体现,并不是瞎想。

对于有些教师的反感情绪,这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教师,平时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搞好学生的辅导工作,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再写教育随想似乎有加重教师工作负担之嫌。但如果认识到位,处理得当,每位教师每周抽一点时间写一篇教育随想,也不是没有可能,久而久之,必然会“下笔如有神”。 但愿每位教师拿起你的笔,写下自己教育教学生涯中浓彩重墨的一笔。生活因充实而美丽,教学因反思而精彩,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

第四篇:素质教育随想录之二十五

校园随笔二则 好雨知时节

山东省邹城市西关小学

王忠伟

上篇

随风潜入夜

已经是春天了。微风似有似无的吹在脸上,这叫一个爽!

晚上偶尔起身的时候,似乎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时断时续的淅淅沥沥。醒来后,迎着微露的晨曦推开房门,地上一片润湿。

果真是今年第一场春雨提前造访了。不经意之间移步来到院子里,已经有一丛丛绿色露出了脑袋。浅浅的绿色里,明显还带着泥土里的润湿,一蓬蓬的仰望着蓝天。也许下一个不经意之间,它们已经在青翠欲滴之间装点庭院了。可别小看了现在这一点点不起眼的绿意,这可是无限生机的起点。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迎着朝霞来到学校里的时候,空气中那一抹润湿还没有散尽。教室的门已经早早打开了。语文老师一个人立在讲台旁边,自在其中的大声朗读着昨天刚刚学过的课文。怕打扰了老师的兴致,蹑手蹑脚的走到座位旁边。掏出语文课本,翻到昨天学习的课文,还没有完全坐稳之际,就跟上了老师朗读的节奏。几遍下来想稍事歇息的时候,发现周围的座位上已经坐满了同学。此时,我们这个黑屋子、土台子式的教室里已经是听取书声一片。

许多年以后,我还是非常珍惜早晨这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总是觉得还是那个普通话不太标准的语文老师,间或在朗读的间隙稍作停顿,从课本的上方投来一束让人不敢懈怠的目光。

清晨,其实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不论是大街小巷之中人来熙攘之时叫卖的喧嚣;还是晨练的人们歇息时的悠然自得。都足以使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高楼大厦所包容之下的种种灯红酒绿。要说有人陶醉于其中倒也确是无可厚非。不过,要比起许多像当年语文老师那样的人。黎明即起,简单安排好自家一天所必须的饮食起居之后,便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最终是默默无闻之中的水到渠成。这些看似眼花缭乱的美景佳人是不是太过于肤浅了。

几十个寒暑过去了。当年也曾经意气风发的语文老师,终究也不可抗拒的渐渐老去。已经是二层小楼的昔日校舍里,也已更换了几茬晨读前就立在讲台旁边朗读课文的语文老师。早晨是美好的,不过各种各样的美好其实是有着大相径庭的内涵的。早晨是短暂的,只有勤勤恳恳、从未荒废过的人才不会遗憾。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午时分,空气中的湿度已经大大降低。路旁或高或矮的盈盈绿色,却因了一夜春雨的滋润而更加生机勃发。好一派北国之春!

循着乡间小路两旁的绿色,拐了几个不容易记住的小弯就到了学校。学校自建的花坛里,种的都是随处可见的野花、野草。盎然的绿色之中,缀着星星点点的以红、黄、蓝、白为主色调的花朵。倒也有一番独到的乡村情调。

已经显现出山穷水尽之色的数学老师,却常常背水一战。颇有燕赵之风所体现出的些许悲壮。其实对我们这位敬爱的数学老师来说,即便是现在全身而退,也不失为是急流勇退谓之机。数学老师一生只上过三个学期的全日制小学。小学一年级里,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不言退的进取精神,不可思议的带领我们完成了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虽然成绩并不十分理想,但毕竟为我们以后继续攀登数学高峰铺平了那条泥泞的小路。比如对我来说,以后的数学学习之路肯定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终归应了老人家那句:“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预见。

麻烦的是二年级开学后,仍旧没有找到合适的代课老师来教我们数学。毕竟当时代课老师每月的那点补贴与农村一个精壮劳力的自身价值相比,确实是有些不太对称。既然如此,我们这位对教学认真到近乎偏执的“拧筋头”老师,在开学之初又在校长面前立下了“军令状”:“我就带着孩子们再‘拼’上一个学期。”可是第二个学期到了,仍旧没有人愿意来代我们的数学课。又是一次掷地有声的誓言:“没人教,我来。不会的咱学!”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的数学课常常是“走一步、退两步”。在老师的边学边教的过程中蹒跚前行。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出的洋相、受到的难为,现在已经成了足以自豪终生的资本。以致现在,因我对工作的执迷而表现出的孜孜不倦,常常令人不可思议。我总是觉得,在物质条件已经极大丰富的今天,作出这么一点点的贡献。与当年一穷二白的世界里的数学老师相比,其实真算不了什么。 自古以来:狭路相逢勇者胜。

下篇

润物细无声

几年以后的又一个不经意间,竟然发现院子里那几棵曾经在春风中沐浴着阳光,也曾经在狂风暴雨之中挣扎着飘摇过的,似乎已经被人遗忘的小树苗。已经长成了能够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了。

随着大树不断的枝深叶茂,我也长大成人了。几经周折之后,我也成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我常常静坐在窗前,或倚着门框对着院子里那几棵已经是栋梁之才的大树发呆。一年年不期而遇的春雨,成就了它们身体里生机无限的能量。

盛夏里一个狂风暴雨的下午。刚好没有课,目不转睛的盯着与狂风暴雨游戏的大树。倾盆而下的大雨经过大树树冠过滤后,已经呈现出淅淅沥沥之状,欢快的流进了脚下的土地。在大树的遮挡之下,树根旁边一丛丛的小草在风雨中欢快的舞蹈。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这独处一隅的农村小学的校园里,也不可避免的有过不可预知的惊涛骇浪。也是一个狂风暴雨般的课堂之上,其中过程就不必细说了,但总归是在我这个农村小学教师的“遮挡”之下。学生们在涓涓细流之间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烈日之下的操场上,完全不理会盛夏之中燥热的裹挟。小家伙们在闷热之中狂奔乱跑。还是我们仅有的几个老师合力而上,把他们分流到了几个阴凉之中。喝着自带的开水,他们才体会到凉爽与烈日给他们带来的感觉上的区别。

、、、 、、、

又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回首往事之间,才发现教师的工作就是平平常常之中的婆婆妈妈。所做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在风雨来临之际,昂首挺立之间,把劈头而来的倾盆大雨过滤成湍湍流过的涓涓细流,让身边的这棵棵嫩芽在不知不觉之间滋润着自己的心田。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第五篇:教育随想

一首动听的旋律,会致使人们感到轻松;

一句温馨的话语,会激起人们失落的内心;

而一场振奋人心,精彩的演讲,会把人们带入他的世界,忘了自我。

2013年9月14-15日,原本属于我们休息的日子,却被意外的派去听“外来”专家演讲,培训。虽说有诸多的不愿,但还是如

约而至。

许久之后,随着一片掌声的响起,几位陌生的专家走上了主席台,话语一出,就觉不同。他们一口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让我佩服不已。一天半的时间下来,才觉此次听讲只有一个字“值”,虽热,但收获颇多。

两堂有趣,完美的真实上课,更是吸引了在场的每位听讲的新老教师。那种安排恰当的时间,内容充实的课堂,即让学生学到了许多东西,又让他们觉得轻松至极,他们对于这样的课堂不厌其烦,甚至是依依不舍。我很佩服几位专家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中做到了我一直想要做到的效果。

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完美的课堂效果,我曾经一再努力追求的课堂,他们却把它在我眼前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只是一节体育课和一节共读课,但其中对课堂细节的掌握,勾起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相通的,是值得我们每位新老教师去探讨学习的。一直以来我对那种满堂灌得理论培训是极其反感的,总觉得与其说一大堆一大堆的理论,倒不如给弄点实践看看。而这次的培训满足了我的这个想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让我学到更多东西,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我想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够创造一场场吸引学生的课堂是极其必要地。我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取他人精华,去自己糟粕,让自己不断进步,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儿文章资源范文下一篇:加油卡注销证明范文

热门文章

教育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