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切口治疗小儿疝216例临床体会

2022-09-14

小儿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 其中以斜疝为主, 我院采用微小切口疝囊高位双重结扎手术治疗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216例, 临床效果满意, 本法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不复发等优点,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216例, 其中男209例, 女7例, 右侧疝117例, 左侧疝75例, 双侧疝24例, 年龄8个月~9岁, 平均3岁6个月。

1.2 方法

采用静脉间断推注氯胺酮全麻, 术者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外环口处触摸, 条索状为精索, 直接在体表作一长约1.0~1.5cm水平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 血管钳对准外环口作钝性分离。用手指再触知精索, 于其前内侧钳夹提起, 由于疝内容物反复脱出, 男性患儿提睾肌明显增厚, 可将粉红色的提睾肌纤维轻松提起, 对女性患儿可直接提起疝囊。如上提困难, 说明所提组织并非提睾肌或疝囊, 应放下重新寻找, 不要盲目钳夹, 以免损伤神经、血管。剥离疝囊壁至疝环上方或见到腹膜外脂肪组织后, 将疝囊壁向外牵拉, 保持一定的张力, 高位缝扎两道4#线, 创面止血后切除疝囊壁, 残端结扎部分自动回缩到内环深面。于同侧阴囊外牵拉睾丸, 使睾丸精索回归正常位置。不论外环大小如何, 均不作任何方式的修补。缝合皮肤一针, 创可贴覆盖创面, 于24h后拆线, 仍用创可贴粘合皮肤。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一般为10~20min, 小儿1~2d均可下地行走自如, 全部治愈, 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并发症。随访4个月~5年, 无1例复发。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胎儿发育缺陷, 鞘状突未闭或闭锁不全, 腹压增高所引起[1]。多数患儿的腹壁肌肉无明显薄弱, 故单纯作疝囊高位结扎术即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小儿腹股沟管较短, 尤其是幼儿的腹股沟管几乎是垂直穿过腹壁。加之因疝内容物反复脱出, 使内外环逐渐增大, 基本上处于重叠状, 做皮下环切口时, 不需解剖腹股沟管, 即能在外环口见到疝囊而作高位结扎。本术式手术切口小, 手术进路简单, 无需解剖腹股沟管, 不作任何方式的修补, 手术创伤小, 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一般10~15min即能完成手术。更由于不破坏腹股沟管的原有结构, 不易损伤神经及精索血管, 对防止疝的复发有重要意义。

手术的关键是疝囊的寻找, 首先是手术切口定位要准确, 于外环口处精索上方切开, 于精索的前内寻找, 助手协助钳夹提起精索, 在找到疝囊之前剥离不易过多, 疝囊为灰白色, 大多能顺利找到, 注意不要将阴囊皮肤反向提起, 误当疝囊切开。小儿疝复发率有报道为1%~2.5%[2], 为预防复发我们认为游离疝囊时需轻柔, 至疝囊颈部见到腹膜外脂肪为止, 检查证实疝囊颈部无撕破, 给一定张力牵拉疝囊, 4#线双重缝扎, 这样结扎不易滑脱, 去除远端疝囊后残端回缩至内环处, 不显露于手术野, 这样保证不留鞘突或潜在腔隙, 更有效的防止复发。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微小切口在小儿疝治疗上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216例小儿疝患者采用微小切口及技术改进。结果 无一例复发, 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本术式方法简单、费时短、创伤小、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 适合临床普及。

关键词:微小切口,小儿疝

参考文献

[1] 童乐昌, 季海萍.小儿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01.

[2] 肖在鹏, 赵玉玮.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14例临床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4, 3 (26) :35-3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及智能电器节电系统的设计下一篇:新媒体背景下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