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万岁论文范文

2022-05-1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青春万岁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编者按:两年前,在《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上,以“中关村村民”自喻的纪世瀛先生,在发言中第一次喊出“中关村万岁”的口号,博得热烈的掌声。时至今日,音犹在耳,令人难忘。

第一篇:青春万岁论文范文

“万岁产业”提质升级

千百年来,生养在土地上的农作物和家禽家畜,经过人们的加工处理,或成食物,或成衣服,以不同的角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的农产品加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3月2日,中国农产品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农产品加工业分会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展开讨论。

专家认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提质升级阶段,亟待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行业管理水平。

“万岁产业”潜力无限

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支柱产业,也是‘万岁产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告诉笔者,农产品加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们的吃穿住行很多方面都离不开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

尽管我国加工农产品的历史由来已久,但产业真正得到迅速发展却只是近30年的事。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57万个,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8.48万亿元,连续11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农产品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32%,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1以上。

“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并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介绍说,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保证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民生产业。”

然而,與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并不高。戴小枫举例说:“美国8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加工后上市的,农产品增值达到5倍以上。且生产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产出效率高。与之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教授朱蓓薇也表达类似的看法:“食品行业占据农产品加工业的半壁江山,但以功能性食品为例,欧美国家消费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约2%,而我国消费者的平均花费占其总支出约0.07%。但这也说明我们的功能食品发展潜力巨大。”

实际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潜力大,与近年来我国颁布的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四化同步”的推进等不无关系。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改革的内在动力都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农业产业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和壮大,农业的出路、活力、动力和潜力,都将来自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戴小枫如是说。

加工水平低 品牌实力差

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尽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还不是一个农产品加工业的强国,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首要问题就是农产品初加工水平低。

据了解,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粮食、马铃薯、水果和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居高不下,据专家测算,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约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

而除了初加工水平低之外,精深加工技术落后、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我国大多是不改变农产品内在成分的一次加工,二次以上加工整体不足,技术装备依赖进口,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第二,农业副产物和加工剩余物分别达到7亿吨和5.8亿吨,60%以上没有得到全值高值化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收入减少和公共安全隐患。”宗锦耀分析说,“同时,我们的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产业布局也比较分散,80%以上是小微企业,品牌实力不强,全国性重要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很少,世界性品牌更少。”

“从外部环境看,税负重、融资难、融资贵、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也依然突出,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微薄,同时企业‘走出去’困难和风险增多。”戴小枫补充介绍,从政府层面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存在“重产前产中、忽视产后”的惯性思维,缺乏针对性扶持、引导和规范政策;专业化服务机构数量不足,覆盖面小,服务功能同质化、针对性不够强;行业准入门槛低,尤其是小微企业和小作坊比重大,同质化问题严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孙宝国长期从事主食工业的研究。他坦言,由于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制造装备落后,我国传统食品工业除少部分传统食品形成了一定规模发展外,大部分发展艰难,特别是地方小企业和小作坊生存更为困难,甚至濒临倒闭。

“以上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解决,即便机遇再好,也将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宗锦耀不无担忧地说。

加工业步入提质升级新阶段

亟须科技支撑给力政策

作为一项朝阳产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转变,也正处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也将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发展期。

针对农产品加工业未来的发展,戴小枫提出:“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主体,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必然要求我们对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先领域和发展重点进行战略性地调整,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放在各级政府工作的首位。而产业结构的重心转移和变革,也必然要求对农业科技的内部结构、学科设置、设施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优先领域、发展重点、财政投入等进行战略性、结构性调整,要求各级政府变革管理农业科技的思路和组织模式。”

朱蓓薇认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尤其是要以科技来引领食品工业的发展,加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改进加工设备,突破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和水平。“要推进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沟通联系和互动,以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设施装备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加快推进成熟技术设施装备示范与推广,选择重点产区建立技术示范基地,探索新型推广模式。”戴小枫建议道。

除了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政策扶持也必须给力。在这一点上,戴小枫希望国家能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和利税优惠等政策杠杆设计,也要有计划地将重点和大头从全产业链的产中部分转向产后的加工、保鲜、物流部分。宗锦耀则建议,应以财政补贴补助为导向,推进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体系,以税收减免为杠杆,以金融支持为主体,利用财政资金撬动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等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时,还要推进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人才支撑体系,以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技能型人才为基础,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善于实战的企业家人才、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队伍。此外,还要推进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业组织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吴佩

第二篇:中关村精神万岁

编者按:

两年前,在《中关村创新谱》新书发布会上,以“中关村村民”自喻的纪世瀛先生,在发言中第一次喊出“中关村万岁”的口号,博得热烈的掌声。时至今日,音犹在耳,令人难忘。“中关村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说能永续长存?……现在,纪先生又有了新的更深刻的感悟和论证。在“中关村人”全面总结中关村20年的发展经验之际,兹刊发纪先生的《中关村精神万岁》一文,以飨读者,更盼赐稿。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世界的经济,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已经从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型,创业成了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世界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从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一直到北京的中关村、我国深圳、浦东和全国七十多个新技术开发区,那里的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经久不息的创业活动,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掀起了一个高过一个的创业浪潮。“那里的创业活动最活跃”、“那里的人最具创业精神”、那里的经济就会持续快速的发展,这已经是被经济学家说公认的事实,并被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中关村的发展也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理论。所以在世界经济从管理型经济向创业新经济转型的时期,中关村将会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关村应当引导时代潮流、当仁不让。

我们之所以喊出“中关村精神万岁”这样振聋发聩、标新立异的口号,是因为我们对她情有独钟。中关村精神实际上就是新一代的中国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会成为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关村精神将是鼓舞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巨大的力量,中关村不可复制,在全国各地建立所谓中关村的口号是不实际的口号,因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中关村的条件、资源、环境,中关村有它不可复制的特色。只有中关村精神可以在全国各地发扬光大,成为促进全国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一位中央领导曾经说过:看到了今天的中关村,就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其实最根本的也是“中关村精神”。

中关村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准确地表述。我们只能够抛砖引玉罗列一些浅显的看法和认识供大家参考。

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核心

以企业家为主体的中关村人为了寻求发展首先必然坚持不断创新、必须打破陈旧观念,实现观念创新;为了寻求自由发展的环境,必然要求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旧制度。中关村人一定是制度创新的积极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努力实现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没有理论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而且也不可能持续创新,因此中关村人始终重视理论创新、必须要打破过时的理论在不断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领先地位,必须努力追求技术创新;为了追求工作效率必须努力实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历史来看,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关村人不但具有创新的需求、具有创新的基础、具有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中关村的民营企业家开辟了“两不四自”的机制创新、引领了高科技的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体制创新和民营经济理论的理论创新,从人才、资源到营销市场,金融资本运营各种机制的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久的需求,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课题,创新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核心。

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主线

一个真正的中关村的企业家必须是通过艰苦顽强的奋斗过程,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家必然会经历一个冲破种种束缚,克服重重困难,度过千重难关的创业过程,闯进很多前人未进入的领域,创造出千万个人间奇迹。经历千千万万的痛苦经历,饱经沧桑构筑了中关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是百折不挠、顽强奋斗、不畏艰险、永不言败、永不懈怠、永不气馁、永不后退、永不停歇的中关村精神。创业精神对于中关村至关重要。一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大多数人的创业激情。和中国总的情况类似,人口包袱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只有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激情逐步形成一支创业大军,把沉重的人口包袱变成巨大人力资源,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把令所有政治家头痛的就业难题转化为以创业精神武装一个强大的创业群体,社会将会发生本质性变化。

持之以恒的创造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基石

企业是中关村的主体,企业的本质决定中关村企业家是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自觉创造者。因为企业家不仅追求市场的最大化,而且还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必然是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最大需要。为了扩大市场,必须千方百计适应人类精神和物质的需求。而不断地甚至疯狂地创造新的技术、创造新的设备、新的物质、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尤其是创造新颖而新奇的服务方式。这种创造的、最大的、永不枯竭的原动力就是市场。因此,企业家的创造和开拓,是永不停歇的,因此他们在不断创造和开发社会财富,发展企业自己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创造和开拓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叫做中关村精神的基石。

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前卫

中关村的企业家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深刻的研究社会需求、探寻市场、捕捉机遇、不断的创新、弥补经济空缺,利用各种机会发展企业。造就了中关村企业家孜孜不倦的、超人的探索精神,疯狂地寻找机遇、寻找资源、寻找处女地,以创造财富和利润。因此他们具有最活跃、最顽强的探索精神。

敢于牺牲的冒险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本性

从根本意义上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本来没有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的本质必须是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在经营中获得利润,不承担风险的所谓的企业家,最多只能称为企业的管理者。在中关村的改革之初,中关村人创造了“两不四自”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担风险”,没有冒险精神就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更谈不上中关村的企业家,所以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关村人一定具有冒险精神。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是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社会变革和发展需要人们承担巨大的风险,社会发展中经济风险由广大企业家勇敢地承担着。在创业中承担风险是企业发展自身的需要,利润和风险始终共存。企业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自己能力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承担经济风险。冒险精神是一个企业家的本性,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冒险精神。因此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就成为中关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搏敢于拼的竞争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脊梁

中关村的企业家面对的是无情的市场。商场如战场,他们要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客观环境要求他们,实践也造就他们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敢拼才会赢得胜利,在中关村人的意识里,几乎都有“一个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思想理念,“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强”,这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有进步,社会才会充满活力。竞争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脊梁。

始终遵循的诚信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生命线

中关村的企业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经济中从订单、生产、销售、资本运营、信贷融资、交易交换一直贯穿着信用。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失去了信用就失去了企业自身,也就失去了企业家自我,在中关村的发展过程中,中关村人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信用的重要。所以在中关村建设的初期,我们就提出建立信用中关村,而且成立了信用协会。企业信用始终是我们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保障,所以诚信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生命线。

求实求是的学习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底蕴

中关村的企业家面对客观存在的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且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必须使自己能够及时地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实际,只要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就会被淘汰出局,况且中关村的企业家大多数是在从事高新科技产业,市场的变化、产品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客户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实事求是的、不失时机地学习新的知识,面对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面对活生生的客户群体、面对真实的客观环境。面对实际的生产、销售、服务、交易真实过程,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来不得半点的疏忽。企业面对的是真实的盈亏,面对实实在在的功成名就和家破人亡,流的是鲜红的血、割的是剧痛的肉,真实地感受成功喜悦和失败的惨痛。所以企业家的标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并且不断地接受实践的考验、长期的实践,必然使企业家具有自觉地探索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求实求是的学习精神。不断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向社会不断提供新产品,不断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必然要孜孜不倦地学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突飞猛进的技术变革,企业家必须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古今中外学习、向国际社会学习,学理论、学管理、学技术、学经验教训。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求实求是的学习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宗旨

人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要素,这也是企业服务的最终对象, 一方面为了企业的发展必然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但尊重人才,重视人力资源,而且懂得利用物质的和精神的利益原则,使每一个人在企业发展中最充分地发挥人的作用,解放个性,适应人性,释放最大的能量。从管理的意义上说实际上就是人的管理和管理的人。另一方面,企业服务的最终的对象是“人”,只有最大限度地为“人”服务才能寻求企业的发展,因此才创造了“顾客就是上帝”学说。而实际上,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顾客,因此必然导致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服务”的理念,而不是用政治信仰的教育和思想灌输,而是出于自发的需求实现最完善的服务。因此,尊重人性,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关村精神的宗旨。离开了以人为本企业就不可能有长久健康的发展。

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归宿

中关村所处的地位使中关村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一个中关村的企业家要把自己的企业搞好,必须意识到他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时代的责任,中关村不单是海淀区的中关村,也是北京的中关村,是全中国人民的中关村,甚至于是世界的中关村。一个中关村的企业家必须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不但要对自己的企业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环境而发展,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游离在不断发展强大壮大的祖国之外。要想使企业家得到健康的发展,企业家必须勇敢地、自觉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只有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有可能使企业持续的发展。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必须是也必然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因为国家是一个民族企业家发展的依托,走向国际化的保障,任何一个企业家离开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不可能走向成功,不可能持续发展。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会由衷地爱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是中关村精神的重要延深

中关村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就是移民文化,中关村创业大军的成员很少是中关村本地的村民,绝大多数来自于全国各地、来自于世界各地,中关村人海纳百川了胸怀吸纳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中关村的发展是证明:恰恰是来自于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关村今天的光辉成就,历数几个大企业的老板几乎都不是北京人。这种移民文化是各种人才能够在中关村大显身手的重要保障,全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移民文化的重要性。以美国为例,很多重要岗位和辉煌的成就都是外国人创造的,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中国人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中关村的不断发展,在中关村的人才群体中,外来人才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中关村人没有这种海纳百川的伟大胸怀,中关村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所以这种包容精神也成为中关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关村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因为中关村处在现代社会的最前沿,伟大的实践造就了中关村人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构成现代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换句话说中关村精神也是生产力。中关村精神不但对于中关村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它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关村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一定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关村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将会发生不断地变化,而中关村精神将会永放光芒!

中关村精神万岁!

(作者系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理事长、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校长)

作者:纪世瀛

第三篇:放飞青春七彩梦

六月的天津,正是草长莺飞,万木葱茏时节。

由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门组织的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颁奖典礼正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服装专业0723班的葛娟和东燕梅,两位普通的农村小姑娘,进入南通中专还不到三年,就过关斩将,经过市、省的比拼,一举摘得工艺组金奖的第一、二名,双双登上了全国最高级别职校技能大赛金牌的宝座,这已是学校连续三年在这一大赛上摘取金牌。大赛期间,参加颁奖仪式的国务委员刘延东等领导也亲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展洽会南通中专展厅,看望了南通中专的学校领导和获奖选手。

“人人追求成功,人人能够成功”,这就是近年来南通中专人致力的“成功教育”实践。学校提出了以“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现代职业人”成长目标,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中不断修正、提高自己,从而获得道德修养、人格心理、行为习惯、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与成功。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南通市成功教育现场推进会、江苏省职教德育工作年会暨“成功教育”现场会先后在学校召开,全国中等职教德育实验基地校协作会年会暨“成功教育”现场会又即将在学校拉开帷幕。

点燃自信的火花

“我们同样出色,我们同样优秀!”

这是南通中专“成功体验”报告会上学生们的共同心声。南通中专的成功教育探索,不仅通过成功教育重塑了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新形象,也扭转了社会、家长包括学生自己对中等职教学生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偏见。

获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工艺组金奖第一名的葛娟深有体会地说:“初中好像什么也轮不上我,最有动力的一次想考进年级前六十位去免费旅游,结果狠狠用了功,也只排到80多位,还是没能挤进去。”确实,三年的初中学习和中考选拔,南通中专学生们稚嫩的心头,大多都笼上了失败的阴影。

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就要鼓起他们的信心,驱散他们心头失败的阴霾。于是,学校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实施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学雷锋“奉献在三月”、五月花艺术节,到体育节、成人礼,从九月的“师恩难忘”篝火晚会、“十一”国庆表彰,到技能节、元旦汇演……各类活动已经形成系列。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能在这里找到生长的土壤,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在这里找到展示的舞台。服装艺术协会、“太阳风”文学社、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心理协会、创新俱乐部……十几个学生社团构建了多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校会、班会上的集中表扬,各项活动的参与和展示,成功之星的申报与评选等,学生在这里处处体验的是成功的快乐。一年一度的技能节,其热闹的程度常常超过学校的艺术节和体育节。每次都有三、四十个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有千余名学生参加竞赛。仅每年的“十一”国庆表彰,就有五百多名学生获得各种奖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点滴,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追求成功的内在需求,这正是南通中专“成功教育”的匠心独到之处。

学校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十分注重梯度性,紧紧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尤其是对刚进校的学生,一开始都是诸如叠被子、打扫教室等较为容易的活动,让学生稍微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在各种活动中经历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东艳梅的第一次获奖经历是参加了叠被子团体赛,获年级团体第二名。葛娟第一次被选上参加班级跳舞时还很害羞,接着又被选出代表专业部参加了学校的元旦文艺汇演,那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那么多人跳舞。

合适的土壤最利于孕育出希望的种子。体验着每一次的小小成功,内心的自信的火花被点燃。他们不再是失败者,成功的心理体验健全了他们的心理,更健全了他们的人格,南通中专,成了他们人生道路的转折点。

营造成功的氛围

走进南通中专的校园,你会觉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孕含着一种特殊的神韵。一草一木都精心营造,浸透一种精神的意蕴;一砖一瓦都巧妙建构,包容一种情感的内涵;一景一石都着意布设,渲染一种积极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与一种高雅宜人的校园文化、追求成功的学校精神融合在一起。

学校率先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试行以“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激活内因”为特色的学分制改革。必修课,按专业应具备的文化、专业和基本技能构建课程模块。不同基础的学生,做作业可选层次不同的A、B题,考试也可选A、B卷,分别配有不同的学分。限修课,依据用人需求及市场变化,自己选择学校或企业设置的某一专门化方向或岗位工种的小模块课程。任选课,根据不同的兴趣特长,学生在本专业或跨专业选择自己想学的科目。文化课、专业课的低学分,可以用技能考核中的高学分弥补;同样,技能学分的欠缺,也可借用文化课或专业课的富余学分。

学生进校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再行选择其他专业。提前完成毕业学分的,学校将剩余时间的学习费用全部奖励返还,并可提前毕业。毕业未能修满学分的,可以继续选修课程;也可先行离校,参加学校培训处的业余培训;还可到其它部门继续学习,用有效的成绩或证书抵算学分。没有“补考”,没有“不毕业”,所有学生只要有耕耘,都有收获。

面对开学初的“学习计划表”和结束时的“学分通知单”,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校主人与学习主体的含义。没有了教育的层层筛选,没有了“人人成才”的压力,换来的是“个个成功”的自信。

学校坚持“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配合弹性学制,设计出集“实际、实践、实用”为一体的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确保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大于总教学时数的50%。其中,机电专业以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为举措,实现了“教学工厂”与企业生产的零对接;计算机与服装专业构建了以主题任务或典型品种为核心,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教学模式;商贸专业将财会、营销、贸易等行业的资格认证嵌入专业教学过程,实施行业认证嵌入式教学。在校园里,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交给学生一个吃饭的碗,这种陈旧的职教观,在这里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功教育,交给学生的是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

锤炼成功的品质

南通中专的成功教育,由立体交叉的三步曲构成了一个教育的体系。

第一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实施途径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失败,确立未来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中、短期行动规划,初步扭转学生消极的自我概念,产生自我期待和成功欲望。职业规划的最终成果是每人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

第二步,帮助学生执行规划,逐步靠近、实现目标。时间:职业生涯规划完成后。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活动平台的支持作用、课程改革的保障作用和整体评价的激励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供尝试成功、获取成功的机会和获得学业成功的可能,强化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期待,逐步养成成功素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和学生自主成功等阶段。

第三步,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适时的反馈和修正,更好地执行计划。时间:每个学期结束。结合学期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规划与执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适时调整、修正规划,开始新一轮规划执行进程。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培养职业道德,始终是占据第一位的。学校首开中等职教德育学分之先河,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全面发展及素质培养融为一体,让“做一个合格的人”进而“做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每个中专学子的自觉追求。

清晨,在美丽如画的环西文化广场,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面对成群结队的市民们,举行成人宣誓仪式,铿锵的誓言,回响在广场上空,融入到四周车海人流的交响声中,也印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敬老院里,学生们为老爷爷、老奶奶们擦玻璃、打扫房间、表演节目;爱心箱前,他们一个个掏出了自己的零花钱;街道上,他们打扫卫生、保护环境、争做文明卫士……正是在这种心系他人、关心他人的体验中,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责任,同时,他们内心的崇高情感也得到不断提升。

“全校为我服务一年,我为全校示范一周”,这是学校推行“执勤班”的口号。每一周都有一个“执勤班”执勤,“执勤班”的学生在这一周中,展示班级面貌,履行管理职能,开展专业服务。每一位同学都是学校管理的主人,每一位同学都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同时,每一位同学都经受了锻炼。

南通中专推行的“四级推优”制,是每一位学生进步的阶梯。当经过班级团支部推优、青年党校推优、校区团总支推优、学校团委会推优的学生,最终在党旗下庄严举起右拳时,此情此景,台上台下的全校所有学生都深深感受到了激励和鞭策。

当然,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学校推行的“班旗制”。每年新生入学军训会操结束时,校领导为每一个新生班授旗,这统一的标志、平整的旗面,是一张为期三年的集体考卷。毕业时,当各班班长将印满荣誉称号、写有“班级铭记”、签有全班学生和老师姓名的班旗交还学校领导时,这班旗所经历和承载的,岂是这一面小小的旗子所能包容的?

奠定成功的基石

南通中专人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改革为抓手,着力于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历练。从率先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改革,到“十五”期间承担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弹性学习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到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现代职业人培养的中等职校‘成功教育’实践研究”,再到“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弹性学习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实践研究”,他们不断探索,不断推陈出新,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创立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中职学生培养新范式。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面镜子。这所1995年在原南通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南通职业高级中学、南通市纺织技工学校、南通市虹桥第一中学四所院校办学基础上合并组建起来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始终致力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涌现出省特级教师、全国及江苏省先进个人9人,“226”新世纪创新拔尖人才2人,南通市劳动模范、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师德标兵33人,在省内外同专业领域有影响的教学名师11人,学校服装、机械、机电、数控等主干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已超过85%。唐胜来老师喜获“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6月,李跃兵老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为成功探索提供更坚实有力的硬件支撑,为学生未来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南通中专多少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今,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5亿,设施设备省内一流,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即实训基地建设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还广开渠道,先后引进南通赛晖服装有限公司、南通远东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南通实德贸易有限公司、南通左易广告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进入学校,其中三大企业投入数百万,在校内开辟了5000多平米的生产教学实训基地和服务超市商铺,为产教结合、产品研发、专业建设、实训实习、定向培养、对接市场创设了良好的办学条件。

学校有紧密联系企业90多个,学生校外专业实训基地52个。中国电信、江苏联通、江苏三友、万高(南通)电机、南通万达锅炉、携程旅行网、南通明德重工等多家知名企业都与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事宜,电信网盈班、联通班、海盟班、赛辉班等订单培养模式越来越受青睐,仅一年,进入省电信公司、市联通公司营业厅、话务中心、维护中心的毕业生就达上百人。

注重专业技能培训,拓展了职业教育的新天地。2009年5月,该校以南通市人事局组织的“送岗位进校园”活动为契机,在校内举行现场招聘会,近90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200个工作岗位,800多名学生当场与企业签约。今年的4月17日,又有130多家企业走进校园,千余名中专学子被抢订一空。实现了以专业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专业的产教互赢。十多年来,南通中专共输送了2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学校新建沿街的学生创业中心共3000平米,开辟了左易广告、普托电脑、永宜家电、中联通讯等等14个学生创业窗口,经营服务项目达数百个。学生创业园由专业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经营服务。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环境下,通过自主创业实际的过程,学习和掌握职业标准和应岗的必备知识,体验创业情感,强化专业意识,磨砺职业技能。目前,学校正在与政府科技部门洽谈,拟将科技园落户南通中专。

学校涌现了一批复合型人才和特长型人才,有在江苏省中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有在省中学生纵横码汉字输入法大赛中,连续五年蝉联团体特等奖和个人冠军,并创造了该项技能的全国最高记录;有在全国、全省举办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和省国际服装节服装设计作品大赛中,先后荣获数十枚金银铜牌和最佳创意奖,其成绩居全省500多所大中专职业院校的前列。

获得“南通市第31次文明新风典型”的该校毕业生顾忠举,求学期间一边上学一边送煤气罐挣钱,护理身患重病的养父,感动了整个南通城;毕业实习期,刚到单位就在全体职工技能大赛上勇夺全厂第二名,引起不小轰动。

“自强不息”的吴文平,虽命运坎坷,却能寒窗苦守,勤学苦练,工作仅半年,就顺利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不仅从一名普通话务员成长为话务中心VIP座席的客服代表,成为省联通的业务骨干,还被评为公司“年度十佳明星员工”。

“身残志坚”的吕广垚,从“双耳失聪”的磨难中站起来,在台北市举行的2009年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作为江苏唯一的选手力克群雄,勇夺羽毛球男子单打铜牌和双打第五名。

还有徐凯,国内外男装品牌设计与加工企业——南通凯荣服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爱玲,已经上市的南京南通健桥有限公司业务主管;胡夕萍,“南通开发区十佳青年”……

可以说,从南通中专出去的许多毕业生不仅谋求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而且通过成功就业,已然开启了他们的幸福人生。

作者:张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习大讨论论文下一篇:化工安全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