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管理者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采访管理者范文

对管理者的采访

对 管 理 者 的 访 谈 报 告

小组成员:1

2 3 4 5 6

班级:会审1202

2013/3/10

访问前的准备

工作步骤:

       阅读课件表格,了解课业目的。

小组讨论,确认采访对象和需要探讨的管理要点。 由组长确认分工和完成流程。

收集资料,起草会谈和调研大纲,制作调研问卷。 进行访问并记录。

完成报告表格,进行总结。

访谈时间:2013年3月9日——10日。

访谈对象:

 建筑公司老板

 职务:项目总经理  性质:股份制企业  服装店老板

 职务:老板  性质:营销类

被访谈组织的基本情况:

 建筑公司:

 建筑业  股份制企业  200人左右  以诚相待

 承建过包括住宅区与企业用楼

 服装店:

 零售业

 营销类公司(销售外贸女装)  6人小单位

 让顾客用最低的价格买到高级做工和面料的出口服装

访问提纲

访问提纲:

1、 您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技能是哪个?

2、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一方面?是品牌、管理还是独特的经营模式?抑或其他内容?

3、 这样的管理模式有什么优点?

4、 如何更好的管理员工,是否有相应的员工管理制度?

5、 目前集团对英航的依赖程度很高,一旦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紧缩,是否会给集团的资金链带来影响?集团是否有这样的预警机制?

6、 某一天的工作活动。

7、 对于公司的长远规划。

访谈记录

访谈记录:

——A为建筑公司项目总经理,B为服装店老板。

1、 您好,很高兴能进行这次访谈活动。能不能简单谈谈您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技能是哪个? A:领导才能,质量管理。

B:及时掌握信息,有组织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要有应变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把握机会的能力。

2、 那么请问一下,您认为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一方面?是品牌、管理、还是独特的经营模式?抑或是其他内容? A:管理。

B: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3、 那么,这样的管理模式有什么优点使您更为偏爱呢? A:企业更具有凝聚力。 B:永远不会被淘汰。

4、 那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的管理员工呢?是否有相应的员工管理制度呢? A:有员工手册,赏罚制度。

B:把自己当成一个员工,而不是管理者。也就是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比较有人性化。使员工产生一种向心力,从而逐渐使员工把公司一切工作当成自己应该做的。

5、 目前集团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很高,一旦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紧缩的政策,是否会给集团的资金链带来影响?集团是否有相应的预警机制? A:基本不会有影响,有对应预警机制。 B:基本不会。

6、 那么,能不能简略谈谈您某一天的工作活动? A:工作日每天开设晨会; 汇总要完成的任务;

其余时间到施工现场指导工作。 B:安排工作任务;

及时处理一些非计划中的事件;

审核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

和部下进行有效的沟通。

7、 请问,对于你们企业未来发展有什么构想么? A:扩大规模。

B:把每次的成就当成下一次的起跑线,永远是归零,从头开始。

总结和体会

总结和体会:

通过本次课业的完成,对于管理者的职能权限和管理模式都有了更多地了解。 首先,同样是身为老板这一管理者,对象是整个公司,需要的不仅仅是深厚的行业认识,对于资金风险的承担,更多的是公司企业的运行能力——管理能力,尤其在概念能力上。一个企业如何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都是值得管理者深思的问题。

其次,针对我们小组所采访的两位管理者,可以做一个更深入的对比,同样是老板,但由于公司性质不同,业务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层需求。从工作内容可以看出,小型公司更倾向于发挥员工的动力,自己也需要更多的亲力亲为;而大型企业则更倾向于“汇总”处理。相对而言,“管理”的比重在大型企业中更为多和重要。

最后,管理不是凭空诞生的,是给予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的模式和结构更不是一成不变,是需要不断“更新”和“补漏”的。正如科特勒而言,管理不是一朝一夕。通过我们本次的采访,让我们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而“管理”二字需要更多地体验和实践,是需要日后不断的探讨和研究的。

第二篇:管理学院大一新生采访稿

记者郭小洁

2013年9月6日下午,徐州工程学院迎来了它的第一批13级新生。而作为管理学院记者团的一员我们也早早的来到了南主楼新生报名处对各位新生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岳铭,一位较羞涩的山西小伙子,以第一志愿被我校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所录取,刚刚报完名在南主楼大厅等待学长们带其前往宿舍。据采访,岳铭是6月5日下午和父母一起到达徐州的,利用报名之前的时间已经和父母一起在学校周围逛了一圈。经了解,他认为徐州工程学院正如自己心中所憧憬的大学一般,有着大树成荫的走道,较为浓郁的学习氛围,同时他也觉得学长学姐们相当得热情,带他排队报名,帮他拎取行李。同时,他也十分期待自己的大学生活,希望能够通过参加一些社团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且他还表示想通过记者团这个平台跟各位志愿者,学长学姐们,说声“谢谢”。

第三篇:瑞士留学生采访实录—HIM瑞士蒙特勒酒店工商管理大学

2010年2月,SEG瑞士酒店管理教育集团中国代表处的大中华区域总监 陈丽仪Tracy Chan以及公共关系经理钟惠妍Ophelia Zhong前往瑞士探访学生。期间在HIM瑞士蒙特勒酒店工商管理大学采访了三位一年级新生。Ophelia Zhong就现在中国学生最希望了解的几个问题向三位同学进行了访问,以下是这次访问的记录。

SUN LIN XI: Hello,大家好,我叫SUN LIN XI,来自青岛,我在HIM读一年级。

ZHU XIAO LIN: 大家好,我叫ZHU XIAO LIN, 我是重庆的,这是我第一次来瑞士,今年我是读第一年。

YUAN QUAN: 大家好,我叫YUAN QUAN,我来自北京。

OPHELIA: 三位同学,我想向你们了解一下,为什么当初你们会选择来瑞士留学呢?

SUN LIN XI:因为瑞士酒店管理专业在世界上排名一直是第一位的,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另外瑞士还是很美丽的地方。

ZHU XIAO LIN:我知道这个学校是有一个朋友也在这个学校读书,他介绍这个学校给我,他说在这个学校期末就是实习,而且真的你还可以学到practical training, 真的很有趣,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你以后想做HOTEL这方面的事情。

YUAN QUAN: 之前我也有考虑过包括欧洲其他国家,包括美国,还有英国、法国都考虑过,但是最后感觉瑞士在这方面,它的传统酒店教育非常完善,同时它的教学系统啊老师啊各方面,包括它的酒店文化,我觉得这个对一个从业人员来讲这个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最后我还是决定到瑞士来上学。

OPHELIA: 那在瑞士这么多学校中,为什么你们选择了HIM?

SUN LIN XI:因为HIM是第一个提供双学位的学校,然后HIM是在一个四星级酒店的基础上改建成学校的,我们在学校生活学习,同时我们也在感受着酒店是怎样的一种氛围。

YUAN QUAN: 而且HIM在蒙特勒等于说是在市中心,生活上来讲非常便利,交通上也非常便利,另外我觉得它的学生大部分来讲,都是来自欧洲、美洲,还有亚洲,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学生比较多,所以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去了解不同的文化,交更多的朋友吧。所以最后我决定来到HIM。

OPHELIA: 那你们现在是开学了四周了是吧,开学之后你们觉得适应吗?对环境上适应吗?刚开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老师同学帮你们解决吗?还是你们自己解决的?

SUN LIN XI:刚开始来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外国同学居多,感到很紧张,害怕交流上会有什么困难,但是来了一两天之后很快就会适应,四个周下来,慢慢地,大家都会关系很亲近,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平时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向老师报告,因为老师都很乐于助人的,很温柔和蔼。

ZHU XIAO LIN:我第一天来的时候就去见了学校的reception,他们带我逛了全部学校的所有的设施什么的,所以我都大概了解学校有哪些(设施),比如说学校的Library啊,教室, 还有宿舍。

YUAN QUAN: 我觉得就像Xi xi (SUN LIN XI)刚才讲的,我们每个班都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我们大家在一起感觉很融洽,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啊或是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会互相帮助,或者相互讨论,同时学校也会给我们提供交流平台,大家可以在INTERNET上面去共享一些信息,同时如果在生活中有任何的问题,也有专门的人员他们会定期地来询问每个学生的具体生活和学习的情况,然后也可以及时地回馈给他们,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OPHELIA: 你觉得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氛围如何呢?你觉得在瑞士和在中国读书有什么区别呢?

SUN LIN XI:区别蛮大的,可能在中国,大学三四年都仅仅是在学校里面,都不知道外面是怎么样一个环境,但是在这边读书,我们就在酒店里学习,比较了解酒店里的氛围,然后我们又有INTERNSHIP,每年会有至少四个月,最多六个月的实习,这样子我们就更容易了解酒店的运作是怎么样的一个模式,比较容易融入工作。

ZHU XIAO LIN:我觉得现在在这个学校也很好,比如说上课的时候,同学有什么困难的话,大家一起帮忙,就是一起讨论要怎么做,还有比如说,你不知道的话,其他同学也会走过来帮你,特别是我们做practical training的时候很多同学就不知道怎么去做,因为这个是真的在做服务,因为其他班的同学来吃饭,所以我们要去服务他,但是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做,但是那些同学都会走过来告诉你怎么做,这是很好的。

YUAN QUAN:就是大家都非常努力,也非常愿意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为学校平时包括在周末,或是其他时间,(会提供机会)了解更多的酒店文化,还有(提供)一些比较专业的课程,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发展。

OPHELIA:那你们现在在学校找到归属感了吗?有没有认识到好朋友或者有没有喜欢的老师?

SUN LIN XI:刚一来就感觉到了,在我们班欧洲同学比较多,但是大家都很谈得来,不能说是兄弟姐妹,但是称得上是好朋友啦,大家平时有困难都一起帮助,一起谈自己国家了解各国的文化,英语也提高很多。

YUAN QUAN:我们有很多从中国来的学生,因为之前他们可能没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然后到这里来了之后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一下飞机,从机场出来,都很茫然,就完全是一个陌生的环境,然后语言又不通,但是学校在这方面也有专人去接,同时也会找一些中国的学生随团去告诉大家到了之后如何到Post office,或者说怎么去银行,怎么去开账户,就是生活上一些非常细节的东西,我觉得他们都有所考虑,然后就是同学之间也有很多这样的交流,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都能解决。

OPHELIA:那关于实习的问题,因为你们过了这个学期马上就要实习了,据我所知,学校已经安排了一系列关于实习之前的一些培训的活动给到大家,那你们参与这些活动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觉得对你们有提高有帮助吗?

SUN LIN XI:对我们的帮助确实是很大,因为以前没有从事过餐馆服务这种工作,然后我们平时就在餐厅里,每周做一次service,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到以后在酒店里是一个怎样的工作方式,了解比较多这些。

ZHU XIAO LIN:真的很大的帮助,因为来这边我们自己也想到一个很好的酒店去工作,所以学校的office都会介绍说那个酒店有offer position给我们,比如你是选学French的,你可以到French speaking area 去实习,他们就会安排哪些酒店啊,你可以参考一下,或者他会给一些建议给你,这个酒店是做什么的,这样很好。

YUAN QUAN:据我了解,我感觉同一些海外学生相比,我们在这边的实习机会的确会少很多,有一些酒店集团他们可能有要求就是说一定要欧洲的学生,然后才能去应聘。但是同时学校在这方面他们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和努力,我们会跟一些海外其他的酒店集团有所联系,这方面来说可能相对来说,帮助我们去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去做自己的实习。

OPHELIA:对于将来将要面对的一些实习和工作上面的挑战,你们打算如何应对呢?

YUAN QUAN: 我觉得作为酒店从业人员,一个就是比较乐观向上专业的态度,然后对待客人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同时flexibility,要愿意去接受不同的文化,接受不同的新事物,我觉得这点比较重要。我觉得如果说自己非常热爱这个行业的话,就可以克服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困难,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来瑞士留学,来到HIM。

OPHELIA: 好的,非常感谢三位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左一:Yuan Quan 左二:Sun Linxi 左三:Sun Linxi

HIM校舍外观(前身为瑞士当地著名的四星级酒店)

学生实务及理论课堂情景

HIM拥有古典与现代化结合的装修风格

第四篇:媒体人采访采访总结

中部转型跨越 六省各显神通

——乘车5000余公里走访6省18个地市的心得体会

8月8日到30日,我参加了由省委外宣办组织的中博会中部六省媒体巡回采访,采访团由中部六省和太原市的日报、卫视、网络和广播媒体组成。在23天的时间里,我们坐大巴从山西太原出发,行程5000余公里,穿过了中部6省18个地市(县)。这次巡回采访,成员均为主流媒体记者,历时较长,并且走入了六省的18个地市(县)的企业采访,是一次难得的深入基层、业务交流、增强阅历、锤炼自身的成长经历。

一:深入基层了解各省省情

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漫长的采访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中部六省发展各有特色,通过走访比较,我对六省的比较优势和不足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全新的思考。

山西:资源枯竭型省份在探索转型。作为全中国最“造爷”的一个省,没有之一。山西提供了国家发展的动力,却因煤而困,GDP发展落后于中部其他各省。近年,山西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盘活民间资本来促进本省发展。走访中,我们看到太钢通过研发新产品来保持行业市场份额;煤炭企业“襄矿”将煤化工做大做强,把原煤的上下游产业链串联发展,实现变废为宝零排放;而“煤老板”手中的民间资本则被政府引导着进行食品加工、光电产业等领域投资。

山西在转型发展,但是山西做得不足的地方依然存在:具有全国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却从来只产生单一低产的门票收益,据2010年的统计,每个游览五台山的游客平均花费仅200元。旅游业发展是山西的新课题,旅游业同样是湖北的不足。

关键词:转型 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

(可参看稿件:“开怀拥抱转型之光:聆听山西转型跨越的足音”)

河南:中部县域经济的典范。去河南之前,那里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经济总量高但是贫穷的农业大省。到了郑州,惊叹发现,他已经悄悄的赶上了武汉。在郑东新区,高楼鳞次节比,布局科学合理,区域上超过了武汉任何一个局部。更令人称赞的是河南的县域经济。在焦作沁阳,我们看到了昔日铝电产业的“一柱擎天”发展为以“煤化工和氯碱为主的化工、太阳能光伏材料为主的新能源、电动车、铝及铝深加工、玻璃钢、造纸装备及造纸”等六大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多点支撑”。2009年沁阳的GDP就超过200亿,这仅仅是一个县。2011年,中部百强县市,河南占有36席,湖北13个,全国百强县,河南6县市,湖北0个。

河南早已不单纯是一个农业大省,完成了从厨房到餐厅的转变。三全、思念、双汇、南街村。。。。。。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品牌总部全部诞生在河南省,并且不在郑州市。郑州的经济总量在攀爬,县域经济也没落下,相比武汉的一家独大,河南经济在纵深方面比湖北强太多了。不过人均下来,嘿嘿!

关键词:中原经济带 县域经济

湖南:湘江热土挺起了工业脊梁。脚都、湖南卫视、红色土地是赴湘途中涌入我脑中的名片。到了长沙,我们看到了湖南卫视的宣传广告,他们已经采购了直升机进入了航拍阶段,让同行的其他各省卫视记者唏嘘不已。湖南卫视的电视剧、综艺节目特别是《快乐女生》、《天天向上》等已经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名片,她是名副其实的传媒大省。

常说,湘女多情,在这里,空气中放佛弥漫着一丝柔情,脚都的称号也给这里画上了一些暧昧的色彩。然而,实地采访中,记者却在这里看到了湖南的另一面:刚硬。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株洲,我们参观了南车,他们制造的轨道列车已经符合欧洲标准出口土耳其,武汉地铁

一、

二、四号线15亿标的的地铁也是株洲制造。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第十八位的长沙县,耸立着一个叫做三一重工的装备制造企业,他生产的起重设备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他生产的起重机参与了智利矿工救援,生产的长臂泵车在东日本大地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10年的三一重工销售额达500亿,他与长沙县的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在湖南乃至中部地区带动了一个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产业集群。

然而三一重工这样的企业仅仅是一个民营企业,看到满车间的“巨无霸”、“大力士”,再看看目前湖北叫得响的民营经济,心理面顿时有种不安。他们让湖南挺起了工业脊梁。

关键词:长株潭两型社会 重工业

(可参看稿件:县域经济看长沙 建机托起中部六省第一县

武汉14亿元地铁株洲造 湘江大地昂起工业龙头) 江西:森林省份破解发展难题。江西满眼都是绿色,这里森林覆盖率达63.1%,全国仅次于福建。在赣采访期间,正赶上当地领导换届,因此江西的采访时间最短,也难以深入。南昌副市长接受媒体专访的时候提到:“南昌是中部唯一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省份。”听到这里,我在想这到底是幸福还是悲摧?这是江西的缩影,江西在中部六省经济排名靠后,省会南昌的GDP也仅有2000多亿。

或许地理位置、交通、政策的原因所致,江西工业并不发达,但是他们始终坚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宁可穷不砍树。在小兰工业区,我们看到大批新型的环保、绿色产业在不断壮大,新能源汽车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在景德镇,过去灰蒙蒙的天变蓝了,资源枯竭的千年瓷都打起了旅游牌。过去5年,江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一升一降”凸显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为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打牢基础。江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抓手,破解着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看到江西做的事情,我不自觉想起了灰蒙蒙的武汉和楚报不久前报道的沙湖缩水20%的报道。

关键词:绿色工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可参看稿件:千年瓷都转型大跨步 旅游工业扛起复兴大旗(组图))

安徽:中部六省中的“沿海”省份。走在合肥的路上,突然看到一个标语:“东临大海”,不禁笑了。安徽可以说是最不愿意被冠以中部名号的省份,翻开地图无论怎么看,安徽都更像是一个东部省份,至少安徽人是这么觉得的。地理位置的优势,让安徽在中部崛起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战略中占据优势。

在芜湖,我们看到了奇瑞自主创“心”,研发出世界顶尖水平的发动机,近年来,奇瑞汽车出口一直占据国内第一。他们最早也是从上海通用迁徙过来的,或者可以说安徽承接的最早一批产业转移项目。在合肥,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斥资12亿挖深、拓宽一条城中河道派河,只为一个工厂生产出的产品,能够顺着派河运往长江,这也是熔安——世界最大规模船用发动机厂落户内陆城市合肥的谜底。

科学承接转移是安徽的关键词。在走访中,经常听到领队官员在说不捡破烂,不破坏环境,不造成产能过剩的“三不经”。如今,八百里皖江处处都有着承接意识,并且为产业转移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今年一季度,占安徽国土面积54%的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资高达12.8亿美元,实际引入省外境内资金88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6%、64%。

关键词:产业承接 转移 示范

湖北:最有潜力和智慧的中部省份。最后来说说家乡,调查了就有发言权,湖北当之无愧是中部六省经济最具潜力者,撬起中部六省的支点,非湖北无疑。荆楚大地有着其他各省无法比拟的科教优势,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武汉光谷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源源不断跳动的强劲脉搏。

采访团在光谷生物城采访,仅仅是处于孵化期的两个小企业就让六省媒体团大开眼界。这些新鲜事物,是他们在别的省份是看不到的!这点足以让我们湖北媒体自豪。

湖北的科教优势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让光谷成为了中国高新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无数实验室的成果在这里得到尽情的延伸。抛开在汉大批的央企,武汉光谷密密麻麻的成长性高新企业,都在为这个城市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湖北的最大短板就是民营经济不够强势,领衔的九州通以及卓尔,一个规模大但是盈利能力不够,一个是土地运作的产物,缺乏湖南三一重工这种实实在在的工业支撑。民营经济的落后反映到县域经济上,湖北的县域经济理所当然在中部垫底。

但是与中部六省其他省会相比,武汉有着无与比拟的辐射力,她的规模、她的基础、她的科技、她的环境、她的文化都让她乃至城市圈甚至于湖北具备潜力。就像war3对战一样,拥有了三本科技支撑、不错的人口基数和运转较好的经济体系,只需要操作者能审时度势,合理升级,优化配备,不断发展壮大,必将率先在逐鹿中原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科技创新 高校云集

(可参看稿件:杨教授的新“头衔”)

二:写稿不能光拼材料 需有目的、深入了解

中部六省采访中,每个省份呆的时间都很短,到了采访地就是“挂眼科”,所以每天都会参观大量企业,获取大量资料。此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很容易造成见到别人讲解就倾听记录,看到材料就收集,一到晚上就睁眼瞎,不知道如何动笔的局面。

这回的采访,我深有体会。每到一个省份,从拿到行程表那刻起,我就查阅将要参观的企业资料,根据各省发展情况选择自己要报道的角度,从而确定自己将要重点采访的企业。

到达采访地点,采访团往往一拥而上,围上对方的新闻发言人七嘴八舌问起来,我得出的经验是,这个时候先不说话,认真记录记者团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重点是数据,根据采访主题,关注“节能”、“自主创新”、“转型”、“核心产品”、“最大”、“产能”、“规模”等等关键词。等到别人提问较少的时候,顺势提出自己稿件中还需要补充了解的内容,结合湖北和武汉来深入。在株洲采访南车的时候,得知武汉地铁来自株洲,我就顺势将问题往武汉地铁制造周期、总金额、地铁特点、节能环保等方面引导。

任何一个被采访者,一定要获取联系方式,这样在回头写稿时,遇到不清晰的数据、资料问题可以补充采访。我在写湖北禾元科技董事长的稿件时,曾在晚上10点多与他私下电话聊天半个多小时,这种电话采访,可以让受采访者比较轻松,聊起许多白天“群采”时因紧张和忙碌而没聊到的信息。

写稿子的另一个收获是:要多与宣传部门做朋友,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山西长治采访中,我感觉到资源大省谈转型发展,如果不谈“煤”,稿件会不够典型。这个时候,我和湖北卫视的同志与当地宣传部门进行了友好沟通,最终说服他们单独派车送我们两家媒体前往距离长治100多公里的襄垣煤矿。在那里,我们深入煤矿聚氯乙烯生产线实地采访3个多小时,见识到了襄垣煤矿通过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走出一条循环经济、零排放的新路子。

带着襄垣煤矿的独家收获,我们在宣传部的带领下回到长治与大部队汇合。这种采访具备独家性,稿件内容会更丰富,更切合主题,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不要影响其他采访团成员。

三:其他心得体会与不足

巡回采访是个体力活,出门在外招呼好自己也很重要,只有懂得劳逸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刚到太原第一天,得知要坐大巴穿行5000多公里,我就赶紧给自己买来一个气垫,好让自己在车上睡觉舒适点,很管用,离开山西的时候,全团人人都买来一个套在自己脖子上。

写稿子经常熬夜,巡回采访当地应酬也多,几乎天天都得到凌晨1点左右睡觉,早晨往往7点就要起床,很疲劳。采访团成员抵达河南的时候,已经有包括总领队在内的4个人感冒发烧。除了在车上补觉维持体力外,要尽可能吃好一日三餐,有不舒服的苗头绝不逞强,早点休息。

最为关键是调整心态。漫长的车程容易疲劳,与其他成员打成一片不仅可以多结识朋友,也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更多的各省省情,互相学习。23天的采访,采访团大多人都互相结为朋友,闲暇时一起娱乐,工作时相互配合,这个过程因为更多的朋友变得更加轻松。

这次的采访最大的不足是,过于匆忙,虽然稿件均为原创,但是很多稿件写的不够精致。例如,山西的综述稿件,通过三个事例,从三个角度讲了山西转型跨越的做法,但是最后依然没有跳出山西结合本省,显得不足。照片有时候忽略了其他新闻要素,拍的照片中只有产品,缺乏工作人员,提供的照片就没有生气,信息量太少。稿件量还是不够,平均2天仅发一篇稿件。不擅于从资料中总结。例如河南的采访,由于郑东新区安排的参观均为艺术馆、音乐馆和规划局介绍,缺乏实体,因此我感觉没内容,然而湖北日报同事却根据资料写出一篇《玉如意拨打金算盘》的妙文,虽然多位资料总结,但是我这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第五篇:新闻采访提纲以及采访记录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大一学生对大学期末考试的看法 采访对象:大一学生(1—2名) 采访方式:校园现场采访

采访背景:临近期末考试,大一学生对大学的考试方式看法不一 设计问题:

1、与高中考试相比,大一学生更喜欢哪种考试方式,理由。

2、两种考试模式有何不同,其优缺点。

3、学校实行的绩点制度因老师标准不一,会不会有损公平。

4、如果绩点导致的不公平发生在受采访者本人身上,他(她)作何感想。

5、绩点不公对学生的影响。

6、如何正确对待绩点可能导致的不公等。 整理采访资料:完成写作 工作人员安排:

记者:XX

采访提纲:XX

采访记录:XX

道具师:XX

采访记录

记者:同学你好,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同学甲:好,行。

记者:现在临近期末考试,同我们以前的考试相比,大学考试有它自己的特点,那么你是喜欢以前的考试模式还是喜欢现在的呢?

同学甲:相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现在的考试模式。 记者:能具体谈一谈为什么吗?

同学甲:因为现在考试和以前相比,它少了很多压力,没什么期中考试和月考,就一个期末考试。你只要最后努努力,就行了。 记者:那你就是说“临阵磨枪”也管用是吗?那么这样的知识你认为是牢固的吗?

同学甲:首先我得声明一下,这也不是你说的什么“临阵磨枪”,它还有一个平时积累的过程,最后是一个冲刺阶段,需要抓紧复习。这样的考试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相比较高中而言,知识可能没那时记得牢固。但是我觉得,大学重要的是能力培养,知识都是次要的。能力的培养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的。 记者:对大一新生而言,我们学校的绩点制度是一个新事物。那么你认为绩点制度会不会有损公平呢? 同学甲:我觉得有点。 记者:为什么?

同学甲:因为有学长就说,你拿到的分数、绩点是看你选什么老师。比如说,同样的一门课,你选的老师不一样,可能有的老师给的分高,有的老师给的分低,老师存在不公平。他给大三的学长学姐分高,给我们大一的分就比较低。我有的同学选那个管理之类的课,那老师给的分都比较低。

记者:如果这种不公平发生在你身上,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同学甲:说实话,肯定会有点打击我的学习积极性的,因为我会觉得白付出了,有点不公平。

记者:那你是怎样看待这种不公平的呢?

同学甲: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只要你付出了,回报肯定还是会有的。当然这个绩点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呼吁一下,对绩点制度做一些改革。让学校在培养我们能力的同时,也考虑一下我们学生的公平。最好不要让我们心里感到不平衡。

记者:谢谢你的建议,好的,谢谢。

记者:同学你好,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同学乙:好的。

记者:据我们了解,你平时还是挺努力的,也并不缺课,而你的选修课得分却比较低,那么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同学乙:我觉得这个整个的大学教学体制有点不公平,主要是这个绩点制度,它完全由老师决定。那些平时和老师走的近的学生、交流比较多的学生,老师就可能给他们的分比较高。而一些不善言辞,沉默寡言的学生得分就比较低。老师看不见他们的努力。这样就会造成不公平,打击像我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记者: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改善,那么你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努力吗?

同学乙:这个看以后的情况吧。在搞学习的同时,我应该多注意和老师同学交流这一块。

记者:那么你认为与别人搞好关系比搞学习更重要吗? 同学乙:那也没有,因为毕竟大学还是以学习为主,当然,在这个很现实的社会中,搞好人际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走上社会后人脉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衡量我们能力的标准之一。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记者:你说的很精辟呀,好的,谢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办物业公司范文下一篇:表示看词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