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风险的企业投资论文

2022-04-2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管理风险的企业投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世界500强中有80%的企业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这充分说明了该模式的重要作用和普遍适用性文章介绍了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并对国内集团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建议。

管理风险的企业投资论文 篇1:

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 财务视角的企业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总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资金的运用和筹措,对企业发展举足轻重。长期以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薄弱,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的成立及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进一步拓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视野,依托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营运资金管理,加强地区和行业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期待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学术研究的繁荣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现状;展望

一、企业营运资金的地位及管理意义

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也叫营运资本,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又称总营运资本,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是一般意义上的营运资金,也是从会计的角度对营运资金的表达,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净额,是可用来偿还支付义务的流动资产与支付义务的流动负债的差额,即营运资金=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非流动资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长期负债)-非流动资产=长期资本-长期资产。如果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则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是由流动负债融资;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则与此相对应的“净流动资产”要以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一定份额为其资金来源。从财务角度看,营运资金应该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关系的总和,“总和”不是数额的加总,而是关系的反映,强调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加强对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

营运资金具有周转时间短、非现金形态的营运资金(如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有价证券)容易变现、数量具有波动性、来源具有多样性等特点。营运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资金保证。据调查,公司财务经理有60%的时间都用于营运资金管理。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就是加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即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二、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及成果

文献检索表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停留在单个营运资金项目的管理上,如货币资金的管理、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等,缺乏对企业营运资金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运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9年8月8日,由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发起创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作为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设立的第一个合作研究基地,接受中国会计学会领导,吸收企业类、学术类领军班学员参与研究。除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外,目前已有27名实务界专家或理论界学者成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的首批特邀研究员,并有12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研究中心的顾问。该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中心”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该“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定期发布“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研究开发“中国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和“中国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库”,并积极开展营运资金管理的专题咨询和培训。以全国会计首批领军人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竹泉教授为带头人的课题组,研究、探索、跟踪、调查我国上市公司自1997年以来的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我国会计学最高权威期刊《会计研究》等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见表1),对我国上市公司及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竹泉、马广林(2005)认为,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跨度大、层次多、环节多和不确定性高等特点。从产业链角度看,企业客观上存在一条从客户到供应商的价值链,即营销上所称的“渠道”。目前大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推式”营销模式。该模式不是以市场、客户需求为中心,而是以产品为分销渠道中心,向下游企业逐级推销,制造企业成为分销渠道动力的原点,分销渠道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容易造成资金沉淀。下游企业的资金沉淀成为上游企业资金回笼困难的主要原因。跨区分销企业多环节、多层次的组织机构特点,也容易产生大量的在途资金。此外,“推式”模式下企业过分看重短期利益,忽视分销渠道管理,容易造成客户流失,从而失去市场占有率。因此,有必要对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分销控制上来。提出建立并实施以客户的需求拉动整个分销渠道价值链的有序、高效运转的“拉式”分销渠道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大渠道”、甄别与选择客户、建立内部分销渠道一体化模式实现对分销渠道的重组与整合,并通过对青岛海尔和青岛澳柯玛两家以家电产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比较,验证了“拉式”分销渠道管理模式较“推式”营销模式在营运资金管理上的优势。该论文强调了“营运资金管理以分销渠道控制为重心”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和思路,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2007)论文主要从国外与国内两个视角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首先,文章分析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动态,指出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内容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扩展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从流动资产周转率转变为营运资金周转期,管理方法从单纯的数学方法转向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中心。这些转变拓展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然后,针对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客观评价了目前我国大多数研究仅是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孤立研究,如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的关系分析,从存货营运效率评价指标细化等单独项目来研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缺乏系统研究,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也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论文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意见:第一,以营运资金的界定和重新分类为切入点,探索营运资金管理基本理论的创新。提出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以及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从而能够涵盖各个运营项目以及清晰反映出营运资金在渠道上的分布状况。第二,建立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有机衔接营运资金总体管理绩效与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以及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第三,深入开展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中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分类设计其相适应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第四,加快进行我国上市公司营运管理数据平台建设。该数据平台应包括营运资金总额、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及其周转期等核心指标和其他补充指标。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2007)对1997—2006年10年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趋势和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调查研究中,用样本采集和分析并采用描述性统计,反映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实际状况,未对任何样本数据进行修正,采用EXCEL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各个行业在经历过1997—1999年的经济波动后,近十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在不断提升。同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在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出改善供应链管理和渠道关系管理是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

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2009)以深市和沪市2007和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注意数据完备并剔除了金融类公司,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分行业进行研究,选取了按渠道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及按要素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采用描述性统计,以EXCEL为分析软件,数据来源于2007年、2008年样本企业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所有流动性项目的年初、年末金额、营业收入项目及报表附注中的存货项目,采用比率指标,分行业对2007—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进行研究,并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指标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排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3行业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2008年度显著降低;2/3行业在至少两个渠道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降低;但也有三个行业(农林牧渔行业、金属非金属行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不降反升,且采购、生产、营销三个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提升。通过对通威股份、七匹狼、青岛软控等典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分析研究,提出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供应链融资、出口信用保险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的业务创新模式。该研究对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及供应链融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2010)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区比较分析和外向型行业专题分析等方面,对2009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调查分析,选取了按渠道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及按要素分类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以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选择1 619家企业为样本,以深市和沪市2009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EXCEL软件,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区比较分析和外向型行业专题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显著,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持续降低或总体持续降低的行业数量显著多于持续提高或总体持续提高的行业数量;生产渠道控制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波动较大、管理风险较高;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延长付款期的方式来解决营运资金短缺问题,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逆势回升的原因不在于存货管理水平的大面积改善,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是其主要原因。此外还发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地区之间不平衡、纺织服装和电子两个外向型程度较高的行业外销比例较大的样本组与外销比例较小的样本组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明显。

该研究采用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数据来源等同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2009),但调查的对象是2009年深沪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除了分析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外,加强了地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分析和外向型企业的分析。为了分析不同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绩效,以我国行政区划为依据,选择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同一行业不同地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将东部地区进一步分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区域。外向型企业选择了出口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较高的纺织服装业和电子业两个行业。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包括,金融危机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绩效管理的负面影响仍然很明显,应付账款延期付款较为普遍,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波动较大,有效控制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存在较大的地区不平衡,外向型程度较高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

王竹泉(2011)指出,近年来,美国企业积极探索通过供应商、企业、客户之间的整合和供应链优化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新思路,戴尔、苹果等企业更是实现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为负,堪称基于供应链管理营运资金的典范。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向供应链和渠道关系优化这一新理念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海尔自20世纪末以来针对其营运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业务流程再造、分销渠道整合、优化供应链等举措破解了一系列难题,实现了零营运资金、负营运资金的良好绩效。论文提出,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要做到以下转变:(1)确立以供应链整体绩效提升为根本的目标导向;(2)树立以渠道管理为重心的管理理念;(3)实施与客户需求无缝对接的延迟策略;(4)推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5)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增值效应。

刘宁(2011)指出,企业只有合理地充分利用营运资金,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针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首先提出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营运资金的短缺、营运资金的管理比较薄弱、营运资金运营效率低等,认为营运资金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营运资金管理有必要趋向于创新一体化发展。企业要努力实现工程工期成本最优化,建立成本控制运行机制,同时还要解决好现金管理混乱,应收账款失控,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等问题。提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创新与完善资金管理,以使企业运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

“中心”研究人员除上述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外,王竹泉教授等研究生导师积极指导研究生们从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2007年至2010年,“中心”研究生15人的学位论文进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既包括规范研究也包括实证研究;从研究的企业类型看,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从研究企业的行业看,既包括制造业、家电业,也包括房地产企业;从研究的视角看,既包括营运资金要素管理,也包括营运资金营销渠道管理;从研究的层面看,既包括基于全球化的战略性研究,也包括基于业务流程的战术性研究等。上述研究生学位论文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学位论文层面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主要观点,对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营运资金管理其他研究成果

除上已述及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外,还有不少学者、专家对企业营运资金做了有益的探索(见表3)。

王兴俊、王奇、张新英 (2010)探讨了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问题,认为将企业的筹资划分为恒久性资金需要和波动性资金需要两部分。据此,可以把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划分为中庸型政策、稳健型政策和激进型政策。这三种政策体现了企业财务经理对营运资金管理中盈利性与风险性的不同态度,如何选择最佳营运资金管理政策需要结合企业的风险程度、实际运营以及面对的环境。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制定的实质就是企业风险性与盈利性权衡的过程,最佳的营运资金政策应该是在考虑风险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

干胜道、杨鹏 (2010)指出了企业对于营运资金管理认识上存在的5个误区:(1)营运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应越多越好。(2)任何企业都适用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所谓零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是从营运资金管理的着重点出发,在满足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这一管理方法的显著特点是高盈利与高风险并存,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产、稳定的盈利能力、良好的信用度、较好的存货管理能力、高度的业务流程信息化等条件。(3)营运资金周转率越大越好。这种认识忽视了企业是否盈利,如果不盈利,则追求营运资金周转率无异于加速灭亡。单纯的从周转率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也是不恰当的。(4)绩效评价只要达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流动资产项目指标就可以。但是这些指标只是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中流动资产部分的管理情况,忽视了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没有考虑流动负债的项目,没有将营运资金和业务流程以及渠道管理结合起来。(5)营运资金管理只考虑企业个体价值就可以。任何企业都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营运资金在产业链上的流动客观上形成了一条连接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个企业对于其他企业都有很强的依赖性,营运资金管理应该将整个价值链作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论文指出,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有关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中新情况的脱节。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与时代发展、企业发展相适应。

徐丽萍、陈洁 (2010)认为,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一段时间内采取“惜贷”的策略,使企业面临营运资金紧张的问题。企业所处行业状况、地理位置、国别的不同,适合企业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的利益最大化。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根据预测的可靠性,企业可选择的营运资金持有量政策有以下三种:适中的营运资金政策;紧缩的营运资金政策;宽松的营运资金政策。其二,营运资金筹集策略。企业在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资产的来源时,有三种可选择的筹资政策:配合型筹资政策;激进型筹资政策;稳健型筹资政策。其中,配合型筹资政策是理想的融资模式,对企业有较高资金使用要求,在实际生活中较难实现;激进型筹资政策收益最高,但同时风险最大;稳健型筹资政策风险低,收益也低,但最保险。建议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应考虑三个方面:(1)将应对突发情况的措施写入公司章程。(2)储备人才。(3)定期储备资金。

程博 (2009)指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营运资金不足。营运资金不足甚至资金链条断裂,将直接影响企业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2)营运资金低效运营。流动资金周转缓慢,不良资产比重较大;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项目居高不下;企业受“销售至上、冲指标”观念的影响,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庞大,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内部责任划分不清。(3)信贷资金比重较大。公司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后,充当“流动”角色的资金捉襟见肘。除了上市融资以外,银行贷款获取流动资金,然后借新还旧,维持生产经营。(4)营运资金结构不合理。(5)营运资金管理弱化。企业在营销、生产、采购渠道等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弱化。(6)缺乏管理绩效评价。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评价系统,更没有对指标进行有效分解,责任无法落实。

上述研究分别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5个误区及原因、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等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参考价值。

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展望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依托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学位论文开展研究,加强行业与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期待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学术繁荣和绩效提高。

(一)依托企业内部控制开展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从古代会计看,内部控制是会计的主要特征。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于2011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都强调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企业需要防范资金风险、维护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其中《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明确指出,资金只有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才能带来价值增值。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平衡,全面提升资金营运效率。另外,内部控制配套应用指引还通过第7号采购业务、第8号资产管理、第9号销售业务等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直接规范;并通过第12号担保业务、第16号合同管理、第15号全面预算等应用指引间接强调内部控制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依托内部控制规范,进一步研究探索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避免出现资金闲置和沉淀等低效现象,提高营运资金的营运绩效。

(二)依托学位论文开展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学位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以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具有填补性、开拓性和创造性。它是建立在前人或他人对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补充、强化或提升。因此,学位论文能够推动学术的进步,延伸研究领域的知识系统,传承研究领域的精髓。所以学位论文是促进研究领域理论与实务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形式,是其他研究者获得最新的思想、知识、技能和信息的渠道之一,是其得到同行认可的重要纽带。很多圈内的同行想了解到特别是一流专家最近最有价值的研究动向,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一流的研究专家的精力是有限的,更多地通过有意识地指导课题组成员或学生进行研究。所以学位论文是导师有意识指导下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一定时期研究的主流。如中国海洋大学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一直引领前沿,学生在导师思想指导下,通过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思考过程,将对营运资金管理有一个更深入地理解,同时撰写论文,也是对营运资金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贡献,是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总之营运资金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正是在无数学位论文等论文的点滴积累下进步、升华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开展可以依托学位论文这一好平台,传播新动态,促进新发展。

(三)加强行业与地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行业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营运资金的构成项目存在差别,如煤炭、石油等采掘业,外购材料较少,外购材料不构成产品的实体,流动资产中存货占用的资金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应根据所在行业的特点,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地区指设立行政专员公署指导工作的区域。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省、市等区域。前已述及的研究成果中已经包含了上市公司按区域和行业的研究,还可以再进行更深入、细化研究,以便使研究成果对行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

[2]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

[3]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 1997-2006[J]. 会计研究,2007(12).

[4] 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张欣怡,李丽霏. 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J].会计研究,2009(9).

[5] 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9[J]. 会计研究,2010(9).

[6] 王竹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该向何处去[J].财务与会计, 2011(2).

[7] 刘宁.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的探究[J].经营管理, 2011(5).

[8] 王兴俊,王奇,张新英.浅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制定[J].商业经济,2010(4).

[9] 干胜道,杨鹏.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认识误区[J].财会学习,2010(9).

[10] 徐丽萍,陈洁.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2010(6).

[11] 程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9(12).

作者:洪慧林 邢小培 陈莉 陈露

管理风险的企业投资论文 篇2:

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在世界500强中有80%的企业采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这充分说明了该模式的重要作用和普遍适用性文章介绍了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并对国内集团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集团财务;资金管理;财务集中;资金跨平台管理:内部市场化

21世纪是中国企业集团逐步走向国际化经营的世纪,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大型企业的资金管理向高度集中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大部分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采用分权管理模式,即各子公司独立的负责和完成本公司的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集团只是在一定时期组织下属公司进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集团企业开始大量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并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掀起了一场对原有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热潮,到了1993年之后,全球绝大多数大型集团企业都已经完成了公司业务流程的重组,建立了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实行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就成为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基本要求。

1

国内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

对企业集团的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集团开始认识到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的资金管理经验,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体系和过程出现的问题。21世纪以前,国内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比较混乱,国内大多数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采取完全独立的分权模式,即各集团下属分公司、子公司自行负责资金、财务方面的管理,企业集团只给予事后管理与审核,有些企业采取部分独立的分权模式,即企业集团对各分公司、子公司的重大经济行为进行一定的资金管理与参与,少数企业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21世纪以后,随着整个国际市场上计算机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上各企业集团引进了关于资金的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对原有的资金管理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逐渐形成了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趋势。我国各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也逐渐向资金集中管理模靠拢,在技术上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上不断提出集中化、网络化、一体化的要求。我国集团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整个社会环境表现为市场化程度不够,各企业集团进行资金的管理时间较短,加之部分企业的管理概念模糊,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所以目前集团在资金集中管理方面仍有一些不足,经常有如下情况发生:企业集团各分公司、子公司之间盈亏失衡,资金流动性不强,不能有效与各分公司、子公司的需求匹配;企业集团不能对各分公司、子公司的资金收入和支出等情况进行有效监控;财务账目管理不细致,难以控制整个集团的成本;企业集团财务资金管理流程复杂,上报与审批周期长,影响各分公司、子公司对投资时机的把握,进而影响整个集团的经营效率。

2 国内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模式落后

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企业集团内部银行和企业集团结算中心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共同之处就是在企业集团内部设立一个具有相关资金管理权限的、专门进行资金管理的部门或法人机构对集团资金进行管理,所实现的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集中而非全面集中。不能实现对集团资金信息的有效整合,影响集中控制的效率。

2.2 集中程度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集团公司都只是要求下属控股公司或全资公司按季度或年度将相关红利、利润以及所提折旧集中上缴,并没有达到对子公司的账目进行每日清零的水平,不能将管理工作细化到日常工作的细节中,这种情况在像海尔集团、一汽集团、中石化集团等大型集团公司中也普遍存在着。

2.3 财务信息流通不畅

我国集团企业财务部门的网络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还无法实现对下属子公司财务工作的实施控制和监督,而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使得企业集团、各子公司和控股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对财务信息的掌握存在差异,总账和分账的对账也往往存在着不及时的现象,进而形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孤岛”,这种情况只有在充分实现远程集中、实时管理后才能消除。

2.4 权限过度集中

我国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时间还不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经常出现对资金集中理解不够充分的现象,不少管理人员错误的认为对于资金的集中管理就是集权管理,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资金的集中管理中,集权和分权只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其中心内容就是财权应适当集中,而事权应适当分散。但有些国内企业集团的做法则是将各种权利集中到一起,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由集团统一进行,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下属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主要财务部门的工作压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3 对做好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建议

随着我国企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往那种资金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集团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于资金管理的需求,因此积极构建新的资金管理模式对于正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国内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1 实现资金的跨平台管理

企业集团既要从供应商那里获得资源和材料,又要将自身的服务与产品投放到消费市场,它作为社会经济体的一部分,必然与其他经济体及个人产生一定的关联,实现企业资金的跨平台管理,以协调企业与各经济体及个人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资金的跨平台管理,就是以现代化软件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对先进的跨平台集中化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企业在一定的时段需要向股东、各税务与审计部门提供相应的资金细节情况与财务资料,并时刻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与监控,只有提供了准确的资金信息,并让相关部门了解到各资金账目的大概情况,才能避免银行、各审计部门等对企业的误解,防止其审计方面出现保留意见等不利干企业发展的情况。跨平台管理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集团与银行、股东、各税务与审计部门问的资金管理平台、各下属企业与其开户银行、股东、个税务与审计部门间的数据平台、下属成员企业间的地域平台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业务平台,以便更好地完成集团与子公司、银行、社会各界、子公司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财务信息的流动和联系。

同时,跨平台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动管理。因为企业集团只有做好了对各分公司、子公司通过银行进行资金外部循环的细节管理,才能对

各分公司、子公司形成有效的资金集中管理,才能将最新的财务、资金信息提交给各股东、各税务与审计部门,处理好企业集团与社会各界的管理,实现资金的全面、准确管理,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于是,跨平台管理多采用企业一银行直连的接口标准的管理方式,它可以极大地淡化银行间在接口技术上的差异,从而建立起广泛、安全、稳定、可靠的信息通道,而“流转控制十资金、账户管理+集中监控”的模式,更使得集团对于子公司资金流、账户信息能够进行更好的实时控制。

3.2 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

我国集团企业资金的集中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想要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就必须要不断推进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集团在信息通信方面的软硬件水平,建立并执行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数据体系,除了要整合企业集团的财务资源,还要注意对物质资源的整合,从而更好的实现对资金的战略监控。所以,要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和ERP模式的应用,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来最终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

3.3 引进内部市场化机制

 所谓内部市场化机制,就是指在集团内部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各项工作都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从而将竞争引入到企业集团,以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整体上降低集团的整体风险,提高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就是要在资金的集中管理工作中引入银行的信贷机制,建立健全信贷风险制度,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风险,保障集团资金的安全。其次是要积极引入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对集团的投资、融资、日常经营、决策和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和反映。最后就是应建立资金的有偿使用制度,将市场化的融资机制引入到集团内部,要求各子公司在集团中心设置相应的存款,以便对资金的内部所有权进行确认,同时根据子公司的资金上缴和下拨情况对其内部存款进行适当的增减。另外,为了满足各子公司自身头寸的需要,集团资金管理中心还可以向其发放短期负息贷款,以便消除其内部存款中的赤字部分。通过实行资金的有偿使用,就可以逐渐提高子公司对于资金合理利用的意识,进而提高其收益和资金使用效率。

3.4 把握好集中管理的力度

资金的集中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集团的资金风险,但是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可过分强调管理的集中和统一,而是要根据企业不同的经济行为做到分而不散、集而不死、动态平衡、高效有序,以便集团的成员企业能够更好地对各自生产和经营的协同性进行把握,保持业务种类间的隔离性。

3.5 集中管理需循序渐进

在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并选择了与集团实际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之后,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另外,在对资金集中管理产品的使用也许分布进行,例如在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初期,集团内部的网络化程度一般不会太高,这时就应采用那些资金集中程度也不是很高的管理产品,如限额管理和收支两线的产品,并给予子公司一定的资金使用权限,避免对其业务造成消极影响。在集团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及软件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使用如账户零余额的管理产品,以便使对资金的管理能够更加全面、集中。

3.6 对集中管理加强内外监控

企业集团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就会提高集团资金的管理风险。一方面,集团控制的资金量有所增加,资金收入支出情况频繁,资金用途也有所扩大,从而给资金的细节管理造成一定困难,另一方面,集团财务管理人员有限,针对下属分公司、子公司的各项业务,不免出现一人分管各项资金用途与记录,或者一人分管多个分公司相关资金收入支出的情况,从而造成权责不明,岗位职权划分不合理的问题,这两方面都会影响集团的资金管理状况,甚至可能给部分员工带来谋取私利的犯罪机会,因此,对集团的集中管理加强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监控十分必要。

在企业内部,要对集团的每笔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进行详细审核与记录,做好事前管理和资金风险预防,特别是对集团现金流量方面的管理,因为集团越大,其母公司与子公司可能投资的项目越多,对现金流的数量要求越高,越容易给集中管理造成困难,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集团集中管理时要加强对现金流量表的审阅与更新,以了解企业各经济活动的详情。同时,要在集团内部充分利用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系统,ERP系统一般包括一个公司的采购、库存、销售、财务、生产、行政等各方面的信息,是企业进行自身管理的一个很好的工具。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一个平台,首先通过母公司、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ERP系统了解其各项资金的具体用途,各公司的经营情况与计划,再对资金、财务情况进行评估与管理,了解到需要母公司调拨的资金金额,从而达到整个公司资金管理的高效性。在企业外部,主要做好企业集团各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方面的监控工作,响应国家各方面政策的要求,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对外的资金结算中心,用以集团资金的外部监控。可将集中管理的资金细分,并收入到结算中心,当企业需要与银行、各税务与审计部门联系时,可通过此结算中心进行迅速的反馈,防止资金的滥用。

4 结语,

实现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不仅是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集团走向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环节,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协调运作、整体推进的改革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对集团财务管理流程的调整,来加快资产的周转和内都资金的通融,以便进一步规范集团的投资、融资等财务行为,最终达到降低集团财务风险、加强逐级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团整体效益提升的目标,为企业的国际化竞争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行过程中应注意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循序渐进、依次进行。

参考文献

[l]王浩明,张翼.集团企业资金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棉之.企业集团内部资奉市场 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孙连才.企业集团管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张强.现金管理经典案例评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叶小坚)

作者:彭月玉

管理风险的企业投资论文 篇3:

财务大数据的企业经营分析管理创新思考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以财务大数据的企业经营分析管理创新思考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财务大数据发展趋势为依据,首先分析财务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其次介绍财务大数据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要点,最后从延伸企业资金的筹措途径,整合财务工作环节、动态化监督财务风险,落实财务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完善信息化信息管理体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财务大数据的企业经营分析管理创新措施,进而强化财务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的运作效率,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财务大数据;企业经营;分析管理;创新思考

企业的财务大数据涉及诸多经济信息,目前信息技术在迅速的发展中,财务大数据背景给予企业经营分析管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即便我国诸多企业已经建立财务处理体系,然而在实际的经营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尚未理想化。财务大数据支撑之下,结合企业管理工作现状,研究企业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具体的企业管理方向,妥善处理好财务大数据下的企业管理问题,为此笔者给出以下的分析与建议。

一、财务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其一,扩展财务信息范围。在传统的企业进展中,即便企业运行生成的财务信息比较多,然而信息量却少于现阶段企业运行产生的财务数据量,同时每一个企业针对数据信息保存和使用观念随之强化,诸多的企业以及行业在大数据背景中发展。以往的企业财务管理无法及时解决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数据需求,财务成本高且工作效率低的现象十分常见,挑战着企业财务管理与监督。

其二,非财务信息更多纳入到企业决策之中。传统状态下的财务管理,加以财务决策的依据关键點便是财务信息,内容围绕财务信息计算和研究展开。针对非财务信息的利用表现出局限性,在财务大数据的环境之下,企业内部的非财务信息逐步凸显着重要的地位,称之为企业决策要充分思考的内容。如何巧妙地把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加以结合,达到共同利用的目标,发展为财务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

其三,计算方式不能适应财务管理需求。在传统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借助财务信息模型以及简便的方式计算信息,给今后的财务决策加以依据的支撑。在企业运行中财务信息的增加背景下,传统模式下的财务信息计算方式呈现出弊端,也就是说以往的信息计算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的跟随时代发展而创新,难以保障企业管理有效性。

二、财务大数据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要点

其一,企业定位以及目标实现。因为一些企业不能科学地明确自身地位,且在时代的进展中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所以企业管理的创新对企业的前进产生积极影响。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资源,财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企业地位凸显的本质。企业管理的创新要备受管理者的关注,换言之企业管理者要站在全方位的财务大数据视角下审视财务问题,优化现有的财务管理方针。目标实现综合利润增长与企业价值等层面,财务管理方针能够减少企业运作的经济成本,同时在多个角度上帮助企业规避运行风险,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其二,适应财务大数据中企业的管理需求。创新能够促使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得以升级,基于财务大数据的视角,数据管理加快财务管理结构的完善速度,并且企业的运行要将大数据视作前提条件,给企业决策提供切合实际的信息,确保财务管理质量的增强。财务大数据下的管理工作尽力创造企业运作流程高效运作的局面,以往的管理模式中,尤其是绘制报表期间,信息更新的速度不够及时制约到企业决策有效性,所以要借助财务大数据设计完整的财务报表,彰显数据信息处理的实效性与准确性。

三、财务大数据的企业经营分析管理创新措施

目前财务大数据在企业经营分析管理中应用发展为热点话题,也是企业生产必要的技术支撑,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思考财务大数据的价值,同时对现有的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做好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准备工作,适应企业财务数据处理的需求。

1.延伸企业资金的筹措途径,整合财务工作环节

要想在财务大数据背景下更好的发展企业,强化企业分析管理水平,应该思考到财务大数据的巧妙应用,将大数据转变为财务管理的集中处理手段。对于其企业的资金筹措,需要在财务数据背景下进行筹资途径的延伸,企业在具体的运行发展中势必要经过投资与融资处理,然而传统模式下的资金筹措途径呈现单一化,仅仅是按照银行担保借贷的模式进行获取资金。在财务大数据平台的创设之下,能够突破这一个情况,缩小企业和资本主义市场的距离,企业借助此平台获取资本主义动态,在实际的投资与融资期间选择转股模式加大投资者的吸引力,一方面整合企业筹措资金的环节,另一方面减少企业内投资与融资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财务管理的整合中要按照审批和监督的模式,科学划分财务工作,调整财务内部实际环境,促使财务工作者树立职业精神,着手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2.动态化监督财务风险,落实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大数据背景下便于完成信息实效性分享,企业管理者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动态化的分析财务经营风险,增强财务风险控制水平。基于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获取更多的数据支撑,可以完成精细化的市场调研操作,尤其是生产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与时俱进的得到客户信息,经过和销售单位的配合,制定比较确切的营销计划,降低企业实际管理的风险。并且企业借助财务管理数据体系,完成财务信息审核与预算工作,设计对应风险控制计划,控制财务风险,体现财务风险管控的规范性。

在具体的操作中,因为风险存有偶然性与不明确性,所以要及时地更新风险管理思想,保证风险隐患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被工作者发现,选择针对性地处理方案减少企业损失。设置风险评估机制上,将财务大数据充当前提,预测项目中可能存有的风险,企业结合评估内容完善项目防范计划,若出现风险评估的遗漏情况,势必会增加企业多种资源的损失。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和其他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合作,作用在企业财务整理体系的完善中,获取良好的财务管理效果。总之检测好财务风险是比较关键的,监控好财务多个流程中的具体资金流动情况,落实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3.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

在财务大数据的视角下,企业应该及时地对现有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健全,在具体的管理工作期间要注重多个环节的监督,研究财务管理的实际问题与不足之处,创设与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机制,起到规范财务流程的作用。传统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淡化财务信息的准确化保障,不能全方位的管理财务单位,若没有即刻控制好财务管理单位工作,难免会产生管理漏洞,不利于企业管理效果的提高。在财务大数据的运用之下,对现有的管理工作方式进行创新,将控制与管理紧密结合,组建独立的财务部门,深层次优化财务控制多个流程,这样将内部控制机制更加详细化的处理。针对财务人才的培养上,财务大数据的形成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提出严格需求,财务管理人员不只是要具备比较扎实的数据处理能力,还要积极的强化信息素养,妥善的加工财务大数据相关信息,朝向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致力于财务管理的创新。

企业管理者要适当增加物质奖励力度,因为市场中人力竞争相对激烈化,物质条件影响到人才是否可以持续发展,所以管理者开展激励机制的方案,在资金奖励的过程中加以精神层面的激励,提高工作自主性。保障财务管理信息足够透明化,因为财务沟通不够顺畅,导致财务数据共享空间缺少透明性,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需要科学的进行财务数据共享,使得财务以及企业主體能够同时拥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合作伙伴的充分信任,形成长时间的合作关系。

4.完善信息化信息管理体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大数据前提之下,企业生产以及管理生成的信息量在逐步增加,所以要适当引进信息化技术,完善信息管理系体系。企业通过信息传感、网络通信以及软硬件资源的模式获取数据,创设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可以充分识别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信息数据,研究企业内外数据的影响因素,适应企业管理工作的标准,推动企业的前进脚步。

在此期间,企业领导者要强化学习,实效性的更新管理思想,按照企业的实际经营特点,整合管理内容,促使管理作业在多个部门中科学地执行。财务管理部门要和其他的部门之间互动沟通,围绕信息化平台的便捷性,促进企业各个人员之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在线管理模式,定期排查影响财务管理的因素,减小与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在管理方法的改进中,企业管理者要明确财务不单纯充当标准化的工作,积极性的彰显更为关键,财务在业务环节中产生无缝衔接的作用,具备一定主导价值。规范化的设计成本管理模型,结合客户的偏好形成工作制度,动态化分析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的管理情况,完成上游、中游与下游的业务融合,给予不同类型客户设计不同的营销方案,明确不同产品自身的差异化特征,科学化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由此把企业的信息数据真正转变为财富产生的源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大数据的企业经营分析管理创新思考研究存在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各个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财务大数据存在必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发挥财务大数据效用,研究财务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创新带来的影响,通过切合实际的方案,如延伸企业资金的筹措途径,整合财务工作环节、动态化监督财务风险,落实财务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完善信息化信息管理体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等,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争取实现企业管理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炳汉.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分析[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12).

[2]司洋,赵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以及优化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9,000(016):199-200.

[3]梁艺璇.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变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3).

[4]陈才,周先东,富望龙.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以重庆上市企业为例[C]//2018年(第六届)全国统计建模大赛.

[5]赵勇.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研究分析[J]. 财会学习,2019(21).

[6]武丽华.大数据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16):191-192.

[7]许瀞心,孙颖.分析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J].农家参谋,2018(3).

[8]杜丽.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改善措施[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7):205-205.

作者简介:赵书谈(1983- ),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学历:大学本科,单位:陕西文化产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职称:总会计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

作者:赵书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改革中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非现场审计实现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