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体育教育论文

2022-05-06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乡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对福建省135所城乡小学体育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资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城乡小学生体育教育机会和权利不均等,体育课程资源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体育教师待遇不公平等是城乡小学体育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并从教育主体层面提出了完善制度、加强督导、加大投资、扶持弱势群体、促进师资流动等建议。

城乡体育教育论文 篇1:

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 要: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性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体质培养有着重要影响,推进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结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相关经验,首先阐述了当下城乡小学体育教学间存在的差距,然后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最后针对城乡小学体育教育间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实现城乡间真正的教育公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教育公平;体育教育;均衡发展

一、当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城乡小学教育间存在差距,尤其在体育教育等活动方面还是表现最为明显。第一,城市小学具备了宽敞和标准化的体育运动场所,而一些乡镇学校只是简单划定了某一区域为体育运动场所,没有完善的防护措施;第二,在乡镇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很多体育课程甚至被其他考试科目代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氛围仅仅是在应试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缺乏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由于城乡差异化的发展使得城乡小学间的体育教育存在较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教育改革以及国家对人才的储备都有着负面影响。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业需要认识差异,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方法,致力于推进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1.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乡镇小学的文化课教育落后于城市小学,应试教育使得乡镇将主要的教学精力和资源耗费在了缩小文化课教学差距上。乡镇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文化课成绩,而在体育没有纳入应试考核范围的这一背景下,乡镇学校越来越忽略体育教育。实际的情况却是乡镇学校迫使学生一味地进行文化课学习,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身体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放松和锻炼,反而容易使得學生的文化课成绩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2.城乡经济发展间存在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能够较快带动城市地区的教育发展,因此国家将大部门的教育资源都向城市倾斜,而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要求则偏低。教育依托于经济发展,城乡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资金投入不均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乡镇教育的发展。

3.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

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教育资源丰富性是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乡镇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缺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体育设施的短缺。体育设施是学生上体育课必备的工具,如果缺乏基本的体育设施,那么体育课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水平,而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样的体育课以达到训练的效果为目的,形同虚设。

三、推进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

1.提高乡镇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乡镇体育教育与城市体育教育差异化明显还是要归咎于乡镇学校缺乏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提高乡镇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两点入手:一是对学校的领导层加强引导和宣传,让其认识到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充分带动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减少体育教育在乡镇学校发展的阻力;二是需要对乡镇学生体育发展进行考核,建立起与文化课等同的体育教育考核,从考核方面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减少乡镇学校只重视文化课而忽略体育课的现象。

2.合理分配体育教育资源

城市小学的体育教育资源已经相对充足,并且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体育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及教育行业需要将体育资源更多地向乡镇学校倾斜,提供给乡镇学校充足的体育教育设施,保障乡镇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注意乡镇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积极改善乡镇小学体育教师的生活条件以及工资待遇等,至少应该能够留住人才,还要加强对现有的乡镇体育教学队伍的培训,广泛吸纳更多的城市体育教师及应届师范毕业生加入乡镇体育教学队伍中来,以提高乡镇体育教师的平均水平。

3.建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帮扶体系

城市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乡镇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向城市学校吸取经验,才能实现短时间内的较快发展。建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帮扶体系就是要通过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一对一的体育教学发展帮扶,实现城市学校优质体育资源向乡镇学校的过渡,特别是体育教育人才的流动,城市学校将自身体育教学发展中的经验和乡镇学校教育发展的状况结合起来,帮助乡镇学校制定科学有效的改进办法,就会使乡镇学校尽快地发展好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林筱文,俞明.提高人口教育素质与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公平发展:以福建省为例的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

[2]张世威,魏银彬,王松林,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下重庆县域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4).

作者:汤玲萍 胡琼

城乡体育教育论文 篇2:

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 要:对福建省135所城乡小学体育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资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城乡小学生体育教育机会和权利不均等,体育课程资源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体育教师待遇不公平等是城乡小学体育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并从教育主体层面提出了完善制度、加强督导、加大投资、扶持弱势群体、促进师资流动等建议。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公平;城乡小学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DAI Wei-hong1,XU Hong-fe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China;2.School of Sports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Key words: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educational fairness;elementary school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教育公平是指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1]。教育公平共同的要素是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资源和平等、合理分配。教育机会是社会个体或群体受教育的可能性,教育权利是对社会个体或群体教育可能性大小的设定,教育资源反映的是社会个体或群体受教育可能性的实现程度。教育公平集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平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2]。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选择均衡发展战略。在这个意义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3]。

利用莆田学院体育系学生暑假期间返乡机会,对福建省9个设区的市的150所城乡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回收有效问卷135份,其中城市小学32份、县镇小学46份、农村小学57份。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现状

1.1体育课开设及完成情况

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是社会公正的反映。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即人人有权接受教育,其实质是人权的基本反映。作为一个自然人,其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任何剥夺人的受教育权利的做法,其本质是对人权的践踏,对法律的亵渎。教育部对9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总学时比例规定为10%~11%[4],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总学时比例为8.8%(840学时),小学每周3节体育课[5],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有一定的差距。

调查显示城市、县镇、农村小学体育课周学时差异无显著性(X2=1.184,P>0.05),70%以上的城市、县镇、农村小学每周安排3节以上体育课,31所小学因领导重视程度、体育师资、体育场地器材等原因,体育课周学时不足,其中县镇和农村小学占77%。在课程完成方面,城市、县镇、农村小学不同程度存在体育课被占用现象,城市小学被占用比例较小,农村小学被占用的比例较高,差异呈显著性(X2=34.186,P<0.01)。农村小学体育课被占用的原因一是对体育课重视不足,管理较为松散,体育课处于“放羊”状态;二是缺乏专业体育教师。目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不同的师资配备标准,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教师编制,小学阶段学生与教师比例农村为23︰1,县镇为21︰1,城市为19︰1[6]。农村学校由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因,规模大多十分有限,许多农村小学无法配备专业体育教师,也无法保证正常体育教学。

1.2体育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一种客观条件,没有教育资源,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就失去依托,就没有任何意义[7]。教育公平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它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8]。

1)体育设施。体育设施是广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丰富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保证。调查显示,依据国家计委颁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9],近半数的城市小学、1/3的县镇小学和1/6的农村小学体育场地面积无法达标,城市、县镇、农村小学体育场地面积差异无显著性(X 2=1.458,P>0.05),近20%的城市和县镇小学由于体育场地面积不足而无法同时开展课间操,只能分批或隔天进行。城市小学体育场地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发展使土地日益紧张,原本捉襟见肘的校园面积无法扩大,教学楼等一系列教学设施的扩建进一步加剧了体育场地的困难;二是城市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吸引着众多家长的眼球,郊区、农村的孩子们都涌向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无限扩招使班级数、班级学生数剧增,致使原本紧张的体育场地更加困难。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最低标准,城市小学体育器材总体达标率普遍较高,其次是县镇小学,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小学达标率为0,城市小学、县镇小学在体育器材配置上也存在差异(X2=8.662,P<0.05)。城市小学、县镇小学体育器材必配类(二)达标率较高,球类器材较多;必配类(一)和选配类器材受场地及运动项目、学生喜爱程度等影响,达标率较低,农村小学体育器材无论是必配类和选配类上都未达标,有些小学甚至连一个篮球都没有。城乡小学体育器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体育经费的差距,访谈中了解到,城市小学的体育经费投入较多,年投入在3 000~15 000元;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体育经费。鉴于城乡小学体育经费的差异,本研究特设自制体育器材调查,县镇小学自制器材比例最高,城市和农村比例较低。城市小学体育经费比较充足,器材上无须自制;农村小学虽然体育经费困难,但体育课教学管理不规范、缺乏体育教师,并且缺乏培训,因而自制器材比例较小;县镇小学体育经费较为困难,但教学管理较为规范,教师教学积极性较高,且受过一定的培训,因此一半以上的学校都有自制的体育器材。

2)体育师资。体育教师的数量是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保证,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程度与水平。调查显示,城市小学、县镇小学都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师,农村小学仅有65%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城市小学学生与体育教师比为289︰1,县镇为217︰1,农村为192︰1(不包含没有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学生与体育教师比例越小,教师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越多,每个学生可能获得的教育机会和指导越多,越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城市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形成多达60~70人的大班级、超大型班级,制约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缺乏与教师交流和获得指导的机会,教师无法做到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尊重与照顾,严重影响了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无法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城镇小学每个班级学生数在40~60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更多的学生互动。农村学校班级人数少,每个班级平均在20~40人,教师工作量轻,理论上可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质量应该更高,但农村小学有1/3的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教学管理较不规范、体育课程难以实施、器材严重缺乏、师资力量较弱、教师不安心工作等,造成目前农村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高。

教师学历代表教师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调查显示,福建省城乡小学专职体育师资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城市小学体育教师超过半数为本科学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以大专学历为主,城乡小学体育教师在学历结构上存在差异显著性(X 2=82.310,P<0.01)。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学历层次的改善和城乡间教师学历结构的差异,一方面与近年来教育部门及学校的激励政策、教师教育资格认定要求及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关,与我省高等体育教育规模的稳步发展、高等体育教育形式多样化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更为现实。这些因素在促进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层次的差异。

职称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学经验丰富程度的标志,也是教师工作得到认可的标志。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差异存在显著性(X2=54.269,P<0.01),城市小学体育教师职称呈倒金字塔型,县镇和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职称呈橄榄型。城乡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差异与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有关,教师职称评定受职数影响,上级下达职数时,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规模、教学水平等高级职数少,若有职数也优先考虑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要课程”的教师,体育教师很难有机会评上高级职称。教育公平不仅是学生学习条件的公平,也是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的公平,这样才能使教师安心于农村教学,使农村的孩子同样接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

随着终身学习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校正规、系统的教育已经不再是教师教育的终结,而只是教师教育的一个阶段。《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调查显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令人担忧。以新课程培训为例,100%的城市小学体育教师和67.2%的县镇小学体育教师受过不同层次的体育新课程培训,仅有31.4%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受过新课程培训。信息闭塞、缺乏专业职后培训和必要的教学参考书,致使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了解甚少。

2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失衡的政策和制度因素

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漫长的过程,目前众多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的问题。许多不公平问题本身就是政策及其延伸出来的法规、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所造成的[7]。

2.1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失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中国也不例外。建国以来我国设立的种种制度政策,明显“偏袒城市”,以“农业哺育工业和农村支援城市”为发展战略,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经济结构,拉大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制度城乡分野,即在教育上优先发展城市教育,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教育资源分配的城市化取向,直接导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从生均教育经费看,农村小学明显低于城市,以2005年为例,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 327.24元,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 204.88元;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66.52元,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42.25元[11]。在城乡教育投入不均衡的大环境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公平失衡也在所难免。

2.2学校体育地位导致城乡小学体育教育机会和权利失衡

学校体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务,它的重要性早已为国人所认同,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体育法规来保障它的地位。然而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农村体育课、体育场地被占用,体育器材空白的情况比比皆是。在一些学校领导的眼中,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学科,在经费紧张、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校体育的理论地位与现实的差距,直接削弱学生的体育教育机会和权利。

2.3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城乡小学体育物力资源失衡

当前,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提高教育经费的主渠道。福建省从2000~2004年教育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58%、1.70%、1.73%、1.75%、1.67%[12],虽有一定的增长,但仍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4%的要求,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和城乡投入不平衡,造成优质的教育资源短缺且集中在城市,体育课程资源也不例外,同时许多学校采取优先保证“主科”的政策,使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农村严重匮乏。

2.4待遇不公导致城乡小学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失衡

教育公平不仅是学生的公平,也是教师的公平,只有教师待遇公平,甚至是向农村倾斜,才能使农村教育尽快赶上城市。农村体育教师长期生活在比较艰苦的环境,工资、福利远不如城市教师,学业升造、职称晋升又因各种原因难以实现,住房、子女升学等问题上又得不到政策支持,加之体育长期处于边缘学科地位,直接影响农村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得体育教育过程的公平难以实现。

3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

所谓均衡发展,既指义务教育在规模数量上整体的平衡合理,也包括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水平的基本平衡[8]。教育均衡化发展,需要社会、教育界、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首先是政府的责任。

3.1完善制度,加强督导,保障城乡学生体育教育的权益

城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通过各种政策法规来规范体育教学行为,切实保障城乡小学接受体育教育的权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依据,但距现在已有近20年,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现在学校体育的发展,对违反《条例》的处罚力度不大,修订《条例》迫在眉睫。同时,应加大有关体育教育政策的宣传和督导力度,使各级领导、教育工作者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体育,重视体育,杜绝占用体育课的情况出现。

3.2加大投资,扶持弱势,保证城乡小学体育硬件资源均衡配置

资源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资源公平”就没有“教育公平”。基础教育硬件资源的均衡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城乡小学在体育硬件资源配置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小学缺场地,农村小学缺器材,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城乡不同情况加大对体育硬件资源的投入,严格执行小学办学标准,把人均体育场地、体育器材配备标准作为办学和招生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教育公平不等于教育平等,而应立足于教育的整体利益,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补偿,使弱势群体普遍获得教育带来的收益,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农村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属于弱势群体,城市学生家庭经济能力好,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体育器材,而农村家庭往往不能为学生提供体育器材,政府应针对农村小学的特点,在政策、经费上予以支持,使他们与城市学生一样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欢乐。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条件,如借助“农民健身工程”增加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促使农村小学与城市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结为帮扶对象,在体育器材方面给予帮助等。

3.3师资流动,促进城乡教育人力资源均衡分布

师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制定农村小学师资生活条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师范生到农村小学就业;建立城乡小学体育师资轮流交换上课制度,如教师定期流动,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或城乡学校教师对口交流,优势学校和薄弱学校手拉手或结对子,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等;加大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采用多种职后培训模式,如城区部分小学设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研修工作站,每年接收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进站研修等,全面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迎春. 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1(5):75-79.

[2] 肖建彬. 论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J]. 当代教育科学,2004,19(24):14-18.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J]. 教育研究,2007,29(2):3-11.

[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info417.htm,2004-04-29.

[5] 福建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jjedu.org/

Download/3810.doc,2004-03-04.

[6] 庞永平. 新编制标准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透视[J]. 中小学管理,2004,18(9):42-45.

[7] 朱金花. 教育公平:政策视角[D]. 长春:吉林大学,2005.

[8] 金依俚. 资源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化[J]. 民主,2007,19(1):18-20.

[9] 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

[10]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 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情况统计公告[EB/OL]. http://www.moe.gov.cn/edoas/

Website18/info24279.htm,2006-12-29.

[11] 林筱文,俞明. 提高人口教育素质与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公平[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7(1):59-67.

[编辑:邓星华]

作者:戴维红 许红峰

城乡体育教育论文 篇3:

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 要: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讲不仅有强健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迈进。

关键词:教育公平;体育师资;经济失衡

有关于教育公平的概念,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曾经提出过“有教无类”。读过古希腊哲学大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人应该知道,这本书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强调了教育平等的重要作用。教育公平强调全体、平等地分享公共资源。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主要的三个构成要素包括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是人权的一种表现,机会与人权的关系往往分不开,教育机会提供的是个体或者群体受教育的可能性;教育资源包括物质、人力,物质资源主要是设备场地,人力资源主要是师资,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点;教育权利,没有教育机会无从谈起教育权利,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才有机会的大小之分,也就是所谓的教育权利。综上所述,教育公平的内涵,即是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权利的分配合理、平等。

二、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调查显示,城乡小学间体育的周课时没有显著差异,平均是一周排课三节左右。但是这个调查结果只是根据各城乡学校提供的课程表统计的,事实情况与此并不相符。对城乡小学学生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乡镇的体育课程在完成课时方面表现得较差,体育课程的完成率不到3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体育课被占用,二是体育教师的空缺,三是体育资源的缺乏。

三、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失衡的原因

1.忽视体育教育的作用

造成小学体育被忽视的最关键原因,是应试教育大背景,所以不仅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包括高等教育,都存在对体育教育的忽视。与城市的体育教育相比,乡镇对体育的忽视度更高,一方面是由于乡镇学生家长与城市家长相比,在教育观念上的差距,一方面是因为乡镇客观经济条件不允许。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将体育教育放在边缘位置,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其不仅对乡镇小学的教育发展造成危害,更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还出于长身体的关键期,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2.体育教育资源匮乏

(1)体育设施。城乡小学体育资源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体育经费,城市对于体育的经费投入较多,而农村的经费投入却几乎为零,这个差距大家可想而知。体育设施是进行体育教育的物质条件,必不可少,如果一个学校连体育设施都匮乏的话,又何谈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设施又可分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不难发现,教学楼越来越多,体育场地却越来越小了。

(2)体育师资。体育教育师资,包括教师的量与质。与城市学校相比,乡镇学校在这两方面相都十分薄弱。影响“量”的原因主要是乡镇教育的工作坏境与生活环境较为艰苦,与城市相比相距甚远,这就导致大量师范毕业生选择去城市工作,优秀的乡镇教师选择去城市上班。影响“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量”的原因如出一辙。“质”好的教师都流失了,那么“量”自然就少了。教育公平在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又包括了师资,教育资源不公平,就自然无法使得教育公平。

四、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1.提升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

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还担负着培养优秀接班人的重担。虽然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但相关政府并没有起到督导、发扬的作用。要想提升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要让领导、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

2.提升乡镇体育教育的师资水平

提高乡镇体育教育的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避免在校教师的流失,吸引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到乡镇学校工作。加强城镇体育教师的交流,定期举行交流会、培训会,不断提高乡镇教师的职业素质。

3.提高乡镇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是社会活动进行和发展的前提,这点马克思就详细论述过。城镇体育教育失衡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两者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随之就导致了教育经费的失衡。政府要加大对乡镇体育教育事业的扶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乡镇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逐步提升,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人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也逐渐提升。在教育公平的视野下,要针对城镇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而缩短差距,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红.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2010,8(2).

[2]辛玉娥.教育公平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丁海娣.安庆市城乡小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作者:朱文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用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信息检索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