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与伦理学管理论文

2022-04-1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建筑行业与伦理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政治伦理自古至今一直都在延续,它是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也是为了维护统治并根据社会治理中的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的统一。在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一直没有脱离伦理的影响,伦理学本就是研究道德的学问,政治伦理更是将政治管理与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合理的维护统治方式,这些政治伦理有时就如社会关系一样,千奇百怪而又非常微妙。

建筑行业与伦理学管理论文 篇1:

建筑类院校土木工程伦理的研究及其进展

摘要:土木工程伦理作为新兴的工程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作为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伦理教育在世界各国先后推广开来。土木工程具有特殊的社会活动目的,它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物理环境,从正面或负面影响人类的道德观,并带来了许多道德问题。本文介绍了我国建筑类高校工程伦理学教育,然后分析了工程伦理学对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再者,论述了工程伦理的必要性和加强土建类高校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土木工程伦理教育建筑类院校研究进展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对工程活动的巨大影响,以往那种把工程单纯解释为某种专门技术的运用的观念,已经被一种大工程观念所取代,并逐渐从工程界转向工程教育界。现代工业的发展使人们承受着更多的问题,环境的恶意破坏、生态资源的枯竭和不断丧失的人文道德。因此,工程建造必须把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球的自然资源相结合,谋求人类的长期发展和自然和谐统一。现代工程教育实践化、宽泛化、整合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指导理念。土木工程作为人类最早的工程种类,与人类的文化息息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土木工程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内涵却不被重视,土木工程教育演变成一种专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型土木工程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忽视所带来的弊端,使土木工程工程教育变成一种狭隘于技术的教育,土木工程师缺乏对自然、对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全面理解,造成科学技术的误用和滥用,给人类带来很多社会问题[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仅需要房屋建筑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从业者;此外,我国的建筑业已经向海外市场发展,这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我国的建筑行业及其土建类从业者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1 我国工程伦理的发展现状

工程伦理学是西方发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工程建造等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经济形态已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新的制度还未完善,监管体制仍不规范,漏洞和缺陷比比皆是,人们的许多观念和习俗还不能很好的适用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3]。人类的工程建造活动逐渐扩张,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同时,极少数工程人员的责任心和公德心缺失,使建造行业面临着空前的信任危机。工程伦理的研究对土建从业人员的伦理构造以及工程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土建类高校的工程伦理学,主要是通过工程建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以工程和社会伦理为基本点,开展工程建造人员的责任和功德培养。目前,工程人员在工程活动中所发生的利益冲突与价值选择问题已日益尖锐和突出。人们只是考虑工程的建造成本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文化及生态的保护,在成本与效率面前没有思考,任由政治思维决定,完成了许多大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同时,更多的地方保护主义冲击着公众的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生命及安全,在工程进程中,管理缺失、违规操作、偷工减料等多次发生,从而引起重大的安全隐患和事故。打击报复等卑劣的手段又使人们对揭发、检举那些违规的操作缺乏了信心。商业利益的充斥,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诸多问题,有很多是由于体制问题、社会风俗等传统观念在影响着工程建造者的思维。然而,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土木工程伦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微观伦理的层面上,也就是建筑工程师作为建筑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并被认为理应对工程中由不良的伦理道德引发的工程质量,安全问题负全部责任,由此一来,就简单地将土木工程伦理简单地等同于建筑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2 我国土建土木类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建筑是一门讲“理”的学科,必须讲物理、心理和伦理。而讲伦理更是建筑理性层面上的最后一道底线[4]。我国的土建类院校大多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土木工程的教育重视正规的教学计划和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以及严格的考试制度和毕业设计。但是,我国土建类高校对于土木工程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规范,国外的书籍仍作为主要教材被使用。同时,多数土建类高校的教学氛围、条件都还缺乏,各地高校的发展或师资不同,其相关教学形式,也没有形成相关的标准,只能与专业课相结合[5,6]。目前工程伦理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和单一,缺乏对学生伦理知识的把握和分析,从而引起学生行为和伦理知识的脱节 [7]。此外,在我国理工科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轻文”倾向。一方面, 学生的自我定位是把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工程, 其他有关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自然是无足轻重;另一方面,因为轻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使学生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有许多错误的看法。

3 加强土建土木类学生的工程伦理学习

由于我国工程伦理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仍不成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这就使得伦理教育的缺失引起了很多因为质量安全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作为培养专业土建类人才的建筑类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放在和专业教育同等的地位。我们不能期望工程伦理能够迅速解决社会上出现的诸多工程质量问题,但是为了有效的去满足人们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我们就必须将这项工作持续地进行到底,我国广大的土建类高校,就是要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负责任的优秀工程师。他们应该知道工程师的职责和责任,更应该理解这份职业的神圣与光荣;他们应知道基本的道德准则,具有选择是非的能力;他们建造的不是简单的一栋楼、一座桥,更是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另外,通过重大工程案例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分析他们形成的原因。与此同时,土建类高校也应注重伦理人文相结合,教育实践的重新构筑,培养出具有深厚工程伦理背景的优秀工程师和管理者,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工程质量和内涵的双重构建。

4 总结

建筑土木类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工程师的摇篮,负有对工程师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以及制定相应的工程师工程伦理规范的责任,让未来的工程师能自如地应付建筑工程中的诸多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工程伦理需要整体贯穿于土木工程的整个教育环节。使我国的土建类院校培养出对社会、环境、生态负责的合格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博洋,金德智.浅谈土木工程伦理的研究主体及其伦理责任[J].建筑设计研究,2012,10:46-49.

[2]肖平.工程伦理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56-57.

[3]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16-18.

[4]戴秋思,刘春茂.建筑道德底线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6-10.

[5]胡文龙.美国工程伦理教育评价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102-107.

[6]刘绍春.工程伦理教育与理工科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4:16-18.

[7]李人宪,刘丽娜.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势在必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115-1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Y2012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李晓东 于建军 李长玲

建筑行业与伦理学管理论文 篇2:

浅析诸葛亮七擒孟获所蕴含的政治思想伦理

摘 要:政治伦理自古至今一直都在延续,它是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也是为了维护统治并根据社会治理中的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的统一。在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一直没有脱离伦理的影响,伦理学本就是研究道德的学问,政治伦理更是将政治管理与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合理的维护统治方式,这些政治伦理有时就如社会关系一样,千奇百怪而又非常微妙。回首历朝历代,无一不在探索,而其成败也只能让历史去见证,让后人去评价。

关键词:诸葛亮;七擒孟获;政治思想伦理

《三国演义》乃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用于借鉴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而其中经典人物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历史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无论是在谋略时沉着指挥作战,或是在用外交辞令、选人用人、管军治军、南征北伐、后勤关系处理等诸多方面,诸葛亮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谋事能力、智慧及与才能,并成为后世经典。如研究并推演了有强烈战斗力的军事八阵图、治军有序、以攻心战平定南蛮叛乱等,这些军事活动大多是在诸葛亮思想筹划指导下有效展开的。他的思想筹划中所蕴含的政治伦理值得我们探索,更值得我们借鉴。

一、诸葛亮的思想中所包含的基本政治思想伦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位了不起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他的战略中包含了许多政治伦理,其作风中又体现了他及强的人格魅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气节,彪炳史册,为后人所崇拜和敬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国家社稷为核心的价值观,及忠国利民的道德价值观深深值得我们探索与借鉴。

其一,诸葛亮不仅心怀立国之志,并且择主明确,能够坚持等待时机。诸葛亮虽然一直隐居,但对天下之事却非常关注。他了解各个优势,当刘备第三次专程前来拜访时,他抓住时机,用了一首《隆中对》与刘备分析道:“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这番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诸葛亮早先就有强烈的国家政治思想,而他本身也是在等待天时地利人和。

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随时可以帮他举荐,况且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可说底盘较稳,实力较强;再说曹操,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已明显属于强者。此二人,诸葛亮都没有投靠,最终选择了白手起家的刘备,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外部原因,孙权属于家族世袭,不宜灵活施展,曹操本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不正言不顺,而刘备举大义之师,匡扶汉室,又心系百姓;二是诸葛亮个人原因,首先诸葛亮绝不会希望凭借哥哥举荐这裙带关系谋求官职,他宁肯隐居也不会去;其次诸葛亮怀才而隐,其未遇伯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先是推辞,再而接受,使刘备心中更为珍惜,而这也是诸葛亮所等待的。他常以管仲乐毅自诩,甚至水镜先生赞他可胜姜子牙,这些所比较的人都是有名的谋士及政治家,所以诸葛亮的志向很明确,辅佐明君,施展才能,建功立业。

其二,诸葛亮背负起先帝重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披肝沥胆的忠义伦理。《三国志》中,因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使得刘备尽起全国大兵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却被陆逊击败,元气大伤。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蜀汉政权面临内外交迫,并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前一句话明确了对诸葛亮的信任,后一句话让诸葛亮看情况办,而诸葛亮当场就表了态,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其实诸葛亮接手的是一堆烂摊子,手上大将都相继老去,尤其荆州这个重要的军略占地又已失去,夷陵大战的失败又使蜀汉的兵力损伤过半,其综合国力已大打折扣。而此时蜀汉面临的外部局势更加严峻,北边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强吴伺机而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蠢蠢欲动,如果此时蜀汉政权更迭,局势不稳,若再发生内乱,亡国就在眼前,此时担子最重,然而诸葛亮为了刘备安心,毫无气馁之心,义无反顾地接下了重任,并竭尽全力辅佐后主。为了确保蜀汉的安全,诸葛亮南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采取主动出击,以攻为守战略,保住了蜀汉的鼎足之势。直致日夜操劳,思虑过度,劳累交加死在定军山的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竭尽其能,自始至终未辜负刘备,可谓竭诚尽智,重情重义。这种忠贞之义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典范,可谓历朝历代都深深需要,并深受其忠义伦理的影响。

其三,诸葛亮的“德治”与“法治”合二为一的基本政治思想。诸葛亮修身以德为本,集忠诚、奉献、严于用权、严于律己、谋事谨慎等综合素质于一身,事先后二主尽心竭力,身居丞相之职而终身不置产业,死后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街亭之失,勇于自责,上书自贬三等,这些都表现了他高尚的道德人格。诸葛亮治国,也同样是以德化为首:“为君之道,以礼为先,诛罚为后”,刚入蜀国辅佐刘备之初,诸葛亮针对蜀国数股势力并存的状态,他以德化人,最终使刘备旧属,刘璋旧部和益州土著势力均为他们竭智尽力。三足鼎立之势形成,蜀汉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治理荆州和为蜀国丞相的20多年里,其“以法治国,以法治军”的思想日趋成熟,并得到充分实践。“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使蜀汉“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蜀汉在三国中偏居一隅,实力最弱,但能够在战争中维持鼎立局面数十年,诸葛亮“德法并施”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二、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在七擒孟获中的实践与体现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诸葛亮尽心辅佐刘婵,并立志北伐,以兴复汉室。但此时蜀国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说:“南方不服,实乃国家大患,臣当亲临大军前往征讨,然后北伐,以图中原,重兴汉室,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蜀必先平定南夷而后北上。

诸葛亮在平定南蛮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地形及其部落从史书上进行了深入了解,诸葛亮平定南夷自然是志在必得,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用了擒贼先擒王这一招,制服南蛮大获全胜,但是一场战争的胜利并不能保证日后的安稳与归顺,他看准了这才是平定的难点所在,他说:“若留外人(指蜀军将领),必须同时留下足够的军队,兵留下来又没有粮吃,这是第一件难事;蛮夷刚刚战败,父兄死伤者甚众,若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这是第二件难事;更何况,蛮夷累累有叛变杀戮的罪行,自知罪孽深重,若留外人,相互之间都不相信,这是第三件难事。今天我打算既不留兵,又不运粮,但是却能使南中地区服从我方,知道尊卑上下,就彼此相安无事了。”从这段话中可知诸葛亮是要南蛮归顺的情况下进行自治便可,这是诸葛亮作为一个统帅,顾全大局长远的考虑角度。然而孟获并未服输,也不想归顺蜀汉,想要真正平定蛮夷,只能打攻心战,遂下令军队在同孟获作战时不能伤害他,只能生擒,采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最终“七擒七纵”,让孟获心悦诚服,并保证永不叛乱,与蜀汉永世修好。

三、诸葛亮收服孟获政治手段中也充分体现了其政治伦理

首先是从武力进攻这样的策略上升到“服心之策”,达到知尊卑上下的目的,这一策略在诸葛亮运用后,成为历代中央政权派出治理大小官员的信条,这样的政治手段充分展示了尊崇信念,尽量避免生灵涂炭的思想政治伦理;其次是重用当地民族的威望人物自行管理,这成为当今民族区域自治的借鉴史源。道家理论尊崇“无为而治”,诸葛亮将这种伦理通过政治方式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使自己抽身而出,同时使南中地区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得到发展;再是诸葛亮“择人惟诚”的人才坚持观,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多次交战免不了生灵涂炭,其实他也可以找一个能够代替孟获的管理人,但他却唯孟获而坚持,这其中当然有孟获自己的才能、威望优势。人无完人,孟获定有不完美之处,但诸葛亮不仅对其赏识更对其坚持,诸葛亮曾说孟获“实为俊杰”,这一论断正表明了诸葛亮对孟获的赏识与尊重。这与刘备当初赏识并坚持用自己,让自己大为感动,愿意竭尽全力、披肝沥胆并为其打天下的道理一致。四是“尽掩其亏”的遮蔽政治思想。其一白帝城托孤后,蜀国实力本就已衰,诸葛亮南下平定南蛮,一是为了北伐解除后顾之忧,其次更是因为诸葛亮已至中年,而后无人可接,加上蜀汉有为的将领相继老去,新人又未得到大力补充锻炼,实为国内谋事及作战的双面短缺,诸葛亮为人忠诚,已答应刘备竭力兴复汉室,趁自己还能上阵,还有几个将士可用之时,他必须尽快出征,抓住蜀国目前这仅有的作战优势;其二,每次战胜孟获之后,从来不说自己兵卒的损失问题,可是实际上后几次作战中,诸葛亮的确损失了不少兵马,这对诸葛亮是一个兵力的问题,因为他后期还要北伐中原兵将需要的更多,但任何时候诸葛亮都是一笑而之,使人根本感觉不到他对兵力损失或者匮乏的犹豫之心,他掩饰的非常好;其三,他之所以要以攻心为主,不仅因为民族自治好发展,还是因为人才空虚、兵力不够,不能在此耗用过多将领、兵力,同样他又掩饰的非常好。五是可持续发展的“维和”的民族观及国家观。诸葛亮认为,战争自古以来就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平定南蛮叛乱的作战形式和由此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并不能解决后期尊崇蜀汉的所有问题,要想持续长治久安,还必须帮助南中发展经济,促进当地社会进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和力量,同时也可以将此段时间作为整顿军队、恢复力量的一个过渡。在平定南中叛乱的过程中,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特别是在“七擒七纵”孟获以后,诸葛亮其本人及其军队又都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和尊敬。

诸葛亮在帮助南中发展经济过程中,因地制宜帮他们发展了建筑行业,同时,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很重视,恢复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其次他还利用这里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了制盐和冶铁这工业,尽量使轻工业和重工业趋于平衡发展。诸葛亮在短期内恢复了此处社会秩序,采取“和平政治”与“服心政策”并施,“法治与德治”兼容并举,尊重当地发展客观规律,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诸葛亮的才能与智慧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其美名流芳百世,千百年来云贵一带少数民族对诸葛亮一直怀着敬仰之情。

诸葛亮的小屋中挂着的那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用历史的角度去看可以说确实是诸葛亮一生的典型写照。淡泊明志,反映了诸葛亮独善其身与清静无为的淡泊情操;而宁静致远,则反映了他希望治国济世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再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攻心”战略是保持南中地区长治久安最有效的办法,诸葛亮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南中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其独到的研究见解和战略角度取得了这场“攻心”战的胜利。在一千多年以前,诸葛亮详审内外形势,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和原理贯穿作战与管理,用适地、适时、适人的方法来治理合发展南中,确是难能可贵。其“服心之策”的战略观,“择人惟诚”的人才观以及“维和”的民族观和国家观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冠朝.诸葛亮的政治伦理观和社会历史观评价[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张保同.东汉思想文化走向与诸葛亮的政治系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3]陈涛.简析诸葛亮人物形象[J].东京文学,2010,12.

[4]候济民.《三国演义》的总分总故事结构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8.

[5]张俊荣.三国蜀汉政治集团管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8.

[6]左安源.诸葛亮“智绝”形象阐释[J].宁波教育学院报,2013,4.

[7]石国辉.斯人已去,遗爱犹存——诸葛亮思想略探[D].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09.

[8]李暄.蜀汉少数民族政策研究[D].南昌大学学位论文,2008.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作者:付芳芳

建筑行业与伦理学管理论文 篇3:

建筑行业管理中的伦理观

伦理是从道德意识的角度去研究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它的宗旨是要充分发挥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调整人们社会关系中的矛盾,以达到控制社会系统的目的。管理科学则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手段,在管理的过程中调节、控制生产领域的人事矛盾,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

当前,我国政府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科学发展观。国家建设正在努力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也是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管理伦理的根本依据。建立建筑管理伦理价值之所以“可能”,遵守建筑管理道德规范之所以“应当”,就是因为在天地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十一届全会以后,我省的建设工作更进一步准确把握新兴城市化的战略导向和工作重点,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民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人之所以为天地间最有价值者,是因为人不仅自身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价值。管理实质上是对被管理者的行为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在管理中究竟占什么地位呢?日本经营管理学家土光敏夫的“经营管理之道”的特色,就是注重伦理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作用,从而竭力把管理方法带上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对现代管理中领导者应

有的道德素质,进行了很有见解的阐述。

二、安全上的伦理底线

安全至上是建筑工程活动中贯彻“生命神圣与以人为本”的逻辑结论。建筑工程活动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

自身服务的活动。人既是建筑工程活动的主体,也是这项活动服务的客体。人命至重、工程安全的伦理底线要求体

现这种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统一,为他人创造价值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

三、创优工程的伦理目标

以创造优质工程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一个优良企业要达到的崇高目标。同样也是建筑工程管理者道德责任感的集中表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建筑行业的座右铭。质量第一所体现的是价值取向,百年大计所体现的是行业精神,因为质量符合标准或优质的建筑工程是工程安全的直接前提和基本保障。针对市场竞争,人们要求追求经济效益,要用竞争手段。由于目前建筑行业的法规还不够建全,一些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拿到工程项目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手段之一就是盲目压价,用根本无法完成工程的造价去投标。中标后就在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做文章,启用非法设计人员搞黑设计、施工中偷工减料、材料上买低价伪劣产品,最终使建设物的“百年大计”大大打了折扣。某建筑工程公司承担了一座办公楼的建造任务。由于甲方单位对工期要求很紧,并提出“提前一天交工奖励1万元,延期一天交工罚款1万元”的合同要求。由于施工过程中遭遇防水涂料短缺的情况,这家公司的一位工长情急之下,取消了楼内各洗手间的防水层施工工序,使工程提前数天结束。工程验收时,有关方面发现问题提出质询,那位工长主动交上了可观的罚金。应当指出,创建优质工程并不仅限于消极地避免安全事故,没有漏水和漏气等问题。应当创建精细、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它还有更高的伦理追求和更丰富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应当将维护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扩展为满足人的享受权和发展权。

四、精益求精的伦理手段

要使建筑工程安全可靠,质量优质,体现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管理者必须做到对工程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项建筑工程的落成少则一年,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建筑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监查,几十个环节上百道工序中,任何一个地方管理出现问题都要涉及到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一论述对我国建筑行业很有意义。如果我们在工程管理中疏忽大意,粗制滥造、因循守旧就很难达到工程的科学管理和效益良好。我国某城市建造跨江大桥时,就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返工事件。有关部门在工程的关键时刻把水泥的标号弄错了,错把低标号的水泥用到了应用高标号水泥的工段。等到这个重大失误被发现时,几十吨混凝土已经灌注到了桥墩上。工程总指挥发现了这个错误后,立即要求工程停下来,并要把已灌注的混凝土弄掉。

五、廉洁公正的伦理监督

建筑工程管理伦理是一种制度伦理,其基本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已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设标法》等诸多法规和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但这些法规条例是需要人,首先是有关官员和企业管理者来执行的,他们如果品德低劣,不是廉洁奉公,而是贪赃枉法,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做到公正处理承包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预防工程风险。建筑工程中的偷工减料、克扣工资、压低造价和粗制滥造等违法悖德行为,大多是与发包、承包、转包中以权谋私,索贿行贿和收取“管理费”等形式出现的盘剥现象密切相关。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有规律的现象,即伦理学中的关于道德调节的理论越来越明显地渗透到管理科学之中。道德因素的作用在现代建筑管理伦理中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自觉地把有关伦理知识纳入建筑管理过程中,将有助于提高现有的建筑管理水平,并促进建筑建筑市场的科学发展。

作者:马秀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论文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