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新课改要把握“四心”论文

2023-02-12

作为新课程改革指导性文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已经出台几年了。几年来, 全国上下迅速掀起新一轮课改的热潮, 涌现出了很多示范校。如:山东杜郎口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江苏洋思中学。可以说, 新课改的理念, 新课改的教育成果已经深入人心。

重庆市高中新课改自2010年秋季开始实施, 至今已逾二年。课改真可谓大张旗鼓、轰轰烈烈, 理论学习、氛围营造、课改指导、观看实录等, 热浪如风卷残云。其如虹之气势不可谓不催人奋进。

有人认为, 课改的实质就是“改课”;我以为, 课改的实质恰恰是“改思想”, 改那些只盯着升学率、生怕课改失败的校长们的思想, 改那些拿着现成教案安逸地照本宣科的教师们的思想。因此, 笔者认为,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改, 必须要把握“四心”, 那就是:校长的决心, 教师的良心, 改革的恒心, 评价的真心。

一、校长的决心

新课改中涌现出的全国著名校长很多, 比如: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生, 江苏省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 河南省许衡中学校长张璧宏等等。一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

新课改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综合工程。校长既是学校课改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又是学校课改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校长的认识水平、思想观念、意志品质和管理方法无不直接关系到学校课改的成败。校长一定要把好课改的指挥权, 成为学校课改的总指挥;而且要身先士卒, 亲自上阵, 当好课改的排头兵。全体教师踊跃参战, 方能打了一场课改的“人民战争”。校长要以自己的魄力进行强力推动的霸气。如果校长看不清课改与升学、课改与学校声誉等的辩证关系, 对新课改瞻前顾后, 信心不足, 那么新课改肯定只是走走过场, 学校发展肯定还只是顺着老路蜗行摸索。要真正重要的实现内涵发展, 跨越式发展, 校长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的良心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更指出, 高中阶段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衡量一堂课是否好, 常规课堂是最鲜明的答案。有多少学生在自学, 有多少学生在参与讨论, 有多少学生在睡觉, 有多少学生在走神, 到常规教室一看就清楚了。

新课改的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可能内容更多了些, 编排更杂了写, 难度更高了些, 而课时又没增加, 这就成了很多老师无法坚持进行新课改的口实。他们忘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生怕内容上不完而考试又考了。于是, 满堂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在讲台上精神抖擞、滔滔不绝地表演, 却不去顾及课堂上莘莘学子的反应, 不去看有多少学生在听讲, 有多少学生在走神, 有多少学生在睡觉。讲完下课, 作业还有一大堆。

上课老师满堂灌, 下课学生埋头做习题, 甚至干脆一抄了事, 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怎么可能有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育, 根本就不是素质教育, 而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吃人的教育, 杀人的教育”。这样的教师, 真的可以说是误人子弟的教师, 只顾及一部分学生, 而不管另一部分学生, 于心何忍, 良心何在。

有些教师认为:我用心钻研教材, 精心撰写教案, 上课滴水不漏, 可是学生就是不喜欢, 而且成绩越来越糟糕, 真的搞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有时我真的也越来越讨厌那些学生了。殊不知, 他 (她) 这种做法恰恰是在兢兢业业误人子弟。教师越讲, 学生越糊涂, 越厌烦;教师越主动, 学生就越被动。这就是满堂灌的坏处, 完全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 而是主动探究的过程。这句话清晰地告诉我们老师, 学生在课堂上要获得知识, 其主体活动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关键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有一句教育名言:“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如果能让每个教师都认识到课堂关乎到民族未来的重要性的话, 他们可能会真正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思考课改的问题, 思考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学习与个性发展的问题。希望这个时间不要来得太晚。

三、课改的恒心

改革是一项创新的工程, 没有先例, 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路上, 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改革是否成功, 关键要看改革者的勇气、胆识和毅力。新课改就是这样一项改革, 所不同的是, 在这条路上, 已经有一些模式可循, 甚至有一些成功的先例可借鉴。因此相对来讲, 能否搞好新课改, 关键不是考验课改者的勇气和胆识, 而是考验课改者的毅力和恒心。

新课改的理想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果循着这个理想坚持不懈地干下去,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就是恒心。这种“恒”有二方面内涵:一是目标恒定。如果既要新课改的理想目标, 又要高考年年创新高, 这样的目标便出现了分叉;二是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坚持不懈地干的恒心。如果干到中途停下来, 或者怠工, 那也无恒心可言。

三年来, 重庆课改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高考指挥棒的左右。新课改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实际考核呢, 政府对教育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对学校, 学校对班级, 对教师, 所有考核无不是上北大、清华多少, 重本升学率多少, 本科升学率多少。要求的是一套, 实际考核的是另一套。这样的要求, 结果不是明摆着的吗。

二是社会浮躁因素的左右。教育家说: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新课改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非常难的工作, 一个班、一个学校, 那么多学生, 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只能使新课改的目标成为空中楼阁。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以学习成绩来考核学生的体制, 就不能让学校真正静下心来全面关注学生健康、个性、特长,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是传统观念在左右。课改的主体在学校, 关键在课堂, 着力点在教师。课改的浪潮轰轰烈烈, 实际的考核却冷冷冰冰。面对这样的现实, 真正一根筋要将课改进行到底的教师真的太少了, 因为大势所趋啊。另外, 搞过课改的老师都基本形成了这样三阶段的心路历程:开始轰轰烈烈, 中途浮光掠影, 最后敷衍应付。第一阶段, 刚开始搞课改的时候, 从上级主管部门到普通一师, 都付出了极大的热情, 积极投身课改。参加新课程培训, 分小组安排课桌, 对学习小组课堂合作、答问积极评价, 都做的有板有眼。第二阶段, 随着课改的深入, 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导学案的编写没有规范模式, 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老师, 编出的导学案满意度肯定有高低;由于学校教学硬件差异, 学生手头的资料有限, 上图书馆、上网学习的条件有限, 学生预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导致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以及回答太肤浅, 太片面;回答问题阶段本想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发言, 结果到最后还是回到了老一套----点名回答;课时本来就紧张, 新课改的模式只能耽搁更多的课时, 费力不讨好;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确实存在, 而且未得到很好的处理, 最后老师们只是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遭, 又回到了传统课堂去了, 而且很轻松, 退后一步就解决了。第三阶段, 新课改的理论也有一些了, 上公开课也不怕了。因此平时就上传统课, 碰到公开课、观摩课的时候就上课改课, 敷衍过去就ok了。听课的人还正儿八经地评来评去, 殊不知那只是一阵风过。

如果课改有一蹴而就那么轻松和容易就太简单了。真正的课改, 肯定要有坚持的恒心, 要有碰到问题、困难不断矫正的信心和勇气。

四、评价的真心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 如果缺乏评估考核, 那结果实际上就是龙头蛇尾, 雷声大雨点小, 工作的成果必将大打折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要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很明显, 《教育划纲要》强调要加大对课改的评价, 其中肯定包括对课堂教学及其效果的评价。怎样进行评价呢?我们看一看河南省沁阳市永威学校的做法:“永威学校坚持把搞课改列入教师教书育人责任制, 奖优罚劣。对课上得好的教师, 每月增加考核工资, 学年末增加年终质量奖励工资;对课上得不好的, 学校重点帮助, 限期上好合格课, 否则辞退。这样“承包”, 调动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保证了课改不断地深化。”

很明显, 如果按永威学校那样求真务实地扎实推进新课改, 将课改工作抓到点子上, 不愁没有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恒轩《浅谈校长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永威课改的10条定理》 (《中国教育报》) .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超稠油控套提高系统效率论文下一篇:职中美术专业水粉画教学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