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革命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挑战。面对传播主体不够灵活、传播受体自身乏力、传播环境遭遇挑战、传播媒介更新迟缓等问题,利用新媒体传播理念与技术创新高校革命文化传播路径,对推进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 篇1:

后疫情时代高校新媒体传播的五个转变

摘 要:后疫情时代高校教育元素发生了深层次改变,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新媒体阵地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进行五个转变。从宣传阵地到思想引领,强化“信仰、信念、信心”温暖入住师生内心;从思想引领到思政课堂,打造“主题、师资、语态”别样青春思政课堂;从信息发布到问题集散,通过“倾听、关注、转交”精准化解舆情危机;从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内容,引导“热情、温度、情怀”深深扎根校园;从严肃客观到温暖轻松,用“温暖、轻松、个性化”气质抚平心理创伤。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新媒体;在线思政课堂;舆论引导

新冠疫情深度改变了世界。后疫情时代,当学生重返课堂,看似未曾改变的教育元素已经发生了深层次改变: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深度影响了青少年,需要重试“信心信念”;师生有关“生命”的认知发生改变,需要重塑“心理健康”;居家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教育“数字化”进程需要快速推进;相对封闭式管理挑战高校传统治理模式,“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在眉睫……这是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系列问题,也是高校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推进后疫情时代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需要科学规划,多方协作,统筹推进。其中,新媒体阵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进行五个转变。

从宣传阵地到思想引领,强化“信仰、信念、信心”温暖入住师生内心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有关“病毒”政治化的倾向愈演愈烈。一些国家标签化“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试图借疫情攻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全球需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关键时刻,这种思潮蔓延在互联网上,严重影响了国与国、群体与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信任”“不认同”挑战全球化趋势下逐渐构建起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挑战着伴随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逐渐塑造的国人对中国道路的信心,也挑战着师生关于基本问题的“共识”。发现问题、解答疑惑、阐释理论,这是后疫情时代新媒体阵地必须肩负的“思想引领”重任。从这一层面来说,高校新媒体阵地的思想引领至少包含三个问题。

第一,思想困惑在哪里?新媒体时代,师生最真实的思想状况不一定在座谈会上,不一定在课堂表达上,而在他们的社交媒体上。热点问题如何评价?负面问题如何看待?党和国家的政策出台有何反应?……这些都是高校师生思想状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零散的社交媒体上师生表达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我们要把具体的问题聚焦到三个基本问题上,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第二,如何解疑释惑?新媒体回应“信仰、信念、信心”不能靠生硬理论,要找到“00后”学生的兴趣点,精准回应,有温度引导。“信仰”要靠重要节点的宣传来筑牢,清明节集体默哀、讲述抗疫英雄故事、向抗疫英雄致敬等就是筑牢“信仰”的好做法;“信念”靠身边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小故事小感动来引领;“信心”通过话题组织,认真倾听师生表达,传播师生心声来累积。

第三,理论依据在哪里?新媒体讲好“信仰、信念、信心”故事,要与思政课堂打通,与思政课教师密切配合,思政课的教材是新媒体编辑讲故事的基本依据和思想内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是思想引领的基本遵循。“小记者写事,大记者写势”,后疫情时代高校新媒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就是要在校园大事小事中常态化融入“信仰、信念、信心”,讲好青年故事,讲好高等教育故事,继而讲好中国故事。

从思想引领到思政课堂,打造“主题、师资、语态”别样青春的思政课堂

“信仰、信念、信心”常態化融入新媒体阵地,高校新媒体工作已经从常规的思想引领转变为“在线思政课堂”。与传统的“线下思政课堂”不同,这门“在线思政课堂”需要在主题、师资、语态、课时等方面整体规划,做出别样的青春味道。

第一,全年大主题,一周一主题。高校一个学期常为20周左右,虽然开学、迎新、国庆节、中秋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频繁出现,但是思想引领切忌散乱无章,因而强调集中发力做重点文章。近年来,教育宣传战线深入开展“主题教育”,2019年的主题为“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的主题是“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新媒体“在线思政课堂”全年要围绕大主题展开年度策划,精心准备在线教育。每周也要围绕全年“大主题”,根据重要节点确定“周主题”,一周重点解决一个思想困惑问题。

第二,全员为师资,倡导共分享。这门“在线思政课堂”没有固定的师资,高校党委宣传部的编辑是课程策划,依据“大主题”“周主题”邀约学校领导、教师、干部、职工、学生们围绕主题进行分享,由此践行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第三,讲故事为主,在感动中收获。全员走进新媒体,不要平铺直叙讲校园动态,不要生硬讲道理,要学会讲故事。所谓“故事”就是要有人物、情节、细节、冲突及冲突的化解等。要把会议、活动等动态变成故事讲述,讲述这些事件为什么发生?怎样为了师生?体现了什么精神?让师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以师生为中心”的高校治理理念;要把理论思想融入故事中,在令人感动的故事中阐述好理论。

第四,24小时课堂,在线等交流。微博、微信、抖音等,既是宣传阵地,也是社交平台,每一条信息发布完,这堂“在线思政课堂”还没有结束。师生反馈、在线解答、汇总问题、转交问题、针对性选题策划,24小时在线是这堂课的深度延展。

第五,“00后”式表达,有意思分享。这门课的青春味道还在于,用“00后”思维、“00后”语言表达出来,要求选题、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要把握好技巧。让“00后”小编把关信息的最后一道出口,烹饪出适合“00后”学生的味道,是这门思政课的必备工序。

从信息发布到问题集散,通过“倾听、关注、转交”精准化解舆情危机

24小时在线的“思政课堂”,不仅是信息传递课堂,而且还是问题收集平台。后疫情时代,伴随着“校园封闭式管理”“实习就业”“食堂就餐”等诸多问题,早已习惯网络表达的师生也乐于在信息后台反映问题。“外卖能点吗?”“实习怎么办?”“食堂能不能改善?”……往往正面信息发布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信息后台迅速聚集。从舆情管理的角度来说,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聚合师生反映的问题,是畅通师生意见反映渠道,化解负面情绪的好做法,要善于处理、科学对待。

第一,通过策划主动倾听问题。舆情爆发的原因常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负面问题的确存在,且问题突出;二是沟通交流欠缺,情绪无限累积。化解舆情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要主动发现问题。对于新媒体平台来说,设置“话题”类选题,同时在文末设置互动问题,如“你对某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等,引导师生建言献策校园管理的问题。

第二,认真分析捕捉舆情危机。评论区也是舆情观测点,要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留言达到一定数量,高校党委宣传部门要立即组织舆情研判会,认真分析留言背后反映的热点问题,分析问题背后透露的思想困惑、管理漏洞、教育教学等诸多问题。

第三,快速转交精准化解问题。根据留言分析结果,精准定位问题对应的解决部门,及时反馈给该部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要集体分析背后的难点,形成统一回应的口径,做好线下解释工作。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正面策划,来积极回应师生关注的问题。当然,回应要潜移默化,不能生硬说教。

从专业生产到用户生产内容,引导“热情、温度、情怀”深深扎根校园

高校传统的新媒体平台往往由党委宣传部门专业发声,报道校园大小事件。后疫情时代,师生表达的欲望更加凸显,让师生用户成为高校新媒体表达的主体是第四种转变,也是用户生产内容的具体体现。内容生产者发生变化,高校党委宣传部门的信息生产工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一,策划选题,分发选题。根据年度主题教育任务、每周主题策划,结合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确定重点选题,分发给师生。鼓励师生就选题撰写小故事,分享身边事。

第二,内容整合,系统搭建。当分发的选题由用户生产完成后,高校党委宣传部门须及时回收汇总。零散的用户生产的内容需要找到“线索”串联起来,如针对“线下课堂回来了”,把用户生产的内容分为“你在讲台上的样子真美”“同桌的感觉真好”“戴口罩的课堂真温馨”等几个部分,从教师、同学、健康三个角度搭建整个信息推送的结构。

第三,观点融入,价值引领。当内容系统搭建完成后,编辑要赋予内容“灵魂”,即融入观点,进行价值引领。如此,用户生产内容才算完成。让用户生产内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虽然是换了传播者,让受众成为传播主体,但是这一转变带来的是文化氛围的深度调整。由用户生产内容,创作热情大幅提升,师生参与校园管理的积极性大幅增加;用户生产的内容,往往带着校园生活中最真实、最生动的气息,因此更有温度;当用户变成信息传播主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加强化,生产的内容更加用心,因而也更有人文气息。

从严肃客观到温暖轻松,用“温暖、轻松、个性化”气质抚平心理创伤

后疫情时代,调整疫情中遭遇的“心理创伤”是高校新媒体阵地的教育功能之一。社交媒体时代本身强调传播的个性化、轻松性。因此,從“严肃客观”到“温暖轻松”是高校新媒体传播要做的第五个转变。

第一,塑造温暖的个性气质。新媒体平台不仅讲究内容优质、形象漂亮,而且讲究个性气质与众不同。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其新媒体平台也应该彰显不同的气质个性。总体来说,作为教育类新媒体平台,“温暖励志”是其个性气质主基调,不同的高校在这一气质上可以扩大内涵,挖掘更深层的特色。

第二,设置温暖的鸡汤栏目。中央级媒体在新媒体上设置的栏目,如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有“夜读”栏目、共青团中央设置“青听”栏目,不是纯粹的文学阵地,而是针对用户心理困惑,开设的解决心理问题的“鸡汤”类栏目。选取生活中的感人小事进行细致讲述,在小故事中融入用户乐于接受的观点,在轻松叙述中完成了观点传递,影响了受众。不少师生往往在深夜转发这些励志文章,足以说明这些内容触及了他们的“痛点”,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他们的困惑。高校新媒体平台不妨精心策划这样的“鸡汤”栏目,让用户来讲述,融入专家观点,解决师生的思想“痛点”。

第三,及时追踪并制造热点。新媒体时代,大家的注意力都是高度聚焦的,基本在热点事件上。“追热点”是新媒体选题的最大特点,高校新媒体平台也要学会这一技巧。所有的选题都要尽量与“热点”结合,包括社会热点、网络热点、教育热点、行业热点等,找到与时代共振的效果。“追热点”最大的技术要点就是一个字:快。高校新媒体要善于把普通选题与热点嫁接,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高校新媒体也要善于制造“热点”,通过主题活动策划、热点议程设置来实现。

第四,练就可视化表达技巧。新媒体时代,师生更习惯于图片和短视频表达,这就要求高校的宣传阵地要从文多图少向图多文少有短视频方向转化。图片和视频表达要选择小角度,通过小视角切入,反映大政策、大方针。由此,图片、短视频、文字等多种表达方式配合,通过全媒体构建了校园故事、理论故事、教育故事等高校视域里中国故事的全息视角。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

作者:周敏

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 篇2:

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路径研究

摘要: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革命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挑战。面对传播主体不够灵活、传播受体自身乏力、传播环境遭遇挑战、传播媒介更新迟缓等问题,利用新媒体传播理念与技术创新高校革命文化传播路径,对推进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新媒体;革命文化;传播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好革命文化、赓续好红色基因、发扬好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革命先烈为祖国、民族奋斗、献身的精神,体现了追求先进、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是最珍贵、最鲜活的教材。[1]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高校,传播革命文化,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步骤,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面临着冲击与挑战。因此,应该基于新媒体视角研究如何更好地继承与传播革命文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作用

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独特革命遗存、革命风貌、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思想品质的体现。蕴涵着党的奋斗和建设经验、党的崇高信念和优良作风。革命文化的传播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革命文化和传播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革命文化是传播的文化,新媒体的传播是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条件。

(一)传承革命文化理论,发挥先进文化价值

任何一种理论和文化,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将是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革命文化传播。为了革命文化的长久不衰,我们必须重视革命文化传播问题。对革命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助于实现革命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传承、创新和发展,使其精华永葆生机和活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对革命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内容,为我国先进文化传播提供新思想和新理念,提升先进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

(二)提供新型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新媒体拓展了革命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随着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趋势加剧,网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为革命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丰富了革命文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推动革命文化传播朝着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新媒体的相关研究,有助于突破原有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性,为革命文化传播提供新的传播方法,努力构建出一个全新的高效的革命文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效果。运用新媒体对革命文化的传播可以作为高校现有的传播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是新媒体传播下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延伸,提升革命文化高校传播时效性。[2]

(三)推进革命文化“入脑、入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传播革命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種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对新媒体传播下高校革命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加强革命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融合、更好推进革命文化“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3]

二、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为革命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提供了新鲜的动力,可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除了有利影响外,也应该注意到新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突与挑战。

(一)传播手段不够新颖

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是一种以课本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符合科学的学习记忆规律,但是仅靠这一种手段在面对互联网知识爆炸的冲击时已经稍显“落伍”。作为革命文化传播的主体,高校亟待探寻一种符合新时代宣传教育特点的传播方式,开辟“第二战场”,在人员、渠道、管理机制方面做全方位的革新,不能单纯地依托于传统的书本、课堂开展教学,而应采用更加新颖的传播手段进行符合时代的创造性革新。

(二)内容形象受到影响

高校思政课堂的革命文化学习总是围绕着无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高校学生们通过对种种革命案例的分析了解事件的全貌,完成革命历史人物形象的构建。在过去的经验看来,这种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一代又一代人成功地形成了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记忆。但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革命文化的传承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最主要的是传统革命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盛行使青年学生更加乐于去跳出刻板印象,去重新审视革命符号,与其学习革命故事,他们更希望用自己的眼光来思考革命案例。

(三)传播受众缺乏动力

当代青年的成长过程已经完全远离了战争年代,对于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感知程度不强,他们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革命英雄们为什么会舍弃自己的生活跟随革命队伍爬雪山过草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老百姓推着手推车跟着解放军南征北战。如今的高校学生对于与自己的实践经历相关的事情能够引发共鸣,他们认同的是感同身受的相互理解,希望能够设身处地的思考别人的经历与故事。革命烈士刘胡兰牺牲时不到15岁,而这个年纪正是高校学生在刻苦读书应对中学考试的时候,他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学习第一”,因此很难让自己理解信仰大于生命的人生境界,无法切身体会。充满革命性与斗争性的革命文化故事无疑难以调动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传播环境遭遇挑战

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高校校园近些年来遭遇了功利主义思潮抬头的境况。革命文化本身包含着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倡导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行为准则,这与“个人优先”的功利主义存在着“利他”还是“利己”的根本矛盾,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高校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的转变。某大学进行过一次关于转专业动机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未来专业的就业前景占转专业的首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主要考虑的是哪个专业更利于自己以后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对所学专业的兴趣。”[4]有65%的学生因为原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理想而选择转入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因此大量学生选择进入金融与会计等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继续学习。有28%的学生选择“该专业属于热门专业,能进去是一种荣耀”,5.3%的学生“一时冲动”转入新专业。在功利主义的“熏陶”下,专业选择可见一斑,革命文化所倡导的奉献与牺牲在高校学生眼里则更加显得与社会“脱节”,与个人利益“背道而驰”,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成为了革命文化在高校内传播的巨大绊脚石。

三、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路径

正是由于新媒体能够对国家、社会与个人产生积极影响与正向反馈,高校在弘扬红色文化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新媒体理念与技术手段推动革命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一)革新传播创作形式

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发展理念进行媒体整合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出于校园文化建设与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需要,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广播站、大学生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等平台,配合院校及学生组织的宣传部门,形成了系统的宣传体系。将这些校园媒体进行横向整合,建立具备采编、加工、制作等全功能的新媒体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兴办“革命文化新媒体工作室”,以负责统筹规划与协调高校革命文化的宣传工作。

(二)创新传播内容形式

从形式上讲,以往“听我说”的文化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现如今的传播节奏,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渴望“我来说”,亲自参与革命文化的弘扬过程。在建军9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人民日报》推出的H5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推出两天浏览量就突破了两亿。将自己的正面照上传后,利用P图技术就可以自动生成自己穿着不同时代的军装的照片,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制作出了自己在不同时代的军装照。目前H5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制作门槛较低,可以轻松做出换装换脸的特效。抛开《人民日报》巨大的粉丝体量,这种传播客体主动参与的宣传模式本身就可以吸引到足够高的参与度与关注度。高校的新媒体工作室可以改变各类革命文化作品的输出形式,不再局限于推出完整的文章视频,采用诸如可以选择不同结局的互动视频、革命故事续写、H5作品征集等模式,加强大学生的话语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感。这种更加亲切的切入点能够借助新媒体从内容与形式两方向将传播客体变得生动饱满,使受众能够更加自然地融入革命文化教育。[5]

(三)营造资源的传播环境

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而言,每一个掌握了革命文化宣传话语权的校园中环境就是一个舆论统一体,他们的声音会产生集聚效应,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国家和社会对革命文化宣传体系的构建。这种全平台、一体化的宣传模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抵御西方错误思想的渗透,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当遇到涉及革命文化的舆情时,新媒体工作室可以第一时间用同一种声音发布最权威、最及时的回应,将错误言论的负面影响消除在源头。良好的校园革命文化宣传中环境向下辐射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小环境的改善。由于新媒体涵盖了全平台,在每一个宣传渠道出现的革命文化负面影响因素都可以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高校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使其肩负净化不同平台的职能,用正面的声音压过负面的声音,使不利于革命文化传播的噪音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四)促進传播媒介融合创新

融媒体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这种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校园媒体组织结构上的转变,配合着新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文化内容在空间上的无限延伸。现阶段校园媒体的宣传方式主要采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将现实的事件装进了虚拟空间,利用屏幕对文化内容进行最终表达,而以VR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多媒体技术,是对这种传统模式的革命性升级。以VR为代表的新闻生产模式在革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能够将那些经典的、难以复制的革命历史场景重现在高校学生的面前,大大拉近他们与革命历史的距离,使其细细品味革命文化的背景故事。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中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6]高校作为面向当代青年输出主流价值观的桥头堡,在宣传革命文化时也应该学习、利用这种新兴传播方式。新媒体在智能时代利用新技术,依托新平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利用新媒体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瑰宝,让革命英雄人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来说,新媒体在革命文化的传播弘扬中一定大有可为。如何利用好这个新兴的工具讲好过去的故事,探索好未来的传播路径,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应该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绍勇.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百年赓续的精神解码及其文化涵育[J].思想教育研究,2021(06):73-78.

[2]胡杨.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3]韦家旭.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8):85.

[4]何善亮.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开展STEM教育——基于美国《Science Fusion》教材工程技术教育特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2):42-46.

[5]苑素梅,苗得雨.融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1):101-105.

[6]习近平.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 人民日报, 2020-07-01(001).

作者:陈雪茹

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 篇3:

高校团属新媒体传播融合新途径

内容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空间多元、网络社会思潮多变,技术和需求的升级不断驱动着媒体转型发展,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的不断变更和重构,引发了高校媒体格局的新变化。传统主流媒体转型,通过构建新媒体矩阵进行传播、实现融合发展已成趋势。本文探索在高校里构建新媒体矩阵,助力传统媒体转战新媒体阵地,借助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传播体系。

关键词:融媒体 媒体矩阵 融合

微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不断促进传统媒体拓宽新边界。新媒体的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手段和受众对象都在深刻的变化着,新媒体的快速演化正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催发一场没有硝烟的变革。腾讯网企鹅智库与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中提出我们进入到“众媒时代”,媒体共生,媒体共融,在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存在1。融媒体时代下,媒体形式和舆论生态呈现出全新的特征,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新媒体共融的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将移动传媒推向时代舞台,微媒体(微博、微信)正在深刻的改变现代人的生活,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短视频平台、知乎)正在病毒式在年轻人的世界传播。新媒体迅速兴盛,“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来临,人人都可以通过移动手机端发布信息。由于工作节奏变快,生活压力变大,人们在接受信息上倾向于“快速浏览”的方式,这种客观形势下导致信息受众乐于接受“内容浅显”且“吸引眼球”的媒体内容。这符合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但是也冲击了广播、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的融媒体格局。融媒体格局下,既要兼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又要发挥新媒体的灵活性,形成宣传的强大合力;这也是新形势下媒体转型和改革的方向。

(一)融媒体时代传播权力被分散消解

融媒体时代来临,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体生态被颠覆,深刻的改变了传统的媒体行业。原本信息的生产和发布源于新闻的权利中心,讯息由上及下,一级一级传达。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通网民可以自如的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讯息。很多信息来源就是网友的爆料,然后迅速在各大平台上被转发,最后升温成为热门话题。新的信息生产模式下,增强了网友尤其是年轻一代参与感,却使“传播权力”由集中到分散逐渐消解。

(二)融媒体时代唱响主旋律需要集中团队协作

新媒体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在新媒体转型的道路上,越来越多媒体衍生出媒体生态群。新媒体矩阵就是在融媒体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媒体群,从形式上来解释,就是指“一个核心、两个侧翼、多平台开发”。一个核心是指以新闻手机端为核心,两个侧翼是指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2;多平台开放指多应用新兴的媒体渠道开设账号抢占新的战场。从内容上看,一般指针对不同人群形成风格不同的新媒体形式,从而构成“分渠道新媒体集群”,在内容上聚焦目标用户,每个新媒体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又相互呼应2。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媒体平台探索之路

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高校利用好“新媒体矩阵”平台,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建立新媒体矩阵有助于适应新媒体格局下的媒体转型,实现信息共享与增值。传统的高校媒体的构建方式通常采用垂直化的媒体模式,即一个主媒体,外加细分化的多个分媒体。新媒体矩阵是以期建设一个扁平化的生态圈,由权威的官方网站依托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媒体打造而成的复合型、多平台的媒体生态圈。

二.高校媒体矩阵建设中的瓶颈

传统的高校媒体,牢牢的把“话语权”掌握在手里,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去掉都非常有限。自媒体的强势发展将同学们“平权化”、“自由化”和“个性化”的态度摆到台面,高校媒体转型、新媒体矩阵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应用了新媒体矩阵,高校新媒体建设以初见成效,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三方面。

(一)矩阵媒体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融媒体矩阵中,参与的媒体众多,各自定位不一。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微博和微信更新的内容尚不能同步。校内新媒体平台繁多,多为校、院、班多级的垂直账号。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安排,推送内容层次不齐,信息发布的速度也各不相同。弱化了团学媒体矩阵的传播力,主流媒体的声音在一级级传导中没有很好的延伸,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矩阵多样化平台尚显不够多

高校团属新媒体的微信平台建设如日中天,初有成效。但是其他多样化的平台仍然不足。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22亿,占网民总体的54.7%,其中,以年龄段在14-28岁的青年人为主力军。大学生喜爱新鲜事物,新兴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知乎都深受大学生喜爱。目前高校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还有待完善,如若在微信的基础上,利用微博、快手、抖音和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开,配合官网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平台联动的格局和生态,能强化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力。

(三)整体规划布局不够,传播效应不足

当前的高校新媒体矩阵缺乏統一统筹规划,彼此之间联动效应不够,联动幅度也不大。未能在矩阵内部形成合力,传播效应和辐射人群都不够。这样长此以往,不利于矩阵的长期发展,也弱化了高校团学媒体品牌的影响力。高效的融媒体矩阵应该是打通纸媒、PC端、移动客户端以及多样化平台,进行全方面、多渠道的传播。并且融媒体矩阵中相互间要相互协作与共融,实现抓住传统媒体(纸媒、PC端)的同时,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东风,将传播辐射到更多的受众。

三.团属新媒体矩阵建设的对策

诚然,当下团属新媒体矩阵建设中碰到层层关卡,但也要看到,建设新媒体矩阵是高校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校内传播体系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团属新媒体矩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从内容建设、渠道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来解决,强化主流媒体的地位,打造专业媒体运营团队,优化媒体平台的渠道,从而才能提高高校团属媒体矩阵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一)内容建设

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生产出质量过关,思想导向正确的内容仍然是重中之重。好的内容能紧扣热点、贴近学生、求真务实,在选题和策划的时候,就应该加强同学们对重大事件和节日的思想认识,并发挥在形式上面的多样性积极探索新鲜的模式。譬如,二次元动画、微视频、图解和直播等大学生喜闻热见的方式,增强同学们的接受性和积极性。另外,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还要结合大数据反馈的信息,如:推送信息的浏览量、后台的评论和粉丝的男女比例等整理出同学们个性化的需求,根據后台大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和特点,从而可以通过定制化的内容供给满足学生群体,增强粉丝对平台的粘度。

(二)渠道建设

目前高校团学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还主要局限于微信和微博两个平台,想要建立扁平化、聚合性的综合媒体矩阵,还需要开拓多方面的平台,以点带面,多平台合力完善矩阵的传播效力。微博重速度,微信重深度。微博上每天可以推送不受限的次数,而且内容短小精悍,可以帮助快速推广,让媒体的讯息有更多同学能看到。微信一般每天一篇,经过精心编辑,图文并茂的贴文,可以更权威和深度的解读微博上的事件。其他新媒体社交平台上聚集众多大学生群体,如若在知乎等多样化媒体平台上,有传播正能量,引领思想舆论的意见领袖存在,有助于推荐网络监督和弘扬主流价值观,促进网络媒体的良性发展。

(三)队伍建设

建设高校团属新媒体平台,好的媒体运营团队必不可少。依托广大的团员青年的力量,形成专业团队管理好微信和微博的平台;拓展一批优秀积极的学生,发展成为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在多样化的平台中斩落头角,为主流价值观发声。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新媒体工作同学的专业培训;可以安排统一的课程,聘请专业老师授课,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中。提高团队小编对热点的把控,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内容编辑能力。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该如何提升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建设新媒体矩阵平台为融媒体环境下团媒的转型之路提供了一个方案。建设新媒体矩阵平台对于团媒建设怎么走、主流媒体如何融合和转型、都具有现实意义。未来如何更好的发挥媒体矩阵的优势,结合当今时代众多新媒体的特点,取长补短。还需要更多的思政工作者不断的探索,研究高校团学媒体转型发展之路,更好的与时俱进地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胡越.矩阵式融媒体的发展路径[J].传媒观察,2017,(4)

[2]鲍艳红,赵雨春.新媒体矩阵:传统媒体的转型自救之路[J].新媒体研究, 2017,第3卷(21):91-92.

(作者介绍:刘旭洋,上海理工大学团委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作者:刘旭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宪法性法律探究论文下一篇:文化产业化发展论文